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三四”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三四”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汉沽管理区教育局教研室结合彭贤智教授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区教学实际,特制订此教学模式——“一、三、四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学生认知体系为基础,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培育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更加关注学生自主、个性的发展。三个学习环节:预习发现、质疑探究、课后拓展。
预习发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以学习材料为内容,开展课前或课上预习活动。1.从时间安排上,可以上课前,教师布置预习的任务或是提出预习的问题,以引领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在预习的任务上,努力完成: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所需要搜集的材料、运用的工具等。
找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以及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
质疑探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尽力的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
1.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改变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成绩的获得,忽视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状况。
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与现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潜能的开发,培育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优秀品质。
4.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纯粹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改变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课后拓展:通过课后拓展,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提升学生的素质。
1.从目的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由共性学习走向个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进行自我体验式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2.从内容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对自已所困惑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
学生研究的内容是开放性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际问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方法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方式由静态学习走向动态探究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后拓展使学生再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生活,真正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内按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习惯来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课后拓展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教师要采取一定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拓展中能释放自我潜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体验学习的愉悦和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四个步骤:
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特别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互动”是指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促进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生命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1.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在预习环节中,教师通过指导预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预习中,通过参与一些程序,体验过程,获得新的感受,一定有可以完成的,也一定有新的问题的产生。本环节通过出示预习中的问题,意在检查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本环节以出示问题,检查自学,引导、启发不断掌握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为着眼点。
学生在自学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指导,教师要因材施教,重点引导、点拨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一,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教材的范围和内涵,确立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
第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立知识点,根据知识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根据知识点创设易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契机,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第三,对于学生在自学中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教师要加以梳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第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立足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注意倾听、发现,善于利用这个契机,引发生生互动,促进自我醒悟,促进合作共生,对不同学生加以引导点拨,并给以赏识性的评价,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几个建议:教材是有意思的,课堂是有意思的,老师与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是有意思的,教师要研究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和途径,把学生吸引到自由遨游的海洋。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观,新旧知识、教材与生活,教材内部逻辑关系,关系明了,脉络清了,是学习的关键和基础。2.主动质疑,研读探究(共品)
教师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未解决的内容,引导发现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探讨,感受学科的魅力,体会合作的乐趣。
第一,要围绕着学生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容易理解错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
第二,合作学习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开放性,例如,道理性的问题,拓展性的问题,易于学生能进行讨论,避免出现判断性的问题。
第三,教师要对学生分组,并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指导,提出合作讨论的具体要求。
第四,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倾听、指导,教师要善于追问、启发,在问题发现中,发展思维,促进成长。
第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点拨的作用,要站在学科融合的高度、育人的高度,让学生学有所获。让孩子得到学科的收获,每个学科,都是帮助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3.交流展示,合作发展
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时提出的不同看法或意见,让不同意见的学习小组进行展示交流,组内交流,班内各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给以点拨指导,对于学生容易误解的问题,加以澄清。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发言人,发言者要讲清思考问题的思路。第二,小组展示:可以发言、板演、分角色朗读、表演、搜集材料等,本组或别的组成员可以补充、评价、质疑等。
第三,小组学生代表展示时,语言要声音洪亮,有逻辑性,其它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不能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其它展示要体现团结、合作、尊重、理解、宽容等文化内涵。
第四,教师发挥合作者、指导者、共同研究者的作用,语文抓语言典型句段词语,别的科抓典型题,要有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味道。
第五,课堂是交流的舞台、开放的舞台,要拓展多种展示形式,展示中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和学生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以表扬和赞美,并进行组间竞争评价。
4.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实现知识迁移,可以向相关的问题,或者相关练习题目迁移,让学生进行回答或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继续加以点拨指导,以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可以向生活迁移,教材与生活衔接,在运用中,检验知识增强能力;可以向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知识点的其他作品、不同版本、不同材料迁移,通过拓展延伸活跃思维,提高分析能力,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形成新的价值观。
第一,教师要精心选择练习的题目,每个题目体现哪些知识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练习的内容或题目要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实践性,逐步加以引伸,紧紧围绕着知识点提出问题或是设置练习题目。
第三,对于学生做题目或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在给予点拨指导,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第四,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炼、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要运用的学习方法,要形成的能力,学会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总结概括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五,知识的收获、方法的取得,合作的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师生交流互动中,所体现的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是课堂的收获,都是课堂的文化。
附:几点说明
1.在课堂文化和高效课堂建设中,有些学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策略,这些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教学模式,从区教研室的模式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进一步完善改造本单位的教学模式。2.没有制定教学模式的各校,应积极落实区教研室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去检验,然后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3.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区教研室的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区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教师,一定还有很多特殊性,需要老师们大胆实践,积极摸索,创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4.2015年是我区“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年”,打一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攻坚战势在必行,以课堂文化为引领,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努力工作。
5.今后,我区课堂教学按着这个模式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凡优质课评比、教学活动设计评比等,均按此模式进行。
第二篇:一三五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三五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爱凡杰教育集团教研室 一、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更加关注学生自主、个性的发展。
让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做到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诠释: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做好学生的点拨指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就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不可能形成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师生关系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关系,使得学生处于被灌输、被活动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教师转换教学思维方式,转变自身角色,以启发式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自发思考,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会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
3.摸清学生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自身实际,在教学前,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后再制定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
力。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材和辅助材料,给学生自己备课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工作,然后发表感想以及意见或者建议,这样会使学生增加对教师情感价值观的认同。
4.开展小组讨论,增强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是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每个学生由于知识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教师发挥引导辅助性作用,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在讨论组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彼此取长补短,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彼此的合作沟通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社会的和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二、三个学习环节
(一)课前预习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具体要求: 1.从时间安排上,在前一天上课前,教师要布置预习的任务或是提出预习的问题,以引领学生的预习过程。
2.在预习的任务上,努力完成以下任务:一是初步理解新课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二是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三是把本课后面的练习题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3.在预习方式上,把看、做、思相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一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对新知识有“初步加工”的深刻印象。
(二)课内探究
改革的关键: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尽力的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要求: 1.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改变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成绩的获得,忽视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状况。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的作用。
3.改变课程偏重书本知识、重视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与现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潜能的开发,培育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优秀品质。
4.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纯粹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改变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等;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
通过课后拓展,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素质。1.从目的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由共性学习走向个性学习的过程。在课后拓展中,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经过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思考,进一步解决和探究问题。它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进行自我体验式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2.从内容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对自已所困惑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学生研究的内容是开放性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际问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方法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方式由静态学习走向动态探究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后拓展使学生再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生活,真正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内按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习惯来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课后拓展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教师要采取一定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拓展中能释放自我潜能,开发多元智能,体验学习的愉悦和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三、五环节自主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
(一)出示问题,检查自学(5分)
在课前的预习环节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本环节通过出示预习中的问题,意在检查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本环节以出示问题、检查自学、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为着眼点。学生在自学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作为指导的知识点,教师重点要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本环节要注意问题:
1.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确立教学目标。
2.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立知识点,根据知识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3.对于学生在自学中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教师要加以梳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4.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5.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并给以赏识性的评价,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6.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7.教师要把检查自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设疑引导,合作探究(10分)
教师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未解决的内容,继续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具体要求:
1.要围绕着学生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容易理解错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
2.合作学习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例如,道理性的问题,拓展性的问题,易于学生进行讨论,避免出现判断性的问题。
3.教师要对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指导,并提出合作讨论的具体要求。
4.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倾听、指导。
5.小组讨论时,要有序进行,既不能混乱无序,也不能无人发言。
(三)展示交流,点拨指导(12分)
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时提出的不同看法或意见,让不同意见的学习小组进行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给以点拨指导,对于学生容易误解的问题,加以澄清。具体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发言人,发言者要讲清思考问题的思路。
2.小组发言不完整的地方,小组成员进行补充。3.小组之间也可以补充或相互质疑。
4.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时,要声音洪亮,语言要有逻辑性,其它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不能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
5.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发言,要认真指导点拨学生发言中存在的问题。
6.对优秀发言者的小组和个人给以表扬和赞美,并进行组间竞争评价。
(四)拓展训练,达标测评(8分)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继续出示相关的问题,或者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回答或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继续加以点拨指导。通过达标测评,以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精心选择练习的题目,每个题目体现哪些知识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练习的内容或题目要具有层次性,逐步加以引伸,紧紧围绕着知识点提出问题或是设置练习题目。
3.对于学生做题目或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给予点拨指导,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
4.对于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或者题目,教师要重点进行点拨讲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五)总结概括,感悟提升(5分)
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炼、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要运用的学习方法,要形成的能力,学会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总结概括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要求:
1.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2.指导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3.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4.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5.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注意:由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还达不自学的条件。小学第一环节可设立为:情境导入,明确目标(5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情境的导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要出示教学目标,并对目标进行解读,让学生知道本课要学习什么知识,掌握哪些内容?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即怎么学习。具体要求:
1.情境的创设的内容要聚焦本课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
2.教学目标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课要学习什么?
3.教师要解读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确定学生要学习的教学内容。
4.教学活动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开展。
四、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教师在课后反思哪些方面:
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比如找准活动内容选择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善于启迪、促进互动的提问技巧以及留有悬念的延伸活动等等。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甚至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学生积极性的挫伤,或是草率收场,或是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等等。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弥补与矫正,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3.反思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所在。记录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及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查漏补缺,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4.反思下次如何教。在教完每一节课后,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根据活动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写一写“下次如何教”,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这样做,有助于把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综上所述,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坚持每天进行教学反思与评价,做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
第三篇: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
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
平寨小学探究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主要的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与学习方法;学生提出意见,由教师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初学新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进行练习,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五)作业──师生共同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考查本课的实际效果。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
“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
呼兰区顺迈小学位于利民开发区内,始建于1999年,是伴随着开发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所学校。学校秉承“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教育充满阳光,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成长过程”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阳光学生”、培育“阳光教师”、打造“阳光课堂”为目标。学校从2009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课改意识、认真学习课改念、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主动推动课改进程。几年来,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课改主阵地,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探索教师梯级团队培养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初步显现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后经历了“三段五步”教学法、“生本课堂”“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三个阶段。课堂也逐步走向了开放、自由。现阶段我校试行的是“学导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其本质特征是: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个人、小组或班级的自主学习。个体和群体相结合,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对传统习惯的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同步教学和学生被动依赖的注入式“满堂灌”的彻底否定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启发而“不启不发”乃至“启而不发”的课堂现状的重大突破。
在“学导互动式”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导。在这种体系下,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一种符合人性的态度去解决学生自主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师生关系也从传统的从属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创造与提升的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平等关系”。
一、转变思想认识,增强课堂教学改革意识。
课改之初,我们就确立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善学、乐学“的目标,几年的“三段五步教学法”的实施,使我们收获了很多富贵的经验。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逐步意识到该方法的不足,禁锢了教师和孩子的思维,过分模式化,孩子自学压力过大等。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呢?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决定从钻研理论入手。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把学习、理解、贯彻和实施这一理念作为课改的重中之重。在各年级、各学科教学中植入这一理念,为课改实验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改伊始,我校从领导到教师,深入学习了课改新理念,形成了上下统一的认识,做到了:人心思进、人心思改、人心思创。
二、加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课程执行能力。
我校以“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1.建立“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名师化发展。为使教师在专业化方面有更高的追求,打造名教师队伍。我校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改革能力。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一是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定位、工作目标、条件标准、职责任务、组织保障、考核评定等内容;二是成立了学校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机构,确定了名师工作室总领衔人及专家顾问团队,为学校名师工作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理论支撑;三是在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总领下,组建学科名师工作室,目前我校组建了语文阅读、写作、写字、读书、数学、英语共6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开展学科团队建设工作;四是根据名师工作室成员标准,在教师队伍中遴选出名师工作室学科领衔人、带教成员,制定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规划,完善名师工作室基础条件;五是根据名师工作室职责任务开展名师工作室培训学习活动,课例研究、技能训练、自我研修、教材开发、集体备课等一系列课程改革活动;六是依托网络载体,建设学科工作室博客,搭建名师工作室工作的宣传、展示平台,增强名师工作室工作的透明度,形成教师队伍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良性竞争,有效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促进教师名师化发展。我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校内优质教师资源,在培养优秀教师的同时,成长优秀教师团队,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2.组建“心灵花园工作坊”,为青年教师找家。组建“心灵花园工作坊”,是学校继成立“名师工作室”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团队拓展、心理咨询、亲子教育、业务研讨、关爱社会、亲近自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爱生活、爱工作、爱家人、爱自然的积极情感,老师们可以在这里谈体会、倒苦水、发牢骚、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相互倾诉中获得释放,从而激励青年教师把握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将自己的成长同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借助学校宽广的平台,更好的、快速的成长。
3.实施“结对子工程”。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方法欠缺,教育思想有待转变,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实际,在校领导的努力下,我校成为了“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教研基点校”,借助这一优势,一部分青年教师与市教研院的教研员们结成了帮扶对子,如我校孙立勇老师多次得到了市教研院数学教研员杨瑞松老师的指导,王美英老师则在英语教研员马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参与全国、省、市及赛课;语文教研员于志强老师则与我校五年级语文老师组建了网络教研团队。在他们的帮扶下,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也为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4.抓教师梯级团队建设。通过几年课改的实践,我校教师的执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形成了“校教坛新秀、校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市骨干教师、省骨干教师”五个教师梯级团队。每个团队有相应的准入条件、完成的任务目标、具体推进策略和量化的考核标准,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推动教师自我研修、专业发展、主动提高。
三、抓实校本教研,优化师生教学行为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伴着新课程一路走来,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的发展意味着生存与竞争,持续发展意味着创造和动力,科学发展意味着生命和活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对外交流、开展校外学习、组织团队合作,让教师在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培训中,通过创设特色情景,引导教师在活动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点,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的提高。
1.完善“八个一”研究制度:每天进行一小时阅读,每周听一节同伴随堂课,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设计,每学期上一节教学研讨课,每学期写一份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每学期命一套高质量的测试题,每年参与或主持一个课题研究。
2.坚持校内外听课学习“三四要求”:校内听课“三个一”,发现一个亮点,指出一点不足,提出一条建议;校外培训“四个一”,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照一张带有会标的照片,做一次交流汇报,把学习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有一点变化。
3.备课与教研一体制,推行“四五三九”制度。
精通教材,熟悉教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开展“我与课改共成长,我与学生同进步”活动,要求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具有收集、处理、交流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交给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我们以六个团队为教研组,每学期由组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并在学初即做出详细的分工及时间、内容安排表,由本组负责人带领按时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听评课、问题研讨、在线学习等。是一次新的提升,每一次撰写都是一次教学的积累,每一次参与交流都是一次精彩的汇报。通过交流、讨论、切磋、协调、合作,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在研讨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研究的素材,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每一次精心的设计都
二是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我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有效性。为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以年级学科为单位的备课组,每周落实了半天时间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周由主备人初备,备课组研究讨论联系领导参与检查、考核、评价的方式,如今我校在备课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个人初备,生成预案──集体研讨,博采众长──个人复备,彰显个性──教后反思,逐步提升”。
同时坚持备课、说课、议课、上课并进,使集体备课真正受到实效。
4.创设研究的平台和机会。多给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多给教师锻炼的机会,多给教师研讨的机会,多给教师展示的机会。“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学校先后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学者20余人次到校讲座,先后派出40余人次参加省级及以上的培训学习。
5.示范引领,“教、研、修”一体
一是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充当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在课改前期,由各学科骨干教师上示范引领课,全体教师观课、议课,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联系实际课堂,使自己对“学导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进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二是组织“一人一优课”活动,对青年教师的示范课进行诊断。在充分理解了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由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上示范诊断课,及时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深入每位教师的内心。
四、抓好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新课程研究力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要有理论支撑,又要有实践平台,大力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新课研究力的重要途径,1、从小问题研究入手。学校倡导教师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课题,以解决问题为研究目的。学校成立了教研室,由教研室牵头,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构建了“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的研究模式,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在反思中总结,在建构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课题研究是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并把自己的感悟、经验、成果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积累分析,总结提炼,从而建构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模式。
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学导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倡导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我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一是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突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学导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努力创造条件,开发和丰富校本课程,让学生“动”起来,学习“活”起来。学校打破行政班级制,实行“走班制”,将校本课程的选课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课程设置大变革。学校在完成课标基础课程外,利用和开发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实验教学课程拓展变化最大。
活动内容大拓展。我校依托师资和设备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了“读书节、学科节、艺术节、体育节”及主题月活动,每个学月的主题活动,已成为学生的期待和向往。结合阳光体育锻炼1小时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下午课前等时间,按年级开展不同类别的体育锻炼,如一年级的踢毽子、二年级的短绳、三年级的乒乓球、四年级的羽毛球、五年级长绳,六年级体能素质训练,七年级武术操,八、九年级素质练习等项目的活动。
教师能力大提升。选修课程的设置,挑战了学校管理者的胆识和气魄,锻炼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选编教材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拓展了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教师们编写校本教材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小学国学经典诵读6册,小学数学思维训练6册,盐都文化等,校本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
回顾课改十年,我们也有失败和教训。新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个体发展参差不齐,名优教师层级、级别和数量不够,薄弱教师依然存在;校本教材开发不够系统,还没有投入普遍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习惯、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能力和第二课堂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展望未来,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继续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形成我校特色,促进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切实践行学校“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理念,实现“省内一流,川南知名”的办学目标
第五篇:互动式教学模式 百科
互动式教学模式产生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于“苦读+考试”、“计算+逻辑”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满堂灌,实质上是灌输式,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课改的要求,社会对人才需求,而“互动式”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强调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终极教育目标。
互动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1、合作教育论。提倡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完全排除对学习的强制手段,培养民主个性,教师在愉快的环境中紧张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快乐地学习。
2、罗杰斯教学观。主张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潜能,并能够自动地发展自身的潜能,教学成败的关键不是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是人际关系,是情感态度。
3、素质教育创新观。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中,应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自发完成自我建构。
互动式教学模式基本结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启动阶段
教师首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2、引导学生探索、自发交流提问、联动阶段
在引导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铺设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操作时要注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对探索过程的不同风解、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已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进而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难点,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
3、教师答疑点拨、适是强化拓展,能动阶段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通过教师当场答疑,将解决问题中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成功之路,看到思维的全过程,并启发他们对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加以引伸、变化。
4、展开变式探讨、自我体验归纳,创新阶段
教师应精选例题和习题,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展开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答新情境下的问题,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无认知体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识,通过归纳总结,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性,讲究教师要服从学生,教案要服从课堂,进度要服从效果。
2、过程性原则。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能达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概念、公理、公式、定理、法则),解题思路(方法、规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
3、交流性原则。模式中创设学生探索交流提问这一环节,是提供学生小范围内交流互动,完全摆脱教师的说教和书本的权威的束缚,给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的广阔空间,在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这一环节中,先是各自尝试活动,再是教师点拨。接着师生交流,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不仅优化解题过程,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散性思维能力。
4、创造性原则。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意识、要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索、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反馈性原则。这是任何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原则,但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操作中,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绵情况,做到及反馈、及时纠正,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评价
实践证明,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生动、活泼和强烈的好奇心、表现欲的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既注重“双基”的落实,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