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00:4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本站推荐)》。

第一篇: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本站推荐)

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需要进一步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大秘书-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大秘书网]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应当并且可以驾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用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开启了人类真正的历史时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在理解这些原则的时候,恩格斯说过的这样一段话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他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 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人类谋求发展的力量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在还没有摆脱资本主义影响、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异己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人民正确认识和科学驾驭这种社会力量,使之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向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之贯彻于“十一五”规划当中,表明我们党对这种社会力量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走上了新的起点。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进展。

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结果,也是总结和借鉴中外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论断,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思想,以及在这些论断和思想指导下的发展实践,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伴随着巨大成就的取得,一些日益突 出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些难题的集中指向是在考问: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什么,怎么样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任务,使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展问题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也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践因为有了新的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而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会毁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简而言之,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它的本质与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之所以同西方的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坚持的是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的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亦即以人民为本,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在党的根本宗旨早已确定之后,为什么在今天还要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呢?这不仅是因为以人为本用新的话语表述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而且是因为在现实的发展当中,如果不及时而清醒地强调和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本质性、核心性的问题,发展的走向有可能会偏离党的根本宗旨。所以说,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决定着发展的性质、结果和意义,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法则前进的,要自觉认识和把握这个法则,坚持发展问题上的科学精神,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辨证的科学方法,同时吸收了当代系统论、控制论、发展论、环境论等新兴学科的科学方法,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正确途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沿着唯物辩证法所指引的方向,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以形成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发展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的,决定发展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所谓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集合性。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整体性、集合性的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全面发展,决不能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必须坚持这个中心,否则所谓全面发展就会因为失去了物质基础而成为空中楼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能单打一只抓经济,甚至要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这样经济和社会都发展不起来。只有紧紧抓住中心,坚持全面发展,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协同性、和谐性。对立统一规律既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又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连贯性、永续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止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云南考察。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办法是统筹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创新、重视环保节能、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中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

第三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于1880年,是恩格斯在1878年发表的首次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反杜林论》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独立著作,它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在生产和阶级关系上的表现、严重恶果和致命影响,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它全面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经验教训,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概括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历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它在理论上武装和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确立时期所写的一部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的代表作,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32年后所写的一篇深刻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光辉著作。

这一著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首先,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本质。19 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生产力呈现了较快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出现了表面的繁荣;二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社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计划性,减轻了经济危机的致命威胁;三是实行高福利、高工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有人因此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有失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对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的肤浅理解。其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私人占有关系的束缚,生产力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所以,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会发现,垄断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追求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运转的轴心,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内必然要不断加重剥削,对外要加紧掠夺扩张。从对内来看,高福利政策固然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却使剥削的程度在加重,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劳动群众并没有改变被剥削的地位,为生活而奔波忙碌仍然是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群众真实生活的写照。并且,在巨大生存竞争的重压下,人毫无自主性,像机器零件一样,被迫依附于非人的生产过程。从对外来看,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使其不断要求对外扩张,不仅在经济技术上控制落后国家,而且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旗号,到处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把世界各国都纳入资本主义的体系,以有利于其进行剥削和掠夺。这正是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以战争相威胁,干涉别国内政的根本原因。其次,有助于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同各种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划清界限。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失误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由此一些人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错误,是人为幻想的乌托邦。这种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是十分有害的。其实,无论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都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冲突,并不是像人们原罪和神的正义的冲突那样产生于人们头脑中,而是存在于事实中,实际地、客

观地、在我们之外、甚至不依赖于引起冲突的那些人的意志或行动而存在着。”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再次,让我们认清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主要表现为:(1)生产资料社会化,即大批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生产日益专业化,生产本身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各企业、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3)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即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个人劳动的产物,而是社会协作劳动的产物,甚至是国际协作劳动的产物。生产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但这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和以往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不同的是,现在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出产品的劳动者,而是把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集中在自己手里、不劳而获、占有了别人劳动产品的资本家。这样,生产的社会化便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表现,这个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地运动着:一是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二是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第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机器和扩大生产规模,结果是机器排挤了工人,进一步加深了劳动者的贫困化,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和经常的比例失调,导致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和伴侣。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差不多每隔十年重复一次,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危机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和痛苦,引起了阶级斗争的尖锐化。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第四,无产阶级革命将导致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

第四篇: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共)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代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来的新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目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化;和平与发展

引言: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振兴中华、指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而且具有重大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本文试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这一问题。

一、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从最广义的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它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追求人的解放,是旨在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足以消灭工农、城乡、脑力体力劳动三大差别,足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从而使世界无产者和全人类都能免除繁重艰险的劳动,摆脱自然和社会任何形式的奴役,达到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最终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曾被一度扭曲过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纠正。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已从价值目标上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更是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更加直接、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追求已经开始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目标和基本原则。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

其次,“以人为本”主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在现阶段,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最高宗旨,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就是为了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方面的需要。

第三,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人的解放。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当然还是要靠改革。我们就必须要选择符合人的本性的社会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等。

第四,我们今天的改革已经处于攻坚阶段。改革的深入发展,必定要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当前,如何消除贫富过于悬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解决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等问

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一新发展,体现了人本关怀和文明进步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在中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为第一目标条件下,在政策与战略策略上更容易和实施以人为出发点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中国在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是处在当今世界前列甚至在行动上是超前的。

首先,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社会的公正性,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使改革成果为普通人民和广大的基本群众所享有,在一定意义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其次,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努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就必须要有一个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处理人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警示意义。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选择一条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更好的处理人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降低资源消耗,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四,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自主创新性,更加自觉的走向独立自主的创新式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无疑是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要结合本国情况灵活借鉴,走本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之路的模式。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不致重蹈西方现代化走过的弯路,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意义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内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向世界发出的宣言和承诺。只有把这一思想推及到世界范围,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才能进一步彰显科学发展观的博大的思想基础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和谐为目标,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一,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搞军备竞赛,不搞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系。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第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

共赢的地区环境。

结语: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都是伴随着掠夺资源、对外扩张,甚至战争。崛起中的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融人世界,事关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为外部世界所普遍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回答。这处处都体现着促进世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健,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比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6).[2]阎钢.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3).[3]孙国相.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思考[J].党建研究,2004,(8).[4]郑永廷.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5]张雷声.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6]吕东升.论树立和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J].理论月刊,2004,(6).[7]闫书忠.关于科学发展观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6).[8]高德步.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第五篇: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用五句话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高度概括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把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也赋予了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我国21世纪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概括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使这一科学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其主题始终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词。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成就的深刻总结。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本身是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形成时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我们究竟应该谋求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目的和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尖锐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会造成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在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而且必然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序和扭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针对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已经出现和可能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但这种发展的核心必须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的目的与本质、手段与方法等重大理论问题,使我们党的治国方针更加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具有更科学的指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显然,深刻认识和领会十七大报告赋予科学发展观的这一理论地位,对于我们党今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以此指导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这一概括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以上所引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概括中,前面四句话,在以往党的文件中都有过表述,而最后一句话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到。这一新的提法,突出强调了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看到,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才能妥善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各项重大关系,把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而破解我国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引领和保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却正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本质体现。

总之,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未来的治国方略和我国在21世纪发展的战略思路,包含着许多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对此我们应更深入地领会和思考。

下载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

    浅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辩证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基础,浅析当前我......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范文模版)

    论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姓名:王 润 润 学号:2013 专业班级:2013级金融学(1)班 联系电话:181 8956 2296 ·摘要: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始了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不......

    科学发展观在江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江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江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德勇近年来,江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把教育作为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全局......

    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从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角度来讲,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缺乏自我管理的问题,简单究其原......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一个具体问题 白雪媒介经营与管理1班 32012060034 距离二零零三年十月......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0级 MPA双证班 陈志雄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 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