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观在江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江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江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德勇
近年来,江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把教育作为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确立了“科教兴县、人才立县、教育优先”的战略指导思想,积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人才培养,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全县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江安教育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开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视野和空间,立足全局看教育,纵横比较看教育,展望未来看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二是有利于认识和把握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态势,正确认识历史经验教训,合理把握现实发展步调,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三是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认真研究解决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点、热点、难点、薄弱点问题,从中找出相对科学合理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降低管理重心,确立“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权限下放,取消学校属别之分,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归口到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部门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这样不仅调动了政府发展教育与办学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发展新机制,扩大和增加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而且还加强了教育本身与现实的联系,从而使教育获得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加快发展。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现有的教育投入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近年来,我县积级探索,大胆改革,与区域外重点学校联合办职业学校、学校后勤社会化,幼儿教育民营化,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投资发展教育。仅2008年江安职校引资1800万元投入改善学校后勤条件,贝贝幼儿园投入300万元新建等,教育举办者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和支持办学。各种社会力量办学、民办学校的兴起,已成为我县政府举办教育的极大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办学的压力,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不断扩大的教育需要。政府把更多资金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仅2008年政府投入2100万改善义务教育学校校舍,运动场以及实验室、图书室等,投入500万购实验仪器设备,投入200万添置学生桌凳,大大改善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学校环境焕然一新。同时,加大师资投入,仅2008年新增250名编制,公开招考一批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软硬条件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是确立科学的办学目标和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性;坚持教育均衡化和公平公正性;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教学观。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和质量观、效益观评价学校、评价校长和评价教师。三是着力提升我县教育的内涵和品牌。特色与创新是教育提升内涵和品质的主要途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等不同的学校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创新教育模式,打造教育品牌。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优化教师管理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加强班子建设,提升管理水平。近年来,改革学校干部队伍管理体制,实行以校(园)长为核心的校(园)长负责制及任期届满考核制,实行校(园)长两推一述竞争上岗选拔方式,公推直选党支部(总支)书记,学校中层干部实行学校推荐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制,管理队伍更趋于专业化、年轻化。
研培整合,加强教研队伍专业发展。教师进修校、教学研究室、教仪电教室整合为江安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专职教研员34名,向全县中小学公开招考10名教研员补充状实教研队伍,同时聘请中小学校中优秀教师、骨干教师150名为兼职教研员,教研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2008年创建为全市首批省级示范性师训中心。
专业引领,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随着前几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新、老教师的替换,我县教育人才配备逐渐到位。全县教职工3571人,其中专任教师 3419 人。专任教师中其中本科学历1207人,专科学历1603人,中专及以下609人;具有副高级职称 172 人,中级职称人数1525人,初级及以下职称1722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 98.5%、98.8%、97.1%、95.8%,具有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小学 65.2%,初中 43.5%,高中1.96%。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高、中级职称比例:小学 0%、48.3%,初中 33.7%、2.9%。巩固教育行风评议成果,发扬好传统、好作法,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形式,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教师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爱生热情,使广大教师以德立教,真正为人师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等三大计划”,实施教师教育“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引雁工程”、“ 整推工程”、“ 高学历工程”等五大工程”,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四、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教育公平。
实践科学发展观,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解决好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我县自1986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两轮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截止目前,全县现有中小学校235所(含村小108所、民办36所),形成了小学176所,初中18所,普高2所(不含高中教学点3所),职高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电大站1所、资源中心1所、幼儿园34所的办学格局。初中平均每校履盖人口达到3万人,校均规模1300人;小学平均每校覆盖人口达到0.96万人,校均规模700人左右。从整体上看,我县中小学布局基本趋于合理,规模效益已经显现。但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学生入学人数的变化波动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更高要求,现有中小学布局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部分校点生源不足,教育资源富余。从2004年秋季开始,小学在校学生已开始逐年递减,据资料显示进行科学测算,至2010年以后,全县小学、初中每个年级人数将维持在8500人、8000人左右。二是城区学校大班额严重,教育资源不足。主要是随着城镇化战略实施,落户县城人口增加。三是窗口示范性学校数量不足。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总体上发展比较平衡,没有特别差的学校,但同时缺乏一批示范、名牌的窗口学校。城区小学最近几年投入不足,与我县城市建设和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我县已计划加大城区教育投入,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全面解决超大班额问题。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结合我县实际,就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我县教育的主体在农村,薄弱点在村小。制定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根据未来学龄人口数量总体的变化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的新形势,对原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学校布局调整按照“着眼长远,打破界限;方便入学,适当集中;分步推进,减少数量;优化资源,提高质量”的原则进行调整。即按照未来学龄人口变化及分布情况,从长计议,打破乡镇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适当集中小学校点,从总量上逐步减少小学校点数量,从质量上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一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农村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量相对比较少,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总体要求,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断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变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二是统筹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从教育发展情况看,办学主体多元化,满足人们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随着我县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壮大,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补充的教育格局基本形成。三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从我县教育结构链条上看,相对薄弱的环节是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五、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江安教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江安教育工作已凸显亮点
(一)高质量通过省政府对江安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验收,同时得到省、市领导和好评。
(二)职教攻坚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江安职校成功改制,全县2008年,江安职校引资近1800万元新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和师生超市,政府投资500万元新建实训实作大楼。全县职业高中招生2316人,全面完成招生任务。
(三)高考创历史新高。2008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名列全市第四位,获市教育局普通高中质量奖表彰,县政府专项奖励高中教学成果48.6万元。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继续提升,获市教育局义务教育质量奖表彰。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全”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五)深化教育人事改革,三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提高班子管理水平,顺利完成了第四届校(园)长负责制换届工作,公推公选了西城小学等4校校园长。聘请了江安县首届兼职教研员150名,充实了全县教研员队伍。补充教师250名,安排教师支教103人。
(六)亲民惠民,民生工程成效显著。下发资金2977.191万元做好了“两免一补”和资助各类贫困学生工作,1919名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义务教育,建成寄宿制学校4所,在校残疾学生人数168人,改造中小学校危房5090平方米。
(七)增加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政府投入2100万改善校舍,运动场以及实验室、图书室等,投入500万购实验仪器设备,投入200万添置学生桌凳,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覆盖,并顺利接受了省级验收,全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会在江安召开,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综合考核中获市一等奖。
(八)县师培中心创建成为全市首批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加强了江安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硬件建设、内部管理和档案资料建设,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组的验收,评估组对师训机构的创建工作予以好评。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云南考察。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办法是统筹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创新、重视环保节能、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中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
第三篇: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共)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代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来的新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目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化;和平与发展
引言: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振兴中华、指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而且具有重大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本文试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这一问题。
一、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从最广义的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它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追求人的解放,是旨在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足以消灭工农、城乡、脑力体力劳动三大差别,足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从而使世界无产者和全人类都能免除繁重艰险的劳动,摆脱自然和社会任何形式的奴役,达到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最终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曾被一度扭曲过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纠正。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已从价值目标上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更是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更加直接、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追求已经开始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目标和基本原则。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
其次,“以人为本”主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在现阶段,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最高宗旨,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就是为了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方面的需要。
第三,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人的解放。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当然还是要靠改革。我们就必须要选择符合人的本性的社会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等。
第四,我们今天的改革已经处于攻坚阶段。改革的深入发展,必定要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当前,如何消除贫富过于悬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解决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等问
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一新发展,体现了人本关怀和文明进步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在中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为第一目标条件下,在政策与战略策略上更容易和实施以人为出发点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中国在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是处在当今世界前列甚至在行动上是超前的。
首先,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社会的公正性,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使改革成果为普通人民和广大的基本群众所享有,在一定意义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其次,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努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就必须要有一个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处理人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警示意义。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选择一条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更好的处理人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降低资源消耗,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四,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自主创新性,更加自觉的走向独立自主的创新式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无疑是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要结合本国情况灵活借鉴,走本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之路的模式。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不致重蹈西方现代化走过的弯路,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意义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内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向世界发出的宣言和承诺。只有把这一思想推及到世界范围,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才能进一步彰显科学发展观的博大的思想基础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和谐为目标,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一,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搞军备竞赛,不搞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系。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第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
共赢的地区环境。
结语: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都是伴随着掠夺资源、对外扩张,甚至战争。崛起中的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融人世界,事关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为外部世界所普遍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回答。这处处都体现着促进世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健,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比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6).[2]阎钢.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3).[3]孙国相.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思考[J].党建研究,2004,(8).[4]郑永廷.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5]张雷声.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6]吕东升.论树立和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J].理论月刊,2004,(6).[7]闫书忠.关于科学发展观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6).[8]高德步.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第四篇: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用五句话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高度概括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把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也赋予了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我国21世纪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概括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使这一科学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其主题始终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词。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成就的深刻总结。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本身是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形成时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我们究竟应该谋求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目的和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尖锐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会造成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在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而且必然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序和扭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针对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已经出现和可能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但这种发展的核心必须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的目的与本质、手段与方法等重大理论问题,使我们党的治国方针更加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具有更科学的指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显然,深刻认识和领会十七大报告赋予科学发展观的这一理论地位,对于我们党今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以此指导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这一概括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以上所引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概括中,前面四句话,在以往党的文件中都有过表述,而最后一句话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到。这一新的提法,突出强调了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看到,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才能妥善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各项重大关系,把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而破解我国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引领和保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却正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本质体现。
总之,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未来的治国方略和我国在21世纪发展的战略思路,包含着许多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对此我们应更深入地领会和思考。
第五篇: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本站推荐)
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
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需要进一步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大秘书-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大秘书网]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应当并且可以驾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用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开启了人类真正的历史时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在理解这些原则的时候,恩格斯说过的这样一段话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他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 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人类谋求发展的力量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在还没有摆脱资本主义影响、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异己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人民正确认识和科学驾驭这种社会力量,使之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向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之贯彻于“十一五”规划当中,表明我们党对这种社会力量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走上了新的起点。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进展。
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结果,也是总结和借鉴中外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论断,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思想,以及在这些论断和思想指导下的发展实践,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伴随着巨大成就的取得,一些日益突 出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些难题的集中指向是在考问: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什么,怎么样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任务,使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展问题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也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践因为有了新的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而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会毁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简而言之,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它的本质与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之所以同西方的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坚持的是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的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亦即以人民为本,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在党的根本宗旨早已确定之后,为什么在今天还要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呢?这不仅是因为以人为本用新的话语表述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而且是因为在现实的发展当中,如果不及时而清醒地强调和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本质性、核心性的问题,发展的走向有可能会偏离党的根本宗旨。所以说,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决定着发展的性质、结果和意义,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法则前进的,要自觉认识和把握这个法则,坚持发展问题上的科学精神,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辨证的科学方法,同时吸收了当代系统论、控制论、发展论、环境论等新兴学科的科学方法,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正确途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沿着唯物辩证法所指引的方向,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以形成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发展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的,决定发展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所谓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集合性。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整体性、集合性的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全面发展,决不能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必须坚持这个中心,否则所谓全面发展就会因为失去了物质基础而成为空中楼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能单打一只抓经济,甚至要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这样经济和社会都发展不起来。只有紧紧抓住中心,坚持全面发展,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协同性、和谐性。对立统一规律既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又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连贯性、永续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止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