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来论文的题目是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推荐)
前言
本来论文的题目是《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由于导师的发言让我震惊:“千万不要研究名家!”我不知如何是好?辛辛苦苦准备李白的材料,不料老师一句话就把你否认了。思来想去,还是研究龙泉古人叶绍翁!因为他与我都是龙泉人。起码有着家乡本位观念——爱家乡之情永不磨灭。但对绍翁知之甚少。于是寻文献,找资料又成了我的一个新任务。阅读了八本文献资料,初步提纲拟成:探讨生平和著作;遥观他的《四朝闻见录》;探访江湖诗派;多维解读《游园不值》;探讨爱国心;探讨审美观;归结多维性格;扬古人风范,走向课堂。一个浪漫的诗人,跃然纸上;一个颇具爱国心的绍翁后期的消沉让人心痛。
正文
遥观绍翁 新思探古
——叶绍翁本人的多元解读、诗文的多维探讨
一、叶绍翁的生平和著作
南宋古文人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浙江龙泉人。祖籍浦城。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道衰败,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所以姓叶。
叶绍翁曾在朝廷做小官(《四库总目提要》推测),与真德秀(其人与文不详)过从甚密。著有《四朝闻见录》:即高宗(1127-1162年)、孝宗(1163-1189年)、光宗(1190-1194年)、宁宗(1195-1224年)四朝见闻,宁宗朝仅记宁宗受禅与庆元党禁二事。故可能出生于高宗建炎年代前后,可能活到宁宗时。《四朝闻见录》里记录他本人曾与真德秀私校殿试卷。叶绍翁攻诗,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诗人。另有著作《靖逸小集》,从此部著作看,看不出叶绍翁的仕官迹象。靖逸之诗,都是描写山林景物和酬增朋友之作。
我的感慨和发言:古人绍翁,原来你是福建浦城的骨肉,身上流淌着你祖父的热血。我们龙泉叶家真乃三生有幸,能收养你这个风流倜傥、英姿勃勃的热血男儿。我猜想:你祖父肯定不是等闲之辈,我们龙泉叶家一定是名门望族,可惜只生了几个活泼伶俐的丫头,于是你祖父为保留自己的血脉,看中我们龙泉叶家,让绍翁继承叶家衣钵,古人绍翁,我的猜想合乎情理吗?南宋古人,我不知道你出生是何年何月更不知道你离开人世步入天堂的日子。上文有关你的出生只是我个人的推测,而“可能活到宁宗时”是陕西出版社金性尧选注《宋诗三百首》第275页对你的介绍引用而来的。
(参考文献1:《龙泉县志》第695-696页。龙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94年6月第1版。
参考文献2:《宋诗三百首》第275页。金性尧选注,中国古典诗词权威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参考文献3:《现代汉语词典》第156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年12月北京第134次印刷。)
二、探访南宋江湖诗派
因为叶绍翁是江湖诗派的小布点,所以探访南宋江湖诗派却成了我的爱好和必走之路。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指当时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灵渊、徐灵晖、翁灵舒和赵灵秀)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四灵”是江湖派的先驱。江湖是隐士布衣的栖游之地,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登显禄者少。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他们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来维持生活,或游走干谒于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之间,结诗社,推盟首。“江湖派”是一个宽泛的名称,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但诗人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无形中成为一种彼此气味皆相近的作诗习气。而刊刻《江湖集》的陈起却是一名书商,他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后还刊刻江湖《续集》、《后集》。
江湖派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描山画水,歌咏闲适、隐逸之情。他们的诗作大多是短篇小制,风格纤巧见简淡。
江湖派诗人多效仿四灵之体,也崇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他们多属意于苦吟。江湖诗人反对运用典故成语的“资书以为诗”,要“捐书以为诗”,所以尽量白描,以不用事为贵。“四灵”是江湖派的先驱,其影响扩大,逐渐形成江湖诗风。书商陈起就曾刻过“四灵”的诗,《江湖集》和《中兴江湖集》里也分别收入了赵灵秀和翁卷灵舒的作品。故一般江湖诗人多从永嘉四灵学作诗,高者工于炼字琢句,吐辞警隽,音调清亮,风格清圆轻灵;下者则为山林枯槁之调,气象孱弱,有衰飒气,甚至于有蔬笋气,且窘于篇幅而浅于情意,千人一篇,千篇一律。所幸的是江湖派代表人物如刘克庄、戴复古、方越等多能不受“四灵”所划定的圈子束缚,所学的唐代诗人的面要宽得多,同时又多少受了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影响。我想龙泉的叶绍翁在江湖诗派里不算有名之人。《中国古代文学史》只在一句话里点到他的名:江湖诗派属于诗人众多的群体,其中真正有成就的诗人并不多,值得提及的还有周文璞、叶绍翁、高翥等。他们偶有佳作,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景清新秀丽,为后人广为传诵。
江湖诗人生当国难深重之时,因此也难免会有故国之思。此为后话,且看叶诗的题《鄂王墓》诗。对江湖诗派,我只能寻找摘抄拼凑资料,真的没有自己的创新之言。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2000年版;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2:《国学纪典诗》杨小亮编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三、遥观《四朝闻见录》
对不起,同乡古人叶绍翁!我知道你的著作《四朝闻见录》:即记录高宗(1127-1162年)、孝宗(1163-1189年)、光宗(1190-1194年)、宁宗(1195-1224年)四朝之见闻,宁宗朝仅记宁宗受禅与庆元党禁二事。《四朝闻见录》里记录靖逸本人曾与真德秀(与叶绍翁是龙泉同乡进士,曾当朝参加政事任职副相)私校殿试卷。《四朝闻见录》收集在《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39本的637页开始直至这本结束。《四朝闻见录》提要里说叶绍翁身居何职不可详矣,所录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共207条;甲、乙、丙、戊四集皆杂叙高宗、孝宗、光宗四朝轶事各有标题,但不以时代为先后。唯丁集所记仅宁宗受禅与庆元党禁二事。
我之发言:对不起,《四朝闻见录》我读不懂古文,只能远远隔江观望,因为我只复印了提要,而提要里很多字我不认识。再见,《四朝闻见录》!
(参考文献:《四库全书》第1039集子部第637-638页)
四、多维解读名诗《游园不值》
好厉害呀,同乡古人叶靖逸,我就是因为这首名诗对你产生兴趣,改变研究李白的初衷而转向研究你!天堂里的古人,你知道我是如何研究这首诗吗?分三个层次:1)略讲当代人对《游园不值》的研究;2)介绍现代名家卓素绢对名诗的解读;3)同乡的我对《游园不值》的解读。
(一)先说说当代四家书(来自不同的出版社)对名诗的研究: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诗三百首》里说明:这首诗三、四两句是名句,写的自然,寓见微知著之意。我很纳闷:什么是“见微知著”?赶紧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原来它的意思是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我恍然大悟:见微知著在这儿的意思是指仅是一处小小的春景却引申着无数的涵义。
《宋诗三百首》说明:同是江湖派诗人张良臣(比叶早),在他的《偶题》结末云:“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就显得太用力了,如“好春”“粉墙”之类总感到有些涂抹,“藏不尽”比“关不住”尤其见绌。《宋诗鉴赏辞典》又是如何评价此诗的呢?它把古诗的好处说尽:1)写春景抓住了特点,突出重点。叶绍翁写早春之景,以小景写大景,先概括大地“春色”于一“园”,强调“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2)“以少总多”,含蓄蕴藉。例如第一句诗就包含了许多东西。叶绍翁避熟就生,不明写“春雨”,却用“屐齿印苍台”加以暗示。3)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景,高洁的人。4)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一枝红杏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来临。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是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牢的吗?
《国学纪典诗》里只简单评价此诗:清丽,又不乏理趣,很为人称道。
《千家诗》里把古诗今译,我在这儿不赘述了。但此书对《游园不值》的评惜富有创意: 诗人去友人家花园游玩,正碰上主人不在,园门紧闭,于是写了这首诗。诗抓住被阻隔在园门外时所见发挥想象。前两句说主人怕客人的脚印踩坏青苔,所以把园门紧闭,不放人进来。说得很有趣,不仅交代了诗题,又写出园主的高情雅致。后两句在出墙红杏上做文章,猜测园内春光洋溢的情况,是“游园不值”的余波,表明自己的心态与情趣。后两句脱胎于陆游《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还独愁”句。但叶绍翁选取了小园外的局部来写,比陆诗诗取景小而意境深。且诗先叙无法入园以作衬垫,然后写红杏出墙;在此前,又串入“春色满园关不住”句,以一“关”字突出春意盎然的活泼景象,与“出墙来”的“出”字呼应,更显得精神百倍。因此,此诗一出,不胫而走,后世因有可“关不住的春光”这一说法,而“红杏出墙”在文人笔下又常赋予多层与原诗不相干的新意。
(二)其次说说现代名家卓素绢对《游园不值》的解读(我没加任何言语,完全是摘录原文): 春天,总会让人有种莫名的情愫,说是浪漫也好,说是有点失心疯也罢!你看花儿都敢这样毫无保留地盛开芳华,你还在那儿踯躅什么?趁着春天美妙的光阴,咱们去做点不一样的事吧!
担心没和朋友约好,这有何关系呢?别为了这微不足道的理由,坏了这样的好兴致啊!别再犹豫徘徊了,趁着兴头儿,先去拜访那位在心里老是惦念着的朋友吧!
叶绍翁就这样兴冲冲地启程了!果然!硬生生的现实马上摆在眼前,朋友那小小的门扉,似乎禁不起我不断的敲扣着,都快龟裂开来似的。唉!别敲了,门里的主人一定外出了,敲破门也不可能会有回应的。
该怎么办呢?我可是走了一趟遥远的路才到这里来的,就这样一个人再沿着来时路回去吗?这时叶绍翁一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为自己方才的不理智懊恼一番吧?
哈!这可不呢!叶绍翁可是位开朗乐天的人哩!他低头看看一路走来的脚印,都确确实实地印在青苔上,谁说我白来一趟了?谁说没人知道我来过?有青苔呢!叶绍翁望着脚下的青苔,浅浅地笑了。
朋友不在,那有什么关系?种在屋子里的那株红杏花不但开得粉嫩美丽,还悄悄地探出头,好象俏皮地跟我打着招呼喔!春天真是有无穷的魔力哪!连门扉、连墙围都挡不住了。凡是喜欢订立计划,再依计划确实执行的人,一定看不惯叶绍翁这样浪漫的行事作风,但你可是别忘了一句老话——计划赶不上变化。
所有的计划策划得再精密,总会有白密一疏的时候,在那令人措手不及的时刻,除了要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得拥有EQ才能负担得了。既然如此,有时不妨让自己主动在生活里加上一点儿随性、一点儿浪漫,在理智的边缘稍稍放纵一下,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领略不同的心境喔!
(三)再次说说本人对叶绍翁的猜想解读: 同乡的叶绍翁,我对你和你的名诗有着无限的遐想。我猜你应该是性情中人,就像卓素绢所说你是个浪漫人士。本来该是感叹自己运气不佳,大老远赶来见朋友却吃闭门羹。你却通过感官及思维幻化春天的美景,别有一番动人心思的幻想。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本是你实实在在描写春天的美景。然命运之神魔却把你推向这条道:
不久,你还是去拜访情趣高雅的老朋友,老朋友家里有三妻四妾,不管老朋友有多大的能耐,但也满足不了填补不了女人活泼奔逸的思维。话说老朋友刚刚纳第四个妃子,对第四个妃子宠爱有加。疏忽其他爱妻和爱妃,几个女人抱怨吃醋,而第二个妃子没有抱怨,也没有表现吃醋,却彻底失落了„„一天,她悄悄地来到后花园,呆呆地望着已凋零的红杏树。忽然,看到一位风度翩翩、英姿飒爽的美男子——叶绍翁,他也目光炯炯地看那棵杏树。二妃心想:这不是老爷经常提起的叶绍翁诗人吗?她悄悄地走过去,两人相视良久,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俩在杏树下会心地笑了。„„以后,他们频繁接触,两人暗地里情种生根。他们只能在杏树下谈心交友。我们的叶绍翁决不是浪荡子,他永远遵守朋友妻不可欺的做人原则。他们永远只能在杏树底下聊天和精神之间的互相拥有。叶绍翁只能用自己的精神暗恋老朋友的二妃。二妃对叶绍翁充满激情,充满希冀,忘怀地等待。而叶绍翁永远坚守忠贞的原则,让二妃绝望了„„几年后,二妃心死,幸亏老朋友用原有的真爱呼唤二妃,二妃的心又回归到老朋友那儿。
叶绍翁恍然:怎么自己的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会预计自己未来的情愫,这就是命运的捉弄!
(参考文献1:《宋诗三百首》第275页。金性尧选注,中国古典诗出版时间忘查询。词权威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参考文献2:《宋诗鉴赏辞典》第12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参考文献3:《国学纪典诗》杨小亮编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4:《千家诗》第32-33页,中华文化精粹丛书,李梦生著。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参考文献5:《植物,我的精神导师》第156-157页,卓素绢编著。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4年3月第1版。)
五、遥观《鄂王墓》诗,探访古人的爱国情怀
鄂王墓诗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
—— 摘抄《龙泉县志》
古人叶绍翁,读着你的的爱国诗作。我想你和每个拥有爱国之心的游子一样:愤恨外敌侵犯中原,垂恋英雄人物岳家将。相信岳飞是你崇拜的偶像。《龙泉县志》对古人你的爱国心只题一句:墓诗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爱憎分明。《宋诗三百首》提到:《题鄂王 墓》的“如公更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尚能表现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并颇受人称道,元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还说岳家因而每月对他有所馈赠。
真奇怪,两本文献也有两个地方有出入:《龙泉县志》第二句用句号,而《宋诗三百首》用问号;上本文献是“漠漠疑尘”,下本是“漠漠凝臣”。到底是谁对谁错,我很难下定论。因为我不是专家,提不出高明的理论。
还是回归爱国主题吧。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相信龙泉叶靖逸肯定是浪漫激情,八句诗决不是随口而出,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激情漫画的痕迹,又是心底对爱国将领的爱戴和惋惜。
所以我认为“万古知心只老天”,已故岳飞的知心除了老天,还有同代人叶绍翁呀!大将英雄岳飞确实“堪恨”又“堪怜”。绍翁是多么希望岳飞再多活几天或几个月再或几年,那大辽国怎能继续在中原横行霸道呢?可恨的朝廷可恨的秦桧,但我们的绍翁只能用委婉含蓄的词语表达对朝廷和奸臣的愤恨和控诉。叶绍翁亲切地哀悼已死的岳飞亡灵:“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心里又是多么懊悔,因为叶绍翁不知心底崇敬的爱国将领岳飞英雄死后,身葬何处。才有“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岳飞下葬时,叶绍翁肯定不在场。叶绍翁可能穿山越岭,长途跋涉,步履艰难的来到杭州,也许是岳飞死后数月才给英雄墓题诗,题诗完全是肺腑之言。
感叹:悲乎,南宋!假如当时你们能重用文将叶绍翁,武将岳飞,朝廷怎么可能颠覆这么快呢?所以我赶断言叶绍翁你的爱国之心不亚于岳飞。这就是龙泉人的骄傲自豪。
(参考文献1:《龙泉县志》第695-696页。龙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94年6月第1版。
参考文献2:《宋诗三百首》第275页。金性尧选注,中国古典诗词权威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六、遥观靖逸的写景诗,摸索叶的审美观
同乡古人靖逸,让我好好读读你的七言写景诗:
1)嘉兴界 2)夜书所见 3)西湖秋晚 4)出北关一里
平野无山尽见天,萧萧梧叶送寒声,爱山不买城中地,脱衣命扑浣尘埃,九分芦苇一分烟。江上秋风动客情。畏客长撑屋后船。篱落人家未见梅。悠悠绿水分枝港,知有儿童挑促织,荷叶无多秋事晚,出得城门能几步,撑出南邻放鸭船。夜深篱落一灯明。又随鸥鹭过残年。船头便有白鸥来。5)西溪
一条横木过前溪,村女齐登采叶梯。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梢啼。
我只找到这几首写景的七言诗,因为我找不到《靖逸小集》。但叶绍翁还有二首写景的五言诗:
6)秋日游龙井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
7)赋葛天民栽苇
叶碍渔舟入,丛分水国宽。低回藏鹭渚,仿佛钓鱼竿。荡户和萍送,溪翁当竹看。所怜如许节,不耐雪霜寒。
今天可以说是学习上的收获日子,读了七首写景诗。纵观这些诗,我个人觉得我们龙泉的叶绍翁真厉害!看到一处美丽的景色,马上诗兴大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自然而然把心底的秘密从笔尖透露。应该说七首诗就是七处旅游景点,我虽没到过这七个地方,却有身临其境之感。感谢古人,当我的导游,今天在电脑前品诗和观光美丽的景点。那么,叶绍翁肯定是个唯美主义者,心底间无丝毫尘埃,为人坦淡,是一个不死拼功名利禄的人。
但我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西湖秋晚》和《秋日游龙井》应该比《题鄂王墓》晚写。因为叶绍翁是个重情之人,只有在岳飞坟前宣泄了自己的爱国激情,才可能放心地去游山玩水。
这就是我的胡言乱语,猜测叶靖逸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1:《宋诗三百首》第275页。金性尧选注,中国古典诗词权威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参考文献2:《宋诗记事》卷七一第1755-1756页,清朝厉鄂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七、说叶绍翁的人物诗
叶绍翁的人物诗我只找到三首,一首描写自己的心情,一首写《汉武帝》,另一首赠送朋友。请看诗容:
九日呈真直院
秋风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
汉武帝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尚无人世团栾乐,枉认蓬莱作帝乡。(《宋诗纪事》里说本诗出处“齐东野语”)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君家灵运有山癖,平生费却几两屐?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 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台留屐齿。乙庵是渠几代孙,登山认得屐齿痕。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岩之根。吾侬劝渠且归去,请君更学遥遥祖。遥遥之祖定阿谁?曾出东山作霖雨。
乙庵未省却问侬,莫是当年折屐翁?
我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三首诗,总感觉叶绍翁最后该归隐山林,因为局势的动荡,偶像岳飞被奸臣陷害,让浪漫的叶绍翁顿觉现实的黑暗,人情谈薄。于是归隐山林是最好的去处,就像元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所说岳家每月对他有所馈赠,他就用岳家的馈赠无奈的归隐。但不知这样的猜测是不是合乎情理?
现在我想说的是叶绍翁除了出两本较有名的书,“齐东野语”是不是诗集?或是随笔?或是?
有关叶绍翁的人物诗我只能这样说。同乡古人,对不起,因为我对你的人物诗了解甚少。
(参考文献1:《宋诗记事》卷七一第1755-1756页,清朝厉鄂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参考文献2:《宋诗鉴赏辞典》第12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注] ⊕谢屐亭:在天竺山(今属浙江)。
八、说叶绍翁的其他诗
也许是偶像岳飞已被奸臣所害,叶绍翁再已无法也不愿在黑暗的朝廷混下去了。于是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的社会地位,使他易于了解农村生活。于是,他写了一组诗,截取江南初夏农村的一个侧面,描绘野老农妇的生活状况,在逸兴野趣之中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请看:
田家三咏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田因水坏秧重播,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抱儿更送天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第一首是写田园风光。“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诗人刻画的野老生涯,自然染上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反映出他幽独自赏,超脱尘俗的情志。
第二首写农事活动。一句一景,好象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接成的电影,镜头拉过,农村生活的图景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诗人没有多费笔墨摹写养蚕的劳作,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艺术手法。让读者通过想象去补足。
第三首写农妇的勤劳和俭朴。勾勒出淳朴的农村妇女形象。叶绍翁还有一首三言小诗:
猫图
醉薄荷,扑蝉蛾。主人家,奈鼠何。(《宋诗纪事》说本诗出处“随隐漫录”。)
挺有意思!这就是我眼中叶绍翁的其他诗。
(参考文献1:《宋诗记事》卷七一第1755-1756页,清朝厉鄂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参考文献2:《宋诗鉴赏辞典》第12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注] ⊕塍(读“成”音)即田间的土埂子。
九、归结靖逸的多维性格
首先叶绍翁前期是个浪漫人士:风度翩翩,英姿飒爽,堪称人中之龙。有《游园不值》为证。其次他及负上进心:写下《四朝闻见录》和《靖逸小集》。再次他还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家:翻山越岭经过重重困难,在鄂王墓前题诗。
以岳飞被害为分界线,叶绍翁叛若两人。后期的他,深知报国无门,于是流浪江湖,浪迹天涯。时常有归隐山林的意志。这就是龙泉叶绍翁的多维性格。
十、扬古人风范,为教学所用
同乡叶绍翁,我会高举你失落的爱国风范,我会追随你浪漫的足迹。把你的诗带进课堂,让同乡的后辈记住你的诗文。让有着骄傲地位宋朝龙泉的你,真正落实在学生的心中。让你的大名和你的诗文镶嵌在学生的脑海里。
这就是《遥观靖逸,新思探古》的全貌!
后记
历时15天,终于写好了我的第一本雏形书:本科毕业论文——《遥观靖逸新思探古》。感谢自考办的严格要求;感谢自考办:能给我们自考生与浙江大学有一星期时间的互属;感谢浙江大学老师的辛勤指导;感谢古人叶绍翁在天堂的帮助;感谢……特别感谢浙江大学陶然指导师的指导!
为了研究叶绍翁,为了展示浪漫多情的龙泉古人——《游园不值》,为了叶绍翁的爱国心——《鄂王墓诗》。让后人知晓他岳飞似的精忠报国,于是我探讨了叶的爱国观…… 但愿大家喜欢,读后如有疑问反思,请多多指正!
第二篇:浅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转本三班 1020110220 杨静
摘 要:在中国诗歌史上 李白是最具独特性格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艺术风格是以自然为宗飘逸豪放,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独具特色。他的诗裁体多样, 题材广泛并且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一生把禀赋所具有的自信天真狂傲仗义等情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酣畅自如同代诗人不可与之相比。关键词:李白 诗歌
艺术特色
性格特征
一千多年以来,“兴废虽万变”,可李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酒仙”和“诗仙”—直都没有改变。“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句(语出杜甫《饮中八仙歌》),极为传神地描摹出了同为当时诗坛泰山北斗的诗人杜甫眼里的李太白:一个有傲骨而无傲气,藐视权贵而生活于民间,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天才诗人。更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语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以大胸怀、大气魄、大才情夺天地造化之神工,其诗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魅力。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富诗性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已臻随心所欲的境地,其作品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寻常诗人无法企及的境界。李白反复吟咏的主题是生命的自由,与此相适应的是作品形式在挣脱桎梏后的极度自由。那么李白的诗学风格艺术特色是怎样的呢?本文就此进行分析研究。
一、以自然为宗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歌确如王世贞指出,是以自然为宗的。顾名思义,王氏所说的“宗”,无疑包含着李白对中国诗歌自然美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崇尚。读李白的诗歌我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有这样的感觉:除了激情的奔泻愤不可遏的呐喊、大起大落的跳跃、光怪陆离的闪烁之外,更趋于一种自然的化境。大体而言,他用典自然,把儒家的进取精神典型化;他抒意自然,把道家逍遥精神时代化;他写境自然,把佛家空寂精神形象化;他造语自然,把乐府民歌精神具体化。如在《古风一》中有诗云: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歇邻。表明了他对清新自然的歌颂,也表明了自己欲效孔子删述垂辉。所以这种儒家的进取精神在其诗歌中具有了典型化特征。在《蜀道难》中他有诗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传说仙人常乘白鹿,这样蜀道的自然风光在其笔下就赋予了道家的精神。在《韵语阳秋》中“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问语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我们知道李白是跌宕不羁的,是钟情于花酒风月的。可是,他对佛对禅却有独到见解。正如诗中所说:人生就是一场梦,如风火般腾转变化,假假真真。佛教原本讲空,可是李白却将其形象化了。此外无论在其《行路难》还是《长干行》等乐府名篇中,他都积极吸收民歌的精华,既富于乐感又长于变化,语出自然是民歌精神的具体化。
语言的自然质朴以及民歌化、口语化表现形态,是李白诗歌的又一特征 他曾经评朋友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却也正是他自己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
《越女词》中的其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诗歌活泼自然,语言质朴率真,这与他认真学习六朝乐府民歌是分不开。《寄东鲁二稚子》是李白思念寄居东鲁的儿女而作的,全诗如诉家常,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吴地桑叶落,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此树我所种,别的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真挚的情感,都在其平铺直叙中流淌。再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同样语言自然率真,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将进酒》)则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化出,语言更显得平白、自然,而意境更见高远。我们从“黄河之水天上来”与“百川”、“奔流到海”与“东到海”以及“不复回”与“何时复西归”之间不难体会出来,可以说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乐府民歌为我所用而非我为乐府民歌所用的化境,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白的诗歌除了具有民歌化特征外,其诗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乐府民歌的语言多多少少是经过加工修饰的,与民间的日常口语相比毕竟第二手的,总是少了些鲜活与生气,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及语言学习时所说“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李白取法于文学语言的源头活水—— —民间的日常生活语言,并常常在诗歌创作上直接以口语入诗,如《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为招呼、劝酒之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则是酒酣耳热时的高喊了,写得自然、贴切,很好地烘托了当时豪饮的气氛,读来倍感亲切,场景中的人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写得平白如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则是一句脱口而出的感慨,而且这一诗句在诗中再三出现,每一次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妙处。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以极为浅近的语言,仅仅用四个诗句,却创造了一个鲜明的画面,开辟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诗句口语化的特征,是李白诗歌中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宣城见杜鹃花》、《观胡人吹笛》、《登金陵凤凰台》、《赠汪伦》等许多作品中都可见到。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中说:李白“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这也与李白诗歌多属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有很大关系。其实,语言只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或工具而已,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不过为了更真实、更直接、更迅捷地表达一时的情感与愿望,他很少顾忌看起来毫无诗意的词语,往往将日常话语信手拈来即入诗,反倒有一种仿佛语言在说话而不是诗人在作诗的奇绝效果,让人感受到语言不仅仅具有交流工具的性质而且本身还具有活泼泼的生命特征。战国时代燕国的荆轲,一个本来不是诗人的刺客,尚且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场合,他有感而发的即兴作品《易水歌》,却成了千古绝唱。大诗人李太白说自己“兴酣落笔”,其语言的天成和脱口而出的诗句,更显得其笔力之强,情感力量之大,似可摇撼五岳。
李白诗歌语言上的返朴归真,诗句的口语化、民歌化,不仅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无形之中平添了几分感染力。
二、豪放飘逸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如白居易所说:“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与元九书》)李白的豪放源于他大言为美的夸饰,大胆的想象加之仗义的豪情。他的飘逸则源于他独具匠心的修辞。
(一)以“大言”为美的夸饰
世传宋玉写有《大言赋》和《小言赋》特意把事物放大或缩小,而李白所追求的“大言”之美,固然与其所生活的时代有关,但是作为一种诗学境界,他对自然意象的摄取、对现实世界的描摹、对人生社会的透视都有着天分极高的处理功夫。夸大则宏伟壮丽奇特无比,缩小则泥丸脱手神妙天成。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可谓艺术的放大。但这种夸张有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艺术的真实。《结袜子》中:“感君恩重汗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在这里,李白把鲜明的对比与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加大艺术的反差,从内容上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形成一种不对称美。他把三杯与五岳的轻重作对比,又拿君恩之重与为之付命的鸿毛轻作比较。看来李白诗的气度由夸张的修辞可见一斑,正是这种夸张的修辞增添了他的诗的豪放飘逸。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
李白的想象可谓与众不同,无论是天上人间抑或幽冥地府,所描写的无不闪动着特异。这种特异是那样的大气,大气之中又让人如踏浮云,飘然神驰。无论是那蜀道“可以横绝”的“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的“天梯石栈”,“百步九折”的岩峦,还是那让人高不可攀的巨峰及来自九天的飞流直下的瀑布无一不抒发他气吞五岳四海的胸怀。从而达到渲泄情感、表现自我的效果。他诗中的形象无论现实与虚幻,可以说都是超越时空的。将现实与梦境,人间与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这些形象不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观的外化。如“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我见楼船在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司马将军歌》)且看李白又是星光流彩,又是电闪雷鸣,并把闪电想象为倚天神剑,那翻江倒海之势又有多少是现实中来,不都是诗人伟大的想象么?所以说他的这些大气的想象 让他的诗读起来充满豪侠之气,又让人如临梦境,如入仙界倍感飘逸。
(三)生动鲜活的比拟
他的比喻与拟人是造成他诗风豪放飘逸的主要因素。李白诗歌的比喻和拟人常与匪夷所思的奇诡想象相结合,具有生动新鲜、不落俗套的特点。如他在《古朗月行》中有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仙李白从小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呼”字活脱脱地画出了儿童时期兴奋、雀跃的神态;一个“疑”字又展示了他勤于思索的习惯,决非等闲之辈。而所呼 所疑的“白玉盘”和“瑶台镜”既表现了圆月的形状,又写出了它清亮照人的光芒,这是形似。人们总是把月亮看作美好神奇之物。此时,李白所用作比喻的“白 玉盘”和“瑶台镜”不就是既美好又神奇吗?从而达到了神似的境界,这种境界得益于他奇特的比喻。
在《劳劳亭》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里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人格化,从而使离别之苦、之无奈跃然纸上。明明自已想留住友人,却不说出而是让春风之多愁善感来表达离情。这春风又何常不是诗人自身的物化啊!其实像这样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拟人在李白的诗中可谓俯拾既是。李白正是通过运用自己独特的比喻与拟人,使自己的诗境扩大了。大到可以自由呐喊、吞吐五岳、气壮山河。也正是这种比喻与拟人的运用给他的诗罩上了一层轻纱。使人观之如飘然物外的仙人。所以说他独特的比喻与拟人是形成他诗风豪放飘逸的主要因素。
当然想象、比喻、夸张等还不足以表达其奔放、激越的情感时,李白便借助于富有浪漫色彩的梦。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以梦游来驰骋想象,梦中的神仙世界,绚丽多彩,“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奇情奇景,着实令人神往。而梦醒后梦境与现实的比较,不由得感慨万分,引出结尾两句点题之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的铮铮铁骨和热爱自由的人生追求。此诗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事物到了李白笔下,通过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仿佛可以任意扩大,收缩自如,幻化万千,这是李白的大胆创新,更是他对生活深刻感悟的结果,而他的才情也这些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艺术特征,与前面谈到的李白诗歌中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化特征的完美结合,使他的诗篇极具浪漫情调,形成了他的诗歌独有的“飘逸”风格。
三、不同体裁题裁的艺术特色
(一)不同体裁上的艺术特色
1、雄奇奔放的乐府歌行
李白才情横溢、豪放不羁,其乐府歌行似之。李白的乐府,歌行能综合乐府杂体和楚辞的长处而富于变化。如在《艺苑厄言》四卷中有这样的评述:“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又有《唐宋评理醇》云:白诗天才纵逸,至于培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人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李白的乐府确实成就极高,从他的一首乐府名作《行路难一》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点。韦应时在《李诗纬》卷一中,评价此诗是:“太白纵作失意之声,亦必气概轩昂,若杜子则不然。”这一方面说出了李白乐府诗的雄奇奔放,另一方面说出了他在诗风上与杜甫的不同,此言评之极当!
2、明快、俊逸的五绝、七绝 李白的五言绝句,有一种明快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了。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仿佛毫不费力,但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情思也只是灵心一闪的感悟蕴含却委曲深长,这便形成了李白五绝的明快、含蓄蕴藉的独特风格。
李白的七言绝句具有俊逸且不拘一格的特点。首先作为抒情小诗的绝句,最 忌字重,意重以及其他形式的重复,但李白在一些诗里却存在着字重,意重,如: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这些重复不仅婉转且含义深刻,其次绝句要求韵调谐合,意境统一。李白写的一些绝句中,打破了这种成规,却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使诗歌别有风韵和情趣,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祗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一般转折都在第三句,而此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急急收煞,使全诗余味无穷。由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无论是“一叫一回肠一断”的婉转还是“半轮山月”“如花的春殿”都体现李白的七绝不拘一格,而这种不拘一格在其诗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俊朗飘逸。
3、一语贯之的律诗
李白诗集中律诗较少,七律更少。他并非不能作合辙押韵的律诗,但因性格 不羁,不愿受声律拘束,故他所作的诗常有破出格律之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过黄鹤楼时,由眼前之景即兴而发。此诗开口雄伟脱落雕饰,前半首别是一律,后半首则为古绝。登台而望,一气呵成,所感至深!再看一首五律《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此诗读响一般,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一中所评:“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千里外,心 事一杯中’似皆从瘦抱之,‘悲生千里外,恨起一杯中’来。而达夫较厚,太白 较逸,并未易轩轾。这就是李白律诗的特点,既有其独特的风韵,又绝不受于拘束不落窠臼,乃一气呵成之神品。
(二)不同题材上的艺术特色
1.气势磅礴、细腻秀美的山水诗
李白的山水诗是一种极其外向,有着雄浑力量的气势磅礴的阳刚之作。李白的一生是飘泊的,是游历的,所以他占尽了中国名山名水之风流,成就了他的一大批精美的山水诗,并且他的山水诗有其自身的灵魂。李白的山水诗在心灵的细腻程度上不如其它山水诗人,然而这不是缺点,而恰是他自己的特点。从这一角度来说,他的确开创了山水诗的又一先河。但是并不是说李白就没有写得细腻秀美的山水诗,他的诗《访戴天道士七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依二三松。”这首诗让我们看到李白山水诗的另一面:秀美清丽、细腻之微便体现的淋漓尽致。李白是一位一直在完全地表现自我的诗人,他执着地追求理想。即使在失意之时 也强烈地表达他的安社稷济苍生之心,他的寻仙访道决不是一种简单的隐退,而是在寻求片刻宁静时的一种有目的的等待。因此可以说李白的山水诗,是大气中带有细腻,“鲁莽”中不乏思想。
2.雄浑、凄怆的边塞诗
李白的边塞诗具有苍凉雄浑、悲壮凄婉的诗风。他的边塞诗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很多已经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佳句。如《关山月》、《塞下曲六首之一》、《从军行》、《独不见》。在这些诗作中,既有描写边塞风光的,也有描写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在写边塞风光上,他讲求意象层次性。《关山月》一首中,由近及远;《塞下曲》一首中,也很注重视觉的层次性,即由清晰到模糊。在意象的选择上,多用冷声调事物来突显环境的恶劣,在《太原早秋》一首中,他选取了“落芳”“霜威”“云断”等几个意象,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李白的边塞诗很注意对环境气氛进行渲染,如在《独不见》中,他借助寒风声和凄冷的月色来渲染一种孤独的境况,最后用独自一人流泪的场面结尾。悲伤的场景得到突显,深化了主题,因此说李白是善于用水墨写大意,以最简练的笔墨,传边塞风光之神韵。
3.细腻精确、刻画传神的女性诗
李白的女性诗细致入微、刻画传神,善于把时间与空间,内在与自然有机而完美的结合。李白写下了大量的女性诗,它们成为李白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代表。他的诗中女性形象有农村姑娘、女中豪杰、妓女、思妇和弃妇等,其中描写最多也最成功的是思妇的形象。《荆州歌》:“白帝城边足**,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在这首诗中,李白抓住了思妇在长久的睹物思人的自然心理。写正在家中缫丝的思妇,由茧成蛾想到麦子成熟,又由麦子的成熟这一空间上的客观事物,联想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中的丈夫的处境。在这一连串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中,既有时间的流动对人物心理的冲击和改变,又有空间的变化对人物情感的震动和牵引,而这一切又都集中在思夫的女人一个人身上。这就使这首诗情感的真实性和情感的震撼力得到强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女性诗的艺术特点,细腻中更含细致,精微中不乏精确,并且在时间与空间的处理上恰到好处。
4.“月我合一”的咏月诗
“月既是我,我既是月”,生活与命运融通。把李白的咏月诗单拿出来,一是因为月是中国人文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学也和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二是因为李白的咏月诗在其诗歌中成就极大。椐葛景春先生统计,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有三百八十二首,占其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八。他不像有的诗人那样对着清澈如水的月无病呻吟,或故作高深状哼哼呀呀,让人酸牙,而是把月与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命运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读来绝无矫揉造作之气。李白从来不直呼月亮为月,如《初月》一首中,他称作“玉蟾”,不仅如此,在他的很多咏月诗作中,对月都有不同的称呼。如叫作金魄、圆光、圆影、玉钩、破镜等等,据统计有多达四百九十九个不同称呼。这是李白咏月诗的独特之处。李白的咏月诗不单写月,还经常把人介入,写二者的关系,如“山月随人归”,“暂伴月将影”等,类似诗句中不是月伴人便是人伴月。写出了人与月的亲密关系。李白的咏月诗是把生活与命运相融通的,如《静夜思》中那床前的月光让人思乡,《古朗月行》中儿时对月的幻想,《把酒问月》中对人生无常的质疑,这些都是很生活化的,都与诗人的命运不可分离的。
最著名的,最有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李白词条,在简单叙述了他的生平后,这样写道:“诗歌现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他的思想混杂,有儒、道两家不满于社会政治的黑暗、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具有积极昂扬的精神。《古风》五十九首批判朝政弊端,愤慨贤能不得展其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着重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他的诗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想象奇特丰富,语言流畅明郎自然,有的诗歌还富于民歌气息,杰出诗作大都是雄健奔放的七言古诗和清新隽永的绝句·······”这既是对李白贡献的肯定又是对其诗歌的艺术的高度概括。
总之, 李白诗歌把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 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诗“千载独步, 惟公一人”,皮日休《七爱诗》称李白“ 惜哉千万年, 此俊不可得”,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过李白诗风的熏陶;宋代苏轼、辛弃疾、陈亮的豪放派词, 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
现在, 李白诗歌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 有许多学者在认真研究, 而且流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得到外国人民的喜爱, 许多国家的学者也在研究李白的诗歌艺术, 李白已经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的文化名人。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李白诗选【M】 上海: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出版社,1996 [2]:瞿蜕国 李白集校注(上、下)朱金城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宋)宋敏求 曾巩 李白文集【M】 四川:巴蜀书社,1997 [4]:安 旗 李白传【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5]:乔象钟
李白论【M】 济南:齐鲁书社,2002 [6]:裴 斐
李白研究【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7]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8]:邓 实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9]::李白 李太白全集【M】 北京:中国书店,1996 [10]:胥树人
李白和他的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第三篇: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
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李白创作的诗歌来看,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李白是一个满腔济世之志的具儒家思想的人,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要求自己像他们那样施展才能“济苍生”,“安社稷”。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一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也没有丧失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使他的诗气象非凡。他的诗歌还有一种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的诗篇《江上吟》中,李白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很多诗歌都是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蜀道难》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而又回旋往复不能自己。《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整首诗势如万里黄河奔流不息,每次诵读总是荡气回肠。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的一生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生都处在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景况中。因此他的的诗歌总是伴随着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游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虽在东鲁家中居住,怡情养性,虚度时光,但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所以在诗中发出那样激越地呼声。而诗中的求仙访道,正是他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来表示对权丞贵戚地鄙视和不妥协,是他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唐代山水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奇葩,不仅生动描绘了华夏山川的风光,汇成千古江山的历史艺术画卷,而且深刻表现了山水诗人崇高的思想情怀。它洗濯心灵,陶冶性情,蕴蓄着宝贵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唐人自我陶冶而形成的风景诗心和意象诗兴,最终影响到唐诗总体上注重景象生动的时代特征。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瑰奇宏廓之美。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迥落天外的想象为瑰奇之美涂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而其内蕴则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知识充实其中。
第二,奔腾浩荡之美。他的诗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实质上主要是指李白诗中爆发式的抒情。
第三,纵横变幻之美。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诗发想无端,纵横变幻,非常人所能预料,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具有很大跳跃性。第四,清水芙蓉之美。李白诗歌的语言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
五、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同是唐人七绝的冠冕,在语言上实得力于民间诗歌的学习。正由于李白在这种学习中得出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语言上,他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也根据这样的主张,批判地汲取了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他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于摒弃六朝华靡诗风的同时,却又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由于他在汲取民间诗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制作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他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又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高华”和“豪放”的特色。
总之,李白留给后人的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不肯苟同于世俗的中那种人格意识,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他以才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但只要我们多阅读,多欣赏李白的诗歌作品,我们就会被他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所感染。这对提高我们的个人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人生价值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篇: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
宣
洲
谢
眺
楼
饯
别
校
叔
叔
云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我把李白诗歌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五、李白诗歌具有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
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礼拜的诗歌美丽就一这样的一种力量征服了当时以及后世许多的读者的心。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从公元 712年到年,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这半个世纪,历史上称为盛唐。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杰出的诗人如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而李白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杰出者,被尊为“诗仙”。“昔年有狂客,号为谛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名声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喔,流传必绝伦。”(《寄李白十二韵》杜甫)则既是对李白的积极称赞,又对李白诗歌的后世影响做了预言。明代诗人方孝孺更是把李白推向了极致:“泰山高兮高可兮,沧海深兮深可涸;惟有李白天才夺造化,世人孰的窥其作?我言李白无古双,至今采石生辉光。”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的701年,唐诗的代表人物甚至也是中国整个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诞生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事,这也就是李白悟出的深奥道理。据说他
》。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这都说明,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但由于蜀地边境,接受的并非正统儒家教育,而掺杂有道教等其它思想。文化环境及其早年所受的教育对李白神仙道教的信仰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约在其18岁时,他曾隐居大匡山读书,并师从赵蕤学习纵横术,因此,在李白的思想中,我们还可看出其纵横家思想的一些痕迹。由于他不满足于向书本学习,所以他还重视向社会学习,他一生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防东鲁,走山西„„走遍了祖国大多数省份,寻访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书写不完的素材。这样的漫游使得李白有着经济天下的志向,抱负远大。当时的李白不屑于走科举致仕的常规道路。他希望以“终南捷径”致仕,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其中最大目的就是结交权贵,希望得到权贵荐举。甚至,他与故相李圉师孙女结合,也可能有其政治动机。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五篇: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我把李白诗歌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五、李白诗歌具有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
每每和学生讲到李白的诗歌,都不约而同都记起的是《静夜诗》、《赠汪伦》、《行路难》等诗歌。如果要同学们介绍下李白,都会同声响起: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诗仙”。
今天,在和同学上课讲到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要掌握这篇文章就不得不讲到李白的身世和此诗歌的背景材料,以及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浪漫注意特点,李白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叫同学们写与李白有关的词或叫同学们画自己印象中李白的画像。看着眼前学。生们对李白的了解,我的思绪更不可收拾,于是,写下了这篇小论文,我也想谈谈李白及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
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礼拜的诗歌美丽就一这样的一种力量征服了当时以及后世许多的读者的心。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从公元 712年到年,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这半个世纪,历史上称为盛唐。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杰出的诗人如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而李白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杰出者,被尊为“诗仙”。“昔年有狂客,号为谛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名声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喔,流传必绝伦。”(《寄李白十二韵》杜甫)则既是对李白的积极称赞,又对李白诗歌的后世影响做了预言。明代诗人方孝孺更是把李白推向了极致:“泰山高兮高可兮,沧海深兮深可涸;惟有李白天才夺造化,世人孰的窥其作?我言李白无古双,至今采石生辉光。”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
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的701年,唐诗的代表人物甚至也是中国整个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诞生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事,这也就是李白悟出的深奥道理。据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这都说明,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但由于蜀地边境,接受的并非正统儒家教育,而掺杂有道教等其它思想。文化环境及其早年所受的教育对李白神仙道教的信仰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约在其18岁时,他曾隐居大匡山读书,并师从赵蕤学习纵横术,因此,在李白的思想中,我们还可看出其纵横家思想的一些痕迹。由于他不满足于向书本学习,所以他还重视向社会学习,他一生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防东鲁,走山西„„走遍了祖国大多数省份,寻访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书写不完的素材。这样的漫游使得李白有着经济天下的志向,抱负远大。当时的李白不屑于走科举致仕的常规道路。他希望以“终南捷径”致仕,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其中最大目的就是结交权贵,希望得到权贵荐举。甚至,他与故相李圉师孙女结合,也可能有其政治动机。
李白的四处漫游终于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也就是在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他入京,供奉翰林。让他专门在宫廷里作诗文。李白本以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伟意愿很快可以实现,但腐败的朝政使他清醒的认识到,皇帝根本没有认真的听讲过他的治国策,只把他作为“帮闲”文人对待罢了。那些达官显贵更是把他当作眼中钉,处处与他作梗,李白极为失望,主动要求离开朝廷。于天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和创作生涯,由此,为他写下了许多脍制人口.万古传涌的诗篇打下了基础。
李白曾经两次与杜甫相遇,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也促使了他们诗风的相互感染,李白为长辈(长11岁)还不觉明显,而杜甫为晚辈,对这位诗坛泰斗“又合于刘,刘决,次合于鲁一妇人。”(魏颢《李翰林集序》),因此诗歌创作情感更为激愤。
后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辚的幕府,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返回。宝应元年(762)中秋,他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风中,一代诗仙凄凉地离开了人世。李白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李白是到死都没有怀疑过。李白的自信造就了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和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尽管李白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纵酒欢歌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得的主旋律。
从李白创作的诗歌来看,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李白有壮浪放旷的青年时代,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同时,李白又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但是由于后来长期的云游又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享受长安城的锦绣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可李白还是愿意钟情于:“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可他的一生又是怀才不遇的,以至于浪迹天涯,抱酒而歌。也许就象财富容易招来盗贼,过多的才华免不了挫折和落魄--------但如此丰富的生命,却如此狼狈的生活,不免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白的心很大,诗绝不是他心目中人生的主题,诗只是他人生的一种品质。“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人当然不会真正爱山,李白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许其中也有些许无奈,于是乎发出“余风激兮万世”的感慨了。李白一生思想上渴求入仕做官,人事上却几次难以遇合,在行为上功名强烈直至乞求权贵,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愤世疾俗。在他留下的 1000多首诗歌中,充满了浪漫气质的夸张之词,豪言壮语中时时表现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对现实不满集中于从政之志无法实现上,痛恨厌恶的只是阻塞了他上进之路的小人,而对皇帝、权贵则是慧眼没识他的才干。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蔑视和抨击;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无法与腐朽势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因为李白浪漫,所以他的饮酒诗句中总洋溢着劝饮行乐,开朗乐观的情调。可铁的现实总无法成就浪漫的理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饮酒时。诗人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可以让人看到他压抑在内心的苦闷挣扎。即使是轻松自娱的“对影成三人”也蕴含了一份孤独与无奈。李白与酒是他生命的真实写照 ,只有“醉”才能使他忘记自己的命运多舛、痛不欲生;进入醉酒的幻境才能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诗人浪漫而坚强,饮酒时总会含笑而歌,但真感情在不经意间的流露使他本欲掩饰的痛苦欲盖弥彰了。在我看来,他作饮酒诗,在诗中他仰天大笑,他越纵情欢歌,这些都是诗人埋葬痛苦的坟墓。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甚至,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李白的诗篇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极高的感染力。另外,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手法还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李白的绝句,大都写得清新自然,而又含蓄丰富,有无尽情思。其风格有的清丽宁静、有的洒脱自然,有的俊逸爽朗。不论何者,大都能以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李白诗主要是“以气为主”,气奇、气逸、气壮、气骨、气象、气势。尽管古人对气的理解和用法不完全相同,但大致说来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的艺术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这方面的。我们读李白的诗都有一种与云比天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不得不镊胜于他的力量。李白的诗,总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析而论之,有气骨,有气象,有气势。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次寄》 他把自己的心想象可以离开身体飞向远方,或随狂风,或随大雁,或随明月。这显示了李白诗歌非凡的创造力,是多么新奇,这种写法是前人不敢想象的。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李白的诗飘逸不群,他的情怀不受拘束。他一再把自己比作大鹏,在《上李悒》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殊调”二字正好可以说明他不受世俗观念束缚,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个性。这种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李白在山水诗中表现也很突出,他笔下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就是有力地证明。李白经常写自己的愁,写愁疾、愁颜、愁容、愁心、愁发、愁肠,也写愁猿,愁云。但和中唐孟郊、李贺的愁比一比,和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比一比,和宋词里那类锁在小楼深院中的闲愁比一比,可以感到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有一般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李白的气骨一向为人称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瘦。”“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都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气骨。蔑视权贵,从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以桀骜不逊的态度向社会的庸俗挑战,显示了其人格力量。
李白是一个满腔济世之志的具儒家思想的人,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要求自己像他们那样施展才能“济苍生”,“安社稷”。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一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也没有丧失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使他的诗气象非凡。他的诗歌还有一种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的诗篇《江上吟》中,李白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很多诗歌都是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蜀道难》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而又回旋往复不能自己。《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整首诗势如万里黄河奔流不息,每次诵读总是荡气回肠。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的一生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生都处在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景况中。因此他的的诗歌总是伴随着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游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虽在东鲁家中居住,怡情养性,虚度时光,但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所以在诗中发出那样激越地呼声。而诗中的求仙访道,正是他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来表示对权丞贵戚地鄙视和不妥协,是他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
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强烈的希世之年;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初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他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它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独,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一发而不可节制。
李白诗歌的想象非常丰富瑰丽、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还有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所居的群玉山、瑶台。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天边绚丽云彩的飘逸和鲜花吐艳的娇美,赞美杨贵妃的天姿出色。“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瑞瀑流争喧豗,石水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诗人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诗中想象更为非凡的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干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螟。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通过奇橘瑰丽的想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梦境仙界。这些想象之辞,奇幻之笔,或神奇,或瑰丽,或诞幻,或壮美,无不都是天马行空,奇幻交织。又如:“西岳峥嵘可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西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李白诗歌的奇特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贺知章就曾赞他为“谪仙人”,因而李白有“诗仙”盛誉。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唐代统治者“以史为镜”的崇实精神,士子们的预世思想、历史回归感、抚迹漫游的经历,当时宽松的文化环境,使绵延已久的咏史诗在唐代瓜熟蒂落。唐代山水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奇葩,不仅生动描绘了华夏山川的风光,汇成千古江山的历史艺术画卷,而且深刻表现了山水诗人崇高的思想情怀。它洗濯心灵,陶冶性情,蕴蓄着宝贵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唐人自我陶冶而形成的风景诗心和意象诗兴,最终影响到唐诗总体上注重景象生动的时代特征。1.从文化观念与生活意态传承中的山水性情,到诗学理论自觉中的山水诗美(初唐);2.以清纯高远而富于审美质感的山水形象,含融兼得于生活美和人格美的主体意兴(盛唐);3.伴随描写性与叙事性的交织,增生出创意的奇崛和巧慧的别致(中唐);4.山水诗美的晚唐格调,宜在清雅水墨韵味与荒寒山水意境之间(晚唐)。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瑰奇宏廓之美。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迥落天外的想象为瑰奇之美涂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而其内蕴则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知识充实其中,《蜀道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二,奔腾浩荡之美。他的诗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实质上主要是指李白诗中爆发式的抒情。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第三,纵横变幻之美。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诗发想无端,纵横变幻,非常人所能预料,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具有很大跳跃性。又如《江上吟》。
第四,清水芙蓉之美。李白诗歌的语言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如《古朗月行》。
(一)、李白的诗歌表现为壮美的意象和壮丽的想象力。李白诗中有许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庞大的壮观事物颇为倾心,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常是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方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如《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间。长风儿万里,吹度玉门关”。“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问”。以凌空欲飞之笔,生动展现了一轮明月在云海苍茫、气势磅的天山云雾间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举目去,那浩浩长风从遥远天山吹来,以不可抵挡之势横跃万里山川,一直吹到玉门关内。由天山明月、苍海云海、万里长风所构成的境界是何其雄奇和阔大。又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西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这首诗着重写出浩浩荡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有巨大的约束力和反作用。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了无数的回旋,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奇观丽景,境界何其开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御虚舟》)。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待壮美!这些雄伟壮美的意象的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山道平野尽,汇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还有《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一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云,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三川之间,瀑布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李白笔下的这些山水景物,构成了雄伟壮丽的意象。
(二)、李白诗歌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风,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这些诗句写的是牛渚夜景。牛渚夜景是碧海青天,万里无云,廖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这些都在夜色中溶为一体,在我们面前展现是一幅空阔渺远,多么优美的境界!还有《庐山谣寄卢御虚舟》中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这些诗句写九叠云屏的彩如锦绣般四布,彩云的影子倒映在明净的湖里泛出波鳞鳞红光。九叠云屏有三叠泉水势三折而下,好像银河挂在石梁上。翠绿的倒影、绯红彩霞映衬着一轮红日。这些由屏风、云、明湖、银河、香炉、瀑布、翠影、红霞、朝日等景物已构成一幅非常清新明丽的意象如《赠孟浩然》中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些诗句中松云、明月、迷花、高山、清芬等景物也构成一幅优美的意境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肖溪行》)。“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绿竹、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李白天性开朗,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李白喜欢皎洁的缘故,他的诗里使用最多的色彩词是“白”。“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待御虚舟》)“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白波、白鹿、白水、白鹭洲、白帝等这些都是白色的透明体。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如“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宴梅道士山房》)。“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三首》其一)。“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浪至此回”(《望天门山》)。“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秋浦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白也甚喜欢金、青、黄、绿、紫等色彩的事物。由此可见,李白天性开朗,喜欢的是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
(四)、“明月是我心”,明月是诗人伟大的朋友。李白从明月那里获得了解放无尽的空间,明月也因李白浪漫的诗心而越发生动。明月是李白最伟大的朋友。明月伴着李白,正从遥远的唐代而来。
李白称明月做“白玉盘”,“瑶台镜”,借以来解释人的精神的高洁而博大。所以当他感到了大志不得伸的痛苦的时候,可他并不感到孤独;当众官僚诬陷他,挤兑他,孤立他的时候,他愤怒蔑视却也不感到孤独,因为他与明月心心相印。正是月亮的美好,洁净,明亮,给了他毅然超拔的力量。“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万里关山,万里明月里,弥漫着的是李白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滔滔控诉,对于老百姓苦难的同情;“三杯抚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壮志难酬,生命易逝,那就让响遏流云的豪情和青春永葆的月色,飞扬在天地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种对于平民生活的倾心和向往,不也透露着对于糜烂的宫廷生活的厌恶吗?而那首“床前明月光”,更是使明月与李白,在世代人们的心间口上一起永垂不朽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振着硕大无比的翅膀,李白在月光里遨游,毫无妨碍地穿行在茫茫宇宙间,俯檫着浩如烟海的人类历史,他豪迈而又欢欣的情绪,如交接的月光溢满在天地间。
五、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同是唐人七绝的冠冕,在语言上实得力于民间诗歌的学习。正由于李白在这种学习中得出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语言上,他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在诗歌中论诗时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说:“雕虫丧天真”,都是这主张的说明。他也根据这样的主张,批判地汲取了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他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于摒弃六朝华靡诗风的同时,却又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杜甫就赞美过他的作品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在自己的诗歌里曾经称赞或引用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以及谢朓的“澄江静如练”、“朔风吹飞雨”这些清新、自然而富有创造性的名句,他的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确是受了二谢的影响的;他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在语言风格和内容上都很接近陶诗。由于他在汲取民间诗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制作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他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又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高华”和“豪放”的特色。
李白是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达到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无论在精神上和表现手法上,对唐代和后代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唐代的韩愈就已经给以很高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代以后的许多作者,如宋代的苏轼和陆游,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等,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他的影响,而取得不同成就。
李白诗歌的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语言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即使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语言自然奔放,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诚如清人赵翼所道“全以神运,自不悄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瓯北诗话》。又如《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忧国忧时的情怀。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总之,李白留给后人的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不肯苟同于世俗的中那种人格意识,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他以才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但只要我们多阅读,多欣赏李白的诗歌作品,我们就会被他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所感染。这对提高我们的个人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人生价值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