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性辩题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一,常识:
1,标准:
1,标准的缺失性比较
没有XXXX,XXXX就更重要。
Eg:革新思想还是革新技术更重要
没有技术、光有思想是不行的,可这能论证„革新技术更重要‟吗?”辩手把“更”字念得很重,接下来忽然语速加快、顺势一转,“那我一样也可以说,在你的例子中——没有思想、光有技术也是万万不行的,——按您的逻辑,是不是革新思想也就更重要了?”
这是重要,还是必要?必要不等于重要
2,辩题关键字
关键不是思想和技术谁更重要,而是革新哪个更重要?重点是革新~~ 决定一个木桶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
“所以要增加水的容量,最关键是修补最短的那块板。”
“所以辩题讨论的不是技术和思想谁更重要!
——而是技术和思想的“革新”谁更重要。,3,领导人说一句话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4,问题要刁钻,既不好回答,也不好回避。
问题要简洁,张口即来,易于重复追问。
二,分析比较型辩题,常见的思路有四种——
第一种,标准法。
提出一个强大的、令人信服的比较标准,在这一标准下,谁更重要一目了然、显而易见。
第二种,关系法。
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论证其中一方起主导作用。
记得提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一般会听辩手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比较谁更重要,要看谁是主要矛盾,起主导作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我敢打包票,这句话已经在上万场辩论赛中出现过了。
从这个思路走的话,你会听到很多诸如此类的词——决定,主导,核心,根源,根本,本质,目的……”
例子:
正方:思想革新源于技术革新,需要技术革新的检验和支持。
反方: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思想的引导。
在这个战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已经一览无余,都是想从双方的关系入手、一口吃掉对方,都是想证明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
——决定了对方的“流程、流量、流向和流速”。
双方是在互相包辩题
关系法的一个变体是“取舍法”,即故意把比较的双方居于绝对矛盾的状态,你必须作出取一舍一的抉择,而此时此刻的最终取舍就反映了你心中的价值排序。
比如“坚持理想和坚持现实谁更重要”的时候,主打的就是“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你选择哪一个”。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或者添加合理前提:如1,体育明星偶像化是否有利于体育发展-------放在我国的环境下来探讨,2,应不应禁止吸烟-------正方添加条件:在公众场合中应禁止 反方添加条件------某些特殊行业不吸烟会出事故
第三种,置换法。
就是把要比较的两个概念转换成两个新概念,而两个新概念谁更重要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
这就好像,如果要论证A比B更重要,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C-。
或者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D,而C又是明显重于D的。
举一个例子。愚公移山更好,还是愚公搬家更好——
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面对困难,愚公搬家转换成逃避困难,则愚公移山肯定优于愚公搬家。
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直接但低效的办法,愚公搬家转换成变通却高效的办法,则愚公搬家肯定优于愚公移山。
第四种,打平法。
就是在所有对方优势的战场力求和对手打平,然后在我方开辟的主战场一举胜出。简言之就是——
你有的优点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
“为什么是打平,而不是打赢呢?”
本来就是对方的优势战场,能打成旗鼓相当已经很不错了,你还想赢?就算能赢,论证难度有多大,要耗掉多少时间精力?等你好不容易赢了,还有时间展开自己的主战场吗?”
而如果不展开自己的主战场,我们的核心观点又如何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呢?
例子:现代社会更需要比尔还是保尔: 也是用不断的“打平”——
比尔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保尔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啊!
比尔有了革命性的创新,可保尔也写出了第一部无产阶级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不是革命性的创举吗?
通过各种打平堵住对方的进攻之后,才是那句“从本质上看……”
理论应用:比赛的木桶理论,正方常用的表述就是“比较谁更重要——根本无法论证今天的辩题,因为双方都是重要的,就像左手和右手,男人和女人,所以我们要看的——”要么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这个层面我们根本比较不出来,我们只能去看——”
无须多问,这里“所以要看的”或者“只能去看的”,肯定就是他们的优势战场了。
“这就像《孙子兵法》说的那样,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我们的立论布局要——立于不败之地,不失敌之败也!”
双方不可能都利于不败之地,一个辩题本来就要看逻辑、事实、价值等各个层面,拼的又不可能只是立论。”
三.战场划分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对于辩论赛爱好者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我们辩论赛场就象一场法庭辩论一样,正反双方,谁能让观众更加坚信和肯定己方提出的论证,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胜算,从信息传播角度来说,惜时如金的辩论赛场,只要能在单位时间内更有效率的提出对我方有利的证据以及论点,单位时间内找出更多的对方论证逻辑链中的问题,形式对我方就更有利。在辩论赛前,如果能够正确的进行战场的划分,就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以上所述的目标。
什么是辩论赛的战场呢?就是我们在辩论比赛(主要是自由辩论)时候所探讨的话题。包括抛给对方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对方的问题。
跟军事斗争地利的争夺相比,辩论赛的战场优势的争夺更有其紧张激烈的地方。我们需要判断,哪个话题是对我们有利的,哪个话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准备时间,那些话题是我们必须提出的,那些话题是对方必然提出的,这些判断就相当于战场上对地形以及必争之地的认定,我们称之为辩论赛战场划分。
对方如何利用对于我们不利的话题进行准备,对于某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补充的论证,如何防止对方在对其不利的话题上转移到对我方不利的话题上,这个就相当于战争当中对地利的争夺,其相关的战术,都是建立在对辩论赛战场正确的划分的基础上的。
所谓战场划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按照直观上的有利不利进行划分
这个很好理解,很多并没有深入研究过辩论赛的人,在初次比赛的时候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比如,《烟草业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对于全民健身运动这个话题(也就是这个战场)来说,对于正方是不利的,在比赛的时候,正方就尽量不在这个话题上和对手交锋,而反方则尽量和对方在这个话题上进行探讨。
当然对于自己不利,并不是绝对不谈这个话题,当对方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必须作好反击,逃避话题是很可能大丢印象分的,场下的准备和临场的反应就很重要,当然了,准备的很充分了,对自己的临场反应也很自信了,也千万不要在比赛时候主动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在比赛时候主动谈对自己不利的话题绝对是不讲究语言效率的盲动。当然了,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虽然不可以主动抛出这个话题,但是可以隐蔽的引诱对方,让对方进入这个表面上或实质上对自己不利的话题,然后趁着对方心理上的过于自信,在该话题的利用远远超过对方的勤奋进行伏击,是可行的。
比如,学成应不应归国,这是个对正方有利的话题,但反方抛出了时间点的问题学成后不应归国而是应积累经验再归国(实际上把辩题变成了学成应不应立即归国)由于正方没有反方准备的更充分,所以吃了大亏。
再来谈对自己有利的话题,要注意这样一点,并不要因为这个话题
对自己有利,就不要认真准备,相反要更加认真的准备,刚才的例子,已经说明仅仅因为话题对自己有利就不加以充分准备就会吃大亏。因为话题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必须要作好充分准备,只要在比赛时候,只要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就必须占据绝对优势。另外,也要设计一 3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些配套的战术,如果对方逃逸这个话题,怎么又把话题拉回来,如果对方在这个话题上吃了亏,怎么通过追问,让对方这个亏吃的更大!
第二,通过准备充分性进行划分
如果初了解辩论赛,就能想到这种层次的划分,就可以称的上入门了。划分战场的时候,必须充分意识到,哪些自己不可让步必须充分准备的,哪些是对方不可让步对方必须充分准备的。
这个划分我认为与第一种划分的区分并不明显。能看出两种分法的不同才能真正的有效的利用这种划分方法实现辩论赛战术上的胜利
其实,着两种分法,本来就是同构同质的,不同的是出发点,在战术考虑上前面的分法更多是以我为主,这个分法更多的是以敌为主。
前面的更多的考虑自己,后面的更多的考虑对方。
在划分的指导意义,前面更多的是考虑立论的框架,后面的更多的是考虑立论的底线
比如,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个“万”是正方不可让步的,在自由辩论时候,反方马大指出,这个万是全部的意思,如果指出一个恶的源不是钱,就可以推翻对方的立论,而正方武汉大学,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是不可让步的------关于“万”应该是很多意思,在比赛时候关于万的定义,抛的很少,而且抛的很晚。结果非常被动。
这里大家应该充分理解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的不同了吧!
第一种,关于对于自己不利的,不能主动抛出;而第二种,关于自己不可让步的,可以主动抛出,而且要多次(至少是充分)的抛出。
再举个例子,《法制可以消除腐败/不可以消除腐败》在这个辩题里面,“消除”的定义是什么,对于正方来说,意义和刚才那个“万”一样,是正方必须考虑早点抛出,多抛出!在网络的发展对于文学来说是福音/是灾难,对于反方来说,“灾难”不能被正方那样理解成为“灭顶之灾”,而应该理解成为
影响大的灾难,这个“灾难”的定义,就是反方必须充分准备,要早抛出,多抛出的。
第三,从论证义务来进行划分
就是要明确哪些是,在比赛时候应该充分论证的,哪些是应该论证的,哪些是不需要,甚至是绝对不应该论证的。
在比赛时候,我们的论证义务在原则上是越少越好,而不应该 仗着准备充分,把论证义务越搞越多。减少阐述!!用一句话来表达自由辩论和规范陈词的 4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关系,“当你在自由辩论时候,有了想解释的冲动,你的规范陈词就是失败的”,对于战场划分和自由辩论的关系同样应该这样理解,在自由辩论时候,如果论证的义务太多,又不能推卸掉,就只好
拼命的解释自己是如何论证的,这样会浪费大量的宝贵的时间。
举个例子吧。
在松散式管理对于大学生培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里面,对于正方来说,其论证义务仅仅是证明:在条件具备下,在适合松散式管理的大学中,实行松散式管理利大于弊。
其附加义务:
义务1,这样的大学现实中是存在的;义务2,适合将来推行的大学现在有很多;义务3,对于这些大学来说,松散式管理有意义。
可见这个辩题,在附加义务上,论证起来有难度,即使成功论证了对于自己的辩题没有什么帮助,如何论证失败了,影响非常恶劣,在微观经济学判断上,叫做“成则利小败则损大”
反方为了增加正方的论证义务,就责问对方;
为什么母校没有实行松散式管理。
这个时候,正方应该意识到自己只要证明实行了松散式和将要实行
松散式的大学好处多多,而不应该去论证母校也是松散式管理。
即使真要论证对于母校松散式管理利大于弊,也应该论证,对于母校来说,将来实行松散式管理是利大于弊的。而不应该强出头,论证普天之下,松散式对于任何大学都是利大于弊的。这样的话,要浪费多少时间,很多真正该证明的东西反而没有时间证明。
后来,反方的观众抛出:我们的长城松散不得,军校也应该实行松散式管理吗?
我们抛出了“乌鸡白凤丸”的例子:问乌鸡白凤丸是利大于弊的,难道也要逼着男人也去吃吗?通过这个类比,我们的战场就回来了。我们没有必要增加自己的论证义务,去证明连军校都要实行松散式管理。
举个反面例子:
在以《成败论英雄可取/不可取的辩题中》,正方错误的采取了立论: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任何人只要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就是英雄。
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这个立论,正方的论证义务是不是太多了!
第四种方法
是按照时间效率分
就是那些话题是对自己有利可以简单说清楚不用太多时间的,哪些话题是对自己不利的,而且要费很多时间才能说清楚。另外要注意,虽然对自己有利但是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说清楚的,在比赛时候,无论是主动和被动都不要过多的谈论。
比如,《网络的发展对于文学来说是福音/灾难》,对于反方来说:马克思有个文艺的发展不平衡论,可以支持反方的观点,而且对方不好反驳,但是呢,要把这个不平衡论和辩题的关系说清楚至少要1分钟,所以反方就没有怎么使用不平衡论。
而网络带来的论文剽窃,文学体验因为网络发展带来的缺失是很容易说清楚的,而且费不了多少时间,反方就反复的谈。
如果遇到对方反复扯一个扯不清的战场,不要恋战,引入新战场,时间就是生命!
第五,从共同前提来划分
哪些东西是双方都必须承认的,哪些是双方都必须否认的。在实战有这样赖皮的战术,用连续追问逼着对方承认本来双方都应该承认的东西,然后再礼貌的说:“谢谢对方承认我方观点。”多么误导人啊。这种方法,虽不应为,但是不可不防。
比如:大学生考研是个人需求更重要,还是社会需求更重要。对于正反方来说:个人个基本生理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而且不应该破坏社会功利,这两条双方都必须承认,至少不应该公开反对。但是正方就可能,逼着对方承认:考研必须考虑个人基本生理需求,然后给对方扣上一个“承认正方观点”的高帽子,反方就可能逼着对方承认,“不应该冲犯社会公德”,然后扣上“正方承认反方观点”的高帽子。
第六种:按照战术特点划分
1,就是哪些话题适合自己发挥,哪些话题不适合自己发挥的。
比如,管理学院抽到了“松散式管理对于大学生培养利大于弊”这个辩题,从松散式管理的结构性特点来论证其优越性,是适合管理系发挥的,因为有专业优势。比如:相对于对方的辩手,己方的吐词更清晰,就可以多谈论一些很拗口的话题。(但不要总拽词,注意适度原则, 2,比如:相对于对方的辩手,己方的表达力更强,就要多讨论那些不容易表述清楚的问题。还有种应用比较难把握,就是根据对方的战术特点以及对方在观众中的印象,来进行设计,6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比如对方是法律专业的,就在法律方面的专业概念上驳倒对方,对方是计算机专业的,而恰好谈论计算机的话题就,引用一些计算机行业的专业理论去攻击对方。如果观众面前,法律专业在法律话题上输给了对方,计算机在计算机话题上输给了对方,管理专业在管理学话题上输给了对方,后果如何??
这说明,即使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辩题,也要充分准备。
要防止对方使出这招,同时这一招比较险,如果正好对方精通专业,出现了对方怎么说,观众怎么信的情况,己方就危险了。
第七种划分
是按照观众和评委的公共意识来划分,哪些是易于接受的,哪些是
不利于接受的。
比如,在观众心目中,诡辩绝对是贬义词,所以,就不要轻易称赞
古希腊的诡辩者,尽管他们为人文事业功不可没。
比如,关于自律的辩题,如果你在游戏界很出名,就不要宣称,你对游戏很克制,即使你真的如此,观众也会喝倒彩的。
比如,离婚率的上升是爱情观念的进步还是退步。为了论证是进步,我们说离婚不是因为小三而是为了让另一半追求更好的幸福。(此观点虽然合理,但是很难让观众评委信服,有故意站在道德制高点之嫌)
第八种划分
是按照价值导向划分的。
庸俗的说,就是哪些地方是容易扣对方高帽子的,哪些地方是容易被对方扣高帽子的。
严肃的说,哪些地方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哪些地方的交锋对于我们更有时代意义,哪些地方是不能庸俗化讨论的。案例:1,《比如对待贫困学生应该扶贫为主还是扶志为主》这个辩题 一方一个成功大学生的例子进行论证,另外一方马上就说,他居然用奖学金上只有经济条件非常好才能报名的非常出名的计算机培训班,其实大部分观众对于贫困大学生利用奖学金进高档培训班是赞许的,这是一个高消费行为,但是并不是一个奢侈行为,如此乱扣奢侈化帽子,是很对抗观众意识的。
第九种划分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是按照战术设置来划分,这个可能是立论结束后才进行的。比如90年代初的南京大学,喜欢先集中火力攻击一个话题,然后再转向另外一个战场。优点:便于论证自己的观点,便于观众理解自己的观点,缺点:太重视准备,对于实战的应变性不强,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备战内容和实际中对方的漏洞,都成了鸡肋的两难境地。现场感永远是最重要的。
赛前的最后一点时间里,把所有的知识点一一梳理,找出其中最有利的几个领域,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圈套,准备好一个又一个炸弹,这些领域便构筑成了“优势战场”。
战场的选择要丰富,一会天文一会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迅速切换,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每一个战场,都必须要有绝对的把握。最终依靠知识优势终结每一个战场,立即引向下一战场,绝不恋战。
第二篇:如何破解辩场上的比较性辩题(精选)
如何破解辩场上的比较性辩题
一常识:
1,标准:
1,标准的缺失性比较
没有XXXX,XXXX就更重要。Eg:革新思想还是革新技术更重要
没有技术、光有思想是不行的,可这能论证„革新技术更重要‟吗?”辩手把“更”字念得很重,接下来忽然语速加快、顺势一转,“那我一样也可以说,在你的例子中——没有思想、光有技术也是万万不行的,——按您的逻辑,是不是革新思想也就更重要了?” 这是重要,还是必要?必要不等于重要
2,辩题关键字
关键不是思想和技术谁更重要,而是革新哪个更重要?重点是革新~~ 决定一个木桶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
“所以要增加水的容量,最关键是修补最短的那块板。” “所以辩题讨论的不是技术和思想谁更重要!
——而是技术和思想的“革新”谁更重要。,3,领导人说一句话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4,问题要刁钻,既不好回答,也不好回避。问题要简洁,张口即来,易于重复追问。
二,分析比较型辩题,常见的思路
第一种,标准法。
提出一个强大的、令人信服的比较标准,在这一标准下,谁更重要一目了然、显而易见。
第二种,关系法。
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论证其中一方起主导作用。记得提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一般会听辩手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比较谁更重要,要看谁是主要矛盾,起主导作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我敢打包票,这句话已经在上万场辩论赛中出现过了。
从这个思路走的话,你会听到很多诸如此类的词——决定,主导,核心,根源,根本,本质,目的„„” 例子: 正方:思想革新源于技术革新,需要技术革新的检验和支持。反方: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思想的引导。
在这个战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已经一览无余,都是想从双方的关系入手、一口吃掉对方,都是想证明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
——决定了对方的“流程、流量、流向和流速”。双方是在互相包辩题
关系法的一个变体是“取舍法”,即故意把比较的双方居于绝对矛盾的状态,你必须作出取一舍一的抉择,而此时此刻的最终取舍就反映了你心中的价值排序。
比如“坚持理想和坚持现实谁更重要”的时候,主打的就是“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你选择哪一个”。
或者添加合理前提:如1,体育明星偶像化是否有利于体育发展-------放在我国的环境下来探讨 ,2,应不应禁止吸烟-------正方添加条件:在公众场合中应禁止 反方添加条件------某些特殊行业不吸烟会出事故。
第三种,置换法。
就是把要比较的两个概念转换成两个新概念,而两个新概念谁更重要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
这就好像,如果要论证A比B更重要,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C-。或者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D,而C又是明显重于D的。举一个例子。愚公移山更好,还是愚公搬家更好—— 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面对困难,愚公搬家转换成逃避困难,则愚公移山肯定优于愚公搬家。
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直接但低效的办法,愚公搬家转换成变通却高效的办法,则愚公搬家肯定优于愚公移山。
第四种,打平法。
就是在所有对方优势的战场力求和对手打平,然后在我方开辟的主战场一举胜出。简言之就是——
你有的优点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为什么是打平,而不是打赢呢?” 本来就是对方的优势战场,能打成旗鼓相当已经很不错了,你还想赢?就算能赢,论证难度有多大,要耗掉多少时间精力?等你好不容易赢了,还有时间展开自己的主战场吗?” 而如果不展开自己的主战场,我们的核心观点又如何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呢? 例子:现代社会更需要比尔还是保尔: 也是用不断的“打平”——
比尔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保尔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啊!
比尔有了革命性的创新,可保尔也写出了第一部无产阶级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不是革命性的创举吗?
通过各种打平堵住对方的进攻之后,才是那句“从本质上看„„”
理论应用:比赛的木桶理论,正方常用的表述就是“比较谁更重要——根本无法论证今天的辩题,因为双方都是重要的,就像左手和右手,男人和女人,所以我们要看的——”要么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这个层面我们根本比较不出来,我们只能去看——” 无须多问,这里“所以要看的”或者“只能去看的”,肯定就是他们的优势战场了。
“这就像《孙子兵法》说的那样,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我们的立论布局要——立于不败之地,不失敌之败也!”
双方不可能都利于不败之地,一个辩题本来就要看逻辑、事实、价值等各个层面,拼的又不可能只是立论。或者添加合理前提:如1,体育明星偶像化是否有利于体育发展-------放在我国的环境下来探讨 ,2,应不应禁止吸烟-------正方添加条件:在公众场合中应禁止 反方添加条件------某些特殊行业不吸烟会出事故 第三种,置换法。
就是把要比较的两个概念转换成两个新概念,而两个新概念谁更重要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
这就好像,如果要论证A比B更重要,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C-。或者把A转换成C,把B转换成D,而C又是明显重于D的。举一个例子。愚公移山更好,还是愚公搬家更好—— 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面对困难,愚公搬家转换成逃避困难,则愚公移山肯定优于愚公搬家。
如果把愚公移山转换成直接但低效的办法,愚公搬家转换成变通却高效的办法,则愚公搬家肯定优于愚公移山。第四种,打平法。
就是在所有对方优势的战场力求和对手打平,然后在我方开辟的主战场一举胜出。简言之就是——
你有的优点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为什么是打平,而不是打赢呢?” 本来就是对方的优势战场,能打成旗鼓相当已经很不错了,你还想赢?就算能赢,论证难度有多大,要耗掉多少时间精力?等你好不容易赢了,还有时间展开自己的主战场吗?” 而如果不展开自己的主战场,我们的核心观点又如何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呢? 例子:现代社会更需要比尔还是保尔: 也是用不断的“打平”—— 比尔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保尔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啊!
比尔有了革命性的创新,可保尔也写出了第一部无产阶级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不是革命性的创举吗?
通过各种打平堵住对方的进攻之后,才是那句“从本质上看„„”
理论应用:比赛的木桶理论,正方常用的表述就是“比较谁更重要——根本无法论证今天的辩题,因为双方都是重要的,就像左手和右手,男人和女人,所以我们要看的——”要么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这个层面我们根本比较不出来,我们只能去看——” 无须多问,这里“所以要看的”或者“只能去看的”,肯定就是他们的优势战场了。
“这就像《孙子兵法》说的那样,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我们的立论布局要——立于不败之地,不失敌之败也!”
双方不可能都利于不败之地,一个辩题本来就要看逻辑、事实、价值等各个层面,拼的又不可能只是立论。”
三.战场划分
对于辩论赛爱好者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我们辩论赛场就象一场法庭辩论一样,正反双方,谁能让观众更加坚信和肯定己方提出的论证,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胜算,从信息传播角度来说,惜时如金的辩论赛场,只要能在单位时间内更有效率的提出对我方有利的证据以及论点,单位时间内找出更多的对方论证逻辑链中的问题,形式对我方就更有利。在辩论赛前,如果能够正确的进行战场的划分,就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以上所述的目标。
什么是辩论赛的战场呢?就是我们在辩论比赛(主要是自由辩论)时候所探讨的话题。包括抛给对方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对方的问题。
跟军事斗争地利的争夺相比,辩论赛的战场优势的争夺更有其紧张激烈的地方。我们需要判断,哪个话题是对我们有利的,哪个话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准备时间,那些话题是我们必须提出的,那些话题是对方必然提出的,这些判断就相当于战场上对地形以及必争之地的认定,我们称之为辩论赛战场划分。
对方如何利用对于我们不利的话题进行准备,对于某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补充的论证,如何防止对方在对其不利的话题上转移到对我方不利的话题上,这个就相当于战争当中对地利的争夺,其相关的战术,都是建立在对辩论赛战场正确的划分的基础上的。所谓战场划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按照直观上的有利不利进行划分
这个很好理解,很多并没有深入研究过辩论赛的人,在初次比赛的时候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比如,《烟草业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对于全民健身运动这个话题(也就是这个战场)来说,对于正方是不利的,在比赛的时候,正方就尽量不在这个话题上和对手交锋,而反方则尽量和对方在这个话题上进行探讨。
当然对于自己不利,并不是绝对不谈这个话题,当对方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必须作好反击,逃避话题是很可能大丢印象分的,场下的准备和临场的反应就很重要,当然了,准备的很充分了,对自己的临场反应也很自信了,也千万不要在比赛时候主动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在比赛时候主动谈对自己不利的话题绝对是不讲究语言效率的盲动。当然了,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虽然不可以主动抛出这个话题,但是可以隐蔽的引诱对方,让对方进入这个表面上或实质上对自己不利的话题,然后趁着对方心理上的过于自信,在该话题的利用远远超过对方的勤奋进行伏击,是可行的。
比如,学成应不应归国,这是个对正方有利的话题,但反方抛出了时间点的问题学成后不应归国而是应积累经验再归国(实际上把辩题变成了学成应不应立即归国)由于正方没有反方准备的更充分,所以吃了大亏。
再来谈对自己有利的话题,要注意这样一点,并不要因为这个话题
对自己有利,就不要认真准备,相反要更加认真的准备,刚才的例子,已经说明仅仅因为话题对自己有利就不加以充分准备就会吃大亏。因为话题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必须要作好充分准备,只要在比赛时候,只要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就必须占据绝对优势。另外,也要设计一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辩论队12级新生培训1 4 些配套的战术,如果对方逃逸这个话题,怎么又把话题拉回来,如果对方在这个话题上吃了亏,怎么通过追问,让对方这个亏吃的更大!
第二,通过准备充分性进行划分
如果初了解辩论赛,就能想到这种层次的划分,就可以称的上入门了。划分战场的时候,必须充分意识到,哪些自己不可让步必须充分准备的,哪些是对方不可让步对方必须充分准备的。
这个划分我认为与第一种划分的区分并不明显。能看出两种分法的不同才能真正的有效的利用这种划分方法实现辩论赛战术上的胜利
其实,着两种分法,本来就是同构同质的,不同的是出发点,在战术考虑上前面的分法更多是以我为主,这个分法更多的是以敌为主。前面的更多的考虑自己,后面的更多的考虑对方。
在划分的指导意义,前面更多的是考虑立论的框架,后面的更多的是考虑立论的底线 比如,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个“万”是正方不可让步的,在自由辩论时候,反方马大指出,这个万是全部的意思,如果指出一个恶的源不是钱,就可以推翻对方的立论,而正方武汉大学,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是不可让步的------关于“万”应该是很多意思,在比赛时候关于万的定义,抛的很少,而且抛的很晚。结果非常被动。
这里大家应该充分理解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的不同了吧!
第一种,关于对于自己不利的,不能主动抛出;而第二种,关于自己不可让步的,可以主动抛出,而且要多次(至少是充分)的抛出。
再举个例子,《法制可以消除腐败/不可以消除腐败》在这个辩题里面,“消除”的定义是什么,对于正方来说,意义和刚才那个“万”一样,是正方必须考虑早点抛出,多抛出!在网络的发展对于文学来说是福音/是灾难,对于反方来说,“灾难”不能被正方那样理解成为“灭顶之灾”,而应该理解成为
影响大的灾难,这个“灾难”的定义,就是反方必须充分准备,要早抛出,多抛出的。第三,从论证义务来进行划分
就是要明确哪些是,在比赛时候应该充分论证的,哪些是应该论证的,哪些是不需要,甚至是绝对不应该论证的。
在比赛时候,我们的论证义务在原则上是越少越好,而不应该 仗着准备充分,把论证义务越搞越多。减少阐述!!用一句话来表达自由辩论和规范陈词的关系,“当你在自由辩论时候,有了想解释的冲动,你的规范陈词就是失败的”,对于战场划分和自由辩论的关系同样应该这样理解,在自由辩论时候,如果论证的义务太多,又不能推卸掉,就只好 拼命的解释自己是如何论证的,这样会浪费大量的宝贵的时间。举个例子吧。
在松散式管理对于大学生培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里面,对于正方来说,其论证义务仅仅是证明:在条件具备下,在适合松散式管理的大学中,实行松散式管理利大于弊。
其附加义务:
义务1,这样的大学现实中是存在的;义务2,适合将来推行的大学现在有很多;义务3,对于这些大学来说,松散式管理有意义。
可见这个辩题,在附加义务上,论证起来有难度,即使成功论证了对于自己的辩题没有什么帮助,如何论证失败了,影响非常恶劣,在微观经济学判断上,叫做“成则利小败则损大”
反方为了增加正方的论证义务,就责问对方; 为什么母校没有实行松散式管理。
这个时候,正方应该意识到自己只要证明实行了松散式和将要实行 松散式的大学好处多多,而不应该去论证母校也是松散式管理。
即使真要论证对于母校松散式管理利大于弊,也应该论证,对于母校来说,将来实行松散式管理是利大于弊的。而不应该强出头,论证普天之下,松散式对于任何大学都是利大于弊的。这样的话,要浪费多少时间,很多真正该证明的东西反而没有时间证明。
后来,反方的观众抛出:我们的长城松散不得,军校也应该实行松散式管理吗? 我们抛出了“乌鸡白凤丸”的例子:问乌鸡白凤丸是利大于弊的,难道也要逼着男人也去吃吗?通过这个类比,我们的战场就回来了。我们没有必要增加自己的论证义务,去证明连军校都要实行松散式管理。
举个反面例子:
在以《成败论英雄可取/不可取的辩题中》,正方错误的采取了立论:任何人只要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就是英雄。
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这个立论,正方的论证义务是不是太多了!第四种方法
是按照时间效率分
就是那些话题是对自己有利可以简单说清楚不用太多时间的,哪些话题是对自己不利的,而且要费很多时间才能说清楚。另外要注意,虽然对自己有利但是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说清楚的,在比赛时候,无论是主动和被动都不要过多的谈论。
比如,《网络的发展对于文学来说是福音/灾难》,对于反方来说:马克思有个文艺的发展不平衡论,可以支持反方的观点,而且对方不好反驳,但是呢,要把这个不平衡论和辩题的关系说清楚至少要1分钟,所以反方就没有怎么使用不平衡论。
而网络带来的论文剽窃,文学体验因为网络发展带来的缺失是很容易说清楚的,而且费不了多少时间,反方就反复的谈。
如果遇到对方反复扯一个扯不清的战场,不要恋战,引入新战场,时间就是生命!第五,从共同前提来划分
哪些东西是双方都必须承认的,哪些是双方都必须否认的。在实战有这样赖皮的战术,用连续追问逼着对方承认本来双方都应该承认的东西,然后再礼貌的说:“谢谢对方承认我方观点。”多么误导人啊。这种方法,虽不应为,但是不可不防。
比如:大学生考研是个人需求更重要,还是社会需求更重要。对于正反方来说:个人个基本生理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而且不应该破坏社会功利,这两条双方都必须承认,至少不应该公开反对。但是正方就可能,逼着对方承认:考研必须考虑个人基本生理需求,然后给对方扣上一个“承认正方观点”的高帽子,反方就可能逼着对方承认,“不应该冲犯社会公德”,然后扣上“正方承认反方观点”的高帽子。
第六种:按照战术特点划分
1,就是哪些话题适合自己发挥,哪些话题不适合自己发挥的。
比如,管理学院抽到了“松散式管理对于大学生培养利大于弊”这个辩题,从松散式管理的结构性特点来论证其优越性,是适合管理系发挥的,因为有专业优势。比如:相对于对方的辩手,己方的吐词更清晰,就可以多谈论一些很拗口的话题。(但不要总拽词,注意适度原则, 2,比如:相对于对方的辩手,己方的表达力更强,就要多讨论那些不容易表述清楚的问题。还有种应用比较难把握,就是根据对方的战术特点以及对方在观众中的印象,来进行设计,比如对方是法律专业的,就在法律方面的专业概念上驳倒对方,对方是计算机专业的,而恰好谈论计算机的话题就,引用一些计算机行业的专业理论去攻击对方。如果观众面前,法律专业在法律话题上输给了对方,计算机在计算机话题上输给了对方,管理专业在管理学话题上输给了对方,后果如何?
这说明,即使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辩题,也要充分准备。
要防止对方使出这招,同时这一招比较险,如果正好对方精通专业,出现了对方怎么说,观众怎么信的情况,己方就危险了。第七种划分
是按照观众和评委的公共意识来划分,哪些是易于接受的,哪些是
不利于接受的。比如,在观众心目中,诡辩绝对是贬义词,所以,就不要轻易称赞。古希腊的诡辩者,尽管他们为人文事业功不可没。
比如,关于自律的辩题,如果你在游戏界很出名,就不要宣称,你对游戏很克制,即使你真的如此,观众也会喝倒彩的。
比如,离婚率的上升是爱情观念的进步还是退步。为了论证是进步,我们说离婚不是因为小三而是为了让另一半追求更好的幸福。(此观点虽然合理,但是很难让观众评委信服,有故意站在道德制高点之嫌)
第八种划分
是按照价值导向划分的。
庸俗的说,就是哪些地方是容易扣对方高帽子的,哪些地方是容易被对方扣高帽子的。严肃的说,哪些地方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哪些地方的交锋对于我们更有时代意义,哪些地方是不能庸俗化讨论的。案例:1,《比如对待贫困学生应该扶贫为主还是扶志为主》这个辩题 一方一个成功大学生的例子进行论证,另外一方马上就说,他居然用奖学金上只有经济条件非常好才能报名的非常出名的计算机培训班,其实大部分观众对于贫困大学生利用奖学金进高档培训班是赞许的,这是一个高消费行为,但是并不是一个奢侈行为,如此乱扣奢侈化帽子,是很对抗观众意识的。
第九种划分
是按照战术设置来划分,这个可能是立论结束后才进行的。比如90年代初的南京大学,喜欢先集中火力攻击一个话题,然后再转向另外一个战场。优点:便于论证自己的观点,便于观众理解自己的观点。
缺点:太重视准备,对于实战的应变性不强,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备战内容和实际中对方的漏洞,都成了鸡肋的两难境地。现场感永远是最重要的。
赛前的最后一点时间里,把所有的知识点一一梳理,找出其中最有利的几个领域,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圈套,准备好一个又一个炸弹,这些领域便构筑成了“优势战场”。
战场的选择要丰富,一会天文一会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迅速切换,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每一个战场,都必须要有绝对的把握。最终依靠知识优势终结每一个战场,立即引向下一战场,绝不恋战。
外国语学院辩论队 2014年11月5日
第三篇: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这些都是我做辩手的时候通过搜索,查资料,问前辈等等整理出来的,希望对后人能有帮助啊~~----------all by 未晞
一般情况下,对于初学辩论者而言,大家会采用的手法是优缺点罗列或关键点的罗列。例如,说甲比乙好时,指出甲的四个优点,指出乙的两个优点,进而显示甲的优点比乙多。但是,实际上,点的个数无法比较。两个优点没准可以细分,细分成五个小点。至于关键点罗列,例如说甲比乙重要,则有人会指出没有甲就活不下去、没有乙还能苟延残喘,进而论证甲比乙重要。如果真的能构建这样的情况,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这种情况很难出现。因为,列入辩题的比较双方往往不会出现一个可有可无、一个必不可少的情况,毕竟出题人的智商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
那么,排除以上两种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外,个人认为,还有两种是可以试着使用的比较方法。
第一,利用普遍接受的比较尺度。例如,心理学中有马斯洛层次理论,这就是一个比较尺度,将不同事物对人们的重要程度和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划分了等级与层次。那么,如果一个东西可以带给人们第一层次的需求,而另一个东西不仅可以部分满足第一层次、还能部分满足第二层次的需求,那么就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好。在这里,我们将辩题中比较的双方,转化成了人们需求层次的比较;而至于为什么自我实现比温饱安全处于更高的层次,这个,我们就可以不用论证了,因为这是心理学中普遍公认的结论。
第二,将比较细分。具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细分。
其一,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例如,在求助版有人提出了一个辩题,“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时,如果觉得不方便直接比较,那么可以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即所谓的利弊是对谁而言的?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分出三个层面,一是对高校自身而言,二是对高校的服务对象——学生而言,三是对那些与高校不存在直接联系、只存在间接联系的社会发展而言。细分之后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于比较容易找到至关重要的点。例如,正方可以说,对高校而言,产业化后虽然短期内元气大伤,但终究能活下去;而不产业化,以现在的发展趋势,高校最终会走上绝路......。这样就可以论证对高校自身而言,产业化利大于弊。反方亦然,其它两点也可以此类推。如果不进行这样的细分,恐怕我们很难泛泛地找出这种比较点。
其二,对比较内容进行细分。例如,楼主提到的“男人/女人更有本事”这样的辩题,比较内容是人们的本事。直接比较不好比的话,我们就可以细分,分为事业和家庭。先论证在事业上,男人还是女人更有本事;再论证家庭中,男人还是女人更有本事。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还是对比较内容进行细分,细分之后,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着楼主困惑的问题,即如何比较。但是从辩论技巧的角度来讲,细分之后存在着两点好处。其一,可以便于使用一些绝对性的判断。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而言,难以判断其对错好坏;但是,如果细化到某一个特定群体,可能就比较容易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是利大还是弊大了。其二,可以便于划分战场、攻守皆宜。例如,关于男人/女人更有本事,反方可以守住家庭这半壁江山,然后跟正方去争在事业层面女人是否比男人更有本事。这样一来,反方就算在事业战场上没有争过正方,那也不过是打个平手而已,因为自己毕竟还有半块阵地。而一般的初学者,往往会被对方牵着走,即对方攻击哪里、自己就防御哪里,忘了围魏救赵的手段。当对方进攻“在事业层面女人也比男人更有本事”时,能不仅想到反驳,更能想到进攻家庭层面、指出“在家庭层面女人未必就比男人更有本事”,这样的辩手已经可以算是老手了,在校内赛或新生赛中不常见。
此外,关于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的细分,除了需要注意如何细分有利于自己的攻防外,还需要注意细分的方法是否足够合理。一般说来,细分的层面不应太多,以二至四个层面为宜,太多了则全场比赛会很零散,自己也容易首尾不能兼顾。而且,不同层面之间要尽可能少的重叠,否则对方进攻时,自己容易混乱,不知道应该用哪个层面的观点进行防御。此外,所有层面之总和必须涵盖所有。否则,对方会说“就算你那几个层面都站得住脚,也不能说明......,因为还有远远比那几个层面重要得多的一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几个层面之间的交集要尽可能趋近于零,而几个层面的并集要尽可能趋近于全集。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就是有些辩题,没有以比较性辩题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暗含比较。例如,含“应该”等等字眼的辩题,如果双方在合理性和可行性上都成立,那么这时的“应该”就是一种权衡与比较了。例如“大学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大学毕业生应该先考研”。对于毕业生而言,就业和考研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都成立,那么辩题的关键就在于比较哪条路更能成就人生、哪条路更有利等等,实际上转化成了一个比较辩题。
那么又该如何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呢?常见的比较方式有三种,一是缺失性比较,二是矛盾比较,三是边际比较。
缺失性比较是最为新手所喜爱的,最经典的类比就是给你一个鸡蛋到火星上也孵不出鸡蛋,另一方说,给你一个石头再好的条件也一样孵不出鸡蛋。这里首先必须强调,缺失性比较在绝大多数辩题中都是不适用的,缺失性比较唯一一种适用的情况是两个比较项,一个比较项是达成目标的必要条件,而另一个不是,那么作为是必要条件一方可以采用缺失性比较来证明本方比较项更为关键或更为重要。但一般脑子正常的人出的辩题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形,所以要提醒广大新手一般不要使用缺失性比较,当对方使用时则要果断指出对方比较是不合理的。
矛盾比较也是大家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比较方式,这种比较方式的模式是,当两个比较项发生二者取其一的矛盾时,如何取舍就能够判断哪个更重要。最经典的案例当然是老婆和老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但使用矛盾比较法必须注意一点,就是两个比较项确实存在矛盾,如果是人为构建的矛盾,那么就需要考量构建的合理性问题了,比如在上述辩题中,生态崇明建设问题就比较适用于矛盾比较法,而防治太湖水污染就不太适用矛盾比较法。滥用矛盾比较很容易被对方攻击你方虚设前提。
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看作是比较方式的特殊情形,真正适用面最广的通法恰恰是大家实战应用最少的边际比较法。边际比较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对两种行为边际效益的比较,而边际效益简单讲就是投入一单位所产出的量。举个例子,如果你吃一单位馒头可以上升3点幸福感,而吃一单位面条可以上升5点幸福感,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吃面条比吃馒头更好。边际比较法在两种模式比较中有着最广泛的应用,在上述辩题中我们可以把问题看成把同样的投入放在提高技术上还是放在提高管理上能够更有效节约成本;把同样的投入是放在提高道德水平上还是提高法治建设上能够更大提高社会和谐度等。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边际比较法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比较方法,所以他的比较环境也需要相对固定,所以在使用边际比较法的时候通常需要先确定比较的环境,一般就是选择当下环境,所以在使用边际比较法之前先要对当下这个比较环境有非常清楚的了解,比如我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分别已经达到怎样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或管理分别需要多大的成本等,然后再使用边际比较法就能无往而不胜了。
比较型辩题的标准制定
前两天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有位同学突然问到比较型辩题,怎么样制定标准才行。当时没对这个问题作什么思考,现在提出一些制定标准的简单方法吧。
标准的制定,可以使比较型辩题简化,其原因就是比较型辩题中有两个变量。你把其中一个变量去掉,单说另一个变量,这样就是停住一方看另一方。虽然有时候可能会比较有力,但终究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两个变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根本就不存在一方变而另一方不变的情况。这样根本就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
标准实际上是把两个变量变成了一个变量,只要你能达到这个标准,那我就说你怎么着了。只有一个变量在变化,比两个变量要容易把握得多。
一般来说,在制定标准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辩题中的主体。比如说我们要去辩大学生打工的利弊,那我们就要考虑打工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要辩大学生学习重要还是实践重要,那就要看学习与实践能对大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他的比较型辩题,大家也可以作一个类似的考虑,每个比较型的辩题,都会有一定的主体存在。在这样的辩题中,如果能够抛开要进行比较的两个项,而抓住辩题的主体来考虑问题,那标准制定就容易多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主体的需求。再拿那个大学生打工利弊的辩题来作例子,一个人到大学里,他的目标是什么?注意,这里的目标不是说你要来做什么,而是在你大学毕业之后,你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了解清楚了主体的需求,我们可以再把大学生目前能得到的打工工作给作一下分类,看看这些类别中,有哪些工作是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有哪些工作是无法帮助甚至拖累大学生达到目标的。不要怕麻烦,一个东西如果全部都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十有八九是商家在忽悠人。对打工的工作进行了分类,一类一类地考虑,这样就可以把对大学生的利弊都看得清清楚楚,不仅有利于自己解析题目,还有利于了解对方的立场。
好,下面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大学生打工利弊的标准是:
打工能不能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大学目标。
这样一个标准,应该是十分客观的。但现在是要辩论,必须让标准对自己有利一些。要注意,如果要修改标准的话,尽量不要修改标准本身,只是对其中的措词含义进行修改。比如说大学的目标,这是个没有定论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方提出大学目标的时候,你可以不赞成,而提出自己认为的目标。但是要注意,标准一定要足够客观,这样才能让观众和评委信服。而事实上面,标准的设立其实也有讲究。这里偶懒得说明了,搜藏的东西复制下来,供大家参考。
举两个例子。
第一,选理事。两个人,各有特色,凭什么决定谁能够做理事而谁不能?很简单。把两个人的特点逐一罗列,和理事的标准作比较,符合得越多、越重要的那些标准的,越有资格。所谓A比B适合,不是某一个标准考察出来的,而是多个方面的标准一起考察出来的。
第二,做考题。考试时间有限,有多道题,怎么决定先做哪道?很显然,分值高又容易的,首先考虑,分值高而难度大和分值低但容易的其次考虑,分值低而难度又高的,最后考虑。所以先做哪道,也不是一个“分值高低”或者“难易程度”就能衡量出来的。
结论是,对任何一个比较性辩题的判断,都存在要素的选择问题。往往对于最终结果我们追求的不只一种要素(例1),即使只追求一种要素也往往需要在过程中考虑多种要素(例2)。所以A与B得比较其实是A的要素与B的要素的比较。
假设我们希望达到的结果是HIJK,比较排斥LM,不能容许N的出现。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分析清楚A、B的情况,就很容易做出比较了。
如果A含有HIJL,B含有HIKM,实际上平分秋色很难比较; 如果A含有HIJL,B含有HIKN,则B很容易被否定掉; 如果A含有HIJ,B含有HIJL,则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A;
如果A含有HILM,B含有HM,则要看对I的偏好程度和对L的排斥程度。
当然还有几种恶心的情况,如A含有HIN,B含有JKN,则其实不用比较HI和JK的偏好程度,AB都是应当被否定的;
或者A含有HIJKN,B含有LM;或A含有HIJKN,B含有LMN……等等。
一般来说,这几种恶心的情况如果发生,就意味着双方观点都存在巨大问题,那么接下来重点就有所不同。
因此,此类辩题的论证模式可以如下:
第一步,在己方支持的事实(A or B)中寻找出更多符合需求目标的要素,拼数量,这一步是纯粹的事实论证,靠证据证明; 第二步,所有已有的要素可能层级不同(比如对一般人而言吃饱饭比有选举权更重要一点),因此要尽量寻找已有要素中优先被考虑的那些。这一部分因为存在偏好比较,所以是事实+价值论证,除了要靠证据证明外,要论证要素的价值重要性;
第三步,解决力,或者称可行性分析,这一层面双方都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要素,因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实现这些要素目标的可行性比较,比如“人类更应重视长生不老药/罕见疾病特效药的研制”中,正方的软肋就在这一问题上,从常识上来说正方如果不能证实可行性,则很难取胜。这一层面也是纯粹的证据论证。第四步,负面要素比较。我们已经论证了我们的主张包含了更多更重要并且可实现的要素时,我们唯一要论证的就是我们的主张不比对方包含有更多的负面要素。比如大学学习应以专/博为主中,正方可能面临的负面要素是缺乏涉猎、偏科严重,反方可能面临的负面要素是时间精力不足、缺乏专业深度。
定律: 1。掌握尽可能更多的、更有价值我方的正面要素 2。列举尽可能多的、影响大的对方的负面要素
3。要遵循公认事实,对于公众缺少认知的,可以通过资料加以补充 4。论证要有所侧重,因此要把握己方最重要的要素和对方最不利的要素
5。“标准”是要素积累从量变(包括数量和重要性)到质变的过程,尽量避免单独要素列举的表述(比如因为XX是XX的前提,所以XX更重要)
第四篇:辩题
我们反方:我们反方:
代沟怎样产生? 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少年只有让父母明确这种突变,才能带来他们观念意识上的相应变化,才能消除误解和隔膜。
二是时代的烙印。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对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当然是子女,所以,引导父母接近,认识,理解和接受时代的任务,责无旁贷需要子女来承担。三是时代迅猛发展为父母带来的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态度。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态度是子女反感父母,形成代沟的重要原因。不要让父母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父母消除恶劣情绪,本身是子女的义务。
四是子女的浮躁,赌气和自以为是。见多识广的父母当然不买账了。
代沟解决的途径在于双方。父母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子女要体谅,关心父母,采用合适的办法引导父母了解自己,了解时代观念;同时,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但是,父母首要责任是养家;而子女的社会任务是学习。所以,我方认为,家庭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子女学习失败,子女闯祸,都会给父母带来压力和损失;很多时候父母频繁发出的沟通信号,子女往往采取回避;家人团聚往往是工作之余,疲惫和烦躁很容易使父母情绪和态度失常;另外我们要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的生气不是因为我们的过错,而是因为疲惫和焦虑。子女不要只认“对不起”三个字,父母情绪和状态好转后,可能用关心,帮助,娱乐甚至直接讨好的方式道歉;不要关紧房门,不要沉默寡言,孩子的欢乐是家庭生机的源泉。子女也可以选择写信等方式沟通。这些的意思是,子女须要在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上努力。家庭代沟责任重在子女。
解决代沟,子女需要体谅关心父母,寻找合适方式引导父母学习和了解。
在代沟问题上,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责任;子女在关心父母,尊重爱戴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上做的远远不够。所以,我方认为,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
对方反复强调父母的知识文化不够是关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方辩友怎样理解这句俗语? 穷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但是穷人的小孩有的很有志向,学习努力并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当然会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可了。
对方以父母翻子女书包为例,指出家庭代沟责任在父母。
正是因为不了解子女,又强烈渴望了解子女,但是又难以和子女沟通交流,所以翻书包啊!可怜天下父母心,难道你不该主动告诉父母吗?!
自由辩论:
1.对于中国的家庭,我们只常常听说“小皇帝”,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父皇帝”“母皇帝”。
2.父母对子女全方位关心照顾和迁就,子女应当为父母考虑
3.经济没有独立,衣食住行都依赖别人的人,怎么和别人完全平等?不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怎样行使权利?
7. 对方辩友从来不否认父母爱子女,但是从来不提子女也应该爱父母!
8.对方辩友一直呼叫父母理解子女,但是就是不提子女理解父母!
9.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要民主,要平等,但是就是不提贡献,责任,义务!
10.我们认为,代沟的消除需要民主,平等,关爱的氛围,目前在消除代沟中缺乏民主,平等,关爱是最大的障碍!12.子女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戴,是代沟大面积产生的重要原因!
13.子女不提责任和义务,只提民主和平等;只关注个人表现和个人感受,不关心家庭发展和父母感受,是两代人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15.同学们,亲情是世间最宝贵,最牢固的感情,父母正在老去,不要等到他们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才发现自己夺走了他们多少心血和快乐!
16.关爱父母,敢于承担责任,才是新世纪有素质,文明的青年!
17.子女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思考,不考虑父母的压力,情绪和感受,不理解父母
19.子女享受父母的劳动,父母的关爱已经习惯,理所当然,不再尊重。
四辩
主席,评委老师,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前面的辩论中,对方辩友犯了几个错误,使得他们的观点无法成立。
第一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例如:没有从人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阶段理解父母与子女在学习能力和环境上的差异。
第二是片面看待问题。例如:只从家庭表现来理解父母,割裂了父母情绪状态与社会和工作的关系;
第三是消极看待问题。例如:在代沟问题上,我们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却不要求自己主动解决;漏洞百出,其观点自然土崩瓦解了。
第四是胡搅蛮缠。我方辩友在前面的辩论中,立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认可父母知识的缺陷和态度情绪的失态,并分析了产生原因给出了解决办法。对方辩友对此并没有异议,可是在一些环节还是不断提出父母知识缺陷和情绪态度问题,让我方莫名其妙,不知道对方是否听到了我方发言?
我方辩友在所有环节上都一致论证,探寻代沟产生的原因:父母方面,是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教育方法失当;工作和社会的重压使情绪态度不妥;子女方面,是身心阶段性剧变引发太多要求让父母不适应;社会经验的缺乏导致肤浅,赌气,自以为是。
在代沟问题上,子女主动父母被动;父母对子女关心了解多而子女对父母关心了解少;父母承担的压力大而多,子女相对承担压力要小而少。身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理性,公平,积极主动看待问题,我们不应该放任代沟的阴霾笼罩我们温暖的家。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家庭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代沟通常产生于青春期。环境的影响使当代青少年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认为父母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我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一是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和子女产生代沟。子女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而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尽管父母在主客观上都有消除代沟的意愿,可同学们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给了父母机会呢?
二是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正所谓外因无法决定内因,根本问题还是在子女身上。子女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思想又不成熟,很难正确地把握自己,而又对父母的话又不以为然,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正是由于代沟随年龄的增长有不确定性,要父母来适应和消除它很不恰当。
同学们,我们常说与时俱进,其实真正做到这句话的不仅有我们,还有我们的父母啊!只是他们在接受新观点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仔细的筛选,可这并没有错啊!
同学们,请了解父母,体谅我们。消除代沟,给彼此一个机会!因为亲情才是人类最原始的特性啊。一是没听过古代或近代有代沟一说。“代沟”一词,是一个产生于当代社会的新语词。代沟产生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急剧变革的当代社会。当代社会每隔十年、二十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就有显著的不同。所以不适用我千年不变的古代。
二是代沟的产生是由于父母一代与子女一代人不同的知识构成使他们的思想不同,但父母和我们处于同一时代,这个社会的主力军还是我的父辈,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自以为是,使我们认为父母对新事物了解太少,用我们不成熟的观点来评价父母,这公平吗?
三是代沟产生于青春期,在这个个性化的年龄阶段,子女容易受到社会的一些影响,比如说当今社会那些新新人类,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子女们,不愿了解父母,逐渐与父母产生隔阂。
四是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子女不断变化,对于父母一程不变的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难道爱也会有错吗?
五是代沟随着子女的成长有不确定性,父母难以把握。子女更清楚自己的变化,因此,子女更应该去消除或缓解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代沟。代沟的产生主要缘于子女,代沟的消除主要靠子女的努力,因此,我方观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代沟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子女们应该努力去填平这条沟,而不要让父母血汗白白流入沟中而未见其效。代沟怎样产生? 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少年只有让父母明确这种突变,才能带来他们观念意识上的相应变化,才能消除误解和隔膜。二是时代的烙印。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对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当然是子女,所以,引导父母接近,认识,理解和接受时代的任务,责无旁贷需要子女来承担。三是时代迅猛发展为父母带来的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态度。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态度是子女反感父母,形成代沟的重要原因。不要让父母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父母消除恶劣情绪,本身是子女的义务。四是子女的浮躁,赌气和自以为是。见多识广的父母当然不买账了。代沟解决的途径在于双方。父母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子女要体谅,关心父母,采用合适的办法引导父母了解自己,了解时代观念;同时,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但是,父母首要责任是养家;而子女的社会任务是学习。所以,我方认为,家庭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子女学习失败,子女闯祸,都会给父母带来压力和损失;很多时候父母频繁发出的沟通信号,子女往往采取回避;家人团聚往往是工作之余,疲惫和烦躁很容易使父母情绪和态度失常;另外我们要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的生气不是因为我们的过错,而是因为疲惫和焦虑。子女不要只认“对不起”三个字,父母情绪和状态好转后,可能用关心,帮助,娱乐甚至直接讨好的方式道歉;不要关紧房门,不要沉默寡言,孩子的欢乐是家庭生机的源泉。子女也可以选择写信等方式沟通。这些的意思是,子女须要在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上努力。家庭代沟责任重在子女。解决代沟,子女需要体谅关心父母,寻找合适方式引导父母学习和了解。在代沟问题上,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责任;子女在关心父母,尊重爱戴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上做的远远不够。所以,我方认为,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对方反复强调父母的知识文化不够是关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方辩友怎样理解这句俗语? 穷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但是穷人的小孩有的很有志向,学习努力并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当然会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可了。对方以父母翻子女书包为例,指出家庭代沟责任在父母。正是因为不了解子女,又强烈渴望了解子女,但是又难以和子女沟通交流,所以翻书包啊!可怜天下父母心,难道你不该主动告诉父母吗?!自由辩论:1.对于中国的家庭,我们只常常听说“小皇帝”,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父皇帝”“母皇帝”。2.父母对子女全方位关心照顾和迁就,子女应当为父母考虑3.经济没有独立,衣食住行都依赖别人的人,怎么和别人完全平等?不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怎样行使权利?7. 对方辩友从来不否认父母爱子女,但是从来不提子女也应该爱父母!8.对方辩友一直呼叫父母理解子女,但是就是不提子女理解父母!9.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要民主,要平等,但是就是不提贡献,责任,义务!10.我们认为,代沟的消除需要民主,平等,关爱的氛围,目前在消除代沟中缺乏民主,平等,关爱是最大的障碍!12.子女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戴,是代沟大面积产生的重要原因!13.子女不提责任和义务,只提民主和平等;只关注个人表现和个人感受,不关心家庭发展和父母感受,是两代人关系紧张的导火索!15.同学们,亲情是世间最宝贵,最牢固的感情,父母正在老去,不要等到他们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才发现自己夺走了他们多少心血和快乐!16.关爱父母,敢于承担责任,才是新世纪有素质,文明的青年!17.子女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思考,不考虑父母的压力,情绪和感受,不理解父母19.子女享受父母的劳动,父母的关爱已经习惯,理所当然,不再尊重。四辩主席,评委老师,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前面的辩论中,对方辩友犯了几个错误,使得他们的观点无法成立。第一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例如:没有从人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阶段理解父母与子女在学习能力和环境上的差异。第二是片面看待问题。例如:只从家庭表现来理解父母,割裂了父母情绪状态与社会和工作的关系;第三是消极看待问题。例如:在代沟问题上,我们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却不要求自己主动解决;漏洞百出,其观点自然土崩瓦解了。第四是胡搅蛮缠。我方辩友在前面的辩论中,立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认可父母知识的缺陷和态度情绪的失态,并分析了产生原因给出了解决办法。对方辩友对此并没有异议,可是在一些环节还是不断提出父母知识缺陷和情绪态度问题,让我方莫名其妙,不知道对方是否听到了我方发言?我方辩友在所有环节上都一致论证,探寻代沟产生的原因:父母方面,是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教育方法失当;工作和社会的重压使情绪态度不妥;子女方面,是身心阶段性剧变引发太多要求让父母不适应;社会经验的缺乏导致肤浅,赌气,自以为是。在代沟问题上,子女主动父母被动;父母对子女关心了解多而子女对父母关心了解少;父母承担的压力大而多,子女相对承担压力要小而少。身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理性,公平,积极主动看待问题,我们不应该放任代沟的阴霾笼罩我们温暖的家。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家庭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代沟通常产生于青春期。环境的影响使当代青少年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认为父母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我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一是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和子女产生代沟。子女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而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尽管父母在主客观上都有消除代沟的意愿,可同学们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给了父母机会呢?二是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正所谓外因无法决定内因,根本问题还是在子女身上。子女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思想又不成熟,很难正确地把握自己,而又对父母的话又不以为然,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正是由于代沟随年龄的增长有不确定性,要父母来适应和消除它很不恰当。同学们,我们常说与时俱进,其实真正做到这句话的不仅有我们,还有我们的父母啊!只是他们在接受新观点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仔细的筛选,可这并没有错啊!同学们,请了解父母,体谅我们。消除代沟,给彼此一个机会!因为亲情才是人类最原始的特性啊。一是没听过古代或近代有代沟一说。“代沟”一词,是一个产生于当代社会的新语词。代沟产生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急剧变革的当代社会。当代社会每隔十年、二十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就有显著的不同。所以不适用我千年不变的古代。二是代沟的产生是由于父母一代与子女一代人不同的知识构成使他们的思想不同,但父母和我们处于同一时代,这个社会的主力军还是我的父辈,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自以为是,使我们认为父母对新事物了解太少,用我们不成熟的观点来评价父母,这公平吗?三是代沟产生于青春期,在这个个性化的年龄阶段,子女容易受到社会的一些影响,比如说当今社会那些新新人类,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子女们,不愿了解父母,逐渐与父母产生隔阂。四是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子女不断变化,对于父母一程不变的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难道爱也会有错吗?五是代沟随着子女的成长有不确定性,父母难以把握。子女更清楚自己的变化,因此,子女更应该去消除或缓解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代沟。代沟的产生主要缘于子女,代沟的消除主要靠子女的努力,因此,我方观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代沟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子女们应该努力去填平这条沟,而不要让父母血汗白白流入沟中而未见其效。
第五篇:辩题
辩题:逆境有利于成才/逆境不利于成才 正方:高二(17)(18)班联队 反方:高二(11)(12)班联队 正方一辩李雅哲开篇立论:
首先,我来阐明三个概念。逆境、才和成才。逆境,不顺利的境遇。也就是说,人总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逆境。很显然,逆境和险境、绝境不同。才指为社会做出贡献有所作为的人。成才,估名思义,就是掌握才干,形成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逆境顺境都是外因,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此我们强调今天论题的适用对象是具有成才意识的独立个体。并且,逆境与顺境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对方辩友肯定会问了。难道顺境就不利用成才了吗?我们不否认顺境有时候也能成才,但顺境与逆境相比,在同等条件下,逆境有利于成才。它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人们可在逆境中积累大量经验。当人身处逆境时要比在顺境中操劳得多。逆境促使人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摆脱逆境走上成才的路径。于是逆境之中的思考与总结、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就是人们增长才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第二,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困难。身处逆境可激发人的进取精神。郭沫若同志曾说过,艰难环境一般是会使人沉沦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坚强毅力积极进取的人面前,却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环境越是困难,越能抖擞精神,发奋努力,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第三,身处逆境还能磨砺人的意志。逆境能造就人才,就像高温下才能产生坚硬的金刚石一样。它使懦弱变为勇敢,使摇摆变为坚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中外历史上,一帆风顺而有大成就的人实属少见。真正出类拔萃的,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逆境中磨炼出坚强意志的人们。孟子有言,“天将降大用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我方坚信,逆境有利于成才。反方一辩姚远开篇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正方辩友有离题之嫌。对方的立论实质无非是为了说明问题,艰苦条件的磨砺能使人成才。然而我们并没有讨论磨炼能不能成才,而是在讨论逆境是否有利成才。逆境与磨砺不是一个概念,有利与能也不是一个概念。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方的观点是逆境不利于成才。且听我作如下的两点分析。
第一,从概念方面说:人活着。总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这样的环境为我们成才的方方面面都设置了很好的条件,有利于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时,这种环境就是顺境。当我们生活在不论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压抑苦闷时,这种环境就是逆境。“逆”的意思是方向相反,跟顺境相对。“逆境”的意思是不顺利的境遇。不顺利的条件会有利吗?如果逆境有利成才顺境不利的话,我们为什么常祝愿“一帆风顺”,干麻不祝愿“一帆风不顺”呀。再来看看今天我们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利与否。核心在于利。《现代汉语词典》对利的解释有三:第一,利有顺利,便利的意思;第二,利是有利益的意思;第三,是使有利。但无论从哪个意思上说都是不符合正方观点的。难道你们能说逆境能使人的成才更顺利,更便利吗?
第二,从社会方面说:的确,在贫穷落后的社会,艰苦环境下仍能出人才,但他们的成功要付出比在良好环境下多少倍的艰辛呢?难道这是逆境带给他们的好处吗?另一方面,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成长条件是要比过去顺利多了吧。然而即使是这样,老师、家长、学校仍然在不断地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我们营造顺利的成长空间。这就是为了更有利于我们成才。良好的教育,轻松的的思想环境,完善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正是我们成才的有利因素。古往今来的多少成功人士也为我们提供了证明。孟母三迁的典故可谓脍炙人口,若是逆境不利于成才,孟母何必辛辛苦苦地搬家呢?难道是她不喜欢她的房子吗?节目最后得有一个小结,一句话。逆境不利于成才。反方四辩鲍天聪总结陈词:
且不说中国的旧社会中有多少人死于饥寒交迫之中,也不说十年**耽误了一代人的青春,就拿我们学校的现实来说吧,有的同学经济困难不得不缀学,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又使许多学生弃学从工,弃学经商。更不用说社会上还有许多新文盲的存在,他们空喊着逆境出人才只是把眼光盯住古往今来在逆境中成功的一点例子就盲目断言,自然会得到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
在中国古代有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孟轲,也有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的荀况。其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之初并无善恶之分,正如一张白纸,是否能描绘出成才的蓝图,完全由他的经历和所受教育决定,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才有“昔孟母,择邻处”的佳话。
鲁迅曾说,天才的出现,不仅需要天才的种子,而且更要适宜天才生长的土壤。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成才与否,不仅与他的主观努力有关,而且与他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诸葛亮成为千古人龙没有刘玄德三顾茅庐是不可思议的,曹雪芹登上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没有他青少年时期的良好教育是不可能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成才与否是由环境所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把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作为大政方针,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不是天才和种子,但必须有适宜天才成长的土壤。这样我们国家才会有大批人才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中华振兴才有希望,当然我们青少年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尽量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要胸怀凌云志,使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正方四辩霍佳雯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刚才我方一辩已经说了,人总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逆境。我方观点是逆境有利于成才。此观点适用对象是有成才意识有独立个体。
顺境与逆境相比在同等条件下逆境有利成才。人有惰性,无逆境时这种惰性便会多少增长,所以,人总是在条件越艰苦的时候潜能发挥得越充分,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正是逆境有利于成才的道理。
孟轲认为天要为人才设置逆境,来增益他们的所不能。英国的莎士比亚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炼人的德性。梁启超也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好学校。
法国卢梭说过“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逆境总是有的呀。因此人类必须具备一种应付逆境的态度,我们青年人就应该敢于面对大风大浪,要直面逆境,勇于成才,通过逆境获得一种良好的品质,做逆境中的中流砥柱。
毛主席说“哪里艰苦那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当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时我们奔向逆境,通过逆境来增强我们的综合素质。我们的父辈包括南郊中学的许多老师在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号召下,奔向艰苦的环境真正做到这一点,难道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应该成为我们继承的财富吗?
逆境中求生存,逆境中求发展是新一代人必需具备的精神,这是执着的首创精神,是充满挑战的21世纪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这样的进取精神。我们南郊学子应该锻炼这种意志。培养这种精神,相信我们在座的同学都会直面现在的以及将来的种种逆境,成才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