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教学自主探索浅谈
小学音乐教学自主探索浅谈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原有的旧思路、旧观念、旧方式的教育传统模式下,有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就是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被动学习,兴趣寡然。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手段单
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
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广大的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性发展;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探索课,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
一、适时“问”,引起审美趣味,激发学生探索动机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受到意外和新鲜,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呢?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时都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歌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歌,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它!”这位教师将导入设计的非常自然,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使学生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情感想象获得审美喜悦,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然后适时的提问,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最终使学生懂得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并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
二、引导“玩”,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判趣味是狭窄的。但适合这一年龄段的歌曲教材共同特点是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等。许多教师针对这一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训练;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学活动……总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他们通过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我在进行《粉刷匠》这一课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玩”的乐趣与意义:《粉刷匠》是一首极富有儿童情绪,而且朗朗上口的儿歌。我在这一课教学中,用“开心”和“生气”两个形象各异的小纸偶为线索进行了对歌曲的感受、体现和创作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当进行到歌表演和创作这一环节时,并不是使学生通过肢体做简单的律动,这只是停留在了较为浅薄的层次,而应引导学生在这样浓厚的表演氛围中进行更深的探究,从中得到更深的道理。所以学生学会基本的“粉刷房屋的本领”后,①我扮成“开心”说:“同学们,你们都是勤劳的好学生!下面就让我们分工合作,把房屋彻底地粉刷一遍,让它更漂亮!好吗?”②接着大伙开始分头商量什么干;③这时教师引导:“谁来帮着粉刷窗户?”……“还有地面”……一下子同学们又活跃起来!通过这一次“刷房子”的劳动体验,学生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懂得了“劳动最光荣”;④最后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巧用“CAI”,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已逐渐普及,其教学优势也被人们认同。巧用“CAI”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指导操作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如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并联想而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的主观性、主动性,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音的高低》教学中,一般会准备许多像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可乐瓶、装沙子的塑料袋等这样的物品,然后让他们学想一想,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不施是个12全文查看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音乐创造教学探索
小学低年级音乐创造教学探索
摘 要:本文试图从音乐课堂创造活动的本质入手,通过对部分现有创造活动的反思与分析,发现在音乐课堂上实施音乐创造活动的方法,把握音乐创造的方向,提出音乐创造活动应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观念,从而发掘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音乐创造;学科特点; 音乐体验; 学习过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创造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新。面对新世纪,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消除人类在对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差距。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人类已经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造”这个关键,通过发明创造,才能取得突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1]人类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的发展。因此,让孩子从小具有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音乐活动本身需要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在“鼓励音乐创造”的今天,怎样让创造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培养学习兴趣、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的归宿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其审美观。《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鼓励音乐创造”,并以其为基本理论之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更谈不上创新了。只有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以获得自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兴趣随之提高。在课程改革以后的新教材,活动与游戏很多。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主题的游戏和活动都必须有一个“灵魂”去统帅它。课堂上的活动如果失去了“灵魂”,必然回变成一盘散沙,不可收拾。音乐课的灵魂就是围绕着主题的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聆听,唤起情感,引起想象与联想。从静态的感受到动态的变化,学生在再现音乐形象的各种律动和即兴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他们对音乐体验和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动”往往是他们内心情感不加修饰的自然而直接的流露。作为音乐教师,不但不该怕它,而是应该珍爱它。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深深地沉进到音乐的主题中去,做到内心的感受与外部的行动和谐统一。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创造。让学生全身心的、积极主动的投入音乐活动。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交融,与音乐互动,使学生的体验不断升华。在这样的音乐课上,尽管全体师生都可以“玩”得忘乎所以,但绝不会脱离主题,失去控制。
二、创新教学手段、感受音乐魅力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运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乐等)去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建设。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声响、节奏、旋律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一座桥梁。人们演唱
[3][2] 1 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达到审美的目的。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采取“模像情境法”帮助学生想象。如教学中经常会运用的歌词创作,如果能突破一般的传统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像编故事一样地创作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香又甜,突然一片乌云来,狂风大作小鸟惊,蜜蜂纷纷回家去,等到天晴再出来。)再请他们思考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语气演唱来表现不同的情景,就会使歌曲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学生的兴致就会显得特别的高,节奏的把握也会很好。
(二)重视实践,注意引导
课堂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在教学前期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反复琢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如:自制打击乐器一课,老师让学生们带来吸管、胶带、皮筋等物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哪些东西可以发声,发出的声音有何特点,再指导学生如“穿”、“粘”、“系”等固定的方法就可以了。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完全交给学生去做。相信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一定会种类繁多。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做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说,坚持从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活动就不容易走入歧途迷途,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积累丰富的音乐体验。
(三)激发想象,注意个体差异
想象是音乐的翅膀。说到这里,使我想起曾听过的一堂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介绍完木琴之后,老师打开电脑屏幕,出现了一幅平原小骑兵的画面,随着音乐的变化,电脑自动显示了一个小骑兵晴天巡逻、遇到暴风雨,与暴风雨搏斗等动画过程。初听结束,老师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发言踊跃,仿佛是在看图说话。我想说的是,这些画面优美但千篇一律,话语就能代表孩子们的感受吗?就能涵盖这音乐所有的内容吗?孩子们对老师的提问都是比较敏感的,虽然教师问的是“你的感受”,但受画面暗示的孩子们总会投其所好,所换来的结果只能是千篇一律。这首先忽视了孩子们的个体性差异性,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而任何一种情感体验假如我们用理性的语言对其加以阐述,必将失去它原有的光彩,甚至是阐述的越多就越苍白。音乐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它的出示时间应在孩子们没有顾忌地各抒己见后,作为一种参考或提示,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其实,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是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是为感受和体会服务的。和歌唱一样,在创造活动中,学生也能体验到快乐、宁静、激动、悲伤等各种情绪。与歌唱不同的,在创造活动中学生还能通过实践感受到节奏、音高、速度等音乐元素对表达以上情绪的影响,这就明确了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活动必须以音乐本身为出发点,体现出学科自身的特点。
所以说,教师如果能在设计创造活动中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音乐要素,从学科特点出发,就一定能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课上的创造也才能更好更顺利的开展。
三、关注学习过程、插上想象翅膀
创造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创造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冲动、思考、尝试、修正、成功的过程,音乐创造也是这样。作为教师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实际出发,科学地选定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克服刻板化。提倡并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迁。所以说,教师要在前期的激发冲动,引导思考正确的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毫无准备地、盲目地进行创作是注定要失败的。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为他们的创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注意准备得“适可而止”。这就要求教师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做充分。在课内课外都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反应,重视信息反馈,有问题就及时修正、改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将音乐与其它学科进行结合。我们都知道,各门学科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通的,音乐课和美术课、语文课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可以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多注意引导学生在听音乐时积极展开联想。由声音想到画面,或由画面想到声音,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创作了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音乐画。
四、激发求知欲望,发挥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在体现创造教育,包括唱歌课、欣赏课、器乐教学课、律动舞蹈课等。以往的音乐课堂只限于你教我唱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
[5]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改变或尽量减少采用老师给学生“标准答案”,不用或减少“统一标准”、“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在传统教学中,律动教学以模仿为主,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得会,做得像就达到要求。而在创造性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进行学习。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爱好不同,每个学生所创造的动作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学生边创造动作边随着音乐不断变换,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和记忆力。
(二)乐器进入课堂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必经之路,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情操,它可以让学生了解迷人的器乐世界,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器乐殿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乐曲的理解,自由地选择乐器来进行伴奏,例如竖笛、口琴等常见的乐器,更可以是一些打击乐器,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声音的敏锐感,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强调“听”,围绕倾听来进行,让学生多听多想,不仅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6]注重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想象—童话—创造”,这便是学生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其潜在的创造力,使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确定目标,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初步形成独立学习音乐的能力。“创造”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的理念,新的探索,让我们不断追求音乐课堂创造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2]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3]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5]洛伊丝.乔克希等著.许洪帅译.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出版社,2006(9)
[6]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思考和探索
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思考和探索
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东八里小学 王丽
摘要:音乐课堂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确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丰富、吸引他们,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课堂 有效性 主体 教学环节 教学评价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呈现出多样性,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精彩缤纷。但是我们也发现热闹的背后,三维目标不够明确。在整堂音乐课中,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音乐课堂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确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丰富、吸引他们,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重视起这个问题: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浅谈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音乐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中肯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孔子曾说:“知之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由被动变主动,由死记硬背到灵活运用,由乏味变趣味,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教师
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用教育的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音乐的学习领域。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简笔画、挂图、实物、卡片、幻灯片等直观手段,也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摄像或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设备,以多维的、多样的、多角度的、高密度的方法充分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有声的语言和逼真的形象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角色表演,做游戏,表演音乐短剧,小乐队伴奏,打擂台等多种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使其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例如:我在教人教版第二册《十个小印第安》这课时,先以“十个小朋友”的游戏方式引入后又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带着学生“来到印第安部落”,接着课件中出现一所印第安房子,通过寻找“开门暗语”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终达到学习歌曲的目标。整堂课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玩的不亦乐乎、学的更是轻松惬意。
三、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作用在于:中断学生的日常经验,唤起其对音乐课的审美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音乐课堂的教学导入就像歌剧作品的序曲一
样,结构虽短小,但正是由它引导人们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一段充满新意而又匠心独具的音乐课堂教学导入,对成功上好一堂课关系极为重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久往,学生对所学习的音乐兴趣浓厚,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教者得心应手,学者轻松愉快。
2、一只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得缺乏生命力,发挥动态的、开放的多媒体功能,使得我们的课堂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己在这上面尝到了甜头并乐此不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除此之外,我还常常用优美的音乐,生动的故事,脑筋急转弯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很快地平复下课时的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课堂气氛。
3、抓住注意的有效时间进行教学。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必须创造一切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宝贵时间。我想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听。这种教学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参与的主动性。教师辛辛苦苦的教了40分钟,他很可能在底下玩了40分钟。虽然这种教学也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但这种回答只能是少数人的参与。对于注意力不够集中的
学生,他完全可以是游离课堂之外的。新课程中,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何谓“主体”,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主动地学,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应该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个问题,特别是音乐课上的问题是很少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应该给于鼓励。如果学生的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肯定是乐于举手发言的。现在的学生不想动脑,不想思考,往往是由于害怕老师的否定与批评。
四、系统的课后反思,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经常静心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如果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注重有效的课堂反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中,唱游表演,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那么有时侯,看似平常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可以有效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才能切实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除了以上几点,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等。
总之,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音乐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要想成为真正的、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在“实”上做文章。相信,通过我们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运河区东八里小学 2014年9月
第四篇:让自主探索走进概念教学
让自主探索走进概念教学
台州市书生小学 陈伟君
摘要:
数学概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点、结合点、拓展点。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时应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为指导,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重视概念的发展,通过创设“探索”的情境、架设“探索”的支架、煽动“探索”的火花、播撒“探索”的种子等途径把概念学习变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索
概念
现代教育观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学生自主探索而获得新知。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但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长期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教学设计模式往往以“教”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具体化过程,忽视了学生体验、探究数学思维的心理化过程,使思维呈依赖性。其结果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公式等一知半解、遗忘率高、灵活性差、再现能力低,更无法内化成长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学习主动权回归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感悟概念的内涵,体验概念获得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使其终身受用。
一、创设“探索”的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没有一定数学情境的支持,数学概念的学习就会走入机械、空洞的死胡同,从而导致学生记忆的机械、思维的僵化。让学生探索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依靠平时积累,又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师应设置有利于学生经历概念感知、体验、内化、接纳过程的数学情境,让概念学习成为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想“探索”、愿“探索”。
1.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一位好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巧妙设计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这样设计:课首播放了一段在课前拍摄的一段班上三个同学投篮的录像,记录三个同学各自的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通过比较命中率来让学生体验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学生见到本班同学成为“银屏明星”,十分感兴趣。同时身为主人公的三个同学更是对这节课充满着期待。这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2.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不同,因此对概念的感悟时的基点和形式也存在着差异,建立数学概念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也就不一样,从总的方面看,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
一般地说,低年级小学生“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感知辨别而概括抽象形成概念。所以在低年级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在数学情境的创设时更应注重游戏、实物模型、图片等的应用,从形象而鲜明的事物中去感知概念的属性,感悟概念的形成。中高年级的学生逐渐过渡到以“概念同化”作为数学概念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建立概念时,较多的是通过“概念同化”的形式,即将新概念与原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使新旧知识得到有机结合与联系,从而建立起新概念。在中高段教学中,数学概念教学除了实物直观外,教师的语言直观也不容忽视,教师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也能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感性认知。
二、架设“探索”的支架
学生对新知的学习离不开旧知的支撑,更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更应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上,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桥梁和纽带。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搭桥铺路,穿针引线。1.注重实践操作,提供“探索”的平台。
实践是最好的感知。实践操作是一种运用知识和探究知识的综合性认知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的环境和获取知识的桥梁。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分一分、算一算、摆一摆,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为抽象概括出新概念打下基础。如教学“圆周率”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做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在直尺上滚动或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算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让学生自己发现得知圆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揭示:圆周长是同圆直径的3倍多,是个固定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圆周率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实践探索中得到了直观形象的感悟。
2.组织合作学习,拓展“探索”的空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概念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存在差异,学生对概念的自主感悟中有时就会出现困难,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观点,澄清自己在概念理解上的模糊点,从而达到自悟与众悟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互质数”这一概念时,为了使概念的外延得以延伸,设计“()一定是互质数”的填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加以集体讨论,从而得出了“1和任何非一个0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两个不同素数一定是互质数”“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0除外)”、“两个连续的奇数一定是互质数”等结果,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互质数”这一概念的空间。3.巧妙设计练习,巩固“探索”的果实。
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经历“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多次反复实践。练习是学生将数学概念实现同化向内化转变的必经之路。巧妙的练习,不仅有利 于学生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概念的理解转向概念的应用。
巩固概念的方法是设计多种类型的练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全员参与并感到有趣。练习尽量要做到让学生精练,我觉得设计时要注意“三度”。(1)广度:练习要关注全员参与,形式要多样、新颖。(2)坡度:练习的设计要层次分明、循阶而上。(3)适度:练习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并有一定量的密度。在学生明确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后,可设计以下这组练习:(1)让学生应用所学动笔把13、16、25、1、19、33等迷路的数送回家。(分别是质数和合数的家)(2)抢答的游戏:师出一个数(28、125、17),让生判断是质数或是合数。示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面做这个游戏。(3)利用学生的座号牌(有磁性的)组织比赛。(规则:全班分奇、偶数两支代表队,分别到黑板为自己的座号牌找家,找对的越多就是冠军。)比赛完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察黑板所贴的座号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一组练习全员参与的使学生高兴的把枯燥的、没有生活联系的数学概念学好、学扎实。
三、煽动“探索”的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不乏磨擦出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点拨,让火花燃起来、亮起来。
1.增强概念教学的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在概念学习过程的开放,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途径感悟概念的内涵,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设计:先安排一个小故事:大家都听过西游记的故事吧,一天,师徒四人赶了半天路,口渴难忍,孙悟空好不容易找来了一个西瓜,准备平均分给四个人吃。猪八戒在一旁嚷道:“俺老猪肚子大,一块西瓜解不了渴,我得吃两块!”孙悟空就真的分给了他两块。吃完后,猪八戒又纳闷了,明明吃了两块,怎么好像不多吃呢?你知道是为什么?如果猪八戒想吃3块、4块、5块„„让你来分,你会怎么办?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有趣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迸发出“探索”的火花。
2.增强概念教学的应用性
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探索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手段。如在认识了“百分数“后可以这样设计:请每个学生当一次服装店老板:“你进了40件衬衫,为了获得成本的2成盈利确定价格。同时告诉店员,如过了一个月还有卖不掉的,就按定价削减2折出售,结果全部卖完后盈利560元,占预计盈利的7成。盘货时你想算一算减价后出售了多少件衬衫,该怎么算?” 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解答后还提出了一些使卖剩商品盈利更多的策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还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四、播撒“探索”的种子
其实一个人的“探索”并不神秘,是一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的结晶。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各异,性格气质有别,思维方法、习惯不一样,使探索的方法往往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设计时,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在体验过程中感悟,在知识的运用中品尝“自我探索”的成果,让“探索”的种子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严运华 《 “问题链”的设计与教学》 《广东教育》2006年第12期
[2]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杨开城 《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 2002.12
第五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关于声乐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门讲究系统性、实践性强大的学科。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学中针对声乐知识根基的铺垫打造和培养,是整个声乐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因此,声乐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声乐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是本文中的重点。本文将全面分析解读声乐教学中怎样提高小学生们的声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声乐教学;探索实践
一、小学音乐教材中声乐教学的音乐探析
声乐教学是一门讲究系统性、实践性强大的学科。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学中针对声乐知识根基的铺垫打造和培养,是整个声乐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注重声乐技艺的熏陶,专注于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始终秉承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基本功原则,围绕着“根基从娃娃抓起”“声乐从小培养”的信条。科学的纠正及调整小学生在整个声乐教材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从基础教材开始就能够养成正确发声、掌握正确发声方法的习惯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目前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声乐教学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丰富小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增加小学生针对声乐知识的积累和音乐造诣的升华,都是对声乐学习的积淀和感知。另外声乐是感受的分解体,韵律感、节奏感、和声感、音乐分辨感、都是声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挖掘小学生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力、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小学生对于声乐的理解力,丰富与武装声乐对于小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把不同小学生的天资及对声乐的灵气激发到最大化,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也是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于声乐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之一。一方面鼓励和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激发小学生针对声乐的创造力,从小培养创作灵感。这些都是声乐教学从小抓起的重要实践过程。
二、声乐教学中的音乐积淀和熏陶
声乐是来源于生活的,而正因为这样,声乐的审美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想象、天马行空和回放。它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和衔接,声乐的乐感、韵律、画面等等细节才能够储存在大脑中与以往的记忆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学生独特的音乐理解力和声乐理解力。分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论。由单一的小学音乐教材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及教学体系。由原有的单独班级集体授课模式转变为单个授课、轮流辅导、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是目前所有教材中于声乐学习的重点。更值得一提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天生具有对声乐的敏感和天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掌握每位学生的声音条件、发声器官的构造和学生自身的思想品质、个性特点、心理素质、家庭教育修养,都是对小学音乐教材中针对声乐教材的实践和探索。例如提倡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问题意识,批评意识,破除传统模式和定性模式,改革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倡个别课、小组由原本的灌输思维、输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启发性教学。使学生既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提升也能够在学习中捕捉到乐趣。而原本以教师为主题的授课模式也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原本的传授知识切换为增长知识点,激发兴趣点,放大天赋点,而不再局限于传统。另外,在小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个因材施教激发创新思维的重点。
三、声乐教学的基本功实践法则
声乐教学中,在训练学生掌握发声技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也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注重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声乐艺术是艺术与音乐的双重结合,因此就要运用多种模式,实践创新教育,技艺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声乐学习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了解小学生对于声乐的感兴趣程度及是否对声乐具有天生的乐感和韵律,积极的挖掘及探索学生的声乐表现形式和个人特点,一边使其发挥所长一边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小学生对于声乐的理解发挥形成积极的双向对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和教材中。使声乐教学中的独有特点和规律,成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态度和精神。另外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之中是比较重要的基本功环节之一。所以想要让声乐教学在小学生教材中获得探索实践。必须建立正确的基础学习方法,特别是帮助学生打造好中声区的基础,建立起正确的喉形等基础知识,都是声乐探索实践中的重点。打好基础,累计专业知识,通过声乐专业知识的不断累计来积淀声乐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和造诣。稳定学习者的心态,确定声乐教学必须从娃娃抓起,慢慢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声乐的自信心,这是声乐教学中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和成功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声乐教学的探索实践因为基于声乐教学自身的特性,经常采取一对一训练模式,施教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所以合理地处理好教与学,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声乐学习探索中的长处,规避掉相应的短处,加入创新思维,成为声乐学习探索中的一个新课题和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双瑶.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文艺,2010(6):180.
[2]马煜皎.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黄河之声,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