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局部麻醉的发展
局部麻醉(local anaesthesia)是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简称局麻。
简介
局部麻醉药物利用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局部称为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感觉神经被阻滞时,产生局部的痛觉及感觉的抑制或消失;运动神经同时被阻滞时,产生肌肉运动减弱或完全松弛。这种阻滞是暂时和完全可逆的。
局部麻醉(local anaesthesia)是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简称局麻。局麻简便易行,安全性大,能保持病人清醒,对生理功能干扰小,并发症少。适用于较表浅局限的中小型手术。但用于范围大和部位深的手术时,往往止痛不够完善,肌肉松弛欠佳,用于不易合作的病人尤其是小儿时必须加用基础麻醉或辅助麻醉,故其应用范围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常用的局麻药有酯类如普鲁卡因、丁卡因及酰...局部麻醉的发展
在应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阶段,由于施用方法简陋,经验不足,病人不够安全。这期间1853年Pravaz和Wood发明了注射针筒,为局麻的 应用提供了工具。1860年Nieman发现了可卡因,1884年Koller根据Freund的建议,证明可卡因滴入眼内可产生麻醉,用于眼局部手术。次年Halstead开始将可卡因用于下颌神经阻滞,是神经阻滞的开端。同年Corning在狗进行了脊麻的实验,在未抽出脑脊液的情况下,注射可卡因,意外的产生了下肢麻痹的现象,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开端。1891年英国 Wynter和德国Quincke介绍了腰椎穿刺术。1892年Schleich推荐用可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1897年Braun加肾上腺素于可卡因以延长局麻时效。1898年Bier在动物及人做蛛网膜下腔阻滞成功。1901年Sicard和Cathelin分别成功的进行骶管阻滞,并于1903年报告了80例可卡因硬膜外阻滞的经验。1904年Barcock首先用低于脑脊液比重的溶液性脊椎麻醉。1905年Einhorn合成普鲁卡因,次年Braum应用于临床。1907年Barker用较脑脊液重的溶液脊椎麻醉。同年Sterzi将普鲁卡因用于腰部硬膜外阻滞。1909年Stoked用普鲁卡因阻滞于分娩。1913年Meile用侧入法穿刺行胸部硬膜外阻滞成功。1920年Pages倡导用硬膜外阻滞麻醉。1921年Fidelpage以穿刺时黄韧带抵抗消失感并无脑脊液流出来判定硬膜外阻滞。1922年Labat刊行《局部麻醉学》一书。1924年Buluhebckuu倡导用肾周围阻滞封闭,为封闭阻滞的开端。1926年Janaen首先发现硬膜外腔的负压现象,并认为是由于穿刺时推开硬膜所产生的负压。1928年Firsleb合成了丁卡因。1931年Dogliotti采用血浆等粘滞性溶液配药,可延长麻醉时间,增加麻醉的安全性。1932年Cutierrey用悬滴法以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1940年Lemmon倡导用分次脊椎麻醉。同年Cleland首先经硬膜外腔插入细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1943年Lofgren和Lundguist合成了利多卡因,1948年用于临床。1949年由Cordello等推广应用18号Tuochy针置入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以后相继出现的局麻药由甲哌卡因(1956年)、丙胺卡因(1960年)、布比卡因(1963年)、罗哌卡因等。由于新的局麻药不断涌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局部和神经阻滞麻醉,包括椎管内阻滞,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药物
利用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局部称为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感觉神经被阻滞时,产生局部的痛觉及感觉的抑制或消失;运动神经同时被阻滞时,产生肌肉运动减弱或完全松弛。这种阻滞是暂时和完全可逆的。
局部麻醉(local anaesthesia)是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简称局麻。局麻简便易行,安全性大,能保持病人清醒,对生理功能干扰小,并发症少。适用于较表浅局限的中小型手术。但用于范围大和部位深的手术时,往往止痛不够完善,肌肉松弛欠佳,用于不易合作的病人尤其是小儿时必须加用基础麻醉或辅助麻醉,故其应用范围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常用的局麻药有酯类如普鲁卡因、丁卡因及酰胺类如利多卡因等。为了安全和恰当地运用局部麻醉,必须熟悉局麻药的药理、周围神经解剖以及局麻操作的基本原则。
分类[回目录]
1.狭义的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侵润麻醉、区域麻醉、神经阻滞。
2.广义的局部麻醉还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骶管阻滞、静脉局部麻醉。
一般原则[回目录]
1、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的径路可达到无痛和避免因疼痛刺激引起的全身反应。
2、麻醉前应向病人作充分解释以取得合作。不能合作者,如必须行局部麻醉,应在基础麻醉或强化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4、麻醉前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应用前应经至少二人对所用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5、用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量、性质和不良反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方法和临床应用[回目录] 表面麻醉
1、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位于粘膜下的神经末梢,使粘膜产生麻醉现象,称表面麻醉(surface anesthesia)。
2、给药方法:用喷雾器喷于粘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粘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为达到完善的麻醉,常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相隔5分钟。
3、常用药物为: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4、适应证:眼、鼻、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内镜检查常用此法。因眼结膜和角膜组织柔嫩,故滴眼需用0.5%~1%丁卡因。气管和尿道粘膜吸收较快,应减少剂量。
5、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刺激。
局部浸润麻醉
1、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区域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局部麻醉消毒
局部麻醉消毒
2、操作方法:先在手术切口线一端进针,针的斜面向下刺入皮内,注药后形成桔皮样隆起,称皮丘。将针拔出,在第一个皮丘的边缘再进针,如法操作形成第二个皮丘,如此在切口线上形成皮丘带。再经皮丘向皮下组织注射局麻药,即可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上述操作法的目的是让病人只在第一针刺入时有痛感。如手术要达到深层组织,可在肌膜下和肌膜内注药。分开肌肉后如为腹膜,应行腹膜浸润。如此浸润一层切开一层,注射器和手术刀交替使用,以期麻醉确切。
3、适应证:体表手术,内窥镜手术和介入性检查的麻醉。
4、禁忌证:局部感染,恶性肿瘤。昏厥。
5、注意:①注入组织内的药液需有一定容积,在组织内形成张力,借水压作用使药液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从而增强麻醉效果。②为避免用药量超过一次限量,应降低药液浓度。③每次注药前都要回抽,以免注入血管内。④实质脏器和脑组织等无痛觉,不需注药。⑤药液中含肾上腺浓度1:20万~40万(即2.5~5μg/ml)可减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传导麻醉
1、将药物注射于神经干附近,阻滞神经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
2、常用于四肢及口腔科手术。
蛛网膜下腔麻醉
1、将药物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麻醉该部位的脊神经根。
2、常用于下腹部及下肢的手术。
硬脊膜外麻醉
1、将药物溶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使其沿脊神经根扩散进入椎间孔,使该处神经干麻醉。
2、适用范围较广,从颈部至下肢手术都可采用。特别使用于上腹部的手术。
注意事项[回目录]
1.局麻药误入血管后或用药过量引起中毒反应。轻者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昏晕;重者紫绀、惊厥。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
2.询问对局麻药有无过敏史。
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
3.注药前一定要回抽,避免误入血管。
4.一次用药不宜过大。
5.采用最低浓度有效浓度的局麻药。
6.应用安定类药物,减少中毒反应。
常用药物[回目录]
1.局部麻醉药物1.普鲁卡因:毒性小,起效快,作用时间约45~60分钟,是最常用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组织穿透性能差。常用浓度为0.5%~l%。一次限量成人为1g。
2.丁卡因:麻醉效能强,其毒性大。丁卡因起效缓慢,作用时间约2~3小时。表面麻醉用0.5%~l%溶液,神经阻滞时一般用0.15%~0.3%溶液。一次限量成人为80mg。
3.利多卡因:起效较快,毒性相当于普鲁卡因的1.5倍,作用时间约1.0~2小时。组织穿透性能较好。神经阻滞常用1.5%~2%溶液,局部浸润用0.5%~1.0%溶液。一次限量成人为400mg。表面麻醉常用2~4%溶液,一次限量为200mg。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
4.布比卡因:麻醉效能强,作用时间约为利多卡因的3倍。组织穿透性差。神经阻滞用0.5%~0.75%溶液,成人一次限量为150mg。
5.罗哌卡因:为新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低浓度时产生运动阻滞与感觉阻滞分离现象,即对感觉神经阻滞强于对运动神经阻滞。麻醉效能较布比卡因稍低。神经阻滞用0.5%~1.0%溶液,成人一次限量为200mg。
操作方法[回目录]
一、表面麻醉:利用局麻药透过粘膜或皮肤而阻滞浅表的神经末消,称为表面麻醉。眼、鼻、咽喉和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内腔镜检查时常用此法。粘膜吸收局麻药迅速,特别是在粘膜有损伤时,其吸收速度接近静脉注射,故用药剂量应减少。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二、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或其四周和肿物基底注射局麻药,使组织中神经未稍神经传导被阻滞。常用药物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每次注药前都要回抽注射器,防止局麻药误入血管内产生毒性反应。
三、局部静脉麻醉:将患肢近端结扎止血带以阻断血流,在其远端静脉内注入局麻药,从而阻断止血带以下部位末梢感觉神经的痛觉传导达到无痛状态。常用药物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适用于四肢骨骼复位、骨骼以及软组织的短小手术。切忌在局部静脉麻醉后15分钟内松开止血带,以防大量局麻药进入全身循环,引起程度不等的局麻药毒性反应。
四、神经阻滞:在神经干(丛)周围注射局麻药,使其所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称为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包括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指根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腰神经丛、肋间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和会阴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等。应掌握有关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的解剖、实施方法、适应症、并发症。
1.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由第5~第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的前支组成,支配上肢的运动和感觉。常用阻滞方法有:肌间沟径路阻滞法、锁骨上径路阻滞法和腋径路阻滞法。主要适用于肩部、上肢手术。常见并发症:局麻药毒性反应、隔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也可能阻滞星状神经而出现霍纳综合征(Hornersyndome),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眼脸下垂、鼻粘膜充血和面部潮红等。较罕见的并发症有药液误注入硬膜外腔引起高位硬膜外阻滞和药液误注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全脊髓麻醉。锁骨上径路阻滞并发症有局麻药毒性反应和气胸,其次为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腋径路阻滞并发症较少,主要并发症是局麻药毒性反应。
腰麻
腰麻
局部麻醉2.颈神经丛阻滞:颈丛神经由颈1~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神经又分深丛和浅丛。深丛分支支配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并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颈部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等相吻合。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线中点通过筋膜,向前分出颈前神经,向下分出锁骨上神经。颈丛神经阻滞适用于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摘除术、甲状旁腺摘除术和气管切开术等。严重的并发症有穿刺误人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造成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以及局麻药毒性反应。其次为喉返神经阻滞和膈神经阻滞。
3.肋间神经阻滞:肋间神经紧贴于肋骨下缘。适用于胸壁和腹壁手术以及术后镇痛。并发症主要为穿破胸膜后引起的气胸。
腰麻4.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又称腰麻):将药液自低位腰椎间注入蛛网膜下腔内,麻醉该部的脊神经根,常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
五、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又称硬膜外麻醉):将药物注入硬脊膜外腔,使其沿脊神经根扩散而进入椎间孔,阻滞椎间孔内的神经干,达到躯干某一截段的麻醉。从颈部至下肢的手术都可采用,特别适用于腹部手术。
并发症[回目录]
局部麻醉时常见的并发症有晕厥、过敏、中毒、注射区疼痛和水肿、血肿、感染、注射针折断、暂时性面瘫、神经损伤、暂时性牙关紧闭、暂时性眼麻痹或失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如霍纳征等。
1.晕厥:由于一时性中枢缺血所致。一般因恐惧、饥饿、疲劳、全身健康较差,以及疼痛、体位不良等因素引起。因此术前应做好检查,问清既往史,并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应避免在空腹时进行手术。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
2.过敏反应:多表现在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分延迟反应和即刻反应。延迟反应多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荨麻疹、药疹等;即刻反应是当用极少量的药物后,突然发生惊厥、昏迷、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但二者均不多见。为了预防过敏的发生,术前应详细询问有无酯类局麻药物及其它药物过敏史。值得注意的是,同类局麻药其过敏反应有交叉现象,如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地卡因也不能使用。对酯类局麻药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改用酰胺类药物,如利多卡因,并预先作皮肤过敏试验,或改用针刺麻醉。
3.局麻药中毒:常因用药量过大或单位时间内注射药量过大,以及直接快速注入血管而引起。因此,用药前应了解麻药毒性大小及一次最大用药量,如普鲁卡因安全剂量为每小时不宜超过1g,利多卡因不宜超过0.5g。在注射麻药前,要坚持回抽无血后再注射。老人、小儿、心脏病人等对麻药耐受力低,应适当控制用药剂量。
4.注射区疼痛和水肿:多由于药液变质,或未配成等渗溶液,或混有杂质,或因注射针头钝而弯曲、或有倒钩损伤组织所致。若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感染带入深层组织,也可引起疼痛和水肿。因此,注射前应认真检查麻醉剂和器械,注射时要严格做到无菌操作。
5.血肿:由于注射针刺破血管所致。因此注射时不要反复穿刺,增加刺破血管的机会。针尖不能粗钝、有倒钩,注射时操作要正确。
6.感染:多是由于注射针穿过感染灶或针头被污染及局部或麻药消毒不严引起。因此,注射器械及注射区一定要严格消毒,避免注射针穿过炎症区或直接在炎症区注射,并使用合格的麻醉剂。
7.注射针折断:为防止注射针折断,注射前一定要检查针的质量;注射时注射针应至少有1cm长度留在组织之外。改变注射方向时不可过度弯曲注射针,在有阻力时不要强力推进。
8.暂时性面瘫:多见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注射针偏向内后不能触及骨面,或偏上越过乙状切迹,致使麻药注入腮腺内麻醉面神经所致。待麻药作用消失后,神经功能即可恢复,勿需特殊处理。暂时性面瘫
暂时性面瘫
9.神经损伤:多因神经被注射针穿刺或撕拉所致,或因注入混有酒精的溶液引起。可出现长时间的感觉异常、神经痛或麻木。应早期积极处理,促进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可采用针刺、理疗、早期给予激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
10.暂时性牙关紧闭:比较罕见,在下牙槽神经口内阻滞麻醉时,错误操作,将麻药注入翼内肌或咬肌内,可使肌肉停滞于收缩状态而出现牙关紧闭,但大多在2~3小时内可自行复原。注射时正确操作即可防止其发生。
11.暂时性眼麻痹或失明:多由于下牙槽神经口内阻滞麻醉时,误将麻药注入下牙槽动脉(药物可逆行经脑膜中动脉、眼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入眶)所致。待麻药作用消失后,即可恢复正常。推注麻药前坚持回抽无血后再注入可有效地预防这种并发症的发生。
12.霍纳征: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如将麻药误注入颈椎椎管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全脊髓麻醉,使血压下降或无血压,出现皮肤厥冷、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如麻药浸润麻醉迷走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麻药浸润麻醉交感神经,可出现霍纳征。
第二篇:痔疮局部麻醉心得体会
痔疮局部麻醉心得体会
痔疮的局麻也分两步作:第一步是把麻药打在肛管的上端,务使麻药沿齿状线浸润一周,穿刺深度应在皮下和黏膜下层,不必刺入肌层。至于用针的型号大小和刺入的技法,与诸位大同小异;我们体会是:如果事前在肛管涂抹表面麻醉剂,3--5分钟后再打局麻,可以明显减轻刺入瞬间的疼痛。完成第一步后,继而施以手法或器械扩肛,让肛管松弛,以利于后续操作。
第二步麻醉,则是在拟作切开或者切除的病灶局部注药,一边打麻药一边作手术操作,直至完成手术。我们主张对任何手术都要预作设计,以求用最简练的操作,使用最少剂量的麻醉剂达到理想的效果。作混合痔外切内扎术,麻药只需注射在皮下及黏膜下层,而肛周脓肿和肛瘘手术,则需将麻药注入病灶周围,穿刺也往往需要深及肌层。
根据病情,以及施术者和受术者的不同,麻醉剂的选择以及剂量往往有些许差别。
一、表面麻醉剂
(一)1、2%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及盐酸丁卡因凝胶(医药公司有售);
2、恩纳乳膏,系复方利多卡因制剂,美容科用于纹身,作用比前者更强,目前无市售,可以网购,但有非法用药嫌疑。
(二)使用方法:涂抹于肛门肛管及肛沿。平常用于肛门检查和肛门浅小病灶的简单处置。也用于辅助局麻。
(三)禁忌症:药物过敏者禁用,2%利多卡因凝胶相对安全;其余制剂要注意仿单说明事项。一般,对开放的面积过大而且发炎的创面,要警惕药物过快吸收遭致毒性反应。
二、局部麻醉剂
(一)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常用浓度1--2%,成年人单次使用总量不得超过500毫克,如果没有心血管系的禁忌症,通常加入10万分之一的肾上腺素(习惯上每15毫升加1滴)。我们主张将预估的麻药总量配制成所需浓度,装在专用的服药杯里,如此可以避免在手术中途盲目加注麻药造成过量,引起中毒反应。
(二)其他麻药:目前已在牙科广泛使用的阿甲卡因和阿替卡因作用比利多卡因更强大,用量也更少,用于局麻后几乎不会产生痔核变形,所以不至于发生误切,这对美容要求较高的肛管修复手术尤其适合。如果使用牙科专用的针具,操作起来更为方便精确。麻醉成本稍高是其最大不足,迄今我们只作了几例,不敢轻言体会,仅作简介而矣。
三、局麻心得
局麻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而且安全,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肛门手术。虽然肛管松弛度有时不如骶麻,但骶麻有一定的失败率,一旦失败最终还得用局麻来完成术。有网友将术后肛沿水肿归咎于使用了局麻,愚见认为这是一个认知谬误。术后肛沿水肿成因复杂,术后肛沿水肿与使用局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笔者在社区医疗中心工作,该中心的前身是基层中医院,所以保留了传统的痔瘘科。本院没有专职的麻醉医师,手术室和诊断室套在一起处于二楼门诊部,而病房却在四楼,没有电梯更没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搬运病人十分不便,这就决定我们必须仰仗局麻,骶麻仅只偶尔为之。因此,希望与网友多多交流局麻心得。
原文及评论地址:
http://
第三篇: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及临床处理
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及临床处理(上)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侯劲松
口腔局麻并发症或局麻不良反应可由麻醉药物引起,也可因操作方法不当和麻醉器械引起,通常分为局部并发症(Local complications)和全身并发症(Systemic complications)。局部并发症常见,对机体影响较小。全身并发症少见,但对机体影响较大,有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应予高度重视。本章主要讨论口腔局麻并发症的病因、临床表型、预防措施及其临床处理。
一、局部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血肿(Hematoma)由注射针头刺破血管所致,常见于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偶见于颏神经、腭大神经阻滞麻醉;若局部组织疏松,血肿较大,特别是刺破翼静脉丛后,可发生组织内大量出血,在粘膜下或皮下出现紫红色瘀斑或肿块(图1);若局部组织致密,如腭粘膜下,血肿较为局限。血肿形成数日后,局部颜色变浅呈黄绿色,随后缓慢吸收、消失。血肿处理不当,可继发局部感染和牙关紧闭。
图1 血肿的早期肿胀 上牙槽神经注射过程中立即出现肿胀
预防措施:注射时应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刺破血管的机会。注射针尖不能有倒钩,减小组织创伤。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术前请心血管科、血液科医师会诊,协助制定治疗方案。
临床处理:若局部已出现血肿,立即停止注射,压迫止血,给予冰敷。为避免局部感染和血肿扩大,酌情给予抗生素、止血药。避免口服阿司匹林类药物。48小时后局部热敷或理疗,促进血肿吸收消散。
(二)牙关紧闭(Trismus)牙关紧闭或张口受限可发生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口内法注射后,较为少见。由于注射不准确,麻醉药注入翼内肌或咬肌内,使肌失去收缩和舒张功能,并停滞于收缩状态而出现牙关紧闭。另外,注射针刺破颞下窝内血管形成血肿、局麻药对骨骼肌的毒性作用、注射针头对咀嚼肌的机械损伤、以及注射针污染造成的深部组织感染也可造成牙关紧闭。局麻所致的牙关紧闭多是暂时性的,一般可在2~3h内自行恢复。血肿和感染引起的牙关紧闭,在血肿消退、炎症控制后,也会逐渐恢复。
预防措施:减少穿刺次数,减小对咀嚼肌的机械损伤。及时更换出现倒钩的注射针。注意消毒,避免注射针污染而将细菌带入深部组织。
临床处理:对于肌肉麻痹引起的牙关紧闭,局部热敷,逐步进行张闭口训练。对于咀嚼肌损伤引起的牙关紧闭,口服镇痛药物。感染引起的张开受限一般发生在注射后数天,症状逐渐加重并伴局部疼痛,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三)注射区疼痛(Pain on injection)注射区神经丰富、注射压力过大、局麻药物的刺激性、药物温度和口腔组织温度差异较大,都可造成注射疼痛,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麻醉药物变质、混入杂质或未配成等渗溶液,注射针头钝而弯曲、或有倒钩损伤组织和神经所致。
预防措施:术前给予表面麻醉,减慢注射速度。注意麻醉剂质量和温度。检查麻醉器械,不使用有倒刺的注射针头。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临床处理:如已发生注射区疼痛、水肿、炎症,可予局部热敷、理疗、封闭,或给予消炎、止痛药物。
(四)注射针折断(Broken needles)注射针质量差、锈蚀、缺乏弹性容易发生断针,断针部位常在针头连接处。临床上,当行上牙槽后神经、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常因进针较深,注射针刺入组织后患者骤然改变头位;或术者操作不当,注射针过度弯曲;或注射针刺入韧带、骨孔、骨管时用力不当;或即使注射方法正确但病人躁动不安等,均可造成注射针折断。
预防措施:注射前检查注射针质量,勿用有问题的注射针。注射时,按照注射深度选用适当长度的注射针,至少保证1cm针头在组织之外,切忌注射针全部没入组织(图2)。注意操作技术,改变注射方向时不可过度弯曲注射针,有阻力时不应强力推进、扭转或拔出。
图2 减少断针的风险 保留足够长度针头可被看到,以减少断针风险,或在断
针时能有地方夹持。
临床处理:如发生断针,立即嘱病人保持张口状态,不要作下颌运动。若有部分针体露出在组织外,可用有齿钳或持针器仔细夹住后取出。若针已完全进入组织内,可将另一针在同一部位刺入作为标志,作X线定位检查,确定断针位置后,再行手术取出。切勿盲目探查,以免断针向深部移位,更加难于取出。
(五)无意识自伤(Self-injury)主要是麻醉后局部感觉障碍所致。患者在麻醉尚未消退或尚未完全消退前进食,容易咬伤没有知觉的唇、舌或颊黏膜(图3)。此外,由于温度感知障碍,过热食物或过冷食物可以导致烫伤和冻伤。
图3 局部麻醉后的唇咬伤。
预防措施:告知患者麻醉消退后再行进食,咀嚼动作要缓慢、轻柔。勿食过冷和过热食物。部分患者可采用麻醉药物逆转剂(如OraVerse)。
临床处理:若创伤已经发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创口感染。局部用药,减轻疼痛症状。
(六)面瘫(Facial nerve paralysis)多见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注射针刺入过深,未能触及骨面偏向内后、或偏上越过下颌切迹进入腮腺包膜,致麻药注入腮腺内麻醉面神经而发生面瘫。局麻导致面瘫也偶见于咀嚼肌神经阻滞麻醉注射过浅。这两种情况均属暂时性面瘫,待麻醉药作用消失后,神经功能即可恢复。
预防措施:选择合适长度的注射针,没有遇到骨阻力前不可轻易注射麻醉药物。
临床处理:停止局部注射,告知患者转归,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
(七)感染(Infection)注射针污染,注射部位、麻药消毒不严格,注射针穿过炎性病灶,均可将细菌带入深部组织,引起颞下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感染。深部感染临床症状多出现在注射后1~5天,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炎症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出现张口受限或吞咽困难,偶尔可引发全身症状。
预防措施:注射器械及注射区的消毒一定要严格;注射时防治注射针污染;避免穿过炎症组织或直接在炎症区进行局部注射。
临床处理:已发生感染者应按炎症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口服抗生素或给予静脉注射。
(八)神经损伤(Nerve injury)常见于阻滞麻醉,注射针刺入神经,针尖出现倒钩等,都能造成颌面部的神经损伤。可表现为注射时局部剧痛或过电感,麻药消退后注射区仍有感觉异常、神经痛或麻木。临床上,多数神经损伤是暂时性、可逆性的病变,轻者数日后即可恢复,无需治疗;严重的神经损伤恢复较慢,个别情况下甚至不能完全恢复。由于对神经损伤程度难以进行准确判断,因此,一旦出现术后麻木症状不能自行恢复者,就应给予积极的早期处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预防措施:熟悉局部解剖和神经走向,选用较细的针头,避免直接损伤神经;避免注入可能造成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的药物。
临床处理:一旦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包括中医针灸和局部理疗,并给予激素、维生素B1或B12治疗。
(九)暂时性复视或失明 可见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口内法注射后,由于注射针误入下牙槽动脉且未回抽,推注的局麻药可逆行,经脑膜中动脉、眼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入眶,引起眼肌、视神经麻痹而出现暂时性复视或失明。此外,晚期糖尿病患者行局麻注射,特别是加入肾上腺素时,也有可能出现复视或失明,术前应告知患者相关风险。个别患者的暂时性复视或失明还可能是由精神因素引起,应加以鉴别。
预防措施:实施局部麻醉前回抽无血再行推注是预防暂时性复视或失明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应注意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严重的糖尿病史。
临床处理:局麻药物作用消失后眼球运动和视力即可恢复,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告知症状的转归,安抚患者。
(十)局部组织坏死 多见于硬腭黏膜,是由于麻醉剂注射过快或注入量过多,硬腭黏骨膜致密,麻药不易扩散,局部组织压力过大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局部黏膜溃疡,溃疡周边黏膜略显苍白(图4)。
预防措施:避免采用 1:50,000的肾上腺素,以减轻因血管收缩造成的局部供血障碍;避免进行长时间的表面麻醉;缓慢注射,控制剂量,避免组织内张力过大致表面黏膜苍白。
临床处理:告知患者预后,安抚病人;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并在餐前使用保护性药膜,减少对创口的刺激;必要时可使用消炎、镇痛药物,以减轻症状。
图4疱疹型阿复他溃疡 腭部注射后的腭部阿复他溃疡。
(十一)暂时性局部皮肤颜色改变 可见于局部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主要是由于麻醉药中的肾上腺素的作用,导致局部供血动脉收缩,组织血供暂时减少所致。表现为局部皮肤颜色在注射后迅速出现苍白,但仅局限在受累血管供血范围内,其它部位皮肤颜色保持正常。
预防措施:注意回抽,避免将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直接注射到血管内。
临床处理:告知患者病因及转归,安抚患者紧张情绪。一般不需处理,肾上腺素随血液循环流走或作用消失后,局部皮肤颜色可很快恢复。
第四篇:2016年下半年贵州口腔医师:口腔外科常用局部麻醉方法考试试题
2016年下半年贵州口腔医师:口腔外科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残髓炎最有价值的诊断指征为
A.X线检查
B.电测试
C.温度测试
D.病史
E.去除原充填物检查患牙根管深处有无疼痛
2、缺失,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2年后诉义齿容易翘动和脱落,口内检查发现义齿基托和黏膜之间出现间隙,下列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与患者解释修复效果不佳,建议重做
B.重衬方法只有直接重衬法和间接重衬法
C.若重衬范围广,可用直接法重衬术,即在义齿组织面放印模材料在口内取咬合印模,用蜡封固边缘后,常规装盒
D.若是局部重衬,可用间接法,将基托组织面均匀磨去一层,将自凝塑料涂布需重衬的部位,将义齿戴入口内
E.间接法重衬前,可用印模材料取闭口式印模
3、牙周基础治疗的重点是
A.口腔卫生宣教
B.菌斑控制
C.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或预后极差的患牙
D.必要的咬合调整
E.药物治疗
4、智牙冠周炎临床症状,不包括____ A.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
B.咀嚼、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
C.局部可有波动感
D.局部可自发性跳痛
E.可引起张口受限
5、下列情形中,属于医疗事故的是 A.医生对解剖关系辨认不清,误伤邻近重要器官,造成患者功能障碍
B.发生现有医疗技术难以预料的并发症
C.因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防范的后果
D.诊疗护理存在过失,虽未造成死亡、残疾等身体损害,但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E.无过错输血造成患者感染
6、G+细菌不具备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脂多糖
C.磷壁酸
D.N-乙酰胞壁酸
E.N-乙酰葡萄糖胺
7、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属于以下哪类疾病 A.先天性疾病 B.自身免疫性疾病 C.内分泌系统疾病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E.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8、个别恒切牙萌出过迟与下列哪种情形无关 A.乳牙龋病 B.乳牙滞留 C.乳牙早失
D.儿童习惯用牙龈咀嚼 E.局部牙龈角化增生
9、涎石病好发于 A.颌下腺
B.舌下腺
C.腮腺
D.唇腺
E.小涎腺
10、以下哪项不是全冠翘动可能的原因
A.组织面有小瘤子
B.全冠变形
C.预备体轴面聚合度过大
D.未完全就位
E.石膏代型磨损
11、患者男性,30岁。左侧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向折裂、活动、需拔除,需麻醉的神经是同侧的____ A.下牙槽神经+舌神经
B.下牙槽神经
C.下牙槽神经+颊长神经
D.下颌神经+舌神经+颊长神经
E.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长神经
12、乳牙开始萌出时间()A.出生后4~5个月 B.出生后6~8个月 C.出生后10~12个月 D.出生后12~14个月 E.以上都不是
13、为了解某市12岁学生患龋情况,准备开展一次口腔健康调查,从既往资料中,已知该市12岁学生患龋率为52.1%,要求抽样误差为10%,需要调查的人数为
A.100人
B.220人
C.260人
D.270人
E.370人
14、舍格伦综合征电镜所见不包括
A.早期为腺泡细胞的胞质内分泌颗粒减少,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 B.病变重者细胞结构破坏、溶解
C.导管细胞变性,电子密度减低,液化泡形成
D.肌上皮细胞增生肥大,胞质突伸长突入腺上皮之间 E.成纤维细胞呈现增生活跃像
15、下颌骨骨折导致下唇麻木,其骨折部位可能发生于____ A.髁突颈部
B.下颌升支上部
C.下颌角那
D.喙突
E.颏部正中部位
16、平滑面龋的病损形态是 A.烧瓶状,口小底大
B.烧瓶状,口大底小
C.浅碟状,口大底浅
D.三角形,顶向釉牙本质界
E.三角形,顶向釉质表面
17、口外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的目的是
A.利用口外力促进生长发育期的上颌骨发育 B.促进成人上颌骨发育 C.只能使上前牙唇倾
D.限制生长发育期上颌骨发育 E.限制成人上颌骨发育
18、牙龈炎最常见的主诉症状是
A.疼痛
B.牙齿发痒
C.口腔干燥
D.牙龈出血
E.牙周肿脓
19、”长正中”所指的滑动距离为
A.由下颌后退接触位自如滑到牙尖交错位
B.由牙尖交错位向前滑到下颌后退接触位
C.由下颌后退接触位向前滑到牙尖交错位
D.由牙尖交错位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下颌后退接触位
E.由下颌后退接触位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
20、幼儿补充氟的适宜时间是 A.3个月开始
B.4个月开始
C.5个月开始
D.6个月开始
E.7个月开始
21、ANUG是哪一年由Vincent(奋森)首次报告 A.1888 B.1898 C.1788 D.1918 E.1909
2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是指 A.病毒性肝炎
B.梅毒、淋病
C.霍乱、鼠疫
D.流行性感冒
E.肺结核
23、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行政责任 B.行政赔偿责任 C.刑事责任
D.刑事赔偿责任 E.民事赔偿责任
24、引起牙龈剥脱的有
A.B族维生素缺乏
B.维生素A缺乏
C.维生素C缺乏
D.妇女妊娠
E.扁平苔藓
25、”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多发性角化囊肿
B.皮肤基底细胞痣(癌)
C.分叉肋,颅骨异常
D.小脑镰钙化
E.眶距缩窄
26、某挡车工,在停止接触噪声后2min进行听力测定,听阈提高16dB,10h听力已恢复,这种情况应考虑为 A.听觉疲劳
B.听力损伤
C.听觉适应
D.永久性听阈位移
E.噪声聋
二、多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医患关系的性质是
A.医患关系是一般的契约关系
B.医患关系是纯粹的信托关系
C.医患关系是在信托关系基础上的契约关系
D.医患关系是信托关系就不是契约关系
E.医患关系是契约关系就不是信托关系
2、目前认为人类主要致龋菌是 A.乳酸杆菌 B.唾液链球菌 C.血链球菌 D.变形链球菌 E.轻链球菌
3、以夏科(Chareot)三联征为典型表现的疾病是 A.急性憩室炎
B.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C.急性胆管炎 D.急性胆囊炎
E.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4、生活在高氟区可导致氟斑牙发生的年龄是
A.7岁以前
B.23~30岁
C.8~15岁
D.16~22岁
E.31岁以后
5、上颌骨单侧部分缺损的无牙颌患者,欲行种植体固位的义颌,最理想的种植部位是
A.剩余前上颌区B.上颌结节
C.剩余上颌体后部牙槽突
D.颧区骨组织
E.硬腭骨组织
6、某人开口困难,有走马疳史,X线片示颞下颌关节强直,可能的诊断是 A.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
B.咀嚼肌痉挛
C.颌间瘢痕挛缩
D.破伤风性牙关紧闭
E.癔病
7、机体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E.组织液
8、为了解小学生的龋病的自然变化情况,研究人员制订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计划,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该研究方法属于
A.现况调查
B.群组研究
C.常规资料分析
D.纵向研究
E.现场实验
9、关于黏液表皮样癌的特征不正确的是
A.2/3黏液表皮样癌发生在腮腺
B.高分化较低分化者常见
C.血行转移不多见
D.低分化者常见颈淋巴结转移
E.高分化者常见区域淋巴结转移
10、龈下刮治术的目的是
A.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 B.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菌斑
C.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
D.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感染的病变牙骨质
E.刮除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菌斑和感染的病变牙骨质
11、下颌骨易发生骨折的薄弱部位不包括 A.正中联合 B.颏孔区 C.下颌角 D.乙状切迹 E.髁状突颈部
12、口腔科医生受感染的最主要途径为 A.与患者进行交谈 B.与患者握手
C.污染空气的传播 D.接触唾液或血液 E.操作前后洗手消毒
13、缺失,戴局部义齿 1周后复诊,主诉咀嚼功能差,无其他不适。主要原因是
A.基托过度伸展
B.基托伸展不够
C.人工牙牙尖斜度大
D.人工牙咬合低
E.基牙负荷重
14、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全球口腔健康促进措施中包括 A.预防措施的成本不超过最低千资的 1/100 B.目的在于保持功能牙列的保健成本不超过最低工资的1/50 C.保持适合于良好口腔健康的饮食成本不超过最低工资的1/100 D.吸烟与嚼烟的人不超过20% E.所有卫生服务机构都能提供适当质量的口腔卫生保健
15、分布于的神经是 A.上牙槽中神经
B.上牙槽前神经
C.颧神经
D.腭中神经
E.鼻腭神经
16、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在指定的场所进行
A.医学观察
B.留验
C.隔离
D.访视
E.就地诊验
17、口腔保健咨询时,关于氟化物对人体有害的说法,杨大夫是这样回答家长的 A.过量有害,可以不用
B.适量防龋,有益健康
C.过量无妨,多多益善
D.只能局部用,不能全身用
E.只能全身用,不能局部用
18、可出现软骨样组织的肿瘤是
A.牙源性钙化囊肿
B.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C.牙源性腺样瘤
D.多形性腺瘤
E.组合性牙瘤
19、含牙囊肿内所含牙齿几乎都是 A.乳切牙 B.乳尖牙 C.乳磨牙 D.多生牙 E.恒牙
20、支配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神经是____ A.上牙槽前神经
B.上牙槽中神经
C.上牙槽后神经
D.腭前神经
E.腭中、后神经
21、核酸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峰是
A.240nm
B.220nm
C.200nm
D.260nm
E.280nm
22、患者,女性,40岁,右上颈部肿物发现 5年,增长不明显。近3天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肿物突然增大,伴疼痛。检查见肿物位于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质软,有波动感,无搏动,体位试验阴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海绵状血管瘤 B.神经鞘瘤 C.囊性水瘤 D.鳃裂囊肿 E.甲状舌管囊肿
23、哪些不是颧弓骨折的临床表现
A.张口受限
B.颧面部塌陷
C.局部压痛
D.咬合紊乱
E.复视
24、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为
A.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B.耳屏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C.耳垂至鼻尖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D.耳屏至鼻尖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E.耳屏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下1/3段
25、患者,男,14岁,患者血尿伴黑便2天,无既往史,体检肝、脾不大,上腹无压痛。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12.0×109/L,血小板20×109/L。骨髓象示: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数量增多,伴成熟障碍。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
D.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缺铁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26、某挡车工,在停止接触噪声后2min进行听力测定,听阈提高16dB,10h听力已恢复,这种情况应考虑为 A.听觉疲劳
B.听力损伤
C.听觉适应
D.永久性听阈位移
E.噪声聋
第五篇:麻醉护理
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文章来源:2005-12-19 16:15:59
李栩 葛冬梅 郭芳 2005-12-13 13:09:38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2月第4卷第4期
近几年来,随着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医疗仪器设备不断增加,麻醉药品在不断更新。如何配合好麻醉工作,给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
在麻醉状态下,病人部分或全身失去对外界温度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室温过高,影响病人散热,可致高热。室温过低,机体散热快,特别是麻醉时间长,手术创面大,大量输入库存血等,可使病人体温降至36℃以下,出现寒战、心律失常等。对全身麻醉的病人,尤其是小儿、老年人,可造成麻醉苏醒延迟或呼吸抑制,术后并发肺炎等。因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维持患者正常体温的基本保证。手术室护士应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做好适当调节,使手术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体位的配合手术开始,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摆好体位,以利于各种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如:连续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等。
手术中常需将病人安置成适合手术需要的体位。在正常状态下,改变体位可通过机体的自身调节,以适应其变化。而对于麻醉病人,由于全身或部分知觉已丧失,肌肉松弛,保护性反射消失,病人已丢失自身调节能力。因此,体位的变化可导致呼吸和循环等生理功能的紊乱。手术室护士应协同麻醉医生共同安置好体位,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应尽量避免神经损伤或骨突出部位皮肤受压。全身麻醉的配合在全身麻醉的诱导、维持及苏醒期三个阶段,手术室护士应密切配合。首先,应了解全麻常用药的性质、作用和用法、注意事项,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静脉给药。在维持麻醉期间,按麻醉医生医嘱给药,所有用药应严格核对。全麻苏醒期,应配合麻醉医生调整好体位,有利于吸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注意病人的保暖。输液、输血的配合麻醉和手术中体液的纠正,是手术中循环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术前、术中、术后的合理输液也是保证手术病人安全的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手术前有脱水,高烧病人,手术前需补充液体。手术麻醉中的病人,由于术前禁食,禁水,加之麻醉后被阻滞部位或器官血管扩张,相对性血容量不足,可能使血压下降。而麻醉手术中病人不断渗出蒸发和水代谢。因此,手术室护士应选好静脉进行穿刺,在麻醉医生指导下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血容量稳定。对小儿或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者,一定要在麻醉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入量。
手术中血液的丢失是常见的,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密切观察手术中失血情况,如:吸引量,纱布块血量,手术野失血情况来决定输血量,以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输血前应与麻醉医生严格执行查对工作。需大量输入库存血时应经过加温后输入,以保持体内温度的恒定。在输血过程中应保证静脉通路,严密观察有否输血反应,遇有荨麻疹或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等,应立即停止输血,在麻醉医生指导下给予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再次进行查对工作。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抢救工作
手术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要善于观察和识别不同病情,及时报告麻醉医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心脏骤停的抢救,全脊髓麻醉的抢救等。手术室护士应做到紧张而有序,掌握各种抢救药物的特点及使用剂量、方法,以便在抢救中及时准确的用药。同时,还应熟悉各种常用监护仪及除颤器的使用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与麻醉医生配合默契,避免延误抢救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