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专业教育 适应社会需求
强化专业教育 适应社会需求
——余姚市职业技术教育强化专业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提出
(几年来余姚市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的现状,极其原因分析)㈠专业设置问题
1、职业学校专业稳定性差、系列化程度低,造成单个专业规模学生人数少,本市职业学校有原来的“小而全”,到现在的“大而全”。
2、市内专业结构不合理,面向文员类专业多,车间一线工人类专业少(统计数据),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矛盾 ㈡专业师资问题
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比例低(统计数据),且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统计数据)㈢专业实习问题
1、专业实验实习设施简陋(各类专业生均实习资源拥有量,动态统计数据)
2、校外实习操作尚不规范(动态统计数据)
㈣专业教学课程设置问题,文化基础课务比例量大,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与优势难体现
二、解决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内涵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㈠加强专业设置调整力度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对全市职业需求作出科学预测,规划职业教学专业设置)
㈡加强学校的专业化发展建设,培育重点专业 ㈢加强实验实习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重点专业 ㈣全方位加强教师培训,特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㈤调整各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㈥加强以职业指导为重点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毕业生学生的职业意识
三、重要成就
㈠各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形成,发展方向明确,有利也全市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㈡形成一批与余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㈢取得一系列瞩目的专业教学成果 ⑪学生技能竞赛获奖 ⑫编写形成一系列校本教材 ⑬
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落实,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显著提高,毕业生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都深受欢迎。㈤形成一支有实力有影响的专业师资队伍
余姚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
2008年5月30日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
第二篇:农水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课程论文格式要求专题
学号
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课程论文
(201届本科)
论文题目:
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成绩:完成日期:
《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考核要求
1.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听完老师及专家报告后,在初步掌握课程内容体系的条件下,广泛查阅农业水利方面相关文献资料,独立完成3000~4000字的综述性课程论文。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农业水利工程领域在国内外发展趋势及毕业生就业前景,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2.写作内容
课程论文写作题目自拟,写作内容应与课程讲授内容相关,并查阅相关资料,论文内容的最后一部分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3.课程论文写作的考核
课程论文写作考核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表现占20%;阅读文献数量占30%;论文质量占50%。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各部分格式要求
课程论文按照学术论文格式写作。一般包括:题目,作者,摘要,abstract,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各部分格式要求如下:
题目(小二号,黑体,居中,单列一行)
作者(四号,宋体,居中,单列一行)
摘要(五号,宋体,加粗):摘要正文内容(五号,宋体,不超过300字)。摘要内容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关键词(五号,宋体,加粗):XXXX;XXXX;XXXX(3-5个主题词)(五号,宋体)Abstract(五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内容与中文摘要对应,英文摘要必须用第三人称,最好采用现在时态编写。(五号,Times New Roman)。
Key words(五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中间以 ;分隔(五号,Times New Roman)。正文部分:小四,宋体(全文的英文一般采用Time New Roman字体)□□□□□(一级标题,小三号,黑体,左对齐,单列一行)
1.1□□□□□(二级标题,四号,黑体,左对齐,单列一行)
1.1.1□□□□(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左对齐,单列一行)
参考文献(标题:四号,黑体,居中)
参考文献内容:(小四号,宋体,左对齐)
页眉:宋体、五号、居中。
页眉:奇数页: 课程论文(宋体、五号、居中)
偶数页:课程论文题目(宋体、五号、居中)
2、参考文献内容书写顺序
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参考过的、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10篇,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正文中以阿拉伯数字予以标注,用小方括号括起,如……[1, 2, ~10]。
(1)期刊______ [序号] 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例1 [1] 张龙步, 陈温福, 徐正进, 等.水稻新种质-沈农89-366特性遗传研究(I)[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1):1-4.(2)专著_____ [序号] 作者.书名[M].版次(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例2 [2] 陈温福.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76-194.(3)论文集_____ [序号] 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3 [3] 黄蕴慧.国际矿物学研究的动向[A]∥程裕琪.世界地质科技发展动向[C].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2.38-39.(4)学位论文_____ [序号] 作者.学位论文题名[D].[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保存地: 保存单位, 年份.起止页码.例4 [4]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博士论文].北京: 北京大学数学系, 1983.7-21.3、纸型、页面设置、行间距
纸型:A4纸(210mm×297mm)打印。
页边距:左:25mm,右:25mm,上:30mm,下: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页码:底部、居中。
全文行间距:单倍行距。
4、图表要求
图、表标题采用五号、黑体;
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五号、宋体;
表注采用小五号、宋体。
5、字数要求
3000字以上。
第三篇:关于强化健美操专修学生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途径论文
论文摘要: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活动、校内外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等途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健美操专修课学习期间的教学、健美操领操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健美操竞赛活动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力,为今后适应学校健美操教学、健身馆健身课程、社会健身指导员以及组织基层大众健美操竞赛活动等打下良好基础。
论文关键词:健美操;强化实践能力;途径与手段
健美操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生活走向高效、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人我国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健身功能走进了大专院校及中小学课堂。由于健美操的健身实效显著,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深受大众的喜爱。目前健美操以成为大众健身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社会需求潜力很大的一项健身项目,这就对体育专业健美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体育院校健美操专修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健美操教学中,仍过多地注重等级或学习套路,忽视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缺乏参与社会各种形式及各个层次健美操活动的实践锻炼机会,虽然学生学会许多动作难度或成套动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的问题却不能适应。因此,探讨强化健美操专修学生、教学;健身馆领操员,指导群众进行健身锻炼及健美操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健美操专修课学习期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力,并了解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及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学生健美操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手段
健美操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示范与讲解、教学口令、组织教学、领操、创编、裁判、分析问题与纠错能力等。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把讲解、示范、口令、手势、组织教学、领操作为课堂常规加以规范化要求。在教法上应灵活多变,组织教学形式要多元化,以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可利用课堂内,一对一互练并纠错,分组演示动作相互纠错,也可安排学生在课堂准备部分,按序号轮流对复习教材进行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还可以利用学生休闲时间给学生提供低年级普修健美操课程助教式教学实习机会,公体健美操课程教学实习等,在教材上可选择教授过的内容作为新授课试教,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学组织、教学示范、讲解,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严格把关,做到课前精心指导,课后点评总结,以达到强化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要确立教学重点定位,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是强化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提高教学时数分配,增加教学实践锻炼机会,是强化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机会。以达到强化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强化学生健美操领操员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手段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健美操指导员的职业素质、掌握健美操指导员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次,按课堂健美操领操员教学实践锻炼模式进行实践,然后让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的学生在学校健身俱乐部中有偿或公益性地进行领操实践,使学生在校内健身俱乐部领操实践期间,体验健身课程领操员的全程教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为他人提供健身咨询与指导、制定个人健身锻炼、管理场地,器材等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健身馆健美操领操员实践锻炼。
校内、外健身俱乐部健美操领操员教学实践能力锻炼模式
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有关计划一学生充分准备校内健美操俱乐部领操员实践一健身咨询与指导、制定个人健身锻炼一管理场地,器材等服务工作自我评价学员(同学)评价教师总结。其次,优选在校内健身俱乐领操员实践锻炼中综合能力强,条件具备的学生先直接进入校外健身俱乐部或社区活动中心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通过零距离贴近社会实践锻炼,更加了解社会对健美操领操员的要求及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中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拓宽学生就业出路。
三、强化学生具有健美操技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及相关项目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手段
1.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因此,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指导校内教职工健身活动,还可以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使学生能顺利地参与指导社区全民健身各项锻炼活动,熟悉社会体育工作的特点,学会与学员交流和沟通,指导不同水平的学员进行健身锻炼、为学员制定实际健身锻炼目标、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
2.相关项目——指导广场健美操表演。广场健美操表演作为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群体健身形式,已得到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喜爱。因此,健美操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健美操导演与编排的能力十分重要、同时掌握与运用健美操广场表演的具体方法与步骤,是健美操课程教学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导演一个广场表演性的健美操节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程序:明确主题一构思框架一导演实践一预演,调整一表演展示一反馈评价。网健美操的社会实践教学中的导演编排式,主要是学生能力的运用发挥,通过锻炼,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随机按人数分组,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编排队形变、造型变化,成套动作创编,指导校内教职工,社区全民健身锻炼活动中心,进行健身锻炼实践活动及社会公益性的体育宣传、教育、竞赛、健身指导工作.,也可通过参与组织,导演,编排校园中,小型健美操表演活动,社区广场艺术活动和全民健身广场宣传活动中的健美操展示,使健美操以健身高潮的主元素形式出现这类活动之中,充分激发健身者的健身、表演激情,促进全民健身广场式相关项目蓬勃发长。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指导全民健身锻炼相关项目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四、强化学生健美操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手段
作为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的学生,未来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要学会做操,教操,还应懂得如和组织健美操竞赛活动,尤其面对健美操在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蓬勃开展的今天,具备健美操竞赛活动组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将能更好地适应学校与社会对健美操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健美操专修课学习期间,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美操裁判员的基本要求,掌握基层健美操比赛的组织和裁判方法,其次,学校各有关部门应给学生创造参与校内及社会各级各类健美操竞赛裁判实践活动的机会,以此达到强化学生健美操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
1.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健美操选修课期末考试及全校性健美操表演赛裁判实践锻炼
校内各年级健美操选修课期末考试,全校性健美操表演比赛,是强化学生进行健美操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由教师选择好与上课时间不冲突的有关班级作为裁判实践对象,制定有关规则及评分标准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为了保证评分的公平与准确,采取现场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及教师现场指定学生轮流进行独立评分。其次专业教师可经常与团委、学工处等进行联系,开展一些以系为单位的健美操竞赛或表演,让健美操专修学生去负责组织竞赛裁判工作,教师指导,赛后进行分析,讨论,小结,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这样既丰富了学校体育文化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裁判工作与竞赛组织能力。为他们为今后适应学校开展健美操竞赛或表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参加市,县及社区健美操表演或比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通过学校有关部门帮助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市,县及社区健美操表演或比赛的组织、编排及裁判工作,是强化学生进行健美操竞赛活动组织与裁判实践的又一主要途径。通过实践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裁判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强化学生健美操教学及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实践工作能力。以适应大众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需求。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劳动者,而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高层人才。大专,院校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不再局限在体育教师这一角色,而是将有更多的毕业生从事社区体育工作,健身指导员,或者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同样面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的挑战。因此,高师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教学应优化实践性教学,多层次,多渠道地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的空间及实践平台,同时学校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创造条件或提供各种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确实地得以提高并与社会接轨。
第四篇:国务院督导室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办法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
能力评估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依据《教育督导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评估目的
全面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情况,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第三条评估原则
(一)统一标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并按照统一要求开展评估。
(二)统一程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部署,按照“学校填报数据、省级实施、国家总体评估”的程序开展。
(三)客观公正。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数据进行评估。评估程序透明,评估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注重实效。强化结果运用,为办学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第四条评估范围
按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并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章 内容与工具
第五条评估内容包括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
办学基础能力:主要考察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校舍及信息化教学条件。
“双师”队伍建设:主要考察学校教师结构与“双师型”教师配备。
专业人才培养:主要考察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情况。
学生发展:主要考察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和就业情况。
社会服务能力:主要考察学校专业设置,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满足政府购买服务情况。
第六条评估工具包括数据表、调查问卷和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
数据表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由学校填写。
调查问卷包括《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分别由学校校长和一定比例的师生填写。
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将以在线方式进行数据信息收集、校验、汇总和分析。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七条学校按照评估内容和指标进行自评,完成自评报告,并以函件形式报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在规定时间登录指定网址,按照系统操作说明和提示步骤,完成相关数据表格的填写,并组织在线填写调查问卷。
第八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数据填报进行指导和过程监督。督促学校按规定时间上网填报相关数据信息,保证所填数据真实可靠。
各省登录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获取学校填报的数据信息,结合学校自评报告,分析撰写完成省级评估报告,并以函件形式报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第九条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基于院校相关数据信息和省级评估报告,建立数据模型,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国家评估报告。
第十条学校填报的数据是客观评估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基础,学校应认真、准确填写。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核查填报数据的质量情况,如发现编造虚假信息和瞒报等现象,一经查实,将予以通报。
第四章结果运用
第十一条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学校门户网站公布自评报告。向社会展示学校办学基本情况和专业发展优势,以及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第十二条向社会发布国家评估报告和省级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引导社会转变观念,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第十三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意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督促学校改进工作,并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第十四条各地依据评估结果,优化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提高学校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十五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评估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提高政府重视程度,采取有力措施,及时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十六条教育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将评估结果作为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及说明
附件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指标及说明
一、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4.信息化教学条件
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6.生师比
7.“双师型”教师比例
8.课程开设结构
9.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10.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11.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12.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13.专业点学生分布
14.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15.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16.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17.直接就业率
18.毕业生就业去向
19.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20.技术服务到款额
二、指标说明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指学校通过各种财政渠道获得的经费收入,包括财政预算内、预算外、专项、经常性补贴等,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指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资产值与在校生总数之比。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是指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实习、科研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
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指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总面积与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之比。
4.信息化教学条件:指高职院校保障教学的信息技术条件情况,包括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无线覆盖、一卡通、校园网主干、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资源情况等。
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指学校校内实践(实习、实训)场所进行实践教学的工位数,即实践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做中学”单元数,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
6.生师比:指学校每位专任教师平均所教的学生数。
7.“双师型”教师比例:指学校“双师型”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双师型”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8.课程开设结构:指学校“纯理论课”(A类)、“实践+理论课”(B类)和“纯实践课”(C类)三种课程的课时比例情况。
9.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指上学年在校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指校企签订合作协议的基地)实习时间,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
10.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指学校接受企业订单(指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合同约定相关就业和服务年限的订单)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11.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指学校每用于支付企业兼职教师报酬的总金额。
12.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指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设备在学校,产权属企业,学校有使用权)的总资产值。
13.专业点学生分布:指各专业点在校生分布状况。
14.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指学校学生数最多的几个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程度。“当地”的界定:公办学校,省级财政投入经费的以省域为“当地”,地级财政投入经费以地级市域为“当地”,以此类推;民办学校,以学校所在地级市(或直辖市等)为“当地”,如有异地校区则分别统计。
15.招生计划完成质量:指学校学生主动报考意愿情况以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包括统招计划报考上线率与第一志愿上线比例、自主招生计划报考率与完成率等。
16.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指学校当年已获取所学专业国家资格认定体系内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数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仅统计国家统考类或人社部统考类证书。
17.直接就业率:指学校当年已直接就业(含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
18.毕业生就业去向:指学校当年已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就业单位去向,包括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到中小微企业基层服务的比例、到国家骨干企业就业的比例;二是专业相关度,即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毕业生所占比例。
19.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指学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实际到账总收入,包括扶贫专项、社会人员培训、社区服务、技术交易、及其他各类政府购买的服务费用。
20.技术服务到款额:指除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以外,学校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到账总收入,包括纵向科研、横向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技术交易等经费。
第五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税源管理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税源管理
21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仍面临复杂的局面,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主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全球经济结构调整高潮迭起,继续为未来全球经济打开“增长之门”。我国正在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和平发展的总趋势下,我国经济有望保持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应对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以及加入WTO的新形势,国家制定了扩大内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城镇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积极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国内的宏观条件为云南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开创经济建设新局面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云南是农业大省,对自然的依赖很高,经济结构太过单一,强化税源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放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按照省局的部署,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
一、强化税源管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认可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的前提下,我们引入税源的概念,就可以表述为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税源实际上是在经济与税收之间起桥梁作用。强化税源管理,更加强调税收与经济的联系,重视税源的培植。税收工作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越好,税源才绵绵不绝。只有经济总量的发展,经济质量的提高,才能提供更多、更稳定的税源,带来更多的税收。
强化税源管理,要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税收不仅是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又是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税收的总量多少?税收的结构如何?税负的高低如何?对国民经济肯定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强化税源管理,并不是“竭泽而渔”,不是要取得税收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要取得最为合适的收入。既能满足国家财政的需求,又要保证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限度,还要考虑纳税人的承受能力。“拉弗曲线”充分说明税收负担与税收收入并不总是成正比的。
同时在税源管理方面,也要做到“抓大不放小”,重点抓好一般纳税人的管理,同时要通过抓好户籍管理、换发税务登记证、清查漏征漏管户等项工作,进一步解决 “跑、冒、滴、漏”等问题。
进一步加强基础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在充实数据信息量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分析和利用,为纳税评估等工作打牢基础。同时,要加快建立数据分析制度,做好每月的税收分析工作。
二、强化税源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建设和谐税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胡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税收是以法治为基础,通过依法纳税,可以促进民主法治;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通过税收征管筹集财政收入,参与社会收入分配,可以缓解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可以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通过诚信纳税,可以促进社会诚信等等。因此,和谐税收建设得如何,税收征纳关系怎样,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
三、健全机制,保障税源管理到位
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保障税源管理人力到位。一是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细化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规定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税收管理人员培训,根据不同岗位工作要求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分批、分层次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税源管理涉及到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技能、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与纳税人的约谈技巧等进行系统轮训。三是定期召开税源管理工作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使税收管理人员对税源管理的方法、约谈技巧、报表分析方法等水平在相互探讨中得以共同提高。四是建立税源管理人才库。根据税收管理人员的能级等级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行岗位与待遇、职务挂钩。并对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不论工作部门和工作岗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激活人力资源。
健全执法责任制,保障税源管理考核到位。一是加强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强化税源日常管理,主要为日常检查、信息采集、资料核实、纳税服务、发票管理、政策宣传、催报催缴等,重点考核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是加强执法责任追究,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和税源监控考核力度,规范税源管理行为。按照户籍管理要求,建立税源管理台账,对每一项涉税办理、有关资料、领导审批等情况,全部采集到信息资料库中,避免执法检查和监督流于形式,促进执法和管理规范透明。
健全服务机制,保障税源管理服务到位。一是坚持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不仅向纳税人提供宏观管理服务,还向纳税人提供微观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在服务中掌握纳税人的第一手资料,提高税源管理水平。二是完善纳税信用等级制度,根据纳税人履行义务情况,采取不同的税收管理办法,对信用较低的纳税户进行重点监控。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税法宣传,定期开展税源管理和服务问卷调查,找出管理和服务中的不足,提高全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让纳税人自觉提供真实、完整的纳税数据。三是加大税源管理投入,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税务人员知识更新、管理设备更新及其它税源管理工作开展,以适应新时期税源管理需要,为税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人、财、物保障,鼓励税收管理人员。
强化税源管理是构建和谐税收的必然要求。税源管理的过程也是构建和谐税收的过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基础产业、支柱行业,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对需要限制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依法征税,严格控制减税、免税、退税;促进全民创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行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支持社会进步。进一步落实好支持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医疗、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事业发展。落实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切实落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涉农优惠政策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四是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