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基础_方振邦课后习题答案7-9
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创新
1、什么是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组织变革,是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和改善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应变能力。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力可以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大方面。外部动力:1)经济的力量; 2)技术的进步
3)社会和政治变革;4)就业人口的改变
内部动力1)组织目标的改变;2)管理条件的变化;3)组织发展阶段的变化;4)组织成员社会心理及价值观的改变;5)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2、组织变革的类型有哪些?分别是什么?
组织变革的类型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技术变革、产品与服务变革、战略与结构变革以及人员与文化变革
3、组织变革的阻力有哪些?如何克服? 阻力:个体阻力、组织阻力
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教育和沟通、参与和融合、引导和支持、谈判和协商、控制与合作、正面施压
4、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组织变革有哪些方式?
量变式和质变式、正式关系式、非正式关系式和人员式、主动思变式和被动思辨式、突变式和分段发展式、强制式民主式和参与式、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式
5、请对本章出现的几种变革模式进行简单的评价。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式 组织变革的阶段模式
组织变的革研究模式:行动研究对组织有两点好处1)以问题为中心2)由于行动研究中包括了员工的大量参与,因此减弱了变革阻力。
6、什么是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有哪些特点?
组织发展不是一种单一技术,而是综合运用管理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并且是在一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的。
特点:1)组织反战寻求人们主动参与的、自我指导的变革。2)组织发展是泛组织的变革动力。3)组织发展既强调解决即刻的问题,也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4)组织发展比其他方法更强调数据收集、组织分析以及为解决问题而采取行动等方面的合作过程。5)组织发展既强调组织的有效性,又强调个人通过工作体验来实现自我。
7、什么是组织发展干预技术?请举例说明。
组织发展干预技术是指:各种有组织的工作活动,以推动组织中有关成员或团体从事一项和一整套工作任务,其目的的直接或间接地指向组织的改善。
8、什么是创新?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可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创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2)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3)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4)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9、激发组织创新的因素有哪些?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激发创新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贝是结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因素。
结构因素:1)有机式结构对创新有正面影响。2)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3)部门间密切的狗头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文化因素:1)接受模棱两可。2)容忍不切实际。3)外部控制少。4)接受风险。5)容忍冲突。6)注重结果甚于手段。7)强调开放性系统
人力资源因素:1)对培训和发展的高度重视。2)工作保障。3)创造性的人员
10、德鲁克提出的创新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请简单对其加以评价。德鲁克指出,核心的创新原则其中有几个“做”,指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还有几个“不能做的事”,指尽量避免做的事情;另外还包括三个基本的条件:(1)要做的事情。A、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从分析机遇着手;B、创新既是概念的又是感知的;c、创新若要行之有效必须简单而专一;d、有效的创新都是从不起眼处开始的;e、成功创新的目标是领导地位。(2)不能做的事。A、首先就是不要太聪明;B、不要有过多花样,不要分心,不要一次做过多事情; c、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为现在进行创新。(3)三个条件。A、创新是工作;b、要想成功,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c、创新是经济与社会双重作用的效果,对一般人来说它是行为的一种改变,或是一种程序的变化,即人们工作或生产的方式的变化。
11、创新管理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创新管理的过程包括五大阶段:创新管理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阶段、创新战略和分析制定阶段、提供资源阶段、实施阶段和学习再创新阶段。
12、请思考组织变革、组织发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八章 力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大概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以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2、请您谈谈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的理解。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能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人力资源战略有哪些基本类型?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力资源战略可分为三种:引诱战略、投资战略、参与战略。舒勒的研究将人力资源战略划分为三种类型:累计型、效用型、协助型。
4、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哪些内容?其基本程序有哪些?
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人力资源数量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和人力资源结构规划。
资源规划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人力资源供求预测与比较、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制定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5、工作设计有哪些基本方式?
工作专门化、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特征模型
6、简述工作分析内涵与过程。职位说明包括内容?
工作分析也叫职位分析,指研究一个企业内每一个职位包括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责任,对每一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及有关因素做全面的、系统的描述和记载,并指明担任这一职位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工作分析的过程:工作分析是一个细致而全面的评价过程,他由准备、调查、分析和完成四个阶段构成;
这位说明包括职位标识、职位概要、履行职责、业绩标准、工作关系、使用设备、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任职资格、其他信息。
7、招募的渠道有哪些?
渠道:企业内部招募包括主观推荐、布告招标、利用技术档案的信息;
企业外部招募包括推荐招募、广告招募、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
校园招募、网络招募。
8、甄选有哪些主要方式?
甄选的方法主要有工作申请表与简历筛选、鄙视、测评、工作样本技术、评价中心技术、面试以及体验等。
9、培训与开发应该由哪些步骤构成?其形式和方法有哪写?
五个步骤:1)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的内容。2)设置培训目标。3)拟定培训计划。4)实施培训活动5)总结评估及反馈
形式方法:在职培训,包括学徒培训、辅导培训、实习培训和工作轮换
脱产培训, 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网络培训以及自我学习指导、商业游戏、行为塑造、行动学习等很多方法。
10、薪酬和报酬有和区别与联系?薪酬包括哪些形式?
薪酬是报酬体系的一部分,是指员工从企业那里得到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收入,相当于财务报酬部分。
薪酬包括三种形式: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以及福利。
11、薪酬管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重要决策?
主要包括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薪酬等级结构、薪酬构成以及薪酬管理政策五项重大决策。
12、简述绩效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绩效指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并且能够评价的工作行为以及工作结果。
基本特点: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
13、请阐述对战略性绩效管理模型的理解。绩效评价有哪些方法?
绩效管理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在绩效管理系统的作用下,组织通过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而实现的战略目标。绩效评价的方法:比较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量表法(行为锚定法、图尺度法、等级择一法、混合标准量表法、综合尺度量表法、行为对照表法、行为观察量表法);描述法(书面描述法、关键事件法)。
14、请阐述平衡计分卡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点。构成要素: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
主要特点:绩效评价系统、战略管理系统、共同工具、强调“平衡”的重要性、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第九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1、哪些传记特点能够最好地预测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以及工作满意度?
年龄、种族、性别、教育背景、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健康状况和任职时间。
2、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价值观是指超越具体情况,引导个体对行为与事件进行选择与评价,指向希望达到的状态与行为的一些重要性程度不同的观念与信仰。
一般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特纳或事件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为。
3、什么是大五模型?其中哪一项对绩效的影响最大?
大量颇具影响力的实证研究证实,有五项人格维度构成了所有人格因素的基础,并且包括了人格中大多数明显的变异。这种人格理论模型被称为大五模型。
4、为了保证个体有恰当的能力有效地从事给定的工作,管理者应该做哪些工作?
一方面,我们可以对待特定工作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他在能力上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个体的能力特征,发现他们的能力闪光点。在这些方面,可以利用人才测评的手段来完成。
4、什么是情绪智力?你是否认为一名管理者的EQ比IQ更重要?为什么?
情绪智力定义为:监控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与情绪,辨别不同情绪并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思维与行动的能力。
5、我们在判断他人时,常常会走哪些捷径?请举例你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6、人们在对事情进行归因时存在在哪些偏差?请分别举例说明。存在基本归因错误、自我服务偏见。
7、假设你有一个员工不认真对待工作,并且影响了工作团队中的其他人,你应该如何说服他改变这种态度呢?
首先对该员工进行详细的了解,找到他有这种态度的原因,是否存在公司或者自己做的不合理的地方,了解情况后,找该员工进行谈话,如果是公司以及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先表明自己的错误,然后对其进行讲述他这种行为的危害度,以及对其他人和公司的影响。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注意他,关注他的进步,并给予鼓励,树立起责任心和上进心。
8、你同意“快乐的工人是高生产率的工人”的说法还是“高生产率的工人是快乐的工人”的说法,为什么?
9、什么是组织承诺?如何解释当前组织承诺下降的状况?
组织承诺是个人对某一特定组织感情上的依附和参与该组织的相对程度
第二篇:管理学基础_方振邦目录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3、论述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特征
4、管理的职能
5、管理者的内涵
6、管理者的角色
7、管理者应具备的技
8、管理学的性质:
9、管理学的内容:
10、如何认识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古典管理理论时期
2、管理理论发展的过渡时期
3、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时期
4、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5、科学管理学派
6、人际关系学派
7、管理过程学派
8、经验主义学派
9、战略管理学派
10、系统管理学派
11、权变管理学派
第三章 计划与决策
1、计划工作的概念
2、计划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3、计划工作的步骤
4、目标管理的内涵
5、目标管理的过程
6、决策的基本类型
决策制定的基本步骤
7、定性的计划方法
第四章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意义
2、战略分析定义
3、组织战略的类型
第五章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定义
2、组织设计的七项原则:
3、组织结构的无效性特征
4、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
5、管理跨度
6、影响管理跨度的因素
7、集权与分权的影响因素:
8、组织规模
9、信息技术的影响
10、人员素质对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
第六章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类型
2、组织文化的功能
3、组织文化的传承
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创新
1、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力
2、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
3、创新的提出
5、创新的原则
6、创新管理的过程
第八章 力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3、培训与开发的步骤
4、薪酬的构成5、绩效的概念及内涵
6、绩效的特点。
7、绩效管理的含义
8、绩效管理的目的9、绩效管理的环节
10、绩效管理的关键决策
11、绩效评价方法
12、平衡计分卡的主要特点:
第九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1、能力的分类
2、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3、社会知觉的规律:
4、归因中的偏差
5、态度形成和态度转变过程经过的三个阶段
第十章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内容型激励理论统称为需要理论,包括:
1)X理论和Y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ERG理论
4)双因素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强化理论
2)期望理论
3)公平理论
第十一章 群体和团队的建设
1、群体的定义
2、群体的分类:
3、群体的形成4、影响躯体动力的一些关键要素
5、群体成员的资源
6、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7、群体决策的技术
8、团队的类型
9、团队管理的意义:
10、高效能团队的特征
11、创建高效能团队的具体措施第十二章 领导
1、经典领导理论
2、新型领导理论
第十三章 沟通及冲突管理
1、沟通的原则
2、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
3、改进组织沟通的效果
4、冲突的原因
5、个体冲突的管理
6、组织的冲突管理
第十四章 控制的基础
1、控制的方法
2、影响控制的权变因素
第十五章 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1、质量管理三种质量管理方法
2、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
3、财务控制的方法
4、成本控制的原则
5、成本控制的方法
6、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
7、电子技术对企业管理控制的作用
8、最佳实践标杆
9、成功实施最佳实践标杆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篇:方振邦《管理学原理》模拟试题
1、考试方式:闭卷
2、考题类型: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3、考察的主要知识点:对管理学基本概念机原理的理解情况;对管理学经典理论和方法掌握程度;对课程内涉及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
模拟题
(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工作专门化
3、选择性知觉
5、派系控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环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
3、简述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目标管理的过程和优、缺点。
2、试论述如何传承和维系组织文化。
/ 10
2、组织变革
4、家长式领导
6、战略地图
模拟题
(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利益相关者
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3、流程再造
4、工作分析
5、魅力型领导
6、标杆管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2、简述约翰·科特的领导变革的步骤
3、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绩效管理的目的、环境和关键决策
2、试论述人际沟通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 10
模拟题
(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工作专门化是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将工作分解为若干很小的单一化、标准化及专业化的操作内容与操作程序,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2、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和改善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应变能力。
3、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态度而有选择地去解释信息。
4、家长式领导是指在一种人治的氛围下,显现出严明的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的廉洁性的领导方式。
5、派系控制是指通过在组织内建立共同的文化观念来实现对员工的控制,文化观念包括共同的价值观、信念、仪式、传统习惯等。
6、战略地图是对组织战略要素之间因果关系的可视化表示方法,是一个有效诠释和沟通组织战略、说明价值创造过程和描述战略逻辑性的管理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环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具体环境 1)顾客。2)供应商。3)竞争者。4)压力集团。(2)一般环境 1)经济与技术。2)政治与法律。3)社会与文化。4)人口与地理。
2、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
(1)外部动力
1)经济的力量。
2)技术的进步。
/ 10
3)社会和政治变革。
4)就业人口的改变。
(2)内部动力
1)组织目标的改变。
2)管理条件的变化。
3)组织发展阶段的变化。
4)组织成员社会心理及价值观的改变。
5)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3、简述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ke)和简·莫顿(Jane Mouton)提出了一个二维的管理方格理论,研究者通过“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两个标准对领导者进行了划分,并结合于一个坐标图中,横轴代表关心生产,纵轴代表关心人。在此基础上,布莱克和莫顿着重分析了以下五种经典领导类型。
(1)贫乏型管理。这种类型的领导者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为了完成要求的任务而进行最小的努力,这种努力正好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
(2)任务型管理。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强调任务和工作要求,认为员工就是完成工作的工具,以将人员因素的干扰减小到最低程度为原则来安排工作,从而实现高效率。
(3)中庸之道型管理。这种模式描述的是折中主义者的行为模式。他们把员工的士气维持在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上,同时为平衡起见,采取恰当的组织行为来使工作得以完成。
(4)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此种类型的领导者重视员工的态度和情感,渴望被认可、被拥戴,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给予员工较多的赞扬,营造一种舒适友好的组织环境和工作氛围。
(5)团队型管理。这类领导者善于将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促成组织内高度的团队合作和参与,使员工积极、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目标管理的过程和优、缺点。
(1)目标管理的过程
1.计划目标,就是建立每位被评估者所应达到的目标。
2.实施目标,就是对计划实施的监控,是保证制定的计划按预想的步骤进行,掌握计划进度,及时发现问题。
/ 10 3.评价结果,是将实际达到的目标与预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
4.反馈,就是管理者与员工一起回顾整个周期,对预期目标的达成和进度进行讨论,从而为思考制定新的目标以及为达到新的目标而可能采取的新的战略做好准备。
(2)目标管理的优点
1.目标管理既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又具有激励员工的作用。
2.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并结合上级的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目标管理可以促进更好的管理。
4.目标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详细考虑组织的任务和结构,使得各个目标都有负责人,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5.目标管理鼓励个人投入,激励员工专心于他们的目标。6.目标管理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控制工作。(3)目标管理的缺点
1.目标管理忽视了组织中的本位主义及员工的惰性,对人性的假设过于乐观,使目标管理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
2.目标商定需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3.目标及绩效标准难以确定。
4.目标管理会使得员工在制定目标时,倾向于选择短期目标,即可以在考核周期内加以衡量的目标,从而导致企业内部人员为了达到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
2、试论述如何传承和维系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维系
组织文化建立之后,组织内部就可以通过一些管理措施,如给员工提供一系列相似的经历来维系文化。
1.甄选。组织在选拔新成员的过程中,往往会注意到维系组织文化的目的,聘用成员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基本一致,或至少是与组织价值观的大部分相一致。
2.最高管理层的活动。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把这些准则渗透到组织文化中去。
3.社会化。就组织录用的新成员而言,为了防止他们干扰组织已有的观念和习惯,组织要帮助新成员适应组织文化,这种适应过程称为成员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也会达到维系组织文化的目的。
/ 10
(二)组织文化的传承
组织可以通过下面几种途径来对文化进行传承。(1)组织对文化的灌输和强化
1)树立模范或英雄人物,进行典型引导。2)对组织文化进行反复宣传和强化。3)通过组织领导者的示范进行强化。4)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5)对组织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6)设计仪式,组织群体活动。(2)成员对组织文化的学习
组织文化需要组织的成员进行传承,组织成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学习和领悟组织文化:
1)故事。故事(stories)可以塑造或强化认同。
2)仪式。仪式(rituals)是一系列活动的重复,这些活动能够表达并强化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什么目标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人无足轻重。
3)物质象征。物质象征(symbol)如公司的布局、高级管理者的额外津贴、员工的衣着以及办公室的大小等,向组织的成员传递相关信息。
4)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组织和组织内部的工作部门往往会创造自己所特有的名词,用来描绘与工作有关的设备、办公用品、关键人物和产品等。
(3)组织文化变革
组织文化的变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推行组织文化变革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文化变革的指导机构。2)调查组织的内外环境。3)对组织的现有文化进行诊断。4)制定并实施变革方案。5)巩固文化变革的结果。
/ 10
模拟题
(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影响组织决策和行动或受其影响的任何相关者,既包括组织内部的工会、员工,也包括组织外部的顾客、竞争者、供应商、政府、社区、行业协会等群体。
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以产生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是一种分权的组织形式。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组织,可以针对单个产品、服务、产品组合、主要工程或项目、地理分布、商务或利润中心等来组织事业部。
3、流程再造就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根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4、工作分析,指研究一个企业内每一个职位包括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责任,对每一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及有关因素做全面的、系统的描述和记载,并指明担任这一职位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5、魅力型领导是指下属所认为的具有特定的个人特质、能力和行为,并且对下属的情感、价值、信仰、态度和行为有着异乎寻常的强烈的影响力的领导者的某种属性。
6、标杆管理是指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1)识别机会(2)设立目标(3)拟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6)挑选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编制预算
2、简述约翰·科特的领导变革的步骤。
/ 10(1)产生紧迫感。
(2)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3)构建愿景规划。(4)沟通这种愿景规划。(5)授权他人实施这种愿景规划。(6)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7)巩固已有成果,深化变革。(8)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
3、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们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社会需要(social needs)、尊重需要(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第一级:生理需要。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须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
第二级:安全需要。这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如防止工伤事故和有伤害的威胁、资方的无理解雇。
第三级:感情和归属需要。包括和家属、朋友、同事、上级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自己有所归属,即成为某个集体公认的成员等。
第四级:地位或受人尊敬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这类需要很少得到满足,故常常是无止境的。
第五级: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一个人需要做他最适宜做的工作,发挥他最大的潜力,实现理想,并能够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绩效管理的目的、环境和关键决策
(1)绩效管理的目的
绩效管理工作是围绕其目的展开的。归纳起来,绩效管理的目的一般有以下三个: 1)战略目的。绩效管理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
2)管理目的。绩效管理中绩效评价的结果是企业进行薪酬管理(调薪)决策、晋升决策、保留/解雇决策、临时解雇决策、承认个人绩效的决策等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 10 3)开发目的。绩效管理的过程能够让组织发现员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
(2)绩效管理的环节
1)计划绩效。在新的绩效周期开始时,管理者与员工经过充分的沟通,明确为了实现组织经营计划与管理目标。
2)监控绩效。在绩效计划制定完毕后,管理者要对员工进行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
3)评价绩效。评价绩效指在绩效周期结束时,依据事先制定的绩效计划,使用既定的合理的评价方法与衡量技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的过程。
4)反馈绩效。反馈绩效是指绩效周期结束时,管理者与员工进行绩效评价面谈,使员工充分了解和接受绩效评价的结果,并由管理者指导员工在下一周期如何改进绩效的过程。
(3)绩效管理的关键决策
为了实现三个目的,组织在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时,必须把握好五个关键决策:
1)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是指如何确定员工个人的绩效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及其目标值。2)评价主体。在确定评价主体时,应重点考虑评价的内容,评价主体应该与评价内容相匹配。
3)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方法是指评价员工个人工作绩效所使用的具体方法。4)评价周期。所谓评价周期是指多长时间对绩效指标评价一次。
5)结果应用。一般来说,绩效评价结果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绩效评价结果,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其他管理决策的依据。
2、试论述人际沟通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1)人际沟通的障碍
在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很多沟通障碍会阻碍或歪曲有效的沟通,进而影响沟通的最终效果。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信息失真的广泛可能性,要具体分析沟通过程中的所有障碍。
1)个体差异。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度看,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导致每个人的沟通风格也会存在差异。
2)沟通方式选择不当。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并且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如果不能根据沟通内容、沟通双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将会导致沟通效果下降。
3)噪音干扰。任何影响沟通效果的干扰因素,都可能成为沟通中的噪音,会对沟通过 9 / 10 程造成一些障碍。
4)信息过滤和歪曲。如果信息发送者有意操纵信息,使信息显得对接受者更为有利,则可能产生不良的沟通效果。
5)选择性知觉。沟通过程中,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其他个人特质而有选择性地去看或听那些传递给他的信息,在信息解码的时候,接受者还会把自己的兴趣和期望带到信息之中。
6)信息超载。信息超载就是一个人面对的信息超过了他的处理能力。不论何种信息超载的情形,结果都是信息缺失和沟通效果受到影响。
7)反馈不完整。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忽略反馈环节,没有反馈,反馈不及时、不全面或不合时宜,双方都很容易发生误解,从而使沟通效果下降。
(2)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
1)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根据沟通内容的特点的不同、沟通双方特点的不同、沟通方式本身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2)简化语言。选择恰当的措辞并组织好语言,使信息表达得清楚明确,易于为接受者理解。
3)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指不带先入为主的判断或解释的对信息的完整意义的接受,因此它要求倾听者全神贯注。
4)控制情绪。最简单的办法是,当在沟通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时,应该暂停进一步的沟通,直至恢复平静。
5)注意非言语信息。无论是接受者还是发送者,既要注意自己的非言语信息,确保它们和言语信息相匹配,起到强化语言的作用,又要时刻注意对方的非言语信息,以便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
6)运用反馈。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信息进行概括,请信息发送者进行验证和核实。
/ 10
第四篇:管理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0
1选择题答案:
1、目标管理的关键是:;
2、解决急性问题和解决慢性问题的目的分别是:;
3、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以岗位设置为中心;
4、计算机软件公司所处的组织环境类型为:;
5、通过管理提高效益,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表明管理学是一门:;
6、建立在权威与服从关系基础上,表现为一种权利支配关系的是:;
7、下列组织结构形式中分权程度最高的是:
8、赫茨伯格提出了著名的理论是:双因素理论(又叫保健激励理论);
9、管理的首要只能是:
10、认为人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
11、具有“压制个人目标,使组织目标凌驾于个人目标之上”特征的是;
12、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底层需要是;
13、按照勒温理论,把决策权定位与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的领导作风是:民主领导作风;
14、确定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是:;
15、组织结构越能反映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是精干、高效。——指的是:分工协作原理;
判断:
1、计划职能促使组织目标更快地实现。√
2、控制是计划、组织和领导等职能有效实施的必要保证。√
3、主管人员采取的激励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员工对金钱的欲望。×
4、亚当·斯密是人事管理之父。×
解析:人事管理之父是罗伯特·欧文。
5、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6、目标管理的提出者是德鲁克。√
7、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8、组织是连接企业领导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桥梁。√
9、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的科学。√
10、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权力。×
解析: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法律;职位;习惯;暴力。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
选择:
1、规则是针对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规定。
2、就现代企业组织而定,组织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
3、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是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4、为了避免一些人在组织中逃避责任或滥用职权,必须坚持权责一致原理。
5、法约尔管理理论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6、现场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基层主管人员。
7、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总和是管理环境。
8、在“管理学理论”中首先提出“系统分析”概念的是美国兰德公司;9、10、管理跨度与组织层次的关系是成反比。
11、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是:。
12、管理层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幅度的限制。
13、指挥者的职位权力在指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权威是法规权威。
14、1954年,德鲁克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15、工作是最明白地显示出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主要职能活动。
16、一个人道德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依次是前惯例阶段、惯例阶段和。判断:
1、组织内部的五个要素即目标、信息、机构、人和物。√
2、组织工作的特点是精确性、统一性。×
解析: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动态的、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3、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
解析:双因素是指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的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5、目标管理具有自我控制特征。√
6、许诺原理属于计划工作原理。√
7、勒温把领导作风分为三种类型:专制作风、民主作风、放任自流作风。√
8、决策树技术是风险型决策的决策方法。√
9、安全控制是经营控制中常见的控制方式。√
10、管理是一种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选择:
1、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组成的一种角色结构。
2、提出了“和理性”决策标准。
3、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管理的自然性。
4、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最为稳固的、深刻的,是最为重要的。
5、海尔冰箱进军海外市场,海尔采取的战略是市场开发。
6、主管人员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精确,从而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的原理是直接管理原理。
7、提出期望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弗鲁姆。
8、科学管理之父是泰罗。
9、目标管理中的目标一般是指短期目标。
10、是管理最基本的职能。
11、领导工作原理中的要求主管人员能够了解下属的要求和期望,并给予满足,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12、组织理论之父是韦伯。
13、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14、下列四个管理中,属于组织工作原理的是
15、控制工作按分类可分为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16、计划工作的核心是。
判断:
1、顾客、消费者协会、新闻传播媒介、政府管理机构、竞争者都是组织的具体环境因素。√
2、控制工作与管理的其他四个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
3、博弈方法是解决多变量最优决策的方法。×
4、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德鲁克、马斯洛等。×
5、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是指社会团体、政府结构、学校等。√
6、对组织活动所做出的整体安排而拟定的计划是综合计划。√
7、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8、根据我国组织情况,制定组织目标时必须考虑保证国家需求、满足社会需要和领导利益要求等!×
9、弗洛姆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10、认为有效的领导者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而且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这种理论是领导行为理论。×
选择:
1、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2、新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是。
3、组织中每一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指的是目标统一原理。
4、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这种观点源于需求层次理论。
5、领导工作原理告诉我们,要使组织人员充分理解目标和任务就必须指明目标。
6、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为
7、将计划分为财务计划、生产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等,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照企业职能进行的。
8、目标管理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主要是指目标管理适用于对的管理。
9、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是。
10、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11、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领导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
12、从组织工作角度看,下面哪种情况会造成组织工作的窒息?无弹性集权。
13、主管人员进行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指导与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等,目的在于促进计划的实现,这反映计划工作具有主导性。
14、间接控制最明显的缺点是。
15、目标管理在美国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
16、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判断:
1、按决策对象的内容分类,决策可以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2、前馈控制的纠正措施是作用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出环节上。×
3、从客观到主观的组织结构设计要“因活动设部门,因部门定职责,因职责设人”。√
4、通货膨胀能对就业、消费者购买力、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原料供应等产生影响。√
5、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称为环境因素。×解析:应为“限定因素”
6、管理的核心是。
7、利克特发现,在组织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时,最有效的方法是集体参与的方法。√
8、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主要是指管理学中的行为学。√
9、“经济人”又称为“理性—经济人”,也称为实利人。√
10、目标管理的过程包括行政干预与调整。×
选择:
1、按照费德勒的权变理论,在最有利和最不利的两种情况下,采取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较好。
2、划分任务、设置部门和授予权责是组织职能的核心。
3、在领导工作中,目标协调原理要求协调的目标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4、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源于霍桑实验结论。
5、我们把“确保事情按计划进行”的工作称为组织工作。
6、计划工作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7、资料是否齐全、正确,直接影响预测的结果的准确度。
8、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是运用了运筹学。
9、一个组织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意味着目标并非越多越好。
10、使目标能够考核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定量化。
11、现代化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科学、技术和管理。
12、将计划活动划分为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以及规则预算,这种分类的标志是按计划的表现形式。
13、个人特征是指个人早年形成的、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基本信条,它们成为组织中个人的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
1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15、对于既不能用实物也不能以货币形式来计量的管理工作,适用的控制标准是标准。
16、美国人把人性归纳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判断:
1、决策要求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
2、职权在组织中是集中还是分散,意味的是民主管理问题。×
3、现实性原则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之一。√
4、按照领导连续流理论一个适宜的领导方法取决于环境和个性。√
5、管理学的特点之一有:多样性。×
6、强调“主管人员应当只注意一些重要偏差”的控制工作原理是控制关键点原理。×
7、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8、指导性是计划的基本特征之一。×9、20世纪初至30年代是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0、厂容、厂貌、理想信念是企业文化的中层。×
第五篇:会计学基础 课后习题答案
《会计学基础》(第五版)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四章
习题一
1、借:银行存款
400 000
贷:实收资本——A企业
400 000
2、借:固定资产
400 000
贷:实收资本——B企业
304 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000
3、借:银行存款
000
贷:短期借款
000
4、借:短期借款
000
应付利息(不是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之前已经记过)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5、借:银行存款
400 000
贷:长期借款
400 000
6、借:长期借款
000
应付利息000
贷:银行存款
000
习题二1、4月5日购入A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53 000+900)/980=55(元/公斤)
4月10日购入A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89 000+1 000)/1 500=60(元)
2、本月发出A材料的实际成本=(600×50+600×55)+(380×55+1 020×60)=63 000+82 100=145 100(元)
3、月末结存A材料的实际成本
=(600×50)+[(53 000+900)+(89 000+1 000)]-145 100=28 800(元)
习题三
1、借:生产成本——A产品
000
——B产品
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000
——乙材料
000
2、借:生产成本——A产品
000 ——B产品
000
制造费用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000
3、借:制造费用
500
贷:原材料——丙材料
500
4、借:制造费用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5、借:制造费用
000
贷:累计折旧
000
6、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总额=5 000+500+2 000+1 000=8 500(元)
制造费用分配率=8 500/(20 000+10 000)×100%=28.33%
A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20 000×28.33%=5 666(元)
B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8 500-5 666=2 834(元)
借:生产成本——A产品
——B产品
贷:制造费用
7、借:库存商品——A产品
贷:生产成本——A产品
习题四
1、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2、借:应收账款——Z公司
贷:主营业务收入
银行存款
3、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A产品
——B产品
4、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5、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
6、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7、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8、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乙材料
9、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10、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11、借:管理费用
贷:库存现金
12、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13、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14、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666 2 834 500 47 666 47 666 80 000 80 000 201 000
200 000 000 142 680 42 680
000 14 000 14 000 1 400 400 3 000 000 1 000 000 4 000 000 3 000 000 4 560 560 2 000 000
300
300
400
400 3 000 000 280 000 4 000 3 000
贷:本年利润
287 000
借:本年利润
172 340
贷:主营业务成本
680
其他业务成本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400
销售费用
000
管理费用
860
财务费用
400 本月实现的利润总额=287 000-172 340=114 660(元)
本月应交所得税=114 660×25%=28 665(元)
本月实现净利润=114 660-28 665=85 995(元)
习题五
1、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2、2007的净利润=6 000 000-1 500 000=4 500 000(元)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4、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贷:应付股利
第五章
习题一
1、借: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贷:实收资本——M公司
——N公司
2、借:原材料——A材料
——B材料
贷:银行存款
3、借:应付账款——丙公司
贷:银行存款
4、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5、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6、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乙产品
贷:原材料——A材料
——B材料 500 000
500 000 1 500 000
500 000 4 500 000 4 500 000
450 000
45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50 000 50 000
000 50 000 50 000
500 000
500 000
200 000
200 000
000 80 000
000 80 000
7、借:其他应收款——王军000
贷:库存现金
000
8、借:制造费用
000
管理费用
000
贷:原材料——A材料
000
9、借:管理费用
500
贷:库存现金
500
10、借:原材料——A材料
000
贷:应付账款
000
11、借:应付职工薪酬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
12、借:银行存款
32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320 000
13、借:应收账款
25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乙产品
250 000
14、借:短期借款
200 000
应付利息000
财务费用000
贷:银行存款
209 000
15、借:销售费用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16、借:管理费用300
贷:其他应收款——王军000
库存现金
300
17、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000
——乙产品
000
制造费用
000
管理费用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0 000
18、借:制造费用
000
管理费用
000
贷:累计折旧
000
19、借:生产成本——甲产品000
——乙产品000
制造费用000
管理费用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000 20、借:主营业务成本
381 000
贷:库存商品——甲产品
196 000
——乙产品
185 000
21、制造费用总额=5 000+10 000+35 000+1 000=51 000(元)
制造费用分配率=51 000/(90 000+70 000)×100%=31.875% 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90 000×31.875%=28 687.5(元)
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70 000×31.875%=22 312.5(元)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687.5
——乙产品
312.5
贷:制造费用
000
22、甲产品的实际成本=120 000+150 000+90 000+9 000+28 687.5=397 687.5(元)
借:库存商品——甲产品
397 687.5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397 687.5
23、借: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320 000
——乙产品
250 000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24、本月利润总额=570 000-487 800=82 200(元)
本月应交所得税=82 200×25%=20 550(元)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25、本月净利润=82 200-20 550=61 650(元)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61 650×10%=6 165(元)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6、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贷:应付股利
570 000 487 800
381 000 53 800 50 000 000 20 550 20 550 20 550 20 550 6 165 165 30 825 30 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