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23:3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共)》。

第一篇: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共)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一、古籍中“秘书”的含义:

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指谶纬图录等类书。指官职名称。指官署名称。

我国最早从事具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称“史官”,我国最早的朝廷秘书机构是产生于商末周初的“太史寮”。

二、据《辞海》中秘书的定义我们宜将历代秘书的工作范围划定为:

1、记录帝王、长官言行、这么回事,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文书工作是秘书工作中最早出现也是最主要的业务。

2、了解下情、传达命令、起上通下达作用。

3、接待吏民上访,向皇帝或长官汇报,并向上访者传达处理结果。

4、处理官衙内日常事务及交办事项。

现代秘书工作还具有参谋、咨询作用。

三、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中国秘书史”是研究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现象和规律的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代秘书机构、历代秘书人员、历代秘书工作制度。

历代秘书人员——包括他们的来源、培训、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素质和优良传统。

历代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公文文体、信访制度、保密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历代秘书机构——即历代各级各类秘书机构的设置、智能、地位、作用和演进过程。

中国秘书史的任务是在搜寻到翔实史料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力求勾勒历史上的秘书工作的概貌,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为做好现实秘书工作服务。

要学好“中国秘书史”这门课程,需要打好两个基础、掌握两种方法。两个基础是指掌握秘书学、历史学专业。

两种方法是指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即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与公务文书。

古籍记载黄帝左右有不少史官。例如,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后来有人将他说成左史,偏重于记事。孔甲是黄帝的史官,“主书史之流”、“执青纂记”。大挠、沮诵、隶首、宾成“皆黄帝史官”,可见,在黄帝时代,史官不少。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是否形成。

商朝的史官名目众多,有十几种,被分为不同层次、不同职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贞卜史官:有占卜、多卜等名目,负责占卜、解释“卜兆”(即神意)、刻写卜辞。贞卜史官在商朝这种神权统治中,实际上参与了军国大政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辅助商王朝的决策,实施神权统治,是商王的高级助手。

2、祭祀史官:有祝、多尹等名目,负责商王室祭祀事务。祭祀是商王朝头等大事。祭祀的对象有四类:天神、地、人鬼、物魅。天神包括日月,星辰、风雨。地,包括山川、海河。人鬼,包括祖先、圣贤、功臣。物魅指各种精怪。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庇护。职责类似于现代大会或典礼上的会务人员。

3、作册史官:称乍、乍册右史等,职责相当于现代起草重要公文的文字秘书。

4、记事史官:有史、卿史等名目。他们主要承担文书档案工作。

这四类史官中,占卜史官和祭祀史官占多数,地位较高,带有宗教色彩,所以有的学者称他们为宗教官,就作用而言,占卜史官偏重在政务方面为商王服务,祭祀史官、记事史官则偏重处理事务。其中作册史官和记事史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最为相近。

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增加,国事日趋繁忙。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数量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从而有效地处理的各方面事务,这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测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它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占卜即在甲骨钻一小洞,用炭火炙烤,使之因受热而显出各种形状、走向的裂纹,称之为“兆”,被视为天的示意。

甲骨文书的认定:

前辞——某日某人卜问,史官姓名。命辞——卜问何事。

占辞——“兆”显示的答案。验辞——日后是否应验。

从内容来看,它以记录商王活动为中心,并出现了类似请示、报告的上行文。它初步具备了文书的基本要素。

第二章:两周的秘书工作

太史寮的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秘书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西周中央政府中形成了。它对中央政府而言,是一个辅助机构,起着参谋咨询、处理日常事务的作用;对下属职能部门而言,是一个综合性机构,凡各种请示、报告均须通过它上达中央政府,它起到中央政府和下属部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史官的特点:

1、宗教色彩由弄至淡

2、史官的分工、分层由浅至深

3、产生了职业道德

4、形成了职业个性

5、文化素质优秀

史官衰落的原因:春秋后期,诸国的政权机构逐步扩大,秘书机构和官职也随之冲破礼治制度束缚,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为史官地位的衰落,新秘书官职的出现,大批士加入秘书队伍。

“士”担任秘书的积极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大批士加入秘书行列,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秘书的地位和荣誉。

3、促使古代秘书工作中的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有专门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对日后的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写在单片竹片上的称竹简,也称简册、汉简、简册、杀青;刻在单片木片上的称“版”,写上字称“牍”。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是简牍文书,它一直沿用到西晋桓温帝后才被废止。

2、第三章:秦汉的秘书工作

简述秦汉中枢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为辅。

汉初,政体沿袭秦制,到武帝时,对政体开始实行变革,中央政府的机构也随之演进,这一演进经历的阶段:

1、削弱相府,起用尚书,而后设立尚书台

2、尚书蜀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的形成,开始将丞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使它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其首领颇受皇帝信重,不少人由此职位升任为丞相。

3、尚书台取代相府

4、尚书台的结构及地位

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此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的皇权,皇帝就对其进行抑制。削弱,或直接将其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这种现象自西汉武帝始,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成为一条规律。我们称之为“膨胀——回位”现象。

西汉,皇帝中的宦官秘书主要有: 中常侍——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出人宫廷,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管机要文书。侍中——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往来殿中奏事,后被提为“切问近对”的侍从顾问,能“喻旨公卿、上殿称制,秉陪见”,品级虽低,权利不小。

黄门侍郎——又称给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令。

武帝时,曾设中书令,负责起草、传宣诏命,掌管机要,也多以宦官充任。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 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秦统一天下后,在“明主吏民,而后治民”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对官吏,包括对秘书官吏的考核标准。“凡为吏之道,必静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是对官吏的原则要求。为便于理解和落实,秦朝政府又把这些原则要求分解为必须遵守的“五善”和必须防止的“五失”。

“五善”: “忠心敬上”,就是忠顺于朝廷,尊重上司; “清廉毋谤”,就是廉洁奉公,任劳任怨; “举事审当”,就是处理政事要谨慎、妥当; “喜为善行”,即多做好事,利国利民; “恭敬多让”,即谦虚为事、诚恳待人; “五失”是: “夸以Zhi”,即防止夸夸其谈,滥唱高调而不务实; “贵以大”,即防止好大喜功、不实事求是; “擅制割”,即防止独断专行、飞扬跋扈; “犯上弗知害”,即防止犯上作乱、目无法纪; “贱士贵贝货”,即防止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只重视钱财。公文文体:秦朝建立后,李斯提出建议:“命为‘制’,令为‘诏’”,臣子向皇帝上书、呈文统称“奏”,获得秦始皇允准。从此,制、诏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专用公文文体,奏则成为臣子呈皇帝的专用公文文体。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王朝更迭频繁,小国林立,割据称雄,各政权机构的名称不一,相应的秘书机构也称呼各异。但是,仔细梳理史料,仍可以追溯这时的秘书机构演进的过程,其基本线索是:以中书省取代尚书台机要秘书的职能,尚书台转化为起执行作用的政府机构,设门下省分散中书省之权,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中央机构。

曹操设立秘书令、秘书丞 曹操为了培植私人势力,进一步削夺东汉王朝的残余势力,创立了秘书令这一官职,下配备秘书左丞、秘书右丞两官职,组成一个秘书机构,负责收发、处理奏章文书,拟制传发敕令,以取代尚书台的职责。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遂成为我国历史首次出现的名实相副的秘书官职。

五害:私结朋党,专事讥毁、打击贤能之士者;生活奢侈、哗众取宠;妖言惑众、欺诈视听者;专门搬弄是非、为一己私利而兴师动众者;只顾私利、暗中与敌人勾结者。

参署:违覆、直言、进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基本秘书制度是自曹丕时起始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原意是为了网罗天下贤士,为国所用。然而,它很快就演变成以门第划分等级,按等级高低授官的腐败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官都由门第显赫的世族担任,这些人垄断各级政权,而出身低微的寒门子弟只能充任僚属和低级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五世族”的状况。这一腐败制度使大量人才受到压抑、埋没,使历史的残渣泛起,世袭制全面复辟。

一文一事制度——即一件公文只直叙一件事,不同的事由不混于一文。此制度有效的防止了行文的关系错乱,提高了公文的针对性、时效性,加速了公文的运转。

第五章:隋唐的秘书工作

隋文帝时,定制内史省取旨,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配合,互相制约,以掌管国家大致。

1、内史省

2、门下省

3、尚书省

秘书官吏的素质:

唐朝的秘书官员素质颇高,在以下几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1、文化修养很高:隋唐以科举考试取士,促进了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为秘书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奠定了社会基础。

2、尽心尽职,严守制度:唐代的秘书官员大多对工作认真负责,能严格遵守秘书工作制度。

3、应变能力强:隋唐,尤其是唐朝秘书大都应变能力很强。

第七章:辽金的秘书工作

辽境内民族众多,为了适应统治的要求,其中中央政府分为“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官系统称为“北面官”,汉官系统称为“南面官”。北面官治理契丹居民,系根据契丹族原有制度设立。南面官治理民族居中,系辽占据部分中原地区后,仿照唐宋制度建立的。统治中枢设在北面官。北面官的各级机构又分为北院、南院,如南、北枢密院,南、北相府,南、北大王院,南、北宣徽院等。

见习秘书吏员的来源:

1、大批弃学少年为见习吏员

2、由吏员的子弟充任

3、由被开除的吏员充任

元代公文一般用蒙文、回回文、汉文拟制、颁发,凡用一种文字拟写毕,由专人翻译成其他文字,再予以缮写。

第八章:明朝的秘书工作

明朝中央秘书机构主要有内阁、六科、通政司、司礼监、文书房。内阁设有两个专职秘书机构:

中书科——中书舍人的职责仅为缮写正本、誊抄副本,事毕后立即离开,所以其官职虽与唐朝的中书舍人相同,而职权和地位却大大下降,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制敕房——设立制敕房的同时,又于内阁学士办公之处东阁设立了东制敕房,从进士、监生、儒生等人中选拔善书写者,任为中书舍人、序班、译字等官,负责缮写,誊抄诰敕,翻译敕书、外国文书,誊录揭帖、兵部记功薄及勘合等。

文书工作制度: 票拟——亦称条旨。

贴黄——明末崇祯帝即位后,惩办太监魏忠贤,取消了司礼监的批红权,亲自阅办奏章。为提高公文处理效率,他命令上呈奏章的官员,按照内阁制定的统一格式,将公文内容用不到一百字的篇幅概括出来,贴附于文尾,以便其迅速了解奏章的内容,避免耽搁急件、要件。

档案工作:

皇史窚——是专门保管皇家玉蝶、实录、肾训等御用档案的库房。后湖黄册库——是专门收藏全国皇册的库房。

内阁大库——保管明王朝在统治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档案文件。古今通集库——皇帝御用的档案库房,建于皇宫内,由太监掌管。大本堂——主要收藏元朝官府档案,洪武元年修建,由秘书监掌管。

第九章:清朝的秘书工作

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领导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峰。

鸦片战争后新增设的秘书机构:

咸丰十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二十七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称为外务部,其秘书机构增加到六个: 司务厅——负责收发文书、领用印信。翻译房——负责翻译各国文书和承担口译

清档房——掌管档案的编纂、校对等事,后又增设秘书股,负责机要文书的拟稿和编辑。

机要股——负责收集机密情报事宜。

电报处——专掌以电报拍发公文和翻译、传递电报。

文报局——光绪元年,清政府正式向外国派驻公使,设置使馆。文报局负责寄递外务部与驻外使馆间的往来公文。

第二篇:秘书史复习资料

秘书史复习资料

1.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已初步具备文书的基本要素

2.简述周代的“史官文化”。

答:先秦的史官作为我国秘书的鼻祖,表现出时代特点,有的特点被日后历朝的秘书官员发扬光大,成为传统。概括起来,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宗教色彩由浓至淡,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产生了职业道德,形成了职业个性,文化素质优秀。

春秋初期,情况发生变化,史官地位衰落,新秘书官职出现,大批士加入秘书队伍。这些都说明,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秘书是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表明了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和其职业要求的严格性。

3.分析“士”担任秘书的积极意义。

答:(1)春秋战国时期,大批士加入秘书行列,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

(2)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秘书的地位和声誉。(3)使古代秘书工作中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由专门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对日后的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简述秦汉中枢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答:秦汉中枢机构的演进是从丞相府到尚书台。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其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寺为辅。至汉代先后经历削弱相府、起用尚书,而后设立尚书台。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形成,最终尚书台取代相府,成为皇帝的办公厅。这标志着从汉武帝开始的将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的任务已经完成。

5.结合尚书台取代丞相府的过程分析中枢秘书机构变更的主要原因。答:汉代时,丞相的地位有所提高,丞相府也演变成为政权实体,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开始削弱抑制丞相的职权,并设立尚书台。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该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抑制、削弱,或直接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

6.简述曹操、诸葛亮任用秘书的原则及方法。

1)曹爱才敬才,不计私怨,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广纳天下之士,而且知人善任,根据这些人才的特长,分别将其用为不同类型的秘书。

(2)诸葛亮用人不注重门第资历,只要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者,一律任用,任人唯贤。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别具一格,在任用之前,从七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除了要求秘书忠于职守以外,还非常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为此,他专门建立了“参署”制度,让秘书能充分发表意见,实行“纳言之政”。“参署”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条,即“违覆”、“直言”、“进人”。

7.简述“九品中正制”及“寒门掌机要”。

答:(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包括各级秘书官吏)的基本制度是自曹丕起始的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称帝后,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的,即令中央的一些官员兼任其原籍所在州郡的中正,根据“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的原则,察访本州郡的人才,列为九等,以备选用。(2)九品中正制设立的原意是为了网罗天下贤士,为国所用。然而,它很快就演变成以门第划分等级,按等级高低授官的腐败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官都由门第显赫的世族担任,这些人垄断各级政权,而出身低微的寒门子弟只能充任僚属和低级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这一腐败制度使大量人才受到压抑、埋没,没有机会理政。担任高官的世族往往自鸣清高,不屑从事具体事务,且常常身兼数职甚至数十职,实际上连一职也不能胜任。所以,这一时期,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造成了“寒门掌机要”的状况。8.简牍文书

简牍文书是刻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是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文书形式。

9.上书:臣下向天子或国君陈述政见的文书是后代奏、章、表、疏等的前身。上书往往就一件事,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依据确凿的历史事件,纵横议论,逻辑性很强,富有说服力,而且语言形象、生动,音节铿锵有力。其代表作如李斯上秦王的《谏逐客书》

10.奏:臣子向君王进言上书的统称。臣下评议政事、陈述政见、弹劾官员的文书。

11.章:官员受封赠后向皇帝谢恩的文书

12.表: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的上行公文。用处广泛,凡论陈、劝请、进献、荐举、庆贺、请安、讼理、弹劾均可用表。

13.疏(上疏):官员对政事的建议以及弹劾官员的上行公文,类似表。

课件中的重点: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1、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2、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文字和公务文书。

3.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

秘书工作是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因此,只有出现了领导部门,才会随之而产生秘书和秘书工作。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领导部门为了颁布命令、制定规章制度、记录事件,以便实施管理,需要制作文书,因此产生了公务文书。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4.纳言 官

进善旌、华表木(诽谤之木)、敢谏之鼓是我国信访工作的原始形态和早期表现。

5.《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设史官 6.商朝的史官

(一)史官的分工与名目

就作用而言,贞卜史官、作册史官偏重于在政务方面为商王服务;

祭祀史官、记事史官则偏重处理事务,而作册史官和记事史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最为相近。7.史官的来源:贵族(殷商)

8.太史寮: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这种秘书机构到西周时得到发展,臻于成熟。

9.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10.卜辞的基本结构: 前辞——某日某人卜问,史官姓名

命辞——卜问何事 占辞——“兆”显示的答案

验辞——日后是否应验

第二章: 两周的秘书工作

11.史官的特点 12.史官衰落的原因

13.士加入秘书队伍的历史背景、特点、意义 14.甲骨文书 简牍文书 檄文 上书

15.西周时期,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成形,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天府设立,两周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16.太史寮的“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17.史官的特点

(一)宗教色彩由浓至淡

(二)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 18.产生了职业道德

“书法”

“秉笔直书”的行为规范和“君举必书”的行为准则 19.形成了职业个性 : 刚正不阿、威武不屈 20.文化素质优秀:

学校“六艺”

秘书人员是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

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职业要求的严格性 21.史官衰落的原因

(一)人治观念继续增长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二)史官与国君在观念上发生冲突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出私门”

“君举必书”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商鞅变法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22.士充实秘书队伍

(一)士加入秘书队伍的历史背景

私学的兴办,政治的需要

(二)士担任秘书工作的特点 1.职能单一:参谋顾问,辅助决策 2.作用大、地位高

3.任期短,流动性大 24.士充实秘书队伍的意义

1.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

2.促使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有专业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25.两周时期的文书表现形式:

甲骨文书、金文文书、简牍文书、缣帛文书

26.甲骨文书:甲骨文书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官方文书实物,广泛应用于商朝后期,西周的甲骨文书绝大部分是贞卜文书,后被简牍文书和金文文书逐渐替代。

27.王命文书(下行文)誓、诰、命、策、典、训、令、檄文 28.上行文:谟、上书、事书 29.中央档案机构----天府 的设立

第三章、秦汉的秘书工作

30.秦汉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秦代: 1.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秘书机构 2.建立起全国划一的各项秘书工作制度

汉代: 秘书工作制度趋于稳定,并确立下来。其基本内容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仿照、沿袭,被视作基本模式

31.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其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寺为辅。

32.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正式形成。

33.尚书台取代相府所揭示的规律:P81 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此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抑制,削弱,或直接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这种现象自西汉武帝开始,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形成一条规律。我们称之为“膨胀——回位”现象。它导致封建社会中央秘书机构处于反复建立、兴盛、削弱、解体的周期性演变之中,致使秘书官员的职称处于不断变更,秘书人员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34.西汉武帝时,将中央官员划分为“外朝”和“中朝”两大体系,中央秘书机构随之划分为“皇宫”和“朝廷”两部分。

35.察举制:察举即皇帝诏命大臣,依据标准推荐人才进京,由皇帝提出各种政治问题,考其学识、才能,凡对策(书面考试)、射策(抽签考试)成绩合格者,即分等授官。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主要形式 36.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 37.汉朝的“常课”和“集簿 38.文书种类:秦代:制、诏

汉代:“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制:皇帝颁布重大政治制度的命令性文书。

诏:又称“诏书”,是皇帝发布一般性命令、训示、答复臣下上奏,或皇帝即位、逝世时颁告天下的文书。

39.臣下上呈皇帝的文书有:奏、章、表、疏、议、状、书 40.文书工作制度

1.避讳制度:是指文书中涉及皇帝名字以及与皇帝名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时,必须换用其他字来代替。公文避讳制度被封建社会历代所沿袭。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知识点:中央秘书机构初步发展为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部门。领导和秘书关系协调发展。

公文写作开始和其他文体分流,成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纸张成为公文拟写的主要材料,新的公文制度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秘书工作大发展的时期 42.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过程: 1.以中书省取代尚书台。

(一)曹操设立秘书令

(二)曹丕设立中书监、中书令 2.设门下省分散中书省之

3.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中央机构 43.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 名实相副的秘书官职。以秘书令为首的秘书机构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副的秘书机构。

44.曹丕设立中书监、令: 首开亲信幕僚转化为朝廷秘书首脑的先例。官署称作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章奏、记录朝廷大事,参与政务。

45.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分工是“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46.一、曹操招揽人才:《三国志》作者陈寿总结:曹操精于谋略,曹操善于用人。47.诸葛亮与秘书工作

(一)诸葛亮选用秘书的方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48.)诸葛亮对秘书的“参署”制度:违覆、直言、进人 49.、寒门掌机要

50.九品中正制的含义: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称帝后,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的,即令中央的一些官员兼任其原籍所在州郡的中正,根据“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的原则,察访本州郡的人才,列为九等,以备选用

51.中正官根据国家颁布的世、状、品三个标准(家世、道德、才能)把本地人才评为上上至下下九个品级。

52.寒门掌机要p122:这一时期,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造成了“寒门掌机要”的状况。

53.曹操公文的写作特点:

1、以叙事为旨,开门见山,直叙其事;

2、权威严肃,指令性强;

3、篇幅简短;

4、表述明确,指示具体;

5、文辞朴实。

54.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55.出现了专写公文的“手笔”。沈诗任笔:沈约为诗赋大家,公文写作却不及任昉。其余如陈琳、阮瑀、王粲等。56.刘勰 对公文研究最有贡献

57.《文心雕龙》论著初步构成了我国古代公文的理论体系。58.文书制作制度:公文用纸制度、连署制度、一文一事制度 59.60.61.62.

第三篇: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小徐”。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大篆”、“籀书”。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二、简答题

1、《尔雅》的价值与影响

(1)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后人模仿《尔雅》写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

(3)研究雅书又称为一门新的学问,被称为“雅学”

2、《说文解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1)创造了按部首编排字典的体例

(2)保存了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指出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所谓的“六书”

(4)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

(5)在字义解释上也有创建

3、《中原音韵》的三大贡献

(1)《中原音韵》是以元代中原实际语音为依据的一部韵书

(2)该书分为19部,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为乐府而作(3)周德清认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

4、简述《切韵》音系的性质(1)《切韵》所代表的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音系(2)也不是各地方语言和古今语音的随意拼凑混合(3)《切韵》的音系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读音系统

5、简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1)阐述了字书的体例

(2)词汇方面对《说文解字》有进一步的阐发,能正确的提出“凡单字为名者,不能与双字为名者相牵混”这一条训诂原则对“联绵字不可分释”有

明确认识。

(3)对于词义问题也有较深的考察,如《说文解字》只讲本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兼讲假借义、引申义和名词的多义。

不足:(1)没有充分的证据而擅改《说文解字》

(2)拘泥于小篆字形,谈字形有空凿之处

(3)谈引申义有许多不恰当之处

6、简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1)材料丰富,例证取材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与段书相得益彰

(2)材料选择有次序,有条理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

不足: 很明显在于桂馥的著作思想,首先认定许慎《说文》中讲的都是对的,他只是从群书典籍中找到例证来印证这种指导思想,必然导致墨守许慎的说法,如果许慎的说发错了,那桂馥所用的例证也必然是勉强谦和的。

7、简述段玉裁古音学的最大贡献

(1)支脂之分立,候幽分立,真文分立(2)建立同声必同部理论(3)提出古无去声说,其《六书音均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古韵17部。

8、简述《马氏文通》的成就与影响

成就:(1)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书,它是一般人认识到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开拓了后来研究汉语语法的风气。

(2)他研究与法的目的很明确,为的是揭示语文的规则,以刊于语文学习,把中文西文进行对比。

(3)他研究的方法很科学,既吸收了西洋语法的优势,又兼顾汉语的传统与特点,首创了“找词法”,句法分类论述近代型语法体系,指出了中西共有的八种词类,“助”字成为独立一类

9、简述《说文通训定声》的内容及价值

内容:包含说文、通训、定声三个方面

(1)“说文”:是以许慎《说文解字》内容为基础加以补充并举例

(2)“通训”:讲的是转注、假借

(3)“定声”:就是把文字按古韵分类

价值:朱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全面的解释词义,“无征不信”所以朱骏声每下一个定义,一定要有真凭实据,一是例证,而是训诂。

10、清代说文四大家最重要的贡献

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他归纳并说明了说文解字的体例,使后人对说文解字的体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注意到了词义的变迁,对有些词义的变迁作了说明,对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不足有了更正或者补充

桂馥:著有《说文解字义证》,他证明了《说文解字》中说解的大量材料,为我们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材料,他精心收集的材料经过筛选和组织,在书中安排的有次序、有条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筠:著有《说文句读》,他对有些字形字义的解释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他注意到文字学的普及工作,所以他的研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朱骏声: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它是一部全面研究词义的著作,突破了《说文解字》只讲本义的框架,还解释了引申义和假借义,填补了《说文解字》的空白

11、简述《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1)首先它对语言学史的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扬雄的方言研究是从人们口头中活活生生的语言为基础的,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语言研究只是注重典籍研究方式,为人们开拓了语言研究的一个崭新的方式和领域,并建立了这门新的语言学科。

2)它在汉语史描绘和记录当时的方言情况和共同语情况方面有着深远影响。为后世

人了解汉代共同语和方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史料。

3)它对方言学本身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4)《方言》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最后一次用个人的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一本书,也是第一次对全国的方言和共同语进行科学分析和描写的一本书。它对后世研究方言和共同语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料,和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12、简述清儒古音研究的主要成就

古韵分部清楚顾炎武开始,经过数十位语言学家300多年的努力,取得辉煌成就。(该题没有整理好,哈哈哈你们自己找找)

三、论述题

1、清代语言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由于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提高;清代讲究学术上的师承,使优良传统传递相接受;清代学者具有民主讨论的优良学风;清代学者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科学的。

2、试述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及其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1)古文经与金文经由于来历不同,自然会存在差异。这差异不仅表现在一是古文字写成,一为今文字写成;而且表现在小到句,大到篇章都有较大出入;

2)古文经的出现,遭到了“儒俗”的激烈反对;

3)斗争的原因除了二者都认为自己握有真理之外,还存在着门户之见和待遇不公两个因素;

4)今文经学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关于用经世致用、唯心主义的态度解释经学,进而用来穿凿比附时政;

5)古文经学派则力求保持先秦儒学的史官文化传统,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主张对古书的解释一定要从字句出发,有来历,有根据。

四、填空题

1、我国古代最早分部的字书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2、()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存()篇

第四篇: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

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 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

4、王韬办报情况: 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

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

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

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

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

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

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 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

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 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是邓拓。(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 “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15、《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改革过程:

A.版面顺序进行调整:

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

B.社论改革:结合实际;

C.新闻报道改革:以我为主;副刊改革:文艺——综合;

D.各栏目改革:①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②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③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④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⑤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解放日报》面貌改变的具体表现: 第一,增强了党性。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当办报,在组织上与当保持一致。第二,增强了群众性。①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思想;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③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第三,增强了战斗性。第四,改进了文风。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②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改革意义: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成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办报”思想的确立。】

16、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报业发展令人瞩目的现象: A.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1947.7-1949)

B.城市办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48下半年)C.加强学习,改进报道

D.清理接管旧有的新闻事业,并区别对待 17、1947年中共宣传的机构:新华社 18、1947年3月新华社的任务:

1947年3月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留小部分人员组成工作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河北省涉县坚持工作。此时《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19、1947年文萃周刊三烈士: 陈子涛(1920-1948)、吴承德(1920~1949)、骆何民(1914~1948)20、抗美援朝中哪两种体裁广泛运用:战地通讯、报告文学

21、建国后新闻事业的特点:

⑴、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存,公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并存,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⑵、建成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是当时党和政府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22、“邮发合一”什么时候形成的:

1949年1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的报纸发行方针,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局办理,通过全国邮局扩大发行范围。

23、定本制度:

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布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24、时务文体(报章体)特点:平易畅达、语言丰富呀、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25、苏报案简介: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26、大江报案简介: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湖广总督瑞徵阅后大怒,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投案。之后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体抗议,谴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新军士兵至报馆声援。湖广总督瑞徵慑于民愤,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

27、癸丑报案: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案”。

28、第三条道路:(消极)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29、第二条战线:(积极)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30、“诚言”事件

对日益高涨的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及其军阀政府不仅使用暴力镇压,而且利用新闻工具进行造谣欺骗,挑拨离间。五卅运动开始后,外国通讯社和报纸歪曲事实真相,破坏五卅运动。然而,直到7月初,五卅运动都未能平息。于是他们一面收买无耻文人,为帝国主义辩护,一面由上海工部局出面,于6月27日成立了出版处,出版了一种名叫《诚言》的类似传单的宣传品。

《诚言》形式暧昧,态度明朗;没有固定篇幅,无出版机关名称,却编号出版,出版者将他到处散发、张贴、专行挑拨、造谣之能事,力图离间参加运动的各阶级的关系。然而,《申报》和《新闻报》竟在广告栏将《诚言》用大字刊登出来。《诚言》以及《申报》、《新闻报》的行径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许多群众将“诚言”涂改成“谣言”,以示轻蔑和抗议;许多报刊纷纷撰文斥责申新二报。

在强大的压力下,申新二报不得不以接受罚款、登报向读者道歉、引发辟谣的传单来表示认错。斗争的胜利,标志着帝国主义欺骗宣传的彻底破产。此次事件,被称为“诚言”事件。

31、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创办的意义:

它们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意义重大,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声讨了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行并进行了斗争;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32、《.新华日报》在抗日时期的斗争做法和经验、意义: 做法和经验:

⑴给国民党算账(写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来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⑵善于利用矛盾

⑶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 ⑷开拓销路 ⑸扩展消息来源 意义:

⑴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⑵做好统战工作,大搞企业式的经营 ⑵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⑷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33、孤岛时期抗日报刊的战斗作用:

上海“孤岛”:1937年11月12日至1942年12月8日之间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文汇报》。

34、邹韬奋的办报思想和经验: ⑴、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⑵、主张办报要有个性; ⑶、适合大众的文风; ①“促膝谈锋”;②“明显畅快”; ⑷、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①言论上的独立精神;②工作上的敬业精神;③读者至上的读者精神 ⑸、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①处理好“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关系;②处理好广告和新闻的关系;③实行“集体的管理”和“明主的纪律”;④“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⑤为公择人。

35、人民日报工作的改革和收获: 改革:

A.扩大报道范围 B.开展自由讨论 C.改进文风

D.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

E.编辑部全体成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 F.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

G.研究和借鉴国外报纸的有益经验,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 收获: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冲破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了盲目迷信,认识到对于新闻工作经验要有分析加以借鉴,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 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传播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 ③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36、新中国成立初期报道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2)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

3)让人民群众充当宣传报道的主角,突出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37、反客里空运动的意义:

反客里空运动是通过批评与被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的,同时发动群众揭发,把新闻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充分体现党报的群众路线和对于革命事业、人民利益负责任的精神。它还改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业务工作,报纸更加注重编者按的使用,注意报纸的通俗化,从路线上确立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38、练笔运动:1951年2月新华社开展了练笔运动,颁布《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成立练笔运动委员会。旨在消灭稿件中事实错误、文法错误与文字冗长的现象。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39、北大新闻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校长蔡元培为该会拟定了简章,规定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40、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一、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二、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三、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四、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五、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报刊的监督功能)

六、记者应拥有新闻敏感,应先知先觉

4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的讲话: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 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 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 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第五篇: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

一、1.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语言学现象和理论,中国

语言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2.中国语言学史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分

二、中国语言学史的特点

1.小学:传统语言学,相当于广义语言学,只要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组成 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汉字三要素:形(文字)、音(音韵)、义(训诂)含义:①小儿学习的学校②学科(见《汉书》)③除字书外,又包括训诂类书籍(音韵《尔雅》放入了经部,未入小学,(隋书)④《尔雅》入小学⑤宋代,小学又被称为“文字之学”,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横竖曲折之书(形);其二,训诂,谓称谓由古今雅俗之志(义);其三,音韵,谓呼吸有轻浊高下之不同(音)。音韵—《四声谱》字形—《说文解字》训诂—《尔雅》

2.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对比:传统(音韵、训诂、文字)西方(语音、词汇、语法)

三、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六个时期:1.先秦(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诸子著作涉及语言问题,语言学萌芽时期2.两汉,重点讲文字词汇,语言法确立时期3.魏晋南北朝,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语音研究趋向稳固5.元明,语音面向实际(今音)6.清代,古音古义研究为主,传统语言学的大总结时期

四、中国语言学史是世界语言学史的一部分:国外语言学史,古印度,古希腊,中世纪阿拉伯 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未受重视的原因:①语言文字上的障碍②长期闭关自守③缺少介绍

第一章 先秦语言研究(公元三世纪以前,包括秦代)

有语言学的证据:①有方言调查②词义辨析③有修辞④出现训诂(《尔雅》)⑤语言理论⑥汉字

第一节

1、先秦诸子的语言观(见于诸子哲学观点,不系统的,片段的)1.孔子—正名论(名不正,则言不顺)2.老子—名的产生(道可道,非常道)

3.墨子的语言学理论①交际过程(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②谈论事物名称的分类

2、事物的分类:名:达(通称,物)类(马)私(专用名,臧)荀子的语言学思想:《正名篇》

1.论词和概念语言思维的关系 异:目异,耳异,口异,鼻异,形体异,心异

☆人们有了抽象的语言思维,就可以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来认识社会、自然界的规律,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2.谈语言的社会约定性(名—实的关系)荀子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正名篇》(名称与事物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本质的联系,名称是为了命名各种事物的假定符号,语言有相对的稳定性,名和实是一种辩证关系,名对于实既不是本质联系,也不是个人意志的武断符号。)

3.论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言语异声)南北两系:南系楚语,越语

北系夏语

第二节

一、训诂学(解释学)1.训诂的产生:

2.方式:训诂的方式基本齐备 ①同训:(天帝皇后群公,皆君也)把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放在一起,用另外的词解释 ②递训:(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用几个词递相解释 ③形训:(蛊,皿虫为蛊)分析汉字的结构来解释字义 ④因声求义:顺着字的读音线索,探索字义

二、《尔雅》(我国最早的而又保存下来的按意义编排的词典)1.名称:《汉书·艺文志》古文读音尔雅,故解古今语可知也。尔:接近雅:正确、准确 2.作者:最早为《尔雅》作著的是晋代郭璞,说“兴于中古,隆与汉氏”,成熟于战国末年,无准确作者

3.内容:原有20篇,现存19篇,共收1091条,4300多个词

《尔雅》前三篇,收录2000多个词,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

①释诂:将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列在一起,用一个当时通用的词来解释(卬、吾、台、予、朕、甫、余、言:我也)

②释言:被解释的是常用词,有时是两三个(贸、贾:市也)③释训:解释描写事物形貌的词,多是叠字(穆穆肃肃,敬也)

④释亲:解释事物名称为主,收集专用名词,又分小类别,关于亲属(夫为考,母为妣)⑤释官:解释人们所居房屋的道路名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⑥释器:解释一切日用器物、饮食和兵器的名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⑦释乐:解释各种乐器及演奏各种乐器的名称(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⑧释天:解释天文、历法、地理的词(穹苍,苍天也)

⑨释地:有关地理方向的名词(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⑩释丘:指自然形成的高地名称的解释(坟,大防)⑾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⑿释水:“浒,水厓”

⒀释草:解释草本植物(卉,花卉;荼,苦菜)⒁释木:解释木本植物(灌,木族生为灌)⒂释虫:蚬,缢女 ⒃释鱼:解释各种鱼类名称 ⒄释鸟:解释各种鸟类名称和形体(仓庚,黄鹂)⒅释兽:羆,如熊,黄白文 ⒆释畜:獒,狗四尺为獒 4.《尔雅》的体例

A.1用一个常见词解释另一个词;2把许多词义相同的词归纳在一起,用一个词来解释 释诂第一条是“始”,第二条是“君”,最后一条为“死”(可能是后人后加)倒数第二条为“终”。

畯:农夫也

B.属中求别:近义词强调不同(岁、祈、年、载)C.描写:狒狒,如人披发,迅走,食人 D.互训,递训,声训:贵之为言归也 5.《尔雅》的局限

①没有注意到词义间的差别②解释的有的不是词而是句子③有的词列出了却未解释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汉字研究

一、汉字的起源:仓额造字

二、周秦时期书同文

第二章 两汉时期语言学(前2世纪—前3世纪)

第一节 汉代方言学 杨雄的《方言》

《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方言著作,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比较方言著作。1.方言的体例: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全书现存十三卷,669条,11900多字

卷一、二、三、六、七、十、十二、十三解释一般性词语

卷四(服制)卷五(器物)卷八(动物、家禽)卷九(兵器、车、船)卷十一(昆虫)第十二、十三卷体例与前十一卷有所不同,此二卷内容达到全书38%,多达251条,因此有人推测此两卷为四卷所合 2.《方言》的成就:

⑪杨雄注意到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地域上的转移,正确认识方言的地位 ⑫杨雄提出了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划分方言所用词语①通语:共同的或流行较广的语言②某地之间语:某些地方之间所用的语言,范围较通语较窄③某地语:某一地方的方言词(大方言区、次方言区、小方言区)杨雄所调查的地方东北到朝鲜、西北到西秦、东南到吴越、南到桂林(具有广阔性)

⑬杨雄注意到词的语义差别(耸、耳宰:聋也;生而聋,双聋,谓之耸;听而不聪谓之耳宰)⑭在收集材料的方面,杨雄采用了调查的方法,并使用了现有的材料,这一点受到罗常培的称道。

3.《方言》的局限:

①杨雄采用了调查的先进方法,但其记音工具有先天的缺点(运用汉字记音,反切还未发明)②杨雄仅靠自理力量去记,有遗漏 ③点差的主要记载是方言词汇 第二节 汉代文字学

一、汉代的文字整理

司马相如《凡将篇》 杨雄《训纂篇》 杜林《苍颉故》

二、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 1.许慎在图书馆工作过

2.许慎编写《说文解字》的原因

⑪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代重视识字的教育,与仕途相结合)⑫由于汉代经学发达,古今文经增长

⑬许慎从语言文字的实际出发,具有正确的语言学观点

①许慎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具有发展的观点,开始有八卦、后有结绳,再有仓颉初造书器,秦统一文字

②许慎对繁杂的汉字进行分析,发现其内部严密的系统:六书。许慎运用六书分析字形,并对其下了定义,取了例字,大规模使用六书 ③能联系社会实际,来看待语言问题。“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主要因为国家不统一。《说文解字》的地位极端重要,标明中国传统语言学已经成熟的建立起来 3.《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如今所见的《说文解字》是宋初的徐铉校对本,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共收9353个字,重文1163个字,13441个解说文字,分成540个部首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的字体分类 4.《说文解字》的贡献

①创学科(汉字学从许慎开始)许慎第一个编汉字字典,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发明,很好处理了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说文解字》中先列小篆字头,然后解释意思,最后再说明读音,注音多为形声字(占80%),方法为“从**声”其余为“读若*” ②通百科。“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 ③存古篆。对篆书保存有功,基本保存原貌

④达神恉(神秘的旨意所在)努力将字的本义解释出来 ⑤存古音。珍贵且准确 ⑥对文字统一起了规范作用 5.《说文解字》的不足:

在字义解释上,有的太笼统,有的没做解释,有的利用封建说教解释字义 6.《说文解字》的影响: 大小二徐(徐铉、徐锴)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推举说);桂馥《说文解字义正》(说解根源);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解释条例、体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第三节 汉代词源学

一、词源学与汉代声训

1.词源学又叫语源学,任务是探索词的形式和意义的来源及演变历史 ①本质论:认为词和所反映事物具有一致的本质的联系

②约定论:认为词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一种这回约定 2.声训:用音同、音近词去说明被解释词的来源(词源学);以声音为线索来解释词义的方法(训诂学)

两汉声训的特点:理论性;政治性;主观随意性;普遍性

二、刘熙和他的《释名》

1.作者:说法不一,最后认定是刘熙 2.《释名》的内容和体例

⑪共八卷,27篇,共收1502个词,大多用声训办法 《释名》与《尔雅》比较:

①在分类上,与《尔雅》大体相似,但更为详细(尔雅19篇,释名27篇)

②收词原则和解释方式不一样,释名中没有动植物名称,但是有形体、姿容、疾病、丧制等 ③在宗旨上有所不同,尔雅收集的是前代的故训,释名主要探讨事物命名由来,是词源词典 ⑫类型:①同字为训②同音为训③同韵为训④同声为训

⑬声训的评价和《释名》的局限①王力《中国语言学史》认为声训需要批判②局限:思想倾向上,有一些是有封建思想和神秘色彩;语言上,对于复音词的解释是错的,因为他将其拆开了;语源学上,在解释词的来源时,与不同的词建立了词源关系 ⑭《释名》的价值

①有一些解释比较到位的例子②对我们了解东汉的词汇面貌有重大作用③对考证东汉时的语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④对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释名》与《说文解字》比较:

①所收字数较少②收词原则不同③说文收单字,释名收词,所以说文中无双音节词,而释名中有很多双音节词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第一节 反切与四声

一、反切

1.反切的释义:近现代吴承仕《经籍旧音序录》中说:反切是古人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来拼出另外一字的读音,利用双生叠韵,如丁,当经切,丁叫做切字,当经为切语 2.反切的产生:①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创始人为孙炎②认为从西域传入我国③认为是中国自周朝以来就固有的 3.反切的价值:①在注音字母正式公布以前,反切一直是汉语汉字注音的重要工具,孙炎《尔雅音义》是第一个使用反切的②反切法的创造,为韵书的产生装在了条件③反切不仅有注音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海有统一读音的作用④反切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相当大的作用,一是研究上的作用,我们根据反切可研究语音体系,建立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二是编纂字典词典,对词典的审音,定音,反切有巨大的作用 二、四声

1.四声的发现:南北朝之前,汉语有音调之实,而无声调之名。南朝齐时,周颙、沈约明确提出四声。《四声指归》中记载:宋末以来,只有四声之目,沈氏乃注其谱论,曰起自周颙。2.四声发现的原因:陈寅恪认为和佛音的转读有关 3.四声的调值:古代四声,平上去入 4.四声说是为建立五言诗的格律服务的 第二节 韵书与辞书

一、韵书

定义:韵书是一种按音续编排的字典(查韵字用的)

二、辞书

1.张揖《广雅》,仿《尔雅》而作 2.吕忱《字林》,是《说文解字》体系的字典 3.顾野王《玉篇》,是此时期的重要字典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概括出五大特色:①引证悉出原书②证据不孤③按语明白④广收异体字⑤保存古书之材料 《玉篇》以楷书为字头,是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有反切注音

4.陆德明《经典释文》 音义之书,全书共30卷 一卷序录为纲,二卷至三十卷为十四部书所作音义(周易、尚书、毛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第四章 隋唐宋语言学

第一节 《切韵》系韵书

一、陆法言和《切韵》 1.作者:陆词,字法言

2.《切韵》内容和体例: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韵书,因“唐韵行而切韵废,广韵行而唐韵废”而失传。按“平上去入”分卷;共五卷,分为193韵,收字12158个;收字较为简单;不正字形;成书目的:诗文用韵;审音

二、《切韵》系韵书

王仁熙《康谬补缺切韵》 孙愐《唐韵》 李舟《切韵》

三、陈彭年《广韵》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带有法律性质 1.《广韵》内容和体例:

共五卷、平(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全书收字26194,191692个注解,引用270多种古籍,206个韵部;按韵部收字,同音字放在一起,每个字下有注释,有反切,有同音字的统计数字

2.《广韵》的地位:①由于官修,编写的人多,手机材料也多,印刷数量多,发行数多,所以《广韵》成为切韵系书的集大成者,宋以后传统音韵学便以《广韵》为研究中心。《广韵》是研究古音字的阶梯②《广韵》是研究等韵所必须的参考书,一部分析发音原理、发音方法的著作③后世编纂韵书,以及研究各地方言,也要以《广韵》作为重要的依据。第三节 唐宋文学

一、正字形之学(帮助大家辨别字形,避免写错字)

1.颜元孙《干禄字书》2.张参《五经文字》3.玄渡《新加九经字样》(九经:三礼、三传、诗经)

二、说文之学(对《说文解字》进行订正,发现错误)1.李阳水《刊定说文》,研究《说文解字》三十年,著书三十卷

2.大小二徐,宋代研究《说文解字》的专家,徐铉(兄)徐凯(弟)徐铉奉召校订《说文解字》,现行的《说文解字》皆为“大徐本”,较原本有几处变化:①改分卷,正文十四篇,序目一篇共十五篇(十五卷),徐铉将美卷分为上下,改成三十卷②增加了反切③增加了注释(有明确标明“臣铉等曰”)④在正文中补充了19个字(如诏、志、鉴)⑤增加了新附字(增加402个)小徐《说文解字细撰》四十卷,“小徐本”有研究性质,阐释《说文解字》的义例 3.郑樵《六书略》,在例字上做进一步分析,对部首分布进行调整,540个部首分成330母(母部)和子部

三、右文说

形声字(一个形旁,一个声旁,最主要的构型安排是左形右声)

右文就是指形声字左边的声旁,认为声旁是表义的(这是右文说所持的观点)

右文说的评价:左文(形旁)没有问题,但右文表义作为普遍规律来看待是不科学的,不是所有形声字声旁都表义或都表相同意义,汉字不受汉语的制约,而是受到汉字系统本身的制约。

四、古文字研究

1.六艺文字(孔子笛子用来写经的文字)2.钟鼎文字

第五章 元明语言学(13世纪中叶—17世纪初)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周德清根据元曲音韵,把音韵归为19部,收5866字(另有说收5869字),无反切、无释义,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为乐府而作,周德清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六章 清代语言学(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

全面总结的时代,总结性著作较多 清代语言学特点:

1.抓住上古音这个中心环节,也涉及到其他分支 2.有一个整齐、强大的学术队伍

3.有一个好的社会条件(有利于语言学研究的社会条件)学术成就多出于苏皖一带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清代语言学不足;1.有严重的复古主义倾向(由于对明朝的怀念)2.理论上有片面性,具有门户之争 3.对现实问题漠不关心

4.在研究方法上,过分强调考据 马建忠《马氏文通》:第一部我国系统的语言学的专著。马建忠精通多国外语,且小学基础好,有良好的汉字学根基,所以有撰写《马氏文通》的条件 我国系统研究语法从《马氏文通》开始 目的:揭示语言的规则,便于语文的学习研究对象:古文

不足:太模仿西方语言学,有时与古文不合适

下载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By-AbleWong 原始工艺美术 原始工艺美术虽然展现着先民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但其创造却往往有直接的功力目的,器物固然可以利用,但其造型,特别是装饰还与其......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

    期末中国秘书史资料

    中国秘书史 一、 名词解释 1.诽谤之木:部落联盟时期,尧根据舜的建议,命舜在土阶前树立一根木柱,让百姓在上面书写意见,指出自己的过失,以修明政治,称为~,由于此木是舜受命而......

    中国秘书史教学改革探索(精选)

    中国秘书史教学改革探索作者/ 李英一、问题的提出:教学计划中中国秘书史课程去与留的争论在文秘专业教学实践中,中国秘书史课程无论教与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设计文秘专......

    秘书史(共5篇)

    一、填空 1、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即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二、单选(2%*10) 1、汉朝皇帝颁布重大制度的命令性文书称——制书; 2、明代司礼监......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合集五篇)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导论 1.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 2.我国北方学界基本沿袭了欧洲大陆的学术传统,将人类学有关的学科分为:人类学、考古学、民......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5篇模版)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 一、中央行政体制 二、地方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官员管理 (一)夏商周:官员选拔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1、世卿世禄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