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细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目了然!
近日,巫山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印发《关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施产业扶贫的意见》。《意见》提出,以扶贫攻坚工作为抓手,按高、中、低山区域布局,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全县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的“三带”特色经济。
意见还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到每一个村,你们村重点发展什么一目了然(详见附表)。每个贫困户只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全村规划,在烤烟、脆李、药材、山羊等特色产业中仍选一项,就能实现脱贫目标。
《关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施产业扶贫的意见》
摘要
工作目标
以扶贫攻坚工作为抓手,按高、中、低山区域布局,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全县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的“三带”特色经济。
到2017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位,确保所有村有1—2个特色主导产业,产业项目覆盖全部贫困农户,并实现脱贫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以100万只山羊和20万亩脆李、20万亩中药材、8万亩烤烟(“1+3”)为主的核心农产品基地。
产业布局
(一)特色种植业
按100万亩土地布局:低山带30万亩(柑橘、脆李为主)、中山带30万亩(脆李等小水果为主)、高山带40万亩(中药材、干果、烤烟)。
——低山带(海拔600米以下,30万亩)。规划种植柑橘15万亩(已发展12.5万亩;新发展2.5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1.5万亩);规划脆李10万亩(已发展3.5万亩;新发展6.5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3万亩);巩固发展樱桃等其他小水果5万亩。
——中山带(600—800米,30万亩)。规划种植脆李10万亩(已发展3万亩;新发展7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3.1万亩);其它特色小水果5万亩(已发展1万亩;新发展4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1.8万亩);林下种植中药材5万亩;提档升级特色粮油基地10万亩,巩固全国产粮、产油大县地位。
——高山带(海拔800米以上,40万亩)。规划发展以党参、独活、淫羊藿等为主的中药材15万亩(已发展7万亩;新发展8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5.1万亩);规划发展干果15万亩(已发展10万亩;新发展5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3.6万亩);稳定烤烟基地8万亩;新发展高山蔬菜基地2万亩。
(二)特色养殖业
——山羊。到2020年,在全县适宜山羊养殖的296个村规划发展山羊100万只。到2017年,全县发展山羊60万只,其中120个贫困村发展山羊28万只。——生猪及其他畜禽。稳量提质发展生猪,力保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荣誉,适度发展土鸡、蜜蜂等其它适宜产业。——生态渔业。在当阳、龙溪、平河、三溪、官渡、抱龙等乡镇发展流水养鱼1000亩(贫困村新增765亩),养殖大鲵30万尾(贫困村新增14.8万尾),养殖棘腹蛙等蛙类200吨(贫困村新增115吨)。
产业扶贫方式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产业发展,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机构资金和社会资金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支持。
(一)创新金融扶贫方式
1.与市农业担保公司深度合作,设立巫山联络站,对我县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给予银行贷款担保,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政府给予贷款贴息。
2.设立财政风险补偿金,对贫困户进行小额信贷扶贫。利用财政资金500万元作为银行风险补偿金,按1:10放大的份额为贫困户提供贷款,在3年内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免抵押、免担保的方式获得5万元以下小额信用贷款,财政资金与银行贷款资金分别按7:3的责任为贷款风险兜底。
3.建立保险业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柑橘、脆李、中药材、生态渔业、生猪、山羊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保险。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发展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
(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发展,鼓励贫困户积极将闲置土地进行流转,获得土地租金收入。按照“土地租金+股份+务工收益”的基本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1.农户按照不低于当地土地流转价格将土地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获得土地租金收益。
2.农户可以按照土地流转价格折算成股份进行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并获得股份收益。
3.实行“反承包”模式,农户按照产业园区的要求进行生产,园区负责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回收农产品,使贫困户减少对产业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降低技术和市场风险。4.贫困户将扶贫贷款、产业资金、扶贫资金等到户资金作为股本金入股,参与产业发展,按股份进行利润分配。
5.贫困农户作为产业工人,优先参与产业发展获得工资收入。
(三)鼓励社会资本下乡,倡导党员能人帮扶
1.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特色产业,采取产业入股、土地流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等方式,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鼓励涉农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和委托销售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3.依托党员能人“带”贫困户,形成带动效应,积极引导贫困户与党员能人对接,通过劳务输出、与能人签订《帮扶协议》等多种形式,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
扶贫标准及要求
(一)贫困户自主发展方式
1.贫困户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土地发展特色果品业。一是可享受国家每亩300元的造林种苗费。二是国家每亩现金补助贫困农户1200元,用于退耕补助、补植补造和后续管护,直接性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分三年兑现:第1年成活率达95%以上的兑现500元,第3年保存率达到90%以上且已试花挂果的兑现300元,第5年进入丰产期的兑现400元。三是退耕后的林木收益全部归退耕农户所有。
2.贫困户在耕地及林下发展特色种植业。一是发展木本药材及特色果品种植业的,参照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执行,所需资金从特色效益农业、扶贫、森林抚育等项目资金中解决。二是发展其它非木本类中药材的,按照200元/亩的标准补助,在特色效益农业资金中解决。
3.贫困户发展山羊养殖。建设圈舍20平方米以上、存栏基础母羊5只以上,蓄粪池2立方米以上,财政补助0.5万元,并优先安排小额信贷支持。4.贫困户发展生态渔业。建设标准流水养鱼池补助50元/平方米;大鲵养殖标准化建池补助50元/平方米;蛙类养殖设施补助50元/平方米。5.贫困户发展生猪、土鸡、蜜蜂等按上级有关政策给予补助。
(二)新型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庭林场、大户)及能人带动发展模式 1.新型经营主体及能人、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承包相对集中连片土地进行特色种植业标准化建园,规模达到100亩以上,并带动周边10个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优先安排农业项目资金支持,优先安排金融支持(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能人从事规模山羊养殖,带动相应数量贫困户增收,且达到以下标准的,分别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补贴(实施细则另行制定),并优先安排金融支持:新建标准化高床圈舍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存栏基础母羊50只以上;新建标准化高床圈舍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存栏基础母羊100只以上;新建标准化高床圈舍500平方米以上、引进同品种母羊200只以上、种公羊10只。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能人规模发展生态渔业、生猪、土鸡、蜜蜂等,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按上级有关政策给予补助,优先安排金融支持。
第二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 精神,进一步加快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制定《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 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 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 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 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 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 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产业 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 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 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 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 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 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 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农 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 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 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 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 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 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 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 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 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 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和州第八次、县第十三次、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 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 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桂花特色 农业产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县内市场,积极开拓州内 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 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 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 带。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加速主导产业发展,兼顾发展一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乡域经济发展。统 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 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科技引领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紧盯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 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 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20112015 年)努力,全乡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累计新增 2.3 万亩,总规模稳定在 19 万亩以上,基本实现最佳 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 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中,牛存栏 6486 头、出栏达 1590 头,猪存栏 12794 头、出栏 13615 头,羊存栏 29580 只、出栏 11124 只,家禽存笼 35176 只,出笼 56666 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165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特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 1500 元以上。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核桃产业
核桃产业
1、发展现状:到 2010 年底,全乡适宜核桃种植地块已全 发展现状: 部种植有核桃,全乡核桃面积达 15.77 万亩,产量 1975 吨,人 均有核桃树 147 株,人均核桃收入达 4474 元。全乡 3131 户农 户中,核桃收入在 13 万元的有 1535 户,35 万元的有 437 户,5 万元以上的有 56 户。核桃已成为桂花群众增收致富的支 柱产业。
2、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到 2015 年全乡共争 发展目标:
取实施核桃中低产林改造 1.5 万亩,实施集约化管理 5000 亩以 上,实施核桃配水 5000 亩,新建核桃烘烤房 500 座,核桃总面 积达到 16.5 万亩以上,产量 264.3 万公斤,产值 6850 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 598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全乡 9 个村委会 64 个村民小组所有适宜种 优势区域: 植核桃的地块,新修村组公路道路两侧,通过实施中低产林改 造后坡台地内种植核桃。
4、主要任务:依托**县中国核桃之乡全国经济林 主要任务: 建设示范县****核桃的资源和市场品牌优势,倾全、乡之力,加快核桃产业化、规模化步伐,把桂花建设成为** 县的重点核桃产业区。一是 一是加强工程治理。对水土流失严重的 一是 核桃河箐,采取打拦砂坝、筑反坡台、实施坡改台、砌围埂等 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管理,强化保水保肥功能,维护核桃树生 长环境。二是 二是强化经营管理。加强经营管理,是改善土壤结构 二是 和土壤养分状况,确保核桃树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可通过 实施中耕管理(主要以松土、除草为主,每年耕翻土壤 2 次,分别在春季和晚秋进行)、科学施肥(如果缺少核桃所需的营养 素,将会影响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这就需要施肥补充)、适 时灌水和排水(如果雨季来得迟出现干旱,需要及时灌水,在 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每月灌水 2 次;同时为减少水份蒸发,可 以在冬春季浇水后盖上地膜和树干涂白,预防霜冻和干旱,保 水保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率)、林粮间作(可间作其它果树、各种农作物、药材等,适宜间作的作物主要是薯类、豆类、乔籽等矮杆作物,它们能增加土壤肥力和土质梳松,有利于核桃 树生长)、修剪和更新复状(可采用梳枝、缓放、回缩的方式培 养树体,对进入衰老期的老树采取主干更新、主枝更新、侧枝 更新的方式做好更新工作,促使幼树早挂果、老树常挂果)三。三 是加强病虫害防治。核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 响,经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危害,造成生长不良,树势衰弱,产量降低,甚至导致树体死亡。因此,必须积极进行核桃病虫 害的综合防治,才能保障核桃的正常生长及高产、稳产。在我 乡,危害核桃的主要虫害有金龟子、刺蛾、天牛、木蠹蛾(核 桃虫)等,主要病害有根腐、干腐病、炭疽病、褐斑病、霜冻 等,要加强虫害、病害监测防治,确保核桃树健康成长。四是 四是 提高核桃品质。引导农户成熟采收,约有 1/4~1/3 的青皮果在 树上自然开裂的为成熟,如采收过早种仁不饱满,出仁率低。采收后要及时脱皮、漂白、晾晒。对漂白后的核桃要充分干燥,以核桃烘烤房烘干为主,逐步消除烟熏火燎的传统方法烘干,加快水分散发和干燥速度。推行分级包装,将充分干燥后的核 桃按果大小及质量好坏分级包装,以级销售,提高销售单价,增加农户收入。(二)畜牧产业 畜牧产业
1、发展现状:2010 年全乡猪存栏 10580 头,出栏 13900 发展现状: 头,同比增 4250 头;牛存栏 5250 头,出栏 1400 头,同比增 150 头;羊存栏 26836 只,出栏 8240 只,同比增 110 只;家禽 存栏 35080 羽,出栏 78490 羽,同比增 32908 羽。猪、牛、羊出栏率分别为 131%、26%、32%。猪、牛、羊出栏率同比分别增 45.3%、3.3%、1.7%。完成猪种改良 2223 胎,其中人工受精 286。胎,本交 1846 胎。肉牛冻精改良 62 胎。其中黄牛 43 胎、水牛 19 胎。组织农户饲料套种 4150 亩,推广猪饲料熟改生喂 778 户,4016 头;推广青贮饲料 2500 吨、氨化饲料 1000 吨,全乡 种植黑麦草 270 亩;仔猪补饲 947 窝、8897 头,畜牧科技培训 36 期、1000 人次。2010 年内分别出栏猪 20 头,牛 3 头,羊 25 只,鸡 100 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农户达 22 户。
2、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 发展目标: 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 步增强,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达到 4874 万元,年均增长 15%;肉 类总产量达到 1925 吨,年均增长 8%;猪出栏 13615 头,年均增 长 5.0%;牛出栏 1590 头,年均增长 5.4%;羊出栏 11124 只,年 均增长 5.3%;禽出栏 56666 只,年均增长 1.9%。良种繁育、动 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 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 好型转变。
3、优势区域:在立新、马茨、皮左黑、大河等村委会重点 优势区域: 发展**羊养殖,在大村、小河、桂花等重点区域发展肉牛养 殖;在树皮厂、乌**等村委会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全乡辖 区内发动群众养殖土鸡;在十四林新建一个年出栏生猪 300 头 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
4、主要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转变 要任务:一是 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 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扶持 有条件的养殖户实施规模养殖,在养殖方式上逐步实现由个体 散养向养殖小区转变,并按两统两分的原则规范建设。抓 好现有的规模养殖户的跟踪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帮助规模养 殖户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其做大做强,在全乡范围 内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二是 二是着力推进良种化进程。推广畜禽标 二是 准化节能降耗养殖技术,扩大畜禽人工授精等杂交改良技术覆 盖面,对全乡种畜户要进行跟踪指导,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品 种,积极引进高性能、优质的品种。全面推广饲草饲料加工、农作物秸秆调制、畜禽养殖场环境控制和动物免疫程序等技术,以集成科技支撑现代畜牧业。依托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措施,认真搞好品种改良站(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着力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 三是 体系,完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致力形成 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抓、成员单位协助、技术人员把关、各 方联合行动,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工作机制。建立动物疫 病防控工作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工作和强制 免疫工作,做好补防和查漏补缺工作。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 急预案》,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随时掌握疫情动态,科
学指导防控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能把疫情控 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四是 四是着力抓好实用科 四是 技推广。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转化能力。针对新任的村级防疫员和规模养殖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 和造就一批技术硬、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 高畜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 料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畜牧业 生产管理水平,乡、村两级畜牧科技人员都要入户入场,对养 殖户进行科技示范指导。五是着力强化动物及其产品安全监管。五是 加强饲料、兽药行业监管,依法查处三无饲料和在养殖环 节添加违禁物品的非法行为。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整 顿和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市场,严格清查过期、假劣、违禁添加和兽药标签不规范产品。加强畜产品的监测,瘦 严查 肉精和注水肉等违法行为,防止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开展养殖场建档备案工作,大力倡导畜产品经营台帐制度,并以此为契机,以落实养殖档案、防疫档案为重点,通过标识 佩戴、生产和防疫信息录入、全力推进标识、档案信息化管理 进程,实现畜禽从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畜产品安 全可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苦荞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我乡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 发展现状: 乡农业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但
是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 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产业链条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仍处于爬坡上坎阶段。因此,着力优先发展苦荞产业,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的现 实作用。2010 年,到 全乡每年种植苦荞 7000 亩左右,产量 500 吨。目前,我乡已成立了 1 家小型苦荞加工厂,对荞籽、荞壳 进行了初加工。但由于乡内缺乏苦荞加工企业支撑消化,大部 分苦荞主要用于兑换大米、饲喂畜禽等,苦荞的食用意义和经 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2、发展目标:通过 5 年的努力,使桂花苦荞种植面积、产 发展目标: 量、产值等综合实力迈入全县之首。到 2015 年,全乡苦荞种植 面积达 12000 亩,产量达 1200 吨以上,实现 1000 万元以上,农民人均苦荞收入达 50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以立新、马茨、桂花、大河等高海拔区域为 优势区域: 重点,向大村、乌**等其它 5 个村委会推广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苦荞基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坡耕地、轮作地、退 耕还林地,建立规模化苦荞种植基地,以立新、马茨、桂花等 区域为重点,从2011年起每年发展苦荞8000亩以上,至2015年 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2000亩以上。二是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 二是 乡招商分团为主,适时借助县招商团的力量,通过招商引资等 途径,力争在2015年前引进1家苦荞精深加工企业在乡内或县城 安家落户,并在土地、用工、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全力做好
开工建设前的协调服务工作,使新建企业年加工苦荞能力达 1000吨以上,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三是 三是努力提高亩均产量。三是 以优质特色品种为核心,以高产高效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 技术水平为目的,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行良 种统供、技术统训、肥料统配,开展苦荞高产创建活动。同时,要加大与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的年间轮作力度,加强 病虫害防治。通过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有效推进苦荞种植和经 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升我乡苦荞麦的综合生产能 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乡苦荞亩产达100公斤以 上。四是 四是加快专合组织建设。由政府组织倡导,党员、干部领 四是 办创办,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诚合作、共 谋发展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把具有苦荞生产、加工、销售能 力的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形成统一领导、互相扶持、互利互 惠、共同发展的格局。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乡内组建1 个以上苦荞专业生产销售加工协会,成立9个苦荞专业合作社,发挥专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五是 加快乡村市场工程建设,确保以苦荞为主的农产品正常流通、交易。同时,要加强对流通过程的全程监督,确保总体价格基 本保持稳定,防止价格差异大而影响农民种植苦荞的积极性。(四)中药材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乡共推广种植中药材 200
1、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亩,目前所种药材长势良好,待采收后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林地、耕地套种中药材,进行林地、土地集约节约化 开发,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林地、土地增 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快彝药之乡建设对推动我乡农村 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围绕彝族药业之乡建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基地建设。建设 300 亩以上标准 化试验基地 1 个,建设 30 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 3 个,重点培植中药材种植专业户 20 户,发展专业村 3 个。到十二 五末,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5000 亩以上,产值 2000 万 以上。
3、优势区域:以大村、桂花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招商引 优势区域: 资等途径吸引规模企业试种示范,发挥基地规模效应,带动农 户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我乡山区面积 要任务:一是 大、适宜种植面积广的优势,按照海拔地区不同进行因地制宜 规划布局,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土地林地增值,在 适宜地区开展林下间作种植中药材,形成核桃产业与中药材产 业共同发展、以短养长的双赢格局。以重点发展我乡地道药材 为中心,重点种植喜荫凉、湿润、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高的 中药材,初步确定发展种植的药材有:黄芩、桔梗、重篓、当 归、茯苓、红花、牛蒡子等品种。二是 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按 二是 照 GAP 的要求,健全完善种苗繁育基地(含菌种的培育),实施 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中药
材,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名优地道中药材的选育与改良,加强对无公害中药材品种的培育。三是 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按 三是 照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 化服务的原则,实现大宗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产量和质量。建立中药材优良新品种种植试验基地,通过引 进、驯化、试验,培育适宜我乡种植的优良品种,为农户提供 优质中药材籽种、种苗。筛选一批有一定种植规模、发展潜力、品种特色的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成为中药材示范基地,利 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功能,大力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引导农户种植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四是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 四是 范(GAP)》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种植过程,保证药材质量安 全,充分发挥我乡地道药材如桔梗、木香、牛蒡子、黄芩等生 产历史久远、质量优良、产量较高、市场畅销的优势品种,采 取规范化种植为主,分散种植为辅,结合中药材生产现状,因 地制宜地推广种植,形成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 药材种植区和种植带,把 GAP 中药材生产基地变成中成药生产 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五是 五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基本形成以 五是 企业(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运作模式,采取市场带动 型、中介组织型、主导产业型、农科组织带动型等适应市场要 求、灵活多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各村要抓住实施 GAP 的 契机,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药材 种植和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有力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的集
约化、现代化进程和产业链的延伸。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 强与各产业化组织形式相适的订单农业的引导、指导和服务,推动中药材订单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农 民和企业等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连结机制。加大药材产 业专业协会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各专业 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机制与制度,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链接农户与大市场 的中间纽带作用。六是 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强与县内外 六是 生产企业、研发单位、销售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合作,在与大 企业集团的合作中发展壮大我乡中药材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围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招商。通 过招商引资引进、培育、发展、壮大 1-2 家中药材种植龙头企 业,有效带动农户种植,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
(五)魔芋产业
1、发展现状:2011 年我乡试点为引种种植魔芋 3 片 6 亩,发展现状: 全乡本地魔芋种植 210 亩。
2、发展目标:计划用 5 年时间,通过试点种植,在取得成 发展目标: 功的基础上,我乡将引导农户种植,力争到 2015 年种植面积达 2000 亩。到 2015 年,计划年产商品芋 1 万吨、魔芋系列产品 1000 吨,魔芋产业实现产值 2000 万元,完成增加值 500 万元。从事魔芋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 2500 元,魔芋产业的收入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 10%。
3、优势区域:以桂花、马茨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引进大 优势区域:
过口乡魔芋品种试种,待试种成功后向全乡 9 个村委会推广种 植。
4、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发展规划。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 要任务:一是 原则,在试点成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年扩大种植规模。根据魔芋生长对光照、土壤、温度、海拨、水分等外部环境及 耕作技术要求,魔芋种植重点区域是海拔 10002200 米的浅中 山区的旱坡地。将 9 个村委会适宜地块逐一规划纳入种植 计划。二是 二是建立服务体系。建立乡级魔芋技术服务机构,充实 二是 专业技术人才,配套相关设备,具体负责制订魔芋产业发展规 划、加强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 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 9 个村委会,配备 12 名技术 专干,主要从事魔芋技术指导工作;在 45 个重点村民小组每组 选定 35 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技术员或种植大户,充分发 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多户、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 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魔芋产业快速发展。三是 三是强化科技 三是支撑。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优质、丰产的魔芋品种为全乡 主推品种。开展科技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抓 好魔芋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让农户逐步掌握栽培技术要点。加 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采用现代组培快繁技术,破解 软腐病防治的技术难题。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标准化魔芋栽培 技术,提高魔芋规范化种植水平。采取合理轮作,选用健康种 芋,合理间作,加强田间管理,确保魔芋产业健康发展。四是 四是 建立产销关系。支持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建立稳定的生
产、收购合作关系,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促进企业 发展、农民增收,提升产业化水平。以魔芋基地村委会为重点,引导、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 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积极搭建信 息平台,乡党委、政府及各级各单位要从多方面、广渠道发布 商品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后及时反馈给广大农户,并推荐收购 商家,让农户选择价位高的商家出售,争取获得最高的经济效 益,促进农民增收。五是 五是实施项目带动。建立魔芋产业发展基 五是 金,主要用于优质抗病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宣传培训、专业合作社扶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优质种芋繁殖基地建 设、龙头企业扶持、基地建设和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整 合项目资金,加强魔芋产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符合产业政策、带动性强的重 大产业化促进项目。
(六)花椒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县林业部门 发展现状: 的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花椒产业发展,将花椒 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后续产 业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建设政策,大 力发展花产业椒。全乡已规模化种植花椒3618亩,其中挂果面 积为1010亩,主要分布在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2010 年全乡花椒产量达44.1吨,产值达150万元。
2、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新发展花椒 3000 亩以上,全乡 发展目标:
花椒种植面积达 7000 亩,把花椒产业培育成为继核桃、畜牧、苦荞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到 2015 年花椒产量达 100 吨,产 值达到 500 万元;花椒种植区农民人均增收 500 元左右。
3、优势区域:以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为重点,在 优势区域: 乌**、大河等其它村委会推广种植,并不断强化良种引进工 程。鼓励农户有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空地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花椒基地建设。本着适地适树、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以树皮厂、乌**、大河等片区为 重点,发展优质花椒3000亩以上。其中:2012年新植700亩,2013-2015年新植2300亩。二是 二是加快育苗基地建设。2012年,在 二是 乡内选择交通便利、水源方便的地方新建花椒育苗圃1个,育苗 面积5亩以上,每年繁育花椒苗5万株以上。三是 三是引进花椒精深 三是 加工企业。力争在2015年前,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引进花椒精 深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把加快集聚提升特色农业产 加强组织领导。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乡 党委、政府总体规划及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本村的特色 农业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 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以主产区为 主持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 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乡农业、畜牧、林业、17 财政、科技、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 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积极做 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形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 合力。各村要立足各自职责,认真制定各产业单项规划和实施 方案。乡党委、政府将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调整充实 考核内容,改进优化考核办法,认真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积极筛选、论证、申报一批争取 加大资金投入。州县投资的项目,特别要抢抓县委、政府加大对核桃、畜牧、中药材、花椒等产业专项扶持的机遇,加大争取力度。要用好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乡财政每年都要安排特色农业产业发 展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且确保逐年增加。要管好用好特色 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形成政府 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投资机制。要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 则,对财政支农、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向特色农 业产业聚集。
(三)提升产业化水平。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 提升产业化水平。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 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 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
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 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 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 服务。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 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强化科技支撑。引导、鼓励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到 强化科技支撑。基层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实体,并对其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关心,充分调动其积极 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对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充 分发挥乡内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联 系与合作,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我乡进行讲授,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培训,研发特色产品,借助外力提高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农政策。要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经合组 落实惠农政策。织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良种 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 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收取其 它费用。
(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深化农村改革。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 地流转步伐,促使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严格遵守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有效地解决林改过程中 的突出问题。围绕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技术支撑,健全基层
农技服务体系、畜牧兽医体制、农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 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
(七)优化发展环境。各村、各部门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削减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全力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搞好服务。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大造舆论,积极推介我乡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 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聚集区水、电、路、通讯和梯 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要抓好退 耕还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 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第三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 色 农 业 产 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2
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菊苣1000亩。
4、高产粮。种植高产小麦、玉米55000亩。
5、养殖业。建设连片经营养殖小区1-3处。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苑庄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4
七、总体布局
根据庙安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镇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107杨树种植3000亩,主要分布在毕村、演马、尹村、田村等村。
2、规划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000亩,在大秦村、白西、小秦村、前苑村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以庙安乡前小秦2000亩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辣椒、黄瓜、西红柿、脱毒马铃薯、红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镇规划辣椒种植2000亩,在小秦村、官庄村实施。
2、规划黄瓜种植2000亩,分布在前小秦村、官庄、王庄村。
3、规划西红柿种植3000亩,2012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分布在前小秦、后小秦、王庄村。
4、规划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在王庄村、中演马实施。
5、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2000亩,2012-2015年实施,主要分-6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黄瓜、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扩大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作用,通过 “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协会+基地”模式,积极扶持宣汉县新丰苑蔬菜有限公司、宣汉县圣苑蔬菜种植合作社、苑丰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庙安乡中药材种植加工协会,在规模生产中提高科学种殖水平,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全套服务体系,建设产品产—加—销产业化服-8910-
第四篇: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定 新 乡 特 色 农 业 产 业
发 展 规 划
定新乡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五日
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2011-2015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和依据
1、背景。定新乡是喀斯特溶岩山区,石漠化及为严重,石漠化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85%,生态和生存环境恶劣,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定新乡抢抓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契机,在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4372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8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定新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又为定新乡农业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2011年,黔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行省的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的战略部署,并以工业强县、以工促农作为全县工作的主导思想,赋予了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更多的内涵和要求,明析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定新特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特色就是发展动力,2 特色就是产品生命力,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定新乡农业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
2、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二、农业产业概况
定新乡位于黔西县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辖13个行政村(中心社区),年降水量1005mm。2010年底,全乡人口22856人,其中农业人口22378人,劳动力13535人;全乡土地面积141750亩,耕地面积16190亩,属喀斯特溶岩山区农业乡,土地贫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2588亩,粮食播种面积50327亩,产量6310吨,其中玉米面积10655亩,产量3734吨;稻谷面积,1237亩,产量524吨;小麦面积7800亩,产量297吨;蔬菜面积5220亩,产量1541吨;油菜面积4200亩,产量128吨;烟叶面积3229亩,产量342吨;生猪出栏4800 头,产量432吨;家禽出栏13660只,产量20.6吨;水产品产量8.5吨。几年来,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0年底农业总产值4372万元,比2005年增加1998万元,比增84.2%;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比2005年增加1307元,比增70.6%。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率逐年下降,农业发展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三、规划现状
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副生产加工等总量小,无法形成规模,发展滞后,参差不齐。
二是定新现有耕地16190亩,林地3469.5亩,荒山荒坡200亩,退耕还林11584.5亩,未利用水域约750亩。从目前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看,全乡土地和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是现有产业规模小,技术指导、综合管理及资金投入短缺,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强,产业发展的定位偏离市场,与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形成独特的农业产业品牌,无发展后劲。
四、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促成大宗土地流转,劳动力就地转移,最终形成农户外出经营——催生土地流转——项目引进——劳动力就地转移或培训输出——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回乡创业——现代特色农业落户定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规律,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1年至2015年。规划范围:全乡13个村(中心社区)。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规划种植辣椒50000亩,种植高粱7500亩,种植魔芋3000亩,杂交玉米育种2500亩,种植特色蔬菜25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30000亩。
2、特色经济林。规划种植核桃18980亩,种植刺梨10000亩,种植黄金梨46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4000亩,种植仿野生天麻5000亩,种植半夏1000亩。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定新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在两种需求,立足多样化、优质化,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 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3、坚持特色竞争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突出重点,优中选优,走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
4、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在汲取继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现代的市场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和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经济效益。
5、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全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全面提高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坚持规划目标的适当超前性,规划措施的可操作性,加大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实现优化配置。
6、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村经营制度,消除影响和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以长养短、以长促短的发展目标,以短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长期产业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产业转型,促使全乡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从2011年起至2015年,通过实施特色种植业、特色经济林和中药材三大经济种植产业,全乡农业年均产值可达到11355万元,增幅1倍以上,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3773元;经济林产业达到盛产期间后,全乡农业产值可达到50346万元,增幅10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5元;建成三大特色产业带后,可使70%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1、特色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辣椒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0000亩,年均产值达2500万元。
——高粱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7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500亩,年均产值达750万元。
——魔芋种植。2013-2015年共实施3000亩,2013年起每年实施1000亩,年均产值达400万元。
——优质玉米育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00万元。
——夏秋蔬菜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90万元。
——脱毒马铃薯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3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6000亩,年均产值达3000万元。
2、特色经济林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核桃种植。2011年实施9780亩,2012年实施9200亩,到达盛产期后,核桃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1680万元。
——刺梨种植。2011年实施1000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900万元。——黄金梨种植。2011年实施46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91万元。
3、中药材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仿野生天麻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1000亩,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335万元。
2、金银花种植。2012-2013年共实施4000亩,到达盛产期后,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1600万元。
3、半夏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1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200亩,半夏种植年均产值达到80万元。
七、总体布局
根据定新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乡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三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核桃种植1898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1468亩,元田村种植2342亩,庄子村种植1453亩,马骖村种植2920亩,新村村种植749亩,英雄村种植1187亩,青杠村种植671亩,安乐村种植2318亩,新山村种植982亩,三好村种植529亩,堡堡寨村种植2356亩,新海村种植2005亩。
2、规划发展刺梨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 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3、规划发展黄金梨种植460亩,在青杠村水红花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以辣椒、高粱、魔芋、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乡规划辣椒种植50000亩,每年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2、规划高粱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15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1000亩,三好村种植500亩。
3、规划魔芋种植3000亩,2013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新山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400亩。
4、规划优质玉米育种2500亩,每年500亩,在青杠村王家槽实施。
5、规划夏秋蔬菜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25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250亩,元田村种植150亩,庄子村种植150亩,马骖村种植300亩,新村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300亩,安乐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100亩,三好村种植150 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6、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30000亩,每年种植6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400亩,元田村种植400亩,庄子村种植400亩,马骖村种植1000亩,新村村种植400亩,英雄村种植300亩,青杠村种植1100亩,新山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800亩。
(三)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带。
1、规划仿野生天麻种植5000亩,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
2、规划金银花种植4000亩,2012-2013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500亩,元田村种植300亩,庄子村种植3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600亩,青杠村种植500亩,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6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3、规划半夏种植1000亩,2014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100亩,元田村种植200亩,庄子村种植1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200亩.八、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实行“统一协调,10 分工负责”制。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检查和评审考核规划实施情况。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规划实施。
(二)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引导社会投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推动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高粱、核桃、刺梨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辣椒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山林)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循序渐进的发展信誉联结,推行合同联结,引导产权联结,完善组织机制;运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由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等有偿支持,解决因资金短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制约。
(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产业经营,选择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附件:
1、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分析图
2、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图
第五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批示,紧紧围绕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以农产品附属产物再利用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本村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一)、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5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8%,2016-2017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8-2020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7.1%左右,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永丰村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临近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1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养殖合作社,规划建设永丰村四组笨鸡养殖基地,力争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0.5857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现掌握的科技政策,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小杂粮、玉米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三)、规划布局
依托现有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广,可以就地取材,以增加农民收益为目标,策划建立年产万吨生物质颗粒转化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玉米、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村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河南流域治理工程。
3、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6、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发展队伍。针对村民普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并着力培养专业的市场经济人,加强与市场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