第一篇:正确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时代意义
正确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时代意义
——兼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得失
周化勇(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
辽宁 大连116100)
长期以来学界和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在化解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作用方面存在误解。一提到新政,就会想到国家干预经济这个法宝。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就认为新政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广大中下层民众也获得了一定好处,[1](p79)标志着自由放任时代的结束,国家干预时代的到来。似乎罗斯福新政的秘密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真的是经济危机的稳定器吗?理论和事实告诉我们:这其实是我们长期以来一厢情愿的认识。本文拟就此略作分析探讨。
一、罗斯福新政的手段、后果及延续
罗斯福新政(1933——1939)的政策概括起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层面,包括整顿银行维护货币信用,恢复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稳定价格等;第二方面是社会层面,包括规范劳资关系,发挥工会作用;税收改革调节再分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平常所认为的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就是用国家手段干预经济运行。其实际结果又如何呢?
实际是——就连美国人都承认——到“1939年,在新政实施六年之后,美国仍然有900万名以上的失业工人——这一数字比世界各国的失业人数总和还要多。”[2](p682)。要知道当时美国劳动力总人数才5000万左右,失业率约为百分之十八。并且“从1937年下半年起,英、美、法等国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繁荣局面”[3](p260)。罗斯福在第二次当选总统后的就职演讲中也承认:“我看到数百万家庭收入微薄,勉强度日,每天都在家庭悲剧的阴影笼罩之下„„我看到数百万人缺乏购买工农业产品的手段,而他们的贫困又使更多的人失业,无从发挥生产力。我看到三分之一的国民住不好,穿不好,吃不好。”[4](p627)新政并没有解决经济危机反而制造新的危机。“换言之,新政无非只是一种权宜的解决办法而已,这种权宜之计经不起严峻的考验,迟早总是要维持不下去的。”5](p65)。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事实是:那次经济大萧条像大多数其他严重失业时期一样,是由于政府的管理不当而造成,而不是由于私有制经济的任何固有的不稳定性。”“在1930和1931年,它行使它的职责如此不当,以致把否则会是一次缓和的经济收缩转变为一场大的灾难。”[6](p43)正当新政面临尴尬境遇被企业家抵制和民众质疑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成全了罗斯福新政。战争机器的开动,带动了军工企业扩大生产和相关产业发展,再加上参军参战才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美国的失业人口。戴着战争的胜利的光环,罗斯福新政获得前所未有的美誉。新政在人们心中成了化解经济危机的特效药。加上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人们更加相信国家干预的力量。
就这样,人们简单记住了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的一面,却忽略了其在社会制度层面创新的深刻价值。
战后欧美各国纷纷扛起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的大旗,用国家的手段和力量干预和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50至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黄金时期。但到1973年前后,国家干预下的高速发展风光不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严重危机又一次到来。各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也无能为力:无论是减税计划还是货币增发,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直接投资都不能提振信心缓解危机,甚至国家干预的越多,危机越严重——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一直到80年代才有所缓和。这期间,有经济学家开始反对国家干预理论,要求恢复古典的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去神圣光环。
二、为什么国家干预会失灵?
从理论上讲,任何经济理论都来源于对经济运行发展的经验的总结,因此理论往往是落后于发展着的实践。新经济实践的发展必然要求新的理论来总结,实践的发展必然推动理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真理,没有一种理论能永远的完全的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存在。经济学理论也是这样。经济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是最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经济活动的运行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合。影响经济的因素除了传统的资本、技术、工具、市场、劳动力、土地、环境等外,还和人们心理、观念、喜好及全球环境相关。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理论(也即凯恩斯主义)能在一定时期解决经济中的某些问题,但它解决不了经济的全部问题,更改变不了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经济规律是不因人为因素的参与而改变的。经济天然就有发展——萧条——再发展——再萧条的起伏性,经济危机也有它自身的潜伏、出现、蔓延、结束的过程,也即经济自身拥有自愈性。从实践看,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和强化是一个误会。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是经济危机的产物,被称为“萧条经济学”。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国家干预是应对危机的产物,是经济出现危机时的补救,是用来应对经济危机的,它不该是正常状态下的经济发展的新手段。但是二战后,它竟被各国当作常态经济学理论。各国政府的职责从“守夜人”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发展到参与经济活动。这就打破了经济运行自身规律。使经济运行充满人为因素,市场信息往往失真。正常状态下,经济规律会自发调节市场秩序,价格作为市场信息符号会引导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方式生产,也会引导消费者消费什么,消费多少。而有了国家加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生产与消费就不完全受市场的制约了。国家干预的有形手往往倒逼市场机制的无形手。市场会失灵,国家干预也会失灵。
从其内容看,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理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国家干预是有成本的。国家刺激经济的办法有二:一是加大国家对生产建设的直接投资,而这又会导致财政赤字;政府赤字意味着收支不平衡,解决之道不外乎就是发行国债,多印钞票,提高税收,减少支出。这样一来不是抑制企业投资热情和消费者的信心就是流通货币超过经济总量而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这显示国家干预的自身矛盾;二是减税并鼓励消费。用消费创造需求来重启生产,但是面对经济危机人们心怀恐慌工作难保对未来也是一片迷茫,如果没有完善社会保障,又怎么敢放手消费呢?现实往往是国家越鼓励民众消费民众越不消费。国家当然也可以发放消费券或直接给老百姓发钱发物来推动消费,但老百姓花掉政府给的消费券后还会继续花钱消费吗?显然不会。国家会一次又一次的给民众发消费券吗?也不会。因为政府的钱来自税收,政府花钱花的越多,征税就需要征的越多。这又与减税鼓励企业生产刺激民众消费的初衷相悖。
从社会心理看,人们对国家干预充满信任,导致人们经济行为膨胀。人性是贪婪的,在追逐财富人是会失去理性的。经济学里,消费者希望得到最大化的效用,投资者希望得到最大化的回报,生产者希望得到最大化的利润。这就会掀起经济发展中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经济泡沫——浪高处就是经济过热引起的危机:生产与消费的脱离,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浪低处就是危机后的萧条紧缩。潮起潮落,本由价值规律支配,人们也习惯坦然面对。现在有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人们把最坏的结果就托给了政府。认为政府比任何人都聪明,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出现。凯恩斯主义者,看到了市场的失灵,没有想到政府也会失灵。结果就是人们的投机心理更大胆,因为出事有政府兜着,因此经济的泡沫曾出不穷。人们在经济泡沫中失去理性,明明知道是投机是诈骗,但就是没有人愿意戳穿它,反而自欺欺人的相信和怂恿宽容。因为谁都想把水搅得更混,好摸把鱼分杯羹。由人来操作经济,只能制造经济波动而不可能是经济平衡。
从历史经验看,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带有阶段性和两面性的。我们知道在自然界有物质的能量守恒法则,而在人类社会也有一永恒法则——问题守恒法则。你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任何手段都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解决„„以至无穷。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16实际——18世纪中叶),各国信奉重商主义理论:利用国家手段和力量提高关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禁止货币外流,发放特许状实行垄断贸易,各国争夺殖民地并为此进行商业战争。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但保护主义政策却分割世界,阻碍更大范围经济交流与分工,长远看是不利资本主义在竞争中发展的。到了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时期,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工场,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商品的丰富要求在全世界进行自由贸易平等通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理论,要求市场机制自动调节,推崇企业的自由竞争和全球的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理论从此成为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理论。但自由主义主导下资本主义世界犹如丛林法则支配下的动物世界,相信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结果就是资本家为追求更多利润而拼命生产,进而出现生产周期性的过剩,出现经济周期性的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如前分析,它对经济危机的作用也只是扬汤止沸。
三、制度创新才是迎战危机的关键
经济危机自身总会结束,痛苦的只是危机的过程,艰难的是维持承受危机的信心。在罗斯福新政之前,当时的总统胡佛也曾经用过国家干预的手段。1929年当危机爆发危及国民经济各领域时,胡佛曾竭力说服企业界领袖自愿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也曾要求联邦银行为企业借款提供方便,鼓励联邦农业局给有关物价组织提供资金以便稳定物价,也曾提出减税方案。1930年危机加深,胡佛就任命了紧急就业委员会来指导救济工作,同时也开始修建公共工程来解决就业和经济恢复如修建科罗拉多河上有名的“胡佛水坝”。1931年又
[7](p270-271)组建复兴金融公司帮助银行,1932年签署紧急救济和工程建设法。纵观胡佛四年任期(1929-03-04——1933-03-04)内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措施和后来的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部分如出一辙,但经济危机依然在加剧。胡佛也因此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败给了罗斯福。胡佛的失败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上认为的不干涉主义,而是其政策只是裱糊资本主义的漏洞而没有新建资本主义制度之基。人们看不到改变的希望因而失去对胡佛的期望。
罗斯福一上台就大刀阔斧改革:有问题的法律、制度推到重来,社会缺失的另起炉灶,[8](p291)“1933~1938年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罗斯福就任第一天(1933年3月4日宣誓就职)就起草《紧急银行法案》,四天后国会批准发行新货币改组银行重建金融体系,8天后发表“炉边谈话”唤回民众信心:银行重新开门,人们排队来存款而不是提款。“正如罗斯福智囊莫利以后所指出‘资本主义在8天之内得救了’”[9](p282)。其后经国会批准,罗斯福颁行了诸如取消《禁酒法》,制定《农业调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房主贷款法》、《白银购买法》、新《证券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新《财产税法》、新《银行法》、《公平劳动标准法》、《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等法律。如此强有力国家干预措施到1936年的第一个任期结束时,结果如何呢?如前所述,连罗斯福本人都心有惭愧,危机依然很严峻。但为什么美国人民没有像当初抛弃胡佛一样抛弃罗斯福而另选他人呢?这是因为新政虽然没有即刻结束危机但从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层面弥补了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直接的经济伤害,让危机中的人们享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也就有了面对危机的勇气和信心。为什么今天我们记住了罗斯福而忽略了胡佛?就是因为罗斯福不是简单干预经济而是重建了资本主义的秩序和制度基础。
罗斯福新政以其制度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增强美国人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化解人们对危机的恐慌,重建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使得社会趋向公平公正。就像罗斯福所说:“我看到一个合众国,它能证实,由政府采取民主方式,国家财富可转换为越来越多空前美好的人民生活条件,把最低的生活水准提到远远超出仅能维持生计的水平”
[10](p627)
。这是罗斯福新政最大的意义。不是国家力量参与经济活动救了资本主义而是新制度重建了资本主义。罗斯福成就了现代资本主义也成就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此只强调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而忽略了制度创新,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我们今天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时很容易联想到历史,想到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罗斯福新政。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最应该学习的不是干预经济的措施而是建立创新和完善社会制度。因为干预经济是我国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强项。用创新制度推动社会进步,这才是我们学习罗斯福新政这段历史的启示。
(作者简介:周化勇,男,四川双流人,1977年生,200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为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 ***
电子信箱:jy_jgg_zhy@dl.gov.cn
参考文献:
[1]《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的历程》[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年
[2](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5][10](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第二次就职演说》,见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下》[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一版
[6](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二版。
[7] [8][9]何顺果《美国史通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第二篇:论述“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范文)
论述“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1989年11月28日
1922年——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危机前的10年是美国经济极度繁荣的时代,工人生活虽有所改善,但是工人工资的提升按比例远远跟不上工商业利润的增加,工人的消费能力不足,不断增加的商品便无法售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冲突终于一发而不可收拾,爆发了经济危机,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经济危机的破坏力极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3以上,国际贸易缩减了2/3。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大批工人被抛向街头,到1933年为止,仅美国就有1700万失业工人,在业工人工资也大大减少,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危机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各国垄断资产阶级如临深渊,纷纷寻找出路。德国、日本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政权,疯狂地扩军备战。而美国——这个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呢?却没有象德、日那样,而是实行了‚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危机。
在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就职的时候,空前的金融灾难席卷全国,到1933年已有5000多家银行倒闭,造成了金融危机,使美国金融工业巨头们惊慌失措。他们被迫承认自己破产,没有一个垄断资本巨头能够提出摆脱危机的有效措施,所以,罗斯福决定首先从金 1
融业开始改革。当时,人们对银行的信誉已失去信心,更愿意把钱掌握在自己手里或汇到国外,便纷纷到银行提取存款。银行总共存款410亿美元,而现金只有60亿美元,已无法满足提取硬货首先是金元的所有人的需要。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不让人们继续取款。首先,他在就职的第二天就宣布银行关闭到9日,3月9日他向国会提出了《紧急银行法令》,内容包括:联邦储备银行向各银行提供借款,财政部长可及时制止大量提取存款,银行只有在情况正常时,才能开门营业,禁止资金外流。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了《银行法》。情况良好的银行获得执照重新开业,情况不佳的被勒令清盘。政府还宣布,把钱藏在罐子里的人依法应受到制裁,凡是2月1日以后从银行里取走黄金的人的名字要在报上公布。真起作用!这些人又把钱送回来了,贷款有了信用的基础,坚决的法令稳定了国家。接着,总统命令停止金币流通,要求把金币兑换成纸币,否则将被处10年徒刑和10万美元的罚款。1933年6月16日,又通过了《格拉斯——斯特高尔法令》。这个法令扩大和加强3月份通过的《紧急银行法令》,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这项法令结束了20年代流行的那种赤裸裸的投机活动——银行家向冒险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还建立了联邦储备,为5000美元以内的银行储户提供保险。显然,这两项法令就可以避免1933年2月底发生的人们纷纷到银行取款的严重混乱局面。罗斯福使十分紧张的局势得到了缓和。
然而,与此同时接连不断的农场主运动又掀起新的浪潮。小农场主纷纷起来捍卫自己抵押出去的财产——那时农场欠债高达120亿美
元。保守的农场主组织认为出路在于提高农产品价格;而另一部分农场主大声疾呼要采取暴力行动。3月16日,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出了一项折中的计划。为了恢复农民的购买力和保持农产品价格,缩小播种面积,政府保证农场债务付息总额不超过20亿美元。规定向加工农产品的公司征收税款,以支付农场主因缩小播种面积的补偿费用。然而这个计划却在国会引起了争议。一些议员认为‚这是社会主义‛、‚我们在走莫斯科的路‛,讨论拖延下来。正当这些立法者们正在考虑‚赞成‛还是‚反对‛时,现实进行了干预。农民一系列的暴力行动层出不穷。农民联合会最后规定,最迟不超过5月13日举行全国罢工。在这巨大压力下,5月12日,也就是罢工的前一天,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其中: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为恢复农产品价格而采取的缩小播种面积和牲畜总数的措施;第二部分规定了由国家资助欠债农场的紧急措施;第三部分宣布美元不再依附于黄金,这也就是说罗斯福总统采取了通货膨胀的办法。然而这只是为了拯救农业而采取的一种新的手段。
工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由于危机,使美国的工业几乎停滞了,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他们需要紧急救济。‚新政‛的中心措施就是对工业进行调整,然后首先就要解决失业工人的生活问题。1933年3月21日,罗斯福总统要求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5亿美元,补贴各州。这笔钱分配给需要救济的人,联邦每补助1美元,需要由州里再补贴3美元。发放救济金减轻了穷人的困难,可是未能推动就业问题的解决。为使美国工业轮子重新正常的运转起来,罗斯福主张由
政府和企业家共同‚制定计划‛,换而言之,就是要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6月16日《国家工业复兴法》被国会通过。该法案的第一部分——‚工业复兴‛——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必须通过政府同工业家的合作来解决。建议所有工业部门都实行‚公平竞争原则‛,法规禁止使用儿童,规定了最低工资额和最高工作时数,每一条准则均需经总统批准。在工业复兴法令第七条第一款中宣布了工人有权签定集体合同和组织工会。这一条无疑是对劳动者的让步。《国家工业复兴法》的第二部分——‚公共工程和建设项目‛——规定:拨出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巨额款项,33亿美元,用于国家建设。从建造新式的军舰到清理贫民区和修路。不过无论哪一项工业工程,都需经军事主管部门批准才能施工。罗斯福看得很远,当时认为,拨款几十亿美元就会解决一些迫在眉睫得问题:提高就业率和经济生活指标。
《国家工业复兴法》实施了两年,大资本家是支持这个法令的,他们很满意‚公平竞争法则‛,即对实力不等的企业采取平等原则,这样他们便能够把弱小的竞争者挤垮,巩固自己的地位。有组织的工人运动会因为有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第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而感谢总统的,但是它不能奢望从此一切都会好起来。签定集体合同和建立工会的权利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法律规定的只是原则。纽约失业者委员会把国家工业复兴的实质简单地描绘为‚企业家、政府和官僚的神圣同盟‛。然而,罗斯福却这样评价《国家工业复兴法》:‚历史将把《国家工业复兴法》作为美国国会所通过的最重要、最进步的法律载入史册。‛
在罗斯福就职后最初几个月的繁忙工作中,由他提议通过的法令主要是防御性的——巩固美国资本主义和防止危机带来的社会后果。非常立法产生于非常局势嘛!经过‚百日新政‛,局势总算缓和下来,国家经济已明显复苏,工业生产的正式指标从3月份的56上升到7月份的101,农产品价格从55上升到83个百分点,粮食批发价格提高了10个百分点,7月份的就业人数达400万人,远远超过3月份的水平,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
罗斯福‚百日新政‛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它从根本上说是保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罗斯福执政期间,不但未受损害,而且得到加强,他反对把公有制原则用于原有的经济领域的想法,当银行关门的时候,他没有实行银行国有化,而是与银行家合作;当铁路大部分已破产时,他也没有把它们国有化。然而为什么有人却在他实行新政过程中不断阻挠、攻击新政呢?这是因为‚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危机,同时也就一定会限制了一些资本家。例如:紧急银行法令规定,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这就直接影响了银行家和企业家的利益;在农业调整法实施后,拍卖农场的现象几乎停止了,抵押契约延期了,由于政府的干预,原来应从借款总额中得到16%的利息,现在最多只能得到5%,这就使银行家大为不满;等等。所以,他们就会诽谤、攻击‚新政‛。不过这些人毕竟只是少数目光短浅的人,一些有远见的资本家还是很欣赏‚新政‛的,也很拥护罗斯福,有人甚至认为他比耶酥的贡献还大,因为他实行的‚新政‛加强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本家继续赚钱的基础。这就可以
证明这次‚新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另外,从罗斯福总统签署的法令中也可以看出‚新政‛不是社会主义。象《农业调整法》第三部分宣布美元不再依附于黄金,也就是说他采取了通货膨胀,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允许实行通货膨胀。这也证明了‚新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然而‚新政‛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目的是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虽然这次‚新政‛重新使美国发展起来,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
这次‚新政‛在美国是有重大意义的,它不但没有使美国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中落伍,而且使美国发展得越来越快。这次‚新政‛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起了很大作用,‚没有光辉的‘百日新政’,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颗原子弹是不可能造出来的‛。对‚新政‛的这些评价,也确立了罗斯福在美国和世界历史的显赫地位。他被一些资产阶级历史学家誉为‚扭转乾坤的救世主‛。‚新政‛也将在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永放光辉,成为美国人民不断进取的动力。
第三篇:罗斯福新政练习题
《罗斯福新政》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A.罗斯福推崇专制主义
B.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C.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D.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2.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颁布工业复兴法,鼓励自由发展工业 B.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C.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D.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A.大力整顿银行 B.大力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多项社会保障 D.对工业的调整
4.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5.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6.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被人称为法西斯行径,这番话主要针对哪一法令()
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权利 B.规定了民主党是美国惟一的合法政党
C.采取政府干预手段,调整工业生产 D.和意大利一样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 7.在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内容中,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
A.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
B.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
C.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D.直接提高了美国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 8.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长期性地解决失业造成的问题的主要措施是()A.举办公共工程 B.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保护劳工权利 9.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10.美国国会于1933 年6月16日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 年5 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一转变不能说明()
A.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B.最高法院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敌视“新政”立法
C.美国国会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D.《全国工业复兴法 》不适应当时美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1.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
吸纳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C.调整农业结构
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12.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体现在()
①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②重视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
③政府全力推行国有化政策 ④发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A.①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罗斯福说:“为了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B.用发展经济的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
C.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 D.对世界经济旧秩序的一次新改革
15.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话集中体现了()
①罗斯福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 ②新政是在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的改革
③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④新政的出发点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的本质不同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 B.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力度不同 C.所有制D.对工人的措施不同
形式不同
17.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18.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A.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19.罗斯福推行新政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美国摆脱了危机,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②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一定的好处
③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④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二 材料题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本章程批准、制定或颁布的一切公平竞争法规、协议和执照,均需包括以下条件:(1)雇员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谈判或处于互助或互卫的目的而采取其他协同一致行动时,不应受到雇主及其代理人的干涉、约束和压迫。(2)不得以必须加入任何公司或禁止参加、组织或协助其自选的工人组织,作为雇佣任何雇员的条件。(3)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或其他 雇佣条件。——美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材料二:新政从一开始就受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 一抄录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材料三: “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 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工农业产品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罗斯福选集》
材料四: 若是罗斯福没有这些纲领,工人们在这个时期一定会采取比当时远为进步的行动。„„差不多可以肯定,他们一定会击破两党制度而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政党。
——W•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
(1)材料二反映了一部分资本家对待新政是什么态度?结合材料一分析他们采取这一态度的理由。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罗斯福“迁就工人”的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罗斯福“迁就工人”的做法对美国工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罗斯福新政同反对他的资本家之间是否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他们的分歧是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 1934年1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授权总统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的幅度上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法律通过后,罗斯福宣布美元贬值为原值的59.06%。美元的贬值,使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而国库则由于保有黄金,在美元贬值中获利28亿美元。购买黄金和美元贬值使联邦政府逐步从私人大银行家手中夺得了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导权,为美国经济制度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材料三 罗斯福逝世时,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上赞扬罗斯福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元贬值的影响。
(3)结合当时中美关系,分析材料三的观点。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10 CADDB CCCAD 11——19 DDCCD CCDC 二 材料题 20:
(1)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政府在工会组织、工时工资标准、雇佣条件方面给了工人太多的权利。
(2)缓和阶级矛盾,扩大国内市场需求。(3)工人运动受到挫折,没有冲破资产阶级两党制度。
(4)不存在根本厉害冲突,都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何长远利益出发。策略不同,反对派主张对工人实行公开的暴力压迫,而罗斯福主张采取“民主”的、让步的政策。21.
(1)措施:强制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农民损失给予补贴,用税收杠杆保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农产品生产定额。目的: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危机。
(2)刺激了出口,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减轻了美国人民的债务负担,增加了国库收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罗斯福新政改善了美国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罗斯福去世时,中美正在合作抗日,两国具有共同的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对罗斯福新政表示赞赏。
第四篇:《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三门峡市卢氏一高
宋瑞华
指导教师: 段小田
《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一、理论依据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采用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模式来设计本节教学活动。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感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老师则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有效促成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和教学目标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新课标教材人民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Ⅱ第六专题第2课的内容,主要阐述了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从单元知识安排看,本课与第1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3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共同诠释第六专题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不断调整”的特点,凸显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知识体系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巩固与综合运用,又为学生学习关于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是本专题的核心部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内容来看,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其创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后来资本主义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在我们的历史课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本课教材和初中教材相比,从内容上看,两者都包含了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但初中教材的重点是新政内容,本课教材的重点是新政的影响。从教材的知识看,两者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如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等。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本课教材比初中教材明显加大了力度。就能力要求看,本课教材突出了评价能力,比初中教材的识记能力要求要高得多。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斯福新政出台的背景,准备,实施情况;(2)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理解其实质、特点;
(3)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理解经济危机、国家垄断、以工代赈、财政紧缩等重要概念,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人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学生从罗斯福的经历吸取精神力量,争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2)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历史命运,关注社会发展,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历史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分析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非唯一的资源。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活化并充实教材。本课三个子目从逻辑上看是递进关系。我在处理这课教材时遵循三个指导思想,第一,注意线索清晰,使知识的呈现系统化;第二,结合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社会福利等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热点知识讲解内容,便于学生认知和体会;第三,课堂中渗透高考的目标要求,适度深挖教材,分析理论,联系对比,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层层领悟,我将教材重新整合为5个内容,分别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实质、影响和评价。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且本课内容与07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和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经济危机等学生熟知的知识有关系,学生学起来应该兴趣盎然。
但由于高一还没有文理分科,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有限,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辨析能力。因此,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运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四、教学教法:
1、教法: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法:
课前:课前学生通过收集材料阅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借助材料和问题情境创设、小组合作与讨论等活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课后: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追踪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五、教学环节设计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历史 认定目标):
教师活动:联系当前的经济危机,以漫画的方式导入新课:奥巴马总统如何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联系当前的经济危机,以漫画的方式导入新课同时展示、认定目标。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是很熟悉、有距离感,所以以漫画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与此同时,明确教学目标且初步感受罗斯福新政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为后边的教学做出铺垫。
(二)新课内容(合作探究 走过历史):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材料,播放幻灯片:美国经济危机中的残破景象,饥饿的人群;危急中胡佛的应对措施及效果;美国的社会危机;罗斯福和胡佛竞选总统时的情景及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理解材料,分析思考要点,总结归纳答案,踊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品演讲词,让学生进入 历史人物的内心,通过分析概括,了解罗斯福新政背景,感悟罗斯福敢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充分发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创新思维;培养责任意识、忧患意识。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师生互动:
教师设疑:面对危机,如果你是罗斯福的助手的话,你会给总统哪些建议? 组织情景剧:选出四名学生,分别扮演罗斯福智囊团中金融委员会成员、工业委员会成员、农业委员会成员、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成员提出自己的建议、对策,从而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认识,教师须积极
引导,把握方向和节奏。
教师出示《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表格,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培养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历史主体精神。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在对新政内容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根据内容表格分析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分析得出结论: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②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实施。从而理解新政之所以叫“新”的理由。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相对枯燥且较为繁 杂,所以通过“角色扮演”和“列表格”的形式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培养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历史主体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思考认识问题的能力。4.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教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设疑:有人说,新政处处体现了维护工人的权利,是要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对此,你如何看待?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原始材料进行主动探究,自觉得出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在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又引用罗斯福的内心独白,较有说服力。
5.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教师设疑:新政的实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师生互动:学生阅读教材“渡过难关”一目,教师展示相关几则史料(见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重点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其对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和史料研读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思维的扩散,并掌握一般的对象分析法,学会从美国和对世界的影响两方面去分析。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局限的认识,分析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弊端,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理性理解能力。
6.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教师设疑: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局限的认识,分析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弊端,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理性理解能力。
(三)感悟历史,拓展升华:
1、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生生讨论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其思维空间,形成纵观全局,把握方向,广泛联系的能力之目的。
2、联系2008世界经济危机,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理解,巩固已学知识,强化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现象的关注,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拓展视野,开阔思路,生成新知识之目的。
①设问:你认为罗斯福新政对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何启示?(可从寻求社会公正和效率权衡发展的角度分析。)
②设问:我国会不会爆发经济危机?会不会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我国中央政府是如何来解决的?
不会,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会,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放宽信贷,鼓励创业,家电下乡,拓展市场,鼓舞信心,刺激消费,加强国际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等。
(四)教学效果检测:精选例题 反馈练习,掌握方法,查缺补漏(略)
(五)归纳总结,提炼所学:把本课内容浓缩,再现学习思路和重难点。
六、课后反思,评得论失(反思提升):
通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示、学生讨论探究及教师总结讲解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有效性。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选择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组织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理性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放意识。
但设计应进一步体现探究活动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另外,设计的课堂容量较大,时间较为紧张。
第五篇:《罗斯福新政》教案
《罗斯福新政》教案
一、基本情况分析
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结合所讲史实,进行探究学习。
㈡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课堂教学应尽量生动形象,展现故事性,使学生易于理解。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①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新”
②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目标设计
㈠知识目标
⒈帮助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实行的背景、罗斯福面临的问题、新政的主要内容。
⒉使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
㈡能力目标
⒈学习罗斯福新政推行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⒉引导学生分析“新政”措施对促进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的能力。
㈢过程与方法
依据体验式教学原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使学生经历罗斯福上台、困境、推行新政等的过程,直观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各方面内容。
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感受美国历史上唯一的残疾人总统罗斯福辉煌的人生及其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社会所起的巨大作用,可以培养学生:
⒈乐观豁达、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⒉实事求是、敢于臵疑、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三、组织课堂教学
㈠导入
2008年底,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开始,一场规模庞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们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时至今日,这场危机仍未过去,一些国家仍在危机中挣扎。08年的这场危机与80年前的大萧条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那么今天的我们能从80年前那些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得到哪些经验和启示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罗斯福新政。
㈡新课
【课件】第18课 罗斯福新政、图片
【过渡】这张图片比较直观地展示出这节课的主题。好,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在这场危机袭来时的情况。
【课件】大萧条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危机加深
谁来拯救美国?
【过渡】就在危机引起美国矛盾丛生,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时任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出来竞选总统。
【课件】罗斯福与胡佛竞选总统情况
【过渡】当时胡佛打出的竞选口号是“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还是他一贯的“自由放任”主张。而罗斯福给选民的承诺则是“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他们哪个对选民更有吸引力呢?当然是罗斯福了。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早已在实践中失败了,美国人民改革的要求十分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选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罗斯福。
在全民投票中,支持罗斯福的选举人获得了2280万票,是胡佛的1.4倍。在之后的选举人投票环节,罗斯福更是获得了472票,是胡佛的8倍!这样,罗斯福最终于1932年11月8日,在美国人民的翘首期盼中以绝对优势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
【课件】一.背景
1.1929年空前经济危机爆发
2.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
3.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4.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过渡】罗斯福虽然当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总统,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美国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问】同学们想一下,此时的美国都有哪些问题呢?(提问)
【答】略
【课件】二.面临的问题
1.金融危机——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2.工业危机——企业破产
3.农业危机——农产品价格猛跌
4.就业危机——失业人数激增
5.社会危机——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分子趁机兴风作浪
【过渡】我们看到,危机从美国经济的中心,金融业开始,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波及到美国的各国角落,波及到全社会。面对这些十分严峻的问题,第一次当上总统的罗斯福先生还很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那些前任能够给他些什么建议呢?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柯立芝总统和胡佛总统的建议。
【过渡】柯立芝总统说:“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胡佛总统则说:“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这两个总统没有任何办法。胡佛私底下一定会说:“我要是有办法我自己早就用了,哪还轮到你当总统啊!”
罗斯福没有从前任那里得到任何有用的建议,反而觉得经他们一说,形势更加困难了。但是他并没有灰心和放弃。我们看罗斯福他是怎么办的呢?
【课件】罗斯福的决心和办法。
【过渡】罗斯福说:“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他首先表现了自己的面对困难勇气。其实他当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说“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他能做的就是在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之下,不断去探索,找出应对危机的措施。
正是在这种勇气和决心的支撑之下,罗斯福分析了美国的实际情况,在不断的尝试中,终于找到了应对危机的办法。
【问】其实我们大家也可以试着站在罗斯福的位臵上想一下,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应该怎么办,怎么去解决?(提问)
【答】危机很严重,应对措施刻不容缓。应该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针对危机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这样才能立竿见影。
【过渡】很好,其实罗斯福也正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他的反危机措施,也就是罗斯福新政。
【课件】三.措施
1.金融危机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过渡】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就下令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随后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同时,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
【问】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为什么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呢?
【答】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金融业开始的,银行业破产,资金链断裂,才会导致工、农业破产和失业。而金融业在国家经济中又是处于核心地位,整顿金融,保证储户存款,才能为工、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工、农业才会复兴、发展。
【过渡】不错,打蛇打七寸,可以说。罗斯福首先应对金融危机,正是抓主了反危机的关键。第一部棋就表现出与胡佛的不同。从这一个英明决策,我们其实就已经可以预测到罗斯福新政的的结果了。
【课件】2.工业危机加强工业计划和指导,防止盲目竞争
【过渡】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通过将生产的各环节臵于国家监督之下,把工业生产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有序的轨道上来,防止了盲目竞争,工业生产开始恢复。
【课件】3.农业危机调整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
【过渡】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通过这些措施,克服了农业生产过剩,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保证了农民利益,农业开始复苏。
【课件】4.就业危机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社会保障
【过渡】社会救济:是指直接通过发放粮食等方式救济穷困人民。
以工代赈:是指用国家的力量投入资金,进行公共建设。“以工代
赈”不仅增加了就业,部分地解决了失业问题,而且增加了社会购买力,刺激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美国的基础设施,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社会保障: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
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通过这些措施,赢得了人们的支持,增加了就业缓,解了阶级矛盾。
【过渡】我们知道除了上面四个,美国当时还有一个危机,就是“社会危机——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分子趁机兴风作浪。”这个危机罗斯福是怎么解决的呢?
这个危机其实已经解决了。它是由上面四个危机引起的,所以当上面四个危机解决之后,这个危机也就自然地消弭了。
【过渡】我们在这里把罗斯福新政说的很好,那现实中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呢?有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呢?来看这两个统计。
【课件】四.结果
1.生产恢复柱状图
2.失业率下降柱状图
【过渡】通过上面的两幅图,我们可以说罗斯福新政的表现堪称完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美国逐渐从危机的泥淖中走了出来。
以上我们已经学习了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和它们的效果,那么现在请大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对比他与以前各种经济思想的不同,思考一下,罗斯福新政,它“新”在哪里?
【课件】探究一:考察一下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新政“新”在哪里?
【答】【课件】
1.理论新: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自由放任传统政策;
2.模式新: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措施;
3.起点新:资本主义制度获得新生,继续发展新起点。
【过渡】很好。可以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它不仅使美国逐渐摆脱了危机,而且同时也让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生。这样的人、这样的政策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理应获得高度赞赏的,那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课件】五.评价
材料1: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
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过渡】那罗斯福真的是共产主义者,在美国悄悄地搞颜色革命吗?我们看来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课件】材料2: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过渡】第一段,罗斯福已经表露出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誉,那他的那些措施怎么解释呢?
【问】大家读一下第二段,看一下罗斯福所说的“严重缺点”、“彻底的革命”、“旧民主秩序”指的是什么呢?
【答】【课件】严重缺点:自由放任政策;
彻底的革命计划: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旧民主秩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过渡】从罗斯福同志的自白中,我们其实已经看出了他的新政的实质:
【课件】1.实质:是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调整。
【问】那么罗斯福对资本主义的这种调整带来了那些影响呢?大家可以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当时和后来的国际形势,按照逐渐扩大范围的方式,从对美国-对资本主义-对世界的角度,分析其的影响。
【课件】2.影响
【答】【课件】
(1)对美国: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对资本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深远
(3)对世界:避免了美国动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过渡】很好。到这里,罗斯福新政我们就讲完了。我们看到,罗斯福以其坚定的信念、勇猛的决心和英明的领导,带领美国摆脱了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同时也成就了他一生不朽的传奇。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人的一生:
【课件】罗斯福从小到大的图片和解说。
【过渡】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们留一道探究题让大家课下思考:
【课件】探究二:结合大萧条以来的史实,分析一下,我们能够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中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
【结束】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