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15 11:2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

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

浅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辩证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传统发展观有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虽有合理之处,但并没有达到科学的思维要求,在其指导下的发展也不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批判了传统发展观只重视数量的增长或提高、只重视物而忽视人、忽视自然生态环境、损害人的自身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弊端,强调发展应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本质上是辩证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 “好”与“快”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传统发展观也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突出经济的增长,认为经济的增长就是发展,这种“发展”从本质上说属于运动的范畴,突出量的积累而不注重质的提高,其直接后果就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则实现了“发展”的真正含义由运动向发展的复归。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的单一增长为衡量指标的传统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确立和尊重人的主体尺度,关注人的发展,也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适度原则和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等观点。全面发展要求既抓住经济发展这个矛盾中心,突出强调经济的发展,又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平衡发展,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则要求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强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差距不能过大,体现了适度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矛盾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系统性、协调性、和谐性要求,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五对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快速同社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生态制约之间的矛盾,等等。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加剧,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造成严重冲击。由此可见,发展观问题十分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9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经济发展环境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逆势飞扬,实现了8.7%的超预期增长。在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启动的背景下的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近4000美元。按照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 4000~6000美元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中国国内一系列问题(包括房价持续上升,教育、医疗费用过高,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压力巨大等等)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加剧与激化。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管理还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虽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其它社会矛盾的加剧和不断激化,必然会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会致使经济社会取得的发展成果大大缩水,甚至付之东流。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王桂泉、胡延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四版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云南考察。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办法是统筹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创新、重视环保节能、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中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尹汉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依据。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发展问题得出的必然结论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社会的、现实的人,既是唯物史观主张的价值主体,也是唯物史观考察的科学客体,“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正是在考察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剩余价值,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在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着眼点仍然是人。按照他们的科学构想,未来的新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综上所述,可见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来考察发展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的全面发展乃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难发现过去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出现的若干偏颇:重经济增长,轻社会进步;重发展速度,轻生态效益;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等等。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决纠正这类偏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在考察和处理发展问题时,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也要重视社会进步和生态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重视发展速度,也要重视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实际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运用辩证思维考察发展问题得出的必然结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考察发展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发展就是这个统一体内部的各种矛盾运动变化的产物,就是这些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而言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都是构成发展这个矛盾统一体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是主要矛盾,是推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虽然处于次要矛盾的地位,但也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时,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次要矛盾,坚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如果眼睛只盯着经济指标、忽视其他相关指标,抓经济发展这一手比较硬、抓其他工作则有些手软,那是搞不好经济的,即使经济暂时上去了,最后还得掉下来。只有正确把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如果发展思路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可能陷入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困境。事实上,我们现在既具备了经济强劲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复杂情况,许多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正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在增加物质投入、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如何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如何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等等。面对这些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排除障碍,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澄清在发展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的同志以为,马克思主义只讲物质生产而不讲其他生产,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是全面生产理论,它包括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有助于我们划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经济是唯一决定因素”的庸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界限,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的做法,更好地统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也具有制约和反作用。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增长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谋求人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最高目的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的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处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更多相关论述: http://www.xiexiebang.com/s?ct=0&ie=gb2312&bs=%C4%CF%CB%AE%B1%B1%B5%F7+%BB%AF%D1%A7%D6%AA%CA%B6&sr=&z=&cl=3&f=8&wd=%C2%DB%BF%C6%D1%A7%B7%A2%D5%B9%B9%DB%B5%C4%D5%DC%D1%A7%BB%F9%B4%A1 参考资料:湖南日报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吴燕

外国语学院

10级英语

100405012

摘要: 科学发展观引领着中国近年来至未来发展,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也是历史观又是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不管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遵循科学发展观与大自然和谐生活。

关键字:实践 以人为本 辩证唯物主义 人与自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依据。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中体现为科学发展观

历史的考察是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地、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进行生产,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也只有通过生产,才能最终和动物区别开来,获得真正的解放 [1].但随着历史发展,马克思不可能想到一百多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正是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新情况,总结国内外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发展,首先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中,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缓慢,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上,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等现象。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固然需要加快发展经济,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经济和社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只有四个文明共同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里,我们就必须在马克思正确世界观方法论的带领下做出我们的一切决定,来完善我们的计划。

二:科学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理论联系现实告诉我们在实践和交往活动,人们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历史辩证法,社会有机体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表明,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于人的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社会整体发展的有机性、整体性和社会发展的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合力)。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体认了社会发展的有机性和整体性特点,既坚持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发挥上层建筑因素(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和意识形态、文化因素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及反作用,很好地坚持了历史辩证法。下面我们就谈几个不同发展观:

(一)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单一突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必须看到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辩证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它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按照辩证法,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只有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辩证法。

(三)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连续的、保持内在发展能力的健康发展。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义有一系列基本原理和观点,但贯穿这一系列原理和观点中的根本观点,则是毛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只有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解决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历史唯物主泽东所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

三: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坚持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人民组成国家,国家依靠人民,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全是围绕“人民”二字展开,我们祖国新一代必须牢记以下观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人认为“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哲学根源,这是在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思潮和旧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中,在对社会历史进行科学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思想理论。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深深蕴含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才有无穷无尽的动力。[3] “以人为本”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以人为本,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

(二)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除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还有一句话,不管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所以也是以人为本,把人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5]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所以说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以人民为本。这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中体现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只有以人民为本,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

除了以人为本外,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来看世界,“科学”在这里当然具有拒斥非科学的盲目追求之意,但同时也做出价值层面的规定,即确立社会发展的积极向度,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与人格养成。[6]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规定主要指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致力于社会进步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致力于人的价值实现,即根据人性的自然和社会规定提升社会生活的质量,重视人们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实际反应,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提出符合人性的期望。

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生存境遇远没有抵达个性自由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抛开具有费尔巴哈话语形式的马克思早期语境不谈,从物象化逻辑审视人的社会存在,深入理解马克思对自然与社会关系这句大有深意的价值表述是极为必要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7]

其中,马克思的观点的深刻含义在于,人们要想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以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为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以政治方式为主的社会实践手段不断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断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利益上相互对立的社会集团的状况,扬弃“资本的统治”对人的发展的抑制,才能逐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和谐,抵达尘世生活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10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5]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6]参见臧峰宇.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实践的视界融合[J].理论与现代化,2006:(5).[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毛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

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 指导老师:王晓政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系列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直接的理论来源和思想依据;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性质、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及发展目标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它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我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与新境界。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发展思想;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发展性质、发展目的、发展模式、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观点 ,是我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与新境界。

一、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

在发展性质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推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既源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超越。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本质上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名言,他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同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下,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的关键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提到了党执政兴国与兴衰存亡的重要位置。

二、从“发展为民”到“以人为本”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为民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目的等问题。“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但邓小平的发展观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他将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和精髓。“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普遍惠及人民。

三、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全面协调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了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我们追求的“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是这一内涵的重要来源。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这集中体现在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断之中。邓小平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规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素质建设和自由发展,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同时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要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作为载体和保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从“三步走”到“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思想。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台阶式发展战略,他反复强调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争取几年上一个台阶”。二是先富带后富战略。共同富裕是发展目标,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三是抓重点带全局战略。“三步走”战略思想阐明了发展的速度、质量、比例及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既突出了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发展内涵,又明确将人的和谐发展、地区和谐发展、人际和谐发展、代际和谐发展切实地提上了发展日程,在发展的大思路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方面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

在发展目标上,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目标,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邓小平在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把“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历史任务之一。“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发展目标的高度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小康社会”主要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发展水平的要求,而“和谐社会”则反映出人类社会对物质和精神发展前景的整体愿望,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和美好境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充实与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参考文献: [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论

    申论金典语句----论科学发展观 1、忽视科学吃苦头,盲目发展栽跟斗2、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的指明灯,是小康社会的探照灯,是生态环境的节能灯,是人民幸福的聚光灯。3、又好又快的......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要想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应搞好“五个结合”: 一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经之路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论科学发展观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实践报告(论文) 系别:管理工程系班级:09电子商务1班学号:姓名:日期:2011/5/23 论科学发展观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气候压力日趋......

    8课辩证法发展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发展的趋势: 1、 前......

    辩证法的发展观

    高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巩固课)学案(转载) 一、学习目标:发展及其普遍性;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二、 学习内容:高考考点---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量......

    论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论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 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执行任务,我们要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