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思想复习参考(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00:4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福利思想复习参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福利思想复习参考》。

第一篇:社会福利思想复习参考

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P2 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 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家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2、社会福利思想P2 关于社会福利的起源、发展与改革的各种系统观点与主张。

3、圣西门的实业制P61 圣西门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由实业家和学者,而不是由 新旧贵族和军人掌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权力的一种社会制度。

4、法郞吉P63 法郎吉是由傅立叶根据自己的社会运动理论提出应建立的劳动协作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劳动引力、比例分配和人口平衡。

5、空想社会主义P52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社会主义被称为空 想社会主义,亦称乌托邦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表达了思想家们对现实丑恶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憧憬。

6、生命有机体学说P93 各种生命都是一个有机体,生命的运动和变化就是有机体内部各种组成部分的发展变化,生物有机体的发展变化也是有机体本身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

7、萨伊定律P122 萨伊定律是指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从而促进生产的扩大,推 动充分就业的实现。

8、凯恩斯主义P122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为基础,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和有效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说。

9、效用递减规律P205 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对任何人来说,某样东西的总效用(也就是 给他带来的满意或其他好处)是会随着他对它的占有量的逐渐增加而增加,但是增速不及占有量。

10、消费者剩余P205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商品价格超过他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的差额,这个差额使消费者获得了额外的满足。

11、帕累托最优P210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问答题及论述题:

1、西方社会福利实践模式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10(1)第一阶段是在19世纪末以前,由于西方社会福利基本理念是自助理念,这就使得这个时期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实践比较强调个人自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保障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社会慈善机构提供的各种救助成为家庭保障的重要补充。

(2)第二个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西方社会福利理念是国家福利理念,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实践十分强调国家福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国家为主体的各种福利制度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福利国家”成为西方许多国家争相追求的目标。(国家保障)

(3)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自助、互助和国家保障的社会福利理念的影响下,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实践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这就是追求社会福利中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协调和平衡,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共同责任观念—社会保障)。

2、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系。

第一、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表达。通过阐述福利关怀的终极价值来解释社会福利的本质,并依据这种解释构建福利哲学,形成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各种社会服务的实施提供价值依据,他帮助社会工作建立行动的基本坐标,从而使各种社会福利的实践或社会工作实务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经验和各种价值冲突中迷失方向。第二、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一种规范性社会理论。他通过阐述一系列范畴来揭示各种社会现象的福利本质和社会根源,并依据其所奉行的意识形态准则规范社会福利的实践,为实施社会服务,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价值规范和行动准则。

3、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福利思想。P52-53 第一部分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平等的描述,第二部分则是他所谓的理想社会。他对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与压迫的深刻揭露,表明他对乌托邦社会的描述,是针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问题而构想出来的,绝非一般所谓“乌有之乡”的虚构。

4、对古典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评价。P79 首先,古典经济学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立场反映了欧洲社会从宗教改革以来强调劳动、反对国家救助穷人的自由主义倾向。其次,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是西方现代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开端,对后来的经济学和社会福利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古典经济学和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及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社会福利理论仍然在当代社会福利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5、英国激进自由主义与传统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比较。P102 与传统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相比,英国激进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认为,自由具有有限性和可共享性,主张国家对社会经济与生活实行干预,并把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加剧归因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性,主张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个人,而应该依靠国家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6、凯恩斯学派和瑞典学派在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的主张的异同。P120 凯恩斯学派和瑞典学派在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的主张存在着共同的地方。两者都认为,建立在自由竞争基础上的传统经济政策已经难以满足资本主义现实发展的需要,应该实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有效干预,以便通过国家干预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两者都认为,增加有效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增长,减少失业人口的主要经济手段,而实现增加有效需求的主要政策途径应该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大力兴办公共工程,推进社会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同,尽管两派都提出了有关失业的理论,与凯恩斯学派不同的是,瑞典学派用一种动态的方法分析失业问题,它比较强调累积分析,强调事前预期与事后分析之间的区别,强调一种长时段的分析,并对个人家庭的希望与计划表示十分关注。相对于凯恩斯学派来说,瑞典学派更加认为,市场经济具有大量周期性的不稳定因素,政府能够也应该通过财政手段干预工商业活动。在瑞典学派看来,稳定物价尽管也很重要,但政府主要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实现较高的就业。

7、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影响。P139 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理论在政治上主张发展社会民主,强调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提倡国家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实施强有力的干预;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上,强调国家应该尽可能承担起全面的社会责任,主张国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为全体民众建立充分的社会福利。

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与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结合起来,成为影响现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尤其是福利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8、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P162 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出现于20世纪30-40年代,其发展与产生影响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原则,发展了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主张,反对国家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实施干预,强调依靠和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反对福利国家与集体福利,提倡者社会福利市场化与私营化,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9、“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主张和基本特点。P180、P190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主张包括:主张放弃传统的单一的极端保守性或激进性政策选择,实行介于两者之间的调和性政策选择,强调有限的国家干预与有限的市场调节相结合,主张社会保障中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平衡,强调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

“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打破传统的左右两级化政治思维方式,确立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的政治理念;第二,建立合作包容型的社会关系;第三,建立新型“混合经济”模式,谋求平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第四,改革福利制度,建立积极的福利国家; 第五,由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变。

10、福利经济学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P202 福利经济学出现的背景:福利经济学出现于19世纪末20年代初,是与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的。

首先,19世纪末20年代初,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积累明显增加,有关社会财富如何分配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使民众能够合理地分享日益增加的社会财富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其次,19世纪末20年代初,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各种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思想界在关注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再次,19世纪末20年代初,各种社会思潮纷纷出现,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尽量预防或弱化社会问题。

正是在上述经济、社会和思想背景下,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于是,福利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11、新旧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的比较。P201 相同点:目标都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不同点:

①对效用的看法不同:

旧福利经济学:基数效用论

新福利经济学:序数效用论

②基本价值观不同

旧福利经济学:强调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强调国家干预。

新福利经济学:强调通过提高效率来提高社会福利,强调个人自由。

12、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社会福利问题? P231 马克思对待社会福利问题的态度是站在彻底的社会批判的立场上,对造成贫困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把一切关于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措施归结为资产阶级用以维护和改良其统治的工具。

第二篇:社会福利思想期末复习

社会福利思想期末复习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5×4=20%)

二、简答题(5×8=40%)

三、论述题(1×20=20%)

四、材料题(1×20=20%)【考试时间】120分钟 【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题]

1、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思想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2、功利主义:一种行为的对与错取决于人们认为其结果是善还是恶,而所谓的善就是指它能给人带来的快乐,恶则是指它能给人带来的痛苦。

3、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4、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暂时的技术或结构上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5、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它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

6、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新增加的每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7、职业福利:职业福利是指以职业为基础的货币工资以外的各种福利提供。

8、社会权利:社会权利是指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财富,并且根据社会中的流行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

9、帕累托改进: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在这一情形下,发生了“帕累托改进”。

10、帕累托最优:根据“帕累托改进”的标准,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即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简答题、论述题]

1、柏拉图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 柏拉图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整体主义福利观。这种福利观站在贵族统治阶级的立场,维护等级制度,突出地强调了国家整体利益与人民生活幸福的一致性。

2、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 亚里士多德站在中产阶级自由平民的立场,反对财产共有制,主张财产私有制,反对专制,主张法制,并认为国家应该帮助人民实现生活幸福。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思想特征

 1.人道主义思想  2.公民权利观念  3.福利国家

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二)问题特征

 1.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以公民权利的政治理念为核心,把社会福利当作实现人的权利的重要手段,希望通过社会福利的实施缩小贫富差别,维护社会的平等与正义。

 2.围绕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社会福利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

 3.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

(三)理论特征

 1.意识形态性。

 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4.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4、马克思的社会福利主张:

 1.为防止各种不幸事故与灾变带来的后果,一般应该建立后备基金,这种后备基金来源于社会总产品。

 2.要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基金,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福利服务。

 3.社会福利基金等的扣除数额应该与经济发展状况保持协调。

 4.有工作能力的劳动者必须为失去工作能力者或者还没有工作能力者的生活福利提供一定的劳动。

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及评价:

(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

 15~17世纪——重商主义时代

 人们对经济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商业关系上,并且把商业看作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而对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则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 17~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时代

 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7世纪威廉·配第;18世纪亚当·斯密;19世纪大卫·李嘉图

(二)威廉·配第的主要福利思想

 确立最低工资。

 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劳动力。 实施社会救济和保险。

(三)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

 以自由竞争实现社会福利,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 强调整体幸福。

 主张社会有责任关心劳动者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实行最低工资以保护劳动者。 重视普通人民的基础教育。

(四)大卫·李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

 国家的职能应该是保护私有财产,革新政治和发展教育。

 但是,必须严格限制国家职能,不能使之成为凌驾于市场社会之上的超级力量。

 要严格限制政府的规模,建立一个廉价和节约的政府,把最多的钱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为扩大生产积累更多的资本。

(五)马尔萨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 认为在“人口法则”的作用下,穷人的生育过快,导致劳动力供大于求,从而引起失业和贫困。

 人口法则

 人口增殖力与土地生产力天然地不相等(人口增长以几何模式增长,生活资料的增长以代数模式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能允许的范围时,就必然出现贫困。

 提倡实施积极救助,主张通过增加劳动机会摆脱贫困。

(六)西斯蒙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 认为人口过剩是由于“机器排挤人”造成的,是一种相对过剩,为了避免这种人口过剩,就要阻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主张经济干预主义。

 主张实行劳动立法并建立劳动保险制度,保护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幸福。 主张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防止富人剥削原属穷人的大部分财产。

(七)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评价 1.积极方面

 强调最低工资必须保障工人及其家庭的基本需要,看到了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意义;  主张建立“守夜人”式的国家,尽量减少政府机构和行政环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民财富。2.消极方面

 把社会福利的发展同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富的增加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经济增长优先于社会福利,要靠自由竞争和财富积累来带动社会福利的增加,而不是将社会平等和正义放到优先的位置。

 不是将社会福利看作是发展人的幸福的手段,而是仅仅看作维持必要的劳动力供应,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措施,因而生产第一,福利第二就成为他们基本的理论政策的立足点,并且可以为了生产和自由放任主义的原则而牺牲社会福利。3.历史地位

 首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立场反映了欧洲社会从宗教改革以来强调劳动、反对懒惰和反对国家救助穷人的自由主义倾向。

 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是西方现代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开端,对后来的经济学和社会福利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约翰·穆勒的思想:

(一)有限自由的思想

 穆勒一方面强调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所拥有的充分自由,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由的有限性,认为个人自由不能妨碍他人自由。

 主张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协调,当冲突不可避免时,应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重。

(二)有限政府干预的思想

 “除非政府干预能带来很大便利,否则便决不允许政府进行干预。”  穆勒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政府干预做了区分:

 命令式政府干预

 这种干预是对个人自由加以限制,政府可以禁止所有人做某些事情,或规定没有它的允许就不能做某些事情;也可以规定所有人必须做某些事情,或规定必须以某种方式做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 非命令式政府干预

 政府不发布命令或法令,而是给予劝告和传播信息,或者政府允许个人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具有普遍利益的目标,但并不是把事情完全交给个人去做,同时也设立自己的机构做同样的事情。

 反对政府干预的理由:

 政府干预本身是强制性的,课征用于进行干预所需的税款也是强制性的;

 实施政府干预必然增加政府职能,每增加一项政府职能,都会增加一项政府权力和影响;  政府干预的实施和政府职能的增加,会增加政府的工作和责任;  私人经营因为对所经营的对象具有较大的利害关系因而效率更高;  反对政府干预可以使人民养成共同行动的习惯。 不适用政府不干预原则的几种情况:

 初等教育  社会弱势群体  永久性契约  规定劳动时间  利他行为

 公益服务与社会事务

(三)有限的社会救助

 穆勒不赞成自然竞争的生活状态,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社会应该对贫困人口实行救助。

 “不管我们如何看待道德原则和社会团结的基础,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是应该互相帮助的,穷人更是需要帮助,而最需要帮助的人则是正在挨饿的人。所以,由贫穷提出的给予帮助的要求,显然最有充分理由通过社会组织来救济亟待救济的人。”

 穆勒还指出,对穷人提供的帮助如果不注意方式和程度,那就会造成有害的结果。

 “不管提供何种帮助,都必须考虑到两种结果:一种是帮助本身的结果,另一种是依赖帮助的结果。前者一般是有益的,后者则大都是有害的,养成依赖他人帮助的习惯是有害的,而最为有害的就是在生活资料上依赖他人帮助。不幸的是,人们最容易养成这种习惯。”

 穆勒认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给予必要帮助而又尽量不使个人过分依赖这种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办法是实施有限救助,尤其是以不损害个人自助精神和自立意识为界限。同时,要对穷人进行划分,实行有差别的救助。

7、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 由于社会民主主义者对政治民主的追求,通过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努力,积极推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

 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在社会福利思想中推进了平等的意识和以普遍主义原则来提供社会福利的思想和实践。

 最突出的影响是在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新自由主义和福利国家的困境:(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 福利支出增速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 失业率增高  人口老龄化  单亲贫困家庭增多

9、哈耶克的思想:

(一)有限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

 有限的保障

 是为了防止严重的物质匮乏的保障,即确保每个人维持生计的最低需要,也是在市场体系之外对市场体系的补充。 是一个最低限度的收入的保障。

 是大家都能够获得的,因而,不是什么特权,而是人们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 绝对的保障

 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是一个人或集团与其他人或集团相比较的相对地位的保障。 是一个人被认为应有的特定收入的保障。

 在自由社会里,这种绝对的保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得到,也不应该把它当做特权给予任何人。

(二)必须限制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作用方式

 哈耶克强调提供保障的方式要尽可能地符合如下的自由主义原则:

 政府的非强制性  利用竞争机制  尽可能少的收入再分配

10、负所得税的优点:(弗氏认为实行负所得税的优点)

 可以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穷人。

 将贫穷的人当做认真尽责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当作无能的、受国家保护的人来对待。 使穷人有自助的动力。

 可以避免官僚主义、腐败等丑恶现象。

11、新社会民主主义主张的积极的福利社会:

 积极的福利社会首先是一个全面摆脱生产主义的社会。

 积极的福利社会是一个把克服人为风险、鼓励人们发挥能动性当作实现人的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的社会。

 积极的福利社会也是强调责任和权利相统一、鼓励人们参与的社会。

 积极的福利社会是一个积极解决“集体厄运”、促进全球的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2、高夫提出的导致社会开支上升的因素:

 社会服务成本上升。 人口结构的改变。 新的服务项目出现。 社会需求的增长。[材料分析题] 中国各个阶段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 民本主义:中国传统社会福利的政治理念基础。

 仁爱精神与仁政理念: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伦理基础  大同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理想基础  整体主义: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价值目标  孝道: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家庭伦理基础

2、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要点

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  受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 社会主义理想与福利现实主义的结合 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

 社会主义的国家福利理论  家庭保障责任和社会互助精神

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理论  社会分配中“必要扣除”理论

平等主义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公平观和社会主义福利分配理论  自力更生与无私奉献的理想境界 3、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判断  关于社会平等的价值倾向  整体主义与个人责任观念的变化  关于社会福利主体和对象的观念  关于社会福利运行机制观念的变化

4、当前我国社会福利思想要点

 以民生事业为基础的社会建设理论  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

 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福利责任主体思想  以人为本、人和社会协调的社会福利目标 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方向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的社会福利权利平等和城乡一体化理论 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理论

第三篇:社会福利思想

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启示

【摘要】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自主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而社会福利思想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福利实践而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福利制度,也形成了不同的福利思想。本文通过对某些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进行介绍分析,并从中得出对现代社会福利以及对中国社会福利实施的一些启示。【关键字】社会福利;大同社会论;理想国;功利主义

一、社会福利思想

所谓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也是人们对什么是好的生活和如何实现好的生活的哲学思考。围绕着关于社会福利的价值论和社会理想的争论,就形成了各种社会福利思想,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福利制度。而在每种社会福利思想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福利思想,才能让它们有利于则甚的发展,还有社会的发展。接下来主要介绍三中社会福利思想,分别为中国古代孔子的“大同社会论”、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一)孔子“大同社会论”

大同社会论,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理想社会建构的有代表性并有深远的思想,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前,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曾这样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各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为公”不仅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确立政治公平思想的一个理论前提。这里的天,随着学者们的论述,也多被替换成了民意与正义,孔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观念革命,其实包含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包括孟子后来的“天民合一”观,都是在这个体系中说的,而这一政治思想也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的,长幼有序,亲疏有别。而大同社会的提出则是提倡要突破原有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局限,以实行公有制为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政治上则主张社会民主,选贤任能;经济上主张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所共有,生活上实现社会统筹,各得其所。在生产方面则是人人尽力去劳动,所以的社会成员均有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并没有变为现实,因此被称为是中国社会的“乌托邦”思想。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整体幸福,社会和谐的完善国家。这个完善的国家就是正义城邦。正义是理想国家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理想国》一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柏拉图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理想都是围绕着正义来展开论述的。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是否合乎正义与公道,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它对贫富悬殊是否过大。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按不同等级实行不同的财产所有制度,也就是按各自的等级拥有相应数量的私有财产,他认为不同登记实行一定程度财产私有更有利于消除冲突。为了探讨真正的正义是什么?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起源于社会分工,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柏拉图首先认识到了人的生活具有物质性,人要生存就必须解决衣食住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个人是无法单靠自己达到自足的,这就需要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建立起最初的城邦。居住在同一城邦的人们按自己的性格进行分工,干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技艺,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产品,互相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柏拉图认识到社会分工有两大好处:一是“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人,或者从别人那里得来一点东西,每个人都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们自己有好处。二是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更多的东西养活更多的人,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生产得有多有好”而柏拉图显然是根据每个人天赋才能的不同来进行社会分工的。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才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得最好,城邦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

(三)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阐述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幸福论和功利主义的幸福观,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利主义原则是从心理学的联想原理和伦理学的最大幸福出发,把人对幸福的追求看作是受人的心理感受支配所引起的心里联想。

边沁提出最大幸福原理,提出福利最大化原理,认为社会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集合,每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是社会的最大福利。为了保证福利最大化,并使功利原则成为社会的基本原则,边沁提出了立法改革的要求。在他看来,趋利避苦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立法的原则。要通过立法来增进人类的幸福;公益是立法的基础,立法的任务是计算苦乐,而立法的目的则是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而穆勒则强调人的个性自由、独立的发展,并且认为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个人对自己、对他人才更有价值。他与边沁不同,他认为功利主义主张行为者要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因此,每个人都要为增加社会幸福的总量而做出牺牲。这样就能调节个人利益与全体利益的关系,是每一个人的幸福与公共幸福结合起来。

边沁与穆勒对功利主义思想的阐述,对幸福的问题和如何实现幸福做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他们对个人利益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的探讨、对政府只能及小政府、大社会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福利问题,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二、对现代社会福利以及中国社会福利的启示 现代社会福利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公正,以人的独立和自由作为前提条件。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和制度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如注重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建构,将社会福利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等。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广大的农村仍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农业社会部分特点,因此,古代社会的一些做法,如赈灾、救济等仍在一定范围内适用。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福利国家最先开拓现代福利思想和制度,积累了众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汲取以往的优良传统和做法,而不是全面照搬,全盘西化。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迥异等因素,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之路上要立足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等基本国情下,开拓思想、创新方法,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关注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之路。在以上古代福利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社会福利的实施可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程度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时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福利,实现从政府包办社会福利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社会福利的转变。所以要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负担社会福利资金的多元投资渠道。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公众监督

作为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出台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行业发展规划等形式,建立健全福利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创新福利事业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同时,作为社会福利机构和非营利事业单位,应接受大众监督,实行财务公开,杜绝一切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行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而作为公众和捐赠人的我们,也有义务和权利了解捐助资金的用途和动向。

(三)政府支持福利事业的发展

首先,对社会力量投资创办社会福利机构,各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其次,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财税政策等从经济上给予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动员、组织引导和市场机制驱动,优化社会力量举办养老福利事业的政策环境。同时,把社会福利事业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动员、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社会福利事业。

(四)提高社会福利的专业水平

结合我国目前情况,我国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建设理应抓好以下的工作:不断充实人员,扩大专业服务队伍,保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骨干队伍,使社会福利服务逐渐职业化和专业化。

(五)注重发展社会福利理论

社会福利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有着一定的关联与影响:社会福利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源泉;社会福利制度框架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环境;社会工作理论中的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和方法都离不开具体的福利思想;社会工作制度建设需要符合社会福利制度的总体安排,福利思想可以通过既定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施加影响;社会福利思想中追求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理念直接影响这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因此应注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社会福利理论,同时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

三、总结

上述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福利及中国社会福利的实施都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并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且在新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近年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存在严重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面临着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挑战、全球化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下社会福利与国家经济竞争力矛盾和协调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和流动人口持续增加的挑战、民众对社会公平和社会权利诉求不断提升的挑战,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社会福利需求和利益多样化对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挑战等等。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要求我们持续不断地加强社会福利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功课社会福利理论的难题,创新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2】陈立周.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及其本质[M].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黄慧.浅析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及其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启示[J].传承,2009,(06).

第四篇: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思想知识点

第二章、宗教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

马丁·路德认为,宗教权力应该服务于世俗权力而不是凌驾于世俗权力。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的观点,反对传统的“行为主义”说教。“因信称义”的基本内容是:灵魂能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这个义不在于本人自己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人对上帝的笃诚信仰。也就是说,在马丁·路德看来,个人不必再拘泥于各种善功戒律,可以通过个人信仰直接与上帝交流,从而摆脱传统宗教生活的繁文缛节,更多地从事有益的工作和活动。他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教士不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教徒只要凭着信仰和灵魂就可以得救,而不必借助于由教师主持的各种宗教仪式,从而实际上宣布了宗教力量对世俗生活全面和广泛干预的不合理。第四章、1.圣西门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1)社会发展的思想:a.圣西门的社会观是一种发展的社会观。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一样,有一个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新的社会体系不断代替旧的社会体系,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b.圣西门提出社会进步的四条标准.c.圣西门提倡通过社会改革实现人类精神福利和物质福利的改善。最重要的应当是改进我们的精神福利和物质福利。

2)为民造福的思想主张: a.圣西门认为,为民造福应是国家、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唯一的目的。道德家们的任务主要应当是探索组织社会的方法。圣西门由此得出新的结论:在新的政治制度下,社会组织的卫衣而长远的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工艺的现有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b.圣西门指出,为了实现社会造福的目标,必须解决所有制问题,同时,还应实行平等制度。圣西门还指出,为了实现造福社会的目标,必须尊重生产劳动者。3)“实业体系”的社会蓝图。所谓实业制度是由实业家和学者,而不是由新旧贵族和军人掌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权力的一种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平等;实行有计划的协作制经济.保障所有人的劳动权并按劳分配.保留私有制,存在资产阶级思想.a.圣西门对法国的现实社会进行尖锐批判,圣西门提出的著名的“实业体系”计划作为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他指出,一切思想和努力所应该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最合理地组织实业。b.他提出,在实业体系中,实业家阶级占有首要地位,是最重要的阶级,没有其他阶级,实业家阶级可能生存下去,而没有实业家阶级,其他阶级就难以生存。c.圣西门提出的实业体系计划具有空想性。他反对用暴力推翻现实社会制度,主张用社会改革的办法建立实业体系,从而使建立实业体系的计划沦为空谈。2.傅立叶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1)社会发展理论与工业社会的弊端:a.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所提出的有关宇宙运动的观点。他认为,宇宙运动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种类,这就是社会运动、动物运动、有机运动和物质运动。b.傅立叶除出了有关社会运动的阶段理论。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或者分散的上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成长期或者协调的上升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期或者协调的下降阶段;第四个阶段时没落期或者下降的分散阶段。c.傅立叶认为,自有史可考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处于不幸时期,总是从苦难走向苦难。d.傅立叶指出,近代工业制度的确立带来诸多弊端:首先,工业制度导致贫困人口的大量出现。其次,工业制度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再次,工业制度加剧分配的不合理。2)劳动协作与“法郎吉”:a.傅立叶根据自己的社会运动理论,提出了建立劳动协作组织的基本主张,这种劳动协作组织称之为“法郎吉”,其原则是“劳动引力,比例分配,人口平衡”。b.傅立叶认为,人类社会要想摆脱贫困与灾难的状态,必须实现两个条件:第一,要创造大规模的生产与高度发展的科学和艺术,这些事建立与贫困和愚昧水火不容的协作制度所必须的,这个条件已经做到;第二,发明与分散经营相反的协作结构,即经济的新世界。c.傅立叶指出,劳动“法郎吉”具有更方面的优点。

3)社会福利主张:a.傅立叶将文明制度分为六个阶段:童年期、青少年期、壮年期、衰老时期、过渡期和保障制度时期。b.傅立叶提出一种综合性保障观点。C.傅立叶指出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政治性。d.傅立叶还主张实行一些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项目。3.欧文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1)社会问题及解决办法:a.剖析现行社会制度,探讨社会问题加剧的原因是欧文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内容。b.贫困问题是欧文首先关注的社会问题。c.欧文认为,社会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私有制度存在。d.欧文呼吁社会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问题。e.欧文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针对贫困问题,欧文认为,国家应该采取措施通过对失业者提供工作的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失业和贫困。同时,欧文还要求政府通过立法,依法收集有关劳动力价值与需求的信息。针对英国当时严重存在的童工问题、女工问题、劳动时间问题、欧文提出颁布工厂法加以解决的建议。f.欧文还对当时英国的济贫法制度提出批评。欧文提出了改革济贫法制度的具体建议。

2)社会改革计划与理想社会制度:a.全面系统地提出一种新的社会改革计划是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1816年,欧文已经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公社”制度的思想。1817年,欧文进一步出了“新村”的制度,并详尽描述了这种新村的空间布局以及各种建筑设施的功能、各种人员的职责与生活条件、新村建设所需费用及其来源以及举办方式。b.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社会是一种有机统一体,其中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生活中的主要事情将是生产财富与享用财富,培养合乎理性的性格。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不复存在。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社会成员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欧文进一步指出,理性的社会制度需要一种有理性的政府。

3)社会福利思想的空想性:欧文提出了有关新的社会制度的系统的思想主张和计划,并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和尝试,这使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学说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实践性,但这并没有从实践上改变他的学说的空想性质。与此同时,欧文还把建设新的社会制度的希望寄托于雇主的合作方面,并处处考虑如何使雇主的利益不受损害。第五章、1.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

1)劳动价值与工资理论:劳动价值学说构成斯密经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劳动是社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斯密将社会贫困不均归因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斯密指出,依靠劳动生活者的工资必须维持其生活所需,他还指出,粽子不金鱼劳动者生活资料所需直接相关,更与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直接相关。对英国工资情况进行了分析。

2)社会财富与社会福利:斯密指出,社会财富的增长必须服务于人类繁荣与幸福的需要,社会尤其应该关注普通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改善。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保持协调,必须与对劳动者需求的状况保持一致。斯密以发展的眼光认识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增长与人类幸福之间的关系。

3)自由放任政策主张:斯密坚决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政府少一些经济管制。他还指出,由于政府所实行的经济管制,一些特定行业有时能够比没有这种管制时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

2.马尔萨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1)人口增长与贫困理论:马尔萨斯指出,人口增殖力与土地生产力天然地不相等,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能允许的范围时,就必然出现贫困。马尔萨斯认为,按照上述人口原理,贫困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有用的。

2)现行济贫法制度的弊端及其解决建议:第一,济贫法往往使人口趋于增长,而养活人口的食物却不见增加。第二,济贫院的人一般都不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但是,他们所消费的食物将会减少更为勤劳者、更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本应享有的份额,因而同样会迫使更多的人依赖救济为生。第三,济贫法制度影响人们自立意识的发挥。第四,济贫法制度助长了一些人的浪费行为,不利于勤俭节约意识的发展。第五,济贫法制度对民众自由构成影响。马尔萨斯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三种措施:首先,完全废除现有的济贫法制度:其次,鼓励人们开垦新地,尽最大可能鼓励农业而不是制造业,鼓励耕种而不是畜牧:最后,各郡可以为极端贫困者建立济贫院,由全国统一征收的济贫税提供经费,收容各郡贫民。3.边沁的社会福利思想

1)功利主义思想的产生:边沁生活的时代特点对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具有直接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理论来诠释其基本社会价值观念与政治权利要求。作为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边沁需要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找到确认其经济地位、政治权利和社会价值观念的理论。边沁认为,主宰整个人类社会的是痛苦和快乐。边沁的功利主义:凡是能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的,道德上就是善,在政治上就是优越,在法律上就是权利。2)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福利最大化:边沁把幸福分为四个具体的目标:生存、充裕、平等和安全。他认为,人类应该努力做好自己的各种事情,并积极探求实现幸福的方法。他还认为应该对现存事物进行不断的批判,同时进行社会改革。边沁指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全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应该注意协调好个人利益与全体利益,社会要关心个人利益,个人要服从社会利益。4.西斯蒙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1)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政治经济学应该以收入或分配为研究的中心问题。西斯蒙第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源:一方面是生产力的自由快速发展和财富的无限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大众通过工资形式所得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少。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强调增加财富的目的是为增进民众的幸福,财富的增长应该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利益。经济发展是一个因果相连的过程。国民财富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路线。社会的发展更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过程

3)财富、幸福与人口:在财富同人口的关系问题上,财富的增长必须能够给民众带来幸福,同时财富增长跟人口的增加必须保持适度的比例关系。资本主义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积累所固有的矛盾,是“机器排挤人”的现象,属于相对人口过剩。

4)政府干预主张:在国家的作用与职能方面,主张实行政府干预。政府应采取措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使个人利益与公共福利保持一致,使收入增长与人口发展保持合理比例。强调帮助穷人获得幸福。穷人生活富裕了,全体国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也就愈能兴旺发达。5)劳动立法:主张国家采取劳动立法,来保护占社会最大多数的工人阶级,保证他们的福利也就是使国家大多数人得到了幸福。在工人和雇主的劳动争议中,工人特别需要保护,因为他们是社会弱者,他们在为生活而工作。但他不主张工人组织成工会,更不赞成工人罢工运动。

6)实行劳动保险:国家应该强迫企业家实行劳动保险,并对劳动者遇到灾祸、疾病、年老和失业等风险时的生活负责。他的思想始终没有越出小资产者的利益圈,是一种既要保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又要消灭资本主义生产矛盾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和经济要求。第六章、新历史学派的内容、影响和代表人物的观点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内容:(1)强调精神、伦理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3)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可以避免其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弊端,使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4)提倡社会改良主义,主张实施社会立法,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代表人物主张: 施穆勒的主要经济观点:(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国民经济发展论(3)价值论(4)经济发展阶段论 桑巴特的主要思想:(1)强调宗教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决定性作用。(2)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3)纳粹独裁统治的拥护者。新历史学派的影响 书P104

(1)讲坛社会主义:为了推行社会改良主义的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于1872年建立了一个“社会政策协会”。新历史学派思想家主张通过社会改良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往往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学派”。

(2)国家职能认识的转变:俾斯麦认为应该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实行有效社会政策来应付社会问题乃至社会主义运动。新历史学派的思想主张还对19世纪末德国皇帝威廉一世产生了影响。新历史学派对国家干预的强烈要求和呼吁,通过影响德国资产阶级政府,从而影响了德国社会福利实践,使得德国成为最早通过社会立法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西方国家。第七章、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社会主张

1)就业一般理论:充分就业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第二种情况指社会就业量达到一种饱和状态。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求与新投资量的不足。首先应该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措施提高消费倾向。其次应该降低利率,刺激消费。2)有效需求理论: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源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3).经济危机理论:必须扩大政府职能,加强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经济危机病因方面主张从内在结构上分析经济不稳定原因。

4)政府干预理论: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社会货币总支出,扩大全社会对消费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更重要是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政策,依靠和实行政府干预。凯恩斯对国家干预的主张是有限度的。国家干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主义的更好发展,而不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他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解决现实经济环境有什么借鉴作用? 1)凯恩斯政策在西方国家的应用

在次贷危机真正形成前西方国家采取的反危机措施包括金融救助和稳定政策、货币扩张政策、财政刺激政策以及产业促进和保护政策等一系列凯恩斯主义式的干预政策,预示着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的回潮。

金融救助和稳定政策。危机发生以后,金融机构损失惨重,不得不低价抛售金融资产,紧缩信贷。为挽救金融机构日益恶化的资产负债表,恢复市场信心,西方国家采取了救助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政府出资购买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防范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2)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缓解信贷危机的压力。(3)政府直接注入资本问题金融机构国有化,实施“暂时”。(4)改革金融体系,加强财政监督。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了降低成本,促进企业融资信用,缓解流动性紧缩的压力,西方主要国家采取了更低的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1)大幅削减利率。(2)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和购买金融资产等方式对市场流动性。

扩张性财政政策。危机发生以后,为了稳定的劳动,防止经济复苏,激发严重下滑的主要西方国家,包括减税政策的实施,增加政府投入、财政补贴的消费系列的内容,如财政刺激政策措施。1)大规模减税来刺激消费和投资。(2)从加大政府投资拉动市场需求。(3)财政补贴和支出,以扩大国内需求。

产业促进和保护政策。(1)加大研发投入的努力。(2)加强新能源、环保投资。(3)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的投资。根据西方主要国家基础设施的特点,相应加大木制本体的一般的基建投资。4)支持中小企业,保护国内市场。2)凯恩斯政策在中国的应用

尽管此次西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我国并没有陷入此轮危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也没有改变。正确认识中国没合陷入此轮危机的原因,无疑有助于我们有效防范和科学应对各类金融和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使中国避免陷入危机的根本原因。首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抵御此轮危机的冲击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可以大大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有效抵御各类外来危机的冲击。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抵御本次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公有制经济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制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拥有灵活高效的决策执行体系,可以高效调配资源、合力解决重大问题。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我国难以避免陷入此次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泥潭。第八章、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1)国家福利的职能与目标:社会福利服务可以对社会收入实施分配与再分配;国家福利促进社会的紧密结合与协调;社会福利服务在解决社会问题有重要作用;国家福利可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发展;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投资方式

2)普遍福利主张:蒂特马斯主张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蒂特马斯对普遍性社会福利的主张是与他对社会问题的原因的认识密不可分的。蒂特马斯认为,私人福利不利于促进社会平等,反而造成社会不平等范围的扩大与程度的加深,英国现行的私人福利制度削弱和威海了公共福利,这种福利制度对人们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意识的危害更大。3)社会福利的划分:财政福利、职业福利 蒂特马斯还指出,对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能离开它发生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特殊社会和文化背景,最好的理解办法是对一些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进行详细的解释,而不是仅仅从宏观理论上去把握。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具有重要影响。第十章、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1)左派与右派关于社会福利的分歧:左派社会福利理论十分强调国家的责任与作用,相对忽略个人的责任,社会福利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平等。右派则主张尽可能限制国家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推行市场经济原则。

2)“无责任即无权利”: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无责任即无权利必须不仅仅适用于福利制度的受益者,也应该适用于每一个人。只有造福于大多数人的福利制度才能产生出一种公民的共同道德。如果福利只具有一种消极内涵,并主要面向穷人,它就必然导致社会分化。

3)积极福利:福利制度一经建立,便形成一套具有自身逻辑的自主系统,而不管是否能达到设计者所期望的目标。吉登斯指出,福利改革应该注意的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并不意味着减少风险或者提供保护人们免收风险影响,它还意味着利用风险的积极的一面。4)“社会投资国家”:

首先,在社会投资国家中,作为积极福利的福利开支不在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和其他各种机构包括企业之间共同合作来提供,福利社会不仅仅是国家,还延伸到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

其次,在社会投资型国家中,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自主与自我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社会福利制度不仅关注富人更关注穷人。再次,在社会投资国家中,自上而下分配福利资金的做法应当让位于更加地方化的分配体制。最后,在社会投资国家中,社会保障观念要发生积极的变化。

第五篇: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传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德政;宗法;宗族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政策,并多方位借鉴和引进西方的福利思想与措施。在反观西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正是因为儒家倡导德政理想,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始终关心百姓的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大有裨益。

一、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

虽然福利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由来已久,各派思想家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诚然,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现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借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百姓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尚书舜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这种“天”是带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祸福。周人认为人事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命于天,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也源于天命。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他认为“天命转移”“惟德是辅”,也就是说天命是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这样“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因此,天子禀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

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尚书泰誓》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于是,对天命的顺从最终便 落足于“保民”称王。这种民本、德政思想为历代思想家继承,从而为社会福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利思想。他认为民委君之本,治国之道在于“顺民心”,而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民富则国强,民之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民思想中,还有颇为丰富的社会救济和福利思想。《管子五辅》篇指出:“养长者,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管子入国》篇中,则记载有“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这些福利思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如“老老”,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官,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养老事宜。其细节为:凡年纪上七十者,一子不征,每三曰国家赠肉一次;八十以上者,二子不征,每月有馈肉;九十以上者,则全家不征,每天有酒肉供养。再如“恤孤”,即国家设掌孤之官负责孤儿的福利工作。凡领养一名孤儿的家庭,一子无征,领养二名孤儿的家庭二子无征,若领养三民孤儿,则全家不征。掌孤之官要经常过问孤儿的状况,“必知其饮食饥寒,身之月脊胜而哀怜之”。[1] 孔子出于“为政以德”的思想,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在他心中,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也,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这里的大道即为天道,其在人间的流行便是大同理想:一个人际融合,经济互助的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保障,从幼及老,乃至鳏寡孤独废疾者,都有所养。

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阐述,他认为君王应该推其本身的“不忍心”之心,施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对弱势群体的关顾和救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认为仁政应以此为先: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3]此外,孟子认为,使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他提出“制民之产”,并以西周的井田制为范本,构建了一个“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乡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4]的小农经济的蓝图。

此外,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很丰富,他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5],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民本、德政思想的影响下,历代政府都以振灾济困为己任,并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振恤,隋代“民间寄纳在官”的义仓则在政府的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振恤责任。以后,养济院、慈幼局、漏泽源等社会救济与抚恤事业纷纷成立。

可以说,管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古代思想家很早为我们建构了福利社会的雏形,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历代的社会福利措施。尤其是大同思想对我国后来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实践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宗法:福利社会的渠道

现代社会是以行政手段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向社会推行具体社会福利措施,为了有效地福利资源的分配,又设立专门机构来提供有效服务。于是,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机构因而诞生。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福利资源流通的渠道有一套有效而便利的方式,即中国宗法社会特有的宗族制度。宗法制度从西周建立以来,一直绵延至今。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前文已述,远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着对天的敬畏,这种天是具有意志的人格神,也是天地万物、宇宙生民的源出者。《泰誓》上宣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禀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这里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 ”,强调一种源出于亲情的关系,这种关系尤其是对人而言,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是天地中最为尊贵的。这种以天为人父母的天人观,到殷周时期进一步发展为天帝—天子—庶民的三级关系。殷人主要以“帝”来称谓上神,出于对 “帝”威望的借重,在廪辛、康厅以后的卜辞里,开始出现对死去的人王称“帝”的记录,从而有了人帝与天帝之分。西周代商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的传承制度。人帝被视为天帝的嫡长子,即天子,秉承天命管理被视为天帝庶子的下民。

周公建制时,把天帝—天子—庶民三级的人伦关系加以泛化,由此形成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百世不变;庶子受封为大夫或诸侯,相对于周王而为小宗,在其封内又为大宗;他的庶子又受封为卿大夫,相对于诸侯为小宗,在其宗族中又为大宗。如此逐层递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虽然西周血缘性的分封制以后由秦朝地方性的郡县制取代,但宗法意识却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中国民间的基层组织,仍随处可见聚族而居的乡民。他们以男性血缘关系为主,基本上一个自然村落的村民都同姓,并拥有共同的祖先。在民国以前,这些自然村落都实施着宗族内部的自我管理。这些宗族组织是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纽带,一方面承接着大部分地方性行政自制功能,一方面,又维系着宗族内部的社会福利与教育事业。可见,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在封建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首先,整个社会的福利网络是以宏大的宗族为基础,宗族如一个大家庭管理着人们日常的行为,也起着强大的经济保障功能。政府一般只到县级,基层的组织是宗族。政府的救济活动通过宗族很便利的实施下去。第二,在水旱灾害来临时,宗族内部协同抗灾,这是个体力量所难以达致的。同时,宗族自身为贫苦无依者施行救济。第三,族田族产的收入除用于祭祀先祖外,还用于文化教育与福利事业。第四,彼此间的守望相助以亲情维系,为社会福利体系提供了第一道网络。

自西周以后宗法意识深深地浸透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上由此确立。古代中国并据此建立了日益完善的保障体系,把整个社会置于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由此自近及远地扩散社会保障系统。家是个体生命最终与最基本的保障,而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是扩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这种国家观奠定了传统福利思想的基调,同时也规范了传统社会福利实施的渠道。

三、评鉴:中国福利化的当下思考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及贫困者的救助是人类有史以来始终存在的重要话题,各国对此都有很多经验流传下来,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实施社会保障的最直接渠道。中国传统便流传养子防老的观念。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崇尚的理想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实际存在于民间的仍主要是核心家庭。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在代际间存在一种互惠关系,父母在子女年幼时抚养照料他们;及其年老,子女反哺,在感情、经济上支持、赡养父母。子女,尤其是儿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便意味着一种年老保障。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人力直接代表生产力;子女越多,经济越有保障,得到赡养的机会与可能性也越大。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要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反映。同时社会各个家庭生活的情况如何,对整个社会生活又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通过协调家庭关系,进而协调社会关系,以致于使国家、社会生活形成和谐稳定的格局。中国人极早便窥见这一道理,所以,在远古就从天人关系中体悟出人伦之道,并以此来建构整个社会,使得国与家成为一体。如此,社会福利以亲情、血缘关系来维系,家庭之间的互济是最直接而普遍的社会保障网络,即便是政府也以民之父母的身份施以救济,而整个社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归。可见,对家庭与家族的注重构成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的特色,这一思想传统使得平民阶层之间的矛盾内部化,同时对内部关系的维系与调控便成为一切施政的主要纲领。中国历代政府都以民之父母自视,对社会大家庭的稳定与成员的福利十分关注。所以,很早就有较完备的福利思想与相关政策。如《周礼》中就载有“荒征十二策”以应灾祸,前文所述管子提出的“九惠之政”对贫困残弱者的救济已细致入微。正是这一点保障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能绵延数千年并影响至今。

当然,中国封建社会的“赈济制度”、“养恤制度”的弊病也不少。比如,主持养恤者的营私舞弊,施粥的范围有局限性和灾民集中易流行疾病等[7]。此外,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也过于注重社会成员间的均贫富,对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注重不够。从历代思想家的主张可以看出,他们的理想往往是以实行“小国寡民”、“耕者有其田”、“老者有所养”为目标。政府施行的救济以宗族为依托在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区域自治自足,地方保护色彩较浓厚。进入工业社会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北欧、英国的福利国家型,也有美国式的纯粹社会保险型,以及德国、日本的社会保障型和新加坡、智利式的公办自我保障型。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保障问题时,现代社会考虑的因素也较全面,既有出于道德准则上的原因,认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又有出于发展经济的一些理论,如:分配理论,注重资源调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同时,从政府的角度考虑,直接关注的是社会稳定;但也不忘从更高一层涵义上考虑,把社会保障的发展作为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现代福利思想相比,显得相当狭隘,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的福利保障体系,向西方模式的借鉴与援引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经济市场化所要走的必由之路。但我们需注意,所谓现代的福利理念(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的福利理念)也有其自身弊病:即福利成为政府某方面职能,缺乏整体性。此外,过于强调政府行为,也极易产生对受助者的侵权;同时也容易忽略对弱势群体精神的照顾和支持。尤其是对于受助者来说后者往往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作为西方社会保障发展史重要一环的《济贫法》,便充分体现出单纯政府行为的弊端性,同时其自身缺陷也为后人所诟病。如保障水平十分低下,“贫民习艺所”的生活条件十分困苦,其手段过于强制,忽略了受助者的人权与尊严。恩格斯曾批评《济贫法》阻碍工业发展,鼓励人轻率结婚,促使人口增长,抵消人口增长对工资的影响。他还认为此制度作为全国性的制度,使有些人不事生产,破坏家庭的联系,经常阻碍资本的积累,耗费现存的资本,并使纳税人破产。就此而言,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便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它注重发挥家庭、家族血亲关系的特有功能,同时从人性自然的亲情关系入手去培养社会关怀与救助,使得相关的福利思想与措施切近而平易的贯彻下去。既调节了基层社会—即宗族内部的关系,又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同与归依;既有宏观的大同理想与德政管理,又有微观的个体修为和人伦关怀。这些都曾经有效地发挥它的社会保障与稳定功能,在整体社会风气的关注与改善上也颇有成效。我们今天要建构现代化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及其有效经验。参考文献 [1]《管子·入国》 [2]《礼记·礼运篇》 [3]《孟子·梁惠王下》 [4]《孟子·滕文公上》 [5]《墨子·非乐上》 [6]《白虎通》

下载社会福利思想复习参考(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福利思想复习参考(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1、社会福利定义: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选择 例如: 1、世界上第一部《劳工法》出现在哪个国家 英国2、人类思想史上大胆抨击私有制的第一人是谁 托马斯·莫尔3、傅立叶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什么和谐制度4、......

    社会福利思想简答

    凯恩斯学派与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对自由、平等的看法:自由应该是积极的自由;对......

    社会福利思想A卷

    《社会福利思想》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阐述其整体幸福与社会和谐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 A ) A.《理想国》 B.《......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修改版)

    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考试试题(修改版) 一(选择题部分) 1.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剩余型的福利制度和( )的福利制度 ( ) A 残补型 B 制度型 C 服务型 D 功利型 答案:B......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1、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15世纪到17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缓慢转变时期,西方福利思想开始出现(背景: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出现,为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思想[小编推荐]

    社会福利:由政府出资和举办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包括政府举办的、文化、医疗卫生事业。教育、城市住房是事业、和各种服务性的事业以及......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梁雅方 学号2013077030 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