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大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把大邑县建设成为现代山水田园城镇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新亮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的通知》(成办发【2010】14号)精神,按照县政府领导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大邑县是集山、丘、坝于一体的农业县,属川西平原“粮食生产大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按行政区域划分,全县共辖17个镇、3个乡,157个村、46个社区、2862个农业生产小组。2009年年末农业人口421553人。耕地面积341501亩(其中水田271406亩、旱地70095亩)。农业经济总收入5255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8938万元,林业收入7793万元,牧业收入115526万元,渔业收入7162万元,工业收入136512万元,建筑业收入70082万元,运输业收入25133万元,商饮业收入21341万元,服务业收入16128万元,其它收入16957万元。农民所得总额2756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38元。
(一)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09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3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2.81万亩,占61.17%;油菜面积10.28万亩,占11.91%;饲料面积2.80万亩,占3.24%;蔬菜17.20万亩,占19.92%;其它作物4.24万亩,占4.91%。另有食用菌1万亩(折合),水果3.36万亩(含红梅),桑园1.42万亩,花卉、苗木1.67万亩。
全县粮食总产量23.61万吨,单产431kg。其中,水稻25.53万亩,占粮食面积的48.34%;总产13.76万吨,占粮食总产的58.28%;单产539kg。小麦10.79万亩,占粮食面积的20.43%;总产3.55万吨,占粮食总产的15.04%;单产330kg。玉米5.97万亩,占粮食面积的11.30%;总产1.98万吨,占粮食总产的8.39%;单产331kg。油菜总产1.45万吨,单产141kg。食用菌总产2.29万吨(鲜重);水果总产1.02万吨;蔬菜总产28.36万吨。2.存在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规模小,名优品牌少,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够,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还
不健全。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1)畜禽出栏稳定增长。大邑县是成都市三圈层的畜牧业生产大县,2009年出栏生猪138.37万头,出栏肉牛1.64万头,出栏羊6.66万头,出栏兔147.33万只,出栏家禽939.03万只,肉类总产量11.25万吨,禽蛋产量1.92万吨,畜牧业产值 23.54亿
元,人均牧业产值 5584元。
(2)畜牧业规模生产不断扩大,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县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8家,冻库容量12000吨,年宰杀加工生猪能力250万头,小家畜禽1200万只,畜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初步形成了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市场为龙头,以“公司+基地+标准化小区+农户”的经营模式,区域布局、集中成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生态型、外向型畜牧经济已具雏形,全县规模生产畜产品占总产量的49%。(3)良种良法推广面不断扩大,畜产品优质率不断提高。2009年通过良种良法推广,畜禽良种覆盖面不断提高。全县良种覆盖面生猪达到98%,牛30%,羊95%,兔93%,蛋鸡86%,肉鸡85%。畜禽产品的优质率不断提高,出栏肉猪的优质率达到98.98%,出栏肉牛的优质率达到42%,出栏肉羊的优质率达到96.6%,出栏肉兔的优质率达到97.97%,出栏家禽的优质率达到85%。2.存在的问题:畜禽良繁、动物防疫、投入品质量监管、养殖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薄弱,畜产品竞争力不强,销售渠道窄,市场占有率低,深加工产业链短,产业化程度低,缺乏知名品牌,龙头
企业带动力不强。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09年,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2.8亿元,农产品加工量为22.70万吨,加工率为50.4%,相当一部分农户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领域,通过各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9万户,带动农户面达70.5%,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余元;兰田、裕邑、金正、建丰4家企业产值上亿元,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万元的龙头企业有35家,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6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90家;有国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有专业村、社180个,专业合作组织230个,专业场站2
5个,专业户555户。
2.存在的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有很大发展,但数量和规模仍偏小,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产业化经营意识有待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物流总体规模偏小,基本上只具备单一的市场交易功能,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健
全。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现代山水田园城镇示范区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为支撑,构建市场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构建实力大邑、活力大邑、魅力大邑,实现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新跨越。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依托大邑县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基础,立足于科技化水平领先、规模化水平领先与产业化水平领先的“三个领先”要求,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的“三高”原则,按照“六区两带”的产业格局和“五大产业” 的发展思路,突出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在规划期内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群;创立一批名牌农产品;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引导农户兴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形成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与生态观光、旅游农业联动,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业主效益优良、服务方式高效、辐射功能突出、带动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平台。2010~2020年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10%以上的速度持续递增。
(一)阶段规划目标
1、果蔬产业: 果蔬产业规划的重点是发展食用菌、榨菜、反季节蔬菜、猕猴
桃和果梅五个优势或特色产业。
(1)食用菌产业:
2015年:全县食用菌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单位产量提高8%;生产的机械化操作普及率达到20%。全县食用菌年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产量14万吨、产值9.8亿元。
2020年:全县食用菌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设施化,单位产量提高10%;生产的机械化操作普及率达到40%。全县食用菌年种植规模达到6万亩、产量达到18万吨、产值16亿元。
(2)榨菜与特色反季节蔬菜产业:
2015年:榨菜规模达到9万亩,“订单”面积达到7万亩,订单率提高到80%以上,产量达到25万吨;初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精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优质品牌达到4个,产值达到6474万元。特色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2.5万亩,产量9万吨,产值达到1.8亿元。全县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家;以榨菜为主的蔬菜专合组织增加到10个,全县参与蔬菜专合组织的农户
达到2.5万户。
2020年:榨菜规模达到10万亩,“订单”面积达到9万亩,订单率提高到90%以上,产量达到30万吨;初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精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优质品牌达到5个,产值达到1.02亿元。特色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达到2.2亿元。全县市级龙头企业达到4家,省级龙头企业到2家;以榨菜为主的蔬菜专合组织增加到13个,全县参与蔬菜专合组织的农户
达到3万户。(3)果梅与猕猴桃产业:
2015年:果梅规模达到1.8万亩,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达到3500万元。建成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3万亩,总产量1.5万吨,产值达到7500万元;“双认证”猕猴桃生产面积2万亩,水果优
质率达到80%以上。
2020年:果梅规模达到2.5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5000万元。建成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4万亩,总产量2万吨,产值达到1亿元;“双认证”猕猴桃生产面积3万亩,水果优质率达到90%以上。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2家。
2、畜牧产业:
2015年:生猪出栏180万头,肉(獭)兔出栏280万只,麻羊出栏10万只,家禽出栏1500万只;禽蛋产量3万吨,肉类总产量20万吨。实现牧业产值21亿元,占农业产值的64%以上。产值2亿元以上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1~2家。建立和完善畜牧专合组织和畜牧业养殖合作社20个;全县规模化生产经营达到65%以上;带动农户面达到55%以上。全县生猪三元杂交和配套系普及面达到85%以上; 畜禽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以上。
2020年:生猪出栏200万头,肉牛出栏2万头,肉羊出栏15万只,家禽2000万只,肉兔300万只;禽蛋产量4万吨,肉类总产量20万吨。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比重,实现牧业产值30亿元以上,占农业产值的65%以上,使畜牧业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高端种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值2亿元以上的达到2~3家,带动农户面达到60%以上。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建立和完善畜牧专合组织和畜牧业养殖合作社25个,提升畜产品效益、市场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规模化生产经营达到68%以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加强养殖场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水平。实现禁养区内无畜禽养殖,农村畜禽养殖粪便达标排放。
3、茶桑产业:(1)茶叶产业:
2015年:全县茶叶种植规模达到30000亩,产量达到900吨,产值达到45000万元;创“铁观音”茶叶名优品牌1个。
2020年:茶叶种植规模达到44000亩,产量达到1100吨,产值达到55000万元;创茶叶名优品牌2个。
(2)蚕桑产业:
2015年:蚕桑面积达到5万亩,年销厂丝800吨、绸缎500万m、捻线丝400吨,产值达到1.5亿元,企业利润2000万元。
2020年:蚕桑面积达到5万亩,年销厂丝1000吨、绸缎700万m、捻线丝600吨,产值达到2亿元,企业利润2500万元。
4、林竹药产业:
(1)林产业: 2015年:建成8万亩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原料林基地,实现行
业年产值7亿元。
2020年:建成1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原料林基地,实现行业年产值10亿元,带动丘陵山区1万余户林农增收致富。
(2)竹产业:
2015年:竹子基地规模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35000吨,产值达到3500万元,企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
2020年:竹子基地规模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40000吨,产值达到4000万元,企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带动坝区和丘陵山区
1万户竹农增收致富。(3)中药材产业:
2015年:建成8万亩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产值1.5亿元。
2020年:建成10万亩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产值2.5
亿元。
5、优质粮油产业: 2015年: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53万亩,总产22万吨,单产415kg;油菜面积10万亩,总产1.5万吨, 单产150kg。力争粮食
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5万亩。
2020年: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53万亩,总产22.3万吨,单产420kg;油菜面积11万亩,总产1.68万吨,单产153kg。力争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10万亩,除现有的粮食加工企业外,力争再引进大型粮食加工企业1~2家,提高大邑县粮食加工水平和经济
效益。
6、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物流: 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提高到0.6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5%以上,龙头企业对外贸易额年均增加5%,农业增加值年递增5%。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家。果蔬、畜牧、茶桑等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各产业产品的优质品率大幅度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左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发展注册会员500人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培育交易额百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以上。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国家无公害认证标准,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60%达到绿色认证标准,绿色、有机食品达到5个,原产地域标记产品2个,创建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10个,培育3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农业品牌,其中1个特色农产品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的80%以上,大多数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建立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超市份额,配套建设好晋原镇农产品综合市场,在韩场镇新建食用
菌批发市场。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0.7∶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5%以上,龙头企业对外贸易额年均增加4%,农业增加值年递增4%。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4家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度提高。蔬菜、畜牧、茶桑等优势产业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各产业产品的优质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左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发展注册会员500人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5个,培育交易额百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个以上。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持续增加,县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国家无公害认证标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70%达到绿色认证标准,绿色、有机食品达到8个;创建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12个,培育5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农业品牌,其中2个特色农产品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占85%以上,大多数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建立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超市份额,在苏家镇新建蔬菜批发市场。
(二)区域布局
1.果蔬产业区域布局: 果蔬产业的区域布局,重点是食用菌、榨菜—特色反季节蔬菜
和果梅—猕猴桃三个优势产业。
(1)食用菌:
食用菌以韩场、蔡场、董场、安仁、三岔为重点,辐射其
他乡镇,建设规模基地。
双孢蘑菇以平坝和沿山的韩场、蔡场、董场、上安、沙渠、苏家、安仁、王泗、三岔、新场、青霞、出阝江等12个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在晋原、王泗、韩场、安仁、三岔、苏家等有条件的6个乡镇主要发展黄背木耳;在韩场、蔡场、三岔、王泗、安仁、青霞、董场、沙渠等8个乡镇发展鸡腿菇、大球盖菇、金针菇、香菇等珍稀食用菌;在花水湾、斜源、西岭等高海拔山区的3个乡镇发展金
针菇、鸡腿菇等反季节食用菌。
(2)榨菜与特色反季节蔬菜:
在丘陵和沿山的晋原、青霞、悦来、鹤鸣、金星、新场等主要乡镇为榨菜生产的重点种植区,适当发展平坝和浅山地区。在西岭、花水湾、出阝江、斜源、雾山、悦来、鹤鸣、金星等高海拔山区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3)果梅与猕猴桃:
发挥交通方便、示范效应明显的优势,从晋原镇起至花水湾止的大双路旅游通道丘陵地区,包括晋原、悦来、鹤鸣、雾山、斜源、出阝江、花水湾等乡镇的相关村、社,建设果梅与优质猕猴桃产业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并在青霞、三坝、丹凤、金星乡(镇)建立种苗繁育基地。结合大邑西岭雪山旅游产业带建设,打造建设梅花长廊和猕猴桃园区,形成一道“叶、花、果”的靓丽风景线。
2.畜牧产业区域布局:
(1)优质生猪:
将晋原、青霞、沙渠、董场、上安、韩场、蔡场、三岔、王泗、安仁、苏家、新场、悦来、金星、鹤鸣等15个乡镇规划为优质生猪重点发展乡镇。
(2)优质家禽:
将家禽规模养殖集中的三岔、上安、王泗、悦来、晋原、沙渠、韩场、董场、安仁、苏家等10个乡镇规划为重点发展乡镇,其中:肉鸡以沙渠、董场、晋原、韩场为主,蛋鸡以三岔、上安、安仁、王泗、新场为主,肉鸭以晋原、悦来、上安、苏家为主。
(3)优质肉兔、獭兔:
优质肉兔发展依托省畜牧高科技园区的齐卡兔业,以旭平兔业为龙头,以悦来、斜源、蔡场、安仁、苏家、晋原、韩场、新场、三岔镇为重点发展乡镇。
(4)优质肉羊(牛):
将草山草坡条件优越、草场资源丰富和养羊(牛)养殖基础较好的新场、出阝江、悦来、鹤鸣、斜源、金星等乡镇规划为肉羊(牛)重点发展乡镇,大力发展养羊(牛)产业。
3.茶桑产业区域布局:
(1)茶叶产业:
按照茶叶优质无公害生产标准,在雾山、斜源、花水湾、西岭、出阝江等5个乡镇建优质茶叶基地;在雾山乡的雾山、大烛、虾口等6个村建设无公害标准化铁观音茶园基地。
(2)蚕桑产业:
蚕桑发展以丘陵区为重点,沿山区为辅。桑园基地主要集中在悦来、新场、金星、晋原、安仁、青霞、三岔等7个乡镇。
4.林竹药产业区域布局:
(1)林产业:
充分利用平坝、丘陵区的四旁地、荒山荒坡地、农民弃耕地等林地资源,改造低效残次林地,建设农区林产基地。
(2)竹产业:
规划发展壮大以慈竹为主的材用竹产业,引进开发竹子新品种,建设以丘陵区为主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结合竹产业基地建设,适度发展竹荪种植基地。
(3)中药材产业:
规划以斜源、西岭、雾山、出阝江、花水湾等5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以“三木”药材为主的中药材基地。
5.优质粮油产业区域布局:
实施优质粮油产业工程,以董场镇为核心,以成-温-邛高速公路东南边的坝区乡镇为主,建设以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的优质粮油产业基地;在斜源、花水湾、出阝江、雾山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确保粮食安全。6.现代农业园区布局:
大邑县现代都市农业园区按照工业的理念,对都市农业园区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功能分区,体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栽培示范、良种示范、设施农业示范、观光农业示范等功能布局。
在建设上,以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为重点,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按照“一乡一园、一园一主业”的发展思路,推进沙渠、蔡场、韩场、上安、安仁、苏家、三岔、王泗、鹤鸣、雾山、出江等11个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园区由核心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构成。
(1)核心区:
——安韩园区:规划面积50000亩,涉及安仁、蔡场、韩场、苏家等四个镇。按“两轴两区三园四基地”即:“两轴”指安仁至韩场的大(邑)新(津)路交通主轴线和安仁至蔡场镇的安蔡路园区干道,形成环状连通线,同时在大新主轴线上由西向东形成“一主两次”三个核心服务节点。“两区”指依托安仁古镇、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林盘风景的一三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区和以韩场镇兰田社区、场镇集中安臵区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样品板区。“三园”指沿规划区交通轴线呈珠状分布的现代农业观光园、现代果蔬示范园、现代畜禽产业发展园。“四基地”指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特色果蔬产业基地、畜禽产业基地。——王新片区:示范区频临出江河畔,东起王泗镇,西至新场镇,西临斜江河。规划区占地约15平方公里,农用面积22532亩,包含10个村(社区)。规划概念 “一心一带二区”,即:“一心”指创意农业发展区(景观农业,文化农业,知识型农业),按照创意农业发展的经营思路,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创意的元素,是整个农业园区的核心区.主要发展景观农业,文化农业,知识型农业。“一带”指田园城市示范带,依托新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王泗省级重点镇建设,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林盘风景的一三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区。“二区”指新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王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生态环保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化农业、企业化农业等。
(2)辐射带动区:
以核心区为中心,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安韩园区辐射董场、沙渠、上安3镇,带动全县食用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根据产业基础和特点,确定董场镇为珍稀鲜菌基地、沙渠镇为时令鲜菜基地、上安镇为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等三个功能区。王新片区辐射三岔、出阝江、悦来3镇,带动全县蔬菜、花卉苗木、蚕桑标准化基地建设,确定三岔镇为果树生产基地、出阝江镇为红梅、佛手瓜生产和旅游观光基地、悦来镇为蔬菜、蚕桑生产基地。
7.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布局: 大邑县素有“山川灵秀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类型齐全,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业已成为了大邑的支柱产业之一。
以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主导,抓好“安西走廊”沿线的韩场、安仁、苏家、王泗、新场、西岭、花水湾、鹤鸣、雾山、青霞等乡镇以食用菌、特色果蔬、茶桑、林竹药、果梅、猕猴桃和冷水鱼特种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产品加工以及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督查
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广、投入多,工作难度大。大邑县应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工作,决策、协调、指导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规划涉及的镇乡都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负责本
镇乡现代农业的组织领导工作。
(二)制定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有关部门应抓紧落实各项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在土地、税收、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农业的软硬环境,促成更多项目的落地生根,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和富有生机活力的项目带动机制。同时,要加强与外地的经济往来与合作,主动接受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辐射,增进经贸互补,为他们创造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调动一切对发展有益的因素,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水平,扩大发展空间。加大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严格农业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现代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者首先时刻要牢记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对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必须大力实施无公害生产,将无公害生产技术贯穿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农业生产全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控工作,保障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产品安全。
(四)实施品牌化战略
以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提升农产品品牌,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农产品优化配臵。支持和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品牌”、“四川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标准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全面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五)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 以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末级渠道节水改造为主,建设适度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等一流水利设施示范片。因地制宜,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开展人畜饮水安全和旱片、丘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批示,紧紧围绕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以农产品附属产物再利用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本村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一)、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5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8%,2016-2017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8-2020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7.1%左右,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永丰村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临近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1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养殖合作社,规划建设永丰村四组笨鸡养殖基地,力争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0.5857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现掌握的科技政策,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小杂粮、玉米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三)、规划布局
依托现有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广,可以就地取材,以增加农民收益为目标,策划建立年产万吨生物质颗粒转化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玉米、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村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河南流域治理工程。
3、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6、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发展队伍。针对村民普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并着力培养专业的市场经济人,加强与市场的对接。
第三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榆社县河峪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促进我乡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十二五”期末村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乡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乡村两级干部与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一)、基本现状
河峪乡位于县城西部,驻地河峪村,距县城30公里,东邻箕城镇,南靠云簇镇,西连武乡、祁县,北接西马乡,西北高、东南低,俗称“三滩、三沟、六道梁”,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4535户,12788口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2097元。
该乡属典型的农业乡,耕地面积33791亩,年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45—170天,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高粱为主,其中玉米1.97万亩,杂粮1.36万亩;干水果种植以酥梨、核桃为主,其中酥梨现共发展1500余亩,核桃共发展1000余亩;畜牧生产以笨鸡、牛、羊养殖为主,现有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是全县最大的林业、畜牧业生产基 1 地。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河峪乡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河峪乡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乡27个行政村中500人以上的村仅有11个,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部分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干部、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河峪乡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 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河峪生态旅游乡这个中心,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一区两带三基地”,“一区”即把河峪建设成为生态旅游示范区,“两带”即规划建设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和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三基地”即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山地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河峪乡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科学处理好近期建设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处理好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尽可能实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项目内容分步进行,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4、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一)、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1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4.87%,2012-2013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4-2015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1%左右,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1、干水果产业 酥梨现发展15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前庄、岩良酥梨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酥梨1500亩,实现规模翻番,同时在鱼头、寄子片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核桃种植现发展10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河窳、鱼头等核桃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核桃10000亩,实现种植规模10倍增长。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河峪乡山大坡广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西沟、辉教、后庄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2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寄子笨鸡孵化合作社,规划建设刘家沟笨鸡养殖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河峪乡实际及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1.36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五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谷子小杂粮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米原谷和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4、休闲观光农业 现岩良村已基本形成集休闲、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产业框架,并对周边村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效应。未来5年计划在云竹湖沿岸有条件的村积极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培育力度。
(三)、规划布局
1、规划建设“一区”即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是围绕“一山一水”做好山水文章。依托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开发垂钓节及钓鱼大赛的上下游服务项目,以打造游客和选手休息寄居处为突破口,提升云竹湖周边农家乐旅游服务水平,以假日休闲游为重点,开展季节性强、经营形式灵活、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采摘等农家风情体验类旅游服务项目,以原汁原味的农家吃、住、行、玩吸引太原、榆次等地的都市游客;围绕打造悟云山户外休闲活动基地,探索开发具有悟云山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项目,提高悟云山户外休闲在旅游业界的品味和知名度;二是围绕“一寺一庙”,链接晋中旅游。强抓汾邢高速的建成通车带来的区位优势,将禅山崇圣寺和福祥寺融入到以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为主要景点的一小时晋中精品旅游圈;三是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扩大河峪的生态优势。以巩固扩大林改成果为抓手,搞好林木管护,实施好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和库边绿化四大生态工程,特别是要以云竹湖—悟云山旅游线路和汾邢高速过境段为重点,实施好通道绿化;四是 加大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客商和资金,建设旅游开发服务场所及设施,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务硬件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2、规划建设“两带”。一是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河峪乡群众有着种植用材林的良好习惯,全乡森林覆盖率达10.09%。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用好用活国家林业发展政策,力争在五年内使全乡用材林面积翻一番;二是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全乡现有大牲畜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畜牧产业基础较好。十二五期间,我乡将严格按照林牧并重、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肉牛、笨鸡养殖。
3、规划建设“三基地”。一是建设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前庄、岩良具有良好的酥梨产业发展基础,优质酥梨面积共有1100余亩。今后五年,我乡将以酥梨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框架的形成,并以此带动全乡干水果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河峪小米已申请原产地保护认证和ISO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北京、太原等地,下一步我乡将积极依托五福小米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推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程序,以过硬的质量打造河峪小米品牌;三是建设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寄子、鱼头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经济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扶持、科学规划,在调动村民自筹自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干水果、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乡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刘家沟流域治理工程,东清秀—西沟流域治理工程和岩良—圪坨—苍竹沟流域治理工程。
3、加大品牌打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要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从生产地域、技术标准到市场入口实行严 格的管理控制;二要加大品牌的宣传拓展力度,依托河峪乡的旅游优势,重视和做好品牌营销,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整合品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品牌的综合市场效应,综合宣传推介河峪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和水等自然优势,将河峪系列农产品包装打造成绿色、生态、无污染、无公害的健康农产品,将河峪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农业区。
4、统筹利用区位优势,构建高效物流体系。汾邢高速建成通车后,将在鱼头设置出口,鱼头将成为全乡农副产品出境的第一站,也将成为来云竹湖旅游的第一站。围绕建设利用好农副产品出境“第一站”做好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和物流交通,规划建设以鱼头、河峪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基地和物流基地,帮助本土经营户及外地客商兴建酥梨、小米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乡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6、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发展队伍。针对村民普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并着力培养专业的市场经济人,加强与市场的对接。
第四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定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构成: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现代城市,都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基础;现代工业、现代城市是现代农业的前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形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艰巨任务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过时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规模经营,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不是真正的优势。这几年,湖北省出台了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规划,扶持板块基地建设,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个县市一个特色”。如嘉鱼县的蔬菜、英山县的茶叶、罗田县的板栗、宜昌市的柑桔和高山蔬菜,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二)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被引入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工业手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已经开始取得好的效果。农民增收快,要靠龙头企业带,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劳务经济,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发展农村生产力,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既可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所以,要立足大培训,加快大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解决农业结构不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深化认识,拓展视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立足于拓展农业的功能,大力开发与农业相关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产品新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五)立足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为条件、互相支持的。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懈怠农村;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农业;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传统农业有很多优点,我们要保留有用的农耕文化特色。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突破过时的思维定势,改进不适用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当突出的工作重点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我们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扎实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制造业、服务业人才培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成长型劳力职业技术培训。
壮大优势农产品板块。立足社会基础资源禀赋,采取机械和先进种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把优势农产品板块做大做强。优质稻板块,要在优化模式上下功夫。畜禽板块,要在健康养殖方面下功夫。
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加工园区。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产品品牌。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品牌意识、安全意识。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知名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机当作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加快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有计划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的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投入保障机制。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得到回报,一些地区依靠国家和省里投入比较多,县市投入比较少;财政投入比较多,金融投入比较少;政府投入比较多,社会投入比较少。为此,必须加强监管,解决支农资金“上进下退”的问题,建立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还要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公共服务机制。湖北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设立竞争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岗位,全省农村以科技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投入人均达到十元以上。深化乡镇农业事业站所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要抓好政府主体、经费保障、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服务报酬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等工作,使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得到调动,群众迫切要求的服务实实在在地得到落实,政府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加强。
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影响很大,受气候变暖影响,灾害仍呈上升趋势,损失不断增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问题。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以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建立农户因灾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
第五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 精神,进一步加快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制定《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 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 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 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 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 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 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产业 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 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 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 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 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 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 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农 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 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 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 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 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 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 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 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 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 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和州第八次、县第十三次、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 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 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桂花特色 农业产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县内市场,积极开拓州内 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 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 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 带。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加速主导产业发展,兼顾发展一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乡域经济发展。统 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 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科技引领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紧盯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 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 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20112015 年)努力,全乡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累计新增 2.3 万亩,总规模稳定在 19 万亩以上,基本实现最佳 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 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中,牛存栏 6486 头、出栏达 1590 头,猪存栏 12794 头、出栏 13615 头,羊存栏 29580 只、出栏 11124 只,家禽存笼 35176 只,出笼 56666 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165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特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 1500 元以上。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核桃产业
核桃产业
1、发展现状:到 2010 年底,全乡适宜核桃种植地块已全 发展现状: 部种植有核桃,全乡核桃面积达 15.77 万亩,产量 1975 吨,人 均有核桃树 147 株,人均核桃收入达 4474 元。全乡 3131 户农 户中,核桃收入在 13 万元的有 1535 户,35 万元的有 437 户,5 万元以上的有 56 户。核桃已成为桂花群众增收致富的支 柱产业。
2、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到 2015 年全乡共争 发展目标:
取实施核桃中低产林改造 1.5 万亩,实施集约化管理 5000 亩以 上,实施核桃配水 5000 亩,新建核桃烘烤房 500 座,核桃总面 积达到 16.5 万亩以上,产量 264.3 万公斤,产值 6850 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 598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全乡 9 个村委会 64 个村民小组所有适宜种 优势区域: 植核桃的地块,新修村组公路道路两侧,通过实施中低产林改 造后坡台地内种植核桃。
4、主要任务:依托**县中国核桃之乡全国经济林 主要任务: 建设示范县****核桃的资源和市场品牌优势,倾全、乡之力,加快核桃产业化、规模化步伐,把桂花建设成为** 县的重点核桃产业区。一是 一是加强工程治理。对水土流失严重的 一是 核桃河箐,采取打拦砂坝、筑反坡台、实施坡改台、砌围埂等 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管理,强化保水保肥功能,维护核桃树生 长环境。二是 二是强化经营管理。加强经营管理,是改善土壤结构 二是 和土壤养分状况,确保核桃树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可通过 实施中耕管理(主要以松土、除草为主,每年耕翻土壤 2 次,分别在春季和晚秋进行)、科学施肥(如果缺少核桃所需的营养 素,将会影响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这就需要施肥补充)、适 时灌水和排水(如果雨季来得迟出现干旱,需要及时灌水,在 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每月灌水 2 次;同时为减少水份蒸发,可 以在冬春季浇水后盖上地膜和树干涂白,预防霜冻和干旱,保 水保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率)、林粮间作(可间作其它果树、各种农作物、药材等,适宜间作的作物主要是薯类、豆类、乔籽等矮杆作物,它们能增加土壤肥力和土质梳松,有利于核桃 树生长)、修剪和更新复状(可采用梳枝、缓放、回缩的方式培 养树体,对进入衰老期的老树采取主干更新、主枝更新、侧枝 更新的方式做好更新工作,促使幼树早挂果、老树常挂果)三。三 是加强病虫害防治。核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 响,经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危害,造成生长不良,树势衰弱,产量降低,甚至导致树体死亡。因此,必须积极进行核桃病虫 害的综合防治,才能保障核桃的正常生长及高产、稳产。在我 乡,危害核桃的主要虫害有金龟子、刺蛾、天牛、木蠹蛾(核 桃虫)等,主要病害有根腐、干腐病、炭疽病、褐斑病、霜冻 等,要加强虫害、病害监测防治,确保核桃树健康成长。四是 四是 提高核桃品质。引导农户成熟采收,约有 1/4~1/3 的青皮果在 树上自然开裂的为成熟,如采收过早种仁不饱满,出仁率低。采收后要及时脱皮、漂白、晾晒。对漂白后的核桃要充分干燥,以核桃烘烤房烘干为主,逐步消除烟熏火燎的传统方法烘干,加快水分散发和干燥速度。推行分级包装,将充分干燥后的核 桃按果大小及质量好坏分级包装,以级销售,提高销售单价,增加农户收入。(二)畜牧产业 畜牧产业
1、发展现状:2010 年全乡猪存栏 10580 头,出栏 13900 发展现状: 头,同比增 4250 头;牛存栏 5250 头,出栏 1400 头,同比增 150 头;羊存栏 26836 只,出栏 8240 只,同比增 110 只;家禽 存栏 35080 羽,出栏 78490 羽,同比增 32908 羽。猪、牛、羊出栏率分别为 131%、26%、32%。猪、牛、羊出栏率同比分别增 45.3%、3.3%、1.7%。完成猪种改良 2223 胎,其中人工受精 286。胎,本交 1846 胎。肉牛冻精改良 62 胎。其中黄牛 43 胎、水牛 19 胎。组织农户饲料套种 4150 亩,推广猪饲料熟改生喂 778 户,4016 头;推广青贮饲料 2500 吨、氨化饲料 1000 吨,全乡 种植黑麦草 270 亩;仔猪补饲 947 窝、8897 头,畜牧科技培训 36 期、1000 人次。2010 年内分别出栏猪 20 头,牛 3 头,羊 25 只,鸡 100 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农户达 22 户。
2、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 发展目标: 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 步增强,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达到 4874 万元,年均增长 15%;肉 类总产量达到 1925 吨,年均增长 8%;猪出栏 13615 头,年均增 长 5.0%;牛出栏 1590 头,年均增长 5.4%;羊出栏 11124 只,年 均增长 5.3%;禽出栏 56666 只,年均增长 1.9%。良种繁育、动 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 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 好型转变。
3、优势区域:在立新、马茨、皮左黑、大河等村委会重点 优势区域: 发展**羊养殖,在大村、小河、桂花等重点区域发展肉牛养 殖;在树皮厂、乌**等村委会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全乡辖 区内发动群众养殖土鸡;在十四林新建一个年出栏生猪 300 头 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
4、主要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转变 要任务:一是 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 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扶持 有条件的养殖户实施规模养殖,在养殖方式上逐步实现由个体 散养向养殖小区转变,并按两统两分的原则规范建设。抓 好现有的规模养殖户的跟踪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帮助规模养 殖户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其做大做强,在全乡范围 内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二是 二是着力推进良种化进程。推广畜禽标 二是 准化节能降耗养殖技术,扩大畜禽人工授精等杂交改良技术覆 盖面,对全乡种畜户要进行跟踪指导,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品 种,积极引进高性能、优质的品种。全面推广饲草饲料加工、农作物秸秆调制、畜禽养殖场环境控制和动物免疫程序等技术,以集成科技支撑现代畜牧业。依托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措施,认真搞好品种改良站(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着力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 三是 体系,完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致力形成 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抓、成员单位协助、技术人员把关、各 方联合行动,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工作机制。建立动物疫 病防控工作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工作和强制 免疫工作,做好补防和查漏补缺工作。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 急预案》,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随时掌握疫情动态,科
学指导防控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能把疫情控 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四是 四是着力抓好实用科 四是 技推广。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转化能力。针对新任的村级防疫员和规模养殖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 和造就一批技术硬、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 高畜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 料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畜牧业 生产管理水平,乡、村两级畜牧科技人员都要入户入场,对养 殖户进行科技示范指导。五是着力强化动物及其产品安全监管。五是 加强饲料、兽药行业监管,依法查处三无饲料和在养殖环 节添加违禁物品的非法行为。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整 顿和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市场,严格清查过期、假劣、违禁添加和兽药标签不规范产品。加强畜产品的监测,瘦 严查 肉精和注水肉等违法行为,防止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开展养殖场建档备案工作,大力倡导畜产品经营台帐制度,并以此为契机,以落实养殖档案、防疫档案为重点,通过标识 佩戴、生产和防疫信息录入、全力推进标识、档案信息化管理 进程,实现畜禽从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畜产品安 全可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苦荞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我乡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 发展现状: 乡农业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但
是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 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产业链条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仍处于爬坡上坎阶段。因此,着力优先发展苦荞产业,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的现 实作用。2010 年,到 全乡每年种植苦荞 7000 亩左右,产量 500 吨。目前,我乡已成立了 1 家小型苦荞加工厂,对荞籽、荞壳 进行了初加工。但由于乡内缺乏苦荞加工企业支撑消化,大部 分苦荞主要用于兑换大米、饲喂畜禽等,苦荞的食用意义和经 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2、发展目标:通过 5 年的努力,使桂花苦荞种植面积、产 发展目标: 量、产值等综合实力迈入全县之首。到 2015 年,全乡苦荞种植 面积达 12000 亩,产量达 1200 吨以上,实现 1000 万元以上,农民人均苦荞收入达 50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以立新、马茨、桂花、大河等高海拔区域为 优势区域: 重点,向大村、乌**等其它 5 个村委会推广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苦荞基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坡耕地、轮作地、退 耕还林地,建立规模化苦荞种植基地,以立新、马茨、桂花等 区域为重点,从2011年起每年发展苦荞8000亩以上,至2015年 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2000亩以上。二是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 二是 乡招商分团为主,适时借助县招商团的力量,通过招商引资等 途径,力争在2015年前引进1家苦荞精深加工企业在乡内或县城 安家落户,并在土地、用工、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全力做好
开工建设前的协调服务工作,使新建企业年加工苦荞能力达 1000吨以上,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三是 三是努力提高亩均产量。三是 以优质特色品种为核心,以高产高效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 技术水平为目的,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行良 种统供、技术统训、肥料统配,开展苦荞高产创建活动。同时,要加大与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的年间轮作力度,加强 病虫害防治。通过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有效推进苦荞种植和经 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升我乡苦荞麦的综合生产能 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乡苦荞亩产达100公斤以 上。四是 四是加快专合组织建设。由政府组织倡导,党员、干部领 四是 办创办,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诚合作、共 谋发展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把具有苦荞生产、加工、销售能 力的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形成统一领导、互相扶持、互利互 惠、共同发展的格局。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乡内组建1 个以上苦荞专业生产销售加工协会,成立9个苦荞专业合作社,发挥专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五是 加快乡村市场工程建设,确保以苦荞为主的农产品正常流通、交易。同时,要加强对流通过程的全程监督,确保总体价格基 本保持稳定,防止价格差异大而影响农民种植苦荞的积极性。(四)中药材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乡共推广种植中药材 200
1、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亩,目前所种药材长势良好,待采收后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林地、耕地套种中药材,进行林地、土地集约节约化 开发,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林地、土地增 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快彝药之乡建设对推动我乡农村 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围绕彝族药业之乡建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基地建设。建设 300 亩以上标准 化试验基地 1 个,建设 30 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 3 个,重点培植中药材种植专业户 20 户,发展专业村 3 个。到十二 五末,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5000 亩以上,产值 2000 万 以上。
3、优势区域:以大村、桂花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招商引 优势区域: 资等途径吸引规模企业试种示范,发挥基地规模效应,带动农 户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我乡山区面积 要任务:一是 大、适宜种植面积广的优势,按照海拔地区不同进行因地制宜 规划布局,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土地林地增值,在 适宜地区开展林下间作种植中药材,形成核桃产业与中药材产 业共同发展、以短养长的双赢格局。以重点发展我乡地道药材 为中心,重点种植喜荫凉、湿润、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高的 中药材,初步确定发展种植的药材有:黄芩、桔梗、重篓、当 归、茯苓、红花、牛蒡子等品种。二是 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按 二是 照 GAP 的要求,健全完善种苗繁育基地(含菌种的培育),实施 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中药
材,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名优地道中药材的选育与改良,加强对无公害中药材品种的培育。三是 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按 三是 照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 化服务的原则,实现大宗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产量和质量。建立中药材优良新品种种植试验基地,通过引 进、驯化、试验,培育适宜我乡种植的优良品种,为农户提供 优质中药材籽种、种苗。筛选一批有一定种植规模、发展潜力、品种特色的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成为中药材示范基地,利 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功能,大力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引导农户种植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四是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 四是 范(GAP)》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种植过程,保证药材质量安 全,充分发挥我乡地道药材如桔梗、木香、牛蒡子、黄芩等生 产历史久远、质量优良、产量较高、市场畅销的优势品种,采 取规范化种植为主,分散种植为辅,结合中药材生产现状,因 地制宜地推广种植,形成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 药材种植区和种植带,把 GAP 中药材生产基地变成中成药生产 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五是 五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基本形成以 五是 企业(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运作模式,采取市场带动 型、中介组织型、主导产业型、农科组织带动型等适应市场要 求、灵活多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各村要抓住实施 GAP 的 契机,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药材 种植和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有力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的集
约化、现代化进程和产业链的延伸。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 强与各产业化组织形式相适的订单农业的引导、指导和服务,推动中药材订单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农 民和企业等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连结机制。加大药材产 业专业协会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各专业 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机制与制度,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链接农户与大市场 的中间纽带作用。六是 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强与县内外 六是 生产企业、研发单位、销售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合作,在与大 企业集团的合作中发展壮大我乡中药材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围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招商。通 过招商引资引进、培育、发展、壮大 1-2 家中药材种植龙头企 业,有效带动农户种植,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
(五)魔芋产业
1、发展现状:2011 年我乡试点为引种种植魔芋 3 片 6 亩,发展现状: 全乡本地魔芋种植 210 亩。
2、发展目标:计划用 5 年时间,通过试点种植,在取得成 发展目标: 功的基础上,我乡将引导农户种植,力争到 2015 年种植面积达 2000 亩。到 2015 年,计划年产商品芋 1 万吨、魔芋系列产品 1000 吨,魔芋产业实现产值 2000 万元,完成增加值 500 万元。从事魔芋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 2500 元,魔芋产业的收入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 10%。
3、优势区域:以桂花、马茨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引进大 优势区域:
过口乡魔芋品种试种,待试种成功后向全乡 9 个村委会推广种 植。
4、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发展规划。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 要任务:一是 原则,在试点成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年扩大种植规模。根据魔芋生长对光照、土壤、温度、海拨、水分等外部环境及 耕作技术要求,魔芋种植重点区域是海拔 10002200 米的浅中 山区的旱坡地。将 9 个村委会适宜地块逐一规划纳入种植 计划。二是 二是建立服务体系。建立乡级魔芋技术服务机构,充实 二是 专业技术人才,配套相关设备,具体负责制订魔芋产业发展规 划、加强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 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 9 个村委会,配备 12 名技术 专干,主要从事魔芋技术指导工作;在 45 个重点村民小组每组 选定 35 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技术员或种植大户,充分发 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多户、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 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魔芋产业快速发展。三是 三是强化科技 三是支撑。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优质、丰产的魔芋品种为全乡 主推品种。开展科技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抓 好魔芋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让农户逐步掌握栽培技术要点。加 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采用现代组培快繁技术,破解 软腐病防治的技术难题。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标准化魔芋栽培 技术,提高魔芋规范化种植水平。采取合理轮作,选用健康种 芋,合理间作,加强田间管理,确保魔芋产业健康发展。四是 四是 建立产销关系。支持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建立稳定的生
产、收购合作关系,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促进企业 发展、农民增收,提升产业化水平。以魔芋基地村委会为重点,引导、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 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积极搭建信 息平台,乡党委、政府及各级各单位要从多方面、广渠道发布 商品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后及时反馈给广大农户,并推荐收购 商家,让农户选择价位高的商家出售,争取获得最高的经济效 益,促进农民增收。五是 五是实施项目带动。建立魔芋产业发展基 五是 金,主要用于优质抗病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宣传培训、专业合作社扶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优质种芋繁殖基地建 设、龙头企业扶持、基地建设和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整 合项目资金,加强魔芋产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符合产业政策、带动性强的重 大产业化促进项目。
(六)花椒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县林业部门 发展现状: 的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花椒产业发展,将花椒 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后续产 业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建设政策,大 力发展花产业椒。全乡已规模化种植花椒3618亩,其中挂果面 积为1010亩,主要分布在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2010 年全乡花椒产量达44.1吨,产值达150万元。
2、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新发展花椒 3000 亩以上,全乡 发展目标:
花椒种植面积达 7000 亩,把花椒产业培育成为继核桃、畜牧、苦荞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到 2015 年花椒产量达 100 吨,产 值达到 500 万元;花椒种植区农民人均增收 500 元左右。
3、优势区域:以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为重点,在 优势区域: 乌**、大河等其它村委会推广种植,并不断强化良种引进工 程。鼓励农户有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空地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花椒基地建设。本着适地适树、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以树皮厂、乌**、大河等片区为 重点,发展优质花椒3000亩以上。其中:2012年新植700亩,2013-2015年新植2300亩。二是 二是加快育苗基地建设。2012年,在 二是 乡内选择交通便利、水源方便的地方新建花椒育苗圃1个,育苗 面积5亩以上,每年繁育花椒苗5万株以上。三是 三是引进花椒精深 三是 加工企业。力争在2015年前,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引进花椒精 深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把加快集聚提升特色农业产 加强组织领导。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乡 党委、政府总体规划及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本村的特色 农业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 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以主产区为 主持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 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乡农业、畜牧、林业、17 财政、科技、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 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积极做 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形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 合力。各村要立足各自职责,认真制定各产业单项规划和实施 方案。乡党委、政府将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调整充实 考核内容,改进优化考核办法,认真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积极筛选、论证、申报一批争取 加大资金投入。州县投资的项目,特别要抢抓县委、政府加大对核桃、畜牧、中药材、花椒等产业专项扶持的机遇,加大争取力度。要用好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乡财政每年都要安排特色农业产业发 展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且确保逐年增加。要管好用好特色 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形成政府 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投资机制。要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 则,对财政支农、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向特色农 业产业聚集。
(三)提升产业化水平。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 提升产业化水平。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 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 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
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 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 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 服务。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 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强化科技支撑。引导、鼓励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到 强化科技支撑。基层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实体,并对其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关心,充分调动其积极 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对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充 分发挥乡内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联 系与合作,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我乡进行讲授,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培训,研发特色产品,借助外力提高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农政策。要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经合组 落实惠农政策。织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良种 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 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收取其 它费用。
(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深化农村改革。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 地流转步伐,促使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严格遵守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有效地解决林改过程中 的突出问题。围绕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技术支撑,健全基层
农技服务体系、畜牧兽医体制、农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 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
(七)优化发展环境。各村、各部门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削减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全力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搞好服务。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大造舆论,积极推介我乡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 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聚集区水、电、路、通讯和梯 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要抓好退 耕还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 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