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 大学考试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23:5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 大学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 大学考试》。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 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遵守的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由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所具有的刺激感应性,在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到人类的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同一性在于她的物质性。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第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一,实践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第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书上36页详细解释)

事物是永恒发展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它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各种要素和功能以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中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前提,并工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相互转换。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的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实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转化使因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又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做用。

第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和量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第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藏的矛盾分析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辩证法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4,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

均可分为:一般联系,特殊联系和个别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其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 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组要包括一下的环节:

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际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

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以后思支配下,既能动的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的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详细见书56页)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的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的检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威信主义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严重的缺陷。

辩证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和本质。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镜子式的原型映现。

认识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真理所反映的事物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和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饿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第一: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第二: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判,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第四: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的缺点:至多的考察了人们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人们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一切其他 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一切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适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基础。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有:1,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其 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2,劳动对象。3,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

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它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历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教说理”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得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得最高标准”

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得生产关系的总和。两点内涵:

1,经济基础得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础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得制度,组织和设施。(书上94页)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得物质基础

(2)经济基础得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体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得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得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得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中是极为复杂的。

第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 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第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与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第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一、全书知识贯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3、运动观(定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反对错误观点)。

4、意识观(起源、本质、能动作用)。

5、联系及其特点。

6、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关系,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意义)。

7、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掌握度的意义、量变质变及其关系,方法论意义)。

8、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方法论意义)。第二章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真理及其客观性。

5、真理的二重性及方法论意义。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

2、社会存在三个部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及其构成(三个层次及划分依据)。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5、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念、关系及所提炼相关重要知识点)。

6、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理论。

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两面性。第四章

1、商品(概念、三条件、二因素及关系)。

2、劳动二重性(概念及关系、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枢纽”)。

3、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价值量(概念、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5、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6、货币本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如何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7、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8、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点)。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10、资本两种形态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

1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联系与区别)。

12、个别资本的运动(资本循环概念、三个阶段、三种职能、正常进行的条件)。

13、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4、利润与剩余价值,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

15、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1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

1、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第六章

1、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情况

1,2,3,4,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计10分)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计30分)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三、关键知识点论述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解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解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解答】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

【解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派别 【解答】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3、物质概念的定义

【解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解答】马克思主义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5、实践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解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6、社会实践基本形式 【解答】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7、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

【解答】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界,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及其主要体现

【解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联系的普遍性

【解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0、发展的实质

【解答】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即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1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对立面的转化,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矛盾普遍性的涵义

【解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14、矛盾特殊性的涵义

【解答】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解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16、辩证思维方法 【解答】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7、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解答】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这些方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18、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解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能够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解答】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社会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

【解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为: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区别 【解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解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4、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飞跃的意义

【解答】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5、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飞跃的条件 【解答】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6、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解答】认识的发展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一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解答】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成果,但人类的认识过程并没有因此结束。

8、真理绝对性的含义

【解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解答】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受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有待进一步拓展;第二,真理反映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10、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解答】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出来。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其次,实践是人们履行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高权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解答】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解答】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解答】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5、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 【解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解答】(同第7题)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解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内容上看,这一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新的相对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走向高级阶段。

8、经济基础的内涵 【解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科学内涵包括两点:第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第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一般说来,经济体制是经济基础的具体实现形式。

9、上层建筑的构成

【解答】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构成。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组织设施。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1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答】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1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

【解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解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一般说来,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其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是对抗性的。

1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解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的方向;其次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14、社会形态的内涵 【解答】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5、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解答】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解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解答】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反动人物对历史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客观规律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

【解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解答】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解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解答】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有: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必然会产生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和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等。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解答】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没有任何实现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解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解答】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解答】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在竞争目的上,垄断竞争的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第二,在竞争手段上,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三,在竞争范围上,竞争不仅在国内市场和经济领域,而且扩大到国际市场和其他领域。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解答】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最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解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第三,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最后,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解答】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作了如下四点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建立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解答】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答】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有: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其它知识点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⑴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⑵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⑶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⑷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⑵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⑷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⑶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1、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P3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P3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P9

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P10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28

6、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P29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

8、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P31

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

10、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P32

1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P32

1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32

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P34

1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5、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P40

16、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40

17、新事物的定义: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P41

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P43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9、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P44 2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462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斗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

2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7-P59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④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3、主体、客体、中介的定义:P63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成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P65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P69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总之,实践是它们统一的基础。

27、★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P70—P71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8、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唯物论){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法)。P73

29、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人类的能力);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认识的正确性)P73 3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观:P76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P87

3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认识必然,争取自由。P90

33、★生产方式的作用:P95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P98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5、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P1003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2—P103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A.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37、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构成。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P105

38、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P115

39、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英雄造势时体现唯心主义,时势造英雄体现唯物主义。P134

40、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价值)。P145

41、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2、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P147

43、货币的5中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P147

44、★价值规律的定义、形式和作用:P147—P149 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45、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的部分:P154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④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4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购买劳动力并带来剩余价值。

47、★★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必背,P160)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区别: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获得;②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必然被相对剩余价值取代;③超额剩余价值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以下内容主要考选择题:

1、垄断产生的原因:P183 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③激烈的竞争个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私人垄断资本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国家垄断资本应运而生。P186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P195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5、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P263

6、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P265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必考)

①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④斗争中有同一,同一中有斗争。

3、矛盾两性的区别: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促进事物量的变化 第二,促进事物质的变化

6、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7、矛盾的普遍性: 时时有矛盾 处处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

8、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或的灵魂。

10、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寓于共享之中。

11、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12、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席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越,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和飞跃性的同一。

2010考研政治材料分析

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答案要点:

34: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而梅兰芳大师这件出演失误可以看作是偶然 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所以说失误的错误时难免的。

2、梅兰芳大师将舞台事故的错误变成成功经典之作,是因为他的这种成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是由于梅兰芳大师的应对突发事故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才使得错误变成经典之作。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认识,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xiexiebang.com

福师09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

福师09秋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一

第一章、单选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相应框内。每题2分,共20分)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B)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B)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6.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7.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D)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表明(B)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 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第二章。多项选择题(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相应框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4分)1.新生事物是(CDE)

A.新出现的事物 B、形式新奇的事物 C.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E.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事物的 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正确态度的有(CDE)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3.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ACD)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4.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ABDE)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心系天下求学人

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xiexiebang.com

5.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CDE)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段压迫的工具 6.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ABCDE)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7.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CDE)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三章、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8分)

1、否定就是毫无保留的彻底抛弃旧事物。

正确

肯定和否定作为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两种完全相反的规定性不仅是对立的,而且也是辩证统一的。首先,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次,肯定和否定相互包含并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观包含三个基本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其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双方对立和斗争推动的。

正确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2、所谓矛盾,是指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发展提供前提;其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包含,使双方各自从对方汲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使整个事物得到发展;其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规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第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一,在事物的量变阶段,矛盾的斗争性推动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其二,在事物的质变阶段,矛盾的斗争性促使旧矛盾统一体瓦解,新统一体产生,从而完成事物的转变。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不变的。

正确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动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具体历史性。总之,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

第四章、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关于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是派生物,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关于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精神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其一,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其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客观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乃至正确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完全可认识的。

心系天下求学人

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xiexiebang.com

2、简述劳动在意识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2)思维的工具——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3)劳动和语言促进了思维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日益完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劳动使意识产生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3、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种相反的趋势:肯定方面力图保持事物的存在,维持质的相对稳定性;否定方面破坏事物的存在,力图使它转化为他物。

2、肯定和否定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任何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必然灭亡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把它的某些积极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第五章、论述题:(每题16分)

1、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判断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福师09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二

第六章、单选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相应框内。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B)

A、自然界各个领域的规律 B、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C、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总和; D、既包含一般规律,又包含特殊规律。

2、“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神”。这一事实表明(D)A、神的观念是感觉的复合; B、神的观念是主观自主的; C、神的观念具有客观原型; D、神的观念是意识能动性的产物。

3、人类世界是指(C)

A、与自在世界对立的“人化自然”; B、指人类生活; C、“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D、指有机界。

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D)

心系天下求学人

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xiexiebang.com

A、产生时间的先后 B、力量的强弱 C、是否适合人们的需要 D、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一切真知来源于直接经验”,这是(C)

A、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错误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6、下列关系中,作为社会一切关系的基础的是(A)

A、社会生产关系; B、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C、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D、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7、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C)

A、先进的思想理论的形成; B、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8、人的本质属性是(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物质属性; D、先天属性。

9、空间是(D)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事物之间的距离 C、物体的体积 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10、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第七章、多项选择题(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相应框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4分)

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DE)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不同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不同 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地位不同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同 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同

2、以下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BDE)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E.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CE)A.占主导地位的矛盾 B.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 D.对抗性的矛盾 E.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

4、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ABCE)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因在于(ACDE)A.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叫作技术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BCDE)A.封建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7、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有(ACDE)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心系天下求学人

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xiexiebang.com

E.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第八章、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8分)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但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指一切现存社会要素的总和,大体上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种类别。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对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条件中,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第九章、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量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换。又称渐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与质变相对。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同量变相对。又称突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讲述“笨人吃饼”的故事,说明:没有一定的量的变化,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3)、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简述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答:实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 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作用: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

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答:(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答:(1)机械性。仅仅用力学尺度衡量一切变化和过程,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心系天下求学人

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xiexiebang.com

(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3)不彻底性。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却是唯心主义的。

第十章、论述题:(每题16分)

1、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来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福师09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复习题三

第十一章、单选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相应框内。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C)A.时代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D.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和总汇

3、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4、世界观是(D)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 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D)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6、哲学基本问题中最为根本的方面是(A)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具有特殊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能否一致的问题

7、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9、时间的一维性是指(D)

A.无限性 B.间隔性 C.可逆性 D.不可逆性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 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 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 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系天下求学人

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十二章、多项选择题(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相应框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C.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D.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2、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3、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的基本原则的有(BC)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惟一形式的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原则

4、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ABCD)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的有(BCD)A.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转移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C.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 D.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

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有(ABC)

A.“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B.“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 C.“苦了我一人,富了千万家” D.“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7、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ACD)A.循环论 B.激变论 C.朴素唯物论 D.庸俗进化论 E.庸俗唯物论 第十三章、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8分)

1、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静止即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某种特定物体在空间上相对于其他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暂时的、有条件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正确认识物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相对静止,人们才能把握事物的质,认识事物,才能对事物的运动进行测量和计算,才能在事物不具备质变条件时促进事物的量变,为质变做准备。形而上学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事的相对静止,也就否定了事物质的规定性,否定了事物的存在。

2、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此说法是对的。真理和谬误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只不过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歪曲的、错误的反映事物的本质。

3、人脑是意识的机能,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人脑并不是意识的源泉,有了人脑,而无客观世界是一样不能产生意识的。

第十四章、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系天下求学人

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xiexiebang.com

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尔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3、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达到使客体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占有的目的,从而在实践中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第十五章、论述题:(每题16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实践意义:1.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 对僵化和无序。

3.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4.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5.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心系天下求学人

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xiexiebang.com

心系天下求学人

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1、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P3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P3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P9

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P10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28

6、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P29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

8、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P31

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

10、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P32

1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P32

1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32

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P34

1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5、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P40

16、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40

17、新事物的定义: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P41

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P43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9、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P44

2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46

2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斗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

2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7-P59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④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3、主体、客体、中介的定义:P63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成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P65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P69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总之,实践是它们统一的基础。

27、★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P70—P71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8、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唯物论){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法)。P73

29、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人类的能力);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认识的正确性)P73 3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观:P76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P87

3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认识必然,争取自由。P90

33、★生产方式的作用:P95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P98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5、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P100

3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2—P103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A.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37、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构成。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P105

38、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P115

39、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英雄造势时体现唯心主义,时势造英雄体现唯物主义。P134

40、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价值)。P145

41、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2、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P147

43、货币的5中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P147

44、★价值规律的定义、形式和作用:P147—P149 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45、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的部分:P154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④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4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购买劳动力并带来剩余价值。

47、★★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必背,P160)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区别: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获得;②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必然被相对剩余价值取代;③超额剩余价值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以下内容主要考选择题:

1、垄断产生的原因:P183 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③激烈的竞争个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私人垄断资本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国家垄断资本应运而生。P186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P195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5、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P263

6、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P265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必考)

①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④斗争中有同一,同一中有斗争。

3、矛盾两性的区别: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促进事物量的变化, 促进事物质的变化

6、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7、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

处处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

8、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或的灵魂。

10、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寓于共享之中。

11、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12、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席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越,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内涵上:①从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从外延上:①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上说,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在鲜明的政治立场;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认识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划分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7、哲学当中的两种斗争及其关系

两种斗争: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关系:①二者是最根本的斗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8、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像、反映。

①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也是物质的;④物质是可以认识和反映的。

9、认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伟大意义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时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时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

11、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点: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2、如何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时候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事物发展的主要作用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的主要作用: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的主要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 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7、事物的质、量、度的概念及其认识度的意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认识度的意义:要掌握适度,防止过犹不及。

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9、意识的本质、作用是什么?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③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

2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各是什么?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①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①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的间接经验; ②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

2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条件:①必须从实践出发,做的理论联系实际;②需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环节;③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25、真理的客观性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①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②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③它们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28、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缺陷是什么?

基本观点:①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精神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夸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②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③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9、社会存在及其构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3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A、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B、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A、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B、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C、社会革命不否认和排斥社会改良的作用。总之,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准备;(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34、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5、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3、生产方式的作用: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A.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44、价值规律的定义、形式和作用:

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45、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的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④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47、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 区别: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获得;②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必然被相对剩余价值取代;③超额剩余价值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37、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斗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

2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④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3、主体、客体、中介的定义: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成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总之,实践是它们统一的基础。

27、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观: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3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认识必然,争取自由。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 大学考试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 大学考试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1、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目 一、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 :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辨析题(重点)

    一、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提要 (注:★表示是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的重要考点) 一、试卷题型: 单选题,25个×1分 =25分; 多选题, 5个×2分 =10分; 简答题, 5个×6分......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绪论部分 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5篇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考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考试复习提纲绪论部分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发展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