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探索走进概念教学

时间:2019-05-13 02:5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自主探索走进概念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自主探索走进概念教学》。

第一篇:让自主探索走进概念教学

让自主探索走进概念教学

台州市书生小学 陈伟君

摘要:

数学概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点、结合点、拓展点。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时应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为指导,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重视概念的发展,通过创设“探索”的情境、架设“探索”的支架、煽动“探索”的火花、播撒“探索”的种子等途径把概念学习变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索

概念

现代教育观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学生自主探索而获得新知。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但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长期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教学设计模式往往以“教”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具体化过程,忽视了学生体验、探究数学思维的心理化过程,使思维呈依赖性。其结果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公式等一知半解、遗忘率高、灵活性差、再现能力低,更无法内化成长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学习主动权回归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感悟概念的内涵,体验概念获得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使其终身受用。

一、创设“探索”的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没有一定数学情境的支持,数学概念的学习就会走入机械、空洞的死胡同,从而导致学生记忆的机械、思维的僵化。让学生探索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依靠平时积累,又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师应设置有利于学生经历概念感知、体验、内化、接纳过程的数学情境,让概念学习成为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想“探索”、愿“探索”。

1.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一位好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巧妙设计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这样设计:课首播放了一段在课前拍摄的一段班上三个同学投篮的录像,记录三个同学各自的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通过比较命中率来让学生体验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学生见到本班同学成为“银屏明星”,十分感兴趣。同时身为主人公的三个同学更是对这节课充满着期待。这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2.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不同,因此对概念的感悟时的基点和形式也存在着差异,建立数学概念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也就不一样,从总的方面看,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

一般地说,低年级小学生“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感知辨别而概括抽象形成概念。所以在低年级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在数学情境的创设时更应注重游戏、实物模型、图片等的应用,从形象而鲜明的事物中去感知概念的属性,感悟概念的形成。中高年级的学生逐渐过渡到以“概念同化”作为数学概念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建立概念时,较多的是通过“概念同化”的形式,即将新概念与原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使新旧知识得到有机结合与联系,从而建立起新概念。在中高段教学中,数学概念教学除了实物直观外,教师的语言直观也不容忽视,教师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也能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感性认知。

二、架设“探索”的支架

学生对新知的学习离不开旧知的支撑,更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更应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上,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桥梁和纽带。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搭桥铺路,穿针引线。1.注重实践操作,提供“探索”的平台。

实践是最好的感知。实践操作是一种运用知识和探究知识的综合性认知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的环境和获取知识的桥梁。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分一分、算一算、摆一摆,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为抽象概括出新概念打下基础。如教学“圆周率”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做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在直尺上滚动或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算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让学生自己发现得知圆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揭示:圆周长是同圆直径的3倍多,是个固定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圆周率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实践探索中得到了直观形象的感悟。

2.组织合作学习,拓展“探索”的空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概念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存在差异,学生对概念的自主感悟中有时就会出现困难,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观点,澄清自己在概念理解上的模糊点,从而达到自悟与众悟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互质数”这一概念时,为了使概念的外延得以延伸,设计“()一定是互质数”的填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加以集体讨论,从而得出了“1和任何非一个0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两个不同素数一定是互质数”“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0除外)”、“两个连续的奇数一定是互质数”等结果,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互质数”这一概念的空间。3.巧妙设计练习,巩固“探索”的果实。

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经历“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多次反复实践。练习是学生将数学概念实现同化向内化转变的必经之路。巧妙的练习,不仅有利 于学生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概念的理解转向概念的应用。

巩固概念的方法是设计多种类型的练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全员参与并感到有趣。练习尽量要做到让学生精练,我觉得设计时要注意“三度”。(1)广度:练习要关注全员参与,形式要多样、新颖。(2)坡度:练习的设计要层次分明、循阶而上。(3)适度:练习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并有一定量的密度。在学生明确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后,可设计以下这组练习:(1)让学生应用所学动笔把13、16、25、1、19、33等迷路的数送回家。(分别是质数和合数的家)(2)抢答的游戏:师出一个数(28、125、17),让生判断是质数或是合数。示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面做这个游戏。(3)利用学生的座号牌(有磁性的)组织比赛。(规则:全班分奇、偶数两支代表队,分别到黑板为自己的座号牌找家,找对的越多就是冠军。)比赛完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察黑板所贴的座号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一组练习全员参与的使学生高兴的把枯燥的、没有生活联系的数学概念学好、学扎实。

三、煽动“探索”的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不乏磨擦出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点拨,让火花燃起来、亮起来。

1.增强概念教学的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在概念学习过程的开放,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途径感悟概念的内涵,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设计:先安排一个小故事:大家都听过西游记的故事吧,一天,师徒四人赶了半天路,口渴难忍,孙悟空好不容易找来了一个西瓜,准备平均分给四个人吃。猪八戒在一旁嚷道:“俺老猪肚子大,一块西瓜解不了渴,我得吃两块!”孙悟空就真的分给了他两块。吃完后,猪八戒又纳闷了,明明吃了两块,怎么好像不多吃呢?你知道是为什么?如果猪八戒想吃3块、4块、5块„„让你来分,你会怎么办?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有趣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迸发出“探索”的火花。

2.增强概念教学的应用性

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探索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手段。如在认识了“百分数“后可以这样设计:请每个学生当一次服装店老板:“你进了40件衬衫,为了获得成本的2成盈利确定价格。同时告诉店员,如过了一个月还有卖不掉的,就按定价削减2折出售,结果全部卖完后盈利560元,占预计盈利的7成。盘货时你想算一算减价后出售了多少件衬衫,该怎么算?” 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解答后还提出了一些使卖剩商品盈利更多的策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还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四、播撒“探索”的种子

其实一个人的“探索”并不神秘,是一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的结晶。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各异,性格气质有别,思维方法、习惯不一样,使探索的方法往往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设计时,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在体验过程中感悟,在知识的运用中品尝“自我探索”的成果,让“探索”的种子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严运华 《 “问题链”的设计与教学》 《广东教育》2006年第12期

[2]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杨开城 《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 2002.12

第二篇: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课堂

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卓越课堂

一 自主学习,引导发现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它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1.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教材无非是个凭借”,教学中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就读哪段,由于学习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发言也闪耀着智慧的灵气。

2.还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在落实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学习方法,并不断进行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猜字谜识字;有的学生喜欢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还有的同学利用同音字来识字等,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绝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还学生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解的权利。例如学完《司马光》这课后,我问:“你想对司马光说点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司马光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机智勇敢。但也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用石头砸水缸非常危险,有可能把水缸里小朋友的头砸破。此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肯定了他独特的理解后,便顺势引导他们说说还有什么救人的方法。当学生理解文章不唯书、不唯师时,他们的个体感受才能得到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二 合作学习,引导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

被采用的形式,那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有趣?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1.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导入时合作激趣”、“新授中启发心智”、“小结中评价提高”。为了不趋于形式,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2.建立和谐、民主、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3.培训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4.合理分组,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例如,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召开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两点:(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2)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话。具体的程序有三点:(1)对选择的问题思考两分钟;(2)在小组内寻找伙伴自由交流;(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三 探究学习,引导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在操作上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探究随意性大,只注意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不注意内容整合以及优化,远离教学内容、天马行空。要怎样改变这种无度开放的探究,让探究学习的方式更有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经历过的教学过程来探究知识。(3)通过合作探究,激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护探究的创造性。(4)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教给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在学完《乌鸦喝水》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多数学生认为乌鸦聪明、爱动脑筋。但是有的小组在肯定其他小组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乌鸦的办法很慢,虽然能喝到水,但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听到孩子的回答后,我马上让同学们接着讨论,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他们的想象就像装上了风火轮一样,越转越快,越飞越远。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学习方式的激趣。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学习方式趣味化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

第三篇: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索论文

一、重返具体时空,认识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创设情境,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具体历史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因此,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概括而深刻的。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高中生而言,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教学中笔者提供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绮思梦达冲破门第观念,与亲王侍从相恋的故事、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讲演的节选及反映当时意大利人对假发等装饰品追求的现象等三则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上述材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怎样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价值取向?据此,你认为该如何定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通过上述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置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场景中,把抽象的人文主义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反对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2.重返现场,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外延。任何历史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完整地理解历史概念还需准确理解其外延,否则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片面和孤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概念。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反映中世纪末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人文主义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经济上,庄园式自然经济强大、教会占有地产最多,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产阶级兴起;政治上,国家分裂、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城市自治出现、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神学垄断精神生活,同时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社会生活上,神学控制社会生活,同时市民开始追求现世享乐。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时空中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并进而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构段落时空,理解历史概念的变化与延续

1.微观视角,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历史事物反映的历史概念也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否则学生容易造成困惑。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有关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观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的细节,并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赞美人的内容等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材料反映文艺复兴不同时期对人的赞美有何异同?为什么?通过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讴歌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的自由个性,积极追求现实幸福和世俗享乐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但在不同时期,其具体表现有所区别:14世纪时期,薄伽丘侧重于肯定人的本能欲望;

15、16世纪,米开朗琪罗侧重于赞美人外在的自然美;而16、17世纪,莎士比亚则大力讴歌人性内在的丰富感情与高尚尊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期间文艺复兴运动波及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人文主义自然也随之逐步深化。2.宏观角度,认识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的延续变化。任何历史事物总是与相邻的历史事物相联系,而不会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的时空点上。因此,教学中应将历史概念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概念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原点,通过问题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向前和往后延伸:(1)你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文主义的复兴还是发展,为什么?(2)为什么人们一般将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运动当做西方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说说你的理解。通过点拨、总结,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中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与作用的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但与启蒙运动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及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企图借助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启蒙运动除了反对教权主义外,还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建立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因此,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更为完整。通过上述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从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演变进程中整体认知人文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

三、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

历史概念是一系列历史事物共同属性的反映。教学中我们较多关注历史概念的共性,而忽视历史概念的个性。事实上由于历史事物产生的时空不同,历史概念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因此,教学中还应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以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为此,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两个维度展开教学。1.分析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走向。以文艺复兴为中心,建构14——17世纪中西历史发展的体系框架,认识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发展走向。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但丁和王夫之对人的阐述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比较两则材料,概括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儒家人文观的异同。(2)为什么东西方相似的文化现象其命运却截然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成为激荡社会的文化思潮,而中国的人文主张却“胎死腹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通过探究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思想家都抨击了原有统治思想中的非理性成分,歌颂了人的价值与欲望。但西方人文主义者歌颂的是具有独立个性与自由意志的个体的人,而明清思想家主张以封建礼教制约人的私欲,歌颂的是恪守封建儒家伦理规范的人。之所以当时东西方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主要是由于它们都兴起于东西方的社会转型时期。而两者的历史影响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及思想来源不一样。2.不同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征。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分析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点。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呈现材料: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探究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侧重于个人主义,重视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产生是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而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爱国志士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总之,时空观念对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构建历史联系,进而准确认识历史规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重返具体时空,挖掘历史概念与时空背景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建构阶段时空,侧重时序观念,在动态的时空发展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发展演变;联系特定时空,侧重空间观念,还原历史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目前,如何运用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以达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面对的问题。上述实践只是笔者对运用时空观念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一次尝试,愿为抛砖引玉。

【注释】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2]赵恒烈:《如何纠正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中的常见错误》,《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第四篇: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卓越课堂

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卓越课堂

——浅谈低年级儿童学习方式激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方式即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儿童学习方式更具有趣味性呢?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 自主学习,引导发现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它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1.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教材无非是个凭借”,教学中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就读哪段,由于学习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发言也闪耀着智慧的灵气。

2.还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在落实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学习方法,并不断进行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猜字谜识字;有的学生喜欢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还有的同学利用同音字来识字等,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绝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还学生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

解的权利。例如学完《司马光》这课后,我问:“你想对司马光说点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司马光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机智勇敢。但也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用石头砸水缸非常危险,有可能把水缸里小朋友的头砸破。此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肯定了他独特的理解后,便顺势引导他们说说还有什么救人的方法。当学生理解文章不唯书、不唯师时,他们的个体感受才能得到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二 合作学习,引导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那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有趣?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1.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导入时合作激趣”、“新授中启发心智”、“小结中评价提高”。为了不趋于形式,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2.建立和谐、民主、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3.培训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4.合理分组,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奇

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例如,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召开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两点:(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2)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话。具体的程序有三点:(1)对选择的问题思考两分钟;(2)在小组内寻找伙伴自由交流;(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三 探究学习,引导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在操作上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探究随意性大,只注意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不注意内容整合以及优化,远离教学内容、天马行空。要怎样改变这种无度开放的探究,让探究学习的方式更有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经历过的教学过程来探究知识。(3)通过合作探究,激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护探究的创造性。(4)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教给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在学完《乌鸦喝水》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多数学生认为乌鸦聪明、爱动脑筋。但是有的小组在肯定其他小组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乌鸦的办法很慢,虽然能喝到水,但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听到孩子的回答后,我马上让同学们接着讨论,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他们的想象就像装上了风火轮一样,越转越快,越飞越远。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学习方式的激趣。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学习方式趣味化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

第五篇: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的概念

现代学习理论家主张把自主学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社会性等八个维度加以界定。如果学生在这八个维度均能自主并能作出选择和控制就被认为是自主的,即: 1.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 2.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 3.学习方法由自己选择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 4.学习时间由自己进行计划和管理; 5.对学习过程能够进行自我监控; 6.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据此进行强化; 7.能够主动组织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8.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Brundage 和 MacKeracher(1980)将自主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赖阶段,这时学生的学习需完全依赖外部的准则。第二阶段,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立地个体,开始发展自我认识,甚至很反对依赖,想在群体中进行独立地活动。第三个阶段,学生独立性已经比较强,对群体内的合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到最后就能够兼顾个人与群体,从而达到自主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国外学者杨四耕在《自主课堂的要义与操作》论文中援引学者齐莫曼关于“自主学习”的内涵维度阐述了齐莫曼对自主学习的看法,见下表。

齐莫曼自主学习观

科学的问心理维任务条件 自主的实质 自主过程 题 度

1.为什么动机 选择参与 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 自我目标、自我效能、价值观、学 归因等 2.如何学 方法 选择方法 有计划的或自动化的 策略使用、放松等 3.何时学 时间 控制时限 定时而有效 时间计划和管理 4.学什么 学习结控制学习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意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行为控果 结果 识 制、意志等

5.在哪里环境 控制物质对物质环境的敏感和选择、组织学习环境 学 环境 随机应变 6.与谁一社会性 控制社会对社会环境的敏感和选择榜样、寻求帮助 起学 环境 随机应变 齐莫曼教授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处于一个积极的参与状态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也就是说自主学习的学生在元认知方面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任务能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能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对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有充足的信心,而且还能通过成功的效能体验强化学习动机;在行为方面,能够对学习进行选择、组织、改造、变革,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因而研究自主学习的构成要素,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去考虑:动机、方法、行为和条件。“动机”解决的是“为什么学”的问题,属于学习的情感因素,它的任务条件是选择参与,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自我设计目标、自我效能感、价值观和归因等。“方法”解决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属于学习的策略因素,它的任务条件是选择、控制学习方法,表现在学习活动中就是策略地使用并使其自动化、习惯化。“条件”解决的是“什么时候学”和“在哪里学”的问题,属于学习的时空因素,其任务条件是控制学习环境,保证学习的时效性,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对学习时间进行计划管理,对学习环境进行选择控制。“行为”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属于内容因素,其任务条件是控制学习行为,意识学习结果,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等。因此,评价学习活动是否自主,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去考察,离开了上面四个要素就谈不上自主。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上的“坚持学”。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分课题负责人余文森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他主,就是知道。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第一段看什么,第二段看什么,碰到问题怎么思考,都由教师做主,教师说了算,这就是他主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性。但是学习还是学生在学习,他的经验积累、变化,还是他自己的事,只是在别人的引导、规划下实现这一点。自主学习就不是这样。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同学的帮助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思考。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韩四清教授则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有多层次含义的概念。所谓相对的包括两层含义,首先相对于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而言,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完全摆脱教师的控制而追求绝对的自主;其次是相对于“多元控制”而言,虽然学生的学习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有其独立性的一面,但学生的学习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社会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的主动关心和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各种学习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各种交往的主动关心和作用。在人际关系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自主合作关系。在课业学习上,学生应该既重视主动接受系统的知识和经验,又十分重视观察、实验和探究,或是教师提出适当的课题,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包括课内外和社会的活动)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过程的积极化。显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含义和程度也是有层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决策与选择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实际上,我们讨论任何一种类型的学习,都会涉及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为什么学,怎样学,何时学,学到了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等等。这些基本问题所探究的实质就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学习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动机往往存在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或内在于学生的自我知觉中。学生会自己去设定学习目标,对自己的胜任能力进行判断,寻找自我价值感等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方法上,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策略,有时候这种意识和计划已经熟练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性行为,学生能够自如地调动这些学习策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在学习时间上,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结果上,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清醒的意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学习环境这方面,自主学习对学习情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很敏感,能够做到随机应变。

从范围和时间来看,自主学习又有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对自己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学习活动、学习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自觉地计划、监察、评价、反馈与调节、微观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某一较短时间内正在进行的某一具体学习活动的计划、监察、评价、反馈与调节。

从性质来看,自主学习可分为非认知指向型自主学习和指向型自主学习、前者主要指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注意程度、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非认知因素的计划、监察和调控。后者主要是对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结果的检查和修正等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察和调控。从学习阶段来看,自主学习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习开始之前,分析学习情境、树立目标、制定计划; 2.在学习活动期间,监控学习进程,反馈、维持或调整学习行为; 3.在学习活动结束之际,检查和评价学习结果,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在学习活动完成后,作深入的反省和总结。学者们对自主学习含义的界定,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是从学习的各个方面综合定义自主学习的本质属性。如齐莫曼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二、是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界定自主学习。如董奇认为:自主学习与“他控”相比,是学生为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学习目标,并保证其学习成功时,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从整体过程上可以分为: 1.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2.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进行监察、评价、反馈; 3.在以上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三、是根据自主学习的范围,将自主学习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自主学习是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发展的社会活动,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体自主学习。而狭义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活动。

四、是从自主学习的特征来界定自主学习。如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主宰自己学习的活动,其实质是独立学习。自主与“他主”相对,它们的根本分水岭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是否确立。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超能性、独立性、异步性等特征。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概念并不统一,但已为我们揭示出自主学习的实质。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也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是学习主体在学习目标、过程和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主动建构过程。

其中,广义的自主学习包括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发展。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体自主学习在内的一切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包括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个要素;也可包括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三个要素;还可只有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两个要素。狭义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主动积极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的发展。可见,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校教育,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四个教学要素。我们通常所说的“自主学习”指的是狭义的自主学习。

“学习”是学习主体对社会文化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内化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一系列原理、定理、规则和规律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的把握和应用,从而形成或锻造出学习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地吸收、建构。因此,这时的教学活动主要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基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活动的中心,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活动的目的。

下载让自主探索走进概念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自主探索走进概念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金点子”走进教学总结

    让“金点子”走进教学总结 田明广 一、问题的提出: 提及“金点子”,一个时髦的词儿,“金点子公司、金点子传媒、金点子宣传、金点子„„”。企业更是流行着“一个金点子能够救......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

    让多媒体走进物理教学

    让多媒体走进物理教学 河北省文安县第二中学 毕洁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

    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俗、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

    小学音乐教学自主探索浅谈[5篇材料]

    小学音乐教学自主探索浅谈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原有的旧思路、旧观念、旧方式的教育传统模式下,有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就是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

    走进新课程 探索新理念

    走进新课程 探索新理念 孟连县举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竞赛 11月4日下午,为期两天的2011年孟连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说课、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孟连县民族小学......

    走进气象局 探索新知识(范文模版)

    走进气象局 探索新知识——记榆林市第四小学参观榆林气象局 榆林市第四小学,为拓宽孩子视野,培养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秉承“求真崇善尚美”的校训,着力建设“寻美”......

    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的优势(大全)

    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的优势 现代教育的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学习必须成为儿童主动探索、自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