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浅议
张 梅
在长期的小学国画教学中,我深感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的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学习方式,一节课下来,几十个学生共同完成了同一幅画,而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用象与不象为标准,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怎么可能快乐的学习呢?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成”了,但却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而另一种结果是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望而却步,索性与美术绝缘。在国画教学中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发散思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教师教授的范例中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模仿者。另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对此,我在教授课时针对于教授的内容进行资料、图片的收集,让学生观看并且讲述所知道的故事及其生活的环境、习性等等。例如在学习画《蜗牛》时,先让学生观看蜗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蜗牛的结构特点,再对用笔及墨色做了相应的要求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对蜗牛的画法有所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二、采用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康德曾经说过:“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愿望。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我的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课堂的教学。例如:授课之前我会问大家今天想画什么?如果不赞同我出的题目,大家可以画自己想画的,然后同学之间互相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说出对作品的建议。也可以就一个主题,同学们共同的讨论分析它的绘画方法和笔墨的表现手法,如《小猫》时,我们首先分析了小猫的结构特点和它的生活习性,然后大家共同探究如何用笔墨来表现,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个性特异的作品了。
另外在国画的教学中不拘一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泼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吸墨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就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
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几年的国画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如描绘“我的妈妈爸爸”、“我的老师”、“校园里的生活”、等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绘画感受来加以提炼、想象,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脸谱”一课,我首先对脸谱进行了分析,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脸谱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脸谱各不相同,正义的用红色、花脸的小丑、狡诈的阴险,也有用各种颜色表现想象中的怪脸等等,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感悟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田野的树等静物外某个情节,如拔河、篮球比赛。某一个感受,如我的太空梦、疼痛的感觉等等。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公园一角、赶集等等。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第二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正文摘要:
中国画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少文人墨客留下旷世杰作。身为中国人,当然要学习自己的本土文化,了解传统绘画的历史和独具的艺术魅力,这次对四年级的国画课进行研究教法,目的是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技法,让学生感受奇妙的水墨效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培养和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关键词:
国画精髓 传统文化 实践探索 正文:
现在,很多小学没开设国画课,原因很有很多,但总体来说可以分几点:第一,师资不足,某些老师不是国画专业,自身素质不够扎实,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国画教学需要工具比较多,老师觉得繁琐,价格不菲,家长不太支持,工具难以齐全。第三,教学场所有所受阻,没有水槽,难以清洗工具;第四、某些学校个别班级没开设书法课,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用笔,墨色、意境等很难理解与把握,教学颇有难度。但是我还是克服种种困难,选择研究开发这四年级的国画课,在研究中,我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分析物体构成,有助学生深入创作。
我们画一物体,必须要对物体进行深入的理解,不能糊里糊涂,自己画什么都不知道。很多人画画不写生,对物体的相貌不清楚,所以只能临摹,没法创作的,因为不理解结构,画国画时会显得拘谨,哪些地方如何用笔,哪些地方用什么墨色,甚至物体的外形都想如何临摹像一点某个画家。你说,这个创作习惯可不好,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作画前先理解物体的结构特点,然后再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有思想,有创意。
例如:我在上《快乐的黑天鹅》这一课,我有让他们看黑天鹅,可是没有分析它的结构,结果在临摹吴作人《黑天鹅》的时候,很多同学把那个脖子画到黑天鹅的身子去了,这实在让我很意外,怎么眼看都明白东西,居然会这么多人犯这个错?但是我在《美丽的荷塘》这一课也有分析荷花与荷也的组成部分,所以大家对画荷叶与荷花用笔都很大胆,线条也很流畅,不至于现在这样那么犹豫不定,五分钟过去了,有些同学还不敢下笔,这个现象让我反省,以后一定要先分析一下物体的构成。教师适当的示范,促进学生了解与明白知识点
教师示范要精练,准确,要有启迪性。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习物体的画法,更清晰了解内涵。而且,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想,老师都能画,我也能够画,而不太像那些画家画的,虽然很美,可总感觉遥不可及。
某些老师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老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一节课下来,全班只是完成同一副画,硬要小孩学大人。其实我不认同这个说法。人是很聪明的,他学到了这个,总会思考那个,可是连传统都没学到,你说他要走多少弯路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我曾经也当过学生,有两位老师的教法不同:一位是抽象派,总是指上谈兵,另一位老师实干派,上课会很正规的师范,学生不懂得,他也示范,结果两位老师我自认为喜欢实干派的,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国画这个东西,一开始学,如笔力,速度,墨色等等的问题,都是很抽象,只可意会,就算老师示范,学生也不可能画到一摸一样。就更别说不示范了。在这里我指出,教师示范对于初学者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纸上谈兵只适合提高班,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教师不示范,会影响学生的士气。学生会想,老师是否是自己也不会呢?老师的水平这么差,学生也不会愿意听你的课。
第二|、教师示范可以让学生看了一幕了然,比你说一万句话更容易理解。例如:我在试教《美丽的荷塘》这一棵,学生才刚接触国画不久,我已经示范了一部分齐白石的《荷花》,可是当我把展示台切换到电脑,很多同学都要求:“老师,能不能看着你画的那一幅画呀?我说:“画家画的比老师好。”“可是我喜欢看老师的,那个很难。”确实,我回顾上了那么多班,我在电脑的投影机里能看到其他画家的画,可是他们还是愿意看着老师画的画,但是庆幸的是虽然看着我的来画,可是最后,他们自己都懂得根据自己的画面进行调整。又如,同学们在实践自己探索画《快乐的黑天鹅》这一课,很多同学画脖子很碎,用很多笔拼在一起,后来我一示范,很多同学就知道,原来用中锋一笔下去,这样的脖子更有力量,用笔更流畅,更好看,现在他们就懂得取舍了。
教师示范最好要让学生看得到,像我在班里示范,示范画太小,他们看不清,效果差很多,如果示范的纸张小,你可以用实物投影,这样学生看得更清楚,示范的效果才能出来。
学习软笔书法,为学好国画打基础。
古有说法,书画同源。在材料上,软笔书法同中国画一样,用的也是毛笔、墨汁和宣纸;在技法上,书法也讲究用笔用墨。书法里每一个字都很考究聚散,奇正等,其实这种美就是国画里讲究的美,由此可说,学好书法,你再来学画画,会得心应手。
例如:在四(1)班,我在他们三年级的时候就教过他们软笔书法,到了四年级画国画,如何执毛笔我就不用说了,中锋、侧锋我也不用说了,因为这些在书法课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他们画出的线条相对其他班就有力量多了。而其他班没有书法功底的都要重新教他们如何执毛笔,这样显得狼狈极了,这才刚纠正抓毛笔,部分同学又开始像执铅笔一样执毛笔。
以举办国画比赛、办画展,提高学生积极性。
爱展示他们的作品,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是儿童的共性,所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如:有一次我让四年级的同学好好话,我说谁画得好的,我会把它在校园里展示出来,结果他们个个都很用心画,个别同学说,老师这张我没画好,回家再画过一幅给你啊?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如此的希望自己的作品粘贴出来。
这段时间的国画训练,加强了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对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对国画的爱好,为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真不枉费我精心研究的这一课题,只要学生有收获,我这老师就再辛苦也值得。
第三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2专题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对《趣味水墨》现场观摩课的感受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日至十三日,我有幸听取了中南六省中小学美术教育协作交流会,并听取了十三堂现场课,这些课程代表了中南六省在美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样高水平的课堂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就是海南省姚学梅老师的《趣味水墨》一课。
我一直认为,在小学水墨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
而姚学梅老师的这堂课有效的改善了上述不良影响,增加了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这堂课的高效指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在讲解《趣味水墨》的时候没有仅让学生学习怎样拿毛笔,怎样用中锋、侧锋等知识,而是先请出小毛笔,再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主线,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了水墨画的知识,拓宽了孩子对水墨画的原始见解。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本节课通过老师带领小朋友做游戏等方式,并播放很多孩子感兴趣的儿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在《趣味水墨》这课中,老师运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并通过儿歌欣赏,提高学生热情,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了解大师作品。
这是本节课的又一特色,有的老师在讲解水墨画过程中单纯让学生临摹大师作品,这种做法超出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是不可取的。而有些老师完全抛弃大师,只让学生学习最基础的知识,这使学生的意识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程度,当然也不可取。《趣味水墨》一课既关注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又向学生生动的介绍了吴冠中等中国水墨画大师,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使学生的作品与大师作品相结合,最后指导学生创作出高水平的水墨画,这点充分体现了了解大师作品的重要性。
姚学梅老师的《趣味水墨》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而且教态自然得体,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
第四篇:[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_美术论文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故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国画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六)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乘凉晚会等等。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第五篇:[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故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国画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