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3 03:1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第一篇: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俗、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民俗文化走进语文教学,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提升自我,了解民俗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传承民俗文化,倘若语文教师自己都一知半解,很难想象能教出喜欢、理解民俗文化的学生。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广泛地了解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教学工作。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内容很多,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艺术修养、文化品位不高,不能真正地体验到作品内在的神韵与作者为文之用心,就不能真正地走近作者,理解作品。再者,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的民俗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不枚胜举。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我,让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民俗文化,笔者大量地阅读相关的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力求将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民俗文化理解透彻;并学习、研究本地的民俗文化,力求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不至于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不深不透、捉襟见肘。在课余时间,笔者走访了当地民众,参观了本地的博物馆,并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民俗文化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教科书中所描写的民俗文化的同时,也知道本土的民俗文化,将作品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之中,达到真正地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目的。

二、依据教材,深挖本土民俗文化

近年来,随着专家学者的呼吁、课程改革的重视、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增加以及测验考试的青睐,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这就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社戏》、《安塞腰鼓》等这样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选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设了民俗文化专栏,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风俗、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述街头商贩的吆喝,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不仅如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到民间采风去”。开设有“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等五个专题让学生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并在“参考资料”中增加了“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节日风俗”的知识。

在这些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深挖本地的民俗文化,并通过视频、音乐、图画等形式展示。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欣赏了云南民歌的风采,了解到这个多民族地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了唱歌的民族特色。之后,笔者给学生讲了本地曾经广为流传,但现在已失传的《东海嫁女歌》、《东海渔歌》等,让学生知道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前,本地也有属于本土的民歌流传于老百姓生活、生产中,而且这些民歌都是用本地方言所唱,所唱的内容都是本地特有的。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与《春酒》这两篇课文时,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了本地过端午节和春节的民俗。在这探讨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同在一个县区,过节的风俗还是略有不同的,有些村在过端午节时包粽子;有些村是过年时才包粽子,有些村在过年时举行“游神”活动,有些村庄却没有,而是在其他节日举行“游神”活动,或是从来都没有这项民俗活动,果然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深挖本土的民俗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以前不曾了解的民俗活动,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增长了他们在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三、走出课堂,寻找本地民俗文化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渠道之一,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得有第二课堂的文化意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此,笔者常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去寻找本地民俗文化。

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余时间,笔者常常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或附近村庄的文化馆,让学生在图书馆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尤其是在附近村庄的文化馆,学生常常能读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如《西山村的历史》、《东海民俗纪》等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个版块为学生走出课堂学习语文提供了内容。在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这一版块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去寻找、去深挖本土的民俗文化。在展示课上,学生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料。学生们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堪称东方一绝的“东海人龙舞”,“遂溪醒狮”、“吴川飘色”“吴川泥塑”、“吴川花桥”“麻章傩舞”、“雷州石狗”等本土民俗文化;展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图片、视频、手抄报,更有学生自己表演等等。在这些展示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本土民俗文化,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未曾知道本地有这样的民俗文化。课后,很多学生都跟笔者反映,他们收获很大,在寻找本土文化中,在查找资料,在听老人的讲解中,他们为所拥有的这些本土民俗文化而感到自豪,为作为湛江人而骄傲。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容忽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让学生长期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受浓厚的民俗文化的熏陶,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便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余昱《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作者单位: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民中学)

第二篇:《走进陕西民俗文化》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走进陕西民俗文化》教学案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小学五年级

2、学科:信息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陕西民俗的相关资料。

4、教师课准备:

①准备有关陕西民俗的资料。②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③准备“寻找失落的文明”调查表。

二、教学课题 课题名称

陕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试用)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 《走进陕西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留下的辉煌篇章,感受传民俗文化的魅力,知道民俗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学会弘扬民俗文化。

(2)知道家乡陕西有哪些民俗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内涵、意义。(3)学会运用网络自主查寻、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学会如何计划、分工、组织,培养几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能力。

(2)利用教学资源,借助网络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学会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由于近年来,当代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缺失现象尤为严重,因此,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征,教材设计了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陕西民俗文化的探究学习,是提高青少年民俗文化素养的便捷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寻找适应小学生特点的民俗文化教育,也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之一。

本堂课是学生对互联网的知识建构基础上设计的内容,通过学生运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以便了解陕西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学会如何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甄别、分析和应用,也是学习如何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够正确填写调查研究计划书,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共同探索陕西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寻找有用的资源,还要走入实际生活、做好调查研究,并且将小组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从不同方面对陕西的民俗文化做一定的研究,最后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结合信息学科的特点,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宽带网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民俗文化,充分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讲所搜集到的民俗文化;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家

http://baike.baidu.com/view/6585.htm ③指导研究除陕西“十大怪”以外最典型的陕西民俗文化。http://www.xiexiebang.com 通讯地址:陕西省宁陕县旬阳坝小学

邮 编:711603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微笑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让微笑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人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学习起来就没有压力,就会感到快乐,语文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怎样才能有轻松的氛围?那就是微笑面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记得以前刚刚到小学任教那段时间,我一直板着面孔,因为我认为我要在孩子们面前保持特有的威严和威信。没想到有一天我听到孩子们背后的议论:“语文老师就像一个冰激凌,我们上课都很害怕。”„„有一天我对孩子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看到孩子们快乐的样子,我也舒心的笑了。从此,我一直以微笑面对学生,学生们也都非常喜欢我了。即使孩子们有不遵守纪律的时候,我都用眼神、手势来暗示他,尽量不批评,多鼓励。

我还尝试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语文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我对比过同样内容的两节课,一节是没有用音乐的传统课,另一节只是在课的结束部分用了音乐舞蹈来放松。结果是第一节孩子们脸上没有多少表情;第二节孩子们笑声不断,不但身体得到了放松,精神也非常愉快。所以让音乐走进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生活;语文;语文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记得我带学生们去春游,在路上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有学生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新开河夕照,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学生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的小溪一般流畅自如。

如果说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天然的布景,那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后,我就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课后实践练习,组织学生以所在的财源镇为阵地,利用星期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看一看周围有哪些污染源,污染程度怎样,还有哪些人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想一想,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或改善环境,并要求学生联手写出考察报告。通过考察,学生们发现石墨矿的污染非常严重,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亮闪闪的石墨屑,使周围居民患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增多,石墨矿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水源,使附近种植的植物变得矮小、枯萎、甚至死亡,造成鱼减产,水稻减收,甚至居民的饮水都受到影响;石墨矿的运输车辆还把修建不久的水泥路压得四分五裂、高低不平,还发现有占用耕地建砖厂或毁田挖沙等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通过调查走访,学生纷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如a、开展“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废旧物品重新再利用。

用心爱心专心 1

b、自办小报,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片做成展板,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进行“爱我家园,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义务宣传。

c、建议开发冰川、淡化海水,利用纳米技术处理污水、废气„„

d、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

e、以童话的形式再现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如《一条小鱼的遭遇》、《湖水的自述》、《我是一棵草》„„

正是在这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责任感,而且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文。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这样一个情节: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默默地读三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呢?“——”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清晨,陶渊明披着星星来到田间,铲除杂草,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月光如缕,撒在田间小道上,照在扛着锄头,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但在这恬静的夜晚,心里是那么的愉悦。怎能说不美呢?“”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吗?“——”月夜归耕图。“”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这个发现很新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诗中有这样两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意是,陶渊明在南山下种了一块豆地,晨出晚归,无论怎么勤劳,地里总是蒿草茂盛,豆苗稀少,一个好多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他不愿意做官,就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距离官场远。离开官场的尔虞我诈,感觉很清净,很闲适,这是一种归隐的表现。“——”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没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我认为,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诗人怀才不遇,只好隐居田园,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我认为那是逃避。“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孩子们高兴,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一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想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么多的美好境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才使得语文课堂如一渠活水,源头不断。

三、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

用心爱心专心

2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1、尝试当”小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也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当”小画家“

学生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将语文还原为画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中,在学生诵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提供的景物作画并绘制诗画一体的书签。学生通过画画,不仅在头脑中影视了作者所见的美景,而且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再创造的条件,使自己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张扬。

3、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4、课堂表演。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总之,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学生会时时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大胆学语文、用语文,体会语文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陕西民俗文化走进欧洲

陕西民俗文化走进欧洲

发布时间:2013-11-15信息来源:陕西省文化厅

按照陕西文化走出去的总体要求,扩大陕西传统文化在海外影响力,由省文化厅组派的陕西民俗演展团一行8人应欧亚新丝绸之路经贸文化促进会、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的邀请,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奥地利、斯洛伐克进行文化交流。

维也纳联合国城中国文化联谊会(简称中文会),是由维也纳联合国城各机构和组织的中国任职人员、退休人员及家属和维也纳联合国城各机构和组织对中国文化有兴趣者组成的非营利群众性组织,旨在利用联合国平台,弘扬中国文化、增进国际友谊,正面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肖建清会长、王圳副会长、以及联合国工发负责民间工艺研发的项目干事 MARLEN 等与陕西民俗演展团在维也纳联合国城与进行了广泛座谈,演展团团长厅非遗处崔天民处长就中国政府近年来对民间艺术保护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包括立法的现状,给大家作了详尽介绍,同时民间艺术家也就各自的艺术历史和独特性,以及目前的传承和传播现状,一一道尽,并当场展示技艺。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9月28日,由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2013维也纳汉语日活动在维也纳市中心的瑞典广场拉开帷幕,中国驻奥地利使馆赵彬大使、国家汉办胡志平副主任、奥地利前驻华大使布腾豪泽博士以及包括奥地利大法官、国家议院、文化教育届知名人士和光明日报、奥地利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近三百人参加开幕仪式。来自陕西的剪纸、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等陕西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吸引了民众的注意力,赢得了广泛好评。此外,演展团还赴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进行了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陕西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

陕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人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不仅为交流机构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奥地利和斯洛伐克民众流连忘返。维也纳联合国城中国文化联谊会、中国驻奥地利使馆赵彬大使、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Richard Trappl(李夏德)院长、中方院长王静和布拉斯迪拉发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丁树德都对演展团赞叹不已,邀请演展团2014年国庆等合适时间到访进行更为丰富的文化交流。演展团在奥地利期间与欧亚新丝绸之路经贸文化促进会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就2014年与2015年合作在维也纳联合国城举办陕西专题文化展等系列活动达成了初步意向。

下载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走入了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新的电化教学模式变化喜人: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

    让“金点子”走进教学总结

    让“金点子”走进教学总结 田明广 一、问题的提出: 提及“金点子”,一个时髦的词儿,“金点子公司、金点子传媒、金点子宣传、金点子„„”。企业更是流行着“一个金点子能够救......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

    让多媒体走进物理教学

    让多媒体走进物理教学 河北省文安县第二中学 毕洁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

    走进身边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走进身边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族人的性格。关注民俗,就是关注生活,也是关注文化。 去年,正月初一,我们一家四口回家乡去看望年迈......

    怎样走进新课程——浅议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精选五篇)

    怎样走进新课程——浅议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 摘要:1、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是开放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2、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还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加以变革,实......

    让参与式教学走进课堂

    让参与式教学走进课堂 -------读《走进“三生”课堂在学思中前行》心得体会 高碑店五中张学会 在暑假期间,根据学校的要求,我认真阅读了《走进“三生”课堂在学思中前行》这......

    让地理教学走进真实生活

    让地理教学走进真实生活 让地理教学走进真实生活 摘 要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