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课之】形势与政策 (开卷考试备考材料)(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0:3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公共课之】形势与政策 (开卷考试备考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公共课之】形势与政策 (开卷考试备考材料)》。

第一篇:【大学公共课之】形势与政策 (开卷考试备考材料)

台湾问题

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首先从地质构造上来说,台湾位于中国的大陆架上。其次,从民族构成上来看,台湾人和大陆人拥有共同的祖先。第三,中国最早发现台湾并对其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第四,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一)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产物。

(二)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结果。台湾问题的形成起因虽然是国共内战的结果,但问题的复杂化、长期化却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了对抗社会主义力量,使蒋介石政权成为美国在亚洲战略上重要的一环。曾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了台湾。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进入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地变化,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美国含蓄地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宣布与台湾当局“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并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1979年4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对台湾进行安抚。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1992年9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1995年,允许李登辉访美,中美关系降到了建交以来的最低点。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在上海,克林顿总统宣布了美国对台政策“三不原则”。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明显提升了对台关系。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台湾领导人“过境”美国时的接待规格。第二,全面加强了美台的军事关系。第三,明确表示美国将出兵介入台海冲突。第三,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问题。2003年以后,美国加大了反台独力度。美国一直在海峡两岸实行“双轨政策”,竭力维持海峡两岸不战、不统、不独的状态,最大程度地谋取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美国的一贯做法。

三、台湾当局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变迁

1、蒋介石(1949-1975)时期:坚守一个中国

2、蒋经国(1978-1988):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3、李登辉(1988-2000年):逐渐放弃一个中国政策

6、陈水扁(2000.5至今):公开走向台独

四、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武力解放台湾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和平解放台湾第三阶段:(70年代末至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实施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点声明。“叶九条”,它是对党的新时期对台方针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标志“一国两制”构想萌芽。1982年1月,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设想,简称“邓六条”。从“叶九条”到“邓六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逐步完备,明确、系统化,成为了新时期中国对台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包括四个基本点:第一,一个中国。第二,两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第四,和平谈判。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两会领导人于1993年4月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并签署了几项涉及保护两岸同胞正当权益的协议。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了一个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提出八项看法和主张。江八点的提出,是继1979年叶剑英发表对台讲话(叶九条)后的又一次重要声明,推动了中国统一进程,在海峡两岸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中国政府对台政策:胡四点(中国对台政策新思维)2005年3月4日,根据台湾岛内活动日益猖獗的台独势力,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胡四点”说明中国现在在对台政策上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硬的方面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软的方面则不分蓝绿背景,什么人都可以平等协商、共议统一,是新时期指导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该法共有十条内容,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表明打击“台独”分裂、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坚定决心,充分体现大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坚定立场。

五、台湾问题前途展望

自2005年“胡四点”出台,中国实施新的对台政策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台独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有力遏止,大陆重新取得了对台问题的主动权。首先,连战、宋楚愈相继访问大陆,两岸紧张局势缓和。其次,两岸民间和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最后,中美达成反“台独”共识。我们的对策:首先,坚持和平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武力。其次,先发展后统一,以发展促统一。第三,争取台湾民意的支持。

德国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情况不同,没有可比性。台湾问题不能套用德国模式解决。

首先,两者形成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其次,两者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不同。再次,两者存在的实际状况不同。

因此,德国问题与台湾问题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效法、照搬“两德模式”解决台湾问题。未来中国统一的模式应由海峡两岸根据中国的国情经过充分的协商谈判来选择。补充网上文摘: 十七大关于台湾问题论述

总体上看,十七大报告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是“软的更软,硬的更硬”。

一、关于对台方针:

无论十六大还是十七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八项主张”的对台方针没有变化,这也不能变化。但措辞上有微妙差别。

十六大:“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十七大:“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前者是“坚持”,后者是“遵循”,柔和多了!一方面这是我党的主张(对方尚未接受),如果“坚持”就有点强加于人的味道,有“霸道”的感觉,而“遵循”呢,那就是说,不管别人什么态度,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就是按这个办,只要不违背,可以灵活进行。

二、关于台海问题的判断和操作内容 十六大:“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在说服台湾人民上,缺乏必要的力度和可信度),必须在“一个中国”前提下,通过“和平统一谈判”(目标太直接,不易被接受),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缺乏实际操作的内容)。十七大:“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便于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接受和理解),要求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好、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人情味很浓),在“一个中国”前提下,通过“交流对话、协商谈判”(气氛相对缓和),“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和平发展框架”(有了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

三、关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十六大:“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这话有点“大而化之”,真正的感召力不强)。十七大:“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应该说,十七大的报告用词,克服了“硬梆梆”的问题,显得入情入理,在人文的角度上更容易被台湾人民接受,也更有历史和文化感。“两个凡是”体现了我们最大的诚意,让人无可挑剔。目的是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从而具备复兴的基础,而不是直截了当的提统一问题,当然统一是复兴的前提。但用“复兴”感召力要强得多。

四、关于反对“”分裂势力

十六大:“台湾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不得人心”(判断有点牵强,实际上“入联”也好,“返联”也罢,在台湾是有相当市场的,两者的拥护者加起来据说超过60%,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不得人心,未必就不得台湾人的„人心‟,因此容易被台湾人民抵触)十七大:“当前,分裂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时要求“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分裂活动”。可以看出,十七大报告的手法高明的多,很客观的指出分裂活动是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两岸同胞共同来反对和遏制,当然,如果两岸同胞的遏制和反对都不起作用而引发更大的问题,比如我被迫使用武力,那就是因为“台独”势力不顾“两岸人民的反对”,“一意孤行”酿成的恶果了!能源问题

一、世界能源简介: 人类能源利用的三个阶段:

(1)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木柴(柴薪)时代。(2)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的煤炭时代。(3)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的石油时代:各国对能源(石油)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当前,大国能源争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六大区域:1中东地区“核心带” 2俄罗斯“独霸地” 3中亚与里海“新基地”4拉丁美洲“大后方” 5非洲中部“拓荒区” 6南北两极“处女地” 世界各发达国家应对当前石油形势的措施 第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费。第二,开发替代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第三,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加大石油储备数量。第四,建立海外石油开采基地,拓展多种石油进口渠道。

二、中国的能源形势与对策

1、中国石油发展史

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是石油严重短缺阶段;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自己自足阶段;90年代初以来再次出现短缺。

2、当前中国总的能源形势

第一,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供需矛盾突出。第二,能源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第三,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过多的使用煤炭会有一系列负面影响。1.过量开采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2.煤炭燃烧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解决我国当前面对的能源问题:

第一,节约优先,效率为本。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第二,有序发展煤炭,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3、当前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①是国内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进口石油难度加大。③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薄弱,过分依赖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油运安全问题突出。④石油储备体系刚刚起步,石油安全脆弱。中国的石油战略

第一,适当增加国内石油产量,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第二,加大海外石油基地的投资和生产使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第三,制定石油储备战略:手里有油,心中不愁。第四,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第五,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保卫海上通道安全,同时打造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第六,跳出马六甲游戏圈,开辟新的石油进口通道。第七,调整交通运输发展策略,改善需求结构与进口依赖度。

三、中国能源威胁论

第一,从现在事实来看,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能源问题。首先是由中国不仅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并具有特殊的能源结构所决定的。其次,中国虽然是能源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进口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最后,中国也不是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第二,从未来看,中国绝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造成威胁。首先,我们国内能源供给的潜力仍然很大。其次,我国节能降耗潜力很大。中国能源威胁论是没有根据的,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崛起,加强石油安全是中国的正当权利。中日关系

一、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1894年之前2000多年的中日友好交往史。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894年到1945年大约50年的日本侵华史。第三个历史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即当代中日关系史。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基本可划分为这么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2年以前追随美国反苏反共时期。第二阶段:1972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面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矛盾和摩擦开始增加。进入21世纪之后,以日本首相小泉连续参拜靖国神社为导火线,中日矛盾日益激化,中日关系进入了自1972年建交以来的最低谷时期。(1)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高层交往中断,政治互信缺失。(2)“政冷经热”,并出现向“政冷经冷“局面转化趋势。(3)两国民众相互厌恶情绪不断增加。当前中日关系:

2006年10月,安倍访华被媒体称为是“破冰之旅”,为中日关系走出困境、不断改善和发展开启了希望之窗,安倍在访问期间提出要构筑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2007年4月11日——13日,温家宝应邀访问日本,被称为是“融冰之旅”,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日,双方表示将会进一步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2007年9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上台,继续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目前,中日关系的发展势头很好,福田正计划访华。

二、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1)历史问题

2001年,小泉上台以来,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变本加厉,出现明显的大倒退。(1)日本政要顽固对抗受害国人民感情,一意孤行参拜靖国神社。(2)日本政府公然将日本右翼炮制的严重歪曲历史真相的“新编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并为其使用大开绿灯。(3)日本政要冒天下之大不讳,肆意挑战和平宪法。(4)在承担战争责任问题上,拒绝民间索要战争赔偿。

现在中日关系改善,但在上述问题上并没有多少积极动向。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倒退的主要原因

(1)美国人埋下了让日本倒退历史的祸根。(2)战后天皇制的部分保留为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留下了精神支柱。(3)受日本文化独特的生死观念的影响。(4)20世纪80年代以来,恢复日本政治大国地位的需要。

2、台湾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在日台关系上继续坚持过去的方针,不断冲击中国的底线。(1)加速提升日台官方关系。(2)关注台海局势,对处理涉台事务态度发生明显变化,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干预政策已开始由 “模糊化”转向“清晰化”。(3)台日经济关系中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

近年来,日本对台政策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1)从国际角度来说,是受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2)是实现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长期殖民统治的后果。(4)受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影响。

3、日本“入常”问题 日本想谋求类似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但是缺乏政治大国必备的资质:(1)日本丧失了政治大国的负责精神。(2)日本丧失了政治大国的基本信誉。(3)日本丧失了政治大国的独立品格。

4、钓鱼岛问题: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5、中日东海资源之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三、正确看待和把握中日关系

在中日走向“强强型”关系的过程中,中日关系将可能形成相互合作与摩擦并存的局面。目前,中日这种强强型关系的性质非常复杂:(1)在经济方面,中日两国是伙伴。(2)在政治方面,两国长期以来是竞争者。(3)在安全方面,中日两国目前在相互猜疑。

首先,要明确国家安全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贸易和平论”在中日之间行不通。中日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安全利益的竞争。国家安全是最核心的利益,安全冲突是最根本的冲突。国家安全实力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是由综合国力支撑的。所以我们保持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高速经济增长,迅速实现国家统一,迅速提高综合国力。

第二,我们要利用日本国内的和平力量及东亚和世界的正义力量,来遏制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发展。

第三,加强中日双方在有共同利益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中俄关系

一、中俄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1、“相互视为友好国家”阶段(1991年12月-1994年9月)

2、“建设性伙伴关系”阶段(1994年9月-1996年4月)

3、“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1996年4月-2001年7月)

4、《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以来(2001年7月至今)

二、中俄关系现状

1、政治方面:互信不断加强,构建起新型国家关系。为保证中俄间这种新型国家关系的顺利运行,双方建立起一系列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①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高层互访不断,增进了了解和信任。②建立国际问题磋商机制。③妥善解决国家边界问题。

2、经济方面:“政热经冷”局面改善,经贸关系日益迅速发展。

目前,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俄罗斯第四大贸易伙伴。中俄经贸关系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正逐步趋于平衡。未来的中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尤其是能源领域的合作将成为两国经贸关系的重中之重。

3、军事方面:两军交往不断加强,军事技术合作不断深化。①高层互访频繁。②各层次、各领域的交流务实深入。③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基础日益巩固。

4、人文方面:双方在教、科、文、卫等领域的合作持续发展。

三、中俄关系展望 促进中俄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中俄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两国的共同需要。因为:①两国都需要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解决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和国内的经济发展问题。②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俄这两个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国家,需要相互借重,相互协作,以便改善自己的处境。③两国在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方面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

2、中俄具有发展良好关系的诸多条件。主要表现在:①中俄对当代世界的认识和对国际问题的立场一致或相近。②中俄边界问题彻底解,消除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大隐患。③中俄建立的高层互访和定期会晤机制,以及其他各级会晤协商机制,为在各个级别上加强和发展两国关系提供了畅通的渠道。④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⑤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这些为两国开展经贸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中国威胁论”问题。第二,中俄油气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中俄关系存在几个不平衡问题。伊朗核问题

一、伊朗核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1、伊朗核发展历史

伊朗核计划发展由来已久,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末开始启动。第二阶段: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陷于停顿状态。第三阶段:90年代全面重新启动。

2、伊朗核问题的发生、发展 伊核问题大事记: 1、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伊核问题曝光。

2、2003年11月伊朗作出让步,宣布暂停铀浓缩活动,12月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3、2004年11月,经过激烈交锋,伊朗再次让步,宣布中止一切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

4、2005年8月,伊朗拒绝接受欧盟提出的解决伊核问题的一揽子提议,伊核危机再次发生,并陷入僵局,一直到现在,伊朗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二、伊朗核问题剖析

1、伊核问题的实质

伊朗核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国际防核扩散争端问题,伊朗坚持核开发,有秘密发展核武器的重大嫌疑,从而造成核武器扩散,威胁到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一定要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事实上并非如此。伊朗核问题实质上是伊朗国家利益与美国在中东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的严重冲突。美国之所以在伊核问题上步步紧逼是因为: 第一,借机削弱伊朗,构建立“中东新秩序”。第二,通过伊朗核问题打压伊朗现政权,以压促变,竭力把伊朗这个中东仇美反美的国家纳入自己的政治价值体系。第三,从能源战略考虑,控制伊朗的石油。

2、伊朗坚持发展核技术及其态度强硬的原因

第一,受历史悠久的大国情结作用,举国上下普遍支持发展核技术。第二,应对地区安全威胁,防范美国和以色列的需要。第三,根据现有国际防扩散机制,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第四,扼守世界油库的大门,拥有抗衡的本钱。第五,从现实的角度看,当前形势是伊朗玩核牌的有利时机。第六,英法德等欧盟国家、俄罗斯和中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并不完全支持美国的强硬立场,也使伊朗有机可乘。

3、大国与伊核问题 欧盟

欧盟在伊核问题上态度比美国温和,一方面,欧盟和美国一样不允许伊朗获得核武器,要求伊朗全面停止浓缩铀的所有工作,但另一方面欧盟也承认伊朗拥有发展民用核能的权利,反对美以制裁或军事威胁等手段解决争端,主张通过协商和谈判等和平方式妥善解决。在与伊朗的多轮谈判中,欧盟软硬兼施。欧盟对伊朗的政策,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欧盟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是因为:首先,出于地区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其次,处于能源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俄罗斯

在目前的伊朗核危机中,俄罗斯一方面支持美、欧要求伊朗全面停止铀浓缩的活动,允诺将从伊朗收回核废料,以免被伊朗利用来制造核武器;并一再推迟布什尔电站的完工时间,向伊朗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支持伊朗和平开发核能,反对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被称之为伊朗的“保护人。”俄罗斯的这种态度是因为俄罗斯在伊朗有重大经济、战略利益决定的。首先,伊朗的地理位置对俄罗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俄罗斯在伊朗有重大经济利益。中国

中国在伊朗的国家利益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石油利益。第二,商贸利益。第三,政治与安全利益。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坚持三条基本原则。第一,伊朗不应坚持开发核武器。第二,国际社会不应谋求以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有战争就有伤亡。第三,应通过谈判、沟通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三、伊朗核问题展望

从目前来看,美要想对伊动武还有困难。首先,对伊动武的理由并不充分。其次,伊朗综合国力较强,美国动武很可能得不偿失。最后, 美国在伊拉克战场和阿富汗战场牵制了美军大量兵力,再开辟新的战场有些力不从心

巴以冲突的历史与现状

一、巴以冲突的由来

1、巴勒斯坦居民的历史变迁(1)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居住过。(2 犹太人作为巴勒斯坦的民族主体主要是在BC11世纪-AD2世纪,此后他们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3从AD7世纪起,阿拉伯人就成为巴勒斯坦的主体居民,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2、现代犹太复国主义和《贝尔福宣言》 现代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是指散居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要求回到古代故乡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政治主张与运动,又称犹太复国运动,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

《贝尔福宣言》: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使这个目标实现。这就是所谓的《贝尔福宣言》。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思想虽然形成,犹太复国运动虽然开始,但是在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前,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3、巴以分治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以美苏等33票赞成,阿拉伯等国13票反对和英国等10票弃权,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决议(即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结束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犹太国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作为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二、巴以冲突的进程

(一)阿以全面对抗阶段(1948年以色列建国-70年代末)

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5.15—1949.3,又称巴勒斯坦战争):阿拉伯国家战败

2、第二次中东战争(又叫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0-1957.3):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后又吐出

3、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1967.6.5-1967.6.11):阿拉伯国家惨败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10.6-1973.10.24):双方互有胜负

(二)(冲突与谈判共存)战略相持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末)

1、《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的签订:埃以首先实现和平

2、巴解组织和第五次中东战争:巴解组织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3、巴勒斯坦建国:巴解走上和平解决之路

(三)政治解决阶段(90年代初至今)

1、马德里和会与中东和平进程全面启动

2、《奥斯陆协议》与中东和平的重大突破:巴以和平取得重要成果

3、新一轮冲突阶段(2000年9月至今)(1)冲突的开始:沙龙强行闯入阿克萨清真寺所致(2)中东和平“路线”图出台,但无法实施2002年6月,小布什政府初步提出了一个中东和平新计划,即“路线图计划”。2003年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

“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2003年底至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就边界、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等问题达成协议,最终正式建立巴勒斯坦国。

(3)后阿拉法特时代:阿巴斯掌权,继续推进巴以和平。(4)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

所谓的单边行动计划是指以总理沙龙在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受阻,和谈无果的情况下,于2003年11月提出的单方面与巴勒斯坦人分离的计划。

依据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以将单方面从其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部分土地上撤出,重新部署以国防军,并重新确定部分犹太人定居点的位置,建立一条以色列更容易防守的“安全边境线”。该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撤出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部分犹太人定居点来实现与巴方分离,然后再根据以方主张界定一个巴勒斯坦国。

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尽管在国内遇到了重重阻力,但最终还是在2005年8月15日正式付诸实施。撤出加沙,使以色列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交口称赞。但是却引起了利库德集团内部的严重分歧,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势力一直都极力反对沙龙的单方面脱离计划。

单边行动计划出台原因:a、使以色列摆脱加沙这一沉重“包袱”。b、改善以色列的国际声誉,减缓外交压力。C、掌握巴以冲突的主动权,通过“丢卒保车”办法,尽可能维护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既得利益。

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在巴以和谈搁浅,双方冲突持续的状态下,沙龙的行动有助于打破僵局,促进巴以恢复谈判。而对于巴勒斯坦方面来说,也毕竟收复了部分家园,值得庆贺。但是,沙龙的行动也开创了以色列单方面决定巴以问题的危险先例,将以方的决定强加给巴方,完全掌握了巴以和谈的主动权,不利于巴以问题的彻底解决。(5)哈马斯时代:哈马斯上台,巴以和平出现反复,巴内部发生分歧,哈马斯与法塔赫形成割据局面。

三、制约巴以和平的主要问题

1、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2、边界划分问题

3、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4、巴勒斯坦难民回归问题

5、水资源分配问题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之心得体会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但是,我对这门科目有一些自己的意见。

首先,这门课程开课以来,不怎么受到同学的关注,我觉得应该要加强我们对这门课的认识,多作宣传。并配套一些相关教材。或者同意订购一些时事政治的书刊或杂志,让我们能够经常性的关注形式政治,了解国内外最新大事件。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然后,形势与政策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意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l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

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之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听后感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10级经济3班 姓名:栾昊 学号2010210051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但是,我对这门科目有一些自己的意见。

首先,这门课程开课以来,不怎么受到同学的关注,我觉得应该要加强我们对这门课的认识,多作宣传。并配套一些相关教材。或者同意订购一些时事政治的书刊或杂志,让我们能够经常性的关注形式政治,了解国内外最新大事件。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然后,形势与政策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意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

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

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2012年2月29日

艺术报告厅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之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之心得体会

——关于民族团结 共同发展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几周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参考这几次课的学习,我对当前的民族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想谈谈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辉煌

6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60多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一个有着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将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这一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切实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培育和增添新的力量。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靠加快发展来巩固和推进,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发展,能够缩小各民族的差距,进一步稳固民族团结的基石和增强民族之间的互助。同时,也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增强粉碎民族分裂主义的实力。

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往往相互渗透,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响,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影响。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觉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各族人民之间的和平相处、社会稳定繁荣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考验党执政兴国、驾驭复杂国内国际环境的重要课题,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处理涉及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

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深深受益于祖国发展带给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生有能力也有义务为祖国发展民族团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第一任务,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突出专业优势,以百倍的热情投身于民族的团结与祖国的发展中去。同时要深入基层的普通大众中去,积极实践,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人民群众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各种状况,然后进行有策略有效果的宣传教育活动,尽己所能地为开启民智,维护团结做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华夏儿女自古以来就自觉背起国家民族安定团结的重担。相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们的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曙光就在不远处!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之政治体制改革

形势与政策之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将政治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前置条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在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来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二是无论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均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稳步推进”的方式来进行,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这样做,就中国国情而言无疑是正确、有利的,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已对经济发展和党的执政地位造成不利影响,当然不能急于求成,但需要有更大力度的举措。

5月27日,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与不利影响相互碰撞,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攻坚和突破。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必须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认真把握和坚决落实以下四个改革着力点,即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

二、更加注重激发市场经济主体活力。

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更加注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温家宝总理近期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关系。在中央领导人近来频繁触及深层次改革话题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希望十七届五中全会就政治体制改革作出部署,由此协调未来五年各领域改革全面

推进充满期待,可以说是再自然不过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多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

政治体制改革的机遇有时“可遇不可求”,因此需要我们格外珍惜并勇于抓住机遇,顺时应势,有所作为。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育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继续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以及社会整合、国家崛起和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目标,都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些都意味着,政治体制改革既面临着较好的机遇,也存在着机遇稍纵即逝、失之难再的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政党是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发动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适合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这一基本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中央反复强调:中国不搞西方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我是支持这种讲法的,但是,不搞多党制,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可以不尊重其它政党在中国“政改”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同样代表着众多社会阶层,同样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有权参与到中国政治的任何运动中去,搞“一党制”并不是让其它政党靠边看。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既有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使改革开放得以深入的经验,也有因政治体制改革不力而影响和延误改革开放的教训。我们应当认真汲取这些经验和教训,遵循改革的正常逻辑和客观规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科学的操作技艺,坚定地将政治体制改革推向新的水平。

下载【大学公共课之】形势与政策 (开卷考试备考材料)(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公共课之】形势与政策 (开卷考试备考材料)(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所以本文就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入手分析。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

    大学形势与政策 感想

    当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战争爆发、皇朝更换接连发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 上了《形势与政策》后自己对国际形......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 电气自动化学期论文 姓名: 系部: 专业: 班级: 学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并创造性地提出......

    《形势与政策》之心得体会2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 斜沟乡中心学校 马成祥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

    形势与政策之反恐论文

    浅谈恐怖袭击及对策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作为一个标志性事态,表明恐怖主义已经超越了国界、民族和文化底线,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稳定和地区安全的首要威......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同盟 班级:09英本2班,姓名:梅文莉,学号:0920031219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

    形势与政策之钓鱼岛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钓鱼岛 最近常常看到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关系紧张的报道,9月8号日本海上保安厅于当日凌晨逮捕了7日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的中国渔船船长,并将船长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