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逐步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也不断有新的要求和追求。此时,我们特别关注在最基层一线的农村姐妹,她们的业余生活是如何的呢?她们有什么样的渴求和期待。借我联副主席罗伟伟在平桥乡五里桥村任第一书记之机,我们对该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作一调研,通过这一城乡结合部妇女文化生活状态探求农村妇女姐妹的精神文化需求。
平桥乡五里桥村地处六安市西郊,环城西路、大别山路、金寨路、六苏路穿村而过,客运西站紧邻村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圈不断扩大的良好环境下,该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推进招商引资、扶持本村个私经营大户、引导村民有序务工等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度实现村内农民人均年收入3700元,带领群众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与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该村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能否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快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研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研在五里桥村辖区内开展,主要对象为20周岁以上成年女性。该村现有人口3058人,其中女性1556人,20周岁以上成年女性1250人。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二、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概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召开座谈会5次,个别走访30位妇女。综合各项反馈信息,五里桥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总体表现为“一低一少两高”,即精神文化生活情趣低、活动少、简单重复率高以及期望值高。
1、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情趣较低。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看,100名参与调查的妇女中,“主要文化生活”一栏选择打牌的占48%,选择串门聊天、参与宗教活动、看电视等均占30%以上,而选择读书看报、辅导子女功课及体育健身的仅占18%、21%和11%。
2、妇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特别是集体性文化活动少。自2006年以来,以村牵头组织的妇女群众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仅有2次,分别为2007年8月开展的家庭才艺比赛预选和2006年度开展的“好媳妇”评选活动,村内广大妇女群众参与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的机率低、机会少。
3、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重复率高。由于受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及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妇女在休闲时选择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局限性大,相对比较单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变化很少。尤其是50周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生活范围基本上就局限在家庭、邻里,打牌、聊天几乎成了她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娱乐、消闲方式。其中许多老年妇女还将上教堂等宗教活动作为定期重复的精神寄托,长年坚持。
4、妇女群众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经济的发展,村内妇女群众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城市生活,耳闻目睹了城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65%以上妇女对目前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对今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三、“一低一少两高”现象原因探析
1、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程度偏低。五里桥村1250名成年妇女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4人,占5.12%;初中文化程度424人,占33.92%;小学文化程度532人,占42.56%,文盲230人,占18.4%。从文化程度的角度看,文化程度越高,闲暇技能掌握情况越好,没有闲暇特长的比例随文化程度的提高有明显下降。在此次调研中,该村初中以上学历、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年轻女性占有文艺特长女性的82.7%,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为参加单位活动、辅导子女功课、收看文体节目等,质量相对较高。而文化程度较低、无文艺特长的女性,大多选择易于组织、随意性较大的串门谈心、逛街、打牌等。因此,文化程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2、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普遍存在。五里桥村地处郊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早在上世纪60年代,该村曾组织一支文艺宣传队,多次参加乡、村文艺演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地方戏、小品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19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紧邻城区的地理优势为村民进城务工、从事个私经营等提供了便利。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事建筑、装潢、餐饮、小商品批发零售等行业的村民不断加大自身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有的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达12小时以上,被群众形象地称之为“早不见日头晚不见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使许多村民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生活,更不用说组织业余文艺队伍开展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了。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从五里桥村文化基础设施现状看,村民没有开展读书看报、体育活动、消遣娱乐与社交活动的场所,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阵地依托和经费保障。而村内基督教活动点——张庄聚会点却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专职传教人员和定期的聚会时间,加之教唱圣歌、圣诞庆祝等文体活动的开展,许多中老年妇女,特别是家庭成员疾病缠身的妇女深受吸引,并以宗教作为精神寄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导精神在农村的影响力。
4、社会舆论引导、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乡、村基层组织的职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以往高度集中的农村组织化程度明显弱化,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约束力量在逐渐趋于宽松和多元化。以赌博为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手头宽绰起来。由于赌博行为易于组织,能够迎合人们寻求精神剌激和物质收获的心理需求,打牌成为许多妇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闲暇时间三五成群的打牌行为,社会舆论由以往强烈抵制、反对转变为持认可态度。而作为派出所、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对于赌资小、人员少的牌局也无法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予以干涉。社会舆论的导向误差、监督约束力的弱化助长了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并使之逐渐“合理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出现不和谐音符。
四、破解“一低一少两高”现象的几点思考
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情趣高尚、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可以充分反映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可以促进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快发展;反之,落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会阻碍物质文明的进步。农村妇女群众“一低一少两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需要,如何提高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新的课题。结合本次调研结果,现就这一课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和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好管理和引导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建设。结合开展“推进五好促发展”等基层党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为群众树立好的榜样,成为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和示范引导者。二是充分发挥“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组织的成员在群众中威望较高,有一定的影响力。村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并通过他们在群众中形成被普遍接受、认知的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舆论导向和约束力量,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建立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素养。三是抓好典型宣传。每年定期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家庭才艺展演等评比、表彰活动,加强对优秀家庭、先进妇女个人的宣传、鼓励。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帮助广大妇女群众明辨是非荣辱,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2、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文化底蕴。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状况是决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质量的根本因素。随着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落实,目前农村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女童辍学率明显降低,16周岁以上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数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仍有少数女童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危机。各级妇联组织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农村贫困女童的救助工作,为提高新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打好基础。
3、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妇女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活动阵地。从五里桥村来看,目前村内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一片空白,仅有一处不足80m2的党员活动室。2008年7月,在裕安区直相关单位和平桥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乡综合文化站项目落户该村,预计2009年6月可建成使用。该项目设计占地面积近4亩,项目分类设施为七室一厅,即:阅览室、微机室、游戏室、科技培训室、放映室、档案室、综合多功能用厅。项目建成后将填补该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空白,为广大农民开展群众娱乐、文体活动、老人聚会、少儿培训等活动提供场所,丰富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依靠“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一是建议文化、教育等部门在农闲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根据农民需要组织文化团体下乡演出,编排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主导精神的教育,促进农村妇女文化品位、道德情操的提升。二是加强与驻乡、驻村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驻乡村单位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人力、物力优势,通过联谊活动的经常开展,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充分挖掘本村民间文化资源,努力将农民由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借鉴农村上世纪60年代组建文艺宣传队的成功经验,在专业文艺团体的指导、帮助下,把党的理论、政策等编成小段子,以说、唱、演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让广大妇女群众得到娱乐,受到教育。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日益改善,我市更是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直走在全国县市经济发展的前列。经济发展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量上的提高。广大农村妇女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丰富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基本文化权益,促使她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半边天”的巨大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镇妇联就我镇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开展了专项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限于16岁以上的非在校农村妇女。问卷在我镇随机抽取的两个行政村中发放,共发出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在对75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提交有效答卷的75名被调查者中,16至30岁,31至45岁,46至60岁,61岁以上四个年龄段的妇女分别占22.4%、34.2%、30.3%和13.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占10.7%,而文化程度为小学占24%,中学的占49.3%,大专及以上的占14.7%;在家务农的占32%,而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分别占49.3%和18.7%;未婚妇女占8%,已婚妇女占92%,年收入在5000以下的占14.7%,5000至1万的占26.7%,1万至2万的占40%,2万以上的占18.7%。
二、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新时期的农村妇女,在文化普及率、经济收入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思想观念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和冲击下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仍然存在着某些思想误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科技教育观
伴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现今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这对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也是一种局限。在问及制约自身收入增长的瓶颈时,认为是文化素养不足和专业技术素养不足的分别占48%和56%,而在问及希望村(社区)提供何种公益培训活动时,也有50.7%和57.3%的妇女姐妹选择了文化知识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这说明当今农村妇女对科技文化知识的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她们急切的希望能够通过提升自身的科技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素养,解放和发展自身生产力,以便更好的融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在谈到对子女受教育问题时,33.3%的调查对象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更有44%的调查对象认为除学习外,素质教育也很重要,而对子女文化教育持无所谓态度的仅占9.3%。这说明农村妇女在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的同时,对教育的理念也开始向更高层次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在农村生根发芽。
(二)婚恋生育养老观
调查显示,农村妇女的婚恋、生育及养老观念也较以往有了较大进步。在问及年轻人择偶应以哪些条件为主时,调查对象选择人品好和身体健康的分别占77.3%和82.7%,选择工作稳定的占74.7%,而选择有钱和样子好的分别占42.7%和29.3%,选择有权力的仅占24%。而在问及对子女婚姻自由度的看法时,92%的调查对象都选择最终尊重子女意见,仅有8%的调查对象表示会进行强硬干涉。这说明婚姻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问及对生儿育女的看法,33.3%的调查对象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认为“2个最好”的占42.7%,13.3%的持“顺其自然,无所谓”态度,认为“一定要有男孩传宗接代”的仅占8%,75名调查对象中仅有2人认为“子女越多越好”。这说明计划生育的观念已基本在农村普及,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陈腐生育观念早已被摒弃。在问及“对农村不赡养老人行为的看法”时,77.4%的调查对象持反对态度,但仍有部分的调查对象觉得农村不养老现象“见怪不怪了”或“经济有限,可以理解”。并且尽管有45.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从精神物质双方面对老人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仍有50.7%的调查对象认为因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顾及到对老人精神方面的关怀。因此如何使农村老人得到物质精神双重关怀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思想道德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妇女能自觉遵循集体主义。问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会如何处理,28%的调查对象选择集体利益优先,60%的人表示“在不过多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先成全集体利益”,只考虑个人利益的的仅占12%。问及邻居有麻烦需要帮忙你会怎么办时,超过五成调查对象表示会“主动帮忙”,表示“有求就应,不求不应”的占41.3%,选择“袖手旁观”者仅占6.7%。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村妇女思想纯朴,具备团结邻里、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在谈及农村对于喜事丧事大操大办的现象时,或许是经济能力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有66.7%的人均被动或主动的持赞同态度,30.7%的人认为可视经济能力而定,仅有2人认为这些是浪费行为,应该从简。这表明仍有一些旧观念旧思想在农村盛行,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阻碍。
(四)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尽管目前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但由于文化水平、理想信念较以往有所提升,思想意识也更加开放,因而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越发重视精神追求。因此如何针对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症下药,促进农村妇女这个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格外重要。调查显示,在业余时间,有69.3%的调查对象选择在家看电视看电影,另有37.3%和38.7%的调查对象分别选择“打牌打麻将”和“串门聊天”,而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扩张,有26.7%的妇女选择了“上网”这种较为新兴的消遣方式,而仅有2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看书看报”。因此针对多数调查对象较为习惯的或是即将成为发展方向的媒介制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也许会得到更好的响应与效果。而问及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障碍时,选择“时间精力不够”和“经济能力不够”的分别占了69.3%和57.3%,因此休闲性和公益性也是在执行过程中格外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民主法制观念方面,总体上农村妇女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参政议政热情也大有提高。问及“会不会参与村委会换届选举”,45.3%的调查对象表示会“积极参与”,选择“别人参与我也参与”的调查对象占37.3%,这表明,提升农村妇女自我民主权利意识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带头作用。调查还发现,有45.3%的农村妇女信仰佛教,因此做好宗教工作,发挥宗教的正面积极效应也是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改善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农村,如果能够配合以先进的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可以促进农村家庭社会的和谐,提升妇女姐妹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她们以更加积极健康的状态,实用专业的能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针对调查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继续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随着经济能力和文化程度的提升,农村妇女不再像过去一样只将自己束缚于家务等琐事,她们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觉醒,集中表现在对接受科技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的强烈求知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帮助促进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使她们真正认识到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让她们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大军中的一员。09年以来,我镇妇联紧紧围绕上级提出的“双创”战略,以“百千万”(“充分发挥百所妇女学校的作用,开展千名女能手创业大比武,做好万名女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为主要内容)工程、“三新”(“学习新技能、创造新生活、建设和谐新家园”主题)活动、巾帼创业工程等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妇女创新创业。镇妇联也就此进行了专题工作会议,广播宣传,举办女性创业报告会,上街咨询等等,在全镇范围营造了鼓励妇女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保证,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有助于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全镇各村建起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践证明活动中心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中心内的图书室,棋牌室,体育健身场地器材,露天舞台等均有很高的实用性,适合进一步进行推广。调查中也显示妇女同志们对村(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有很高的认知度,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为丰富农村妇女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农村妇女的基本文化权益也是今后的“双建设、双整治”(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文化市场和整治社会风气)工作中应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点。
(三)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
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丰富农村妇女 精神文化生活,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妇联组织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 置,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妇联组织的凝聚作用,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就业和创业的热情,引领她们真正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基层妇联组织还要在妇女中做好协 调关系、凝聚人心的工作,调动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 性,树立典型,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与方式,培育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乡村文化。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对生活质量也不断有新的要求和追求。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男人外出经商、务工,妇女逐步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有效发挥“半边天”作用,保证农村安定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概况
前不久,本人就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情况作了一些调查。调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同时考虑山区和平原的不同特点,走访了不同乡镇的12个村,采取座谈和访问的方式对100多个农村妇女进行交流、访谈。根据当时调查了解的情况,总结出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存在“一低一少两高”现象。
1、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情趣较低。从调查反馈情况看,58%的妇女,“主要文化生活”是选择串门聊天、参与宗教活动、看电视等,21%的妇女辅导子女功课,11%的妇女平常有读书看报,10%的妇女有参加激情广场体育健身活动。
2、妇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特别是集体性文化活动少。从调查反馈情况看,有组织的村级集体文化活动非常少,农村妇女参与的大部分农村的文化活动都是与民间宗教信仰有关的活动。
3、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重复率高。由于受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及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妇女在休闲时选择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局限性大,相对比较单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变化很少。尤其是50周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生活范围基本上就局限在家庭、邻里,打牌、聊天几乎成了她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娱乐、休闲方式。其中许多老年妇女把参加民间宗教信仰作为定期重复的精神寄托,长年坚持。
4、妇女群众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妇女群众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城市生活,耳闻目睹了城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65%以上妇女对目前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对今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二、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一低一少两高”现象原因探析
1、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自我意识淡薄限至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业余生活时间大多选择易于组织;随意性大的串门、聊天、逛街、打牌等。
2、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普遍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男人外出务工,部分农村妇女长期留在家中成为主要劳动力,整天围着家务和农活、老人和孩子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从所调查的村(社区)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村村落分布比较分散,一个村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化书屋,一个阅报栏根本无法满足分散居住的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虚求。
4、传统观念的制约。受传统观念束缚,一些农村妇女不愿到公众场所参加活动,认为扭腰、跳舞唱歌是年轻人的事,每天家里家外的劳动就是一种锻炼,作为家庭妇女还需要什么文化知识,读书、看报有什么用?会相夫教子、理家务就可以了。
5、社会舆论引导、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后农业时代的到来,乡镇、村基层组织的职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以往高度集中的农村组织化程度明显弱化,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约束力量在逐渐趋于宽松和多元化。以赌博为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手头宽绰起来。由于赌博行为易于组织,能够迎合人们寻求精神剌激和物质收获的心理需求,打牌成为许多妇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闲暇时间三五成群的打牌行为,社会舆论由以往强烈抵制、反对转变为持认可态度。
三、改善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思考
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情趣高尚、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可以充分反映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可以促进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快发展;反之,落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会阻碍物质文明的进步。农村妇女群众“一低一少两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需要,如何提高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我县打造“福州新市区”过程中一个新的课题。结合本次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和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好管理和引导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为群众树立好的榜样,成为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和示范引导者。二是充分发挥“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组织的成员在群众中威望较高,有一定的影响力。村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并通过他们在群众中形成被普遍接受、认知的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舆论导向和约束力量,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建立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素养。三是抓好典型宣传。每年定期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家庭才艺展演等评比、表彰活动,加强对优秀家庭、先进妇女个人的宣传、鼓励。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帮助广大妇女群众明辨是非荣辱,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2、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文化底蕴。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状况是决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质量的根本因素。随着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落实,目前农村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女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16周岁以上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数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仍有一部分由于家庭贫困而不能进一步接受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教育。各级妇联组织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农村贫困女生的救助工作,为提高新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打好基础。
3、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村妇女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活动阵地。目前,我县315个村(居、社区)虽然都已建成健身路径,建成农家书屋200个,部分村自发成立女子健身队。但仅有这些简单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合理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一是统筹阵地建设。开辟村与村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交流新渠道,不一定在每个村搞文化设施,对于区域小且相邻的村庄,可考虑在中心的村建文化设施和文化场地,实现阵地共享。二是加强骨干培训。重点培养农村的文艺骨干,通过他们引领农村妇女参与健康文化,通过身边的典型的人和事来激发妇女群众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4、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依靠“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一是建议文化、教育等部门在农闲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根据农民需要组织文化团体下乡演出,编排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主导精神的教育,促进农村妇女文化品位、道德情操的提升。二是加强与驻乡镇、驻村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驻乡村单位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人力、物力优势,通过联谊活动的经常开展,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充分挖掘本村民间文化资源,努力将农民由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借鉴农村上世纪60年代组建文艺宣传队的成功经验,在专业文艺团体的指导、帮助下,把党的理论、政策等编成小段子,以说、唱、演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让广大妇女群众得到娱乐,受到教育。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定期或巡回开展“科普三下乡”活动、建立“妇女健康之家”、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平安任县”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新时期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神州大地的不断深入,妇女群众作为这支建设大军的骨干力量之一,也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了,而我们的文化生活还没有完全跟上,如何满足新形势下妇女群众“求健、求美、求乐”的需求,使她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提高,更好地体现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性,已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现在结合本人在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的问题。
在新的时期里,做好农村妇女文化工作要从组织妇女参与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从要求广大妇女大力开展讲文明创建、讲友好待人、讲勤劳致富、讲科学民主、讲公共利益、讲遵纪守法起步;以促进全乡妇女文明进步,提高综合素质为发展目标,以增强农村妇女素质、培育新型农村妇女、提高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
一、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妇女人才培养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强化妇女文化教育,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始终是我们妇联和文化工作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围绕新农村建设,我们应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妇女教育培训阵地,发挥团体会员及各类妇女协会的作用,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需求的妇女实施分层培训,努力为建设新农村培养人才。一是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妇女、青年妇女,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二是面向有志创业妇女,进行创业致富培训,鼓励更多妇女自主创业发展;三是面向农业从业妇女,开展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增强她们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农业;四是面向农产品市场营销女能手、女经纪人,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掌握现代营销本领,提高她们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营销的能力。五是面向基层妇联和妇女干部,开展业务教育培训,加强“双带”能力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叫得响、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妇女干部队伍。同时,面向各层面的广大农村妇女,同步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现代文明知识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维权能力和文明习惯。
二、开展妇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新农村妇女文化工作 建设新农村,关键要引导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建设新农村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工程,发挥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广大农村,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一是赡养老人方面。据一项调查,目前在农村,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差的是老人、住得最差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小孩的也是老人。他们的子女认为老人没冻着、没饿着、有住的就是尽孝的最高标准。二是婚姻家庭稳定方面。一些群众生活富裕了,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感情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嫌弃对方,婚姻亮起了红灯,家庭出现了危机。三是文明意识方面。一些人腰包鼓了,但思想观念没有跟上现代文明的发展,脑袋还没有真正富起来,讲文明、讲卫生、明礼诚信、公平公正等现代文明意识尚未形成。这都亟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传播现代文明。
家庭是文化工作的传统阵地,也是妇联发挥作用的优势所在。妇女和家庭在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通过正在开展的“文明新社区,美在渔农家”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以家庭的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一是以“树立好家风、争做文明人”为目标,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妇女争创小康社区好家庭。广泛开展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无毒家庭、节约家庭等各类文明家庭(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创业创新等现代文明新风尚,提高妇女思想道德素质。二是以“生态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绿色环保进家庭”活动,引导妇女争创“生态家园”。开展“关注生态、家庭护绿”特别行动、家庭绿化美化净化活动等,发动妇女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强化家庭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彻底改变一些家庭“门里现代化、门外脏乱差”的现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三是以“乐在农家”为抓手,开展“好婆媳、好邻居、好村民”三好争创活动,引导妇女争创和谐。通过举办“家庭才艺大比拼”、“夸夸我的好邻居”等有意义的活动,根据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娱乐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在社会上做一个好村民、在社区做一个好邻居、在家庭做一个好婆媳。通过一系列的妇女家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妇女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使“做文明人、建新农村”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妇女文化队伍建设,促进新农村文化开展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所大力倡导的健康生活理念,现如今,也在册子乡广大妇女群众中广泛流传。在这句口号的引领下,妇女姐妹们跳起了韵律健身操,在全乡掀起健身热潮,也给昔日静寂的小岛增添了无限青春与活力。
月月有演出,天天有锻炼,这就是册子乡妇女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文化活动活跃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册子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组织开展广场健身舞、医疗保健操、女子夜呼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有力保障了全乡妇女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序健康开展。妇女群众中参与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人多了;闲聊的人少了,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的人多了;打扑克、搓麻将参与赌博的人少了,勤劳务实的人多了;扯皮吵架的人少了,相互帮助、学习的人多了;不讲文明、违法乱纪的人少了,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多了,把美德引进家庭、把文明融入生活、把教育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册子乡今年已累计举办各种健康知识讲座、培训班7期,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现场报告会、女性生殖健康讲座、青春期心理辅导活动课等,还不定期举办妇女权益保障法培训等,村民们积极性高涨,越听越有兴趣。“今年,阿拉册子格外的热闹,什么越剧周、送戏下乡、文艺演出„„还有各类培训活动,一直没有断过,新农村、新风貌、新气象,阿拉有福了!”
四、培育妇女先进典型,激励妇女为建设新农村建功立业 妇女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能够激励和引导广大妇女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上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我们将及时发现、培养、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动妇女增收致富,弘扬文明新风,促进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宣传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合作进取来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形成文明风尚、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广大妇女提高素质、自我追求的过程。
文化渗透如细雨润物,文明新风似大地回春,农村妇女优良文化行为在这种渗透中逐渐形成,经过这种文化洗礼的“海岛新女性”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她们将带着崭新的风貌、活跃的思想、大胆的创新,走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步伐。
余姚:加强妇女文体团队建设 活跃妇女文化生活——关注农村妇女文化生活
来源: 余姚市妇联 发布日期: 2010-12-23 11:47:01
从1900年2月20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劝导放足、革除缠足陋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妇女发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变化。由从前的“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发展到了今天身着亮丽的表演服,在广场上翩然起舞,用解放的双脚舞出妇女的精彩人生。7月4日晚在余姚市兰江街道石婆桥村文化广场举行的第三届主题为“情系奥运,放飞梦想”的广场健身操(舞)比赛取得了圆满的结束。参赛的十余支妇女文体团队由社区和农村妇女组成。这十余支妇女文体团队已经有了历届广场健身操(舞)的比赛经验,在筹备比赛的同时也丰富了妇女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几支农村队伍,自从参加比赛后对舞蹈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闲暇时间,召集几个文体爱好者一起跳舞健身也正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生活的一部分。
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妇女是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妇女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妇女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化和妇女文体团队的建设无疑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而两者的现状和发展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妇女文体团队现状
目前,在余姚市兰江街道下有大大小小文化广场15个,其中农村9个,社区6个。受地理条件限制,大型的文化广场是社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兰墅桥广场每晚都是附近社区居民散步休闲的绝佳去处。每逢夜幕降临,那里就成为了舞的海洋。大批的居民,其中以妇女为主自发地形成一个庞大的队伍,在有节奏的音乐伴奏和领舞老师的带领下,跳起健身舞。凡是过往路人,有意者都可以加入其中,尽情享受健身舞带来的快乐。这已经成为姚江边一道独特的夜晚风景线。与此同时7个村落文化宫则成为了各村农村妇女休闲的去处。除此之外,各个社区和农村还设有健身路径,以400米为一条的健身路径共有32条,其中农村15条,社区17条。经过市妇联和街道妇联的长期努力,兰江街道下共有妇女文体团队17个,基本覆盖每个社区和农村。这些团队的建立为妇女的生活注入了活力,也起到了凝聚力量。同时,农村妇女那种“满足温饱,吃穿不愁,围着灶台、丈夫、儿女转”的状况也因此发生变化、精神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17支妇女文体团队中,社区妇女文体团队建设更为专业,有专门的柔力球操队伍等;农村妇女文化团队虽然显得较为业余,但是参与热情高昂。
除此之外,设立的7个老年门球队则是老年妇女晚年运动健身的首选。兰江街道下唯一一个门球场建在兰墅桥边,投资20万元。
妇女文化生活现状
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丰富和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了“(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陶冶群众情操,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的侵袭。广大农村妇女在提高家庭成员道德素质,教育子女提高整个农村文明程度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在农村,“文明家庭”遍布各个角落;以妇女为主要参与者的各类文化队伍活跃在街头巷尾,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妇女文化生活与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差距大。
社区妇女由于家庭、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有较多的精力和资金来组建专业的文体团队,参加较多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相对更为广泛而丰富。社区居民多居住在发展较快的市区,交通便利,信息接受便捷,加上接受的教育水平较高,社区妇女在思想上更为开放、先进。一般妇女可以通过网络、书店、报刊杂志等接触到前沿信息,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这也使得社区妇女的文化生活面更广,内容更新。受封建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妇女接受新事物明显滞后,且有一定难度。无法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是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贫乏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她们已经开始慢慢接受新事物、新思潮,但是仍然不能像社区妇女那样开放地接纳并将其进行自我化。参与的文化学习少,适应新事物慢,明显滞后于日益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而另一个滞后的观念则来自于村级领导。农村妇女文化建设得不到村级领导的支持,要谈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农村妇女文体团队能够得到村级领导的支持,无疑会给她们带来更大的信心。
而另一方面,各种文化政策得不到落实,农村文化事业缺乏经济扶持。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投入不足也是造成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匮乏滞后的原因之一。农村文化生活的氛围需要活跃,加大文化设施是措施之一。以郭相桥村为例,村落文化公宫尚未建立,妇女文化团队进行集体活动缺少合适的场所。每逢比赛排练,都是东找地方西借场所,甚至冒着严寒酷暑露天筹备。这大大削减了妇女的热情和信心。更何况日常文化生活的进行。而社区文化场所的建立则明显好于农村。文化广场设施齐全,面积宽敞,社区文化环境优良,居民乐于前往。这也是造成社区和农村文化生活差距的一个因素。
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单一。
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现象较为突出,大约20%的农村妇女晚饭后走出家门到广场跳健身舞,更多的妇女在家做家务。除此之外就是村妇联、妇代会组织的一些讲座、指导课,最多的也许就是在家看电视。看电视已经成为农村妇女的主要文化生活。由妇女自发组成的活动形式单一,频率也较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农村妇女多以家务为重。平时在外上班,下班回家便是烧饭洗衣做家务辅导孩子,即便是休息日,也是在家做事为主。偶尔有闲暇,也就是看看电视。另一个原因是农村文化资源短缺。虽然有村落文化宫存在,但村落文化宫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宫多为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虽然有阅览室,但是阅览室书籍报刊种类单一。一般阅览室很少见到妇女身影。
三.农村妇女文化层次较低,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和主流意识传播难。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赌博风气的比较严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还是搓小麻将,导致夫妻关系不和,小吵小闹时有发生。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除老年妇女在家念经拜佛外,敬神拜佛日趋年轻化。三是专业人才缺乏。从街道层面讲,文化站人员在编不在岗,行同虚设,再加上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缺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从农村层面看,文化专业人才奇缺,出现断层和老化现象,即使有几位文娱爱好者,其生存和发展也比较困难。农村妇女文化层次低主要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历史的影响。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是造成农村妇女文化层次低下的另一个原因。尽管妇女的平等地位得到了法律的确定,但是农村妇女仍然背负着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的种种压力,使其没有物质基础和精力去从事文化娱乐活动,专业人才缺乏。
对策措施
一.加大对农村娱乐、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及宣传,增加农村妇女娱乐场所和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使农村妇女能够通过妇女之家、女性素质学校等途径学习培训获取知识,丰富生活。培训农村妇女文化骨干,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开展文艺下乡活动,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品味。大力开展家庭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妇女生活质量。
二.每村创建一个图书馆,免费提供种养、致富信息、外出务工、教育、卫生、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图书及相关信息资料,为妇女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辅导员由本村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担任。
三.创办一份妇女快报,以此为载体,动员妇女积极投稿,加强城乡妇女间的交流,让农村妇女更多地了解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同时掌握最新的致富信息、技术知识、生活常识。
四.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妇女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推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科学生产、文明生活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妇女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使“做文明人、建新农村”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
五.适当开展各种文化兴趣讲座,激发妇女学习兴趣,丰富文化生活。让单一的文化生活多元化,扩大涵盖面。
受封建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占我国人口约40%的农村妇女成为了妇女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但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来说,这却又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强势军队。她们仍然是一个需要倾注更多关爱的弱势群体,如何更好地改善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仍然是农村妇女工作的主题。而在当前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里,如何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调动其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巨大潜力与战斗力,成为了当前关注农村、关注妇女的重要课题。
因此,一方面社会有责任给予这个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爱,使其生存状况得以改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妇女组织应该联合各种社会力量为农村妇女创造机会与条件、搭建好发展平台,将其培养成一支自强不息、有强大战斗力的队伍,从而充分发挥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巨大的潜力。余姚市妇联
第二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前言
一、调查的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现在的农村,基本已经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正在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而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调查的目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学习,更要关心自己的国家!而在中国,农民约占人口总数的56%,(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007年10月22日表示,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统计工作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大群体,因此,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也变得举足轻重。为此,我利用暑假回家的时间,对我家附近几个村庄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可以看成是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基本代表农民生活现状的整体状况时间:2011年6月17号至2011年6月30号地点: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新庄镇张集村,王楼村,徐庄村,陈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张集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分析,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查访来进行。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摘要: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总的来讲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农民,精神文化,进步
近几年,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加强农民的“精神家园”建设,镇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内容、形式及阵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人们学历普遍提高,但是素质并未提高。
这一代的农村年轻人比起上一代似乎素质要差多了。。跟城市人的差距更大了。尤其是一些进了城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衣着时髦了,发型讲究了,可是素质远远不如原来的农村人了。
现在农村的风气的确变坏了,女孩子 娇生惯养,跟城市女孩是一样的娇惯,可是性情却是越来越骄纵泼辣,骂人是张口就来。男孩则变得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不愿意下地干活。最糟糕的是对父母的孝道都抛弃了,他说他们那里现在村里的风气就是比着虐待遗弃老人,把年迈的父母赶出门成了时尚,谁家里如果没有把家里的老人赶出门去,大家就会鄙视他。过去的农村孩子吃穿的比不上城里孩子,见识和教育都比不上城里孩子,可他们在素质方面却并不落后,反而更有着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
现在的农村孩子吃得好了,衣着讲究了时髦了,见识开广了,有很多上大学了进城了,当上农民企业家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远不如从前了。。中国农村人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二、农民得到精神文化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趋向于自娱自乐。
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时间上,“电视文化”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露天电影、看地方戏剧、看文娱节目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形式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除了家中婚嫁时,才会聚在一起。
三、农民以讹传讹现象严重,信服力低。
这个现象或许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由于农村人比较看重宗族关系,一件事情的传播,会关联到几个大家族,很可能会引来家族的纷争。
四、赌博现象较重。
农闲时,没事情做,就会三三两两的聚集虽然玩的都是小的,但是性质不好,而且有一些人比较赖皮,输了会不认帐,就会挑起事端。
五、迷信风气盛行
遇到困难或者是疾病会认为是有邪气入体,要让神灵帮忙祛除,并以重金酬谢,屡试不爽。
六、农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是这对于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于是就出现了迷信的行为,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途径
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内容,2、继承发扬传统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国家可以加强农村就业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亦可以适当减少赌博等行为的发生。
二、当前我市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天天守台电视机”的单
一、低水平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渴望自身素质提高,需求“知识武装”
农民普遍感到知识贫乏,多数农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渴望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农民渴望多学知识的动力比较足,农民需要的知识是多元的,但对“实用技能”和“党和国家政策”的需求较为集中。
同时,农民也提出了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
(二)农民渴望致富能力增强,需求“专业技能”
调查中,农民感慨:“现在要致富,比较难,不管干什么都必须有技术。自己创业需要技术,外出打工也需要技术,没有技术将一事无成”。有许多农民听到镇里有技能培训班,都积极报名参加,唯恐错过学习机会。
(三)农民渴望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完善,需求“资金投入”
文化场所完善、文化设施齐全,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硬件。走访发现,凡是文化场所面积较大、文化设施齐全的村庄,文化活动自然开展得也比较好。如,被调查的陈庄村、徐庄村、等,村文化大院中丰富的文体活动设施为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调查发现,农民对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设施的要求非常迫切,纷纷建议“多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多建图书馆和阅览室”,调查中,大多数农民认为,他们想娱乐,但 “缺乏活动场所”和合适的活动项目。
(四)农民渴望文化政策扶持引导,需求“文化自办”
目前农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三种: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走访中,有很多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喜欢看戏、舞龙、舞狮、划旱船、民间艺人表演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于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农民不但欢迎,而且参与的热情很高。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有广阔的前景,如果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文化自办”将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条重要渠道。
(五)农民渴望公共文化服务强化,需求“文化下乡”
由于受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不能独立地开展文化活动,他们迫切需要外来文化。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市农村文化供给的主要渠道,深受农民欢迎。
(六)农民渴望文化队伍发展壮大,需求“文化带头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非常希望自己村里有文化队伍,一听到村里的锣鼓响起,就感觉特别高兴。走访中发现,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村庄,大都有一支比较活跃的、有组织的“民间文化队伍”,特别是有一批“文化带头人”;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的好的镇,都有一支懂文化的文化专管员队伍。缺少
了文化队伍和文化带头人,即使有再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农村文化也难以发展。目前活跃在我市20多个村庄的农民演出队伍,在市、镇、村三级的扶持引导下,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村文化队伍的中坚力量。
调查总结: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虽然有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在国家的帮助下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会得到改善的,并且会越来越符合人们心中的祈愿,而且在党的教育下,不良风气会渐渐的被抵制,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三农论坛;)
问卷调查
1您对自身现有知识的认识()
a很不够用b不太够用c基本够用d完全够用
2促使您学习知识的最主要原因()
a提高自身素质b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c学习过程令人愉快d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有兴趣
3您觉得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a实用技能b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c科普知识
d体育锻炼与e保健知识f人文知识 4您盼望的送文化下乡的内容(多项选择)a地方戏剧演出 b歌舞演出c电影放映 d图书上门e文艺辅导培训
5您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
a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
b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
c能够亲身参与的体育健身、棋牌麻将等活动d上网聊天、打游戏类 其他
6您最希望通过哪种方式继续学习深造()
a电视教育b短期学习班c远程网络教育d听讲座报告 e函授教育f其他
7您对丰富休闲文化生活的建议和要求(多项选择)a多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b多建图书馆和阅览室c看到高质量的书籍、电影、电视、戏剧d举办音乐会、文艺晚会、舞会
e举办球类、棋类比赛 举办文艺、技能讲座f其他
8您农村的文化怎么看待?
第三篇:对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江苏省省委领导批示精神和全国妇联、省妇联、徐州市妇联通知精神,新沂市妇联全会人员深入全市16个乡镇对农村妇女工作现状展开调研,通过看现场、听汇报、组织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村妇女工作状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找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对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科学定位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
一、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
1、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两法”、“两规”的实施,优化了农村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双学双比”、“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全面参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农村妇女在参与各项活动中所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也使基层党政领导对农村妇女的作用和农村妇女工作刮目相看。党委、政府牵头的招商引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都吸纳妇联干部为工作成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90%以上的基层党委政府更是把妇联组织放在领导小组成员的位置上;在市、镇两级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市级女代表51人,占总数14.6%,镇级女代表179人,占总数11.4%,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了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农村妇女及妇女干部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2、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创业发展氛围日渐浓厚。目前,农村妇女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对致富信息的期盼,对生活富裕的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从思想观念上,她们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更为深刻而广泛地树立了以经济地位谋求进步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她们渴求知识,既“请进来学”,又“走出去学”,学习使她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被调查的500份问卷中,486名妇女表示渴望多掌握一些新技术、新知识,423名妇女渴求农闲时节后手中有活干。农村妇女创业还呈现出人带人、村带村的辐射联动发展局面,被调查的50个村子中,有12个农副产品加工村,有个8养殖村,有6个特种种植村,有5个打工村。各地新兴的民营经济也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离土创新业的新平台。被调查的合沟镇缫丝厂、唐店镇服装公司、阿湖镇石英粉厂、棋盘镇玻璃厂吸纳了近万名的农村妇女,带动出一批工业致富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3、农村妇女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农村妇女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变化,不但深刻影响着新沂市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她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变得多元化、个性化。许多妇女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有房住,而是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以把精力和兴趣投向文化娱乐、健康保健、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许多妇女不再囿于家庭小天地,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其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被问卷调查的妇女中53.1%妇女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学习,46.7%妇女对个人生活发展状态不满意,农村妇女的社会意识开始觉醒。
二、农村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与同级同类相比,妇联干部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偏低,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在乡镇,工会能“高配”,团委能“闪电”,唯独妇联“黑头发进,白头发出”。目前,徐州市委办{2005}97号文“镇妇联主席应按同级党委委员的条件配备,享受镇党政领导副职的政治、生活待遇”的意见没有落实。在村级,村妇代会主任按规定只享受村主职干部工资待遇的70%,但又不享受养老保险。
2、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凝聚力下降。经调查,全市16个乡镇中,有3个经济较好的镇每年经费能达到1.5万元,其他乡镇一般只能在2000元左右,仅仅局限于“三八”节及“六一”儿童节活动。而村级妇联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无从着落,经济好的而且稍微重视妇女工作的村每年能拨出300?500元,绝大多数村是空白。因此,市妇联安排的活动,往往只是镇级妇联勉强在唱独角戏,而村级很难落实。如:06年10月份市妇联举办的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有一少部分村妇代会主任由于经费无法落实而缺习,一部分人是自己垫付,目前还没有解决。
3、工作目标泛化,兼职现象严重,妇联干部常常疲于应付、力不从心。目前,全市妇代会主任中,兼任计生专干的有27人,兼任主办会计的有16 人,兼任小组长的有34 人,还有好多人身兼三职以上。村妇代主任成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平时只能是按行政命令做事,难以集中精力从事妇女工作。
4、村妇代会主任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尽管换届后的村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妇代会主任的年龄仍然偏大。全市村妇代会主任中最大的已达60多岁,50-60之间的还有9人,30岁以下的只有29人。大专以上只有6人,初中以下的有143人。由于她们受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工作的创新创优意识受到影响,难以胜任对妇女群众的引导服务工作。
5、妇女工作形式载体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妇女群众更多地把目光放在看得见的实际利益上,再加上有些妇联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找不到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减弱了感召力,增加了妇女工作的难度。“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双学双比”等活动常抓却无法常新,吸引力、影响力逐渐弱化。
三、分析原因
一是由于某些党政领导对妇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妇女工作“地位崇高、处境尴尬”。二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妇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缺失,整体局面消极被动。三是由于工作目标定位导向的原因,“党政所急、妇女所需”的目标定位与“妇联所能”的职能条件不相匹。四是由于工作思维错位,注重“应该怎样干”,忽视“能不能干”,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五是基层妇联干部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把握形势,开拓创新,实际工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群团工作发展需要。
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新阶段,对传统观念上的农村妇女工作是一个挑战和冲击,同时,也是对现行农村妇女工作从观念到形式、从内涵到载体等方面实行渐进转变的一个呼唤。
四、加强农村妇女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坚持党建带妇建
各级妇联组织要从巩固党的妇女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党建带妇建,将基层妇联组织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妇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有经费、有阵地、有品牌、有队伍的妇联组织。要使妇联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待遇等纳入党的整体建设之中,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努力克服思想上的保守,敢破敢立,克服行动上的求助求援;敢闯敢试,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要跳出妇联看妇联,克服自己是群团组织的心理弱势,摆脱可有可无的困惑,争先创优,以作为求地位,以作为求出路。
2、转变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妇联工作要真正做到讲科学、讲规范、讲效率,就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以“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为工作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上级要求的工作任务中选出适合本地的项目,将党的政策、上级的方针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途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把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落到了实处。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抓源头参与、抓争取政策、抓总结经验上,为基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把开展工作的空间留给基层,放手让基层结合实际自主地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中,基层妇联应打破部门界限,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统筹工作,改变强调局部、缺乏全局的意识,根据实际需要,抓住重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把妇女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受益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善于发现和及时总结基层的工作经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符合基层实际。
3、转变思维,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模式
“妇联”的本质含义是妇女群众的联合体,在工作模式上应当是“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指令性的、直线式的工作模式,为间接、具体的“典型示范式”和“中介服务式”。减少工作的布置,深入基层指导帮助,开展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工作,对基层的工作不要面面俱到,而让工作特色在考核中占重要比例。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妇联,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健全,网络齐备,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转化为经营资本,融入经济建设发展之中。妇女群众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就是各类先进典型。抓典型是妇联组织传统的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更要常抓常新。要培养一大批体现出时代性、导向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妇”字号先进典型,以群众化的典型逐渐推动各类活动的纵深开展。要学会并善于借助政府或协调单位的政策、活动等载体,善于并研究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的组织)等,变被动的“配合”为主动的结合,变“为人所用”为“为我所用”,找准妇联与其他部门在工作对象、职能、任务上的交叉点,全力做好“借台、借力、借题、借资、借智”文章,从而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载体共用、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要以新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实现妇联工作重心转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妇联组织设置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基层妇女组织形式;必须主动适应妇女群众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各类妇女组织,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主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建模式。要打破与党组织设置完全对应的模式,使妇女组织的设置与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相适应。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妇女的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女能人,把她们分别组织起来,建立各类企协会、合作社、文娱队等组织,既可扩大妇女组织的覆盖面,又可延伸妇女工作手臂。
五、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妇联的领导,应建立健全联系妇女组织关心妇女工作的机制,定期听取妇女工作的汇报,定期研究妇女工作,定额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全社会应积极行动,共同倡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妇女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环境。
2、抓队伍,强素质,经营“人气”,增强妇联组织活力。
首先,要规范管理,奖优罚劣;其次,要注重妇女干部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再次,要发挥优势,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
3、抓阵地,重服务,经营“财力”,增强妇联组织实力。
首先,转变观念,用市场价值观念经营妇联;其次,转变思维,协调各方力量,培育发展实力;再次,转变思路,创建基地,创办实体。
4、抓载体,求实效,经营“魅力”,增强妇联组织引力。要创新三大主体活动载体,寻找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增强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
总之,在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发生变化的新时期,在农村妇女的主、客观因素都发生了变化的新形势下,应解放思想,立足发展,要用创新的精神,去审视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积极研究和探索农村妇女工作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模式,努力开创新时期农村妇女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某乡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某乡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客观真实地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了解和反映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及需求,我采用抽样调查、实地走访、对我县西河乡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
西河乡位于阳城县城西5公里,全乡总面积38.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5万口人,耕地面积15966亩,境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区位优越,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环境优美乡”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乡”,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小康乡”、“和谐乡”和“文明乡”。
具调查近几年,我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加强农民的“精神家园”建设,镇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内容、形式及阵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高涨,但需求差异性明显调查显示,无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乡镇,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乡镇,农民文化需求都比较旺盛,我们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2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但文化生活单调性突出)。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时间上,“电视文化”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露天电影、看地方戏剧、看文娱节目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形式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3农民精神文化认知意愿增强,但满足意愿的制约因素很多4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不良文化冲击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天天守台电视机”的单
一、低水平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渴望自身素质提高,需求“知识武装”2农民渴望致富能力增强,需求“专业技能”3农民渴望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完善,需求“资金投入”4农民渴望文化政策扶持引导,需求“文化自办”5农民渴望公共文化服务强化,需求“文化下乡”6民渴望文化队伍发展壮大,需求“文化带头人”
要想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丰富文化产品,满足农民日趋多元的文化需求;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加强扶持引导,打造高水平农村文化队伍;开展文化创建,提高农民文化参与的积极性;
第五篇: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编号:□□-□□□□调查日期年月日
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
精神文化生活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公众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也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不断出现,人民群众对形式各异的大众文化热点褒贬不一,不同群体对制度文化的认同度出现分化,闲暇时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时代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准确把握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新节奏、新趋势,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特设计本问卷,从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入手开展调查。
本次调研为匿名调研,所有的数据和结果仅仅用于浙大团委开展工作,不会以其他任何形式泄漏调研信息。感谢您配合我们完成此次调研,谢谢!
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
2012 年 1 月
下面将开始本次问卷调查,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答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各题说明。
第一部分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岁
3.您的常住地: A.大城市B.中小城市C.小城镇D.农村
4.您的户口性质: A.农业户口B.城市居民户口
5.您的户口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地级)县(县级市、区),6.您的婚姻状况: A.未婚B.已婚(有配偶)C.其他
7.您的现有最高学历:
A.小学及以下B.初中E.高中G.中专
H.大专I.大学本科J.研究生
8.您的职业:
A.在校学生B.单位员工C.单位管理人员D.个体经营者E.务农人员F.务工人员H.退休人员I.自由职业者J.非在业人员K.其他
9.您的政治面貌:
A.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B.共青团员C.民主党派人士D.群众
10.您去年(2011年)的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
A.2000元及以下B.2000-4000元C.4000-6000元D.6000-8000元E.8000元及以上
第二部分
1.您平均每天有多少闲暇时间: 工作日小时,休息日小时;
A.3 小时及以下B.3-5 小时C.5-7 小时D.7-9 小时E.9 小时及以上
2.您觉得现在的闲暇时间:
A.非常充裕B.比较充裕C.一般D.比较不足E.非常不足
3.您在闲暇时间参加较多的活动(可多选,但不超过3 项):
A.旅游B.体育活动C.收藏D.文艺活动E.社会服务F.栽培饲养
G.娱乐活动H.一般社交活动(如聊天、吃饭等)J.其他
4.您对自身闲暇生活安排的总体评价: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可以接受D.不太理想E.很不满意
5.您在对自身闲暇生活时间的安排中更看重(可选择2 项):
A.放松自己B.加强学习,提升自我C.陪陪家人D.和朋友交往
E.延续工作F.其他
6.您参加下列活动的频率:
(1)观看大型艺术演出(如演唱会等)A.每天都去B.每周都去C.每月1-2 次
D.一年几次E.基本不去
(2)参加社区娱乐休闲活动 A.每天都去B.每周都去C.每月1-2次D.一年几次 E.基本不去
(3)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 A.每天都去B.每周都去C.每月1-2 次
D.一年几次E.基本不去
(4)去图书馆、听讲座、逛书店等 A.每天都去B.每周都去C.每月1-2 次
D.一年几次E.基本不去
(5)去公共体育场所 A.每天都去B.每周都去C.每月1-2次D.一年几次E.基本不去
7.在您家周边范围内(半小时车程以内)有以下哪些公共文化设施(请选择所有符合的项目)
A.图书馆B.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C.体育馆D.群众艺术馆E.少年宫
F.社区文化服务中心G.音乐厅H.剧场I.电影院J.公园
8.如果没有,您希望您家周边有下列哪些公共文化设施(请选择所有符合的项目)
A.图书馆B.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C.体育馆D.群众艺术馆E.少年宫
F.社区文化服务中心G.音乐厅H.剧场I.电影院J.公园
9.您觉得您家周边有哪些公共文化设施需要改进(请选择所有符合的项目)
A.图书馆 B.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C.体育馆D.群众艺术馆E.少年宫
F.社区文化服务中心G.音乐厅H.剧场I.电影院J.公园
10.您觉得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最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可多选,限选3 个选项)
A.场馆翻新B.设备添置C.功能多样化D.改善环境E.延长开放时间
F.降低使用价格
11.您一般和谁一起参加公共文化活动:
A.一个人B.朋友C.家人
12.在以下信息获取渠道中,请您按照您使用的频率从大到小排序
A.纸媒B.电视C.网络D.广播
13.您认为以下几个媒体中最具可信度和权威性的是
A.纸媒B.电视C.网络D.广播
14.您对纸媒现状的满意程度
A.很不满意B.比较不满意C.一般D.比较满意E.很满意
15.您认为纸媒需要在哪个方面进行改进
A.种类数量B.形式有趣性C.思想内涵D.内容真实E.是否有用
16.您对电视现状的满意程度
A.很不满意B.比较不满意C.一般D.比较满意E.很满意
17.您认为电视需要在哪个方面进行改进
A.种类数量B.形式有趣性C.思想内涵D.内容真实E.是否有用
18.您对网络现状的满意程度
A.很不满意B.比较不满意C.一般D.比较满意E.很满意
19.您认为网络需要在哪个方面进行改进
A.种类数量B.形式有趣性C.思想内涵D.内容真实 E.是否有用
20.您对广播现状的满意程度
A.很不满意B.比较不满意C.一般D.比较满意E.很满意
21.您认为广播需要在哪个方面进行改进
A.种类数量B.形式有趣性C.思想内涵D.内容真实E.是否有用
22.您认为目前媒体的价值倾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一致
A.很不一致B.比较不一致C.一般D.比较一致E.很一致
23.您认为现在政府对媒体的管理
A.很严格B.比较严格C.一般D.比较放松E.很放松
24.您认为媒体是否应该由政府经营管理
A.很不应该B.比较不应该C.一般D.比较应该E.很应该
第三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定义: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下方空格为您对左边项目的期望程度,请填写数字1—5,1 至5 表示期望程度依次递增:1 表示程度非常低;2 表示程度比较低;3 表示一般;4 表示程度比较高;5 表示程度非常高。
项目程度评分 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总体质量的期待水平1 2 3 4
5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提供积极健康活动的希望程度1 2 3 4 5
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提供有趣精彩活动的希望程度1 2 3 4 5
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提供富含有用信息活动的希望程度1 2 3 4 5
下方空格为您对左边项目的赞同程度,请填写数字1—5,1 至5 表示赞同程度依次递增:1 表示非常不赞同;2 表示比较不赞同;3 表示一般;4 表示比较赞同;5 表示非常赞同。
项目程度评分 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提供积极健康的活动1 2 3 4 5
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提供有趣精彩的活动1 2 3 4 5
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提供富含有用信息的活动1 2 3 4 5
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提供高质量的活动1 2 3 4 5
每次参加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后,我都认为自己花费在此项活动上的时间有价值1 2 3 4 5
我认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满足我的休闲活动需求1 2 3 4 5
我认为本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外地开展的要好1 2 3 4 5
1.我对目前整体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A 非常不满意B 比较不满意C 一般D 比较满意E 非常满意
2.与我理想中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相比,现在的公共文化服务表现的A 非常不好B 比较不好C 一般D 比较好E 非常好
3.与我期望中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相比,现在的公共文化服务表现的A 非常不好B 比较不好C 一般D 比较好E 非常好
4.您对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满意程度是
A 非常不满意B 比较不满意C 一般D 比较满意E 非常满意
5.请您对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是否积极向上、是否有趣味性、是否富含有用信息的重要性进行评分,三者的分数总和为10,每个分数均需要大于0。
积极向上趣味性有用信息
第四部分
下方空格为您对左边项目的认同程度,请填写数字1—5,1 至5 表示认同程度依次递增:1 表示程度非常低;2 表示程度比较低;3 表示一般;4 表示程度比较高;5 表示程度非常高。项目认同程度
1.我认为政府在大众精神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 2 3 4
52.我认为政府的投入对大众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1 2 3 4 5
3.我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介入大众精神文化建设与管理中1 2 3 4 5
4.我认为政府能否提供良好的活动设施与活动形式对大众精神文化建设有
着重要的决定意义1 2 3 4 5
5.我认为所在地域的发展状况对其居民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影响1 2 3 4 5
6.我认为各类文化企业在大众精神文化中扮演着重要作用1 2 3 4 5
7.我认为文化市场是否繁荣对大众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1 2 3 4 5
8.我认为商业文化活动在大众精神文化中占比较大的比重1 2 3 4 5
9.我认为所在地域的市场化程度对其居民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影响1 2 3 4 5
10.我认为个人的收入对其享受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作用1 2 3 4 5
11.我认为个人的品味对其享受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作用1 2 3 4 5
12.我认为家人、朋友等对个人享受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1 2 3 4 5
13.我认为个人的教育经历对其享受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1 2 3 4 5
14.我认为个人的闲暇时间是否充裕对其享受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
作用1 2 3 4 5
15.您比较关注以下哪种文化现象(可选择1—3 项)
A.传统文化B.民俗文化C.草根文化D.网络文化E.红色文化 F.商业经济文化G.山寨文化H.宅文化I.娱乐文化J.国外文化 K.社会道德的讨论L.质量调查
16.请您根据您在15 题中选择的1——3 个选项,分别对其社会影响进行评分
(1)
A.具有很大的负向作用 B.比较具有负向作用 C.无作用 D.比较具有正向作用 E.具有很大的正向作用
(2)
A.具有很大的负向作用 B.比较具有负向作用 C.无作用 D.比较具有正向作用 E.具有很大的正向作用
(3)
A.具有很大的负向作用 B.比较具有负向作用 C.无作用 D.比较具有正向作用 E.具有很大的正向作用
17.您一般最先从哪个渠道获知社会热点现象
A.纸媒B.电视C.网络D.广播E.朋友和家人
18.您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的积极性
A.基本不参加B.很少参加C.一般D.比较多参加E.很积极地参加 请您用三个形容词对您期望的大众精神文化进行描述
请您用三个形容词对您期望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描述
您对我国的大众精神文化建设的意见
感谢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