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的倍数的特征听课评课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听课评课反思
云竹中心校
张亮光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这些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转移探索的方向,让学生用3颗算珠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得出结果: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到这里有几个学生显得很兴奋。随后用5颗算珠实验,发现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到这里学生中已经有一些议论,他们都有了发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将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算珠的颗数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然后板书出每组的实验结果,从结果的数据中,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发现了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9颗,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也是每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把算珠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试一试”是教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很仓促地指着黑板上算珠颗数是4颗,5颗,7颗,8颗时,所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直接告诉了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举出反例。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第二篇:倍数与因数听课评课记录
《因数和倍数》听课评课记录
楼雪佩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堂《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人性化。张老师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下面是我听了这节课的感受:
1、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
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24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教学中,张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想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张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的书写,很好!
第三篇: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1
《3的倍数的特征》评课稿
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让我感受了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仅仅只是一位组织者,一个帮手,而学生才是主人。课堂上,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交流、展示,让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来。
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安排了五个环节:
1.课前5分钟,由小主持人组织复习题,体现了学生自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2.导入激趣,通过学生组织的摆卡片组数游戏复习了“
2、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摆出是3的倍数的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
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圈数,小组合作讨论找规律,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4.展示交流中,学生表现得活跃,组织语言能力强,思维敏捷。这说明唐老师平时充分地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5.达标测评练习,使得课堂学习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会了判断和写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有了反馈。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1.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充分,只是看到优等完成了,没有考虑到弱势生他们的情况;
2.在展示环节中,展示的机会只给了几名活跃的优生,而让弱势生成为了看客;如果能先开展小组内的展示,再进行小组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就不会有沉默者了;
3.在展示中,几个小组的结论和表现方式都相同就可以不重复展示,重点要放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展示上;
4在几个互动环节中,形式单一化,如:“请一个同学来验证一下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有的学生“没戏演”就“退场”了。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们在探究新课堂模式,寻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启发。
2013-3-12
第四篇:2与5倍数特征评课稿
观看了谭老师的《
2、5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我受益匪浅。谭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专业素质、深厚的教学功底,尤其让我感受颇深的是谭老师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本节课中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突出,本节课的学习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交流、验证、反思等数学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或意见不一时,通过小组或集体讨论解决,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消除学生的疑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积极的思维、热烈的气氛等均给人以很大的感染。下面是我个人听课后的一些感想:
一、真正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中
谭老师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不断感悟知识,百数表的应用非常的到位、娴熟,在学习2的倍数特征时,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学习过程,非常好。比如,在学习2的倍数特征时,先通过生活中的经验认识双数、单数,再让学生通过百字图发现规律,最后进行总结归纳。用对号标出5的倍数,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谭老师的100以内的偶数表和5的倍数的出现,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2、5倍数的特征。
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细节处理得当、环环相扣
谭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熟、完整,在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使课堂更具活力。亲切、和蔼的语言、教态,努力营造温馨、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注重细节,但并不处处皆是面面俱到。各个环节处理既有详,又有略,环节之间还能够水到渠成,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之间的生成。每个环节不会显得突兀,给人一种浑然一起的感觉;每个环节之间又有相应的重点内容。
四、练习高效,形式丰富多样
谭老师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节课我设计的练习题有巩固练习的基本题和利用2、5倍数的特征灵活解决问题的习题。充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思想充分的体现
谭老师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数与形的结合、集合思想的体现尽善尽美。整个教学环节比较完整,清晰条理。老师在课堂上也很有激情。
六、渗透学生合作探究的观念
谭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收放自如,重点放在2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上,5的倍数的特征就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有一种探究问题的成功的欲望。
七.板书比较规范,将主要内容保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进行总结与回顾。
八、课件制作精美,应用非常的熟练、自如。
优点值得高兴,不足更应禁忌,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时间分配还有点欠妥,开始进入课题时间稍微长点,消耗学习时间。一定要抓住关键,找准学生知识起点,开门见山,直接入手。
二、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
三、《
2、5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教学时,我认为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入手,通过情景驱动,让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学习体验。找准教学的起点适时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
四、只是从数的表面形式上判断2的特征,如果能够让学生按照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先写出2或5的倍数,然后再用百字图,我觉得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将不仅仅是停留在数表面的形式上。
五、老师讲解过多,而且很多问题思考价值不强。学生都是在集体性的回答,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要做好全课总结,注重知识的建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七、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时,要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第五篇:化学听课评课反思
化学听课评课反思
通过听课、评课,我认为:
1、习题要“少而精”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2.要启发讨论
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3.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并重
培养能力、传授方法是习题教学的目的。习题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解几道习题,而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习题的讲、练、评、议,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全区化学教师优质课大赛听课反思
5月22日——23日全区化学教师优质课大赛在银川十五中举行,我有幸听了参赛教师的课。参加此次大赛的教师都是从全区各市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作为全区化学教学上的佼佼者,他们堪称教学高手。总体来看,整堂课结构的严谨,层次的清晰,教学环节的环环紧扣,师生的平等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本次听课收获颇深,受益非浅。
一、重视实验探究,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大赛中讲课教师大都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引者。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合作,鼓励学生创新。这样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创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化学天地中自由翱翔,真正改变了学生在学习时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民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教的热情高涨,学生好学乐学,课堂气氛活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次参赛老师的课都能体现出这一点,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是完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每堂课都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所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够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学生的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本次优质课大赛中,大部分参赛教师就较好地体现和反映了这一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需要,能够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一言堂等家长式作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样就真正让学生感觉到了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本次听课学习,我看到了别人的优点,也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别人是自己最好的镜子,我感到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自身的素质也急需提高。课堂教学犹如演戏,编、导、演每个环节都要充分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教师愉快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的目的!
三.。。
12月18日,“平和县中学校长公开示范课”第二站活动在我校举行。本人在九年级(2)班开了一节题为《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公开课。戴副县长、教育局陈局长、教育督导室叶主任,中教股曾股长等和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教研员、片区中学相关学科教研组长一行20多人同堂听课观摩。本人虽从教20来年,但是却从未上过初中的课程,勉为其难,总算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把整堂课算是完整地结束了。
由于是有关化学计算的课题,很难上得花俏,这堂课我主要通过讲解例题与当堂练习讲评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台),尽量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对这一化学知识点有所得。本堂课部分教学情景如下:
1、导入新课。直接点明课程目的:化学方程式表达的是纯净物之间的关系,而生产实践中的原料以及产品不一定就是纯净物质,计算时应该如何解决上述矛盾?
2、教学过程。复习写出混合物与纯净物之间的计算公式,而后例题、习题讲练结合,及时设问,穿插展示学生的当堂练习并给以适当的点评。然后讨论提高,总结出理科类计算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会如何给同一题目改题“变脸”,不就题做题,而是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会知识点之间的迁移。
3、尾声。在展台上展示温馨的一行 “回家别忘了温习功课”布置作业。
课后,听课的同行们评课,一致认为本堂课上的成功。主要有:课堂语言丰富,课堂气氛活跃融洽,能不时给学生以鼓励和微笑,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很合理的使用了多媒体展台,计算、习题讲解这种课型,展台的使用能直观地展出学生解题过程,易于对比点评,并能大大增加课堂容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习题“变脸”给的是“渔”;习题旁生动的“大头贴“和“回家别忘了温习功课”融情感教育于点滴中等
感谢领导和同行们的指导和鼓励,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解题的规范性,本来想通过两道简单的例题
1、例2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但学生的课堂练习还是出现了“刚刚强调过,再做题格式依然出错”的情况,要想达到学生解题格式的规范性,在展示学生的答案时,一定要认真点评,重要的地方要反复强调,并要增加一个“学生互查”的环节,因为照顾不到所有同学,可以借助学生帮学生的力量,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再者,对学情把握不够,没能很好的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收取学生当堂练习到展台展示的时间偏快,个别学生练习还未作答完毕。第三,讲课过程中知识点间的语言衔接略显生硬,平时讲台站的少了,有“廉颇老矣”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