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走进新课程——浅议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
怎样走进新课程——浅议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
摘要:
1、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是开放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2、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还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加以变革,实行全面的开放。
关键词语:开放式教学 优势互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态分组 优选内容 及时指导 交流评价 以思激活 观察积累
顺其意而扬长 反其道而变短
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语文,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语文的魅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放式教学。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是开放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认为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还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加以变革,实行全面的开放,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
一、动态分组
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至6人为宜。在保证组内优、中、差搭配,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兼顾,“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基础上,定期对小组成员流动,实行动态编排。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地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在组内起控制作用,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让学生有在新组内重新树立形象的机会,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优选内容
要选择值得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有些内容学生个人能够完成,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因为这样的合作
学习不仅不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会让多数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要把握安排合作学习的时机,一节课不宜过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是在需要的时侯进行,探究的问题要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一般来说,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和探究。比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二册,《为你打开一扇门》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文学的理解?”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因此可以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当遇到大家都想解决,而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二册〈〈繁星〉〉时,在学生找有关的科技书或报刊读一读,约几个好朋友,晚上去观察星星,谈谈体会。当对一些问题的意见不一致时,而且有必要开展争论,可以组织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如学习〈〈伟人细胞〉〉时,有学生提出“贾里不具有伟人的细胞”,有的学生认为“贾里具有伟人的细胞”,对于这种情况我让小组开展讨论“怎样认识伟人”?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伟人的含义。总之,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应该追求形式与效果的和谐统一。
三、及时指导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说的:“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各自便有了两种思想,甚至还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要让别人把话说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抓住别人发言诉精髓,从中摄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比较、辨别、综合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从中得到启迪,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加进自己的思考,不断使自己的见解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创造性。
四、交流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紧紧抓住。进行交流要以小组为单位,牢固确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教师评价不仅要关注合作结果,更
应关注合作过程,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加以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学习活动形式。它激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里出现了很多的精彩发言。但是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无效的小组学习、热闹型的小组学习、瞬间型的小组学习等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要杜绝这些所谓的“小组讨论”,主要靠教师转变观念,学会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会讨论、会发现、会倾听、会提问、会思考、会学习。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热潮,广大教师越发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长期以来,语文作业的形式并未得到很大的改观,还是老调长谈。仅仅依靠课文后的几道思考题或是课辅材料中的标准化试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这些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的作业大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因此,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加以变革,实行全面的开放,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向思维开放,让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
心理学理论表明,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其灵魂。语文教学要强化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训练,体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色,发挥语文学科的根本功能。为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语言与思维的一体性训练,还必须通过“作业”来引导学生开展有学科特色的、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思维活动,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
1、“机械作业”――以思激活
抄写、背诵等历来被称作“机械作业”,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这类作业理解的片面的指导的偏颇,只注重作业结果,不进行过程的指导,把学生引入“死抄、死记、死读”的误区。其实这类作业只要强化了思维参与,就能变“机械”为“灵活”,变“死记”为“活学”,使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抄写中的思维参与
“抄写”可要求学生的“思”贯穿于始终:写前,读一读字音,想一想
音形的联系,以记住字音;写时,看一看字形,想一想书写的技巧,以揣摩形体;写后,记一记笔顺,想一想字形的组全,以记住字形。这们,就能发挥“抄写”的识记功能、养育功能和习惯培养功能。
(2)、背诵中的思维参与。
背诵可分步练习,循序渐进,力求思维参与。一是看一看:初读概览,整体把握内容;二是理一理: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三是找一找:默读课文,画出顺序标志;四是想一想:轻读课文,还原语言形象;五是记一记:读后静忆,回忆背诵内容。这样就能背诵与理解结为一体,把读记与思维融为一炉。
2、“灵活作业”――以思求实
“品词析句、用词选句、读写结合”等灵活作业中的思维训练比较明显,但须讲究训练方法,以保证活中求实,实中求效。具体可要求学生品词析句要双性聚焦,用词造句须打开思路。读写结合能选好内容。
二、向生活开放,让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的广阔天地。教师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1、“口语表达型”作业
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选讲学校、社会的新鲜事情、学校组织的活动等等。学生为在家人面前“显示本领”,往往态度十分认真,而家长直接听孩子“演讲”,又随时对孩子加以指导点拨,这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填补了老师不在时的空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观察积累型”作业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回家观察禽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家用电器的式样及其功能,家长忙农活干家务的情景;还可以让学生去商店、集市、车站、影院作专题观察。当然这类作业教师需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观察应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并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笔记。
3、“动手操作型”作业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语文作业不能受学科的限制,教师应打破学科的
界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结合起来。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作一些小研究,进行一些小探索。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面,又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对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有一定的帮助。
4、“搜集整理型”作业
这类作业的布置应因人而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引导他们搜集邮票、火花、图片、烟纸、糖纸等。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贴在专门的作业本上(贴画本),并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作品简介,还可以让学生对搜集的内容进分类,如“迷人的风光”、“古老的建筑”、“别致的民居”、“伟人的风采”、“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可进行“语言知识”的搜集。可让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去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识;还可到群众中去搜集谚语俗语,至理名言等。并开展交流,资源共享,去粗取精。
5、“劳动服务型”作业
为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服务观念,同时积累读写的素材。可要求学生回家学做一些家务活,也可组织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让学生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受到良好道德的教育。
三、向个性开放,让作业成为发展特长的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个体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其个性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全面加特长的新型人才。据此语文作业需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能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
1、“顺其意而扬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引导实践,以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特长。擅长写作的学生可组成班级文学社,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并鼓励向刊物投稿;擅长口语的学生可组成班级演讲组,定期举行演讲示范;擅长书画的学生,可成立班级美编组,负责班级板报的美术设计;擅长演唱的学生可组成演唱组,负责课本剧的编排、演出。擅长搜集信息的学生可组成“小灵通信息台”,定期向学生发布校内外的新闻事件„„
2、“反其道而变短”
可让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参与相反的“特长小组”,让他们在“耳濡
目染”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演唱组,不求他们立即登台亮相,先让其做助手,即使最终登不了台,也不予强求;不善言辞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演讲组,让他们在别人的示范中受到影响,逐步锻炼胆量,培养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开放性的语文作业与原来相比也许并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且实施起来也比较繁琐,甚至于会受到一些教师的冷落。但我坚信,随着课程改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会成为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进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篇:构建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
构建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人为本,倡导开放性教学。经笔者调研与实践,认为应该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系统,实现语文教学过程全方位的开放,拓展学生的创造时空,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6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尤其必要,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教学的意义,挖掘开放性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1.扩展教学内容
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延伸、扩展到课外阅读。据统计:在学生掌握知识总量中,课本知识约占35%,是知识的核心部分;课外知识占约65%,是知识的外围部分。前者求“精”,后者求“博”,“精”与“博”是知识大厦纵横两部分的构件,是知识的最佳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情况作了五年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数是以博取胜的。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博士指出:知识面窄是我国青年的一大缺点。学生在多读多写和多向评价过程中,他们感到轻松、自然、有趣、和谐,精神压力消除了,心理状态改善了,就能变“苦”为“乐”,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语文积累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大幅度提高。大量阅读和写作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转化“差生”时曾经说过的:“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思维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写作范围。”
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联系。尽管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语文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如此这些,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增加或删补,还可以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冰心、朱自清、老舍等著名学者的文章。还可以增加一些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韩寒、贾平凹、王安忆等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语文的教学面,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2.更新教学观念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获取对知识本身和知识价值的真正理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其中课堂的开放性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水平的一把尺子。教学理念新,教改意识强的教师,课堂上敢放能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分析、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现在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时间质疑。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和接受学生,建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发展者,与学生一起成长。为此,我区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课改模式,即“10+35”,也就是教师讲10分钟,学生活动35分钟的形式。这既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3.灵活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其最便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多媒体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利用电脑网络,开启课堂教学数字化。
4.把握好开放的度
在初中语文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开放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语文问题进行怎样的开放教学,问题开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学的开放度,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和探究,对学生那些不成熟的见解、想法进行及时点拨、反馈,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总之,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
第三篇: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的点滴思考
本文源自[星论文网]http://www.starlunwen.net
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的点滴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成了语文教学新的指导原则。因此,从单一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的新的“开放式”教学观,也必然成为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新观念带来新视野和新思路的同时,又造成了语文学科特质的明显淡化。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这一定义准确道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讲,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就语文课程本身而言,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提高。如果抛开这些本质问题一味的追求课堂的开放,就出现了语文课上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算又是画,热闹得很。特别是上公开课时,非得来个多媒体不可,好象离了课件教学就不开放了。
显而易见,这只是领略了开放式教学的“形”而淡漠了“神”,或是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语文有其独特的本质和教学任务。开放教学的过程始终不能脱离开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人文性、知识性和教育性,它是“文”与“人”的直接对话。这一条主线,好比是人的脊梁,没有它,人就不能站立;又好比是音乐中的主旋律,没有它,音乐只能成为零散的音符。古人早有“文灭质,博溺心”的警示。只有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特质,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显得无比的厚实与宽泛、灵动与开放,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意义上的教学目标。
为此,在语文开放式教学中切忌五点。一是切忌对课文内容解读的浅尝辄止。新课改的教学过程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这就容易出现不管那类阅读课,介绍完写作背景,扫清一下文字障碍,串读一遍课文,就进入师生互动的分析欣赏阶段了。其实,一堂课上好不好不是由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多少来决定的。单凭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课文,而忽略对课文细细咀嚼、品味、体验无疑违背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性。二是切忌不论是非的满堂表扬。虽然语文属于社会科学,不存在绝对真理,师生自由空间较大。但课文的阅读与教学都是有边界的,是体现某种价值观的,我们不能弄假成真,以非为是。三是切忌忽略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提倡的拓展和开放是有一个核心的,我们应遵循课文真意,进入作者内心世界,有方向有层次地进行思维拓展和开放。只有把握“课文究竟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这四个问题,才能找到思维激活的支撑点,才能真正实现开放意义上的教学。四是切忌教师课堂主导作用的弱化。现在新课程标准提倡开放性的自主学习,那么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不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纯属“放羊”,是开放式教学的误区,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五是切忌教学评价的滞后。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和对事物不同的体验,因此,开放式教学应该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课文展开对话。这就要求开放式教学应该构建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转换的评价平台。但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说了算;学生学得好不好,成绩说了算。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仍然深远地左右着我们的教师,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的评价体制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学。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发表,论文辅导的老牌机构!本文源自[星论文网]http://www.starlunwen.net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如何把握“开放式”教学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是语文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在于领略语文知识的科学性、知识性、人文性和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把握课文精髓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拓展。
二是准确把握表扬的“度”。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扬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必须牢记新课标规定的“语文学习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对学生评价激励的似是而非。
三是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课文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语文核心价值”可以从四个维度考虑:(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课文的主要特征。(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
四是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是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目前,这种评价观念尚未在广大语文教师中形成共识,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发表,论文辅导的老牌机构!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走进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
谈谈走进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作文教学走进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我校全体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文教学。
首先,在阅读上下功夫。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说明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大凡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无不是喜欢读书,读过很多书。惟有饱读书,才会有写作之源。学生作文水平之所以不高,甚至陷入平淡、平庸的泥潭,主要原因是读书太少,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的,肚中无货,怎写作文?根据大纲对学生阅读的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不少于2-3部。根据这精神,我校采取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带学生进阅览室阅读课外书籍,并要求学生确定富有积累价值的书刊,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读,把博览与深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每年利用寒、暑假读2至3本课外书籍,并做好积累工作。要求学生摘录名言警句、精彩语段等。今年下半年我校举行了两次读书报告会,让班上书读得多,读得好的同学传授读书经验,畅谈读书心得,让其他同学觉得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举行了三次读书笔记展览。其中初三有几位学生摘录了名言200多条,精彩语段100多段,写读书心得最多的达1万字以上。在此同时,抓好背诵,要求学生背诵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鲜明生动的口语、佳句;背诵精彩的描绘片段,有特色的顺口溜等。实践证明,阅读是写作的本与源,惟有多读,才不会下笔无助,捉襟见肘,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年我校举行了一次作文竞赛,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被评选出的一类文共32篇,现已汇编成《学生优秀作文选》。
第二,重视课外练笔。《课标》在“必修课程”栏中规定:学生要课外练笔不得少于1万字。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将其纳入教学计划,精心安排,认真组织落实,以求得事半功倍之收效。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内作文未免回数太少,收效受到限制。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实质隐含了“多写”的意思,且说“这才可以使写作越来越强”。魏书生先生要求学生“课外练笔每天完成500字”。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鼓励多写,不死定数量。主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和个性发展因素等。对于喜爱写作的学生要求一周内写2篇,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写周记,对于贪玩,以抄袭来完成任务的学生,则要求每周写300字以上的文章,但一定要是自己的作品。
第三,在培养写作兴趣上下功夫。培养写作兴趣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先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能够以愉快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就能写出好作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如联系社会创设情景,提高写作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学生的作文要反映生活,就不能离开生活。教师必须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与社会的现实情景融为一体。我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展览会、用心爱心专心 1
养殖场等;观看影片、生活小品等;每天中午利用15分钟的时间读报刊文摘上的主要新闻,以此来给学生作文注入新鲜活力。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华和魅力,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又如可运用评讲鼓励来强化学生的兴趣。对班上作文优秀和进步大的学生应该指名表扬,还可以叫他本人在班上朗读。对作文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给以热情的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的智能火花。如初三(7)班有位学生叫王翡翡,她开始对习作不感兴趣,在一次作文选材中由于别具一格,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从此激起了她写作的兴趣,目前她写的作文,一次比一次好。再如让学生写出“真我”,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习作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初一(6)班在习作《说给老师的心里话》一文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向老师倾诉心里话。一位差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老师,请您不要将每次考试的成绩打电话告诉我的爸妈,您是否知道当爸妈知道我的成绩后,我过的是什么日子吗?告诉您,我每次都会受到爸妈的‘雷击’。您玩弄的这一绝招实在叫我可怕。这样时间一长,也许我的神经就会麻木,说心里话,我是多么地恨您„„”这位差生以前写文章的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可今天这篇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可见这种实话实说的文章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往往能写出催人泪下的文章。
第四,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学习写作的方法。以前我校的作文教学是采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写作——批改——评讲”四个步骤。这种方法它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如写作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按同一模式写作,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甚至会扼杀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树立了作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探索,尝试进行了“讨论——写作——再讨论——修改——讲评——小结”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讨论到写作”是学生的写作阶段,从“再讨论到小结”是作文的评讲阶段。第一环节的“讨论”,就是老师布置一道作文题目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两个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主要起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在互相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已见,切磋技艺,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可以不受老师拟定框架的限制,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别具一格的佳作来,千篇一律的现象就不存在了。第三环节的讨论属于作文评讲阶段,主要是以便习作后互相交流各自的作文。先是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推荐出美文,在讨论中明确文章中的优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接着将各组推荐的美文,全班集体讲评一、二篇,让大家找出文中成功之处和不足这处。修改可采用亲自改,也可学生互改。这样做我们是有理论依据的,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叶老还说:“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完后修改、自评,然后分组互评,使学生在改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起到作文训练的作用。本学期我校各班共写大作文8篇,其中4篇是教师批改,另4篇就是采用以上的批改形式。惟有让学生多改,学生习作才不会思路不清,中心不明。小结阶段主要是教师对本次作文的成绩和不足作现场点评,使学生得到信息反馈,明确得失。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教学效果好。
第五,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想象作文是学生运用想象法,描述自己没有经历的事。但初中学生生活面狭小,感知的事物不丰富,这就必须把想象作文置于教学中。一般可运用原文情节的趋向,顺着文章意向进行,例如《卖炭翁》这首叙事诗,作者没有写明卖炭翁一车炭被掠后的情景,故意留给读者想象。老师可指导学生想象卖炭翁归途中的神态和心理。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夕阳西下,晚霞照在卖炭翁的脸上,他望着那空荡荡的车,用心爱心专心
2乌黑的脸上滚下几颗伤心的泪。那系在牛头上的半匹红绡,在夕阳的照耀下,血红血红的,像在血里浸染过。牛车在呼呼的北风中,在泥泞的山路上滚动着。他心想:”老天啊!你为何不将这些大鬼小鬼都捉去,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结局,想象了老翁回家途中的情景,既有人物描写,又有景物描写,深化了诗的主题。当然有时还可以逆反着作者的意向进行想象。例如《孔乙己》一文,假如孔乙己后来中了个举人,第二次到酒店喝酒,掌柜、短衣帮又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由于我们重视了阅读中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习作中出现了很多优质作文。
第六,鼓励创新。这是新课程作文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明确提出”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为了使学生在习作中有感而发,可以采用让学生围绕话题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自主作文就是针对”创新“而言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惟有创新,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在时代生活的碰撞中产生奇异的火花来,才能写出高质量美文。
第七,作文教学要系列化。根据新《课标》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目前已编写出《初中作文系列教案》,共20万字。通过教学实践,大家一致认为该教案集有利于教师的作文教学,目前已成为我校的”校本教材“。该教案2003年获丹阳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已在镇江和丹阳部分学校试用,得到了兄弟学校的高度赞扬。
另外,在作文教学的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语文教师自身的作文素质必须迅速提高。教师本人应该是一个写作的爱好者,一个能写出示范作文的写作爱好者。如果教师自己不会写,没有写作的那种切身体会,当然也就教不好作文,就无法带领学生走进新课程,因此在课改的大潮中,教师应把经常写作看作是自己教学生活的一部分。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
本册总目标:
语法
1.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2.掌握词的组合的基本类型,学会准确运用; 3.学习常用介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搭配; 4.妥贴排列词的顺序,掌握基本规律。
语言运用
了解反语和双关的修辞方法,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并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
1.加强朗读,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注意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和科学思想,并学会抓住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4.初步学会从内容、形象、情感、语言、写法等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5.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文言文阅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
2.学习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自身文言字词的积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学习翻译文言 文中的重要语句(关涉文章主旨、传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
4. 能熟练使用工具书;掌握联系语境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5.初步学习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与体验对文中感人的形象、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 点,说出自己的体验,简单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写作
重点: 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与说明,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多种形式地表达。1.客观反映生活,讲究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和平中见奇等技巧的专项训练。2.学会从同一个素材中提炼出不同的主题,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立意。3.学会采访与学写新闻。
4.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表述明白、清楚。
5.能根据第六单元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附:
八上作文训练的几个内容:
(1)写一则新闻。(2)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叙写小故事。(3)介绍一件工艺品或一处风景名胜。(4)改写一篇文言文或一首古诗词。
口语交际
1.听通知时,要集中注意力,迅速地筛选出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有关的信息。2.传达通知时,要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尽可能转述得全面、完整。
3.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与习惯:听人讲话要诚恳而谦虚,一般不打断别人的话或中途插话;听话要忠实于说话人的原意,不曲解;听话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讲话的要点。
4.说话要有中心。说话要连贯。
5.参加辩论时,搜集资料,思维活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同意见的撞击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综合性学习
1.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桥文化、莲文化等的历史、人文知识和文学知识。2.继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小档案和写描述性说明性文字的方法。
课外阅读
(阶段阅读目标)
1.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能自觉阅读并能有计划地课外阅读。
2.能用批注法阅读作品,对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和能力。
(推荐书目)
1.《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老舍著.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3.《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鲁迅著 4.《福尔摩斯探案》:推理侦破的典范(英)柯南道尔著; 5.《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叙述不平凡的经历
6.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法)凡尔纳著
第一单元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记叙六要素,培养能概括新闻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给新闻拟题的能力。
2.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学会探究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和词语。懂得人物形象欣赏的方法,有感受、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3.懂得服饰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能读懂讽刺性语言,能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4.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
1.《新闻两则》
1.掌握新闻常识,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2.《芦花荡》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蜡 烛》
1.透过人物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2.品味、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 血肉凝成的情谊。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史实。利用书信和作者对话,培养热爱人类文化成果的情感。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2.体会重点语句,领会深层含义,增强语感。3.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第二单元
1.学习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2.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和语言的探究来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
3.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能感受不同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学习在朴素的基础上融进典雅书面语言。4.感受人物崇高的道德情操,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6.《阿长与〈山海经〉》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背 影》
1.学习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寓蕴的思想感情,感受真挚的父爱; 3.体会本文选取独特角度,围绕“背影”布局谋篇,突现父爱主体的写法。
8.《台 阶》
1.学会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内容,说出故事梗概; 2.学会赏析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出恰当的评价;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4.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9.《老 王》
1.把握文章主体内容和线索,体会文章组材有序、杂而不乱的特点; 2.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揭示其内在性格,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
4.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10.《信 客》
1.了解作家余秋雨的有关情况;
2.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其质朴典雅、精辟畅达的语言特点。
第三单元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比较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的异同,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
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特征,注意其平实、简要、准确的特点,强调其科学性、客观性。
5.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11.《中国石拱桥》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领会文章的内容;
2.感受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及有关知识;
3.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4.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杰出成就。
12.《桥 之 美》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13.《苏州园林》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14.《故宫博物院》
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习方位词在空间顺序说明文中的运用,并体会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宏伟壮丽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5.《说
屏》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话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四单元
1.了解事理说明文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2.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了作阐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3.体会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娴熟运用,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4.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和培养运用资料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16.《大自然的语言》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7.《奇妙的克隆》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增强说明文阅读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4.认识科学与伦理道德问题并进行思考,感受科学研究中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19.《生物入侵者》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1.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2.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3.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4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5.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第五单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2.自主地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语感;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4.学习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关涉文章主旨、传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
5.初步学习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与体验,对文中感人的形象、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说出自己的体验,简单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21.《桃花源记》
1.朗读、背诵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
1.积累文言词句,扩大词汇量,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翻译文言文,感受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超尘绝俗的胸襟; 3.了解“说”和“铭”这两种文体;
4.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衬托的写作手法。
23.《核舟记》
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24.《大道之行也》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5.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5.《杜甫诗三首》
1.了解诗人生平,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通过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六单元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 情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 想感情的能力。
4.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6.《三 峡》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27.《短文两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5.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8.《观 潮》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6.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29.《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30.《诗四首》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