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4 00:1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第一篇: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老堡乡党委)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而滞后,导致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民族认同感也趋于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尚处于“欠开发、欠发展”的现状。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下简称三江县)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调查研究。一、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为摸清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问卷表主要从平时文化活动类型、如何看待文化生活、文化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60份,收回率为93.3%。

在回收的560份问卷中,男性占44.6%,女性占55.4%。样本的年龄分布如下:20岁以下的100人,占17.9%,20-40岁的270人,占48.2%,40-60岁的150人,占26.8%,60岁以上的为40人,占7.1%人。

在560名被试中,其中有33.9%为在家务农;其次是在校学生,占了16.1%;农村文化骨干占19.6%;其他的占28.6%,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干部和无职业人员。在文化程度上,小学水平占25%;中学水平占37.5%;高中水平占25%;大学水平占8.9%;其他3.6%。可见样本的各个文化层次均有分布,职业分 布也比较广泛。

(二)群众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经过调查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牌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只有少数的人参加唱歌、下棋等文化生活,但一年也仅有几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的业余生活也只是在唠嗑溜达中度过。其文化生活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机、影碟机等现代化娱乐设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有线电视逐步向农村推广,部分农村群众也和城里人一样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在条件较好的乡镇,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歌舞活动开始流行,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欢迎。调查中,39.3%的人选择了看电视;21.4%的人选择了打牌、打麻将、下棋;还有25%的人选择了上网,只有少部分人选择了读书看报、跳舞健身、文艺表演等活动。看电视、打牌成了农村群众的主要精神文化生活,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

2.政府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从1996年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14部委联合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为宣传思想工作服务“三农”的名牌项目。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很多,历时十年的文化下乡活动虽然进行得如火如荼,受益的范围却还不是很大。如在三江县调查中,51.2%的群众希望政府组织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42.9%的群众通过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方式开展文化活 动,5.9%的群众希望开展能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就满意度情况来看,对当前的“文化下乡”活动很满意的占到了35.7%,比较满意的有25%,一般的有7.1%,而不满意的占到了8.9%。应该说,在开展过文化下乡的地区,其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是深得广大群众的喜欢,满意度比例还是很高的,真正不满意的很少只占8.9%。

3.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看法

目前农村大部分地方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主要是看电视、打牌、上网三项。农村赌风日盛,已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这与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不无关系。通过调查,32.1%的人觉得文化生活很重要,46%的人觉得重要;25%的人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很满意,21.4%的人比较满意。在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有没有阅读过相关书籍的调查中,46%的人表示有过阅读相关书籍,35.7%的人表示只要有时间就看;32.1%的人喜欢看农业类的书籍。在对村文化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中,17.9%的人表示很满意,39.3%的人表示一般,7.1%的人觉得很不满意。从以上数据可见,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渴望强烈。二、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问题:

1.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目前,在三江县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单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牌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活动虽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但在调查中发现,乡村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自行消涨。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也仅 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如三江县老堡乡西边山四个少数民族村不通有线电视,没有文化广场,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群众对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只能望而兴叹了。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不能给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比以前有了较为明显的加快,在经济建设增长的同时文化建设也能够保持同等步伐,但是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停留在城市的层面,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村。目前,三江县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部分被政府用来办公,有部分缺乏管理而名存实亡。全县165个行政村,只有12个村建起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仅占7%。当前,城市各种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但没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相反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的现象。

3.非健康精神文化活动在农村依然大有阵地。

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在很多偏远地区,落后文化不断滋长蔓延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赌博风气比较严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导致赌博之风比较严重。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剩下老弱妇幼留守家园,部分地方立碑、敬神等迷信活动突出。如2007年,三江县的一个偏远山寨,由于信息闭塞和邪教的蛊惑,“门徒会”邪教一个晚上就在此山寨发展了80多名教徒。该教宣传“一天只吃二两米,不用上山干活,天天在家祷告,即可有饭吃有衣穿还可以成仙”的歪理邪说,危害极大。这就充分说明了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农村 文化的阵地,各种邪教就会乘虚而入,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

4.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体制改革后,文化站正式人员偏少,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部分站长也不熟悉业务,个别文化站至今还没有正式专业干部,真正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加之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于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每年的春节,且形式比较单一,对群众的教育影响不大。如三江县老堡乡文广站原有干部职工3人,现负责文化工作的2名工作人员全被抽到县直部门,仅存负责广电工作的站长1人,远远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三、三江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这几年来,该县以落实惠民工程为基础,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目前,全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2个、农家书屋161家、戏台214个。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快捷地传送到村屯,先进的文化占领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丰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是积极充实农村文化生活。目前,该县共建成业余文艺队206个、山歌队109个、龙舟队12个、龙狮队17个、芦笙队125个、侗族大歌队30个、篮球队167支,各种文艺队实现了各村屯全覆盖。2011年,三江县各村屯共60多个业余文艺队开展丰富 多彩的“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迎新春促和谐”大型元宵晚会、三省九县山歌大赛,参加广西“三江春”茶文化节开幕式、《欢乐乡村行》三江站演出活动等,共演出180多场(次),观众达15万人次,大大丰富农村基层的文化生活。

三是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三江县凭借侗族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极开展“非遗”申报、建立文化传承基地、大力挖掘民间艺人、包装策划民间节庆活动。目前,建立“侗族农民画”“木构建筑”“侗族刺绣”等六大文化产业基地,成功申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侗戏三个国家级保护名录,建成国家、自治区、市、县级共85人四级非遗传承体系,成功创建两个4A景区、一个3A景区、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两家三星级酒店,成功申报了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现有文化资源,扬长避短,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努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农村文化阵地。

从三江县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仅是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用”和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保证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经费。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应给予扶持和倾斜。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抢花炮、赶坡会、赛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乡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乡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健身舞、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

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文化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关系到农村文化的发展。一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着力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组建召之即来、来之能演的业余文艺队伍,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培训辅导,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同时要广泛动员、鼓励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并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由普及型向质量型发展。二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三江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方式、新途径,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要 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群众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庆日,组织坡会、山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的特殊效应。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当代农村文化新氛围。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更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增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二篇: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一、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种类 彩色电视机 数字电视 电磁炉 电冰箱 空调 其他

比例 80% 70% 30% 45% 10% 3%

2、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19世纪家乡人得娱乐方式

种类 玩扑克 打麻将 其他

比例 35 15 50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

2012年家乡人得娱乐方式

种类 看书 玩扑克 上网 打麻将 看电视 其他

比例 4% 15% 22% 2% 55%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很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了出来。从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黑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QQ。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老年人却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严重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现在村里的一些杂货店里大多都买有自动洗麻将的机器供人们来大麻将,自己从中收取费用。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其在人民面前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几点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

是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条件。而不能因为是乡村学校就不加配制应有的教学器件。还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对当前农村防灾减灾的调查研究

对当前农村防灾减灾的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我国

是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只有提高和增强农村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强调质与量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经济建设和防灾减协调,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防灾减灾目标,建立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一、我国农村防灾减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我国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于资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另外,随着战略性资源约束的日益强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其中,村镇建设受到的自然灾害威胁尤其严重。今年我乡在“7.15”洪灾中直接损失高达1800万元,这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方面的缺口更大,问题更多。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卫生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满足严峻的防灾形势的要求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而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又是自然灾害发生频度比较高的地区,灾害发生又引起或加剧了贫困,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3、建设监管力量没有覆盖到农村阵地

目前,我国对农村的工程质量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这就使对农村的防灾减灾要求很难落实,从而对防灾规划和各种技术标准的执行也没有监管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缺乏管理力量和依托。

4、防灾减灾意识还有待提高

在农村地区,一些不利于减灾防灾的落后观念比较突出,如建设中讲面子、比排场、贪大求洋,在建筑高度和装饰装修上盲目攀比而不重视防灾减灾质量要求以及一些封建迷信观念等。

二、关于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防灾减灾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同时也面临着大好机遇,错过这个机遇,就可能使村镇建设在未来的灾害面前留下隐患。所以,目前是我们建立村镇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的关键阶段。

1、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目标

在农村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高;村庄与集镇防灾规划制定完成;针对农村地区的减灾防灾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健全;村镇建设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建立;在遭遇较小的自然灾害时,不发生人员伤亡,能够基本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一般自然灾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很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较大的自然灾害时,有效地控制规模,确保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2、政府的主导作用

防灾减灾工作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市场本身不能自发地调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利益关系,对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更需要由政府来主导: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通过科技进步,带动村镇建设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二是编制和实施村庄与集镇防灾减灾规划,提高村镇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三是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将消防、医疗等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更多地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四是加强农村的建设监管力量,通过建设监管解决防灾减灾问题;五是组织力量,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3、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

防灾减灾是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村镇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村镇建设的全过程和村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为广大农民提供防灾减灾技术、管理服务。

三、加强村镇建设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1、强化村镇抗震防灾工作

做好《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的宣传落实工作,组织对部分地区抗震防灾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建筑抗震防灾设计技术和管理工作体系;组织专家研究村镇抗震防灾技术对策,制定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技术标准;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对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在此基础上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现有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2、推动地质灾害易

对当前农村防灾减灾的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只有提高和增强农村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强调质与量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经济建设和防灾减协调,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防灾减灾目标,建立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一、我国农村防灾减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我国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于资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另外,随着战略性资源约束的日益强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其中,村镇建设受到的自然灾害威胁尤其严重。今年我乡在“7.15”洪灾中直接损失高达1800万元,这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方面的缺口更大,问题更多。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卫生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满足严峻的防灾形势的要求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而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又是自然灾害发生频度比较高的地区,灾害发生又引起或加剧了贫困,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3、建设监管力量没有覆盖到农村阵地

目前,我国对农村的工程质量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这就使对农村的防灾减灾要求很难落实,从而对防灾规划和各种技术标准的执行也没有监管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缺乏管理力量和依托。

4、防灾减灾意识还有待提高

在农村地区,一些不利于减灾防灾的落后观念比较突出,如建设中讲面子、比排场、贪大求洋,在建筑高度和装饰装修上盲目攀比而不重视防灾减灾质量要求以及一些封建迷信观念等。

二、关于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防灾减灾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同时也面临着大好机遇,错过这个机遇,就可能使村镇建设在未来的灾害面前留下隐患。所以,目前是我们建立村镇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的关键阶段。

1、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目标

在农村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高;村庄与集镇防灾规划制定完成;针对农村地区的减灾防灾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健全;村镇建设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建立;在遭遇较小的自然灾害时,不发生人员伤亡,能够基本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一般自然灾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很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较大的自然灾害时,有效地控制规模,确保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2、政府的主导作用

防灾减灾工作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市场本身不能自发地调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利益关系,对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更需要由政府来主导: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通过科技进步,带动村镇建设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二是编制和实施村庄与集镇防灾减灾规划,提高村镇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三是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将消防、医疗等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更多地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四是加强农村的建设监管力量,通过建设监管解决防灾减灾问题;五是组织力量,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3、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

防灾减灾是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村镇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村镇建设的全过程和村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为广大农民提供防灾减灾技术、管理服务。

三、加强村镇建设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1、强化村镇抗震防灾工作

做好《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的宣传落实工作,组织对部分地区抗震防灾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建筑抗震防灾设计技术和管理工作体系;组织专家研究村镇抗震防灾技术对策,制定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技术标准;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对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在此基础上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现有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2、推动地质灾害易[page_break]发区村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管理好易发滑坡崩塌地区的防护落实工作,建立斜坡(切坡)安全管理联络员制度,强化斜坡(切坡)安全监管、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与国土资源部的协作、配合,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城镇建设工程项目抵御灾害的能力。

第四篇:关于当前农村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

农村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下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农业与农村以外转移。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数量继续增长,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均、劳均耕地面积连年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更趋显著。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就业调查研究

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最主要动因。62%的外出者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想外出多挣些钱;26.4%的劳动力是因为家中人多地少无活可干而外出。针对农村就业难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面临诸多制约等问题,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为了掌握近年来我国就业和再就业情况,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本人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就业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以下报告。

1调查情况

我对50名农村失业人员展开了口头访谈式的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农村就业问题的调查,发现我国再就业情况存在的问题,对其再就业提出发展性对策。调查这些人员在就业的情况,以便及时的调整相关政策,对他们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本次调查发现,失业人员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人在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并且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2调查结果

2.1调查对象总揽

在50名被调查的农村失业人员中,男性为15名,而女性高达35人,男女性别比例3:7。失业人员中,40岁以下的有14名,50岁以上的为3人,而40-50年龄段的有33名,了调查总人数的66%。调查显示,在50名被调查的失业人员中,文盲有8名,小学文化有32名,初中文化有8名,大专文化两名。文盲和小学文化的失业人员占了调查总人数的80%。

2.2失业人员择业观念保守,但再就业愿望强烈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相当多的失业人员择业观念滞后,还停留在金融危机之前的求职状态里。对企业、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对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市场就业机制缺乏认识,劳动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动力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农村失业人员都有强烈再就业愿望,但因自身年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等因素,对未来就业岗位要求不同。这次调查的50名失业人员中,有47名失业人员回答了十分迫切,只有3人队再就业表示一般,没有人表示不

想再就业。

2.3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农村劳动力总量还在逐年增加。

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林牧渔业所需劳动力规模还将进一步下降。乡镇企业已进入常规增长期,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降低,而且面临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更趋减弱。由此可见,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2.4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比例不高。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但当前农村务工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比例不高,不利于他们对新工种、新生产技术的掌握,不利于获得更好的工作,不利于农民自发创业,也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本地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占37.2%。其中参加农业生产培训占11.3%,参加非农业生产培训占16.4%,学徒工和其他培训占

9.5%。在外出农村务工人员中,参加过技术培训占46.4%。

2.5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职业适应能力差。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素质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选择上的局限性,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及其他一些行业,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劳动。当前非农产业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素质较低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很难适应这一变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上升,表明社会用人需求在增加。目前我国城市中,低级劳动力市场竞争过度,高级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给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增加了难度。

2.6再就业者寻找工作的渠道比较单一,自谋职业比重较大。

在50位失业人员中,有37位失业人员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寻找工作,有10位是通过自谋职业创造就业,仅有3位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寻找工作。没有任何人是通

过街道、社区和原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介绍工作。

2.7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限制和歧视性政策仍未得到根本消除,农民工合法权益屡受侵害。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环境明显好转,但一些歧视性政策尚未彻底根除,他们还不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与城市劳动力平等竞争,更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他们从事的大多是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工作,而他们的合法权益屡受侵害。农民工进城要办多种证件,且收费较高。他们的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高、工作危险性大,缺乏相应的工伤、医疗等保障,工资低且经常被克扣和恶意拖欠。但总体来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向城镇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极为有利。

3调查建议

3.1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就业市场管理。

要围绕外出农村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实行政府主导、各类服务组织参与的促进就业模式,进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同时健宿迁市县乡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渠道,免费为外出农村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鼓励就业中介和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实现定向输送。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优势,通过招聘会等形式,使返乡农村务工人员与本地用工企业及时对接,为本地企业储备人力资源。要研究制定农村务工人员创业的具体实施办法,鼓励、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人员返乡创业。要规范职业中介行为,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打击职业中介市场中的欺诈行为。

3.2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匮乏的现状,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为使培训收到实效,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培训工作的全程监管。一是对培训组织的培训实力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参训人数和质量,使那些想参加培训和能转移就业的劳动力都学到一技之长,杜绝为提高参训率而拉人充数的现象发生。二是对培训机构培训科目和课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参训人员都能学到想学的技能。三是对培训费用兑付情况进行监管,保证政府投入的资金真正用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3.3提高工资标准,保障农村务工人员的劳动报酬权益。

要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集中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特别是对那些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定期重点监控,切实掌握工资发放情况,保障他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完善企业欠薪公示公告制度,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村务工人员工资的追讨和处罚力度,对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的企业,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理。

3.4为农村务工人员提供平等的公共管理服务,与市民享受平等待遇。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城务工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村务工人员取得城市户籍,真正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二是加快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和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相关保险。从而稳定企业生产,稳定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三是逐步探索建立农村务工人员住房救济制度,如建设一批政府所有的廉租房,低价出租给他们使用,或者支持房地产企业在城市不同区域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专门出售给农村务工人员使用,逐渐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四是保障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父母工作地入学,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五是完善农村务工人员维权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各级人大、政府要尽快清理、修改妨碍农村务工人员享有平等权利的政策法规,为他们维权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农村劳动力就业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惠民生、促发展的一件大事。我相信在政府的领导和失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情况一定回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2、章铮: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

3、丁煜:《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评估与发展建议》。

4、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

5、何晶:《失业保险:要承受重要发力》。

第五篇: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最终版)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乡村

调查时间:暑假期间

调查方法:访谈

调查人:北中2010级8班魏雯萍

指导老师:王立国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

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下载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年级语文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析 【内容摘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舞台艺术送农民” 活动启动 7月19日晚上,罗山县楠杆镇新街歌舞飞扬,随着我县文化馆送上一曲欢快的舞蹈《吉祥彩虹》,标志着我县文化馆今年首场“舞台艺术送......

    关于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XX专业XX班 XX 一、 调查的背景与动机目前,党中央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对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专业:法学学号: 姓名:何经纬201210820151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

    关于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于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调查时间:2012.3.20-4.15 调查地点:满城镇 调查内容: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农村社会调查研究

    农村社会调查研究设计 调查课题农村居民生活现状研究设计 一 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发展经济的一体化、多元化,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国家的发展也不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