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题分析-学者明星化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的普及的捷径
观点1 历史不拒绝普及
易中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个《三国》讲得天花乱坠,一支“易粉”队伍也随之形成,而且大多是青年人。青年人爱着迷,时下的中国青年似乎更爱着迷。迷歌星、迷球星、迷影星,迷来迷去,迷的都是借传媒出头露脸的人物。易中天也正是借助央视的强势传播,才得如日中天的。与别的“粉丝”不同的是,“易粉”们迷的却是学问,而且是他们一向敬而远之的史学,这实在是件稀罕事。不管易中天采用了什么方式,插科打诨也罢,玩噱头也罢,对缺乏传统文化滋养的当代青年来说,这都是难能可贵的,是雪中送炭。
去年,笔者在某重点高中代语文,讲到《失街亭》一课,问讲台下的莘莘学子:“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哄然而答曰:“看过!”继而七嘴八舌补充道:“在电视上看过!”再问:“有看过原著的吗?”拭目以待,只看到孤零零一只手举起。又问:“为什么连《三国演义》也没看过?”回答乱纷纷,有说看不懂的,有说没时间的。笔者先是惊讶,继而一想,如今的中学生负担太重,学英语比学汉语用的工夫都大,对必读的古典名著也只能心向往之了。至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不但绝大多数青年人没读过,中老年人读过的又有几个?这不能抱怨大家,因为这些史著太深奥了,距离现实生活也太远了。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听人讲《三国》吧。听人讲和自己读当然是两码事,但听了总比没听强得多,不但对三国史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样还能汲取到历史的养料,激起对史学的兴趣。
易先生讲《三国》,自我标榜曰“品读”,这是对的,因为他的确是在深入浅出有滋有味地解读。普及史学知识的途径很多,比如电视剧,比如戏剧,比如连环画等,而品读无疑也是其中一种,而且是最接近阅读的一种,因而也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
其实,历史知识的普及由来已久,至少从宋代开始,《三国志》的普及就开始了,那便是由社会最底层的艺人们演出的评书和戏剧。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三国演义》,从罗贯中的创作目的来讲,未必是在做普及,但客观上也确实是在做历史知识的普及。在当时,《三国演义》从情节结构到语言文字,都最大限度地通俗化了,是为文坛所不屑的,但正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流行,才使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至今不衰。易中天算不上罗贯中的继承者,但从普及三国史这个角度讲,工作的性质有相同的一面;相同中又不同的是,易中天是站在万人瞩目的《百家讲坛》上,做着使无数学者眼热的名利双收的好事儿,较之罗贯中当年的处境不知好几万倍。
易中天之所以声名大噪,腰包鼓胀,固然是他有真学问真本事,却也和普及工作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偌大中国,文史工作者数量庞大,有着易中天一样学问一样本事或者更高一筹的,应该大有人在;使学术走向大众的路子也决不止《百家讲坛》一种,还有很大的开拓与创新的余地。我们翘首以待。
观点2 也看学者明星化 学术何必都在深闺
从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到传统书院开馆授徒,再到近代报刊开启民智……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放弃过向大众普及文化、传播新知的责任。与此同时,古往今来的这些先知硕儒、名士方家也不乏追随者。从这层意义上说,学者明星并非今天才有。
与过去相比,现在只不过是传播媒介发生了改变,广播电视使学者可以面对更广阔的受众,思想传播得更迅速,寓教于乐,也更容易产生明星般的效应。本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应只停留在书架上、图书馆的故纸堆里,也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与大众对话,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也接受民众的甄别与评判,学术才更有生命力。反过来说,整个社会大众学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会更好地推动学术的发展。
当然,学者在通过电视媒介进行文化普及的过程中,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应一味迎合观众、迎合市场,更不能讲述未经学术和实践检验过的知识;作为电视媒体,不能只注重满足观众猎奇心理,为了提高收视率,过多选择权术谋略、宫廷争斗、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的内容。学科领域可以更广泛,角度选择可以更多样,从而能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谱系;作为观众,则应注意在学习中提高,不要迷信盲从专家学者的一家之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家、媒体、大众在文化知识交流沟通方面的良性互动。
正如科技成果要完成向生产领域的转化一样,人文社会领域的学术成果也需要播种在大众的土壤中,当学者不再寂寞,当学术著作不再养在深闺无人识,当粗通文墨的观众也可以从妙趣横生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时,文化或许才能真正与天不老。
观点3 “学者明星化”,是今天多元社会还给学者尤其是学术的公平;而且,这种价值回归仍嫌迟了点。学者明星化,是对学术的社会张力的认可;也是学术本身不可抗拒的魅力使然。长期以来,“内敛、含蓄”一直是构成中国社会真正精英的知识分子的个性标签,学者似乎就该永远闭门读书、远离红尘,中矩中规。某些人脑中有一个定势思维:明星一定是,甚至只能是“歌星、舞星、影星、笑星”等娱乐圈名人。这实在是一种肤浅的认知偏差。“明星”这一概念的外延及内涵怎么也不应该排斥“学者”。学者明星化,凸现和佐证了“科学文化知识是有形资产”这一观念;是对长期以来脑力劳动者及其自身价值模糊定位的一种矫正;是对“读书无用”这一悖论的堂皇批驳。“学术明星”与“艺术明星”是等价的,甚至前者更胜一筹。
观点4 你要是道德楷模,你就要循规蹈矩,衣衫破旧,挨饿受冻,吃苦在前,享乐没有;你要是劳动模范,你就要兢兢业业,脏累差活抢着干,还得任劳任怨,不能喊半声苦;你要是名人遗孀,你就得寂寞终老一生,不能再嫁,否则有暴风骤雨般的闲言碎语等着你。
仿佛易中天走出书房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学者嘛,必须杜门不出、穷经皓首。画家陈丹青说得好,“孔子要是活到今天,绝对霸占电视台;胡适、鲁迅、陈独秀活到今天,坦然上电视。”别再用老眼光看待人、物了。到底是一样的啊,要洪战辉处处小心翼翼,必须过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不能爱,不能多说话,不能表达怨言,等等,这是不厚道的。
观点5 时统宇
冷板凳是必须要坐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长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规则。不过在现代社会,我们仍旧把这句话当做唯一的标准来要求知识分子的话,就不太客观了,难道你要禁止知识分子上网、看电视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如果还说做学问不能用电脑、网络,只能用笔墨纸砚,那肯定是站不住脚的。我知道学术界的很多人对那些经常上电视上报纸的知识分子很不满,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觉得那些人的观点他并不能赞同,这很正常,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人中肯定也有因为其他原因的,比如说嫉妒等等。不过作为一个学者,坐冷板凳是必须的,就是这些电视知识分子也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该坐的时候你就得坐,这样才能有积淀。”
电视知识分子有积极意义
电视知识分子有他的作用。法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名字叫布耳·迪厄,他对电视知识分子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但讽刺的是,他自己也是一个电视知识分子,而且他的一系列的批评都是在电视上完成的。所以说,对于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来说,他不可避免地要和现代传媒接触。知识分子必须坐冷板凳,但不是说就该一辈子都坐冷板凳,在学术上,你必须沉下心来,但当面对大众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利用传媒的作用,来达到知识的普及。我们说有很多大学问家不愿意和大众过于频繁地接触,但也有一些人愿意这样做。特别是在现代,这样的人正在增多,国外的许多大学者都经常在电视上演讲。”
媒体要求学术通俗化
电视、报纸并不是社会科学院,它们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学者在媒体上发表观点,不可能特别专业,那样的话没几个人能理解,也就等于白说了。所以媒体要求学术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通俗的、大众化的形式,这是必然的。如果在媒体上也和论文那么专业的话,还不如把电视台变成社科院呢!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知识分子标准来衡量一个学者的全部,但也不能完全抛弃,像余秋雨、刘心武、易中天这样的明星知识分子的出现,作为一种现象,他们遭到那么多的非议,也是他们作为学术明星的一个必然,很正常。这两个现象并不是对立的,现在很多人把它们对立起来,我并不赞同。我觉得,否认电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是一个很怪异的事情,因为其毕竟是有意义的,但反过来说,倘若把这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学术理想或者唯一出路的话,那就更加错误了。”
易中天的自我评价:从社会效益来说,学者明星化应该是利大于弊。历史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像做八股文那样死板地面对历史。人文学科研究的目的就是人类的幸福,包括我们当下正在生活的人的幸福,作为我们,至少有一部分学者有这个义务,就是把人文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我们人类幸福的结论传播出去。学者和电视台的对接,做好了是„双赢‟,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电视提高了文化品位;做坏了就是„双输‟,学术失去了自身品质,电视失去了广大观众。
中国不乏满腹经纶的学者,只是读者少有所知。易中天认为过去的很多历史著作实在太艰深,一般的观众和读者很难接受。并直言历史学家担负学术的责任,他负责的对象是学术界。但是应该有一些人来向大众负责。
《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万卫:学者走红是好事,我们既需要书斋型的学者,也需要把学问普及到大众中去的学者。万卫认为易中天的飞速走红,与他以“平民立场,现代视角”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很大关系,并称约易中天《汉代人物风云》前,就读过他著的书也听过他的讲座,感觉这位学者很有可能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社会非常需要他们这样的学者。“书斋型学者和易中天这种把学问普及到大众的学者没有主次之分,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万卫称。
辩论实例:
反方一辩从学术受众的层次性,学者明星化的产生、作用等诸多方面娓娓道来,层层剖析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捷径
正方从学术普及具有专业性、严谨性、社会性的角度出发,一一论证了学者明星化商业性的实质以及诸多负面影响,无法深层次的达到学术普及的要求,因此学术普及是歧途。反方则强调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过程中一种更优的传播途径,因此是捷径。在自由辩论环节中,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学者明星化与学者明星的区分上,正方始终强调“学者明星化”的“化”字有大量、过度之意,反方对此没有进行有效的反击,而是重点强调学者明星化的诸多正面效应,对此正方也极力阐明学者明星化的众多负面效应,结果导致利弊比较,正方四辨不得不提问反方希望对方能给出量化的标准,自由辩论进入僵持阶段。
我方一辩就将明星所涵盖的范围清楚地介定了出来,并着重强调学者只有捍卫学术的权威才能体现学者的真正价值。反方则指出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下 学术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架上,只有通过传媒向大众推广才能体现整个社会与时俱进的要求.接下来的质询阶段我方二辩三辩就明星所特有的娱乐性商业性等问题向对方发起了进攻,指出当今的学术明星是商业包装的结果,而真正的学者是没有功利性的,而且当今的学者不能把握自己学术普及的度。自由辩论阶段双方围绕“学者明星化和投机主义”,“学者明星化和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的关系”及“学者,明星,名人的差别”三个争锋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只普及了学术知识而不是方法论,关注的是学者个人而不是学术本身,是一种商业化行为,助长了学术的浮躁之风乃至学术造假,是学术普及的歧途。而反方则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所要求的学者、传播途径和大众的完美结合,是学术普及的内在要求,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争议:1 是授业解惑还是误人子弟
“诺,相当于现在的OK”……易中天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品读着历史,但也正是这种极现代化的语言,遭到学术界的质疑。遭到质疑的还有刘心武。虽然他在“百家讲坛”中“揭秘红楼梦”取得很好的收视率,而且拥趸者众,但刘心武的学术观点遭到许多红学家的强烈抨击,他们不屑地称他为“红学”门外汉,当对《红楼梦》的感受上升到学问时,就要按照学术的规范,不然必定会走上歪路;而且刘心武的观点根本就没证据,显然在猜谜。甚至出现不少反驳刘心武观点的图书。
争议:2 是服务公众还是个人扬名
在最近这场愈演愈烈的学者明星化潮流中,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百家讲坛”负责人万卫称,打造自己的“学术演讲明星”是“百家讲坛”的追求宗旨,一位演讲明星本身就是栏目的标识。从阎崇年到刘心武,“百家讲坛”推出的主讲人基本上都火了,而这些人多年的学问积淀也随之走向了市场。一方面包装着自己的明星,又一方面让明星完全以自己的视角讲解,再将之广泛传播给受众。万卫认为这对栏目、学者和观众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一方面节目提高了收视率,而且学者的知名度以媒体为平台得到很大的提升,而观众喜欢听他们的讲解,必然会对某方面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有利于知识的普及。
争议:3 对埋头研究的人是否公平
余秋雨、刘心武、易中天,他们的知名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收益。而他们的名利双收对那些在书斋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不公平?作为“学者明星”第一人,余秋雨表示,其实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参与电视节目录制了,他相信那些真正的学者参与这些影响力大的文化活动的话,社会影响会很好。当然,也有人认为学者就应该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这样才有利于学问的传播,但是前提是不能丢失学者的性质及风范。
争议:4 是为挣钱还是责任驱使
对于学者像明星一样地在电视、平面等各媒体频频露面,部分读者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他们的“传播学问”很明显是在做秀。“学者也是无法抵抗各种诱惑的,他们也感受到知名度已经给他们带来很大利益,试想他们还会安心研究学术吗?他们的学术更带有很强的商业色彩吧!”一个网友质问。而刘心武、易中天也都很坦诚地表示知名度的确给他们带来很丰厚的收益,但是对于传播学术仅限于追逐利益则并不赞同,并表现出很大的委屈。易中天称:“没有哪个节目是游刃有余的,只能是呕心沥血。所有无关的事都不能做。各种史书必须重读,还要确实。”而刘心武也认为自己“揭秘红楼梦”,只是因为想让更多的人去读而已。
体制转变催生学者出走
中国传统的学者一向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他们习惯于在自己的书斋和研究室里做学问,而不愿意走出去。但在现在,由于旧的学术体制在逐渐改变,学者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望逐渐进入对一个学者的衡量体系,虽然这只是初露端倪,但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学者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在市场完全进入学术之前,积极地和市场接触,以此取得领先于别人的声望优势。另外,现在进入公众视野的学者还很少,这些得风气之先的人由于竞争对手的缺少,使他们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够成为一个明星学者。而成为明星学者之后巨大的利益回报又使得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不能抽身。
从本质上来说,明星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费需求,是大众消费的一种,娱乐明星如此,学者明星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大众对于娱乐明星的消费仅仅是一种享受,而对于学者明星的消费却并不这么简单。由于今天信息源的扩展,大众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畅通,因此也就更加需要对这个社会种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加以了解,但这个事情并不是他们自己能够做到的,因此,他们需要一批专业的学者来给他们指导和解疑,这就是学术消费的根源。由于这样的大众需求,自然就有一批能够适应于今天市场文化和高信息现代传播媒介的学者一举擢升为当代文化明星。
立论: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捷径。明星一词往往容易被人为的娱乐化和媚俗化,认为其存在的全部价值不过是大众茶余饭后的消遣。但事实上明星本是对在某一领域内有所造诣有所成就的人的一种极大的肯定,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者明星化就是学者不断具备知名度、影响力、话语权等特性的过程,我方认为,这对于学术普及而言,正是一条高效快捷的途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学术普及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去讨论具体的实现途径。对于那些不能被大众水平所深入理解,只能在小众范围内研究探讨的学术,普及本身已经失去价值,更不用提是否要靠学者明星来承担这一任务了。
作为一名学者,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学术潜心钻研,这无可非议,但无论人文社科或自然科学,其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必然是造福于社会,这样其学术成果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来不乏可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者,但如果他们始终将自己辛苦所得只孤芳自赏,或只限于三尺讲台,试问其价值究竟实现了几分?我们人为的为那些走向大众来表述自己见解的学者加上了明星化的头衔,无非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现代的传媒手段,为自己开创了一个新的平台,增大了其言论的受众面,但随着文明的进步适时适当的选择需要的工具恰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特征之一所在,而这样的工具也正为学术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介质。画家陈丹青说得好,孔子要是活到今天,绝对霸占电视台;胡适、鲁迅、陈独秀活到今天,坦然上电视。学者通过媒体自我表达,公众借由此得以学术的普及,如此双赢,何乐而不为?
学术普及的途径并不唯一,但通过学者明星对学术进行普及绝对是其中可取的一条。一名学者之所以可以被明星化其本身也是一种公众认可的体现,认可是接受的前提,而唯有接受才能更好让其讲述的内容更好的普及。我们说普及,绝非要每一个人都对明星学者所讲述的东西惟命是从,而是在其感染下对其所讲述的命题产生兴趣,产生关注,进而愿意去了解,这才是普及的真正精髓所在。我们承认明星化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过程中的主流所在,对于学术普及,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学者明星化都是利大于弊,如果仅因为不够完美就加以全盘否定,未免有因噎废食的嫌疑,而这种论述本身也已经陷入了歧途。
说起今天的辩题,其实关于学者明星化究竟是学术传播的捷径还是歧途也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了,关于这一话题引发的讨论也不计其数,相信对方辩友在准备今天的这一辩题时也不会只是单纯的几个人围坐一桌苦思冥想,而是充分利用起网络书刊等多种媒体资源来选择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试问对方辩友在举出某条论据的时候是会选择一位广为大家熟悉的学者明星的言论还是举出某一不知名的人士的论断?哪一种选择更为有力恐怕不言自明吧。
学术普及是学者与大众双向选择的过程,而学者明星化正是学者话语权与大众选择权充分表达的体现。学者明星化为学术的普及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为更广泛的受众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捷径。
要说的话:
我们讨论的对象始终是大众,我们讨论的过程始终是普及,而不是告诉学者们该怎样做学术,因为普及的过程本身就是如此的,可以通过传媒来高效达到目的。研究学术则完全不同,任何关于学术问题与学术本身的都可能是与辩题无关的。
其他:
如今面对易中天现象的谈论,其中含义之一,以为这是知识分子不务正业的典型,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务正业还能够获取如此近乎天价的收入。这样文化现象的讨论,除了有些许对易中天教授由“三国”而致富隐隐的“酸葡萄”心态之外,更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的学术界的某种小圈子心态
易中天文化现象的讨论的某种偏颇,向我们说明的另一点,是刻意强调学者——读者——普通百姓关系的疏远。问题是,害怕如易中天这样的学者的僭越,甚至不允许这种的僭越,成为了某种公共心态之一,而在这种心态中,大部分并不是来自普通大众,而是来自某些知识分子自身 是教授不搞学术研究,而热衷大众传媒,这样的学者明星化到底应不应该;学术研究沦为常识的普及乃至通俗的演绎,甚至如易拉罐的快餐式文化特征、无厘头的轻松方式,是不是误人子弟,是不是学术的堕落。
早在罗素在世的时代,英国BBC电台就曾经邀请罗素做通俗哲学演讲的节目,每次40分钟左右,而且也是给予罗素一大笔报酬的。BBC不仅邀请罗素,同时还邀请许多当时的学术界的顶尖人物加盟,都一样给予很不错的报酬。
如果我们的学者能够将手中的学术作出这样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的样式,你就是一个很好的普及型的学者;如果你既能够作出这样大众文化的样式,又能够搞出你的学术研究成果,你就是一个如罗素一样的大师;如果你志趣并不在这样的大众文化的样式,却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默默耕耘,以求得最尖端的学术成就的话,那你同样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在一个多元文化存在的世界中,上述的三种人,都是需要的,都是可贵的。
最后立论: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捷径。明星一词往往容易被人为的娱乐化和媚俗化,认为其存在的全部价值不过是大众茶余饭后的消遣。但事实上明星本是对在某一领域内有所造诣有所成就的人的一种极大的肯定,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者明星化就是学者不断具备知名度、影响力、话语权等特性的过程,我方认为,这对于学术普及而言,正是一条高效快捷的途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学术普及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去讨论具体的实现途径。对于那些不能被大众水平所深入理解,只能在小众范围内研究探讨的学术,普及本身已经失去价值,更不用提是否要靠学者明星来承担这一任务了。
作为一名学者,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学术潜心钻研,这无可非议,但无论人文社科或自然科学,其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必然是造福于社会,这样其学术成果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来不乏可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者,但如果他们始终将自己辛苦所得只孤芳自赏,或只限于三尺讲台,试问其价值究竟实现了几分?我们人为的为那些走向大众来表述自己见解的学者加上了明星化的头衔,无非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现代的传媒手段,为自己开创了一个新的平台,增大了其言论的受众面,但随着文明的进步适时适当的选择需要的工具恰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特征之一所在,而这样的工具也正为学术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介质。画家陈丹青说得好,孔子要是活到今天,绝对霸占电视台;胡适、鲁迅、陈独秀活到今天,坦然上电视。学者通过媒体自我表达,公众借由此得以学术的普及,如此双赢,何乐而不为?
学术普及的途径并不唯一,但通过学者明星对学术进行普及绝对是其中可取的一条。一名学者之所以可以被明星化其本身也是一种公众认可的体现,认可是接受的前提,而唯有接受才能更好让其讲述的内容更好的普及。我们说普及,绝非要每一个人都对明星学者所讲述的东西惟命是从,而是在其感染下对其所讲述的命题产生兴趣,产生关注,进而愿意去了解,这才是普及的真正精髓所在。我们承认明星化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过程中的主流所在,对于学术普及,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学者明星化都是利大于弊,如果仅因为不够完美就加以全盘否定,未免有因噎废食的嫌疑,而这种论述本身也已经陷入了歧途。
说起今天的辩题,其实关于学者明星化究竟是学术传播的捷径还是歧途也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了,关于这一话题引发的讨论也不计其数,相信对方辩友在准备今天的这一辩题时也不会只是单纯的几个人围坐一桌苦思冥想,而是充分利用起网络书刊等多种媒体资源来选择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试问对方辩友在举出某条论据的时候是会选择一位广为大家熟悉的学者明星的言论还是举出某一不知名的人士的论断?哪一种选择更为有力恐怕不言自明吧。学术普及是学者与大众双向选择的过程,而学者明星化正是学者话语权与大众选择权充分表达的体现。学者明星化为学术的普及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为更广泛的受众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捷径。
第二篇: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一辩发言[小编推荐]
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一辩
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学者,指的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门研究的人;明星化,是指学者由普通学者变为有名的、为大众熟知的、频频亮相从而有一定名望的学者。而学术指的是专门系统的知识,普及就是普遍推行。然而,我们普及的是学术,而不是学者个人。学者明星化会带来个人的欲望膨胀,带来学术的娱乐化,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也阻碍了学术的普及。
首先,学术要求有严谨的态度,有钻研的精神。试想,某些学者通过明星化成为同娱乐、体育明星一样的人,哪来的时间和精力搞学术?他们出名,赚到了名利,又会带动更多的人追名逐利,迷失学术的本来方向。这样下去,恐怕只会搞坏了学术之风,只会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学术值得普及呢? 其次,这样子普及出去的不是学术。学术的概念我们已经介绍过。人们之所以需要普及,是因为之前不了解,不感兴趣。难道捧红一两个人就可以了吗?人们会更多地以观看其他明星一样看他们,只不过参加的活动不同罢了。人们都去关注他们的绯闻等小道消息,这样普及出去的是学术之歪风和个人之丑闻,何谈学术普及?
再次,有人说,这样人们会多多少少了解一点他们研究的知识。这样不假,但学术要百家争鸣,不能以一个人的理论盖过其他学派、其他学者的理论。学者明星化,让一家声音独大,又怎么能发展起丰富的学术,又怎么能普及学术呢?
综上所述,学者明星化不是一无是处,个人想出名完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将这样不正常的学术活动当做学术普及的手段,是不恰当的,不仅达不到高效的效果,反而误导了公众,损坏了学风。故此,我方坚定地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学术普及的歧途。
第三篇:学者明星化的利弊讨论
学者明星化,利大?弊大?
[画外音]这是一次虚拟的辩论会。辩题是“学者明星化利大还是弊大?”
说到“学者明星”就不能避开央视的《百家讲坛》,作为打造学者明星的“梦工厂”,这档节目走红之后,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学者明星化”现象随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或者潮流。
[主持人]
“学者明星化”的辩题不是最新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文化现象不但持久争议也大。举办这样的辩论会,并不在于分出输赢,而是让正反双方能在发表看法的同时,对这个现象进行一次梳理。
辩论焦点:
学者明星了,价值降低了
[反方一辩]
我认为学者明星化之后,学者身价提高了,但学术价值却降低了。
对学术明星的崇拜体现了当今人们的信仰缺失,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需要在世俗社会中寻找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而,造“星”运动才会大有市场。
[反方二辩]在娱乐时代的大背景下,任何明星的出现都难免带有泛娱乐的色彩,学者、学术在迎合大众欣赏口味的同时,也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自己的气节。如此,学术便常常与噱头和包袱为伍,演讲也成了哗众取宠的表演。
[正方一辩]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准确地说出“祭酒”与“中郎将”(相当参谋长)的区别吗?恐怕未必说得清楚。那么由学者来为我们作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不是有利于学术普及么?
[正方二辩]
明星化是一种途径,作为学术普及来说也是有效的。时下难以产生学术大师,但却能制造大量的学术明星。这是特定社
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需求。
辩论焦点:
学术大众,还是小众
[正方一辩]
学术成果应由更多人分享,还是由学者藏在书斋里供少数人赏玩?“三国”、“红楼”、孔子本身就是与大众有关的传统文化,有专家站在一个大众平台上进行通俗性讲解,这是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学者明星化的贡献。
[正方二辩]
由于有了明星学者于丹,使更多人有了走近哲学家庄子的机会,让本来小众的学术得到大众层面的普及,这难道不是非常好的形式?
[反方一辩]正方说了好多意义、益处。但细想想,这些意义和益处是学术吗?不是吧。学术是特指小众的。大众化的才该称为文化。换言之,茶余饭后咱滔滔不绝才是文化,才是传统。
[反方二辩]如果仅仅能满足茶余饭后的滔滔不绝,还要学者干什么?学者是干什么的,辨真伪,寻考证,这才是学术,但这必然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不是时间、精力、经济不能接受,而是能力不能接受。没有足够的教育,你说杨振宁在百家讲坛开讲的时候怎么能热?
听听学者怎么说
主持人:本次辩论大赛辩题是真实的,但形式是虚拟的。虚拟的形式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请看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和北大教授陈平原的看法——
正方代表——易中天:我从没想到要成为什么,学术明星是你们说的,没有举行过加冕仪式。从社会效益来说,学术明星应该是利大于弊,因为人文学科研究的目的就是人类的幸福。作为我们,至少有一部分学者有这个义务,把人文研究的成果传播出去。
反方代表——陈平原:你要是觉得自己的研究需要被大众所接受,那么这种掌声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能被这种掌声所陶醉。如果你以为这种掌声代表的是学术水平,那是不对的。能够被大众所理解和欣赏的,不可能是专业性的东西。
作为一个学者,我有专业的追求,但我不能整天上电视。要是整天上电视,那就等于变成新闻从业人员了。
辩论会争议四大热点
[主持人]:辩论会的最后,对争议焦点问题进行了归纳。
争议1:是授业解惑,还是误人子弟
身为教授,易中天的支持者遍布全国,号称“易粉”、“乙醚”„„易中天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品读着历史,也正是这种很现代化的语言,遭到学术界的质疑。
争议2:是服务公众,还是个人扬名
从阎崇年到刘心武,“百家讲坛”推出的主讲人基本上都火了,而这些人多年的学问积淀也随之走向了市场。一方面包装了明星,另一方面让明星以自己的视角讲解,并广泛传播给受众。
争议3:对埋头研究者是否公平
余秋雨、刘心武、易中天等人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收益。他们获得的这种名利双收,对那些埋头书斋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公平?
争议4:是为挣钱还是责任驱使
对于学者像明星一样地在电视、平面等媒体频频露面,部分读者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他们的“传播学问”过程很明显是在作秀。
主持人观点:
学者进市场挺好
人,要成为明星,需有三大要素,一曰“迷”(现在通常叫粉丝),二曰“秀”,三曰“捧”,三者缺一不可。
就像经济学家常议论产品市场需要创新一样,有明星潜质的学者开始走出小书斋和教室,到更广大的“市场”中去创造和获取新的价值。他们终于发现,圣人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凭着那份山东人的倔强,硬是为社会培养出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三千弟子,同时也换得几千年的英名。事实上,古代的游学也好,现代当学术明星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使思想、知识这种稀缺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收益。只要消费者能以较小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效用,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篇:辩题分析材料
东阿供电分公司辩论队辩题分析材料
辩题:青年成才的关键是个人能力/外部因素
立场: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因素
关键词
青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16-40岁的人为青年
成才:成长或培养成为一名,品行端正,有所专长,能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成:强调了一个培养变化发展的过程
关键:在个人能力与外部环境都对青年成才起到重要作用的前提下,需立足现实,比 较个人能力与外部环境何者在整体青年的成才过程起到更具可行性和更有效果 的作用。
个人能力:个体层面,包括先天遗传所获得的能力及后天在环境影响下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所 启发,培养发展起来的能力
外部环境:指与个人自身主观相对应的,人们学习,生产,生活的赖以凭借的外在物质基 础,文化氛围,社会规范,法律道德等,诸如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均为外 部环境。
立论点:
外部环境的营造在青年的成才过程能更好的对青年整个群体起到作用,从整体提高青年 的成才机率。个人能力局限于个体,难以发挥普遍推广的作用。
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具有可操作性,在青年培养过程中也更具可行性,培养也效果更好。
个人能力是一个结果,难以产生系统化,可操作的培养成才的措施,且个人能力本身都 需借助外部环境得以激发锻炼和发展。
从三方具体论证
学校、单位和企业、国家社会
1、学校:我们社会上的大学,专科院校以及技校,以及其他培养机构,是青年人才培养的 主要地方,高校以其专业的教师队伍,规范的教育体制,丰富的教育资源,科研 备以及学术学习氛围,对刚步入青年时期的青年,进行系统的知识体系架构和专 业素质培养,从而在青年成才初期的关键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子: 大学社团活动 科技文化艺术节教育体制革新
素质教育
(或者整体 大学都是外部环境)
2、单位、企业:每位青年从学校走向工作单位,正是一个人实践社会化转变的过程,我们 逐渐在职业需求,家庭责任,和发展提升上寻找一种平衡,也在不断稳固自己的 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从而在自己岗位上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成为一名有用之 才。这个过程是成才的第二关键期,我们需要从领导同事那里学习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需要在企业培训和具体工作中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需要在安全教 育和规范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规则意识和服务意识。企业和单位也是外部环境的一个综合体。
例子:(员工培训,安全教育,奖惩措施,绩效考评,文化活动提升软实力比如辩 论赛,公平的选拔机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设备,研发部门的设置)
为职场青年搭建了一个发展完善自己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平台,并直接和 间接使一个人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专门人才,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
3、国家、社会:国家政策的宏观把控,是推动青年成才的重要动力,也是青年成才重要的 外部环境;社会的评价和标准,是青年成才的重要依据。
例子: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价值层面:当我们取得成绩陶醉于成功的辉煌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狂妄的认为这一切都
归功于自己的个人能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少一些唯我独尊的傲气,多一些感
恩之心呢,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感谢在我们人生路上给我们以启迪的老师,是不是更应该感谢一下家中那已头生白发辛苦操劳的父母,我们是不是更应
该感谢一下照顾自己的爱人,陪伴自己的朋友,以及我们这个身处的国家和
时代呢。(诸如此类种种,四辩可用)
成才需要对社会有正向价值,而这个过程中,一需要环境资源作支撑,二需要社会平台来展现,三需要有社会评价作为标准,所以从整个成才过程中,外部环境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参考部分(仅供参考,观点还待商榷)论证思路: 路线一
第一:首先论证个人能力是前提(这个比较好论证)
然后,论证前提≠关键
得出
个人能力不是关键的这个结论
接着,抛出关键的定义,把外部环境往上靠,最终得出,外部环境是关键这个最终结论
路线二
辩题中所指的成才不能分开来看,我们要把青年成才的关键这几个字作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要讨论的仅仅是青年成才,而不是大器晚成,中年成才。
然后,我们要论证,青年这个群体想获得成功,相比较中年,老年,需要更多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外部的环境。最后我们论证,即使你有了足够的个人能力,想要在青年成才,就必须需要足够的外部环境,否则你成才就会到中年或者老年了
所以得出,外部环境是青年成才的关键
路线三:
一,成才的各种定义都是外部定义的,也就是说他是以他人评判为标准的。二: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成才(实现自身价值)
三:青年成才是青年个人在社会中被社会认可的一种表述
合(结论):外部因素是你成才与否的准则与判断标准。所以得出我方结论
第五篇:辩题(模版)
1.人性本善
反方:人性本恶
2.善意的谎言
反方:讲诚信
3.成功的关键是努力还是机遇
4.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5.正方:安乐死应该合法化
反方: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6.正方: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
反方: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 8.正方: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
反方: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 9.正方: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反方: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10.正方:愚公应该移山
反方:愚公应该搬家
11.正方: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
反方: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12.正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能统一
反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 13.正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反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 14.正方:知难行易反
反方:知易行难
15.正方:各国政府应该全面禁烟
反方:各国政府不应该全面禁烟 16.正方:国际网络应该受管制
反方:国际网络不应该受管制 17.正方:真理越辩越明
反方: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18.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
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
19.正方:成功的作品应该拍续集
反方:成功的作品不应该拍续集 20.正方:电脑必将取代书本
反方:电脑不会取代书本
21.正方: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
反方: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弊大于利 22.正方: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
反方: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
23.正方:发展知识经济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更重要
反方: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
24.正方:美是客观存在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25.正方: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反方: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 26.正方:先成家后立业
反方:先立业后成家 27.正方:爱情是自私的 反方:爱情是无私的
28.正方:夜晚对人类利大于弊
反方:夜晚对人类弊大于利 29.正方:人类将毁于科技
反方: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
30.正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
反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并行 31.正方: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反方: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32.正方:信息传播发展会打击本土文化
反方:信息传播发展不会打击本土文化 34.正方: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可以两全
反方: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不能两全 35.正方:钱是万恶之源
反方:钱不是万恶之源
36.正方:电脑给人类带来福音
反方:电脑未必给人类带来福音
37.正方: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反方: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38.正方: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
反方: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
39.正方: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反方:离婚率上升不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40.正方: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
反方: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41.正方:医学发展应有伦理界限
反方:医学发展不应有伦理界限
42.正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反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43.正方: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
反方:学生就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
44.正方: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商业化
反方: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关键不在于商业化 45.正方:跳槽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
反方:跳槽不利于人才发挥作用 46.正方:打假主要靠消费者
反方:打假主要靠执法者
47.正方: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平等的反方: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不平等的 48.正方: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反方:安乐死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49.正方:思想道德应该适应市场经济
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
50.正方: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造福人类
反方: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殃及人类 51.正方:Internet能够改变世界
反方:Internet不能改变世界
52.正方:汽车的发展取决于道路的发展
反方:道路的发展取决于汽车的发展
53.正方:人口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成败关键
反方:人口问题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成败关键
54.正方: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养成反方: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校教育 55.正方:人是大自然的保护者
反方:人是大自然的破坏者
56.正方:现代社会竞争比合作更重要
反方:现代社会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57.正方:世纪回眸喜大于忧
反方:世纪回眸忧大于喜
58.正方: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利大于弊
反方: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弊大于利 59.正方:发展经济应鼓励超前消费
反方:发展经济不应鼓励超前消费 60.正方:网络经济是泡沫经济
反方:网络经济不是泡沫经济 61.正方:现代社会男人更累
反方:现代社会女人更累 62.正方:西部开发引知更重要
反方:西部开发引资更重要
63.正方: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是设施问题
反方: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是管理问题 64.正方:电视征婚利大于弊(女队)
反方:电视征婚弊大于利(男队)
65.正方:物价上涨的总趋势是可以抑制的反方:物价上涨的总趋势是不可以抑制的 66.正方:进口高档消费品利大于弊
反方:进口高档消费品弊大于利
67.正方:北京市乘车难的原因是人多车少
反方:北京市乘车难的原因不是人多车少 68.正方: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是一种进步
反方: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不是一种进步 69.正方:中国体育的发展应走竞技体育之路
反方:中国体育的发展应走全民体育之路 70.正方: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方:就文化而言并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71.正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在于发挥个人专长
反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不在于发挥个人专长
72.正方: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
反方:人类社会应重利轻义
73.正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当地吸纳
反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应在当地吸纳 74.正方:应对女性就业实行保护
反方:不应对女性就业实行保护 75.正方:法治能消除腐败
反方:法治不能消除腐败
76.正方: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
反方:烟草业对社会弊大于利 77.正方:效率必然牺牲平等
反方:效率未必牺牲平等
78.正方:提倡购买国货利于经济发展
反方:提倡购买国货不利于经济发展 79.正方:不破不立
反方:不立不破
80.正方:未来社会,女性比男性压力大
反方:未来社会,男性比女性压力大 81.正方:互联网络,使人越来越亲近
反方:互联网络,使人越来越疏远
83.正方:拒绝毒品,教育比惩治更重要
反方:拒绝毒品,惩治比教育更重要 84.正方:不以成败论英雄
反方:自以成败论英雄 85.正方:法不容情
反方:法也容情
86.正方:高薪能够养廉
反方:高薪不能养廉 87.正方:近墨者黑
反方:近墨者未必黑 88.正方:知足者常乐
反方:不知足者常乐
89.正方:强将手下无弱兵
反方:强将手下多弱兵 90.正方:名师出高徒
反方:名师未必出高徒
91.正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反方:总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92.正方:好心总会有好报
反方:好心未必有好报 93.正方:响鼓无需重槌敲
反方:响鼓也需重槌敲 94.正方:清官难断家务事
反方:清官好断家务事 95.正方:事实胜于雄辩
反方:事实未必胜于雄辩 96.正方:少年识得愁滋味
反方:少年不识愁滋味 97.正方:身正不怕影子歪
反方:身正也怕影子歪 98.正方:有志者事竞成反方:有志者事未必成 99.正方:万事开头难
反方:万事中间难 100.正方:旁观者清
反方:旁观者未必清
101.正方:功夫不负有心人
反方:功夫也负有心人 102.正方:失败是成功之母
反方: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 103.正方:知识就是力量
反方:知识不等于力量
104.正方:五十步不可以笑百步
反方:五十步可以笑百步 105.正方:笨鸟应当先飞
反方:智鸟应也要先飞 106.正方:学海无涯苦作舟
反方:学海无涯巧作舟 107.正方:不知者不为过
反方:不知者也为过
108.正方: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反方:三个臭皮匠,不如诸葛亮 109.正方:酒好不怕巷子深
反方:酒好也怕巷子深
110.正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反方:存在的未必就是合理的 111.正方:不应学“王婆卖瓜”
反方:应当学“王婆卖瓜” 112.正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好
反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好
113.正方:尽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反方: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14.正方:不要“自扫门前雪”
反方:应当“自扫门前雪” 115.正方:不要“见风使舵”
反方:应当“见风使舵” 116.正方:不可“得寸进尺”
反方:应当“得寸进尺” 117.正方:不应“吹毛求疵”
反方:应当“吹毛求疵” 118.正方:不可“异想天开”
反方:尽可“异想天开” 119.正方:不可“我行我素”
反方:尽可“我行我素” 120.正方:“一意孤行”,应当称赞
反方:“一意孤行”,应当批判 121.正方:“难得糊涂”好
反方:“难得糊涂”不好 122.正方:“班门弄斧”不可取
反方:“班门弄斧”又何妨 123.正方:“嫉妒之心”不可有
反方:“嫉妒之心”不可无 124.正方:“狂妄之心”不可有
反方:“狂妄之心”不可无 125.正方:“杞人忧天”不该贬
反方:“杞人忧天”实该贬 126.正方:人心叵测
反方:人心可测 127.正方:文人相轻
反方:文人相亲 128.正方:高枕无忧
反方:高枕有忧 129.正方:开卷有益
反方:开卷未必有益
130.正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方:书读百遍,其义未必自见 131.正方:街亭失守,过在马谡
反方:街亭失守,过在孔明 132.正方:应以理服人
反方:应以礼服人 133.正方:成事在天
反方:事在人为
134.正方:干一行,爱一行
反方:爱一行,干一行 135.正方:“做”比“说”重要
反方:“说”比“做”重要 136.正方:小事也应计较
反方:小事不应计较 137.正方:从小事做起
反方:从大事做起 138.正方:机遇出人才
反方:机遇未必出人才
140.正方:逆境更能出人才
反方:顺境更能出人才 141.正方:勤奋可以出人才
反方:勤奋未必出人才 142.正方:学习好靠勤奋
反方:学习好靠天资
143.正方:学习比实践更重要
反方:实践比学习更重要
144.正方:素质教育应当废除考试
反方:素质教育不应废除考试 145.正方:标准化试题弊大于利
反方:标准化试题利大于弊 146.正方:高费上学利大于弊
反方:高费上学弊大于利 147.正方:大学生应包分配
反方:大学生不应包分配 148.正方:高分高能
反方:高分未必高能
149.正方:文凭等于水平
反方:文凭不等于水平
150.正方: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
反方:听话的学生未必是好学生 151.正方:有钱就有幸福
反方:有钱未必幸福 152.正方:金钱是万能的反方:金钱不是万能的
153.正方:追求理想与享受生活是矛盾的反方:追求理想与享受生活不是矛盾的154.正方:竞争精神比互助精神更重要
反方:互助精神比竞争精神更重要
155.个性与集体利益是相冲突的 反方:个性与集体利益不是相冲突的156.服从真理,需要独立思考
反方:服从真理,不必独立思考
157.多疑是缺点
反方:多疑是优点
158.做好事不应留名
反方:做好事应当留名
159.谎话决不能说
反方:谎话也可以说
160.正方:玩物必然丧志
反方:玩物也能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