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部分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

时间:2019-05-13 23:5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部分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部分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

第一篇:国内部分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

国内部分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

一、苏州市综合配套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2008 年9 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苏州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2009 年8 月,苏州和重庆、成都、嘉兴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中澳管理项目(CAGP)“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促进农民富裕与城乡统筹发展”主题试点城市;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以及中澳管理项目试点城市,同年,国家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提出“建设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城乡一体化逐渐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苏州最大的特色。

(一)推进城乡发展“五个一体化”

一是各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按照一体化、全覆盖要求,城镇空间规划得到优化,村镇布局规划加快完善,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城乡规划分隔局面被打破。按照“发展新城市、繁荣新市镇、建设新社区”的思路,以规划为引领,全市形成了一个中心城市、五个副中心城市、若干个中心镇(新市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城市化率达到66.6%,全市2.1万个自然村落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模式规划建设成一批新型社区。

二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集聚集约、合理布局的思路,对城镇规划区地区,明确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对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地区,明确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对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地区,明确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具体落实上,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市83%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

三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乡联通。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统筹推进的格局。全市行政村班车通达率99%,城乡公交一体化覆盖率89%,所有乡镇都能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区域集中供水入户率超过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9%;56%的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90%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农村绿化连续5年平均新增林地绿地12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3.7%。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和省级湿地公园5个。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向农村覆盖。近几年来,投入近200亿元建设示范村和新型社区,全市88%的村建成了集党员活动、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综治警务、民政事务、环境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小学、初中全部达到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所有公办高中达到省三星级办学标准,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教育的途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加快联动,90%以上乡镇和村建成卫生服务中心(室)。农村公共文化实现全覆盖,图书设施、数字电视、文化活动室在镇村建成。

五是就业社保体系加快城乡并轨。全市形成了一体化的就业社保机制,88%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稳定的非农就业,85%的村实现充分就业。在2005年全面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基础上,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步伐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5%,其中133.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65.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416元覆盖率达98.7%,实现农民持医保卡就诊看病;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昆山、吴江和吴中、相城、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等已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

2009年为“重点突破年”。着力推进23个先导区的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金融平台、运作平台、组织平台和政策平台。

2010年为“整体推进年”。整体推进各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形态”、“三集中”和“三置换”工作。

2011年为“全面提升年”。全面提升“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水平,形成较为健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加快“三个形态”。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行政村,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次产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二是推进“三个集中”。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因地制宜推进“退二进三”、“腾龙换鸟”或“退二还一”、异地置换工作;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规范自由流转,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发展规模现代农业;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换房进城进镇,或就地集中居住。(目前,全市75%的农村工业企业已经集中到工业园区,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40 %,近35 万农户搬迁到860 个集中居住点)

三是实现“三个置换”。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置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换股权;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或置换货币,或二三产业用房,或置业股份合作社股权。

(三)着力推进“五项改革”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颁布了鼓励农民进城进镇落户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城镇住房(大产权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使农民由在城镇落脚变为在城镇落户,全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市累计30多万农户、近100万农民通过“三置换”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二是积极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空间用于“三化”(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利益留给“三农”。积极探索、完善集体建设留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等政策措施;加大农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城镇商品房的力度,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成56个镇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以土地股份合作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土地面积达64.6%;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 “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建设,累计建成农业示范园区万亩以上14个、千亩以上64个,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50多个。

三是着力探索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探索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经济组织,使之不仅成为增加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形成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也大大促进了农民变市民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创新、丰富和发展了“苏南模式”。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发证工作,探索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累计达3043家,持股农户占92%;农村集体总资产达900亿元,预计今年村均收入达4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00元,其中财产性收入比重提高到3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2:1,农民走上了“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苏南模式的共同富裕之路。

四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出台配套政策意见,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同时加快推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向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同一平台、同一标准、同一含金量,昆山、太仓、吴江、常熟市和吴中区、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已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向城市转轨。

五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全省率先对粮食规模经营户实施收购价外补贴,率先探索了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力,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保险体系,累计承保风险63.5亿元。农业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开创性地设立了“农贷通”、“农利丰”、“采购通”、“金色计划”等支农品牌,累计担保65亿元,居全国第一。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0家,注册规模和数量列全省第一,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10亿元。

二、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2003年,开全国风气之先,成都拉开了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大幕。九年过去,成都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和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一)科学规划是统筹城乡的前提和基础

从在全国率先将规划延伸至乡、村一级,变单纯的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到以“全域成都”理念为指导,在12000多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再到灾后重建中形成的充分体现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再到放眼未来30年,体现“自然之美、城乡一体、社会公正”核心理念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科学的规划,不但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较好地避免了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使成都逐步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二)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财产权利

2008年1月,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财产权利和发展机会,成都摸索着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核心是实现“还权赋能”:“权”是农民完整的财产权利,“能”则是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把握自身发展和命运的能力。

目前,全市2661个村,35857个组集体经济组织、212万户农户、485万宗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也意味着成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真实地摸清了农村的“家底”。

(三)为600多万亩耕地设立保护基金

成都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核心区,600多万亩耕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保护好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能力,成都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在全国率先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以市县两级的土地增值收益为主要来源,每年筹资28亿元,按每亩300—400元的标准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购买社保提供补贴,惠及全市170多万农户。

这一举措完善了耕地发展权的补偿机制,使农民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不但有利于提高耕地保护利用水平,也促进了社会公平。

(四)乡城本基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每一位公民都劳有其位、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制度,让成都人真切地体会到幸福感。

2008年11月,成都推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由财政每年对全市2396个村按每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公共服务配套资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成都还对223个乡镇公立医院、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了标准化建设;由市县两级财政投资近20亿元实施了农村410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区(市)县职业学校建设„„这项改革在全国第一次对村级公共事务进行了详细分类,第一次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了公共财政预算。

(五)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社会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机制。成都实施了城乡贯通的“大部制”改革,对规划、农业、交通、财政、教育、卫生、社保、民政等30多个部门实施撤并和职能调整,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

2008年,成都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待遇一致;2010年,成都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并轨;成都将农村劳动者按常住地纳入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并建立起覆盖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体系„„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六)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

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是成都实践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贡献的一个创造。在农村产权改革、灾后重建和村级公共服务实施过程中,成都各个村社纷纷涌现村民议事会等新型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议事员多由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通过这种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建设,真正实现让民做主。

“这六条经验,不是独立的和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陈绍充表示,成都的统筹城乡实践,不是单兵突进的选择性改革,而是全面、整体、深入推进的系统工程。

三、重庆户籍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将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可以说,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行使中央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是对中央决策的具体回应。重庆户籍改革方案涵盖了土地、社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配套政策,使户籍转换过程中,农民的农村权益和城市保障顺利对接。

(一)户改以实现农民工进城为突破口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以农民自愿为基础,设定合理的职业、收入、住房等门槛,避免农民盲目进城。重庆规定:重庆籍农民凡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或购买商品房,或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10万元以上或一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均可自愿申请入户;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3年以上,或购买商品住房,或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以上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上的,均可自愿申请入户。在乡镇入户方面,农民可本着自愿原则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实现全面放开。允许租房落户,为多年在城镇务工经商而没有能力购房的农民工转户进城创造了条件。对夫妻投靠、年老投靠分别取消了结婚时间和年龄限制;对本市籍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取消了居住时间限制。

(二)“三年过渡、三项保留”不让农民“裸身”进城

为保证转户居民的农村权益和城市保障顺利对接,重庆户籍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农村居民转户后,可最长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使用权、收益权,期间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农房及承包地的,可按相关标准获得补偿和补贴。转户后,还可以继续保留农村林地使用权,享受计划生育扶助政策。在退出承包地经营权前,可继续享受与土地结合的各项惠农政策。

(三)“五项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重庆户改要求农民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实现转户进城后“五件衣服”一步到位,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时,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将转户农民工这些“新市民”纳入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民工公寓等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之中。以体量大、解决范围广的公租房为例,根据规划,在未来10年,重庆市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到2012年将有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成,这些房源主要针对进城落户的“新市民”、新毕业的大学生等城市夹心层。将农民工纳入这样的住房保障体系,就为农民进城大大降低了门槛。

四、嘉兴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2008 年4 月,嘉兴市被浙江省列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明确要求嘉兴市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嘉兴市制定出台《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开展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包括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区域统筹等10项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先行试验区。

(一)开展“两分两换”,不断优化土地使用制度

“两分两换”就是在以人为本,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总体要求,以“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农村人口要素集聚,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将农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增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一是镇村整体布局全面优化。通过因地制宜,科学编制“1 + X”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指每个新市镇镇区,“X”为镇区以外配套的城乡一体新社区及其数量,“X”不大于现有的行政村个数),全市858 个行政村13000 多个自然村规划集聚到了48 个新市镇和379 个新社区,镇村布局规划得到全面优化。

二是新农村建设路子得到拓展。以开展“两分两换”为动力机制,与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加快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新市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新农村建设。

三是土地节约集约效果明显。采取主、副中心城市城区以公寓房为主,新市镇以公寓房和联排房为主,新社区以联排房为主,并利用经济杠杆控制建房占地面积,控制独立式房屋的建造数量,确保新建农房土地节约率达到50 %以上。全市开展21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复耕后可新增耕地13650亩。

四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切实增加。“两分两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又一重要渠道,以嘉善县姚庄镇试点为例,每户农户住宅置换前平均评估价为18万元左右,通过补助奖励等方式,农户自己只需出1 万元左右,可置换面积180平方米左右(2套)的镇公寓房,市值约60 万元,财产增值明显。

(二)以“一改”带“九改”,综合配套改革联动推进

一是健全完善就业创业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平等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突破就业政策享受对象户籍和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行政性收费减免等措施,实现城乡平等充分就业,被列为“联合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二是深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全省率先将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各类社会养老保障的城乡所有劳动年龄段内及以上人员列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并对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和养老金补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地级市。

三是全面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基本实现公民迁徙自由。从2008 年10 月1 日起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户口迁移制度,户口性质由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为按居住地登记来划分,着力推进附加在户籍制度相关社会公共政策的配套衔接。

四是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涉农工作管理服务体制。成立市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实行市农办与市农经局合署办公,资源力量得到有效整合。率先在全省组建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推进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农合联组建率达100%。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率先全面构建县(市、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网络。

五是深入实施强镇扩权,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制定实施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配强”为主要内容的强镇扩权,24 项县级部门权限以授权、委托等方式下放,镇级财政收入以2007 年为基数,新增部分的70 %以上留镇,相关规费比照县城收取和留用。

六是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基本建立统筹兼顾新居民利益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相匹配、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公共财政供给能力相适应的居住证制度政策,从2008年4月起全市停发暂住证,改为发放居住证。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新居民事务局,落实居住证的相关政策待遇。

七是积极探索融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支农服务水平。先后成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和适合“三农”特点的微型金融服务,试点推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置换担保贷款、农民建房配套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把分支机构向新市镇延伸。

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环保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九是全面推进区域统筹,以区域统筹推进城乡统筹。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加强与沪杭等周边大城市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衔接及基础设施的对接,切实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五、东莞市的城乡双向一体化

东莞市的“城乡双向一体化”才处于酝酿阶段,目前尚未出台具体政策,也没有比较成熟的做法,还停留在理念层面。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针对珠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议东莞进行“双向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试验。“单向城乡一体化”是指农村人口进城居住、生活和就业。“单向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城乡一体化最终应当是双向的,即不仅农村人口进城,也包括愿意到农村或山区去生活、工作和投资的城市居民也可如愿以偿。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按双向流动的。

“单向城乡一体化”只解决进城农民在城市生活和所需要的服务消费,而“双向城乡一体化”还会扩大城市居民在较高层次上的生活、工作和投资所带来的服务消费。从而大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服务的比重。

第二篇: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摘录

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摘录

转载日期:2012-7-18 21:49:00 来源:互联网

建国以来,我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实行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割体制,由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拉大,并引发了许多难以回避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无论在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福利,还是发展建设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1985年为1.86:1,2005年则扩大为3.24:1。因此,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与英美日韩等一些较早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国家相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但一些地区如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和浙江等结合中国国情,从自身条件出发,成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为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发。

一、国内典型区域城乡统筹实践

(一)宁波城乡统筹的实践

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不断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构建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全市乡镇由149个减少到91个,街道从16个增加到57个,行政村从近5000个减少到3187个,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路、水、电、通信等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班车通村率达87%,通等级公路行政村达到85.6%;城镇型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408个村完成村庄整治,40个村成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06年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宁波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11个市中继续位居第一,处于整体协调阶段。200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41元,比前年增长11.3%,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65∶1,远低于全国3.32:1的水平。

(二)嘉兴城乡统筹的实践

从2003年始,嘉兴市就全面筹划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城乡空间布局、城乡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保障、城乡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城乡环境保护等“六个一体化”同时推进。2007年年底,按《规划纲要》要求,该市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年初,嘉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嘉兴市2008到2012年打造城乡一体化行动纲领》,要利用5年时间,在原先“六个一体化”基础上,再加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层组织保障机制,形成“1+6”体系,有力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在城乡基础建设设施方面,嘉兴主要构制“路网”、“公交网”、“供水网”、“电网”和“信息网”“五大网”。在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就业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2007年已经实现“两个80%”,即农村劳动力80%已从事二、三产业,农民纯收入的80%来源于二、三产业,嘉兴还被联合国列入城乡开发统筹就业的试点城市。在城乡医疗方面,推出了城乡合作医疗保险,目前全市镇、街道、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确保农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

(三)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

成都市从2004年开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将其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成都市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归纳为“三三见六,以一化二”。这里,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一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二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三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四是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五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六是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摸索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西部区域性经济发展极的扩散效应,用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作为来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都农村面貌和城乡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2009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比2002年增长11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62: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四)重庆城乡统筹的实践

重庆,中国最年轻,也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地处我国地理中心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市比较发达,农村特别落后。这种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国情的缩影。再加上大库区,处内陆腹地,重庆又具有中等省的构架和欠发达省的特征。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在重庆特别具有代表性,在重庆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具有示范效应。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作为发展的宏伟目标,实施了“一圈两翼” 的科学发展战略(“一圈”,即一小时经济圈,是指全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两翼”,即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指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开创性地建立区域对口帮扶、互动发展机

制,并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通过建立政府财力向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的投入机制,逐步有效缩小了重庆城乡经济的差距。主要做法是:一是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近3年全市支农资金年均增长15.4%,市级财政支出占全市财力的比重始终控制在25%以内,确保75%以上的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发展,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已减少到44万人,初步建立起了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框架和城市反哺农村的扶贫机制。二是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78万人,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5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户最低救助制度,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超过65万人,35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95429公里,通畅率达62%,全市农村实现“户户通电”,建设重心正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五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全市管理层次由直辖前五级减少为三级,初步构建起了行政层次少、运行成本低、管理效率高、比较规范的直辖市新型行政管理体制。

(五)天津城乡统筹的实践

天津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经验当属东丽区华明镇“以宅基地换住房”的成功实践。华明镇位于天津市东丽区中部,是典型的北方农村,紧邻滨海新区,空港物流区就坐落在华明境内,区位优势明显,距天津市中心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5公里,交通便捷;区域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总人口

4.1万人,1.3万户,村庄建设占地1.2万余亩。该镇是天津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也是全国宅基地换住房试点镇。从2006年至2008年,该镇试行农村宅基地换住房,集中规划农民居住小区3.3平方公里,建成农民小区房165.6万平方米,目前全镇1.3万户4.1万人已全部入住小区,节约宅基地0.49万亩,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达到了“政府不出钱,农民不掏钱,上级给政策,镇级求平衡”的工作要求,基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劳力就近安置、社会保障健全的工作目标。

二、经验借鉴

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宁波、嘉兴、成都、重庆和天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对我国其它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坚持规划先行和实施科学系统的城乡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既可以避免政府工作的盲目性,也可以通过规划引进智力资源,提升政府和地方的工作水平。科学系统的规划是政府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证,有利于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各个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宁波、嘉兴、成都和重庆,在探索建成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规划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2005年,嘉兴编制完成了浙江省第一个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的《市域总体规划》。这一规划首次实现了市域范围“城乡全覆盖”,打破了行政分割和部门分割,从市域的角度谋划全市城乡建设和发展,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更好地配置空间、土地、水、岸线等资源要素,实现区域内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现在,嘉兴的城市供水、城市公交、城市燃气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服务设施,已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标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一体化的服务和价格标准,实现公用设施的全社会资源共享,让农村居民得到实惠。2007年,重庆制定了获得国务院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城乡总体规划《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这一规划确立了全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各方面发展的空间总体框架,确定了市域的空间架构与功能布局,统筹了城乡空间布局,打破了部门分割和城乡分割,将对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是我国城乡差异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2003年以来,成都政府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延伸拓展,有效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农民工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构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6年,全市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其中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城乡所有劳动者,目前参保人数达300多万人,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正在全面试点;医疗制度覆盖了城乡所有劳动者以及全体城乡居民,目前参保人数达1000万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已经全面开展。

(三)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浙江省自2001年起,开展了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连续出台了相关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一是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各试点地区根据本地城乡发展的要求,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城乡就业二元结构,在试点地区完全取消地域、身份、户籍等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限制性政策。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登记制度,并在全国较早提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失业标准。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四是健全和完善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五是加大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文化和技能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六是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目前,宁波和嘉兴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关系法制化、社会保障统一化、享受待遇平等化、户籍登记一体化、教育培训义务化”的政策目标。

(四)整治规划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为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差的状况,宁波和嘉兴开展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启动小康示范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宁波市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进行了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了170多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000余个整治村,分别制定建设和整治规划。以规划布点村为核心,按照拆迁改造、整改结合、环境治理等不同类型,全面开展村落建设整治。对农村进行城市化或拆村并点,实行村落内部功能分离,推进布局优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沟通联网,建设覆盖城乡的“路网”、“公交网”“电网”、“水网”、“信息网”,推进道路、供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开展流域治理。全市已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5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27.3亿元。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40个,完成村庄整治408个,建成清水河

道513公里,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和班车的比例都达到85%以上,农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1%。

天津市华明示范镇规划建设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中心医院、老年公寓、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同时结合北方农民喜欢户外活动的习惯,按照下楼不出300米的原则,建设了农民培训学校等服务设施和各类主题公园、花坛绿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教育、卫生、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形成了住宅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住宅与公共设施的融合,体现出人性化的氛围,彰显了现代田园赏心悦目、贴近自然的人居环境。

(五)推动制度创新,改革城乡行政区划和二元户籍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推动制度创新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仍存在许多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例如,城乡户籍制度的变革和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在总体的制度环境下,户籍制度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求也需要城乡户籍制度的并轨,同时,城乡户籍制度的并轨也给农村集体的处置带来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市巧妙地采取了城乡户籍“双轨并存”的方式化解过渡时期的矛盾。宁波和嘉兴则放宽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落户、居住和生话,使得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条件和待遇。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宁波进行了城乡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城镇合理集聚和城乡协调发展。重庆则将行政管理体制管理层次由直辖前五级减少为三级,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此外,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宁波、嘉兴、成都和重庆也都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和创新。

第三篇:嘉禾县城乡党建一体化经验探讨

嘉禾县城乡党建一体化经验探讨

——嘉禾县城乡党建一体化成效显著

“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这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基层党建目标。2009年以来,嘉禾县提出了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率先推行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每年安排104个副科级以上独立核算单位党组织与104个农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工作。

推行 “123456”工作法。“1”就是共签一份承诺。结对共建双方党组织本着不增加双方负担的原则,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平等协商确定共建内容;“2”就是坚持两个同步。即坚持城乡党组织共建与联乡包村工作同步安排、同步考核。实行城乡党组织捆绑考核、同奖同罚; “3”就是明确三项原则。即自愿平等、因地制宜、互促共进原则;“4”就是实行四个纳入。结对共建工作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考核。考核结果分别纳入机关党建工作、乡镇组织工作、班子考核和联乡包村工作的考核内容;“5”就是做到五个结合。坚持结对共建与联乡包村工作、退二线干部到村担任科学发展指导员、县直机关单位负责村(社区)计划生育、综治维稳、和美创建等工作相结合;“6”就是实现六个共建。即支部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育、工作共抓、困难共帮、资源共享。

结对共建活动的推行,实现了城乡党组织的共建双赢。加强了支部建设。活动开展以来,该县结对共建党组织召开座谈104场,上党课208堂,机关支部指导帮助农村党支部健全村干部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60多项。切实增强了支部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好了党员管理。结对共建的机关单位党组织纷纷帮助对方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防止了长期不发展或家族式发展党员现象发

生。通过播放电教片,发放党员管理手册,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城乡党员“手拉手”共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等共建活动。对农村党员的承诺践诺情况进行了督查,开展了领导点评,进一步完善了党员承诺考评制度。帮助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加强了对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系和沟通;培育了双方人才。结对共建双方对上派下挂人员,采取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方式培育双方人才,制定了上派下挂干部锻炼方案,明确了培训目标和任务。机关党组织每月安排1-2名机关党员下到村里,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让下派的人员真正了解农村工作,与村干部一道做好农村基层工作;村党组织每月安排1名村干部到机关党组织跟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目前,通过上派下挂人员进行挂职锻炼共培育人才800多人,结对村党员到机关学习培训达6300余人次。为结对双方党组织共建奠定了人才基础;抓好了主要工作。机关党组织在抓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帮助结对共建的村(社区)党组织抓好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工作。帮助扶持回乡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党员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致富带头人。同时村里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程序抓好主要项目工作的落实。2010年,该县结对共建后共帮助引进资金3000多万元,帮助引进各类项目100多个。帮助了困难群众。机关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结对村(社区)党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了解帮扶的困难群众困难情况,建立台账,制定帮扶计划,并对帮扶对象进行跟踪帮扶,下发帮扶卡和联系方式,每季度与帮扶对象联系1次,掌握困难动态。开展送科技、送文艺、送书刊、送设备等形式的帮送活动250多次,解决实际困难660多件,帮扶困难群众1000多人,帮扶资金达40多万元,让群众感受到结对共建的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密切了党群关系;充分利用了资源。机关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结对共建的村(社区)党组织提供便利和服务,县文化局机关党支部采取送戏、送书下乡,为结对共建村送上了文化精神套餐,丰富结对村文化生活;县卫生局机关党支部采取送医疗设备下乡,为结对村群众免费体检,赢得了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

好评。同时结对共建村(社区)党组织采取请下来的方式,为县直机关单位党组织历炼党员作风、检验干部能力、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提供了实践场所。

嘉禾县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做法和活动成效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被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作了典型推介。2011年该县不断扩大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内涵和外延。争取了国家科技部农村司党支部与社塘村党支部结对,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启动共建、工作调研、项目规划等共建活动,是近些年来该县直接与国家部委开辟工作“直通车”的首次创举。同时,以“六个共建”为基础,推进群众工作组建设,推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把维稳工作与城乡结对共建内容相结合,实行城乡清洁工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工程,推进结对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城乡结对共建单位的党员带头驻村入户,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开展“十最十不”调研,在城乡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民生民本领域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献计出力,在为民办实事中创先争优,在促进发展中创先争优。

第四篇:国内城市老年大学的做法和经验

国内其他城市老年大学的做法和经验

目录

地方做法...................................................................................................................................................................2 天津市:老年远程教育缓解“入学难”

“章鱼式”资源进社区(渤海早报

2013-10-13)..................2 上海市:扶持72所老年学校

将专项培训老年大学教师(新民晚报

2013-10-08)...........................3 浙江省温州市: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街道覆盖(温州商报

2013-09-06).............................................4 浙江省绍兴市:“网络大学”助推“文化养老(浙江老年报

2013-08-19)...........................................4 四川省宜宾市:高校设老年大学

圆老年人入学梦(宜宾市老龄办

2013-06-06).............................5 广东省东莞市:以社区为载体的老年大学(信息时报

2013-04-10).....................................................6 北京市西城区:引入专业社工服务

成立老年自助学堂(西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2013-01-05).........7 湖北省:发文进一步加强老年大学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处)2012-10-01)...................7 办学经验..................................................................................................................................................................11 青岛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回归社会有效途径(青岛早报

2013-07-12)................................................11 山西省县级老年大学示范校:阳城县老年大学十年掠影(太行日报

2013-07-09)...........................14 衡水市老年大学“文化养老”工作纪实(衡水日报

2013-06-26).......................................................16 邢台老年大学“五项制度”创新办学思路(中国老年报

2013-01-05)...............................................17 武汉常青花园老年大学开拓社区老年大学办学新模式(中国老年报

2012-12-06)...........................18 浙江老年电大与浙江电大联袂办学合力构建终身教育学习的平台(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2-09-10)...................................................................................................................................................19 湖北省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应城市老年人大学办学经验(应城市老年人大学

2012-09-09).......20 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大连市老干部大学建设与发展(大连市老干部大学

2011-09-07)...................25

地方做法

天津市:老年远程教育缓解“入学难”

“章鱼式”资源进社区(渤

海早报

2013-10-13)

来源:渤海早报

2013-10-13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日前发布的《天津市老龄服务业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显示,老年人对“继续学习”充满兴趣,超八成老人青睐兴趣培训。为了满足天津市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市老年人大学在全国首创“一体两翼”模式,在扩大自身办学规模的同时,依托远程网络和以学员为媒介的“章鱼式”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天津市老年人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

日前,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发布的《天津市老龄服务业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显示,老年人对“继续学习”充满兴趣,22.6%的老年人表示未来教育支出将增加。从老年教育项目看,有82.9%的老人选择兴趣培训;34.6%选择文化知识培训;6.3%选择礼仪培训;5.4%选择电脑和养生保健等其他培训。为此,市老年人大学在今年实行“扩招“,新增专业43个;在原有专业课程中增加11个高层次班;共设665个班级,招收学员22677人次。

虽然实行了“扩招”,仍然有许多老年人报不上名,为满足更多老年人求学愿望,市老年人大学探索开发建设远程教育应用系统,天津老年远程学习网于今年上半年正式上线,首批开设并录制的10个科目的远程教育课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适合各类老年群体学习的内容。据介绍,目前该网站浏览量接近20万人次。

考虑到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上网,在开通网络教学的同时,市老年人大学采取了“章鱼式”办学模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社区,送到老人身边。所谓“章鱼式”发展,就是以优秀学员为媒介,在社区建立老年人大学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和辅导社区的中老年人,开展各类学习、健身、娱乐活动,把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社会课堂得以实践和传播,从而使老年人大学优势资源辐射到社区。

补充:借网络满足老人需求

为了缓解“入学难”的问题,满足老年人求学愿望,2011年市老年人大学探索开发建设远程教育应用系统,借助网络平台,让老年人不用进校园就能学到大学课程。

市老年人大学副校长任宝洋表示,老年远程教育系统的开发建设,可以扩大天津市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老年人在家中、在社区通过网络就可以点播需要观看的课程。市老年远程教育应用系统的试播仅仅只是个起步,未来发展目标是通过三网融合技术,最终实现电视、手机、网络的同步优化服务,以达到全市老年人可以在终端上随时点播需要观看的课程,实现远程可视互动教学,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远程教育带来的乐趣和便利。(天津网2011-11-03)上海市:扶持72所老年学校

将专项培训老年大学教师(新民晚报

2013-10-08)

来源:新民晚报

2013-10-08

2013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扶持72所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即将完成,沪上老人除了到已建成的东(浦东)、南(徐汇)、西(普陀)、北(宝山)四所老年大学就读,还可去家门口的社区老年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学校扩容、硬件升级、课程增多„„老人的求学之路越走越顺畅。

“三顾茅庐”去请老师

年轻人的电脑出了故障,爷爷奶奶熟练地帮忙找到了病因;小辈下班回家,晚餐桌上放着新鲜出炉的蛋糕面包;出国旅游,老人也能自信地用简单的英语对话,当一回背包客„„除了感叹新的技能有了用武之地,老人们感触最多的是,“和小辈拉近了距离,更有话说。”

除了传统的画画写写、莳花弄草等课程,老年教育的课程表日益丰富。但师资不足可能成为老年教育发展的瓶颈。徐汇区老年大学副校长陈云感叹,老年人上课,喜欢三五成群结伴而来,并且喜欢“追星”,认准一位老师就希望跟着他一直学下去。除了在编教师,更多课程必须外聘专家和教师。一次,为了请一名老人们期待的专家到老年大学开课,她和同事们不得不在那名专家开设讲座的地方等他下课,三顾茅庐打“感情牌”。

而在社区老年学校,师资的问题更突出。杨浦区平凉街道社区学校负责人罗时文坦言,社区老年学校不是法人单位,学校没有编制,聘请专业老师和管理人员在操作中都有很多困难。

“终身教育”储备师资

为推动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实事工程,上海市教委制订了老年教育LOGO、标准色系、功能教室配置要求等,落实专人,统筹72所社区街道老年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截至8月底,上海有50个街道老年学校完成了基础建设项目,52所学校完成了教学设施设备的采购工作,建成了311个专用功能教室;另外,专用报名咨询处、老年人休闲活动室、多功能厅和老年教育图书室等场所,目前为止已建成了80个。另据不完全统计,各街镇老年学校的配套经费达3938.07万元。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负责人日前来到老年大学开展调研。针对师资不足的问题,市教委副主任袁雯表示,将抓紧时间对相关政策进行调研,明年,上海有望开展针对老年大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好师资储备。

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表示,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学校建设,是上海深入推进“终身教育”的重要举措。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活动,不仅能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而且能使老年人更融洽地与年轻人交流,融入时代的发展,从而体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浙江省温州市: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街道覆盖(温州商报

2013-09-06)

来源:温州商报

2013-09-06

近日,家住八仙楼小区的张老伯送孙子上学后,提着水杯,哼着小曲儿去社区老年大学上第二学期第一节医疗课。再过一阵子,他在青园、菱藕、蒋家桥等社区的老伙伴们也能在社区就近上学了。

昨日,鹿城区委老干部局在青园社区召开“四就近”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青园、菱藕、芳园、蒋家桥等16个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挂牌成立。至此,该区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实现了7个街道全覆盖。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老有所学需求增长,学习热情高涨的银龄学子遭遇“上学难”。以鹿城区老年大学为例,学校校舍面积2350平方米,仅5个教学场地,最多供2500名老年人上学,而鹿城60岁以上老年人人数超过了13万。许多老人因此被拦在校门之外。教学资源严重供不应求,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应运而生。

今年4月,鹿城区老年大学在五马街道八仙楼社区设立教学示范点,跨出了便利老年人就近上学的第一步。教学点推出音乐和中草药两门课程,不到两天,近70个名额就被抢空。张老伯是第一批报名的学员之一,新学期开学了,他第一个来报到,“上学这么方便,好多朋友都羡慕我呢。”

昨天新成立的16个社区教学点由各社区自主申请和主办,并接受鹿城区老年大学的统一指导。加上已有的八仙楼社区教学点,新学期17个社区教学点将新开38个教学班,为鹿城区老年人释放近1000个就近学习名额。而师资方面,社区教学点将采取社区聘用和区老年大学下派相结合的方式。学费则按老年大学的标准,一学期在100-200元之间。目前,部分社区教学点尚余名额,错过了老年大学报名的老伙伴们,快看看自家门口有没有教学点,抓紧报名吧。此外,鹿城未开设教学点的社区若有开设意向,可经所属街道同意后,向鹿城区委老干部局申请,为老年人就近学习添一个课堂。

浙江省绍兴市:“网络大学”助推“文化养老(浙江老年报

2013-08-19)

来源:浙江老年报

2013-08-19

随着离休干部逐渐进入“双高期”(高龄期、高发病期),面向离休干部组织的传统文体活动也日益陷入了参与人数少、活动风险大、实际效果差的窘境。如何满足老同志继续学习、思想情感交流等精神文化需求,引起了各老干部工作部门的重视。

绍兴市委老干部局通过几年来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以强化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多措并举,不断提升老干部晚年精神生活质量,积极推进“文化养老”工作。

软硬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互联网在老干部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位离休干部就说过:“我现在已经习惯每天上网看新闻了,它的信息比电视报纸来得快。”为了方便老同志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强学习,老干部局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升级、新增了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电脑近150台,完善了硬件设施,打实信息化服务的基础。

同时,老干部局还通过在家政服务中增设电脑维护项目、在市老年大学开设电脑入门、网上冲浪等9门计算机类课程,在局机关和社区建立网络助老志愿者队伍,来提升信息化服务的水平。有一次,一位老同志因QQ无法登录,无法与国外的子女联络,很是着急,局机关的同志知道后及时上门解决了问题。

搭建桥梁 拓展平台

自2009年市委老干部局工作网站开通以来,局机关通过多种宣传方式,让老同志了解、利用这一载体,充分发挥其在党政信息公开、老干部政策查询、老同志风采展示、养生保健知识摄取方面的优势,使之真正成为老干部局联系、沟通、服务老干部的一座桥梁。如与绍兴移动合作,向每位离休干部发放手机,开通网上短信平台,增设呼救功能,定期、不定期的向老同志发去祝福问候、温馨提示及相关活动信息。

在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工具作用的基础上,市委老干部局着手启动了老年远程视频教学网站建设,打造成老年人的“家庭大学”,为他们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机会。

四川省宜宾市:高校设老年大学

圆老年人入学梦(宜宾市老龄办

2013-06-06)

来源:宜宾市老龄办

2013-06-06

6月5日,在宜宾市举办的新修订《老年法》专题培训班开班典礼上,宜宾学院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并同时被授牌为“幸福养老大课堂”远程教育教学点。

近年来,宜宾市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构建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老年教学网络,建立了老年大学15所、老年学校109所,其中省级示范校16所、获省级先进集体表彰的学校2所、获市政府命名表彰的学校58所,在读学员总数超过2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05%。“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新增基层老年学校20所。为推动这一目标如期实现,也为填补宜宾江北片区无老年大学的空白,破解当前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困境,市老龄办在老年教育办学思路和模式上求创新出实招,与宜宾学院多次协商,最终敲定由宜宾学院老教授协会牵头,联合学院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关工委、老体协、弘声艺术团等单位,并经市老龄委批准,正式成立了宜宾学院老年大学。

目前,该老年大学以面向广大社会老年人为办学原则,秉承公益性、服务型的办学宗旨,把教学点设在宜宾学院三平台艺术大楼,教师由学院的退休教授担任,先期将开设太极拳、舞蹈、声乐和器乐四个专业教学班。下一步,学校将根据办学情况在教学专业、规模、师资、设备等软硬件资料建设上进行拓展,力争办成全市乃至全省的窗口示范龙头老年学校。

宜宾学院老年大学的成立,在全省开创了高校设立老年学校的先河,是宜宾老年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对于实现老年教育与驻地高校教育的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对于文化养老和教育养老工作的纵深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全市79万老年人幸福梦的实现,都将产生有力地推动作用。广东省东莞市:以社区为载体的老年大学(信息时报

2013-04-10)

来源:信息时报

2013-04-10

2005年东莞首个以社区为载体的老年大学在中信社区诞生,2013年3月18日东莞市“星河社区老年大学”正式开学,成为继中信社区老年大学后的第二个社区老年大学。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上述两个实行全免费学习、活动的社区老年大学的先后成立,给社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养老”的场所。目前,两个社区老年大学已吸引近800名学员报名入学。

老年大学开学 子女报名很积极

2005年6月17日,东莞第一个社区老年大学于中信社区诞生,经过八年的发展,东泰老年大学的配套设施有了巨大改善,学习科目也更加丰富。东泰老年大学副校长林树海告诉记者,自老年大学创办以来,中信物业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给予了重大支持,在硬件上,中信物业为老年大学提供了办公、学习的场所,同时还为学校配备了一些贵重的教学器材,如钢琴、大提琴等,话语间林树海副校长自豪地指着其办公室一角的大提琴告诉记者,平时他也会学一学,拉一拉。

“东泰老年大学是全国首创的社区文化载体”,林树海进一步向记者介绍道,东泰老年大学是第一所社区居委会督导,市区物业创办的老年大学,在经营过程中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才渐渐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经中信社区老年大学调查,学员人数从原有30多人上升到在册670多人,经常参与活动的有300多人,数年来举办过的知识类课(含音乐课)节,约500多课时,学员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人与人、家与家以及社区这个大家的和谐和安宁,排解了老人们人地生疏的孤独郁闷的心情。

而星河社区老年大学校长苏玉玲也向记者透露,尽管星河社区老年大学刚成立,但还是受到了社区里的老年人热捧,报名人数目前已经超过70多人,很快将超100人,很多子女都积极地为父母报名。

整合社会资源 老人生活很丰富

如今东泰老年大学已有8年的发展历程,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而刚成立的星河社区老年大学却还是起步阶段。“尽管目前仅有近百人报名,然而却只有三四位老师,自己现在既是班主任,又兼任综合知识老师,”苏玉玲向记者说道,“如今不论是教师资源还是配套设施都很缺,但是没办法,只能将就。目前只开设了五门课程,其中包括交谊舞、广场舞、唱歌、太极、综合知识。先把一些基本的课程安排上,以后再逐渐丰富。”

对于社区老年大学开设之初的艰难,林树海也是感触深刻。林树海说,老年大学本来就是一种服务于社区老人的公益组织,要完善老年大学的配套设施,既不能让老年大学的学员们花钱,同时也要想办法让老人们学到更多知识,唯一的办法只有尽可能地整合一些社会资源。据林树海透露,目前东泰老年大学仅有三名固定聘请的老师,其他28位都是社会上踊跃参与,免费为老人们上课的老师,其中一位东泰社区的书法老师不仅免费教老人们书法,同时还为老人们练习书法提供固定的场地,这令林树海非常感动。“自老年大学开班以来,这里的老学员们每年都会斩获一些大奖,其中很多表演都是免费演出。”林树海骄傲地补充道。

苏玉玲则向记者透露,在筹备星河社区老年大学期间,也有一位曾在大学任教音乐的女士表示愿意免费为这些老人们上课,同时也在积极召集一些有特长的社会热心人士,丰富老年大学的课程。“近期星河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正在积极地筹备至少三个节目,准备在9月20日联华物业20周年庆上表演,联华物业还将邀请一些明星助阵,这也就意味着星河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将与一些知名的明星同台演出。”

北京市西城区:引入专业社工服务

成立老年自助学堂(西城区人民

政府网站

2013-01-05)

来源:西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2013-01-05

近日,西城区召开社区老年人自助性组织建设模式工作推进会。会上,西长安街街道老年自助学堂正式揭牌成立。今后,西城区厚朴社工事务所的社工们将带领学堂的28名公益讲师,一起为地区老年群体设计课程,并定期为老年人试讲,打造快乐的“银龄”学堂。

200份问卷问老年人需求

自助学堂成立前期,为了全面了解地区老年群体的需求,厚朴社工事务所的社工们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街道8个社区,为老年人随机发放了200份问卷,并分别约见了20余名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访谈,一方面介绍老年自助学堂的情况,同时也为老年自助学堂的讲师团队招贤纳士,挖掘社区中的资源。

经过调查与访谈,社工们发现居民们都普遍表示愿意参与到老年自助学堂中去,并对学习电脑、英语、舞蹈、唱歌、书画、摄影等课程有需求。

社区骨干担当学堂公益讲师

针对地区老年人需求,结合西长安街街道丰富的社区社会组织资源,厚朴社工事务所社工们聘请了28名具有专长的社区组织领袖和骨干,成立了公益讲师团,分别担任不同课程的公益讲师。

“老年自助学堂成立后,28名公益讲师都成为了义工”,厚朴社工事务所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我们还以‘社工’带‘义工’的形式,带领义工讲师们设计课程,并定期组织公益讲师团的讲师们为老年人试讲。”

截至目前,老年自助学堂已开展了9门、共计18期课程,主要包括电脑课、摄影课、英语课、丝网花课等,服务社区居民1500多人次,受到了老年群体的欢迎。

成立学堂自助管理委员会

在成立讲师团的基础上,本着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平等参与、公平互助的原则,厚朴社工们还协助公益讲师们成立了老年自助学堂自助管理委员会,借鉴高校社团和学生会的管理方式,通过集体讨论、征求意见等形式对老年自助学堂进行管理,确定各部门职责,制定规章制度等,从而确保老年自助学堂实现正常运作。

湖北省:发文进一步加强老年大学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部

(处)2012-10-01)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处)2012-10-01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鄂办发[2009]29号

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5月5日

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开创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8]10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要求,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良好条件。

(二)离退休干部工作作为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奋发有为;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离退休干部;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照顾好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坚持把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结合起来,引导离退休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坚持以让党放心、广大离退休干部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合力。

二、加强和推进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三)坚持和完善离退休干部阅读文件、理论学习、参观考察、参加重要会议、出席重大活动以及在职干部通报情况、走访慰问和联系离退休干部等制度。结合全党中心工作任务、国际国内形势和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创新和改进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的方式方法,组织引导他们学习政策、了解形势、支持发展、以身作则,努力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四)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6]12号),切实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本着有利于把离退休干部党员组织起来参加活动、有利于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员作用的原则,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工作制度,创新活动方式,保障活动开展。按照“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组织设置好、活动开展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注重选配党性强、威信高、讲奉献、身体好的同志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定期举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委员培训班,开展争先创优工作和主题学习活动,不断增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老干部党校或在各级党校开设离退休干部党员专题培训班,不断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的意见》(鄂办发[2009]1号)规定,专门成立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党费收缴和管理坚持先收缴再返还的原则,由其上一级具有党费留存权限的党组织或组织部门按50%比例返还,并负责对其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经费不足时,各地各部门应予以支持,确保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正常开展活动和离退休党员订阅报刊及学习资料。

(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工作。要把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解决离退休干部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学习宣传离退休干部先进事迹结合起来,勉励离退休干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定信念,珍惜荣誉,保持本色,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关心党和人民的事业。

要充分利用老干部活动中心(站、室)、老年大学以及面向离退休干部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阵地,在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发挥导向作用。

三、建立和健全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保障机制

(六)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坚持“单位尽责、社会统筹、财政支持、加强管理”的原则,确保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转。

离休费由财政按预算安排的,要在本级预算中按照国家和省里有关政策规定的标准足额安排。离休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统一标准全额纳入,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离休干部医药费由财政预算安排的,按规定实报实销。离休干部医药费实行单独统筹的,要合理确定统筹标准,切实加大征缴力度,确保医药费统筹金按时足额到位。没有实行医药费单独统筹的企事业单位,要按规定给予经费保障。要加强对统筹金的监管,确保合理使用,防止浪费,制定方便离休干部看病就医的具体措施。稳妥推进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参加所在地离休干部医药费单独统筹工作。

各级财政要强化对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离休干部“两费”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因机构改革、企业改制和破产等原因单位变更的,要及时明确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单位,落实“两费”的资金渠道,确保离休干部“两费”落实。

(七)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保障退休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在医疗上享受相应的待遇。

(八)本着“特殊群体、特事特办”原则,完善对有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的帮扶机制。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给予适当照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九)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在进行涉及离退休干部切身利益的改革时,要同步研究制定相应的保障办法和措施,建立健全离退休干部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

四、着力推进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工作

(十)按照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把离退休干部活动、学习场所的建设纳入本地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成规模合理、实用性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并注意向街道、社区、乡镇延伸活动和学习网络,为离退休干部参加学习、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十一)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要坚持“教、学、乐、为”相统一的原则,从有益于离退休干部身心健康出发,把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合理设定教学课目,创新教学手段,规范教学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创建示范性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达标活动,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十二)健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组织机构,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和长远规划,规范各项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各级财政部门要把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工作经费足额纳入预算,并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离退休干部学习活动的需求增加经费预算,推进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五、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

(十三)坚持把老有所养同老有所为结合起来,本着自觉自愿、量力而为、社会需求同本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

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研究决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时,要注意听取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还可根据工作需要委托他们作专题调查研究。要支持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离退休干部,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讲学授业、人才培训等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和才干。

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参谋作用。引导离退休干部帮助基层干部增强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为形成和谐环境和良好社会风尚作贡献。

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示范作用,引导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活动。特别要引导他们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关心和教育下一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引导离退休干部以言传身教、督导巡视等方式,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保持党的先进性。在选拔作用干部工作中,应注意听取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引导离退休干部积极参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行使监督权。

(十四)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及有关政策,对发挥作用突出的,应给予表彰和宣传。离退休干部管理机构和原工作单位及有关部门要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创造一定的条件,并进行指导。

六、切实加强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

(十五)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高年龄期、高发病期的实际,建立和完善原单位、街道、社区和家庭相结合的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体系。对行动不便、身患重病、居住分散的离休干部,管理服务机构要定期走访,了解他们的身体、生活状况,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慰藉。对居住在农村的离休干部,乡村两级组织要给予关心照顾。

(十六)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关于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厅字[2005]12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关于做好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办文[2006]67号),认真做好我省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安置、服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离休干部的事情有人管、有机构负责、所需经费有保障。

(十七)坚持定期走访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帮助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离休干部原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要主动协助接受管理单位做好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

(十八)加强对休干所、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的指导,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七、认真做好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十九)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老干部工作部门和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履行好对本地区退休干部的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的职能。老干部工作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抓好本地区、本单位原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管理权限范围内退休干部政治待遇的落实等工作。已实行离退休干部统一管理的,可保持现行体制不变。

(二十)退休干部日常服务管理工作由供养关系所在单位负责。原单位撤销或合并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合并的单位负责。按规定移交社区和街道的,由所在社区和街道负责。要组织引导他们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要坚持因地制宜地做好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为他们参加活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二十一)为了保障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适当增加工作人员,在《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的意见》(鄂发[1993]23号)基础上提高退休干部公用、特需经费和管理费标准,列入单位经费预算。退休干部公用、特需经费和管理费由单位老干部工作部门掌握使用,主要用于购买学习资料和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八、进一步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离退休干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定期专题研究离退休干部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经常关心过问离退休干部工作,分管领导要加强指导,坚持和完善离退休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建立健全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协调解决离退休干部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涉及离退休干部利益的政策规定前,要征求老干部工作部门的意见。努力形成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十三)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领导,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帮助排忧解难。实行党委老干部局长兼任同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离退休干部信访工作。做好宣传信息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人员要给予表彰和宣传,通过树立典型,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省、市、县老干部工作专项经费要在2006年2月18日省委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确定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十四)按照省编委《在机构改革中稳定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意见》(鄂编发[2000]13号),各地各部门要确定老干部工作部门编制和人员配备,确保老干部工作机构与担负的任务相适应。要按照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对老干部有感情的要求,选好配强老干部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老干部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和政策运用能力、服务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要关心老干部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他们的进步创造条件,做到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要加强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切实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立和展示新时期老干部工作部门的良好形象。

办学经验

青岛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回归社会有效途径(青岛早报

2013-07-12)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7-12

核心提示

青岛市建立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3012所,共有在校编班学员184570人,开设的课程有许多,健身舞、山水画、医疗养生、中国古代文学史„„如今,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引发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防止老人生活孤单乏味,囊括了知识教育、娱乐休闲等多种课程的老年大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和老人子女的注意,老年大学已成为了充实老年人日常生活、让老年人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健身强体和精神生活的后花园。

一周五天“泡”在大学

“我周一到周五一般都会来上课,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舞蹈,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已有13年学龄的倪海燕是老年大学的老学员了,她从小就希望能成为一名舞者展现自己的美丽,可是均从事舞蹈专业的父母却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走上学舞之路,“当时听父母的去了乳胶厂工作,一直没机会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现在退休了终于有时间拾起自己从小到大的爱好了。”倪海燕特别感谢老年大学的生活,“老年大学圆了我的梦”。

倪海燕的女儿在国外工作,没有了照顾女儿和第三代的后顾之忧,加上丈夫也非常支持,倪海燕上学的劲头更足了。倪海燕说,最近她正在排练民族舞《苦菜花》,还担任领舞,说起自己的学舞故事,她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和喜悦。

倪海燕的舞蹈老师王国全表示,现在老年大学学员越来越多,老人们都注重充分发挥余热,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己价值。“我所教的舞蹈班,有1000多人,一共有12个班,大家退休后都希望继续充实自己,学起来上路很快。”王国全介绍,老年大学舞蹈班和社会上舞蹈班还有所不同,为了符合老年人身体情况实际,这里所教授的舞蹈难度较小,同时为了切合老人兴趣,经常变换舞种,教授包括新疆舞、藏族舞、朝鲜舞等在内的各种舞蹈,“有时候为了照顾大家,我们还会跳秧歌。”

工作生活两不误

60岁的齐秀娥已经在老年大学学习了10年的健身舞,作为健身舞蹈班的班长,每周二、周四下午她都会提前半小时去教室,开门、整理物品、准备上课所用的相关材料、和早到的同学一起熟悉上节课所学的动作„„“我们一个班有大约70个同学,这么多年来我基本上已经认识了班里每一个人。”齐秀娥提起自己的“学生”生涯,言语中满是自豪。

2003年退休之前,齐秀娥一直在公司担任会计工作,多年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办公室工作让她得了一身 “工作病”。“我颈椎不好,肩膀也疼,当会计那会落下一身毛病。”后来,齐秀娥从朋友和家人那里听说了青岛老年大学,就报了健身舞蹈班,一方面想丰富自己生活,另一方面能锻炼自己的身体。齐秀娥告诉记者,刚开始跳舞那会,她的胳膊根本抬不起来,王老师让她坚持慢慢锻炼,自己便咬着牙一点点往上抬,半年之后感觉好多了,坚持到现在胳膊抬放自如,身体特别轻松。健身舞不仅让齐秀娥的身体越来越好,还让她重新找回了工作的激情和自信。“原来觉得工作特别累,退休后就想好好休息,现在我身体这么好,又干起了老本行,不上课的时候又开始去公司上班当会计了。”60岁的齐秀娥不仅要上课、工作,还有小外孙和老母亲要照顾,为此她特别做了计划,周一到周四上班跳舞,周五和周末照看第三代,平时还抽出空去照料老母亲。“我老伴也说了,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只要我心情好,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有了这么坚定的支持,齐秀娥一心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工作生活两不误。

“这里的生活很充实,健身舞让我整个人都充满活力”,齐秀娥说,她的丈夫还在工作,以后闲下来也会去老年大学学书法和绘画。“到时候我们俩一起上学。”

学科 60多门课程供老人挑选

青岛市老年大学从1984年成立以来,已经开办了整整29年,从当初的三门课程扩展到了现如今的60多门课程,即使区级的老年大学也将许多学科具体化,记者在招生简章上看到,仅舞蹈类就包括了健身舞、秧歌舞、标准舞、拉丁舞、古典舞等多个舞种,大学内的传统学科美术类也被分为了山水画、牡丹画等多个门类。“这是为了让老年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报名,聘请的老师也能更加专业。”

老年大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以书法、国画专业为主的传统科目,健身娱乐类的舞蹈、声乐、钢琴、保健、英语、计算机课程备受老年人的青睐,每年招收的限额总是供不应求。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最近几年,医疗养生、周易、太极养生等养生知识也进入老年大学的课程,学员报名的热情也在逐渐升温。

说法

上学只为生活更多彩

“现在的老年人可愿意来上学了,不仅年龄结构上越来越宽,大家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55岁的学员王秀珍,姣好的身材加上化了淡妆,显得格外年轻。王秀珍说,如今生活质量提高了,在满足了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想多学点知识,多了解社会,老年大学是最佳途径。“书画班、英语班、保健班,一学年的学费才180块,舞蹈、声乐、太极养生每年学费才200块,最贵的钢琴即兴伴奏班也不过每学年600块。”王秀珍说,如今学费已经算不上进入老年大学的门槛,从健身舞到国画,再到保健养生,老年大学的许多学科她都读过。王秀珍坦言,她打算把所有课程都通学一遍,但并非是自己对知识多么渴望,更为重要的是进入大学后,每天可以和其他老年人在一起上课,心情和心态都会不一样,朋友多了,人也会开朗起来,更加年轻。

“老年人需要找到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的转移点。”市老龄办调研处处长王少梅告诉记者,青岛先于全国1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每三个青岛市民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形势的加剧,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不断增加,尤其是儿女各自成家后,很多老人独守“空巢”,精神上陷入孤寂,情感上无处寄托。而老年大学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老人们的精神家园,老人们可以通过老年大学结交更多的朋友,排遣孤独寂寞,让老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问题

“僧多粥少”一位难求

在老年大学门口,没有报上电脑班的陈女士迟迟不肯离开,看到工作人员后赶紧又迎了上去:“我真的是一早就从家往这赶,可路上太堵车,你们能不能再多招收一个学生?”看着陈女士渴望的眼神,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 “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看是否有学员退班,到第二次‘补录’时,你再早点过来碰碰运气。”看到了一丝希望,陈女士这才转身离开。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说,例如电脑班,教学的设备是有数量限制的,因此学员的人数也就必须控制住,超过了限制,即使报上名,到时候也没有计算机无法操作。“两个电脑教室只有30台机器,另外有两台备用机,万一哪一台出现问题,好拿备用机器顶上,如果多报几个学员,这个根本也没法学,也没法教呀。”工作人员表示,报名的人多,空间、设备、师资都有限制,因此报不上名也属于难以避免的状况。

经费有限制约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市、区(市)老年大学学员结构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男女比例和学习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变化,对学校的数量、规模、基础设施、办学经费、教学手段、办学水平有了进一步要求。然而,部分老年大学开办以来,在学校规格、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硬件建设缓慢,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已经在尽我们的所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上学机会,比如在街道、社区开设分校和授课点等方式。”作为参与老年大学办学和教育多年的刘学玉表示,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如今开办老年大学几乎就是象征性地向学院收取一定的学费,来维持日常的办学开支,但实际各种设备的保养维护、教师的工资待遇,都需要花钱,加上各种管理上的开支,远远高于所收取的学员学费。目前,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望程度大幅提升,作为老年大学就是最为直接的途径,作为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只能尽所能地多做,可毕竟投入有限,还是无法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延伸

远程教育突破课堂局限

“高科技、多媒体传播技术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大大缩短了传播知识的时空界限,使传播方式多样化,这必将深刻影响到老年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手段的创新势在必行,有些课程将突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非学校形式、非课堂集中上课的方式将有所发展。远程教育手段、多媒体传播手段将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辅相成。”青岛市老年大学工作人员在对全市老年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调研时提到,老年大学间应实现电脑联网,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使之成为上下、左右贯通的整体,办好老年教育网站和老年教育空中课堂,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远程老年教育体系,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

山西省县级老年大学示范校:阳城县老年大学十年掠影(太行日报

2013-07-09)

来源:太行日报

2013-07-09

阳城县老年大学创办于2002年12月,至今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

10年来,在阳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老年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备,教学管理逐步规范,教学力量不断增强,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日益显著。为“求知、求乐、求为”的老年离退休干部职工,建起了一个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平台,使他们学有课堂,乐有地方,为有舞台。2007年,阳城县老年大学被省委组织部、省老干部局命名为“山西省县级老年大学示范校”。

根据需求创办

阳城县老干局领导通过深入离退休老干部中走访、座谈,发现他们离退休后有“两个不适应、四个新需求”。即在工作岗位上忙碌惯了,一下子没事可做感到不适应;过惯了群体生活,突然生活孤独了感到不适应,需要适合的娱乐活动,需要更新学习内容,需要发挥个人特长和爱好的平台,期盼得到关心和照顾。

针对这种状况,老干局向上级提出了创办老年大学的建议。阳城县委十分重视,当即成立了老年大学筹建机构。

机构虽然有了,但一无场地,二无经费,三无人员。筹建组领导说:阳城人生就的犟脾气,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凭着“两只大脚一张嘴,跑遍县城满街楼”,先后与县组织、财政、人事、民政、教育、科协、水村村委、眼科医院等部门和单位联系,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有人的出人,有房的腾房,四面敬老,八方助教。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划,文史班、音舞班、书画班都有了固定的教室,购置了教学器材,新添了桌椅板凳。随后又出台了《阳城县老年大学教学工作纲要》、《阳城县老年大学教学试行方案》、《阳城县老年大学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制订了教学大纲,编写了适用教材,选聘了一批热心教育事业、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专兼职教师。2002年12月,一所老年大学在濩泽大地上诞生了。

2003年,第一学期报名人数就达到350多人。办出特色

随着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老年学员的特点逐渐显现出来,大致可归为三种情况:一是文化程度不高,但社会阅历很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记忆力减退,但思维能力较强,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身体老化,行动迟缓,精力不足,不耐寒暑,但意志不衰,勤奋好学,喜欢立竿见影。

针对这些特点,老年大学着重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联系实际,灵活施教。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灵活安排寓教于乐的课程。把时事政治、老年保健、老年健身三门课设为必修课;把文学、历史、书法、绘画等设为选修课; 把声乐、器乐、舞操、服饰等列为专题习练课,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根据学员年龄大、力不从心的生理特点,学校坚持硬制度软管理,统一教学时间,学员自择科目。每年学习八个月,寒暑各放两个月假,每学期上课十六周,少部分时间机动。这样安排,让老人们不受寒暑影响,不至于过度劳累,又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与活动。根据学员知识水平高低不一的特点,学校坚持自编教材,既体现趣味性、通俗性、实用性,又兼顾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使老人们学起来简单易懂好消化。如卫生保健教师张志家编写的《老年人的营养健康》,赵玉林编写的《人体结构五大系统》,都以顺口溜的形式,读来朗朗上口。根据学员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老年卫生、医疗保健课,大家兴趣浓,就直接把人体模型搬进课堂,讲人体内脏、骨骼、神经分布、血液循环等知识,还把各种老年病的X光片拿来讲病因、病态等常识,有的做成图片版面,在课堂、课外展示。除此之外,还采用了演示法、现场观察法等方式进行教学,如书法、绘画课。有的采用课堂讲授,课外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如文学课的古诗词、散文教学,就是如此。通过不断改进教法,学员们听得懂、看得清、学了会、用了灵。

二是形式多样,开展活动。针对老年人怕寂寞、喜热闹的特点,学校有组织地在每年的元旦、春节、党的生日、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全校师生参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技能、诗文征集、书画才艺等展示活动。有的老夫老妻双双参加演唱,有的爷孙同登舞台,台上台下同欢乐,年长年少乐融融。同时在每学期还配合县老年体育协会组织象棋、台球、门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丰富老人们的生活。

三是创造条件,余热生辉。在阳城老年大学里,很多学员年老志不衰,愿把余热献社会。学校根据他们这一心愿,搭桥铺路,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阳城县党史办选请一批老同志参加党史资料的搜集、参加老促会革命斗争史《烽火春秋》的编写工作以及《阳城县教育志》、《阳城县军事志》、《阳城县法律史志》、《阳城公安志》、《阳城环保志》等地方志的编写工作。民政局退休干部黄显秋根据历史素材,精心编著《浴血町店》8集电视剧本,老年学员、卫生局退休干部张志家编著了《康寿路》一书,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份精神食粮。王金顺老人笔耕不辍,先后著了《诗颂中共党史人物》、《诗颂抗曰民主政府》、《太行牧童诗选》、《曲之入门》等。退休干部石书霞等人共同发起晋城市老年书画展,并把作品结集出版。学校还协助关工委,组织有业务专长的老同志深入中小学校,为青少年讲授法律常识。为保持老干部与党和政府的联系,老干局和老年大学常举办“议政会”、“座谈会”,给党和政府部门提意见。

正因为抓住老年特点办学校,所以学员们学有所成,心情舒畅。有学员唱道:莫道人老万事休,生命的价值在追求。喜欢秧歌你就扭,乐意唱你就放歌喉。喜欢大山往上爬,穿起泳衣水中游。广交朋友乐心头,老年广场舞不休。翰墨飘香龙蛇舞,幸福安康乐逍遥。

衡水市老年大学“文化养老”工作纪实(衡水日报

2013-06-26)

来源:衡水日报

2013-06-26

今年以来,市老年大学太极表演队赴香港参加“祝福杯”国际武术节,取得团体银牌和个人11金13银1铜的好成绩。在我国声乐顶级赛事“金钟奖”比赛中,市老年大学合唱团作为全市唯一一支入围团队,参加了河北省赛区决赛,并取得了第三名的骄人战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只是市老年大学积极创新发展,开展“文化养老”的缩影之一。在这里,一个个精神矍铄的“银发学子”们,徜徉在文化的海洋中,尽情享受着“虽为夕阳意更美”的欢乐。近日,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学民同志对市老年大学的工作做出批示,希望老年大学继续推进“文化养老”工作,提高办学水平,为广大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供优质服务。

以服务促工作提升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传统的以家庭亲情维系养老的功能已经日渐乏力,而以社会活动为支撑的“文化养老”则正在兴起。如今,越来越多的衡水老人把进入市老年大学学习作为自己新的生活方式。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在市老年大学的活动中,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养老”所带来的乐趣与归属感。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员,给“文化养老”创造更好的条件,市老年大学把加强服务功能放在工作首位。在教学方面,他们制定工作人员职责、教师管理、学员管理、评教评学等十五项管理制度,实行教务处、系主任、教师、学员班长四级管理体系。员工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员工队伍的素质训练,按照考核要求,每年安排四次集中培训,学管理知识,练服务礼仪。同时,老年大学将各种服务措施亲情化,不断增加服务项目,逐渐扩大服务范围。从过去的单一教学管理,变成现在的多方位服务。在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时,从筹划联系、组织活动、到活动收尾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老年大学会及时做一些温馨提示,让老人们一进学校就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市老年大学服务意识的增强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受到广大学员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打造高素质教学队伍

衡水老年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时刻把教学队伍视为生命,坚持用“严格标准”来挑选。针对衡水院校少、艺术团体少、师资力量相对贫乏的实际,老年大学大胆实施“请名师与培养师资相结合”的办法,夯实师资队伍。他们先后从石家庄、洛阳聘请了4名模特、舞蹈和国画教师来校执教。同时,在本地筛选高手,今年先后聘请了5名教师,分别执教葫芦丝、二胡、声乐等专业,充实到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热爱老年教育事业,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深受学员欢迎,大大提升了所教专业的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市老年大学又创新机制,把选拔优秀学员担当助理教师,与创办辅导教师组结合起来,弥补教师资源的不足。文学欣赏班在该班梁秀芬老师的倡导下,采用“人人做老师,我为大家传经验”的教学方法,激发全班学员的学习和创作热情。今年,该班有两名学员先后出版了诗集《飞鸿留迹》和散文集《尘泥》,全班学员100余篇文学作品,大部分被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而在太极拳专业班,虽有7个班,但仅有1名教师进行辅导。面对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经学校研究同意在该专业尝试“辅导教师组”的教学方法,即在学员中挑选7名骨干学员,成立教师组,专业老师利用节假日集中授课,再将辅导教师分别编至每个教学班,协助老师上课,既解决了教师短缺问题,同时又能自我造血,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

自励自强攀高峰

“文化养老”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崭新课题,如何把这项课题钻深钻透,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市老年大学在长期以来的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衡水老年大学在做好“文化养老”这篇文章时,注重规划教学环境,体现科学的教学理念,强化了教学和娱乐双重功能。在长期的实践中,老年大学干部员工深刻认识到,只有规范化发展,“文化养老”才有生命力,才能大踏步前进。因此,市老年大学在规范教学课程方面进行了突破,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鉴于老年大学是一所社会性老年学府,来此学习的老年人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文化底蕴、知识修养、生活兴趣等不一,老年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级别深度等本着雅俗共赏相协调的原则,照顾到大多数学员的需求而设置。二是学乐为相结合。每年利用春暖花开和秋季硕果飘香的季节,安排学员到野外组织课外活动,外出写生、踏春、赏花、采风等,便于老年学员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在课外活动中消化吸收、理解掌握。通过开展各类以活动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热情,互帮互学,在娱乐中学得真知,在娱乐中切磋技艺。

现如今,老年大学的很多学员,从最初的消遣性、健身性的学习上升到了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层次的学习。很多人通过“文化养老”,通过不断地学习做出了从未敢想过的成绩,实现了自己多年未能实现的愿望,在自己的晚年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跨越。

邢台老年大学“五项制度”创新办学思路(中国老年报

2013-01-05)

来源:中国老年报

2013-01-05

河北省邢台市老年大学17年来以“为老年人服务”为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该校坚持完善了“五项制度”:一是市委书记担任名誉校长,历任市委书记都担任名誉校长,已形成了传统,形成了制度;二是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任市老年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三是聘请地市级老领导担任学校顾问;四是定期研究制度,每年都进行专门研究,做到有安排、有部署、有督促;五是市领导参加老年教育重大活动。

同时,该校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采取财政拨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凑一点、有关部门减免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1139万元建起高标准校园。2012年邢台市出台了“政府服务零收费”政策,将老年大学学费列入“零收费”项目。此项政策的出台,在全省乃至全国开了先河,使该校成为首家免费为老年教育服务的市级老年大学。此外,该校还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招生简章、教师聘用办法、教师管理办法、优秀教师评选办法等,充实完善了规章制度。邢台市财政局也给予大力支持,将教师课时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该校还对教师和工作人员实行考核,加大对免收学费后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服务力度,提出“绝对不可以、不允许因免收学费而降低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武汉常青花园老年大学开拓社区老年大学办学新模式(中国老年报

2012-12-06)

来源:中国老年报

2012-12-06

随着时代发展,老年教育已成为了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办社区老年大学,也成了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加强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在湖北省武汉市,有这样一所社区老年大学,它实行开门办学的形式,以政府主导和企业投资的独特模式吸引了许多老年人,走出了一条老年教育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双赢之路。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吴邦国、贾庆林、俞正声、刘云山、刘延东等先后视察了该校。它就是常青花园老年大学。

打造“康乐有为”的社区老年学府

“我们老年大学是在常青花园新区管委会的领导下,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的资金投入下开办的一所社区老年大学。学校由最初的一个班、8名学员,发展到如今的63个班、2400余名学员。2000余平方米的新校舍里,教室、书画厅、多功能厅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及电子琴、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总资产近3000万元。”常青花园老年大学副校长杨庚寅说,建校12年来,该校积极探索社区老年大学的办学之路,在努力彰显“康乐有为”文化环境的同时,注重把教学活动向社区延伸和拓展,努力做到以优秀的教学成果服务社区建设。

“如今,每逢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学校都配合社区举办多种专题活动。同时,学校成立了诗词楹联学会、书画协会、摄影学会和缝纫制作、中医保健按摩等多种兴趣活动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并鼓励各社团和兴趣小组作为文化志愿者走进社区。通过这些活动,既服务了社区、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位,同时也展示了教学成果,扩大了办学影响。

社区每年举办的文艺活动、纳凉晚会,其骨干大多数是老年大学学员,他们‘跨进校园是学员,回到社区是老师’,为丰富和发展社区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出版的书画集《翰墨常青》,受到来校视察的中央领导的称赞,成为社区对外交流的赠品。”杨庚寅告诉记者。

记者得知,该校诚聘了30余名优秀教师,其中三分之二具有高级职称,不乏具有国家和省、市级头衔的名师、名家。同时该校还悉心发现和培育了一批学员骨干,并把骨干们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班干部和退休党员学员为核心的学员骨干群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和学员的主心骨。学校的几任领导和工作人员“把老年教育当事业来做,把老年大学当家来管,把老年朋友当亲人来对待”,默默奉献在老年教育岗位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带头人。

老年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了解到,武汉常青花园新区是武汉市国有城乡建设集团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一个新型居住区。而常青花园老年大学,就是伴随着常青花园新区建设和发展而兴办的一所社区老年大学,它的资金投入全部来自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新世界地产武汉地区总监黄兆民告诉记者:“常青花园项目非常重视生活和家庭的理念,并注重建设社区文化。考虑到居住进来的业主父母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社区老年大学的发展,这样我们所经营的项目也才会更有生命力。”黄兆民说,常青花园老年大学是他们在全国众多项目中的唯一试验,如果发展成熟,在此后项目的社区文化建设中,还会考虑办老年大学。他希望这种模式也能给其他企业带来思考,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老年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据悉,随着常青花园老年大学的日益火爆,吸引了周边许多老年人前来上学,也带动了常青花园楼盘的销售,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经过自身的接触,黄兆民对老年人参与学习也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老年人”就是一个标签,他们的学习能力不会随着身体功能的退化而退化,他们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非常强,一点不比年轻人差。此外,他非常羡慕内地的老年教育资源和老年教育的发展,“在香港若想学习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非常难,一来没有太多的大师,二来收费都很贵。大陆的老年人真是太幸福了!”黄兆民感叹道。

“在这里上学我们很幸福”

65岁的祝春仙家住常青花园社区,退休后经人推荐,她来到常青花园老年大学黄梅戏班试听。“不听不知道,一听我就迷上了,身段老师穿着服装手把手地教学生们表演,那惟妙惟肖的神情和身段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那之后,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学黄梅戏。”祝春仙说,她到黄梅戏班学习已两年多,这两年来,她变得年轻而独立。虽然课程排得满满当当,但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

两年前,梅刚村放弃了将军路老年大学长达7年的校长职务,来到常青花园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画。当记者问起其中的缘由时,他说:“我是慕名而来的,这里软硬件设施都好,师资力量雄厚,学员素质也很高。我不图什么,只图个快乐。两年下来,我才真正体会到这里‘为老年人服务’的理念。如今我也能办画展了,觉得特别幸福。”

“现在,我每周都盼望上课那一天赶紧到来!”61岁的木兰班学员胡友华高兴地对记者说着自己对木兰班的感情。胡友华说,木兰能把舞蹈和武术相结合,既有柔有刚,且跳起来很优美,非常适合她。学习了6年之后,她反应非常敏捷,还能健步跑。“以前,我到社区里参加活动,只能教别人舞蹈,现在也能教木兰了,自己健康的同时也能给别人带来健康,我觉得太幸福了。”

浙江老年电大与浙江电大联袂办学合力构建终身教育学习的平台(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2-09-10)

来源: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2-09-10

继浙江老年电视大学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老年人电脑培训班以来,受到社区老人普遍欢迎,为缓解杭州老年人报读老年教育难起到一定作用。为此为了充分发挥浙江老年电视大学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两者的办学优势,在省教育厅、民政厅、老龄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浙江老年电视大学在省电大教工路校区设立了电大直属教学点,打造全省老年电大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联合办学的示范点。

省电大作为一所公办大学,在学校向开放大学转型期必将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全社会搭建终身教育平台,尤其为老年人营造“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氛围,这次在电大设立老年电大教学点就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学习的愿望,为浙江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作贡献。

9月6日浙江老年电视大学电大直属教学点举行首届新生班会,教学点精心组织各个环节,设计了《老年电大学员登记表》、《老年学员社区健康档案》请学员填写,对学员进行建档管理,现场组织学员相互自我介绍,并进行了部分才艺展示,张莹学员的刘三姐民歌、朱淼娟的莲花落、吕照宇学员自己创作的古诗词、荆海学员的裁剪服装展示、王顺花学员的手工制品、施桂英学员的越剧清唱,让同学们一下子拉近了距离,相互之间很快熟悉了,营造出一种温情欢快的氛围。

班会上,来自西湖分校的老学员代表也畅谈了自己参加老年电视大学学习的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老年电大直属教学点的成立,不但开辟老年教育新平台,丰富了老人的业余生活,而且对提升和谐社区的创建起到积极的作用。

环保志愿者尹美凤学员在发言中说,通过以往参加老年大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可以丰富晚年文化生活,同时还陶冶了情操,增加自己的环保意识。

据悉,浙江老年电视大学电大直属教学点2012秋季班开设了《二十四节气与健康文化》、《美食文化》两门课程。考虑到学生收看方便,学校特地将网络课程下载后组织学员每周五来学校收看,同时计划安排任课老师来学校面授辅导与学员当面交流,并安排一些集体活动来丰富学员的业余生活。

湖北省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应城市老年人大学办学经验(应城市老

年人大学

2012-09-09)

来源:应城市老年人大学

2012-09-09

应城市老年人大学在“全省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建设校园文化 促进科学发展 应城市老年人大学

党的十七大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发发,提出了加强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宏伟目标。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因。

我们应城市老年人大学,创办于2001年6月,建校以来,随着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和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求以及规范化办学的要求,我们感受到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始终把建设彰显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老年人精神家园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有效途径。

一、建设优良校园环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比较完善的文化设施,既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基本的层次。它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美化校园人的心灵,激发校园人的灵感,启迪校园人的智慧。建校以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为老年人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针对校园面积小,教学和文化活动场地少及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扩大校园面积和教学及活动场地。建校初期,我校只有租用的一间教室,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均为空白,在我们的积极争取下,市委老干部局把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对外出租的场地和用房全部收回,并把整个活动中心交由我校统筹安排使用。市政府还把相邻的一处街心公园无偿划归我校,建起了“老年校园文化休闲中心”。目前,全校校园面积达9400多平方米,有专用教室9间,文体活动室6间,面积1000平方米。在去年元月召开的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的《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还将市老年大学的改扩建工程列入其中,以保证老年教育的持续发展。二是加大投入,增加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几年来,先后共投入一百多万元,购置安装了健身器材、电脑、投影仪、音响、各种乐器、电视机、空调、摄照相器材等200余台(件);装修布置了舞蹈、戏曲、歌咏、管乐、电子琴排练厅、太极拳练功房、棋牌(中国象棋、围棋、竞技麻将、桥牌)及乒乓球、台球等专用活动室。还在校园内外建起三个门球场,一处垂钓池,一个花卉盆景基地和一处烹饪教学实习基地。基本上能满足教学和师生文化活动的需要。三是师生群策群力,合力打造文化宣传阵地,先后开办了藏书6000余册(套)的图书馆和拥有30多台电脑的电子书城,满足了师生学习需求,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建起和制作了2处宣传橱窗和30余幅展牌,适时展出反映学校教学、争先创优、党建、校际交流、文体活动等内容的宣传图片,以及师生的摄影、书画、诗联、电脑动画等作品;布置了五条“书画长廊”,展示师生书画作品280余幅;建立了“晚晴诗社”和“宝林书画苑”(以我省著名民营企业家刘宝林命名),使师生有了书法创作基地和场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营造,十多年后的今天,学校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休闲漫步在校园文化休闲中心的青砖路面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整洁的校园、明清风格的建筑、芬芳的花香、如毯的绿地、高耸挺拔的雪松、盛开的石榴花、幽静的林荫、丰富活跃的健身活动和门球竞技场面,浓厚的文化气息和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对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

二、打造和谐校园人文品牌,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老年大学的校园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和道德规范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反映了学校的追求和信念。它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学科特色以及学校成员的品格、气质、追求等共同孕育的。老年大学的校园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精神财富。

从建校初期开始至今,我们按照老年教学的方针和要求,坚持科学建校,文化立校和特色兴校,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校园人文品牌和学科特色,不断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的内涵。一是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所追求的信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办学方针以及办学特点等组成。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我校已经确立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办学方向;“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健康长寿、余热生辉”的办学宗旨;“颐养康乐,进取有为”和把老年大学办成老年人“终身学习的校园、晚年生活的乐园、温馨和谐的家园、老有所为的田园”的办学目的;“开门办学、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营造和谐”的办学方针。并逐步形成了科学建校、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规范治校、质量强校和开门办学的办学特色。二是打造校园人文品牌。我校已经形成的校园人文品牌是:制校徽;唱校歌;树校风(厚德、亲和、互动、多彩);定校花(石榴花);办校刊;建校网;拟校感召词(跨进校门就年轻、晚年生活更美好);拍摄校专题片;组建校艺术团;开办校图书馆;开设老年网吧;树立校形象(爱心)大使;推选感动校园风尚人物;设立师生爱心基金会,开展学校师生一家亲,互帮互助活动;开设医疗、心理、法律咨询室;网上开办“共同的博客——为应城发展进步进言献策;打造“夕阳欢歌”综合文艺品牌;举办“老年文化体育艺术节”;举办校庆活动等。三是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一方面开设了琴、棋、书、画、文学、历史、诗、词、联、歌、舞、民乐、戏曲、太极拳、工艺、园艺、烹饪、垂钓、百家讲坛等传统文化课;一方面又与时俱进地开设了电脑、摄影、外语、汉语拼音、医疗保健、心理辅导、乒乓球、台球、竞技麻将、桥牌等现代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专业课;为了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开设了党课、时政课、法律课等。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网上课堂,开通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从而实现了面授教学、网络教学、电化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形成,校园和谐人文品牌的打造和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反映了我校校园和谐风气和可贵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其深厚的文化氛围与老年教育特色相互辉映,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和感召力量,呼唤更多的老年朋友走进老年大学课堂。

三、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彰显校园文化魅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校园的活力之源。它对师生员工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团队精神、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健康身体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作为老年大学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仅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它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形象化,又带动各门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成果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成为实现教学成果的平台,从而构筑起完整的老年大学教学体系。长期以来,我们把重视建设校园文化阵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学乐结合,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老年大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活动的开展上,除坚持经常持久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外,一是利用节假日,如“元旦”、“春节”、“五•一”、“十•一”、“重阳节”、“教师节”等,组织开展一些有节日气氛,有一定声势和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各种演出、展示和竞赛。此类活动平均每年都在20场次以上。二是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举行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和大型文艺汇演,每年“七•一”和“教师节”我们都举办座谈会或报告会,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校的政治热情。2009年,为庆贺祖国60周年华诞,我们举办了多种庆典活动,组队参加了全市的歌咏比赛,还精心组织了一台以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被市委、市政府安排在应城广场作专场演出,受到好评。2010年,结合我市老年文化体育协会恢复重建10周年,根据市里的安排,我校承办了“应城市首届老年文化体育艺术节”。该活动历时5个多月,共有运动员、裁判员、评委1500多人参加,有2389人次参加了18个大项,35个小项的角逐,其中绝大多数是我校师生。还有3万多人次观看了各个项目的展示竞赛和颁奖大会《夕阳欢歌》的文艺演出。由于这次活动项目多,参与面广,各项赛事和颁奖大会的演出搞得有特色、有声势、场面壮观、观众众多,特别是市委书记、市长和10多位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的领导参加了艺术节的颁奖大会,并亲自向获奖的老年朋友颁发奖状和证书,观看文艺表演,经媒体报道后,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映和热议。去年,结合建党90周年和我校建校10周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歌颂党,宣传我校1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发展目标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包括编印一套以诗词、楹联、书法、绘画和摄影作品为主要内容的纪念画册;举办一次图片展;组织开展书法、绘画、摄影、网络博文、门球、乒乓球、台球、拳剑、钓鱼等项目的展示和竞赛。校艺术团还组织排练了一台文艺节目,在“应城会堂”作了专场演出。我们还组织参加了孝感市和应城市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举办的红歌比赛。三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通过外出学习、参加各级组织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及请进来联欢交流等方式,开阔视野,提高技巧,提升活动质量。十年来,全校师生创作了书画、诗联、摄影、动画和花卉盆景作品数千件,有1千多人次参加全国、全省、孝感市和应城市的武术、太极拳剑、门球、乒乓球、健身舞、钓鱼、摄影、书法、绘画、诗联等项目的展示竞赛,取得骄人的成绩。仅去年一年,就有近200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文体竞赛活动,共获得23项第1名,17项第2名,22项第3名和其他奖项80多个。如我校舞蹈队,代表孝感参加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第六届农运会,获健身秧歌自选套路第3名,规定套路第5名和总分第4名;参加全省老干部文艺调演,获得“百合金奖”;参加全省军地人才文艺大赛,荣获铜奖;还连续五年为市春节联欢晚会奉献了精彩的舞蹈节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气氛,也给人以视觉冲击和强烈震憾,师生通过参与活动,使思想情感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四、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扩大校园文化影响

活动平台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和载体,也是拓展校园文化空间,使其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也只有融入社会,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乡镇文化、广场文化以及节假日文化相结合,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看到,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搞好学乐结合、学为结合,使师生有了老有所为,展示自我和老年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不少老年人大器晚成,成为市里小有名气文化名人,2009年全市评选首届“十大文化名人”,其中有四人是老年大学师生。同时,能调动学员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转化成为社会服务,发挥余热的能力,为活跃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我们坚持把搭建活动平台,拓展活动空间,增加培养老年文化艺术人才功能,扩大校园文化影响,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文化社团建设。我校自创办以来,与市老年文体协会一直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校会合一”。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我们在老年文体协会设立了文史、诗联、书法、绘画、戏曲、歌咏、舞蹈、器乐、摄影、棋艺、太极拳、鼓乐、乒乓球、门球、台球、桥牌、竞技麻将、钓鱼、园艺、网络、科学健身等20余个与学校教学专业相对应的专项活动委员会,专委会的领导班子基本上都由各专业班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学员班干部组成,实行“班会合一”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另外,我们还创办了学校艺术团、晚晴诗社、网络博客团、腰鼓队、军鼓队、女子管乐队、文艺小分队等文化社团,今年初,经省妇联和省体育局批准,在我校设立了“妇女健身示范站点”。为了发挥好这些文化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校部在活动经费、场地、设备、器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组织引导他们经常开展自娱自乐、联谊交流、汇演比赛等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学员参与性强,不仅活跃了校园,也带动了校园文化的开放。二是开拓校园文化新载体。我们除努力办好“校刊”、“诗刊”、“图书馆”等传统文化载体外,还十分注重网络这一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在“应城网”开办了《老年大学》、在“应城广电网”设立了《桑榆晚晴》子栏目;在校园内创办了电子书城(老年网吧);开通了“湖北省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并被市委组织部作为示范站点。广大师生踊跃参加网络文化活动,他们在电子书城浏览,在网上写博客,在远程教育站点接受党性教育,在网上筑起精神乐园。特别是《老年大学》和《桑榆晚晴》两个栏目开办至今,老年网友已有180多名,发主题帖6000余篇,是“应城网”和“广电网”的品牌和拳头栏目,其中《共同的博客•为应城发展进步进言献策》分别在《老年大学》和《桑榆晚睛》开办后,成为最活跃的子栏目,被誉为栏目中的精品。三是引导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在学校的组织下,在校党总支、学员党支部、班级党小组、学员会和班委会倡导下,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各项社会文化活动,争当活跃社会文化生活的排头兵和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志愿者,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广大师生经常通过书画、诗联、摄影、戏曲、歌舞、鼓乐进社区、进乡村、进单位、进企业,办展览、写征文、开笔会、出专辑、写春联、搞演出、文艺踩街和参加庆典礼仪活动。全市节假日和其他重大文体活动,基本上都由老年大学组织,或由全校师生“扛大头”。我们推出的“夕阳欢歌”综合文艺品牌和“老年文体艺术节”,已作为我市传承的文化品牌。校艺术团排练的文艺节目,屡次被孝感和应城市选拔参加当地的“春晚”、“团拜会”、“贺新春”、“红歌演唱会”和广场文艺演出,或参加各级政府和部门组织的表演和展示竞赛活动,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师生还经常以老年志愿者身份,积极参加资助贫困学生;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传授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为福利院孤寡老人慰问演出;为广大群众义务书写春联;担任农家书屋宣传员;进社区,到晨、晚练点为广大市民进行书法绘画、太极拳剑、舞蹈、健身操、鼓乐等方面的义务辅导;为各种公益活动提供鼓乐、摄影、器乐伴奏等方面的义务服务。我们在网上举办的《共同的博客•为应城发展进步进言献策》专栏,开办两年来,共有近200名师生网友,发帖600多篇(条)。2010年12月,我们编印了《共同的博客•为应城发展进步进言献策》(汇编一),收录了76名网友的206篇博文,13万多字,被誉为全省首部由老年人自办发行的博客纸质文集。去年12月,我们又编印发送了《共同的博客》(汇编二),汇集了122名网友的277篇博文,共20多万字。两年中,不少网友的博文和建议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应城网《领导在线》上直接回复。有的被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和一些社区(村)受理和采纳,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老年教育》杂志今年的4月号,以《老年博客成为领导参阅件》为题,介绍了我校利用网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法。《湖北日报》也作了相关报道。广大师生努力弘扬学校精神,积极践行校风、校训,在校园和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师生多次发起向地震灾区、贫困学生、大病患者捐款活动,累计捐款5万多元。老年学员唐运生,2010年4月8日,在湖中奋勇救起落水婆孙二人,许多媒体宣传报道了他的事迹后,被评为全省“见义勇为模范个人”,并于2011年6月,在老年大学光荣入党。校园文化融入社会,不仅为广大老年师生搭建起展示学习成果、服务社会、奉献余热的平台,也使和谐文明之风吹拂城乡,影响下一代和广大群众,从而产生好的家风、民风和社会风气,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引领和助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向前迈进,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提升了知名度,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办学经费逐年增加,且比较稳定。十多年后的今天,学校初具规模,教学环境优良,设施设备齐全,老教特色明显,文化氛围浓厚,教学成果丰硕,社会效益显著。2007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08年元月,在全省首批被授予“省级示范校”称号;同年4月,省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以现场会的形式在我校召开了全省老年大学创建示范校工作经验交流会;2009年10月,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年大学”;2010年“七•一”前夕,校党总支被市委树立为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典型;2010年11月,被评为湖北省老年大学“先进集体”;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校党总支部被市委授予“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同年8月,学校顺利通过了“省级示范校”的复评验收; 10月,又被评为“全国老年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10多年来,全校累计入学学员11400多人次,现常年开设22个专业,32个班次,还在部分乡镇、社区和福利院办有校外班和教学点。目前在校学员1480多人,各班报名注册的学员1960多人次。我校在走过了艰苦创业、开创局面;创先争优,跨越前进的不平凡历程后,迈上了特色兴校,科学发展的新台阶。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大连市老干部大学建设与发展(大连市老干部大

2011-09-07)

来源:大连市老干部大学

2011-09-07

在大连市老干部大学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先进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大连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大连市老干部大学校长 张淑华(2011年9月7日)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

在金秋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27个教师节。今天,大连市老干部大学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先进大会。值此,我代表老干部大学校委会,代表市委老干部局,向为老年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大学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祝贺!向大学全体学员和工作人员表示问候!向关心支持老年教育事业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表示感谢!向受到表彰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班长、优秀学员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今年是大连市老干部大学建校25周年。25年来,大学从小到大,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老年教育规律的办学之路,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丰硕成果,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好评,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授予了“全国先进老年大学”荣誉称号。

2010年9月,由市政府投资近亿元兴建的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老干部大学新教学大楼正式启用。大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为推进全市老年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搭建了很好平台。这个项目被中组部誉为“百年德政工程”,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广大离退休干部的关怀和对我市老年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短短一年的时间,老干部大学领导、全体教职员工们不辱使命,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老年教育的新形势,围绕着教学规划、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而有成效的工作。在教学上,大学增设了体现当代老年人精神风貌的专业,如时装表演、戏曲演唱、瑜伽、诗歌朗诵等专业,吸引了众多银发学子前来就读;大学先后创办了校报、网站、征集校歌(校徽)、成立了“老年教育理论研讨小组”,开展了教学汇报演出等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还制订了《大连市老干部大学发展规划草案》,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今年秋季招生,大学开设了90个专业、260多个教学班,招生1万余人次。目前来看,大学无论是办学规模、教学水平、各项管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员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此,我再一次向大家表示深深的谢意。借此机会,我就大学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几点希望。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办学方向。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今年初,我们大连也出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10年规划纲要”。今后,我们的思想认识要统一到《教育规划纲要》的高度上来。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遵循老年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努力探索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发展的新路径。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大学办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性老年大学。

第二,要尊师重教,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老干部大学需要一支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并愿意为老年教育事业作奉献的师资队伍。大学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在新形势下,全校教师要切实担当起老年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发扬重品行、作表率的教风,满怀对老年学员的真心关爱,严谨笃学。老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中青年教师要虚心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做让老年学员满意的教师。

第三,宣传先进典型,树立良好校风。老干部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师生们共同形成了尊师重教、崇德向学的优良校风。有许多优秀教师不为名、不图利,为老干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奉献。有许多优秀学员伴随老干部大学的成长一路走来,成为“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典范。还有许多学员担当班长工作,义务为老师和学员服务。正是师生们优秀品行的长期积淀,形成了老干部大学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此次在教师节之际,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长、优秀学员,就是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大学中树立起旗帜,保持并发扬光大这种优良传统。

第四,加强科学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目前,市老干部大学已经跨入全国“万人校”行列,特别是在校舍面积和学员数量上,处于领先水平。规模大,任务重。大学在“做大”规模的同时,要下功夫“做强”管理工作。搞好“软件”建设,应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围绕着思想工作、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美化环境等各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长效管理机制,创造一流管理水平。要让广大学员在美丽、和谐、安全、有序的环境里,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教育事业崇高而伟大,教师职业神圣而光荣。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老干部大学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全校教职员工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老干部大学工作的新局面。新的学年开始了,师生们又将踏上新的学习旅程,在此,我祝大家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谢谢大家!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加力。作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驻地、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职责。为此,自年起,我们实施了管理重心下移,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分局,加强对乡镇的镇容、环境、规划、绿化、市政设施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乡镇城管执法分局***处,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我县积极探索环卫工作新思路,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级环卫体系,并把****作为全市实施这一体系的试点乡镇,着力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也十分重视环卫工作,相继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投入,配备环卫保洁队伍,购置、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农村,我县把农村环境卫生

整治作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生活垃圾处理列入乡镇重点工作。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针对各乡镇的实际,重点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小城镇环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投资 万元治理了乡镇驻地、社区、村庄的环境卫生,购置了 辆保洁三轮车,修建了 处全封闭垃圾收集池,在 个行政村按照标准安排了保洁员。乡镇驻地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开始运行,1

增强了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不断加强小城镇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约束机制,确保有监管。实行环卫保洁日常监管制度,由乡镇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划区分片监管全乡镇环卫保洁工作,及时落实巡查监管记录和通报制度,确保巡查密度全覆盖,全天候保洁无缝隙。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物业化运作机制,确保有人干。成立乡镇环卫保洁所、管理区保洁站、村保洁队三级保洁网络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有经费。实行“县里投一点、镇里出一点、包扶单位担一点、相关企业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五是积极推动乡镇环卫工作向科学化、机械化、无害化发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厂,购置先进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乡镇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生产环境。

总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卫服务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今后,我们会借这次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的契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下载国内部分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部分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

    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兴塔中学陈芝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

    城乡一体化

    “十一五”期间城乡教育一体化迈出重要步伐(一)重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多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和有力措施,促进农村地......

    城乡一体化

    户籍改革的关键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刘文海 户籍管理是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当前,社会各方面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客......

    城乡一体化

    摘要:本文首先探究了城乡一体化概念以及城乡一体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其次,用社会结构理论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命题......

    城乡一体化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589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我国的快速城镇化道路,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苏州经验(xiexiebang推荐)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苏州经验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按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形成城乡产业分工合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