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沙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认定管理办法
长沙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认定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长沙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申报、认定和监管,充分发挥示范园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是指长沙市域范围内,建设标准先进、机制体制科学、产业特色鲜明、要素充分聚集、三产深度融合、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三条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应根据市农业委制定的《长沙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规范(试行)》进行创建。对达到创建规范要求的示范园,经市农业委严格考核,并报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审定后,认定为长沙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第二章
申
报
第四条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申报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创建主体。创建主体须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经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管理制度健全,经营状况良好;
2、规划建设。园区须根据长沙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长沙市现代农业产业——
示范园创建规范(试行)》等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清晰,生态环境优美;
3、主导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须特色鲜明,发展规模适度,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支撑强劲,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主导产业为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水产、农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
4、产业融合。园区产业链条完整,一二三产业融合度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
5、质量监管。园区主导农产品应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每年至少接受两次市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抽检,抽检结果全部合格。
第五条
申报示范园的创建主体应提供下列申报材料:
1、长沙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申报书;
2、创建主体编制的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
3、创建主体营业执照复印件;养殖业申报主体还需提供从业主体畜禽规模养殖备案登记表、水域滩涂养殖证、动物防疫合格证;养殖种苗生产经营主体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苗种生产许可证;
4、创建主体上年度经有资质的会计、审计事务所出具上年度的财务审计报表原件;
5、以创建主体名义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复印件;自营生产基地全景照片,田间工程说明;
6、创建主体购置或修建的仓库、加工用房等附属设施清单、照片,购置或修建的证明材料;创建主体购置的生产、加工设
施设备清单、照片,购置发票复印件;畜牧业申报主体还需提供畜禽引种证明、检疫票证、购置发票复印件;
7、创建主体管理人员和员工学历、职称、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等证书复印件;创建主体与有关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开展科技合作的协议复印件和开展服务的工作情况,自有科研成果、专利等证明材料复印件;
8、园区所产主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证书复印件,农业生产标准或技术规范;市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部门出具的园区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9、聘用当地农民的协议和工资支付凭证。第六条
申报程序
1、确定创建计划。市农业委、市财政局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和财政资金情况,确定全年创建计划。
2、创建主体申请。基本符合示范园申报条件的经营主体,向所在区县(市)农业(畜牧兽医水产)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3、县级核查。区县(市)农业(畜牧兽医水产)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创建主体提供的申报材料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审查,并将推荐名单报区县(市)政府批准后,行文上报市农业委农业现代化办公室,同时发送电子文档。
第三章
认
定
第七条
资格审查。对县级推荐的示范园,市农业委、市财政局对照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对申报材料不全、内容明显不——
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取消其参评资格。
第八条
现场核查。由市农业委牵头成立核查组,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参加,对照创建主体的申报材料逐项现场核实,列出不实材料清单,并对每个申报主体出具核查报告。
第九条
专家评审。评审前一天,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5名工程、财务、粮油、蔬菜、经作、畜禽、水产、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负责示范园评审工作。评审专家按照分工,根据创建标准及申报材料认真评议,提出评审结果。每位专家评审的原始资料,由专家签名确认后封存备查。专家抽取、评审由市农业委纪检监察室全程监督。
第十条
结果认定。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市农业委党委会(或委务会)确定示范园拟认定对象,并在长沙三农网(或阳光三农网)上公示5个工作日,报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发文认定授牌,拨付扶持资金。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市农业委建立长沙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动态管理系统,已认定示范园的创建主体应在每年12月底前如实填报相关内容,接受农业(畜牧兽医水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常规动态管理。各级农业(畜牧兽医水产)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可随机抽取部分示范园进行核查,以确认其填报信息的准确无误。
第十二条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立退出机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称号,3年内不接受创建主体申请示范园项目。
1、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重大动物疫病、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违反环保等国家法律法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2、创建主体经营不善破产或被兼并的;
3、创建主体改变生产经营方向,主导产业不符合示范园扶持范围的,或主导产业停止生产,或示范园停业的;
4、拒绝接受常规监测,或不按照要求及时上报监测数据的;
5、发生与示范园申报条件不符合的其他重大问题的。
第五章
结果运用
第十三条
对认定的长沙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给予奖励扶持。
第十四条
各有关部门对认定的长沙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在项目申报、财政奖补、融资贷款、评优评先、宣传推广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农业委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长沙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8月14日印发
——
第二篇:江苏(海安)苏台合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江苏(海安)苏台合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海安县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2016年5月10日)
一、基本情况
江苏(海安)苏台合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于2010年3月9日经江苏省农委、台办、商务厅联合批准成立,同年5月,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升格为“南通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安苏台合作示范区”。园区位于海安县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致力于发展海安生态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行政区合一,规划面积7013公顷,其中老垦区和新围垦区域实行海域规划管理。规划区范围32.75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 21.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有紫菜养殖加工、特种水产养殖、禽蛋养殖加工、蔬菜等,目前区内基本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通邮、通气、通宽带、通有线电视等,2015年末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税收总收入1.5亿元,区内就业人口近3万人。
二、发展情况
园区目标建成”一核、二区、三园“,着力构筑三大平台,即两岸农业科技和信息交流平台、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消化平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创新平台。园区立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导农业生产向消费转变,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农业,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以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带和星级“渔家乐”为抓手,重点打造 “一园、一带、一街、一村”建设,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园区内紫菜加工集中区2011年升级为江苏省首批省级农产品加工 集中区,加工区内从紫菜种苗培养、紫菜生产、集中加工、专业市场销售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加工区总面积1200亩,入驻紫菜企业13家及1家紫菜研究所。拥有亚洲最大的现代化紫菜育苗基地,成为农业部、财政部首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紫菜产业链项目实施单位、全国出口紫菜质量示范区、国家级紫菜良种场、国家级紫菜加工集中创业基地、江苏省农产品出口质量示范区。园区内以中洋集团为代表的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近4000亩,养殖品种有河豚、刀鱼、中华鲟、南美白对虾、鳗鱼、娃娃鱼等。区内设施农业面积近4000亩,其中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00亩。
1.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创业园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的领导;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配套文件,在土地流转、投资发展、设施农业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
2.强化基础建设。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成立以来,滨海新区进一步加大园区投入、加快实施创业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约2.8亿元,用于核心区内道路、水、电、气、通讯、排水等管网和雨污分流建设。同时,我区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现已落实农业发展银行2.2亿元贷款,同时加强了与进出口银行的联系合作。
3.强化农业招商。积极开展对台招商活动,我区先后组团或参与赴台交流4余次,接待台商6批近50人次前来考察,进一步加大了滨海新区和创业园的宣传;通过派出办事机构,与台商和台湾各种农业协会积极联系,进一步增进了双方了解沟通。
4.强化项目建设。目前园区内入园企业近50多家,其中从事 一产企业16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农业休闲观光企业5家。园区内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个,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4个。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紧紧围绕创业园确定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强基础、优环境、重招商、促交流,不断加快创业园建设发展,着力把创业园打造成为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1.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创业园发展定位和要求,在进一步完善园区总体规划和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016年完成凤翔路南段工程,全长1650米。
2.进一步加强农业招商。在进一步做好现有创业园项目发展的基础上,依托我区农业发展优势,通过派出办事机构,与台商和台湾各种农业协会积极联系,进一步增进了双方了解沟通。
3.打造园区沿G328国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带,建设2000平米的高标准日光温室,沿线标识牌5个。
第三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定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构成: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现代城市,都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基础;现代工业、现代城市是现代农业的前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形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艰巨任务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过时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规模经营,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不是真正的优势。这几年,湖北省出台了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规划,扶持板块基地建设,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个县市一个特色”。如嘉鱼县的蔬菜、英山县的茶叶、罗田县的板栗、宜昌市的柑桔和高山蔬菜,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二)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被引入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工业手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已经开始取得好的效果。农民增收快,要靠龙头企业带,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劳务经济,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发展农村生产力,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既可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所以,要立足大培训,加快大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解决农业结构不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深化认识,拓展视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立足于拓展农业的功能,大力开发与农业相关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产品新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五)立足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为条件、互相支持的。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懈怠农村;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农业;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传统农业有很多优点,我们要保留有用的农耕文化特色。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突破过时的思维定势,改进不适用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当突出的工作重点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我们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扎实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制造业、服务业人才培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成长型劳力职业技术培训。
壮大优势农产品板块。立足社会基础资源禀赋,采取机械和先进种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把优势农产品板块做大做强。优质稻板块,要在优化模式上下功夫。畜禽板块,要在健康养殖方面下功夫。
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加工园区。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产品品牌。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品牌意识、安全意识。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知名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机当作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加快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有计划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的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投入保障机制。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得到回报,一些地区依靠国家和省里投入比较多,县市投入比较少;财政投入比较多,金融投入比较少;政府投入比较多,社会投入比较少。为此,必须加强监管,解决支农资金“上进下退”的问题,建立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还要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公共服务机制。湖北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设立竞争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岗位,全省农村以科技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投入人均达到十元以上。深化乡镇农业事业站所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要抓好政府主体、经费保障、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服务报酬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等工作,使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得到调动,群众迫切要求的服务实实在在地得到落实,政府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加强。
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影响很大,受气候变暖影响,灾害仍呈上升趋势,损失不断增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问题。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以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建立农户因灾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
第四篇:打造国家级都市农业产业示范园上报稿doc
打造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思考
都市型生态农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颠覆性变革,创立的一种适应于发达城市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我市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要求,经过十几年来的摸索,已在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农业、旅游农业、品牌农业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具备了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刍型。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们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以及效益上都在着明显的差距,与南京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地位也不相称。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委市政府提出保增长促转型的发展要求和相关政策的扶持,给农业升级提档带来良好的契机。市国资集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拓宽眼界,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国家级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构想,为政府投融资平台涉足于农业生产,推动南京农业由传统方式走向现代模式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充分认识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生产经历了小农生产、商品小农、市场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从世界范围内看,经过20世纪100多年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业生产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适应了工业化、商品化和 1 信息化的要求,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跨入现代农业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农业生产与全国其它城市一样,发 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正处在现代农业初期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科学技术开始大量应用,现代经营理念注入,农业生产和谐发展,生产目的更注重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个阶段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十分特出,改革中矛盾也更加激烈与尖端。对此,需要加快创立一种新运作模式,化解农业现代化初期阶段主要矛盾,有效地推动南京农业飞跃性发展。
2、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是南京建设人文绿都的现实选择。把南京建设成国际化人文绿都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战略决定,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文绿都的理念要从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中体现,才能加快南京各谐发展的步伐。都市型生态农业,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提供绿色农业产品、健康食品为要求,既符合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又符合农业生产的规律,还符合市委市政府对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加快南京建设人文绿都的重要举措。
3、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效能的追切要求。发达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与城市对农副产品需要增加的矛盾,始终是困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南京耕地面积211.21千公顷,人均耕地0.04公顷(0.6亩),与日本国人居耕地相当;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9公顷(1.22亩),农业劳均耕地0.28公顷(4.23亩),相当于日本农户平均土地规模的十分之一。因此,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不仅是满足城市物质的需求,而且是提振南京农业经济的客观要求。
4、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2 目前,南京农业存在的七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着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一是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尚未很好的改善。
二是随着南京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逐年减少,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畅、规模化经营程度低,使得耕地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
三是农业分散式家庭生产经营为主的方式,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推广,也制约了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提高,还制约了城市生产要素和先进管理理念向农村流动辐射。
四是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较低,使得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程度不高,难以参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
五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方面的长期不足,造成了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灾害的风险,需要建立起长效的投入和建设机制,确保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发展。
六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偏弱。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农技推广体系僵硬陈旧,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南京有丰富的农业科研力量,南京市的农业科技和涉农科技机构,除了市直属及各区县所属的之外,中央部属、省属的机构很多,农业部设立的50个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有11个在江苏,其中南京占9个;江苏省设立36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有16个坐落在南京。但根据江苏科技统计年鉴三级指标得 3 分与排序,南京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排名在江苏省内仅居第八位,说明南京雄厚的农业科技研究力量,对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尚不尽如人意;市场化中介服务体系发育不健全,加上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程度低、农业企业融资困难、农业保险体系缺失等,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七是农民素质和保障方面问题。我市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80%多;而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使得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体力、智力素质更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和保障水平的过低,也成为制约城乡要素流动和合理配臵的机制性障碍。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导致中国制造业出口锐减,企业裁员,大量农民工返乡,“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变得更加突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将有效化解南京人多地少的劣势,发挥科教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加快农村面貌的改变。
5、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是国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等国家都市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目前,日本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主要呈点状和片状分布。这些生态农业园一般都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直接为城市提供服务。园区以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满足市民对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二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蔬菜、花卉生产实现了现代园艺栽培。采用先进的工厂化生产、营 4 养液无土栽培、作业全盘机械化和严格的环境调控技术。三是农产品高度商品化。由于运用现代工厂化生产和加工农副产品,其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实现了货畅其流。四是都市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休闲需要。日本都市型生态农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发展与整个城市的良性生态环境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二、国资集团打造都市型生态农业的优势明显
目前,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在认识上形成共识,为打造都市型生态农业带来良好契机。但还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需要有一种平台来支撑都市生态农业持续发展。这种平台既是人才、技术与资本结合的载体,更是产融结合的主体。相比而言,国资集团具备在高起点上打造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明显优势。
首先,打造都市型生态农业与国资集团定位与职能相吻合。市国资集团是南京市最大的国有资产投融资管理平台,主要职能是代表政府有效整合和运营国有资产,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发挥投资导向作用,重点投向示范性、引领性和拉动性项目,为城市发展服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业已经融入城市发展并在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抓好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实力的提升,而且更有利于该地区的城区经济稳定发展。所以,通过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赋予国资集团一项新的任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促转型是我市近阶段工作重点,国资集团作为南京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预备队,投资方向应与 5 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相一致。当前,南京城市发展急需要解决农业长期发展的问题,破解困扰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障碍。因此,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正是体现与发挥国资集团价值的一个新的机遇。
其次,国资集团具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快捷的融资通道,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领域中的产融结合。国资集团经过七年的发展,资产规模达1295亿元,净资产超过110亿元,是南京市最大的投融资平台,也是南京市唯一的金融控股集团。国资集团旗下的紫金控股集合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企业股权,金融产业链完整,能够充分发挥金融领域产品、服务、客户间的协同效应,为市场各方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的特点,生态农业具有集约化、规模化的特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前提是需要有强大的资本来推动。国资集团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资金融通能力,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重组并依托信托公司,积极介入现代农业投资领域,一方面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业资产周转效率。
第三,国资集团有着现实的农业基础。2007年,经市政府批准,农垦集团正式并入市国资集团。农垦集团作为传统国有企业,由于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经营压力较大,困难重重。并入国资集团后,为保持并发扬农垦集团多年来在农业生产、服务领域积累的产品、品牌、渠道优势,国资集团一方面支持其发展设施、高效农业,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依托农垦集团现实基础,打造现代农业领域的专业投融资平台,开辟新的发展通道。
第四,国资集团有着强有力的资源整合能力。国资集团不是一般性生产性企业,也不是单一的服务性企业,而是依托国有资产进行资源整合的平台。国资集团七年来,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不仅在投融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先后投资建设了十大标志性项目,而且,投资管理的领域涉及到一、二、三产多个行业。我们运作理念是,只要是政府的资源、城市的资源,对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有益的,我们都要立足实际先机介入。都市型生态农业是一种资源性项目,它连接城乡,融合一、二、三产的范畴。随着国家对农用地流转政策的出台,政府鼓励大宗农地的流转,为农业生产最基本资料的规模化使用提供了政策空间。农业基础投资巨大,受技术、市场、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一般中小型社会资本不愿进入。作为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投资现代农业,吸引社会资本转移,引领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谋求长远经济效益,符合国资集团的发展战略。
三、打造南京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基本思路和现实路径 我们的思路是以世界一流生态农业为导向,着眼于未来10-20年农业发展趋势,依托城郊3000亩的流转土地,聘请境外专业机构高起点规划设计,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生产企业、先进的都市农业经营理念和国际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打造技术装备领先、经营管理先进、梯度化结构合理,具有科技含量高、生态效应好、产出效益高,融合一、二、三产配套发展、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充分发挥国资集团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谋求长远的社会效益和持续的经济效益。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都市型生态农业为总体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高效和生态为标准,以市场规则为导向,以设施农业为依托,以集约式生产为方式,以现代技术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精细化、多样化、科技化为特征,以服务于城市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通过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依托设施农业进行工厂化生产,融合一、二、三产,实现集约经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达到远高于常规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发展目标:
近期建设目标是,在3-5年内,建成江苏省一流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其园区设施条件、运作机制、科技水平,产业效益要在全市、全省处于领跑水平。
中、长期目标是,经过6-12年的努力,把南京都市型生态园建成国内先进的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南京重要的休闲观光场所,建立“体验经济”模式。
具体目标是: 两年内争取列为省级高效农业重点示范园区;三年内争取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AA级以上全国风景区;五年内争取列为AAA级以上全国风景区 ;三年内争取列为省级以上国际合作平台、农业示范园:三年内争取列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五年内争取列为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六至十二年内成为国家级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园。
(三)主体布局和功能: 根据规划设计,都市型生态园项目包括设施农业示范区(如引自美国的水栽培技术示范区、新法种植食用菌示范区、花卉种植区、香草园等)、农业科研区、衍生品区、参与式项目体验区以及包括培训中心、综合接待中心在内的配套区域。主要分为5个功能区:以现代化智能温室群为主的植物工厂区,以生物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区,以推崇园艺疗法为主的度假休闲区,以食用菌和鲜切蔬菜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区和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的有机肥生产区。
1、植物工厂区
(1)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区,占地面积300亩,利用沿丘陵山地低产田块,建设3万平方米的厂房设施,生产6-8个品种的珍稀食用菌。拟在3000亩辐射区按“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同时带动农民增收。
(2)无菌植物工厂区,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无菌植物工厂1000平米,实行全自动化控制,全年不间断生产优质蔬菜。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优质水果工厂化设施栽培区,占地面积500亩左右,利用区域内良田建设大棚促成栽培,引进15—20个时令特色水果品种,以葡萄、水蜜桃、大樱桃为主栽品种。
(4)优质蔬菜工厂化育苗和芽苗菜生产区,占地面积100亩左右,其中现代化温室群约2-5万平方米。
(5)设施有机高档茶园,占地面积100亩左右。
2、生物技术产业区
(1)食用菌工程中心,与驻宁高校合作,建立全国一流食用菌工程中心,建立全国食用菌种质资源库,配合食用菌工厂化 9 生产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
(2)组建快繁中心,与驻宁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品种创新及繁育工程中心”,开展名特优花卉、珍稀名贵药材的种苗组织快繁,年生产1000万株组培苗。同时开展相关育种工作,如面向国际和国内高端的OT系列百合花品种选育。
3、生态休闲度假区
遵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原则,建造国际上流行的园艺疗法园。主要包括三大功能分区,即五种感官刺激区、园艺劳作区和采收加工区等。围绕上述功能分区进行场地划分、空间营造与植物配臵。而具备园艺劳作和采收加工功能也是此类园林形式区别于其他形式的重要特点。感官刺激包括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通过植物艳丽缤纷的色彩,丰富多样的造型,植物的各种挥发性物质,风吹产生的声响,水声,虫鸣,让盲人、弱视、残疾人、老人等更加贴近大自然。而播种、翻地、修剪、拔草等园艺操作以及采收、烹调等活动能改善治疗对象的病态心理,帮助其逐步恢复正常生理机能,增强生活积极性和社会价值感。
园区建设结合汤山的自然温泉条件,打造高档精神休闲会所,推崇园艺疗法,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其服务对象定位于社会精英阶层。
园艺疗法园主要包括香草区200亩、花卉、经济苗木盆景200亩、有机高档茶园200亩、水产养殖垂钓、水生植物水面约80亩、畜禽及可爱动物放养区100亩、嘉年华广场、草地、果岭、露营、教育展示、户外活动设施 100亩、管理后勤和小型商业等 30亩、附属配套观光休闲会所等280亩。
4、农副产品加工区,采用先进的食用菌和蔬菜采后处理技术,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开发国内空白的食用菌加工产品。其中鲜切蔬菜从采收到销售均处于冷链系统,蔬菜活体一直保持在低温状态,具有品质新鲜、使用方便、营养丰富、清洁卫生可被100%食用等优点。据国际市场调查,2008年美国鲜切产品产量已达3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今后五年,鲜切产品还会以10%~15%年增长率增加。
5、废弃物循环利用区(有机肥、基质、碳棒生产区)。每年处理食用菌菇渣及园区残枝落叶及植物秸秆约1万吨,主要生产有机肥、碳棒和饲料。使农业园区可以做到自我循环,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占地面积20-30亩。
(四)运作模式:
国资集团投资成立三个平台。即:已于2009年4月出资1亿元注册成立的南京国资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的主体。同时,与美国投资企业共同设立1亿美元的农业发展基金,美方占70%,国资集团占30%,为推动南京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还要成立现代农业招商公司,加快国际化合作的步伐。
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总体运作机制是投资外包经营发展模式,通过优选项目,引入先进的农业高科技技术和设备,搭建生产、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再逐步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分块运作具体项目,国资农业投资公司负责资产管理和模式研究、复制。主要采取两种运作模式:一是公司投资基本建设,由合作伙伴负责经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加工,由公司先投资建成年产6000 吨的食用菌工厂,然后引入日本一家合作单位,负责日常生产和产品加工销售,利润按激励制约机制分配(包含期权激励和风险抵押模式)。设施果品区、智能温室区和园艺疗法区都逐步采用这种模式。二是利用南京市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契机,与驻宁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按照风险投资的机制,由国资农业投资公司投资并经营。如无菌植物工厂由于建设成本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低,兼具有科技示范功能,所以暂由公司投资并经营,生产初期,为了培育市场,生产出的产品委托一家合作公司负责产品的鲜切菜加工和销售。
(五)主要举措:
一是发展工厂化高科技农业。迄今为止,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露地种植、设施栽培、水耕栽培和植物工厂四次重大变革,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系统管理等学科为基础,在人工可控的设施内为植物生产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吸收应用高新技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园区将立足高端生产,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建成国内第一座最先进的全天候无菌植物工厂,实行全自动化控制,全年不间断生产优质蔬菜和工厂化种苗提高城市蔬菜产销应急抗灾能力。同时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和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国资农业投资平台以农业生产启动园区经营,其目标定位于服务高端客户,以国际绿色标准生产,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避免低水平竞争。
二是开发产业化前沿生物技术。借助南京创建国家科技创新 型城市契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研发及成果孵化中心(亦即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平台)。目前,主要是与相关高校合作,建设全国一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和优新品种育种中心;引入在国内领先的名特优花卉、珍稀名贵药材育种成果,探索生物技术在名特优花卉、珍稀名贵药材快速繁殖上的产业化开发,为“产学研”有机结合搭建全新平台。
三是拓展园艺疗法休闲农业。近郊的区位优势、生态景观资源赋予都市农业较高的附加值,改善农村环境、完善农业配套、提高生态旅游层次,是挖掘农业效益的一项重要课题。园区建设结合汤山自然温泉条件,打造高档精神休闲会所,推崇园艺疗法,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尤其是白领阶层,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达到休闲健身的效果。
四是打造高效有活力的园区团队和管理模式。通过项目建设,吸纳各层次优秀人才,组建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技术精英团队。通过科技与资本的有机结合、生态理念的科学应用,形成一套国内领先的规范、标准化农业园区“可复制的管理模式”。以汤山项目为起点,联合更多的社会资本下乡,推广复制,为推动都市农业转型,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进程争做贡献。
五是建立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市场行为,逐步形成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龙头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妥善处理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农民和龙头企业形成双赢的利益结合体。此外,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转变他们的观念,努力提高他 13 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农民加入到农业产业链和科技链的双链体系中,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长效动力。
四、相关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战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农业增效的基本方向。国有企业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责任意识,积极介入有待于发展的项目。政府部门应统一思想认识,在投资审批、立项规划、用地政策上予以优先支持。
1、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农业园区发展路径。生态农业示范园作为一个示范窗口、产业积聚平台,是农业经营模式的重要探索。汤山项目由国有资本全资投入,更具有示范、实践意义,应作为一块试验田予以重视扶持。根据宁委发(2009)1号文精神,为实现项目综合开发,地方政府承诺3%的配套非农建设用地和总额10%的旅游开发用地。但在实际运作中,上述条件能否得到充分保障,尚需有关部门予以关心支持。如果不能落实,项目作为一个单纯的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其示范效益将大打折扣。建议由市分管领导挂帅,国土、规划、财政、科技、农林、江宁区等有关部门参与,成立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大力支持园区建设。在资金上予以支持,上海对于高效农业给与投资额40%的补贴,苏北也予以20%补贴。另外在用地、税收上给予一定的费用减免。
2、依托平台投资,创新财政支农模式。我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农业财政补贴资金支持农业发展,但从使用效果来看,由于分散使用,杠杆效应不明显。要进一步改革财政补贴方式。把对农业财政拨款改为对农业的投资,把对农业投资纳入新型的投融资体制范畴。由政府委托投资平台,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有 14 效投入。近几年成都市、苏州市率先改革,将财政资金集中捆绑,授权给政策性投资平台,以企业化方式进行高效农业开发投资。成都市2007年起投入资金6亿元,并按每年不低于10%的增幅增加投入。财政支农资金不再是不计回报的“阳光雨露”,它以合作参股、控股、全资方式投资,加快了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规范了农业企业管理,集中财力投资了许多重大农业项目,如果依靠企业主体自我积累,逐步投资,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南京郊县已有一些园区具备雏形,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难以短时间形成规模效应。如能借鉴成都、苏州模式授权国资集团或直接设立政策性投资平台,参与重点园区建设,参与重点项目投资,推动龙头企业扩大经营包装上市,为农业发展赢得资本市场支持开辟通道。
3、探索金融支持农业有效途径。农业发展滞后的关键原因之一是缺乏金融支持,农民无力投资高效设施建设。国资农业投资公司依靠国资集团的支持,追加投资或扩大贷款,建设高效设施,培训合格的农民经营者,以设施租赁的方式向农民提供间接融资。目前,国资集团正在筹建担保公司等金融或准金融机构,成立与境外合作的农业投资发展基金,拓宽为农业金融的渠道。建议政府协调发挥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农业项目融资力度,为建设高效设施农业提供融资支持。
第五篇:文钟镇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园简介
文钟镇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园简介
文钟镇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园是由赤峰农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建设,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
一、发展目标:通过公司运作,充分利用文钟镇现有的设施农业和户用沼气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建立“畜禽—沼气—有机蔬菜”生态循环模式,打造赤峰市有机猪及蔬菜的知名品牌
二、发展规模:文钟镇现有设施农业10500亩,其中高标准日光温室2500栋,户用沼气 3000户,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园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公司预计年出栏有机猪8000头、产蔬菜300吨,年产沼气25.2万立方米,其中13万立方米供应周边农户。
三、示范园概况
示范园规划占地150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27栋,建畜禽养殖舍面积10000平方米,建设大型沼气(800立方米)工程一处,建设庭院生态示范区一处。
四、投资情况
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具体为:
1、大型沼气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4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万元,区财政配套25万元,企业自待220万元。该项目已被国家农业部批复。
2、有机猪繁育项目。该项目已被自治区财政厅立项,计划总投资5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00万元,企业自筹320万元。
3、农村庭院节能试验示范项目。项目预计投资300万元,共
分七种模式对于投资与节能寻找一个最优点,七种模式分别为⒈普通房、⒉保温房、⒊太阳房、⒋保温房加沼气池、⒌太阳房加沼气池、⒍保温房加太阳能、⒎太阳房加太阳能。此项目正在积极争取自治区能源站项目资金。
目前以完成投资700万元,完成土地平整150亩,新建日光温室27栋,建高标准猪舍3000平方米。
五、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生产有机蔬菜300吨,菜价是普通蔬菜的3倍,可实现年产值360万元,平均每棚13万。与普通温室比较,每棚增收8万元。年出栏商品猪8000头,实现年产值3840万元,与普通商品猪相比每头猪新增效益1000元。如果加上周边农户效益会更加可观
五、生产方法
⒈有机猪及有机蔬菜生产。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商标注册和有机猪及有机蔬菜的鉴定工作,企业也严格按照有机猪和有机蔬菜的生产要求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⒉大型沼气工程。有机猪产生的粪便通过收集进行大型沼气工程,进行充分厌氧处理,达到无害化。沼渣、沼液中寄生虫卵沉降率高于95%,粪大肠菌群小于10。沼渣、沼液属优质高效有机肥,不但提高大棚作物品质,还能提高产量30%以上。产生的沼气,一部分供应周围农户使用,一部分用于场区猪舍取暖和通过沼气灯提供大棚作物的气肥。
⒊会员制。企业认真按有机猪及有机蔬菜的生产方法生产,通过发展会员的方法进行销售,不但稳定企业销售额,企业同时为会员提供高端、安全、高品质的产品。
六、目前存在的困难-1
⒈示范园现有土地是租用农户的土地,期限50年,如能将土地性质转变为养殖用地,将更加坚定企业带动农户致富的信心。
⒉建设示范园区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企业自筹能力不强需要区里给予相关政策及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