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英语教育的探究

时间:2019-05-13 00: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英语教育的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英语教育的探究》。

第一篇: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英语教育的探究

农村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英语教育的探究

摘要

本文旨在呈现和解决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水平偏低,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技能差,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不高;加之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汉化处理,大大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本文也提出了一些 建议性的解决方式,并呼吁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英语教育 第三语言 英语教学 方法技能 课程标准

因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只占总人口的8%,而居住地却占国土的60%。这片土地主要在西部,其中有少数民族单居地区,也有大片少—汉杂居地区,我们通称为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样广大的民族地区搞好英语教学,对广大的英语教育从业人员自然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前沿地区的教师,自当踊跃向前,尽微薄之力。为此,我们来共同探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并呼吁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起步较晚,英语成为第三语言

少数民族地区是众民族杂居生活贫困、信息闭塞、英语教育起步晚的地方,语言水平落后,他们平时使用的语言交流大多是本族语,以较为进步的藏族为例,藏语是第一语言,普通话是第二语言,英语就成为第三语言。有的农村学生连标准的普通话都不会说,连普通话交流都存在问题。如,“吃饭去呢”,他们用藏语说,“饭吃去呢。”“她是一个好女孩。” 而他们用藏语说成,“她好的女孩就是。”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信息闭塞,缺乏浓厚学习英语的氛围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信息闭塞,很少见到外国人,基本上没有外企在那里投资建厂,与城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没有学习英语氛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这不仅减少了学习英语的机会,更让学生觉得英语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联系,有个别学生甚至觉得学英语没有多大用处。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英语学习不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这是英语造成他们英语学习困难的的环境因素。

(三)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不重视英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利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态度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农村的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中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太重视,即使他们重视也基本无力指导子女的英语学习,更不用说送孩子去辅导班了。有的家长还状告英语老师给他小孩多布置英语作业。因此,当学生在家里遇到问题或者有不会做的题时,只能“搁浅”,英语老师为了“明哲保身”,也就不敢多要求学生布置作业了。久而久之,问题堆积如山,学习就寸步难行了。

(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英语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1、学校管理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一般班级学生容量大,一个班有50,60个左右的学生,这无疑对语言教学是不利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目的是: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班级学生数大,对于《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任务型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课堂提问有局限性,老师在提问时不是让学生整体回答就是顾此失彼(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练习口语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更有一些学生学成了开不了口的“哑巴英语”,这使得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越来越困难。

2、教师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英语教师素质偏低,相对城市来说素质有待提高。很多优秀英语教师都调往经济较发达生源较好的城市;虽然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新理念并不一定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察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弱;一些教师特别是地处较偏远的农村的教师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这些都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使一部分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的学生产生放弃的念头。这也是农村英语教育水平不高的人为因素。

3、生源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低。很多基础较好的乡村学生都到县城去读书,乡村中心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留在农村中学读书,剩下的是语文和数学总分不到60分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参加考试。虽然现在大部分的中心校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英语还是副科,得不到重视,每周不到两节课,老师上课也只是走过场。据笔者接触到的学生,大部分连26个字母都记不得,更不用说朗读单词啦。面对这样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见,农村英语教育起点比我们想象要低得多。

(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综合素质低

1、学习基础较差。学力主要指必备的学习基础知识和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由于农村小学的师资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一些

学生在小学启蒙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学习基础不扎实。具体表现为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接受能力较差,特别是其中大多数学生汉语拼音不过关。这不仅影响了语文学习,也影响到英语学习。即使小学是在中心学校就读的学生中也不乏一些学力基础差的。学习基础差导致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产生了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连学会26个字母都缺乏信心。

2、学习习惯不良。课堂教学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听课,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在大班化的教室里,上课时最容易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由于座位离讲台较远,他们常常被教师疏忽,这些学生不仅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更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那么面对这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农村英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加大力度投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比如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输送有更高英语水平的英语教师到农村任教。

(二)稳定农村英语教师队伍,避免频繁调动英语教师,提高农村英语教师待遇,经常进行城乡英语教师间教学互动交流。频繁的调动英语教师,使本来已经适应原来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无所适从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必将使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上级部门应该鼓励城乡学校间进行互换教师进行授课活动,即派城市学校优秀英语教师到农村任教一年,农村学校英语教师到对口学校去取经一年,这样可以提高农村的英语教育水平。

(三)学校、班主任和英语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热爱学习的,只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方法不对或找不着头绪罢了。家长和教师必须长期共同密切关注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一起赏识他们,一起引导他们。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热爱学习英语的,只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方法不对或找不着头绪罢了。家长和教师必须长期共同密切关注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一起赏识他们,一起引导他们。

(四)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加强和完善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水平至关重要。英语教师要加强教研,相互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英语教育理念。

(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学习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方法技能,避免在课堂英语过程中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运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无定法”嘛。

(六)农村英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习惯。对任何人来说,自学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意志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预习目标和内容,布置预习纲要,提示自学重点,克服预习的盲目性,同时培养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农村英语教师要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和课件制作。比如,运用远程教育英语资源进行教学,以及幻灯片、多媒体课件(flash、powerpoint课件)。农村英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主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

农村英语教师要用好课堂用语,尽量多说英语,尽可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收音机、录像机、幻灯片、多媒体课件(flash、powerpoint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听英语歌曲、看电视电影和录像等形式提高英语听力。

在英语听说训练中,不同年级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角色表演。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主要让其用英语回答问题,讨论分析并复述课文,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采取启发的方式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保持长久地保持学生的这种浓厚的英语兴趣。

三、值得思考和讨论

总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乡镇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英语教师基础和生源综合素质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直接影响英语教育课改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实施和落实,值得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探讨。只有实事求是的分析现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水平。教育发展了,人的素质提高了,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书目:

1、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基础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2、胡春洞,王才仁,英语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王才仁 《双重英语教学法》。

4、张正东,为西部大开发编订外语教育政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第二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年级语文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析

【内容摘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中指导好口语交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

农村

一年级

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传统语文教学基本以书面训练为中心,忽视了口语训练,这对学生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弊端。“口语交际”更是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课堂常常遭遇尴尬局面,常有“死课”(学生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等情况发生。针对此情况,语文课程标准就把“口语交际”引入语文学科,确立了口语交际的重要地位。所以口语交际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改变现有教学状况,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结合新课程就怎样搞好少数民族地区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地位。现在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了出来,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语文综合能力一起在每个学段的目标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策略、评价手段和方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仍处于自发的阶段。广大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推行新课程标准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搞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的交际话题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人教版一年级的课本中每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有口语交际。并且,每单元的口语交际都是本单元课文的延伸和提高。所以,每次上口语交际时我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完整、流利。

(二)创设口语交际中的交际情境、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

口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为主要中介手段而进行、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语文教学中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使每个学生达到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际。只有创设了一定的情境,才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凭借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创新地模拟社会生活交际的实际来创设交际情境,激活学生产生交流欲望并自由参与。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1、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其实语文教学也不都是课堂内的学习,必须尽量拓展空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所以语文教学中要从引导正确说话为主,在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中,连汉话都还说不通,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正确引导,最后以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应该说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是非常有利的,现在的课堂,总的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当学生走出课堂后,他们会感到全身心的一种愉悦,会觉得有许多话要说,在这种动机的启示下,他们的交流肯定是活跃的,这种情境下,口语交际能力也就发展了。比如在进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时,我选择了走出课堂让学生自己去找找春天在哪里?学生和乐于去找,一点点新奇的发现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在汇报交流时学生的说和表达都让我欣喜。

2、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创设交际情境,课堂这几十分钟的教学是很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所以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促进口语交际也是确实可行的。在活动中,让学生玩中去学,玩中去发展,在这些愉悦中去获取真知,去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活动中,可以学生自编故事,自讲演,自编谜语互回答等各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三法”创设交际情境 ①、实物展示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从而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生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例如《我们身边的垃圾》中我就搜集了班里学生一天地上的垃圾,放在塑料袋里,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垃圾都是哪里来的?怎么处理这些垃圾?以后还能随地扔垃圾了吗?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②、教师描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例如《续讲故事》时,我通过描述,小兔子高高兴兴地在小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他走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③、模拟社会生活实例法。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例如《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上发生了什么?然后要求学生体会小松的心情,他会想些什么?再让学生想想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怎么做?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教师应多做课前准备,多花费一些心思,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总之,语文教学中只有尽力创设口语交际的交际情境,通过灵活多样,变化万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思维活起来,想象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民族地区,维语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1、师生互动,重在指引、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

2、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具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序进行。

1、定优秀,感受成功。教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

2、激励后进,树立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常鼓励他们去说,说错也没有关系,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尽量创设宽松、愉悦的口语交际情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确定目标,坚持不懈等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第三篇:农村英语教育的现状

乡村小学英语教育的现实情况和革新

关键词:英语教育 现状 教学方法

一、反省中的乡村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 1.起步晚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乡村教育的总体发展是比较晚的。至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乡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也是刚刚基本完成。至于乡村小学英语教育那就更晚了。这方面主要表现为: 一是小学英语在乡村教育中的起步晚。乡村小学中绝大部分学校只是在近三四年来才开设了英语课。学校对小学生的英语教育不够重视; 二是小学生接受英语学习的起步晚。几乎所有的乡村小学里,学生只有在四年级时才开始设有英语课,而且只是四五年级阶段的学习,到六年级时大部分学校又将英语终止了。所以造成乡村小学英语教育中学生对英语教育的不重视和冷漠的态度;三是新型教材配备和使用的晚。许多乡村小学所使用的英语教材都比较老旧,内容不符合本地学生的需求,或者只是大量借用东部地区的教材,而忽视本地学生对英语的承受度,缺少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

2.发展慢

乡村小学英语教育尽管已有了四五年的发展,但在这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速度缓慢,几乎没有得到什么进步,这方面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许多乡村小学仍是教师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根教鞭完成一堂英语课的教学,这与城镇小学中的DVD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是无法相比的,当然在两种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们的水平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缺少专业的英语老师。在乡村小学英语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唯一的外语知识的来源和外语品质发展的起点,只有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水平。然而,绝大部分的乡村小学中,基本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只是由语文或者数学老师兼任。这些老师专业素质低,业务不精,根本就不能成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来源和起点; 第三,没有专门化的指导和培训。许多乡村小学只是将语文和数学的教学作为重点来抓,组织对语文和数学老师的经常性的业务和技能培训和指导,但对英语老师的培训和技能的指导却没有纳入正规,受到了忽视。

3.水平低

乡村教育的整体水平发展不高,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乡村小学英语教育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方式的水平低。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将英语单词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先将所要学习的各个单词通读一遍,之后是领读,然后让学生们背诵记忆。所以致使学生们只知道某个汉语单词用英语怎么说而不知道怎么将英语应用到实际当中,这种低水平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哑巴英语和语言学习脱离语言使用的重要原因。其次,英语老师的水平低。由于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或者是缺乏专业的英语教师,乡村小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方言化的发音和汉语化的句子。例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类的具有严重英语语法和句法的汉语化了的句子就是典型代表。而这种具有严重错误的句子是被学生们最容易掌握的,一旦在他们的思想中形成定式,对以后的学习是危害甚大。再次,学习英语的氛围低。乡村地区作为比较落后的地区,整体的教育水平是很低的,而在某个单元或者村落中懂英语的人是极其少的,父母不能像语文和数学那样给孩子以辅导,学生只是仅仅从课堂上习得一些英语皮毛知识,整个英语学习的环境制约着学生学习的氛围。

二、对提高乡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建议

提高乡村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推动乡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是我们国家和整个民族所面对的一项的难题,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1.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加大先进教学设备的配备和普及,对一些过时的和老旧的设备进行淘汰和刷新。另一方面颁布制定教师工资待遇及教师编制,为乡村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留住专业的有用人才。如继续发展特设岗位教师的应聘,开展定期和非定期的乡村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训活动。同时,政府部门要实事求是,切实制定出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当的规划和政策。切实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加大规范执行力度。

政府要通过制定纲领性的文件从根本上抑制乡村小学中英语教育被严重忽视的问题。对乡村小学老师的考核要采取多方面的制度。既要考虑到老师自身的能力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水平。教育部门要将乡村小学英语教育纳入初中升学考试中,严格要求各乡村小学将英语教学提高到同语文和数学的高度来对待。另外,教育部门要开展一些学习英语的宣传活动,加强和促进学生们对英语的重新认识和态度的重塑。

3.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希腊教育学家曾提出 “给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乡村小学的英语教师要时刻不忘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加之英语作为一种第二语言,在我们母语的大环境的影响下,由于不经常使用,会导致对一些知识点的遗忘。所以乡村小学的英语教师要继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

4.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育,它是一种外来语言的教学。所以用传统的方法对应英语的教学是一种失败的教学。语言的教学要体现它的实用性和交际性,一味地让学生死背单词和语法而没有实际的运用是现代教学方法中最为忌讳的。所以英语老师要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应用不同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语法翻译法、情景法、任务分析法等都是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

5.家长要关注时代前沿,督促孩子的学习

乡村地区的家长对孩子英语教育的重视度是不够的,许多家长甚至将英语学习视为 “放洋屁”,一味要求孩子学好语文和数学而轻视英语学习。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对乡村地区家长来说是个新鲜物,他们不认识这种外来的文字,所以在孩子们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不能提供任何的指导。但是,家长们要关注时代发展的前沿,摸清英语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从心理上给孩子学习英语以支持。

第四篇: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民风

我国部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 男女性别偏好的现状与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皓

男女平等问题关乎民族未来的存亡。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世界范畴的共识,并且从一种道德观的人是发展为法律的条款和政府的行为。在讨论促进男女平等问题时,就必须要了解与其相对的性别偏好问题。性别偏好是指家庭中长辈对子女性别上的偏好。一般认为,性别偏好应当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个人喜好某种性别的儿童,向吃饭口味,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而在父权主义家庭制度中,极端的儿子偏好成为一种群体心理固结,反映出妇女在家庭中低下的地位,是性别歧视的体现,是落后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由于受到父系氏族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明显,跟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男女性别比例是119.58:100,超过了正常的103:100,我国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比例为123:100,所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男女平等一直是重要任务。而在农村少数民族农村聚集地,在相对城市较落后且发展缓慢的地域,同时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村规民约和民俗民风,男女平等问题或许就会以一种民族理念或是民族传统而改变。为了反映村规民约及民俗民风对男女平等现状的影响,并研究分析其不同民族、不同风俗对男女平等问题看法的差异和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人数较少而且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同时居住的比较分散,民族习俗又很多,所以对农村少数民族的调研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对四川省丹巴县嘉绒藏族、北川羌族、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香格里拉迪庆藏族、丽江纳西族等五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普通调查,其中对四川省丹巴县三木札村嘉绒藏族这个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农村干部、农村医务人员和群众。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男女性别比例和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等方面的情况较以往有所改善,在人口问题上,村民们基本都很拥护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以三个为上限,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基本不会超生;通过调查,发现村中出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不到1,也就是说女孩的数量大于男孩,处于我国男女性别比的优势地区;对于生男生女的问题上,少数老一辈人仍然保持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观念,但不会去主动强制影响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的村民基本都是持有无所谓的态度,部分村民也有纯粹的个人喜好影响,所以可以说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在这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普及的较好。现将具体状况报告如下:

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基本现况

在五个少数民族地区中,由于北川县还在重建中,无法进行深入的调研;香格里拉和丽江由于受到旅游业的影响,经济水平较高,生活趋于普通化;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地区和四川省丹巴县嘉绒藏族地区情况类似,都是地处相较落后的农村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依靠原始的农牧业为生活来源、人均经济低于国家农村平均标准。所以我们尤其对这两个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两个地区对性别偏好问题上除了个人喜好外,并没有特出的父权制或母权制。调查结果分析可分为村里孩子男女比例调查、村民对出生人口性别偏好调查、村中干部男女比例调查、村中家里财政支出权调查等几个方面。由于两个地区环境和情况类似,所以接下来我将只呈现在四川省丹巴县三木札村嘉绒藏族地区的调研数据与结果。我们在三木札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分为三类,环境背景方面、子女性别偏好方面和村中男女掌权方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村子的人口状况,包括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对政策的想法和村里的人口情况等方面。根据当地有关部门的农村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家一户最多可以生三个孩子,其中如有残疾子女,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过批准,允许再生。当地村民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口号是“鼓励生一个,计划生两个,最多生三个”,三木札村里有将近40%的家庭有三个孩子,超过60%的家庭只有两个孩子,村民一般不选择只生一个孩子,其主要原因是“爬山路险峻,容易出事,只有一个孩子不保险”。

随后我们分别对这个地区的村中孩子男女性别比例做了一个整群调查,将孩子按照18岁以下和在校学生的规格分成了两个整群,调查男女性别比例情况。通过走访同干部和对村民的抽样调查,得出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如下:18岁以下孩子男女性别比例为104:193,在校学生男女性别比例为62:136。如图所示:

18岁以下男 在校学生男*** 18岁以下女 在校学生女 丹巴县三木札村

对此现象,我们对结果做了下分析:1.当地女孩多男孩少。2.在校生男女性别比例要小于18岁以下孩子的男女比例。之后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情况做了调查。提出了一个疑问:女多男少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1.可能是由于想要男孩,而第一胎、第二胎都生了女孩,所以继续生第三胎,才导致女多男少的现状,典型的父权制;2.可能是村民们并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只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女孩生的比男孩多,一种正常的现象。

之后我们带着疑问对当地村民对进行了男女性别偏好问题的调查:如果只能要一个孩子,您喜欢男孩还是女孩?1.男孩;2.女孩;3.无所谓,都一样。调查人群为10—72岁之间,总人数143人,调查结果比例如图所示:

男女性别偏好问卷调查结果13%15%72%无所谓,都一样 女孩 男孩

由图可知,只有1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男孩,结果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对此村书记和部分村民为我们解答了原因:“因为现在村里的年轻男女都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干的活、挣得钱也都差不多,也就没有什么不平等的……女孩要比男孩乖得多,知道收拾家务、做饭,男孩就知道淘气……还有就是男孩长大结婚后还要家里盖新房,女孩就不用……总之就是觉得女孩好养活”,所以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女孩的原因吧。在此看来,经济收入方面男女价值平等促进了男女社会性别平等,经济平衡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对于男女性别平等的看法。

对于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校生男女性别比例要小于18岁以下孩子男女比例”的原因,我们对部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展开了抽样调查。他们告诉我的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女孩学习好”,而没有牵涉到任何性别偏好问题。由于村里环境与经济的影响,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去”,不论男孩女孩,只要学习成绩跟得上都会尽量去供,如果经济无法支持所有孩子的学费,就会供给学习最好的孩子来继续上学。而且他们还说:大部分男孩初中结束后,如果成绩不理想就直接出去打工了,不再上学了。由此可以看出,在教育方面,女孩并不像以前那样处于劣势,不再受到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束缚,而是男女平等,以成绩来衡量,说明女孩在教育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在另一方面,自古至今,大到政府机构,小到家庭的支出方面,我国女子掌权的机会都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以男子为主,权力的倾向预示着男子的地位的尊贵;古代除了女皇时期,王宫里几乎都是佳丽(女)三千,家中也是三妻四妾的,这也从正面反应了男尊女卑;在近代,“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思想也在潜意识的质疑和控制着女子的权利,所谓无权就几乎等于没有社会地位。这些都能反映出中国潜在的重男轻女的现象。为此,我们考虑到权利的直属也会从侧面直接的反映出村中男女性别平等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对村里的男女掌权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为两个方面:村干部的男女性别比例情况与原因和家里财政支出权的直属与原因。

在三木札村,村长是男的、村书记是女的。在这里出现了女子掌权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村民对性别的偏好还是很小的。村民们告诉我们:因为现在村里女的文化水平都比较高、都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能够很好并且很合理的管理好村子。下面是我在该村照的两张事项安排的照片。

村书记在村中的小黑板上写的

之后我们也询问了村书记关于村中男女工作能力的问题,村书记回答说:“由于现在上学的孩子比较多了,孩子们接受了相同的教育,同样也就具有近乎相同的能力,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所拥有的工作特点不同而已„„”。根据村书记的话,可以分析出,教育会直接影响男女的工作能力问题,而工作能力影响着社会权力的直属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影响着男女性别平等的看法。

同时我们对村里近百户的村民进行了普查,调查当地的村民家中财政支出权的直属问题。众所周知,财政的支出权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掌控大权,所以我觉得财政的支出权的直属也同样是反映着村民们性别偏好的问题。我们总共调查了村里的99个家庭和外村的7个家庭,106个家庭中103个家庭的财政支出权由母亲掌控,只有3个家庭的财政支出权由父亲掌握。同时由我们得知村中男的很多都外出打工,很容易出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并且这会对财政支出权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还调查了这些家庭的男女掌权情况。比例如图所示:

家中财政支出权10%4%女主内男主外男主内女主外内外都是男人管内外女人全管路过73%3%6%7%母亲父亲97%

在调查的同时,我们对这些结果也咨询了原因。村民们告诉我们:由于大多数男子结婚后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一年才会回来一两次,所以婚后女子掌家、主内的比率比较高,而且村中支持如果女的有能力主外的话,就可以内外全主,而男的如果有时间顾家的话也可以内外全主,只是社会和家庭的分工不同而已;村中女的管理财政支出权的占绝大多数,因为很多的家庭里男的在挣钱的同时很难再抽出时间顾家,所以是由女的主内并且计划着家里的生活收支,同时就会把家庭的财政支出大权也交由女的掌管。这也说明了虽然家庭和社会的分工不同,但是各有千秋,伯仲之间,最后通过对该地区以及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生活与社会活动方面也全面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村民们的对男女性别的理解与看法可以说已经是高度认识了。但是对此我并没有停止调研,因为我觉得这个现象也可能是受到了环境、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因为这些地区受到的周围影响是很大的,很多的东西都被汉族“同化”了,我觉得这不能完全的体现出这个民族原有的思想,只能说是现在的综合思想,所以我为了继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我对更高更远的地区年龄段更大的人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出现了较强烈的反差,由于时间问题,我只对其中的部分村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三木札村附近,由于处于山地,按照高低海拔的不同分为了地势较平缓的一队,处于海拔2千米左右,也是我们先前调研的主要地区;地势较高的二队,处于海拔3500米左右,山路险峻并且居住的比较分散,在此处我调查了10户左右的村民;地处山顶和后山的三队,处于海拔5千米左右,山路及其漫长并且危险,家族之间居住的比较集中,在此处我调查了5户左右的村民。在对二队和三队的15户家庭里的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进行了调查后,我发现:年轻一代的人男女平等的观念比较好,教育程度比较高,都愿意走出大山,但是文化保留程度比较低;老一辈人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很看重家族的香火传递,教育水平比较低,同时他们也是民族文化保留较好的一部分人群,和子女不同的是他们不愿意走出去而是习惯了在山里的生活,但是对于子女的观念和看法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老一辈的人从来不会指指点点,即使是有不如意的也只是放在心里,不言不语。下面我将呈现给大家一队、二队、三队不同地段男女性别比例、重男轻女现象和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的比较图: 120%100%80%60%40%20%0%男孩比重重男轻女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

至此,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村民的调查结果都已经呈现出来了,对于这些地区的男女比例、性别偏好、教育、掌权等等的问题几乎都达到了男女平等的和谐现象,但是居住在相较偏远的比较保守的老一辈人却是依旧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现象。在这些调查结果的面前,我出现了很多的疑问:为什么年轻一代或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的男女平等观念比较强?为什么老一辈人到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会有很大的反差?什么影响着他们对男女平等问题的看法?对此,我展开了综合分析。

一队二队三队综合分析少数民族思想中的男女平等问题

通过对男女性别比重、村民的性别偏好问题、权利直属问题等多方面的调查来看,重男轻女或是男尊女卑的现象或是观念早已经不存在或是说随着旧思想销声匿迹了。那究竟是什么影响着男女性别平等问题呢?我个人总结为法律观念、民俗民风、旧思想、教育、经济趋向等五大方面的影响。

1、法律观念的影响

在什么时候都不得不承认法律的“魅力”是很大的,法律的影响不能说是法律具有完全的强制性,但是众所周知如果触犯法律就会是犯罪。在我国法律法规方面对男女平等问题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例如:我国《宪法》第48条第1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还有《劳动法》中的“同工同酬”;《婚姻法》中的“结婚、离婚方面,教育抚养子女方面、夫妻共同财产方面等都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继承法》中的“继承权男女平等”;《义务教育法》中“适龄儿童的同等受教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原则”;《选举法》“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民法通则》“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以及《民事诉讼法》中“同等的诉讼权利”等等。可是我们知道,“规定是死的,思想是活的”,虽然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不能从思想中完全扼杀旧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女性朋友们可以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这至少可以减少甚至是杜绝封建社会中那种“夫妻间男为女主,丈夫可以对妻子进行随意的打骂休弃”的现象,现在来讲那也是违法的、是犯罪的。法律的规定不仅仅是让女性在家庭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且在社会的地位和经济方面女性也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从建国初期19%的女性就业率到现在47%的女性就业率,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来提高女性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平等。所以说这种法律的影响是从国家政府机关出发通过法律的硬性规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对女性进行保护,维护女性应有的权利,恢复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女性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价值,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男女性别平等。但是我觉得法律毕竟是法律,只能硬性的规定却不能根治我们的思想问题。

2、民俗民风的影响

我们一共走访了五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是嘉绒藏族、普米族、迪庆藏族、羌族和纳西族。通过对当地的生活习惯的了解、民俗民风的调查以及礼仪禁忌的规定,我发现除了纳西族外其它的四个少数民族都没有出现过思想上或是行为上的性别偏好问题(主观的性别偏好除外),但是在普米族却是有着一种简单的禁忌,似乎从潜意识中出现性别偏好问题。纳西族是由当地的土著人和羌族的分支互相发生了“民族同化”,而出现的民族,由于当地的土著人维系着母系氏族母权制的传统,所以纳西族至今为止仍然也存在着重女轻男、女尊男卑的习俗,她们说如果家里生了女孩就张灯结彩,并且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而生了男孩的就没有这些,一种现今我国为数不多的母权制民族体制。普米族,我们在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的龙潭村展开过短暂的深入调查,我们对当地的村民调查过性别偏好问题和男女性比例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这里并不存在男女偏好问题,但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禁忌却让我发现了不同之处,在普米族,每家都有一个火塘,普米族禁忌规定“女人和小孩不许从火塘前面经过”,我当时觉得这可能是普米族人的潜意识中还是有重男轻女的现象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并不会在意初生儿的男女性别情况,而是生男生女都一样疼爱,所以最后我知道这只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民族习惯而已。至此,对我们调查的五个少数民族来说,纳西族有着传统的母权制的习俗,同时也可以说纳西族的民俗民风完全影响着她们重女轻男的观念,这也是我们调查中唯一一个可以看得出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对男女性别偏好的影响。刨除沿袭着母权制的纳西族来看(毕竟是少数),其它四个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对男女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影响;从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看,可以说是没有特别的男女偏爱观念,也没有关于男女不平等的规定,就比如说规定什么“生男有赏”或“生女光荣”之类的。同时调研之前我还从网上和书中查阅了一些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和性别偏好的关系,我发现,但从民俗民风的角度看,除了母系氏族的民族外,就没有特别的规定这关于男女性别问题的民俗,如果说深究的话,只能是像普米族那样有着一些对于男女的禁忌,但是可能是民族文化的原因,在很多的少数民族不仅有关于女性的一些禁忌,也有关于男子的禁忌,因此这些禁忌方面不足够说明他们的民俗民风对性别偏好有影响。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没有对男女性别问题有任何规定,也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根据多天的调查,我发现这些少数民族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旧思想中普遍都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和传宗接代、传递香火非男不可的观点。

3、关于旧思想的分析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52%左右的老一辈人(爷爷奶奶辈)都存在着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观念,但是根据对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的调查,我并没有发现他们的风俗中有关于什么家族香火之类的文字,那么他们的这种传递家族香火的概念从何而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翻阅,我找到了答案。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三从四法”等名词都是从古代汉族文化中找寻到的,并且古代汉族文化中讲“不出丁为大患”,而且这也从来不说男子的原因,首先是女子的原因,其次找风水的原因。所谓传宗接代其实也是源于汉族的民族文化。“宗,家族也”,而说到家族就必须要提到古代家族的祖坟和祠堂,而关于祖坟和祠堂的概念也是源于汉族文化(就比如藏民们都天葬、火葬了,也就没有什么祖坟或是祠堂了,他们会有佛堂,但那是朝拜的地方,不同于祠堂),如果现在还能找到或是有幸拜访到一些家族的祠堂,我们就不难发现两个特点:一是祠堂中的灵位要以持续不断的香火来供奉,经常需要打理,在特殊的日子还要拜祭;二是祠堂中供奉的灵位都是家族中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男子的,没有女子的灵位。原因就是因为在古代汉族文化中觉得只有男子才有传宗接代的功能,而传递香火一词的就是由此得来的,因为要继续祠堂里的香火(灵位),所以一代里必须至少有一个男丁来传递,如果没有男丁就会选择从别人家过继,或是找上门女婿来继续传递香火,所以就自然而然会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和传递香火的概念。而少数民族的这些传递香火和重男轻女的观念很多的都是由古代战争时期汉族人的入侵与统治对少数民族造成的“民族同化”的影响,同时延续了下去,所以在今天少数民族才会出现这种名副其实的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概念,而并不是本民族原有的民俗民风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知道了,旧思想中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概念都是由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民族同化”所形成的后果,而并非少数民族民族特色。

4、教育的影响

首先我们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到了在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教育覆盖程度:以三木札村为例,小学生99%,初中生80&,高中生20%,大学生全村就只有2个。现在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和少数民族补助的原因,教育的普及度明显升高。而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了学习新文化新知识上,也在另外的两个方面影响着男女平等的问题:一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二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了解了在当今社会,不再是以简单的人力劳动力为主要生产力,而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提出的“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在学习了相同的科学技术之后,男女的社会经济价值与社会工作能力其实几乎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当今社会环境下,男女是平等的;在医学的角度来看,从现代医学出发,我们了解到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这就推翻了旧思想中只有男子才能传宗接代的观念,并且医学上解释说“孩子必须同时要拥有父母双方的基因”,也就是说只有男子是不行的,虽然从现代医学讲男孩的基因是XY,Y只能来自于父亲,但是出生儿的男女性别是通过孕育环境的酸碱程度的不同来控制的,这个只能依靠母亲来掌握,所以说出生儿是要靠父母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的,而且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分工不同,孩子的智商来自于母亲多点,性格像父亲多点,所以要知道要想孩子聪明还要靠母亲的智商,并不是旧思想中所说的只有男的才能掌控子女的说法。所以说在教育方面,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新文化新思想,而对于不科学的旧思想就会逐渐的被时代淘汰,男女性别偏好问题也会逐渐的消失,从科学与医学的角度讲,男女平等。

5、经济趋向的影响

经济水平对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我**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母系氏族时期母权制的婚姻秩序,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所以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男士,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父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之后由于几千年来农牧业一直是主要生产力,男性的社会统治地位也持续了几千年。而在现代,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科技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的时候,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也渐渐被确定,因此在我国发达地区,学习科学技术就成为了必要的功课,而在学习方面男女的能付出的劳动力价值是相等的,也就不会出现男女侧重问题;但在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以最简单的人力劳动力为主要的生产力,所以就依然会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而今天,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第一生产力,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就必须要学习科学技术,而从学习角度上看,男女的社会经济劳动力价值基本相等,并且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在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基本不会出现男女性别偏好的问题;在我国相较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虽然仍然以人力劳动力为主,但是父母的思想基本都是希望孩子走出去、去学习新的东西、有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继续着他们的人力劳动力——农耕、放牧,所以在这些地区,人民的思想同样也是要发展科学技术,以学习新文化、新技术为主,因此就很少会出现性别偏好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要劳动力的需求不同就会影响社会性别偏好问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男女的性别优势是不同的,在社会主要生产力改变的同时,就会引起男女性别侧重问题的产生。而在现在的经济利益和趋向来看,男女是平等的。

暑期实践调查结果给我的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经过这次为期半个多月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调查,感触颇多。在与那里的百姓的交谈、共同生活的时候,给我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引发我不断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我更多的热情,希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去帮助他们。同样的这次调研时我也发现了当地的一些其他的问题。家长们为了孩子未来有很好的发展都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去,想法是好的,但是目标是盲目的,我曾经采访过很多的孩子,她们都想上大学、都想走出去,但是问到她们以后想上哪个大学、做什么的时候,她们就不知道了;当我问到家长的时候,她们告诉我说“只要能过走出去,就会比现在的生活好”,可是当我再问他们会不会担心子女都出去了,而自己民族的文化没有接班人的问题时,他们婉转的告诉我说“不会的,学习、走出去是好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80年代,我们的父母强烈的想让我们出国“深造”一样,“出国吧,在国外生活总是好的”一种盲目的思想,可在当时这在我们看来那是留过洋的人,回来后怎么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好歹也是个“华侨”,再能没事说上一两句英语就好像是国宝级人物。但是现在我们再来看,其实从海外学成而归的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尽成了那些“流浪”而回、却还在趾高气扬的“海龟”。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个盲目追逐的时期,才会明白其中的故事,而现在他们也要经历。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种盲目的追逐像是“邯郸学步”,就是因为没有发现自身的特点,又没有完全了解外面的世界,就会觉得外面一切都是好的,就盲目的学来学去,最后反而丢失了自我。所以我希望可以有人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民族特点、教会他们读懂外面的世界,以致于不要再像我们一样走过一段漫长而又盲目的时代。我觉得:好像每个人都会选择去经历这样的一个时期,因为一个流行元素而盲目的去追求,等到筋疲力尽的那天,你会发现其实很荒唐,回过头来才发现其实原来的这边可能会更好。只是遗憾当时没有人告诉自己,而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同时我还想说这次暑期实践真的让我感到很欣慰,现在的农村女孩生活状况相较几年前要好的多,而且随着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的传播和深入,女孩子们也逐渐的获得了平等的待遇。在回顾前几年的实践历程,看到很多的女孩子上不了学,为了家里、为了弟弟妹妹无奈的选择了留守,生活极其艰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家里的“牺牲品”。而如今在看到农村的女孩们在教室里开心的学习、刻苦的念书,在操场上潇洒的跳舞、快乐的嬉戏,我知道现在她们很幸福;她们对未来充满着梦想与希望,像一只只小鸟一样,蓄势而发;她们是那么的活泼、那么的天真、那么的美丽,看着他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犹如盛开的花朵,同时也是祖国明天的希望。

第五篇: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困境

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困境

在小学开设英语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小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性,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的,通过听、说、读、唱、玩、演等方式,着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智力,使之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形成初级语感、语音、语调,培养其简单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小学英语作为新兴的科目,自2002年全市要求列入了小学阶段的课时安排,全民都知道英语的重要性。但从列入课程到今天,广大的农村小学英语科却未像其它的科目一起开花结果。本人就从教英语五年的情况来分析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在哪里?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自身水平普遍不高

在长期的调查过程中,很多农村英语老师本身就是赶鸭子上架,老师们不是英语专业毕业,面对今天的科目,无从入手。实际上,小学的英语教学是在勉强中进行的。说它勉强,在于为了应急,农村部分英语教师是由其它专业教师改行的,只是参加过英语短训班。非英语专业毕业的转岗教师,除了英语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外,还存在诸如语音、语调等方面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极可能导致学生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勉强维持学习状态。一旦进入高年级,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英语教学就会遇上难以逾越的障碍,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教与学无法配合,英语学习成了“夹生饭”。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知不觉中受到打击,积极性减退。这样学过英语的学生还不如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要适应我市英语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小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培训工作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这几年来,市局也就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做得很足,什么转岗培训、观摩课等等,在此方面,市局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培训十几天,观摩一两节课,就什么都万事大吉了吗?教师就成了英语专家了吗?不是的,从广大的培训过英语的教师心中总有一种想法,那就是真实有用的英语学科教育,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直到现在,本人也参加过好多次培训,但总是觉得培训得很累,学的效果收获不多,形式主义成分过大。英语教师培训应认真研究和尊重英语教学的科学规律,培训的内容、方式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师从英语语言知识、相关文化和应用能力等方面拓展视野。实施英语课程时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小学英语师资培训是一项周期长、要求高的全员培训任务,应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培训计划要把实施英语课程的要求纳入培训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不专,科任不精

在基层学校,许许多多的老师不是专职教学英语的。就笔者而言,从前也是教学六年级语文兼六年级、四年级英语课,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双科的同时并进,使老师站在了天平的两端,常常是两头为难,难在那里?专心教语文吧,英语落下了一大半;专心教英语吧,那语文又落下了一大截。兼任教师难以找到平衡点,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而学生的知识面也就随着该老师而窄了许多,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了。

四、教学设备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学科的教学

教学设备是教师的利器,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具。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足,表现在与城镇中心学校的对比上,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十分愉快地学习英语,而农村的孩子们连最起码的录音机都没有,这就在硬件上处于了落后的位置了。教师常常用他那不标准的语音、语调范读句子,问题也就随着而来,到了考试,孩子们听不懂、听不惯磁带的范读,成了鸡同鸭讲。显然,教师没有了这些现代化的武器,是很难靠自身的水平来提高学生的成绩的。

五、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学校在英语科课时安排中出现了大量不合理的现象。如课时少,曾经有许许多多学校的英语课一个班只安排了一节课,这样不合理的安排,使得许多老师无法完成最基本的英语教学,学生常常出现吃不饱的现象。笔者所在的学校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平均每周每班有三节课。有了充分的课时,老师和学生才有充足的时间来教学及学习英语,做到学与练相结合。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不与学校的领导有直接的联系。

六、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自身的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有些教师是有心无力,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学生对英语的认识不足,也是他们学习兴趣难以突破的瓶颈。教育者都明白,对该学科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的,学生常以不适用?而不专心学习。农村小学教学方法、教学配备明显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家庭教育与环境的负面影响,家长们或许都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里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最基础的科目就足够了,因此,当孩子满怀喜悦地向父母讲述对学习英语的好奇时,在取得进步向父母邀功时,父母们缺少鼓励,没有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引导教育,而是心怀疑问:“你英语真的表现这样好?”而有的家长则是虽然也能认识到从小学开始学英语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影响农村小学英语科教育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以上几个问题是主要的症结所在。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英语教育的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英语教育的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 老堡乡党委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化建......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初探[范文大全]

    xx县位于xx省西部xx区,湘西中部偏东,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共辖12个乡镇,总人口13.82万人,妇女占6.9万人,农村人......

    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普通话水平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普通话的对策 锦屏县偶里民族小学:龙章贤 摘要:近年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就黔东南州锦屏县偶里乡各......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分析(★)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分析 摘要: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本文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

    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二)

    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二) 游开安 四、启蒙欣赏和评价,落实阅读重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欣赏在少数民族地......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内容摘要]法律援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法律援助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密切。提高法律援助的管理......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内容摘要]法律援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法律援助工作与......

    英语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已成为发展趋势。我们学校自06年下半年起开设了英语课,我负责一个班的英语课教学,让我教英语,我很愿意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