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是一个新提法。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个新提法。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也是一个新的提法。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蕴含深意
第一,包括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的调整,即要把内在的消费性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并且毫不放松外需;
第二,要调整分配结构,提升劳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三,调整需求结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最终归宿。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吃和穿问题的解决,住和行的问题、休闲的问题、享受公平教育的需求等,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代的主导需求;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带动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
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列为“坚持科学发展”的四个“更加注重”之一,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了三个切入点。
其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对外贸易和投资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下降,2000年为46.44%,到2008年下降为35%,与美国当年(2008年)的70%相比,低35个百分点,与印度2007年的56%相比,低21个百分点。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水平,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体现。
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政府倾斜。近20年来,我国的GDP和城乡居民收入都仅仅保持了1位数的增长,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却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我国财政收入在20年里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率19.5%,远远高于GDP的增速。这必然造成“国富民穷”,国内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造成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其二,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我国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7至2007年,政府财政收入在GDP的比重从10.95%上升到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目前我国的劳动报酬份额仅占国民净产值的25%-30%,资本份额占到70%。而欧美国家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比例大体为7:3。
由此可见,大幅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使再分配的天平向普通劳动者倾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其三,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求是评论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新闻 求是评论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中全会提出“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这“五个坚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邢贲思: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我国现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因此,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必然会出现差别。如企业内的劳动者、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和其他人员,由于分工和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由于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加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其他因素,人们在收入分配方面不可能没有差距。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所有制比较单一的历史条件下是没有的,那时分配方式基本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基本持平,但这种分配方式严重束缚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国目前表现在收入分配上的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比较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实行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解决这类矛盾,只能通过持续发展经济,继续深化改革,决不能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上去。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存在一定差距在现阶段虽然不可避免,但这种差距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加深人民内部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邓小平同志晚年十分关注分配问题,从1990年4月到1993年9月,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分配问题,强调富裕起来以后要解决好财富分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还要困难。他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部分城市扩建以及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如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大型水库等的兴建,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日益增多,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也是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就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许多利益上的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
第二,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这种调节不是“抽肥补瘦”,而是通过经济、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种手段,逐步理顺不同社会群体在收入分配上的关系,使这种关系保持在一个相对公平、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因分配失衡而使利益矛盾激化。
第三,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对待征地、拆迁、移民安置这一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我们的干部做工作时一定要有正确的姿态,不是站在群众之上,而是站在群众之中,不是站在群众对立面,而是站在群众一边。
第四,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切实改善民生。改善民生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增加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进一步解决农村群众入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使需要帮助的群众能及时得到帮助,使因重大自然灾害而蒙受巨大损失的群众能得到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等。只要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且不断有所改进,亿万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就会进一步高扬,人民内部的团结就会进一步巩固。(作者:《求是》杂志原总编辑)
张晓晶:未来五年,中国如何从容应对挑战
首先,是外部需求萎缩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把扩大内需放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是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挑战。特别是增长失衡问题非常严重。这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失衡;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失衡;内外需之间的失衡,增长与分配之间的失衡等等。增长失衡问题导致未来中国增长面临自然与社会方面的双重约束。
与此同时,社会方面的约束也在增强。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其一,中国目前基尼系数在0.46左右,已经超出了0.4的国际警戒线标准。其二,从统计数据上看,城乡收入差距在3.3倍左右,但考虑到城市隐性补贴以及社保等因素,城乡差距还要大得多。其三,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在政府、企业与居民三者之间大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分配中,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处于一个逐步下滑的过程。这些表明,收入分配问题值得高度关注。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成为扩大内需与转变增长动力的瓶颈和障碍,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善民生、风险决策与综合改革‟是五中全会体现的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民生
民生是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二】风险
在实现民生改善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抵御风险意识的凸显,是这次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三】改革
“改革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根本动力。当下的改革不再可以„重复昨天的故事‟,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改革。”绕口令式的话充满智慧和启迪。
在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任何单项的改革都已经不能奏效。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综合改革的历史时期。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等各项改革协同推进,意味着原有的改革路径、改革方式、改革方法都已经不合时宜,如何推进新的改革,这同样需要创新。
第二篇:(精品)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没有“民富”就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记者:十七届五中全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做出重大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从五中全会公报分析来看,有哪些新提法值得关注?
李义平:第一、我觉得“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是一个新提法。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没有钱,经济的总体盘子很小,人民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加之经济发展空间很大,把速度、规模放在很重要的、甚至是第一的位置是可以理解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外汇储备两万多亿,然而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是走的便宜的路线,靠资源、环境、劳动力便宜,而不是创新,致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而劳动力便宜难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也难扩大内需,更难让劳动者有尊严的劳动。此外,既有的模式更多的是依赖外需,一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就非常被动。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新的变化了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地希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希望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中国共产党人应当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个新提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就提出来了,但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好像是第一次。的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次深刻
精品文档 的经济变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对新发展观的认同,对干部的考核标准,晋升机制,涉及到创新、教育、分配、公平、正义等等,以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与市场的科学定位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上的深刻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我感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也是一个新的提法。
“扩大内需”说得多了,但建立长效机制则说明扩大内需不仅是面对金融危机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把内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一个永远的、战略性的举措。
经济发展方式要彻底华丽转身
记者:公报提出“十二五”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是不是意味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实施?
李义平:这标志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彻底华丽转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个别地方政府提出来的短时间内就大变样的,更不是一个浅层次的面子工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涉及到社会各方面,例如制约创新的教育和科研模式等,以及分配格局的调整等。用“十二五”五年的时间并不长。中央指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要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是完全正确的。
“战略性调整”蕴含深意
精品文档
记者:公报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并提出五年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对于“战略性调整”这一提法怎么理解?
李义平:经济结构调整,既包括多方面协调发展,又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创新和提升。我以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当:
第一,包括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的调整,即要把内在的消费性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并且毫不放松外需;
第二,要调整分配结构,提升劳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三,调整需求结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最终归宿。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吃和穿问题的解决,住和行的问题、休闲的问题、享受公平教育的需求等,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代的主导需求;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带动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
“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点放在新兴产业
记者:我们说“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必然是以结构调整为主,基于此,您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战略重点?
李义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今年二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
精品文档
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前一段时间,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总书记的讲话和国务院做出的决定给我们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我们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意大利就是生产服装家具的,瑞士就是生产手表的,但这些传统产业与时俱进,有了现代元素。
政府和市场一定不能错位
记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应当怎样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李义平:政府和市场一定不能错位。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则,创造吸引人才、激励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环境,推进改革和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千万不能代替市场。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就是有心要栽的“花”不符合经济规律,政府应着力于肥田沃土的创造,让“花”,让“柳”茁壮成长。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环境和激励竞争的体制机制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没有“民富”就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记者: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到议程上来,您作为一个学者和专家,如何看待?
李义平:公报指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事业改革发展等。一个时期以来,社会贫富的差距拉大,拉大了
精品文档 的贫富差距既不利于启动内需,也不利于社会稳定,也有悖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曾经发表文章指出,没有“民富”就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它涉及到内需能不能成为长效机制,能不能使消费结构不断提升。所有这些,都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已经使国家富裕起来了,那么在今后的时间里,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把富民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就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让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有更多发言权
记者:公报特别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段表述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
李义平:这个问题太重要了,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兴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倾心于自己的升迁,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个领导干部的业绩,必须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必须由历史来检验,必须历史的负责任。要作到这一点,当前最急迫地是改革对领导干部选拔提升的考核标准和选拔机制。考核标准不能是简单的GDP,简单的GDP使一些地方领导不择手段,甚至站在污染企业一方,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改革选拔和晋升机制,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对此有更多的发言权。
(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精品文档
第三篇: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模版)
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如果用数字表示,此次会议重点掌握: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一个坚持--科学发展
两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不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三个重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个更加--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五个要--
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种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结构化面试常见问题类型 第一节 综合分析能力测试
(一)小审论题(注意回答层次性,适当引用套语,表明忠诚)
1、总体概括,定性。
2、主要原因或问题。应简洁,以三条最佳。
3、主要对策。
(1)落实政策;(2)法制不健全;(3)监督不得力。(4)综合。
(二)时事政治题(一般针对社会热点事件)
(三)渤论题
1、表明态度;
2、分别阐释;
3、抽象本质;
4、阐述关系;
5、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自己报考岗位)。注明套语的使用。
(四)古语新说题
1、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古语本意;
3、与时具进,加以理解;
(1)把握关键词;(2)总体把握;(3)多角度打开思维;
4、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五)流行语评述题
1、一般具有消极意义,故应先表态;
2、力求抓住本质,指出流行语说明什么;
3、针对消极意义展开论述,说明现象或问题造成的伤害;
4、如果可能,采取对策。实在无对策,就说明相信党的政策能解决;
5、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六)哲理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并注意适当煽情)
1、阐述哲理的基本涵义;
2、思路一定要开阔,或者抓住一两点展开论述;
3、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七)多变量题
1、简要辨证分析各变量;
2、重点阐述要表达的变量;
3、如有可能,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八)社会新闻评述题
1、简要阐述其积极意义;
2、指明其消极的一面;
3、如有可能,提出对策。第二节 计划组织能力试题
(总体要求:全面、亮点、创新)
(一)一般活动类
1、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如主题、时间、地点、人员、物资、场所以及活动需要的特殊材料,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
2、在某些活动环节或方面进行创新;
3、活动结束后要注意总结和资料归档。
(二)会议类(会前精心准备,会中集思广益,会后贯彻落实)
1、确定主题或议题,准备好相关材料;
2、确定时间、地点、与会人员、邀请的领导和嘉宾;
3、安排好会议议程及讨论小组召集人;
4、经领导同意后通知或邀请函;
5、会场安排及报道处接待工作,主席台、台标、话筒、宣传标语;
6、确定主持人、报告人、发言人和记录人员;
7、安排好食宿,联系好新闻单位;
8、会后资料汇总。
(三)学习活动类
1、深入学习,领会精神;
2、大力宣传,广泛发动;
3、精心部署,形式多样;
4、一点带面,措施得力;
5、加强检查,及时反馈;
6、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四)多事件统筹安排题
1、遵循一定的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
2、分清轻重缓急;
3、工作优先,兼顾其他。
第三节 应变与自我控制能力测试
(一)机关内部事务类
1、保持冷静与克制;
2、采取果断而智慧的措施处理紧急情况;(1)假定多种可能的情境;(2)措施一定要有可行性。
3、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
4、自我评价或反思:
(1)若是本人问题,自我批评、深刻检讨,或请求处分,奋发努力,将功补过;(2)若是领导问题,主动沟通,委婉提出,相信领导,适可而止;(3)若是管理问题,建议领导完善相应管理制度。
(二)社会性突发事件类
1、组织,应注意单位对口;
2、挽回损失或影响,组织抢救等;
3、查原因,人为或自然的原因;
4、新闻发布;
5、安抚受害人及其亲属;
6、整顿,拉网式大检查,对检查结果分不同情况处理,问题严重者,取缔;其余有问题者,整改;
7、归责,既问责于本案相关部门和人员;
8、建制,包括政策、体制、法律、机制、制度、规章等;
9、其他措施。
(三)上访事件类
特别注意题目所隐含的一些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
1、稳定情绪,防止激化;
2、热情周到,有耐心(可设计一些人文关怀细节);
3、认真了解情况,抓紧落实处理;
(1)若在职权范围之内,立即着手解决;(2)若需领导定夺拍板,立即报告;
(3)若涉及其他部门,尽快牵头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共同解决。
4、事后尽可能帮助解决问题,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第四节 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试题
(一)与领导相处
1、维护领导权威,服从领导安排;
2、虚心接受领导批评,若领导当众批评,千万不能当面顶撞,只能私下主动与领导沟通
3、有意见主动私下沟通,若未被采纳,仍坚决执行;
4、一般情况下,不能越级汇报;
5、若领导违法或有悖原则,应严肃指出,阐明性质和后果,若领导仍不采纳,直接向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汇报。
(二)与同事相处
1、要有大局意识、团结意识和合作意识;
2、多主动沟通交流;
3、多请教学习;
4、主动关心同事的工作和生活;
5、可在私人场合沟通感情,如家宴、喜庆等活动。
(三)领导与下级相处
1、遵循平等、民主、宽容原则;
2、敢于承担责任;
3、充分信任下属;
4、多与下级交流沟通,主动关心下级工作与生活;
5、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帮助下属解决实际困难。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亮点要点和新提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亮点要点和新提法
(摘要)
2013年11月12日20:29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亮点、要点和新提法(摘要)三中全会公报要点提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提出要深化财税改革和军队改革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9处新提法及点评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9处新提法及点评
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2日下午在北京闭幕。会议公报中出现了诸多新提法,本网梳理了九处新提法及专家、媒体点评,以便广大网友参考把握。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耀桐:
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国家治理。统治就是我强你弱,我是统治者,我管着你、管着社会。后来用的“管理”也有管的意思,我管着你,你要听我的。现在用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现在在全球也是比较流行的。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 张立群:
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都是我们现代化的含义,不受过去传统的那种生硬的、干巴巴的,或者是非常强硬的方式,向科学、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转化、移动。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人民日报社论:
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人民日报: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 王国刚:
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此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在同一市场中,因为你是国有的,所以,政策上扶持你;然后你亏损了,后面可以不断地有财政补贴。而非公经济我和你竞争,我亏损了自担。这种竞争就不应该了。所以,这回讲要公平。这次如果要讲亮点的话,它的亮点就强调在这两类的公平上。
五、“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 曹红辉:
阐明了财税体制的本质和目的,明确了它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相当于指明了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六、“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已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下一步税制改革还应包括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等多个方面。稳定税负指的是稳定宏观税负,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要稳定宏观税负就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两者是齐头并进的。
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刘尚希:
可以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 曹红辉:
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
八、“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
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就要有这样一种尝试,让宅基地、农民的自留地、农民的承包地能够以某种形式在市场上流转,形成这样一种收益,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长安:
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前,不仅仅是只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