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犯罪的形成与预防及个人看法

时间:2019-05-14 00: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网络犯罪的形成与预防及个人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网络犯罪的形成与预防及个人看法》。

第一篇:关于网络犯罪的形成与预防及个人看法

关于网络犯罪的形成与预防及个人看法

给排水112班

林敏

201116022232

内容提要:计算机网络空间是相对于领陆、领水、领空、浮动领土的“第五空间”,“第五空间”中资源全球共享,数据传输信息化,任何人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世界便尽在掌握”,计算机以其高效、智能、规范等优势迅速溶入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另一方面,没有围墙、没有铁锁、没有防盗门、没有国家卫兵,没有坚固防护的“第五空间”俨然一个世界大同的广场,一切都是公用的,没有了家与国的概念,极端的互动开放与贫弱的安全防护,就为时刻肆机作案,谋取非法利益的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个显示才华的新的广阔舞台。计算机网络犯罪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日渐猖狂,已给“第五空间”的正常运行提出了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罪与罚?生与死?成为网络世界和法制社会的一个新的难点。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现状、概念为切入点,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构成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网络犯罪遏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有效的制止和减少计算机网络犯罪发生,还“第五空间”以宁静与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犯罪 犯罪构成 预防

导论

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今天,计算机以其市郊、智能、规范等优势已逐渐进入我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深入和扩大,它在为国家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企事业单位带来无限商机和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提供了较多的可能之机。人们在享受着计算机网络传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日益缺乏控制、肆意滋生蔓延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所困扰。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极大的造福人类的同时,又无情地损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犯罪概述

国内外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尚无定论,众说纷纭,本人比较赞同我国计算机犯罪研究专家张越今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概念的阐述“所谓计算机网络犯罪,就是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或网络的技术上或管理上的部分安全漏洞,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受害者的计算机或网络系统进行非授权操作,从而造成受害者在经济、名誉以及心理等方面损失的犯罪行为”,也就是说犯罪分子以计算机或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由于互联网上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网络犯罪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关注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据统计,1998年美国FBI调查的侵入计算机事件共547件,结案399件;1999年则调查了1154件,结案912件。一年之间,翻了一番。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软件、影视、唱片的著作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商家损失之大无可估计;网络商务备受欺诈的困扰,有的信用卡被盗刷,有的购买的商品石沉大海,有的发出的商品却收不回来货款,更有甚者,已经挑战计算机和网络犯罪几十年之久的黑客仍然是网络的潜在危险。计算机犯罪专家唐•帕克说,将来,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类型可能会不复存在,所有的经济犯罪都将是计算机犯罪,因为各种工商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英国苏格兰的一位官员走得更远,他声称:“15年之后,几乎全部的犯罪都将有计算机参与其中。” 我国自1986年发现首例犯罪以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迅猛增加。1986年我国网络犯罪发案仅9起,到2000年即剧增到2700余起,2001年达到4500起,2005年上半年已达15673起。诈骗、敲诈、窃取等形式的网络犯罪涉案金额从数万元发展到数百万元,其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当前我国计算机犯罪的最新动态表现为:一是计算机网络犯罪在金融行业尤为突出。由于目前金融界对伴随金融电子化发展而出现的计算机犯罪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银行、证券等单位没有从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上建立起相应的电子化业务安全防范机制和措施,致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他们有的对程序数据进行物理破坏(如消磁、短路、改帐),有的利用金融系统的管理漏洞进行作案(如窃取、调用、篡改计算机内部帐目或者内部人员修改计算机存取数据非法牟利、盗取他人信用证号码口令骗取巨款等等)。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发案比例占整个计算机犯罪比例的61%。二是“黑客”非法侵入或攻击计算机网络。黑客本意是指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中,非常熟悉计算机程序技术而热衷于编制新程序的电脑迷,而现在逐渐演变为一个未经许可侵入计算机程序系统的人,或者怀有恶意破坏计算机程序系统、编制计算机病毒的代称。计算机黑客正是计算机犯罪的主要来源。在目前,在我国负责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单位,绝大部分都受到过“黑客”们的攻击和侵入。“黑客”们有的侵入网络为自己设立免费个人帐户,进行网络犯罪活动;有的在网上散布影响社会稳定的言论;有的在网上传播黄色信息、淫秽图片;有的恶意攻击网络,致使网络瘫痪。三是制作、传播非法有害信息。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利用互联网传播教授犯罪方法,利用互联网散播政治谣言,进行非法宗教宣传,引起民众恐慌,危害国家安定、社会稳定和正常社会秩序。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犯罪主体具有多样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网络犯罪,成为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体。

2、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据统计网络犯罪年龄多数在18至46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甚至有好多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

3、计算机网络犯罪是高智能犯罪。大多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作案的犯罪分子都具有相当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作案前往往精心策划,周密预谋后再进行犯罪活动。

4、具有极高隐蔽性。一般犯罪案件都有现场、凶刀、血迹、枪弹、血衣等实体的迹证。但是,网络犯罪留下的最多也仅有电磁记录。这些无形操作来实现的,作案的直接目的也往往是为了获取这些无形的电子数据和信息。犯罪分子作案后往往不留任何痕迹。因此这种犯罪行为不易被发现、识别和侦破。据一项统计显示网络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只有大约4%的案件会被正式进行侦查。

5、社会危害性严重。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涉及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国民经济生活的日益紧密结合,金融系统、交通控制系统、民航指挥系统、电力电信 系统、军事指挥系统等各个部门的关键设施都基本上有计算机网络系统控制。这种紧密结合性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犯罪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性。任何一个部门领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安全的漏洞或问题都会导致该部门以及相关领域出现秩序混乱、系统瘫痪,损失将是不可想象。

6、计算机网络犯罪具有国际性特点。由于网络具有“时空压缩化”的特点,网络犯罪冲破了地域限制,国际化趋势日益严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从网络上任何一个节点进入网络,都可以对计算机系统侵入或犯罪。这种跨国际、跨地区作案不易破案,危害性更大。

二、计算机网络犯罪构成

1、计算机网络犯罪主体

刑法学理论认为:犯罪主体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网络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从网络犯罪的具体表现来看,犯罪主体具有多样性,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都可以进行网络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都相差不大。一般来讲,进行网络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的行为人,但是并不能认为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就是特殊的主体。特殊主体是指具有特定职务、从事特定业务、具有特定法律地位以及具有特定人身关系的人视为特殊主体。另外,网络的发展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生机,企业法人为了争夺新的市场空间,法人作为主体的网络犯罪也应当不足为奇。

2、计算机网络犯罪客体 刑法学理论认为:犯罪客体是指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又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一切社会关系。就网络犯罪所侵犯的客体而言,自然是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网络犯罪所侵犯的一切社会关系。电脑网络的实体形态有点类似于公路网,所以有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正是信息交流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计算机犯罪客体是多种多样的,是复杂客体。

3、计算机网络犯罪客观方面 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客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实施了什么样的行为,侵害的结果怎样,以及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违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破坏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等侵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行为,以及利用计算机实施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信息的行为。网络犯罪的行为只能是作为。这是由于网络犯罪的物质基础在于由硬件和相应软件构成的计算机系统,而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程序功能,需要通过人直接或者间接操作输入设备输入指令才能执行。

4、计算机网络犯罪主观方面 刑法理论认为: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时,对其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网络犯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因为在这类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进入系统以前,需要通过输入输出设备打入指令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突破系统的安全保护屏障,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破坏网络管理秩序。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而且这种故意常常是直接的。即使是为了显示自己能力的侵入系统的犯罪,行为人也具备明显的“非要侵入不可”等等的念头,显示了极强的主观故意。

三、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预防

计算机犯罪的巨大危害性决定了加强犯罪预防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计算机网络犯罪越来越普遍,数量迅速增长,每年给全球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美,每年利用电脑盗窃、诈骗的金额高达55亿美元,平均每起损失45万美元。英国PT咨询集团最近对120家大型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诈骗案的一半以上系借助电脑作案,平均每年每家被诈骗的损失达517万英镑。去年全球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达150亿美元,预计到今年这一数字将高达2500亿美元。

其次,预防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自古以来,各种类型的犯罪都危害着社会稳定以及百姓的安居乐业,计算机犯罪也不例外。计算机网络犯罪直接损害着当今人们群众的正常生活,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抵触。因此,预防打击计算机犯罪也就是忠实的践行党的“三个代表”,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同这种犯罪行为作斗争。特别是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特别是像网络色情、侵犯知识产权、金融信用卡犯罪等行为,严重的干扰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所以人们对有效预防计算机犯罪,大力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呼声很大。因此预防计算机犯罪是人民利益的体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第三,有利于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计算机犯罪能够严重的威胁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国外有专家断言“计算机犯罪可能会导致世界经济的崩溃”。我认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而一切皆有可能。总部设在旧金山的美国信息安全专业协会1997年3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他们调查了503家企业公司和政府机构,其中47%的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系统受到侵扰。美国每年由于计算机犯罪损失超过55亿美元。如今全球有计算机犯罪引起的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不仅如此,由于计算机犯罪者入侵世界金融计算机网络系统 各国的经济运行关键部门设施 而影响正常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损失不仅是美元还有其他各种无形有形资产。所以“未雨绸缪”预防计算机犯罪对于减少经济损失,保证经济的正常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第四,加强计算机犯罪预防是维护国际形象、维护国家安全的保障。犯罪的猖獗直接有损我们的大国形象,这是不言而喻的。而计算机犯罪的跨国性巨大危害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很可能攻击他国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企业的信息系统。而同时黑客行为以及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盗版的肆虐都会损害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严重的损害了我国的外交经贸活动的正常进行。随着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在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扮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控制着国家的财政系统、经济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能源系统、行政乃至整个国防系统。敌对双方仅须信息战争即可使对方国防瘫痪、能源中断、交通失序、财政紊乱、经济崩溃。基于此,假定作为侵略一方的国家,悍然进入国际互联网,通过计算机热线和卫星截断另方通讯,植入足以使计算机系统紊乱的病毒或足以“刺杀”对方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小虫”甚至“特洛伊木马”式的计算机逻辑炸弹——并通过因特网或摇控装置致对方核动力工厂熔化、永久性国民防御设施毁损、全国通信、能源中断、政府指挥失灵、飞机坠毁、火车相撞„„等,显然,这种通过因特网发动的侵略战争行径,乃是假手人类文明成果对人类文明的致命扼杀。而这种今天听来还“耸人听闻”的信息战争,明天可能成为摧毁人类文明的现实,因而,它理当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充分警惕和防范。下面谈一下预防计算机犯罪的措施:

1、加强立法。对于计算机网络犯罪,我国现行刑法只在第285、286条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犯罪,面对日益蔓延的计算机网络犯罪,这两条罪名很难将其囊括,而根据罪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以至许许多多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为更好地依法打击计算机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网络安全,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办法,制定一部专门法律,通过增强其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依法治理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2、加快网络警察队伍建设。网络警察是警察队伍的新支,这支新的警察部队的目标之一,是进行网上搜寻,以防范和跟踪在数秒钟之内就能犯下的、几乎不留下任何痕迹的各种不良行为和犯罪活动的幽灵。因此,要求网络警察必须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紧跟新技术的发展,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技能。

3、加强网络技术和新型网络产品的开发研制,增强系统自我保护能力。由于计算机犯罪是一种高智商犯罪,正如加密与反加密这一矛盾体一样,只有不断的更新技术,研制新型产品,增强网络的自我防护能力,堵塞安全漏洞和提供安全的通信服务,加强关键保密技术如加密路由器技术、安全内核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网络地址转换技术、身份证认证制度、代理服务技术、防火墙、网络反病毒技术等重点项目的研制和改进,不给任何计算机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虚拟社会。

4、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严格遵守安全管理规章,即使杜绝管理漏洞。优秀的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一半的工作效率,同样,科学合理的网络管理体系可以大大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5、实行网络域名注册实名制。以达到堵塞漏洞、震慑犯罪的目的。

6、加强物理防御。保密单位、经济、金融等要害部门对涉密内容要与网络进行分离,不在网络上操作整理相关信息,涉及网络信息的操作,须从网络下载后再在隔离的计算机上整理调用。

7、加强国际合作。伴随者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网络发展的全球化,很多计算机犯罪案件不再是单单与一个国家相关,而可能涉及到几个国家执法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预防计算机犯罪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预防经验,另一方面,加强执法合作,坚决打击跨国犯罪。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的时候,预防计算机犯罪活动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没有国际合作交流,就不能取得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全面胜利。

8、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是预防计算机犯罪的第一步。邓小平同志早就要求我们: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而从娃娃抓起的不应该仅仅是计算机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包括良好的网络道德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年龄已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十几岁的“小黑客”已经出现。

总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抵抗网络上的各种不良诱惑,保护好自己利益不受侵害,同时遵法守法,不去做一些网络犯罪的事情来危害社会稳定的,遵守网络道德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

第二篇:网络犯罪的看法

网络犯罪的看法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无限便携、利润、多彩生活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由于网络自身存在的交互性、及时性、跨地域性、非实体性等特点,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冲击着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在我看来,它将在有形或无形中导致新一轮的社会秩序的变迁.形成因素:计算机网络空间中资源全球共享,数据传输信息化,任何人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世界便尽在掌握”,计算机以其高效、智能、规范等优势迅速溶入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另一方面,没有围墙、没有铁锁、没有防盗门、没有国家卫兵,没有坚固防护的“第五空间”俨然一个世界大同的广场,一切都是公用的,没有了家与国的概念,极端的互动开放与贫弱的安全防护,就为时刻肆机作案,谋取非法利益的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个显示才华的新的广阔舞台。

一年之间,翻了一番。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软件、影视、唱片的著作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商家损失之大无可估计;网络商务备受欺诈的困扰,有的信用卡被盗刷,有的购买的商品石沉大海,有的发出的商品却收不回来货款,更有甚者,已经挑战计算机和网络犯罪几十年之久的黑客仍然是网络的潜在危险。计算机犯罪专家唐•帕克说,将来,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类型可能会不复存在,所有的经济犯罪都将是计算机犯罪,因为各种工商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犯罪主体具有多样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年

龄、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网络犯罪,成为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体。

2、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据统计网络犯罪年龄多数在18至46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甚至有好多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

3、计算机网络犯罪是高智能犯罪。大多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作案的犯罪分子都具有相当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作案前往往精心策划,周密预谋后再进行犯罪活动。

4、具有极高隐蔽性。一般犯罪案件都有现场、凶刀、血迹、枪弹、血衣等实体的迹证。但是,网络犯罪留下的最多也仅有电磁记录。这些无形操作来实现的,作案的直接目的也往往是为了获取这些无形的电子数据和信息。犯罪分子作案后往往不留任何痕迹。因此这种犯罪行为不易被发现、识别和侦破。据一项统计显示网络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只有大约4%的案件会被正式进行侦查。

5、社会危害性严重。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涉及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国民经济生活的日益紧密结合,金融系统、交通控制系统、民航指挥系统、电力电信系统、军事指挥系统等各个部门的关键设施都基本上有计算机网络系统控制。这种紧密结合性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犯罪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性。任何一个部门领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安全的漏洞或问题都会导致该部门以及相关领域出现秩序混乱、系统瘫痪,损失将是不可想象。

6、计算机网络犯罪具有国际性特点。由于网络具有“时空压缩化”的特点,网络犯罪冲破了地域限制,国际化趋势日益严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从网络上任何一个节点进入网络,都可以对计算机系统侵入或犯罪。

第三篇:极端犯罪的形成机制及其预防与应对

极端犯罪的形成机制及其预防与应对

周朝英

2013-06-02 08:21:00来源:《犯罪研究》2012年第1期

关键词: 极端犯罪;心理机制;犯罪预防;犯罪应对

内容提要: 极端犯罪的共同心理现象是行为性质极其严重;诱发因素与行为及结果相比明显缺乏逻辑联系;犯罪人经历过早期的挫折及心理创伤有严重情绪积累。极端犯罪行为人心理有共同本质即需要获得对生命、财产的控制权。其形成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极端犯罪行为的预防与应对包括社会和警察两个方面:即全社会需要对极端犯罪行为加强预防;警察对极端犯罪行为也要有特别的应对。

所谓极端是指事物发展的一种极其超常的状态。极端犯罪行为则是一种以极端的方式侵害他人生命或社会财产安全的行为。如以极其残暴的方式杀人或一次杀死多人的犯罪、以极其恶劣的手段侵害社会财产或侵吞社会财产数额极大的犯罪。无论从中国历史来看还是从世界范围来考察,这些犯罪都是一些极端行为。

一、极端犯罪人心理和行为的共同特征

极端犯罪,无论是侵害他人生命的,还是侵害巨额社会财产,都有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一)行为性质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端恶劣

近几年,连续发生的以极其残暴的方式杀人或一次杀害多人的犯罪、以极其恶劣的手段侵吞社会巨额财产犯罪,不但惨绝人寰、社会公平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而且给整个社会人民群众的心理带来极大的恐慌或强烈心理震荡。杨兴海连续杀人侵害了67条人命、很多时候还杀人奸尸 [1],黄勇连续残害了17名青少年

[2],邱兴华在道观里一次就残杀无辜香客及道长10人、在逃跑过程中又残杀一人 [3],杨佳在20分钟内杀害警察6人,伤警察3人及保安1人、其中有4人是在7秒钟内被刺死 [4],郑明生一次就杀害8个孩子重伤5个、瞬间13个家庭陷入了黑暗 [5];赖昌星集团走私案涉及金额达数百亿元、“红楼”成了他和性问题绑在一起的罪证 [6],许迈永个人贪腐案涉案金额超过2亿、玩弄女性几十名 [7]„„这些案件的制造者们要么是视生命如草芥、要么肆意侵吞国家财产的同时也把众多的女人当成自己的玩物,其行为无不罪大恶极、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极端恶劣的影响。

(二)诱发因素与行为及结果相比明显缺乏逻辑联系

在上述列举的案件中,每一个杀人犯罪人都是在遇到一定挫折刺激以后开始杀人的,但杀人案件的被害人都是那些和犯罪人没有关系的无辜者,并且和他们

所受到的刺激相比其结果的严重程度则根本无法比拟。每一个经济犯罪人所受过的苦难都已成为过去,他们所敛积的财富和生存所需相比已是天文数字,特别是许迈永这样的政府高级领导干部,即使这些数字化归为零,他也不会有饥寒之虞,他父亲给他留下的财产也足以让他的后人生活得很好。

(三)经历过早期的挫折及心理创伤有严重的情绪积累

杨兴海曾因得不到家庭及时提供食物贫穷无助、打工被克扣工钱心理受挫加上因偷窃一次次被处罚、女友的背叛而开始杀人的,他对社会和他人形成了强烈的不满,因此他在作案中特别心狠手辣,不留活口 [8]。黄勇受到的孤独与冷漠、生活乏味与挫折使他对影视中的英雄暴力行为有畸形的偏爱;邱兴华在人生中一次次失败,铁瓦店的道长对她妻子的一个小小的侵犯成为他情绪即将漫溢的最后一滴刺激;杨佳在二十多年的母亲不断上访、父亲很少给予关爱的氛围下长大,对社会和他人的仇恨早就在他心中塞满,并且不可名状,警察的不当处置恰好让他的攻击心理有了方向;

这些心理创伤所致的情绪积累使杀人犯罪者对社会和他人极端仇恨,进而形成攻击心理;使经济犯罪人在未来需要不断囤积财富来缓解内在的焦虑并不断地寻求不同的女人对自己的安抚与认可。

(四)以获得对生命和财产的控制权为目标

极端犯罪有的是以剥夺他人生命为目标,有的以侵吞巨额财富为目标,但只要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心理本质:即获得对生命、财产的控制权。

二、极端犯罪人心理和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

犯罪人强烈的控制欲望,往往是心理上的极端匮乏感所造成的,而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匮乏。心理上的匮乏感和实际是否匮乏不一致时,往往预示着当事人的心理因各种因素发生了扭曲。这些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既有内在的早期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包括当前外在刺激因素的影响。

(一)早期内在心理因素使他们心理和行为开始走向极端

1.边缘性人格特征是极端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

边缘性人格特征是指在人格特征方面具有与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相似的特征。所谓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指人在表面上似乎很正常,但常因人际关系、婚恋矛盾、情绪问题困扰而出现的心理极端异常。这类人在内心层面有严重的身份认同紊乱、不能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情绪极端不稳定、挫折耐受性差、有真实的或想象的被抛弃恐惧、有强烈控制欲望等特点。

极端犯罪人之所以行为如此极端,与他们有着病态的人格特征有关。杀人可以让他们的内心矛盾困扰得到暂时的宣泄;敛财可以让他们找到一种安全感,寻

找女人并制服她们可以体验到控制和自我价值。杀人犯罪者,就是典型的边缘性心理障碍者。经济犯罪人在表面上看不出来,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较强,他们可以通过获得对生活的成功驾驭来掩盖他们的内心的紊乱和焦虑。

2.早期的客体关系不良是极端犯罪行为形成的心理根源

早期的客体关系 [9]一般是指孩子和父母亲或其他重要的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客体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孩子是否有足够的爱心,在孩子因心理或生理的需要而渴望父母或其他抚养人的关怀和照顾时,对方是否能及时出现并给孩子足够的爱抚和必要的物质帮助。对方如果高兴时给孩子畸形的温存,不高兴时心不在焉或懈怠,或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体验到的是被抛弃和拒绝感,这种被抛弃和拒绝感又进一步演化为孩子的自我价值被忽视或贬低,最终形成的是愤怒的情绪,或对生活的无名的焦虑情绪。愤怒的情绪会被孩子移情到周围的人和事物上去,成为一股破坏或毁灭的动力。对生活的焦虑情绪会让孩子拼命努力累积财富到畸形的地步,以避免未来陷入困境。他们还会把与父母的关系投射到自己的情人或配偶身上,带着对父母的不满去与对方相处,常常把对方激怒后重新演绎父母与自己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又再次使当事人经历客体关系的心理创伤,从而得出结论:最亲的人都会如此地伤害自己,其他人会更糟。或自己根本没有价值,没有人会看重自己。于是他们要么用暴力控制女性或其他人、要么用金钱和地位来控制女性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地位。

3.寻求病态控制感是极端犯罪行为主要心理表现

由于对他人的极端不信任或自己的无价值感,这类人的内心是脆弱、空虚的,他们会把他人想象得很卑微,所以他们无视别人生命的价值。或是通过剥夺他人生命或是通过性的征服来验证别人的卑微。他们投射到别人眼中的影像(即自我心像)也是极其卑微的,为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需要寻求一份对周围世界的控制感觉,这种控制的感觉驱使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出人头地。由于自身能力的强弱不同,他们这种控制欲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当他们的能力不能从主流社会中拿到所谓的那份自尊时,他们就会对生命开始无休止的杀戮和对异性的变态残害;当他们的能力足以让他们在主流社会往上爬时,他们则会对财富进行无止境的暴敛、以及对异性的变态的占有。

(二)当前外部环境因素强化了他们的极端心理

1.外在归因模式强化了扭曲的价值观念

极端犯罪人往往被人们想象成十恶不赦的恶魔。可是只要对他们每个人的人生成长史进行细致分析,都会发现,他们原本都不是恶人,他们自己也不承认自己是恶人。杨兴海在等不到父亲为自己送食物时开始选择的是出去打工。邱兴华会为起诉书中说他从小就有小偷小摸行为而上诉,会为乡亲解决五十人吃水问题而感到自豪,觉得人生做了一件大事。郑明生给邻居的印象也是非常和善的。那些经济大案的当事人更是有一些突出的特质,才有机会走到可以操控巨额资金的舞台上的。这些人之所以会成为犯罪人,人们在分析时都会提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依然是外因,是非决定因素。极端犯罪人忽视了自身的一些本质问题,在遇到社会压力和刺激因素影响自己时,选择的是对社会和他人的归责,而不是自我的检视。这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外部归因模式影响有关。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成员心理上经历着历史变迁所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以各种方式折射到家庭中,使家庭成员投入更多精力以应对外部世界所带来的压力。在这同时由于个人素质不同,所感受到的压力强度不同。那些个人心理或生理素质较差的成员所感受到的压力会更强,会对社会有更多的抱怨,这种抱怨会在无形中传导给孩子,使孩子学会遇事总是寻找外部归因。邱兴华说:“我杀他们就像我在执行死刑,他们闯了我的法场。人格代价比10条生命重要,就是人要有名才能活、树要没有皮就不能活的道理。”所以十一条人命和他自己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指使下都遭到了毁灭。许迈永提到自己经历时写到:“记得1989年,第一次去深圳、珠海,是随几个搞经济工作的领导一起去的。我们当时住的是四星级以上的宾馆,吃的都是饭店里最好的,一顿饭就要四五千元。„„我一年的工资还抵不上一顿饭钱。”所以他心态失衡了,不择手段捞钱,不断地从不同女人那里寻找自我。

无论是极端暴力犯罪人还是极端经济犯罪人,他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端的扭曲:自我高于一切,包括他人的生命。

2.转型期社会焦虑加剧他们的心理冲突的张力

所谓社会焦虑,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10]。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治和经济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出现的明显的不平衡,公权力的扩张、官员的腐败、民众对生活进一步期待,都会形成一股心理张力并与个人过去心理冲突张力发生叠加,使他们的心理张力进一步增强,即使遇到微小的不良刺激都会成为非理性行为的导火索。这就是为什么在二十多年前整个中国一年都不会发生几起杀人案件,而今天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恶性程度上杀人案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二十多年前经济案件涉案金额数百万、数千万即引起社会强烈震荡,而今天动辄数亿元金额却如此常见的原因。

三、极端犯罪行为的预防与应对

对极端犯罪心理机制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并做好已发生此类犯罪的应对工作。

(一)社会对极端犯罪行为的预防

1.政府部门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减低社会成员的焦虑水平

在社会飞速发展之前,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也会有很多存在的,但社会发展节奏低、差异小、刺激少,他们崩溃爆发的机会就少。当然社会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必然要求,但为减少社会的问题成员爆发的机会,政府部门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管理层的公平公正,以减少社会成员相对被剥夺感。同时,增加弱势人群的社会

福利,最终减少社会成员的焦虑水平,以防止有内在心理冲突的社会成员的心理张力的增强。

2.文化宣传部门加强心理健康宣传的深度,提高社会成员的认知水平文化宣传部门要加强对边缘性人格障碍、反社会心理障碍等的病理性特征的宣传,提高社会成员的自省意识,减少外在归因,使社会成员自动调整欲望水平,主动寻求心理创伤修复,寻求积极的自信提升途径。

3.学校加强问题应对教育,培养危机处理能力

学校不仅是要进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培训教育,帮助社会个体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当前或未来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4.社会组织及大众传媒加强爱心教育与培养,提高社会成员爱的能力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要倡导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保持适度和平常心理,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充分表达、传递对孩子的接纳和关爱,帮助孩子学习细心地体验爱的情感、对他人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

(二)警察对极端犯罪行为的应对

1.普及犯罪心理学知识宣传,增加人际之间的理解和接纳

公安学领域有义务进行更多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宣传,增加警察个体及其他社会成员对回到社会的违法犯罪者的理解、接纳和包容,创造更加和谐的氛围,让他们来到社会上少一些排斥和歧视,以促使违法犯罪者的人性的回归。同时帮助一些有不良情绪的个体、身居财物控制岗位又有强烈焦虑的官员增加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以避免心理的进一步畸形发展。

2.善用共情技术,减少办案中出现的主客体之间的对抗

“共情”技术是人本心理治疗的治疗技术之一,其具体方法是治疗师充分体验来访者的内心困扰,并用非常体贴的方式反馈给对方,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被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从而帮助当事人化解掉内心的冲突和困扰。警察在和办案对象互动时恰当地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如语言中有这样的模式:“我能体验到你的困难和不便,因为这样你就会有~结果。可是你如果不遵守法律或不按规定行为,又将有另外的~结果。你能否想想别的办法可以做到既解决问题又不会给自己带来涉法方面的麻烦?”相信即使是有心理障碍的偏执认死理的人,听到这样诚恳的语言也会被感动的。

3.掌握一定心理治疗技能,预防特殊社会成员心理的恶性发展

外在归因的人对他人的信任非常有限,此类人由于特殊的人格特点又容易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成为警察工作的对象,如果警察具备一些心理治疗的技术与技

巧,则可以在他们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产生一些影响,以使他们的心理不至朝着恶性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得到缓解,引起极端犯罪的各种因素还会持续地发生着作用,所以应对极端犯罪的分析、研究和应对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孙展,韩复东杀人狂魔小时候不敢杀鸡何以成嗜血的杀人魔鬼[EB/OL].http://.cn2003年12月08日11:37京华时报

[2]刘晓燕等.平舆特大杀人案犯黄勇自述一个杀手的心路历程[EB/OL].http://.cn2003年12月29日11:01新华网

[3]丁静、聂晓阳.《新华网》对话邱兴华实录

[EB/OL].http://news.huash.com/2006-12/08/comlent_5953279.htm

[4]陈和华.犯罪:环境诱因与人格缺路的结合一杨佳案件心理分析[J].犯罪研究2009年第2期

[5]禹海君.“杀人狂魔”郑明生为何疯狂行凶[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3/24/content_13236625.htm

[6]上等流.涉案人员600多涉案金额数百亿一厦门远华走私案[EB/OL].慧眼识天下精彩视频论坛http://news.xilu.com/2009/0807/news_112 7939.htm1出处:2009-08-07 11:02:30

[7]新华网[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i/2011-07/19/c_121687423.htm

[8]中国《新闻周刊》,杨新海何以成嗜血成性杀人狂[EB/OL]

http://.cn2003年12月05日13:26东方网。

[9]林万贵:《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0]聂北茵:《访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透视社会焦虑症》,中国青年报,2011年08月01日02版。

第四篇:浅谈网络犯罪与防范措施

浅谈网络犯罪与防范措施5篇

【篇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在审判实践中,网络新型犯罪呈现多发和上升趋势,为了有效打击治理网络犯罪,经过对我院近两年来涉网络犯罪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关于网络犯罪的相关条款,网络犯罪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网络的犯罪。即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网络作为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如黑客入侵、传播木马病毒等。涉及到的刑法条文有第二百八十五条和第二百八十六条,罪名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二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其他犯罪。随着信息网络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应用,有些犯罪分子把计算机信息系统及

网络作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工具。这种类型涉及的犯罪罪名比较广泛,有诈骗罪、盗窃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等。我院近两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没有涉及第一类网络犯罪的情形,涉及到第二类网络犯罪的共有18案,包括盗窃罪1件、诈骗罪3件、强奸罪3件、宣扬恐怖主义罪1件、贩卖毒品罪4件、出售假币罪及伪造货币罪各1件、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1件、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2件、诽谤罪2件,其中审结15件、移送2件、1件未审结。

二、主要做法:

网络犯罪相比现实犯罪而言,社会危害性大,隐蔽性更强,涉及的犯罪方法种类繁多,花样日新月异,这对我们刑事审判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及时有效的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组建专业的审判团队。我院在刑事审判庭专门设立了审理网络犯罪案件的合议庭,审判长由刑庭副庭长担任,合议庭成员由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多年的、审判经验丰富的审判员组成。对我院受理的涉网络犯罪案件,统一由该合议庭进行审理。

2、依法履行职责,从重从快打击网络犯罪。网络犯罪具有种类多、涉及面广、传播快、危害人群众多、危害大、隐蔽性强等特点。受害人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有国家工作人员,也有企业工作人员;有知识分子,也有一般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危害巨大。我院始终坚持对该类犯罪依法从重从快进行打击,已审结的15件案件中,我院平均结案时间为1个月,最快的在10天内结案。对审结的15案中的涉案人员

21人,判处10年以上刑期的2人,3年以上刑期的9人。

3、精学深研,精准打击网络犯罪。网络犯罪隐蔽性和专业化相对其他案件都较强。我院从三方面入手强化审判人员的知识更新,以确保精准打击网络犯罪。一是研究这些案件的犯罪特点,作案手段,同时组织干警学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形式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及计算机网络信息相关知识,在审理这些案件中,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庭审层次分明,运用法理知识使被告人认罪伏法。二是聘请相关专业人员为干警讲授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加强干警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遇到具体的网络知识问题仍无法破解的情况下,邀请相关专业人员专案进行指导,并邀请有此类专业知识的人员陪审案件。三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交流协作和沟通。我们在审理此类案件中,遇到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如:

U盾、流量、短信群发器、银行信使、视频文件、声讯台等,虚心向涉及到这些专业知识的部门请教学习,通过学习,掌握了这类犯罪的特点,对分析案情和准确定性量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为打击该类犯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加大宣传力度,预防网络犯罪。(1)我院多次组织干警到天惠亿家超市门前、桢州公园、老城集会等公共场所以案讲法,宣传网络犯罪的有关知识,提醒广大市民提高防范意识。(2)利用网络庭审直播、微博、宣传报道等媒体方式进行宣传。如穆某某、李某二人诈骗一案,二被告人使用无线电发射设备(小区短信群发器),向所经区域的手机用户群发虚假信息10387条,实施诈骗行为。受理该案后,我院经过对案情认真分析,认为该案影响面广,危害大,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典型性,即决定通过网络庭审直播

和微博的宣传形式审理该案,并当庭宣判,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邀旁听了该案。通过这一案件的网络公开审理,使广大网民对网络诈骗犯罪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提高了广大网民的防范意识。

三、存在问题:

网络犯罪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类型案件,我们通过此类案件的审理,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困难。(1)网络犯罪种类多,犯罪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审判人员的知识更新较慢。(2)涉及诽谤犯罪的案件,属自诉案件范畴,这类案件因涉及到电子证据的取证及证据固定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对自诉人而言,举证十分困难,法院受理后自诉人往往无法提供相关的证据,而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没有相应的技侦手段,无法调取该证据,致使该类犯罪不能得到有效打击。(3)涉网络犯罪案件中,涉及的电子数据证据较多,对电子数据证据的收集、提取和固定在司法实践中还需进一步规范。

四、需加强和提升的方面:

1、加大干警对新类型案件法律知识及网络知识的培训学习。随着数据化、网络化的普及和高速发展,涉网络案件将会出现更多类型,专业化和隐蔽性也将会更加趋于增强,对审判人员的要求将会更高,所以作为审判人员的知识更新,无论是在法律知识还是网络知识方面始终不能松懈。

2、积极引入网络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把专业化技术人才引入审判,将有利于通过庭审快速查明事实,准确定性,有效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3、加大与电信、金融等单位的联系和协作。通过进一步加强联系协作和沟通,社会多方配合,形成打击网络犯罪的合力,有效追回涉案款物,遏制涉网络犯罪的发展势头。

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市民防范意识。

【篇二】

近年来,我国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随着“互联网+”的推行,网络已渗透到越来越多的生产生活领域,其在构筑起便捷的沟通平台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网络犯罪案件为视角进行分析,浅析网络犯罪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犯罪案件

特点

原因

对策建议

一、网络犯罪的概述

(一)网络犯罪的定义

网络犯罪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普及发展演变而来,具体来说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网络犯罪的定义存在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观点。狭义的网络犯罪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侵害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广义的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侵害对象或者以网络为侵害工具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笔者认为对网络犯罪应当进行广义上的界定,即通过计算机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危害计算机系统,妨害互联网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并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二)网络犯罪案件的特点

1、犯罪主体呈低龄化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和全民化,网络犯罪的主体平均年龄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因为他们从小就接触到计算机,他们的成长期正是中国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学到计算机应用本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作案技巧。譬如运用计算机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在网站上发布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盗取网络帐号、公民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等。据笔者统计,新洲区院近三年来,办理的利用网络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2、犯罪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行为人的身份可以虚拟化,网络犯罪也没有特定的表现场所和客观表现形态,不易识别,也不易被人发现,作案范围一般情况下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行为人对犯罪结果发生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与传统犯罪相比,不易被公安机关侦破,犯罪的安全系数高。如新洲区院办理的涉嫌网络犯罪案件中,公安民警在侦查犯罪嫌疑人蔡某某涉嫌诈骗案时,蔡某某所在的作案地点长期关闭,周围居民反映,每天早晚有多名年轻人结伴进出,这才引起民警警觉,以消防检查为由进入作案场所,发现十余名青年男女每人面对着一台电脑,每台电脑都登录着多个QQ和微信号,疑似正在进行网络诈骗,这样才导致案件发生。

3、犯罪成本低,社会影响面广。

当前,网络犯罪成本低廉,犯罪嫌疑人只需一台电脑,连接互联网,雇佣能熟练操作电脑的青年男女,即可开始在互联网上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除了犯罪成本低,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迅速,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没有国家、区域的限制,传播范围无限制,具有将时间、空间高度压缩于一体的优势,且迅速突破地域局限,加大了犯罪案件的复杂性,增加了破获案件的难度。

4、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的国防、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都实施信息化管理,这些部门的计算机一旦受到,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造成的破坏甚至连行为人自己都无法预测和控制,严重危及国家安全,或者导致公民个人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其造成的危害比传统犯罪大得多。如新洲区院办理的蔡某某雇佣十余名社会青年为业务员,通过QQ和微信添加好友,并自称为“专家”,向不特定股民推荐股票,股民如获利,便收取30%-50%佣金,亏损则由股民自行承担,致使数百名股民上当受骗,给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5、网络犯罪管辖权存在争议。在实践中,网络犯罪的特殊性给网络犯罪管辖权带来了新的问题。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刑事案件以犯罪地管辖为主,以犯罪人的居住地、案件的最初受理地管辖为辅。但网络犯罪因其自身的特点,往往造成其管辖权的冲突。

以新洲区院办理的张某某诈骗案为例,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在北京、江西等地通过手机上网购物作案,难以明确作案地点,被害人京东商城系在全国范围内调货发送,报案人武汉京东金德有限公司只是京东商城的华中地区公司,发货并不全在该处。根据一般意义上的犯罪地,犯罪分子登陆信息网络所在地应该可以作为犯罪行为发生地,被害人所在地应该作为犯罪危害结果发生地,相关各地都应该有管辖权。但从司法实践看,普遍的管辖权并不能实现对犯罪分子更好的打击,相反容易造成办案部门争抢案件或者互相推诿,以至浪费大量的司法资源或者打击不力。因此,网络犯罪管辖不明的状况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打击网络犯罪的障碍。

二、网络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易诱发犯罪

在网络空间中,没有地域的概念。一位美国计算机犯罪专家说到:“这里的犯罪方式既廉价又无处不在……所需的只是一台连上因特网的计算机。而且,从理论上来说,潜在的受害者数量只受一个因素的限制,即与因特网相连的人数。”因此,网络环境是跨时空性的,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更具有高度的隐蔽性,犯罪过程只在网络中形成无形的电子数据和电磁记录,呈现不稳定、易改变、易删除,易销毁的情形,低风险、高回报的诱惑使人容易突破自身道德防线而进行违法犯罪。

(二)技术管理措施滞后导致防范打击不力

在当前,网络犯罪案件已经几乎和技术密不可分,在此类案件中,嫌疑人往往都比较熟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公安机关网监民警要想侦破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在很大程序上体现一场智力的较量,一场技术的较量。现有的技术管理在网络环境内并没有完全与时俱进,网络安全防范手段存在缺陷。同时,从网络个人用户来看,大多数网民缺乏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不知道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计算机不受攻击,或者在感染了病毒、木马等有害程序后毫不知情,社会大众普遍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已明显滞后,这也是导致网络犯罪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制不够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网络违法犯罪的刑事、行政立法,出台了一系列的部门规章,构建了我国预防、查处、惩治网络违法犯罪问题的法律法规体系,但从实践来看,存在刑事立法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制约了法律层面对于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惩治效果。如窃取他人账号,破解密码实现自己免费上网“窃取服务”的犯罪为例,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盗窃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帐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264条的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由于当前网络用户基本都采取包月或包年上网,对被盗上网帐号用户来说达不到电信资费损失较大或者根本没有损失,以传统思路来评价网络空间中的“盗窃”行为造成适用困难。此外,还存在司法实践环节的诸多困难,如电子证据的取证、固定、鉴定、举证等问题,这些都没有法条可遵循。

(四)网络犯罪的综合性防护体系尚未全面建成。

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网站经营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他们对侦查机关的工作往往在消极配合甚至不配合,影响案件调查取证。公安机关的网侦、刑侦、经侦、治安等相关业务部门在网络犯罪案件线索的发现和核查等方面没有完全形成信息互通、协调配合的机制。此外,有的犯罪嫌疑人使用境外服务器建立网站,涉案数据保存在境外,通过涉外司法途径获取证据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在国际协作方面力度不够,协作效率低下,还需进一步完善跨国打击网络犯罪的协作机制。

(五)法制观念淡薄,网络犯罪法制宣传不到位。许多网络犯罪的产生,犯罪行为实施者本身并没有具体犯罪动机或犯罪目的,仅仅是因为法制观念淡薄或道德感的缺失而实施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三、网络犯罪的防控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

1、增加网络犯罪的具体罪名。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这就导致了许多网络犯罪行为通过立法上的空白最终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为了更好地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建议完善网络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在有关的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中明确网络犯罪中的诸多专业术语。譬如如何定义虚拟货币与财产?

何为侵入?这些术语既是专业技术用语,更是法律上的新概念,使现实中五花八门的网络犯罪有法可依、处罚有据。

2、增设单位作为网络犯罪主体。

我国目前《刑法》规定的计算机犯罪主体仅限于自然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存在各种形式的由法人实施的网络犯罪。在《刑法》中增设法人网络犯罪的相关章节或条款,是现实的需要。在网络犯罪中至少把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等增加单位作为网络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罚金刑或其他惩治性措施。除此之外,应进一步调整单位罚金刑在罚金裁量制度、单位累犯罚金刑制度方面的缺陷。

3、进一步明确网络犯罪的管辖权

网络犯罪的管辖权问题是立法的一大挑战,虚拟的网络世界,很难确定具体的犯罪行为实施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目前,采用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条:“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针对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络接入地,网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管理者所在地,被告人、被害人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地,以及被害人财产遭受损失地。

笔者认为,一味以传统方式不变应万变来判断网络犯罪相关行为究竟由谁来管辖,并不能实现司法的高效率,难以及时打击犯罪,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明确网络犯罪的管辖权。一是在国际层面应当加强国际司法协作,以实现对网络犯罪相关行为的有效打击。二是在国内层面应适当提高效率,可探索建立优先管辖原则,或以立法形式固化网络犯罪相关行为的特殊管辖原则,避免产生实际管辖争议,导致抢案或推诿。

(二)提高网络安全技术防控

一是建立国家级漏洞库。从技术角度来看,网络是通过无数的硬件、软件等的结合体,网络离不开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是计算机系统或者软件,它本生就存在一定的漏洞。目前我国还没有建成国家级的安全漏洞防护库。对于操作系统、软件漏洞的发现、收集、分析、整合、应对缺乏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软件编制能力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大建立国家级漏洞库的力度。二是加强数据加密技术研究。就目前网络犯罪案件的高发势头而言,我国现有安全防范技术还远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建议充分借鉴国外的网络安全技术,依靠各种技术手段,大力推广数据加密技术。提高

“防火墙”技术研发,利用掌上指纹扫描等手段,提高网络用户登录网络系统时的安全性,积极改进通信协议,增加网络安全功能,加强对网络犯罪的防范和控制。三是加强对有害信息的技术过滤。要通过各种过滤软件加大对特定人群、特定内容的防护力度,及时过滤各种有害信息,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防止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三)加大网络犯罪打击力度。

一是公安机关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将管理触角延伸到网络当中,通过设立“网上警务室”进行法律宣传和网上接警,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网络犯罪问题,维护网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对网络犯罪的调查取证能力,大力提高网络队伍侦查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及时发现各类网络犯罪行为线索,充分利用先进的工具和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设置“陷阱”,加强监视等办法,在网络上跟踪、追查网络犯罪人员。三是加强侦查技术与装备研发工作。只有研发和运用科技水平含量高、针对性强的侦查技术,使用携带方便、功能强大的现场勘查工具,才能在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分子的行动中取得主动权。

(四)构建综合性的网络犯罪防护体系。

网络犯罪的治理不是一个小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预防和遏制网络犯罪的综合防护体系,才能有效地制止网络犯罪。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由银行、其他行政机关、网民、运营商、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组成的三级防护体系。银行要履行监管审核职能,重点加强对财产网络犯罪特别是虚拟财产市场的监督力度。其他行政机关在网络犯罪未直接被公安机关侦办时,要全面收集证据,履行报告者的职责,积极与公安、检察机关协作配合,及时移送涉嫌网络犯罪案件。运营商要履行防护功能,通力合作,尽可能地保障用户的帐户安全,不断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对潜在的隐患进行主动性防御。网民要切实履行举报职能,共同管理网络安全,制止网络犯罪,从而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全面监管的网络犯罪防护体系。

(五)加强网络法制宣传与教育

一是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逐步树立起正面、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如专门开展对于从事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管理、维护工作人员的教育,开展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等模式,通过分层次、分部门的教育活动,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推进良好的网络文化建设。二是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通过制定行业规范等方式,培育、弘扬、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倡导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建立遵守道德规范,促进网络

“虚拟社会”的道德文明,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三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开设网络德育、网络法律相关课程,让网络教育进课堂,让网络教育进社区,倡导绿色上网,大力宣传有关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培养其法治观念,用法律意识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有效地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

【篇三】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期,它极大地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必然引发了的安全隐患。正确对待网络犯罪,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网络犯罪的发生,对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犯罪的形式

网络的犯罪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网络信息,窃取他人钱财

由于电子购物、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的兴起,引起大多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业务的电子化。但是由于监管力度相对比较薄弱,无法全面的进行资金流向的全程追踪,使得不法分子利用系统缺陷,远程侵入个人或者企业的资金系统盗取钱财,这种形式的犯罪严重地损害了个人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2.网络诈骗,引诱犯罪

科技的迅速发展,每天人们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其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心理进行诈骗,例如抽奖获赠大礼品等诱人的信息。当人们点击时就会自动的从你的账户中扣除相应的款项,还有一些掺杂犯罪信息,使得一些对法律不熟悉的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更有甚者直接在网络中寻找犯罪同伙。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犯罪的发生。

3.侵入网络系统进行犯罪

犯罪分子在受害人无意识的状况下,窃取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计算机信息,进行复制、篡改,从而侵犯了使用者的切身利益。这种违法形式破坏性大,危害性大。

4.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他人名誉

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隐秘性等特点。出于种种原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特点散播一些反社会、反人性以及攻击他人的文章或言论,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他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5.传播色情信息

由于互联网支持图片与视频的传播,使得色情信息在网上大量传播,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他们本身的自制力较差,很容易收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也不利于社会的监管。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

与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

1.犯罪手段比较专业,智能化,危害较大

与传统的犯罪人员相比,大部分网络犯罪人员都是利用网络漏洞,或者自行开发软件窃取他人的信息等来实施犯罪,这就要求犯罪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由于信息化的普及,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尤其是国防、通信,电力等方面,如果受到犯罪分子的攻击,并成功地进入这些系统,这会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2.跨域大,风险小

网络空间是独立于现实空间的一个虚拟空间,其中不同地域的人员可以协同犯罪。与传统的犯罪相比,犯罪人员无需出现在案发现场便可实施犯罪,使犯罪被抓获的风险率降低,有些犯罪分子隐藏身份,跨国犯罪,由于不同国家对于网络犯罪的判定标准不同,使得对于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有所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网络犯罪。

3.犯罪成本低,回报率高,隐蔽性强,查找证据较难

网络犯罪人员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进行犯罪,这与传统犯罪相比极大地缩减了犯罪成本,收益高。在虚拟的空间犯罪,犯案人员进行的所有操作反映出来的仅是一些数据,这就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了一定的隐秘性,这就给调查取证造成一定的难度。

4.网络监管体制不健全

计算机网络是新兴的技术,发展不够成熟。由于立法部门对互联网缺乏一定的认识,无法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网络秩序。另外,对网络犯罪的形式了解较少,从而导致了网络犯罪不易被发现,被侦破的情形,无法真正的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对于网络犯罪的防范途径

网络犯罪对个人、企业以及国家都能产生较大危害,又鉴于对网络犯罪的司法体制不够完善,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侦破过程中存在难度,因此应该做好网络犯罪的防范工作。对于网络犯罪,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从个人和企业方面考虑

对于网络技术,由于其监管制度和立法制度都不够完善,风险相对较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自觉抵制。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防火墙,设置密码,且不在公共网络情况下用自己的账户处理关于证券、银行账户等有关事项,不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此外,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不断自行开发监管软件,修补系统的不足,强化系统,保护公司的财物安全,维护网络安全。

2.从国家方面考虑

首先,促进网络文化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青年人是我国发展的主力军,由于网络犯罪的低龄化,大部分青年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无法正确运用网络技术而给国家、社会乃至家庭都造成了一定损害。因此大力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提高青年人的法律意识,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青年人自觉抵制网络犯罪,从而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来学习了解网络。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体制,完善网络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保证顺利进行案件侦查。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变动性较大,应该在网络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管,防止犯罪的发生。网络犯罪的多样性,要求网络犯罪的立法应该与之相适应,不让违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此外,对于网络犯罪这也要求相应的办案人员不仅要有熟悉的法律知识和高超的侦破技能,而且还要求他们要对计算机网络计算有一定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案件的侦破。因此,国家应该提高相关人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

最后,互联网的全球化,使得网络犯罪也趋于全球化。鉴于网络犯罪带来的连锁危害,仅靠一个国家之力是无法真正的起到防范作用。因此,国家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相互借鉴各国有效地防范措施,加强对网络犯罪的制止。

综上,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它具有极大地破坏力和危害性,我国应该加强对网络犯罪的了解和警觉,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提高侦破技能,而且,还应该提高全国人民的防范意识和法律观念。针对网络犯罪的跨领域性,各个国家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联合起来,共同打击网络犯罪,这就有效地杜绝了网络犯罪的发生,从而保证各个国家的信息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定。

【篇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新应用的广泛普及,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互联网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因其跨地域、技术强、犯罪成本低等特性,成为了违法犯罪迅速滋生的温床。网络犯罪高发频发、作案手法多样翻新、侦查办案难度增大、办案成本越来越高等都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当前网络犯罪的形势

(一)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扩展。由于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传统的违法犯罪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向互联网转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领域不断扩展,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黄赌毒等网络违法活动繁多。

(二)网络犯罪跨地域作案明显。网络犯罪不同于传统犯罪,传统犯罪的最大特点是有地域性,而网络犯罪没有地域性限制,跨省,跨境犯罪已成常态。

(三)形成了固定的利益链条。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了固定的利益链条,犯罪分子往往分工明确,发送诈骗信息、在网上转账、取款等都有专人负责,犯罪行为得逞后立即分赃,形成了专业化、组织化的犯罪利益链条。

二、做好打击网络犯罪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教育培训,加强普法宣传。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和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二是加大网络犯罪行为及危害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社会整体的安全防范能力。三是加大网络法律普及推广力度,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网络违法行为及法律后果,自觉中止违法行为

(二)开展专项打击,加强小案串并侦查。一是针对高发案件开展专项打击。针对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反映强列的犯罪活动,开展专项打击,进行集中整治,打击嚣张气焰,遏制上升势头。二是对跨省案件实施专案侦查。针对涉案人员多、案情复杂、跨越多省、社会影响广泛的重大案件,集中力量、协调全国力量开展专案侦查。三是对小案开展串并侦查。网络诈骗常常具有案值小、受害人多等特点,公安机关常常难以立案。要完善串并机制,积少成多,适时串并侦查,挖出犯罪团伙。

(三)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技术手段。一是加强网警队伍建设。要按照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完善机构设置,配齐配强警力,建立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良、指挥顺畅、行动迅速的网警队伍。二是加强网安技术手段建设。要完善电子数据取证、案件线索发现、网上行为溯源、现实活动刻画、精确打击及网络特侦等全套技术手段建设,确保技术水平能够跟上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沿。三是加强网上情报侦察工作。依托网安技术手段建成的网安大数据,既是资源也是手段,是情报的主要来源也是打击工作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建设、采集、挖掘力度,实现综合开发利用。

【篇五】

网络安全从用户的要求,主要是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要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避免其他人**,冒充,修改和非法等。

网络安全从运营商的要求,主要是对本地网络的信息,读写等操作受到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和网络资源被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制止和防御网络“黑客”的攻击。

众所周知,想要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犯罪,需要研发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近日,电脑管家实验室刚刚发布的个人安全解决方案——电脑管家安全部队中的安全支付功能,就在这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防御作用。

据悉,该技术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一整套简单易用的安全工具,保护用户在线网银操作或在线购物行为中涉及的***信息或银行账号安全。其中包括专门的“安全浏览”模式,它可将用户的在线支付行为同其它在线行为隔离开来,并检查交易网站的真实性。在线支付技术还会自动评估用户计算机是否包含潜在漏洞。而为了进一步增强安全性,安全支付模式还配备了安全键盘,让用户通过屏幕上的键盘输入***号和密码,避免键盘记录恶意软件通过物理键盘窃取用户输入的机密信息。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互联网安全状况也许会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一些在网络国际上流行或新生的网络犯罪技术与手段可能会被网络犯罪分子应用于中国地区。我们将看到这种网络犯罪的形式会更加有组织性,且网络犯罪人员还具有非常深厚的技术功底,这已经是当前互联网犯罪的一个发展趋势。

网络安全从政府主管的要求,主要是对非法的,有害或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进行过滤和防堵,避免这类信息从网络上泄漏。此外,对不健康的内容和对社会稳定有影响的信息也必需加以控制。

2.网络安全的防范

网络安全的防范是一个体系和系统,必需协调,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要集成防护,监测,响应,恢复等多种技术。

网络安全的防范是通过各种机,网络,密码和信息安全技术,保护在网络中传输,交换和存储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进行控制。

网络按全的防范从技术层次上看,主要有防火墙技术,入侵监测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和数据恢复技术,此外还有安全协议,安全审计,身份认证,数字签名,拒绝服务等多种技术手段。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arp防火墙,防病毒和安全协议的技术。防火墙守住网络门户,防病毒是网络的第一把保护伞,安全协议提供了身份鉴别,密钥分配,数据加密,防信息重传,以及通信双方的不可否认性等重要功能。

第五篇:浅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施陆海

【摘要】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中一种新的犯罪形态。它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手段的普及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蔓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的安定,而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本文从主观心理、网络安全、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以及司法完善方面归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并且提出通过家庭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文化道德、法制教育,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途径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教育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四)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加强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特别是加强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这样能够根据这类犯罪主体的年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更好的预防和减少这类主体的犯罪,也规范了计算机网络行业,使其减少以至避免制

作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网站。立法之后,要帮助青少年了解相关的网络立法,使他们对自己网络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有明确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诸多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几点对策,希望能够为国家社会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提供一些思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点奉献。

下载关于网络犯罪的形成与预防及个人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网络犯罪的形成与预防及个人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信息与青少年犯罪[★]

    网络与青少年犯罪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网络事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利用网络实施盗窃、诈骗、敲诈勒索及侵害人身权利的案件不断发生,......

    当前青少年与网络犯罪

    当前青少年与网络犯罪摘要:时下,网络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我国的网民人数在不断增加,而青少年以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好奇心逐渐成为网......

    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现状及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学院:体育学院班级:10级体教2班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现状及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 ...........

    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马 百 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

    健康成长 做合格公民 《预防青少年犯罪》观后感 抚州市乐安县戴坊中心小学六(5)班 学生姓名: 詹鑫凤指导老师:黄美琴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部法律宣传教育片,5个典型的青少年......

    预防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保障民生为基础,以加强教育为根......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模版)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各位同学、老师们: 今天很高兴与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一下不良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我们又如何来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

    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 一、预防犯罪: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