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时间:2019-05-14 00:3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第一篇: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问题的提出;

台湾问题怎么产生的以及针对该问题中国政策的转变 问题的设想;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党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目前造成中国不能实现统一的表现就是台湾迟迟不能回归.正确认识台湾问题以及探究中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对于台湾回归的展望具有重要意义.最终方案;

借助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的变化的探究来展望台湾回归 准备工作:

馆藏文献查询;发现问题:

台湾问题是否是中国内政问题 改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是要找些造成台湾问题的史料来证实;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溃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大陆进行对抗,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在对台政策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不同的对台政策。

一、武力解放台湾

1949年3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明确提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就是要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三野的叶飞部队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先后于8月、10月占领福州和厦门,几十万大军迅速集聚在福建沿海前线,日夜操练,准备渡海作战。

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金门的战斗,这是人民解放军在没有空军掩护和内部接应的情况下在近海实施的渡海作战,金门战役及随后的登步岛战役均失利,使中央军委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海军和空军,渡海登陆作战根本没有可能。于是,为了配合1950年夏季的攻台计划,中央决定加紧组建海军和空军。

1949年7月,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苏,刘少奇曾根据政治局关于必须立即开始准备进攻台湾的技术条件的建议,向斯大林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求苏方提供200架左右的飞机并请代训飞行员;二是请苏联在攻台作战时提供空军和海军援助。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分别发表声明和讲话,声明“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和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并且宣称美国的安全线既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南朝鲜,美国不会为了保护这些地方而采取军事行动。”这一声明把中国和朝鲜推出了美国的势力之外,于是斯大林同意援助中国,将苏联给中国的3亿美元的贷款,一半用于购买进攻台湾所需要的海空装备,并派军事顾问协助中国军队进行各种装备和技术的改进工作。

随着海南岛、舟山群岛等台湾外围屏障的解放,攻台的具体战略部署已基本完成。1950年6月,正当从苏联购买的战斗机陆续装备空军部队,准备发起解放台湾的战役时,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违反1月5日的声明,发表了关于武装入侵朝鲜和中国台湾的声明,即“六二七”声明。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谬论,声称中国解放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美国的部队,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6月3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向海军司令肖劲光传达了中央新的战略方针,将攻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拖延。

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8月22日,中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发表了《解放台湾联合宣言》,宣告“为了保障祖国安全和领土完整,为了保障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11月,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了浙江沿海一带的江山岛、大陈岛等岛屿。然而,惊慌失措的蒋介石和极度紧张的美国人相互勾结,于12月2日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规定以“自助或互助”的方式,共同“抵抗武装攻击”及“共产颠覆活动”,并规定美国拥有在台湾、澎湖及附近为防卫需要而部署海空军的权利。这一条约将澎、台、金、马完全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由于美国政府的恶意介入,台湾问题趋于复杂化了。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朝鲜战争之后,中央开始考虑调整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955年3月,毛泽东首先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透露*,主张召开有关会议讨论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4月23日,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政府首脑会议上,周恩来在会上发表声明说,“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5月,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这一主张标志着中央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围绕这一政策,中央开始展开进一步的工作。1955年7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说,“只要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将会继续增长。如果可能的话,中国政府愿意和台湾地方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1956年1月18日,中国外交部重申中国政府愿在可能的条件下和平解放台湾。3月16日,周恩来会见即将赴台的李济深前卫士长,请他捎话给蒋介石,“我们从来没有把和谈的大门关死,任何谈判的机会我们都欢迎。”4月,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的基本原则。6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明确表示了与蒋介石当局立即进行和平谈判的诚意。7月16日,在接见前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周恩来提出,“国共可以举行第三次合作以解决统一问题。”1957年4月1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见苏联客人时说,“国共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次日,《人民日报》以《毛主席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为标题,将合作意图向外公布。“第三次国共合作”主张的提出,是“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

1963年,周恩来根据两岸关系的最新形势,在总结十年来对台工作的基础上,将中共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原则问题,不容商量。“四目”是指: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二,台湾所有军政费用和经济建设一切费用的不足部分,全部由中央政府拨付;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再进行;四,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和诚意,对台湾方面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不仅一些著名的国民党要人或者毅然返回大陆,或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和平统一的支持,而且国民党政府也曾经有过松动。1957年,蒋介石曾派宋宜山到北京。在与宋宜山的会谈中,中共进一步阐明了对台政策。1966年夏,蒋经国从香港将曹聚仁接到台湾。曹动身前曾直飞北京,与中共高层商谈了谈判大纲。到台后,曹蒋曾就统一的条件进行了商谈。然而,“商谈还在进行中”,大陆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全国忙于“革命”,已无暇顾及台湾问题。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过拨乱反正,国家逐步走向稳定后,统一台湾的问题再一次提上议事日程。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实施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告台湾同胞书》中删掉了从前“解放台湾”的词句,代之以“和平统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转变。1981年8月30日,叶剑英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郑重宣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是我们的基本政策。”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1997年9月,中共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申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方针和原则。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实现和平统一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自1987年底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至1999年底,到中国大陆从事探亲、旅游、交流的台湾同胞已达1600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协议金额及实际到位金额分别超过了440亿美元与240亿美元;两岸互通邮政、电信取得了很大进展;两岸海上、空中通航也取得了局部进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

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两会领导人于1993年4月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并签署了几项涉及保护两岸同胞正当权益的协议。1998年10月,两会领导人在上海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对于和平统一祖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虽然在“变”,但有几点是很明确的:第一,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不变。无论以任何方式,中国都必须走向统一。无论任何国家作怎样的干预,都阻挡不了中国统一的决心;第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无论怎样的对等谈判,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和前提下进行。第三,五十多年来所作的不懈努力,充分显示出党和政府在对待和平统一上的最大诚意。我们党和国家在力争和平统一的前提下,始终不承诺放弃武力。

第二篇:台湾问题及大陆对台政策

台湾问题及大陆对台政策

一、台湾问题不是问题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中国人最早开发了台湾。1770年前的中国历史文献《林海水土志》对此就有所著述,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台湾的文字。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出万余人去台,从17世纪开始,中国人民开发台湾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元朝(1206-1368)开始,中国历代政府先后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

17世纪中叶,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1853年,中国清政府因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在日本的胁迫下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等割让给日本。

1937年7月,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接受《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把台湾还给中国。至此,台湾重入中国版图。重归于中国主权的管辖之下。

二、台湾问题成为问题

1949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处于暂时的分裂状态,但这并未改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识,也是得到联合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但是此时却因为这种割据状态使得本不应成为问题的台海关系成为了很大的问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5年8月2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内战爆发

1949年底国民党败退台湾……

1949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土地、人民、政事皆已至于中国主权之下,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而败退至台的蒋军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武力庇护下,形成军事割据,造成了海峡两岸隔绝状态。两岸至今没有结束敌对关系,台湾还没有和祖国统一。

(二)台湾问题的实质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的一部分军政人员战败后退到台湾。他们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武力割据台湾。这样台湾问题首先就是:首都在北京的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美国政府应当严格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告的原则,彻底纠正并停止其利用台湾问题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的种种错误做法。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一个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三、各想办法解决问题(光复大陆、解放台湾)

(一)台湾当局“光复大陆”的谋略:

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通过颁布《戒严法》、《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惩治叛乱条例》和《戡乱时期检索匪谍条例》等法规,在台湾全面建立了戒严体制,并以此赋予国民党政权独裁统治的法律依据,从而形成了20世纪50-60年代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强权统治。与此同时,国民党政权利用各种党政资源和社会媒介,在台湾培养大中国思想和反共意识,形成高度集中的国家认同观,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国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负有“光复大陆”的神圣使命,对外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台湾人与外省人同为中国人,政府对台湾人与外省人一视同仁等。

1、蒋介石、蒋经国时期“中国”国家认同观与“两岸统一”政策。

国民党溃退台湾后,“光复大陆”一直是其对大陆的主要政策,并积极准备反攻大陆。但由于两岸军事力量的悬殊和后来美国的干预,台湾当局开始改变对大陆的政策,在继续坚持与大陆“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同时,逐渐放弃通过武力手段达到“反共复国”的目标,开始提倡“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策。在1963年国民党”九大”上,台湾当局制定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大陆政策。

2、李登辉时期,虽然不断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但仍强调“国统纲领”;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具有强烈“台独”意识和“皇民化”情结的李登辉主政台湾,李登辉任上强力推动“中华民国”六次“修宪”,促使“中华民国”认同向“中华民国在台湾”方向异化。一是终止“动员战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视中共控制的大陆地区为台湾的“对等政治实体”;二是实行“总统由台湾地区全体选民直接选举”,并采取“相对多数当选制”,从“人民主权”角度获取“中华民国在台湾”国家认同的合法性;三是冻结省级政权,“停办省长和省议员选举”从“行政区划”角度界定“中华民国在台湾”“领土”范围

台湾当局提出“一国两体”两岸分治政策。以1991年2月台湾当局新成立的“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的《国家统一纲领》和1992年7月台“立法院”通过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为标志,台湾当局一方面对一个中国原则继续公开表示认同,另一方面在两岸政治关系中提出了“对等政体”的分治主张,并写入台湾的《国统纲领》。在《国统纲领》中,台湾当局明确要求两岸”对等”原则作为迈向国家统一之途的前提条件,并以此攻击中共提出的国共两党谈判和平统一的主张,说国家统一不是两党的事,党对党不可以谈,政府对政府可以谈,这才是对等的立场

3、民进党陈水扁时期,台湾当局抛出了“一边一国论”,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民进党的“党纲”确定“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台湾共和国并制定新宪法的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界定了民进党“台独党”的性质。2000年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上台执政,标志着台湾当局开始了“台湾”国家认同观。

2004年陈水扁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称:“对台湾2300万人民来说,无论叫台湾还是中华民国,都不会改变我们是个主权独立国家的事实,台湾不是任何国家的地方政府。”陈水扁已将“台湾”与“中华民国”相提并论了。

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政策引发了海峡两岸和岛内蓝绿两营紧张的统独之争,结果必然以民进党的下台而告终。

4、马英九时期走向“一个中国”与“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马英九强调“两岸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中国大陆亦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台湾无法承认‘中华民国’领土上还有另一个‘国家’存在。”

在“一个中国”的认同下,马英九确定“两岸终极统一”政策。第一,承认“九二共识”;第二,秉持“两岸终极统一”信念;第三,坚持反“台独”立场,主张加强两岸经贸往来。

2010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会见前来出席世博会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强调台湾40年后首度参加世博会,是近年来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增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产生有力促进作用。

(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1、武力解决时期(1949——1978)这一时期基本是以武力解放台湾,同时辅之以和平争取工作,口号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1949年上半年,随着大陆即将全面解放,解放台湾的问题来到了中共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1950年初,在中共领导下,第三野战军调兵加紧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童年4月、5月相继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船岛,并准备乘胜攻打金门,进而解放台湾。这期间,台湾政府正与大陆和谈。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对台政策由对蒋的”撒手不管”改为积极”扶蒋”,蒋介石停止和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不得不将解放台湾搁置下来。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解放军炮打金门。1958第二次炮打金门。在此之后,周恩来同志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但台湾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2、和平解决时期(1979——至今)

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波乱反正,也使对台方针有了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1979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1981-1984邓小平先后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进行阐述,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九条”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其中谈到“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等政策。

期间,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一步,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4年中台办,国台办授权发表“517”声明,指明坚决制止台独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2005年,胡锦涛主席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准确的把握了当前台海形势的变化,充分表明了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随后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把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上升到一定法律高度。

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为两岸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台海关系的未来 据台湾媒体报道,目前岛上赞成马上统一的只占台湾人口的5%,赞成立即独立的约占8%,至于赞成保持现状的约占八成。

武力解决,不是我们的既定方针,但它也作为一种可能,也是我们始终加以考虑的。美国外交、军事、结盟和驻军对台反华势力的支持,“武力解决”和“和平统一”同时存在。

中国实现统一后,两岸可携手合作,互帮互助,发展经济,共同振兴中华,原来一直困扰台湾的各种问题,都将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得到合理解决,台湾同胞将与祖国其他地区人民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耀!

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

“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祖国的统一大业是我们华夏子孙同愿望,然而两岸的统一需要我们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作后盾,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我们的知识技能和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同时也为两岸的早日统一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台湾问题以及对台统战工作

统战论文:

台湾问题以及对台统战工作

花都民进:黄汉华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中日战争至今一百多年来的分治,特别是李登辉、陈水扁统治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已渐行渐远。如何正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真正统一,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尽的责任,也是我国统战工作的重点部分。

一.台湾问题。

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台湾问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是挥之不去的痛。从明清时期开始,台湾人民便有一种台湾意识。明朝中后期,由于政局动荡,政府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许多福建人便渡海迁台,在那里繁衍生息。由于与大陆隔海相望,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地方意识。崇祯十四年(1641年)荷兰独占台湾岛,台湾人民受尽了摧残和奴役,台湾人民的地方意识更加强了,他们不断地团结起来,多次进行抗争。甲午战争后,由于被清政府抛弃,台湾人民开始形成本土情绪。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管台湾,台湾人民本以为重见天日,但本土人民依然受尽压迫和岐视,这更加加深了台湾人民的本土化意识,乃至开始仇视外来政权,要求独立自主。特别是到了李登辉和陈水扁统治时代,在“台独”思想的蛊惑下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本土思想逐渐形成为一种民粹思想。

台湾人民是爱国的。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人民万人空巷地迎接国民党军,欢迎自己的子弟兵来接管政权,这是最有力的保证。然而,台湾人民又是不幸的。明清时期的腐败统治使他们一次次地变成了弃儿,受尽外族的摧残和凌辱,他们一次次地抗争,一次次地被镇压,却得不到明清政府的支持,甚至怜悯;到了自己民族的人掌握了政权,本土人民还是受到岐视和压迫。自然而然,本土化意识更加增强了,这种意识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别有用心的政客的蓄意唆摆下,闹独立、闹分裂的声音便产生了。

台湾人民却又不离开祖国大陆,包括台湾许多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这一点。台湾的民族与祖国大陆同宗同祖;台湾的文化与祖国大陆同渊同源;台湾的经济需要大陆作支柱,每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顺差达800多亿美元,缺乏这一点,台湾经济将一团糟;台湾人民的国际地位,需要祖国大陆的彰显,只有祖国大陆的支持,世界才听到台湾的声音。他们知道,离开大陆,就走向衰败。

大多数台湾人就是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生活着。一方面,他们的本土情结希望能独立自主,另一方面,他们的生存又必须与大陆息息相存。可怕的是,当民粹主义情绪被“台独”分子彻底煽动起来,台湾问题就会走向极端。

二.台湾局势的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领导人已着手解决台湾问题,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创立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目前看来更是行之有效的雄韬伟略。然而,台湾问题仍然成为我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重大问题,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有背道而驰的迹象,这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反思。

1. 历史的因素。据了解,台湾相当一部分人中存在着一种“悲情思想”,这种思想是从历史的伤痕中遗传下来 的,他们总感到自己很不幸,感到自己是祖国大陆的弃儿。明清时期被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者占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独霸此方,与大陆分离分治;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毫不心疼地割让给日本侵略者;蒋家王朝的统治,又使两地遥相阻隔,老死不相往来。这些,都使台湾人民的心中凝成许多心结。但是,无论是外来民族殖民主义者的统治时期,还是郑成功、蒋介石等自己人的统治时期,台湾人民都是热爱中华民族的。都从没有把自己从中华民族、从祖国大陆中孤立出来。他们非常渴望祖国的统一,渴望真真正正地回到祖**亲的怀抱。

但是,蒋介石、蒋经国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没有宽宏大量的气魄,囿于固有思维,不敢破冰。尤其是蒋经国先生所托非人,李登辉分裂祖国的狼子野心在掌权后很快就暴露无遗。蒋家王朝统治时期,由于对本土人的岐视和压迫,至使台湾人民把二百万国民党兵称作外省人,把自己称为本地人。这种省籍矛盾很深很尖锐。所谓本地人的李登辉,就是利用这一矛盾,制造更深、更阔的鸿沟。以陈水扁为首的泛绿“台独”分子的上台,更是充分利用台湾人的省籍矛盾,挑起台湾人的本土意识。台湾人一方面要民主,另一方面又易被挑动,这是与“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矛盾恶化分不开的。

在台湾内部矛盾恶化并逐渐被“台独”分子利用的时候,祖国大陆所采取的措施显然是被动和不足的。从政策上说,中央政府对统一问题寄希望于台湾民众的国家意识,寄希望于国民党淡化国共两党的矛盾后,产生游子思归的心情。对李登辉之流的渐进式“台独”行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没有制定好充分的应变措施,统战工作在政策的大框架下显得被动。

2. 国际因素。

影响台海关系的国际因素,说到底就是中美因素和中日因素。台湾对美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 略地位,控制台湾,就可以控制中国的出海口,就可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企图控制亚洲,称霸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台湾对日本来说,不仅具有怀旧情绪,而且具有现实利益,甚至具有某种野心和目的。台湾曾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对于这段历史,日本政府是肆意歪曲和美化的。遗憾的是,某些台湾人也与日本人遥相呼应,为其歌功颂德。在今天看来,他们中不少人仍然希望再把台湾变作其殖民地,妄想对台湾进行奴化,攫取台湾的资源。从现实利益来看,台湾海峡是日本运输石油的必经之地,台湾“独立”,对日本是“有益”的。从更长远一点来讲,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正在慢慢复苏,他们仍然死心不息,仍然企图称霸亚洲,乃至称霸世界。他们不惜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罪行;不惜年年在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不惜修改宪法,使军队合法化;不惜向外派兵,借维和的幌子扩充军备;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炮制《有事三法案》,以达到扩张的目的。日本的扩张,首要的阻力来源于中国。借助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就是日本的一种昭然若揭的阴谋。老实说,美国和日本若真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独”,现在台湾的泛绿政府一天都活不下去。但是,美国和日本基于自己的利益,对中国统一台湾的行为不断设置障碍,以达到起码不统的目的。“台独”分子也看准了这一点,于是不断地与美国的某些反华议员接触,对日本的某些右翼人士暗送秋波,甚至大抛媚眼,妄图借助外界的力量来达到从祖国分离出去的目的。

对于应付国际因素的影响,我们采取听其言、观其行,以静制动的方法是正确的。我们总不能2 一有风吹草动就精神紧张,见到墙头芦苇飘动就随风起舞。但是,我们在对美国、日本以及岛内的某些人所搞的小动作,我们还是没有体现出有足够坚定的立场,一些小丑,见事态平息,又挑起事端,搅动波澜,企图使我国政府疲于奔命来应付。

3. 祖国的因素

祖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鲜明的、坚定的,也就是台湾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让 它从祖国中分离出去,台湾的问题最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不允许外国势力的侵入。台湾问题力求以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实行一国两制,必要的时候,不放弃使用武力。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血浓于水。解决台湾问题,祖国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祖国大陆对台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发展民间经济文化交流,争取早日实现三通等等措施,从根本上说,既维护台湾人民的利益,又努力增强祖国大陆对台湾人民的凝聚力,对维护两岸的沟通是大有裨益的。

但我们仍然缺乏对台湾民众的宣传,祖国大陆对台的政策如何,台湾人将来的真正地位和经济发展、民生情况和民主情况等,我们的宣传和沟通还比较少,台湾当局架空了海基会的权力,两岸的互动和沟通就显得断了环节。民间的交流仍然很肤浅、很脆弱。

4. 台湾的因素

台湾民众的心情是复杂的,由于他们对大陆的对台政策,“一国两制”的实施架构并不了解,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出头天”,另一方面又希望能维持现状,避免兵戎相见。最新民意调查表明,希望统一的人在23.1%,希望独立的人有25.3%,而希望维护现状的人有51.6%。从调查结果来看,赞成统一和赞成独立的人基本上是旗鼓相当的。然而赞成统一的人以上一辈人为主,赞成独立的以年青一代为主,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了。以后更年轻的一代对统独问题的看法又怎么样呢?我们对台湾年青一代的统战工作成效究竟有多大?目前的答案看来是不那么乐观的。

2004年台湾“总统”大选是一面镜子。蓝绿双方的阵营已旗鼓相当。同时民族的矛盾又不断地尖锐化,陈水扁的当选除了他的确工于心计外,还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中间选民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被“台独”分子利用和摆布,后果是很可怕的。

台湾“总统”大选所捆绑的“3.20公投”也是一面镜子。虽然公投最终失败,但这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况且这次虽然无效,却有45%的人赞成,几近一半了。相信陈水扁不会甘心这次失败,一定会变换花样,以致达到“台独”公投的目的。民进党最擅长的是煽动民情,若果在这方面挑起民众的冲动,说不定“台独”公投因票数过半而生效,那时,台海局势就更加紧张了。

三.对台统战工作

对于台湾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一个立场: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两岸什 么时候、什么事情都可以坐下来谈。要和平实现祖国的统一,统战工作尤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经常讲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如何寄希望却没有拿出什么特别出色的措施。当台湾方面的海基会不能有效运作的时候,海峡两岸就断了音信,两岸交流就嘎然而止。从这一点看,对如何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策,作为统战部门,还欠缺彻底的研究。

1. 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各级统战部门必须加强对如何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策的研究,制定有效的措施,争取在两岸 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和平解决台海问题。特别是中央统战部,在制定统战工作的策略上,要重点考虑台湾问题,深入了解台湾各地域、各阶层的情况,在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基础上,开辟各种途径,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坦诚公布,争取民心。

各地政府要重视两地人民的交往,不要人为地设置障碍。国家要放宽大陆与台湾人民的来往交 流,鼓励台湾人民到大陆来经商,旅游,允许台湾人民在大陆定居、通婚,甚至担任政府工作人员。有关单位要尽可能简化来往的手续,消除不必要的障碍。各级政府要尊重辖地内的台籍人员,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给予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以及政策上的优惠。各地统战部门要加强对台籍人员的联络、沟通工作,通过联谊、互访、协助解决实际困难等手段,增进台籍人员对祖国大陆社会的理解,增加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

2. 广泛宣传,发动攻势。

由于泛绿阵营控制政府资源,台湾人民很少能看到祖国大陆的政治新闻、时事动态,对大陆的 对台政策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模糊,特别是台湾方面对大陆新闻和大陆政策的肆意歪曲,更让岛内民众对祖国大陆产生更多的误解。对祖国大陆有较深刻了解的,就只有往来于两地的台湾商人,其余的民众,由于台湾当局刻意阻挠三通,更是难以踏足大陆的土地,难以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祖国的面貌。祖国的形象,在他们眼中,已被李登辉、陈水扁之流妖魔化了。因此,发动宣传攻势,纠正台湾民众对祖国形式的认识,是统战工作的当务之急。

统战部门要对在大陆的台商广泛宣传祖国的对台政策,要把一部分台商吸引到政府机关上来。每一屇的人大、政协换屇,都应该吸纳一定数目的台商代表,既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大陆的民主法制,了解大陆改革开放的繁荣发展,了解大陆在国际事务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把他们团结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又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和影响,在台湾岛上发动宣传,帮助岛内民众正确认识祖国,消除芥蒂,缩小鸿沟。

另一方面,统战工作要善于发动灵活多变的宣传攻势,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善于找出对方的薄弱环节,化被动为主动。在战略决策上,要重视对台南不发达地区的宣传,要让他们了解祖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辉煌成就,了解祖国的民主与法治,了解祖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理解祖国要求统一的正义性和迫切性。

3.抓准对象,稳扎稳打。

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来看,统战工作的对象包含三个基本内涵:即联合的对象,照顾的对象和帮助的对象。

联合的对象又叫团结的对象。在台湾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等种种政治力量中,凡认同中华民族,希望中华民族实现团结和统一的,都是我们统战工作中联合的对象。我们要对这部分人表达崇敬之情,要主动和他们联系,要尽可能地团结他们,把他们融合到我们的集体中,形成广泛的团结联盟。

统一战线中,不同力量之所以能团结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要巩固这种团结和联合,就要发展共同的利益,同时尽可能地照顾某些统战对象的具体利益。大部分台商之所以爱国,是因为他们知道,祖国大陆是他们做生意的最好场所,也是最坚强的后盾。这一部分人虽然因追逐个人利益而与祖国亲近,但我们可以从投资政策上照顾他们,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关心4 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他们对祖国大陆产生一种家的温暖感。

统一战线是同与异、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体,其中有些异是对联合团结无大害的,我们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有些异对联合团结是有促进作用的,我们采取欢迎的态度,但有些异却可能对联合团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我们在做统战工作的时候,对这些统战对象,就要作积极引导,及时帮助,必要的时候要作出批评指正,甚至进行思想斗争,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大陆的台籍人员,有不少暗地里是资助泛绿阵营,暗地里在搞“台独”的。这一部分人,就是我们统战工作中的帮助对象。统战部门要指导他们熟悉中国的法律,教育他们认识“台独”的危害性,引导他们放弃“台独”的信念,争取祖国的早日统一。对思想僵化的,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绝不能让他们在祖国大陆中赚了钱回去,却又从事分裂祖国的行为。

4、加强交流,发展自我

交流是最好的沟通途径,交流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距,减少各种各样的矛盾。在台湾当局现有政策的阻挠下,祖国大陆应重视发展民间的、非官方的交流,力图以民间交流推动官方交流。例如两岸之间应广泛地开展学术文化交流、影视文化交流、宗教文化交流、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拉近两地人民之间的距离。2002年佛指舍利幸临台湾,台湾万人空巷地迎接佛指舍利的到来的动人场面,两地人民不分你我,同为一个中华民族而自豪的情景,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记忆犹新。这就是一次很好的宗教文化交流。这样的交流,我们应多举办。

年轻一代的交流更是统战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随着陈水扁政府渐进式去中国化教育的侵蚀,年轻一代很容易就会丧失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我们在统战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青少年的心理,培养自己的明星,尽可能广泛地开展影视文化交流、体育交流等活动,把两地青少年的心融合在一起。

在做好两地交流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发展自己。台湾问题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解决,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但主动权掌握在祖国大陆的手里,外来势力也不敢小觑中国。我们一定要做好国内的统战工作,保持国家的稳定,同时要努力发展经济,壮大祖国的综合实力。国家越繁荣,台湾民众越思归。

另外,我们还要积极搞好国防建设。江泽民同志说得好:“能打才能和”。军事力量强大了,“台独”实力才不敢嚣张,外国势力也不敢干涉,祖国才能早日实现真正的统一。

台湾问题尽管是来由已久的问题,是不会一朝一夕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还是看到和平统一的希望的。只要我们的统战工作做得好,和平统一的机会就很大。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

2016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在16日下午4时结束。当晚计票结果出炉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陈建仁当选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得票689万4744张,得票率为56.1%。另两组候选人中,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王如玄得票381万3365张,得票率为31%;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徐欣莹得票157万6861张,得票率为12.8%。台湾选举出一个新的领导人,得票第一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当选台湾新领导人。台湾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当选,结束了中国国民党近八年的执政。

随着蔡英文的当选,她对两岸关系的立场已经无法回避,必须有个交待。这将直接影响大陆未来的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的走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始终如一,立场从未改变,意志坚如磐石。十一年前,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分裂、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今天,《反分裂国家法》依然是遏制“台独”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正如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发表的谈话中所说:“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台独”势力如果误判形势、铤而走险、逾越底线,下场必定是可悲的!中国大陆2013年全国人大与政协“两会”揭幕式上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论及对台政策的未来方针时,用不及百字的简短扼要篇幅,表明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等。在去年11月中共举行十八大之后,已经非常明朗。中共十八大的政治报告,已明白地陈述了“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的新论点,即要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社会交往、政治互信等方面的全面性开展。

过去8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坚持体现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经两岸双方明确授权认可、两岸领导人共同确认。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上,我们的底线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没有任何模糊和妥协的空间。回到“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来,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还是一边高喊“维持现状”,一边明里暗里推行“两国论”、“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重走挑起台海紧张动荡的老路?不同道路的选择攸关两岸关系的前景、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台湾当局如何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两岸人民拭目以待。

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大陆手里。毋庸讳言,民进党在台重新执政,让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大陆方面的意志坚如磐石,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一切“台独”分裂图谋,铤而走险者,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民进党当局若想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现状,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必须在是否认同“九二共识”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给出明确答案。蔡英文、民进党何去何从,两岸同胞都在看,国际社会也在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台湾政局变化,在两岸关系历史进程中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根本上说,决定台湾前途、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大陆的发展进步。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把大陆自己的事情办好,面对台湾变局大可处之泰然。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两岸同胞携手同心,一定能维护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基本稳定,一定能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一定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随着中国大陆的实力崛起和自信心的越来越强,两岸间共同利益的扩大,不但能促成双方经济和民生的紧密结合,而且会强化双方民众携手合作的意识。当今中共领导人颇为强调的“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理想,实应从扩大两岸共同利益来做起。除此之外,现时可着手加强推动两岸社会交往,及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至于政治课题方面,可以先由学界进行研讨与意见交流,以从中查找问题及厘清双方的异同点,俾为将来两岸正式的政治协商打基础和创造条件,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台湾是大陆的核心利益,大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台湾必将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共识,也是大陆十三亿七千万全体人民的共识。台湾是中国大陆的核心利益,但并不是唯一的利益。中国大陆目光在全球,着眼于全球性的利益部署,在很多方面,如金融、经贸、国际政治等方面,中国大陆参与的越来越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开始在有些方面发挥主导地位作用。

当前,台海局势严峻复杂,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因台湾政局变动而变动。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继续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拉近两岸的心灵距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5·20讲话”,虽然提及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刻意回避,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态度模糊。在必须明确接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道必答题面前,她交出了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过去8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坚持体现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经两岸双方明确授权认可、两岸领导人共同确认。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上,我们的底线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没有任何模糊和妥协的空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建立联系沟通机制,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谈判机制,两岸签署了23项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合作及各领域交流,减少了双方在对外事务上的摩擦和内耗,成就有目共睹。当前,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已成为两岸主流民意。广大台湾民众迫切要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因台湾政局变动而改变。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要“维持现状”,要继承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就必须对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只有确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才不会得而复失。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

对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我们不仅看她怎么说,还要看她怎么做。是把两岸关系拉得更近,还是推得更远?是以民众的福祉和利益为依归,回到“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来,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还是一边高喊“维持现状”,一边明里暗里推行“两国论”、“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重走挑起台海紧张动荡的老路?不同道路的选择攸关两岸关系的前景、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台湾当局如何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两岸人民拭目以待。

今年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蠢蠢欲动,“去中国化”动作频频,各种“台独”苗头不断滋生。两岸人民对此要密切关注、保持高度警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始终如一,立场从未改变,意志坚如磐石。十一年前,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分裂、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今天,《反分裂国家法》依然是遏制“台独”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正如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发表的谈话中所说:“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台独”势力如果误判形势、铤而走险、逾越底线,下场必定是可悲的!

当前,台海局势严峻复杂,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因台湾政局变动而变动。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继续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拉近两岸的心灵距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16日下午4时结束。当晚出炉的计票结果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陈建仁当选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得票689万4744张,得票率为56.1%。另两组候选人中,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王如玄得票381万3365张,得票率为31%;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徐欣莹得票157万6861张,得票率为12.8%。同时举行的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结果也于当晚揭晓。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总共113个席次中,民进党获得68席,国民党获得35席,时代力量党获得5席,亲民党获得3席,“无党团结联盟”获得1席,未经政党推荐者获得1席。

依据台湾选举事务主管机构“中选会”公布,本次投票有正副领导人、民意代表和政党3张选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共有3组候选人,分别为国民党的朱立伦及王如玄、民进党的蔡英文及陈建仁、亲民党的宋楚瑜及徐欣莹。在民意代表选举部分,总席次共计113席。

不畏浮云遮望眼且谈如何看待台湾“大选”投票结果。

其次,应该看到,维护和发展两岸关系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选举期间发布的诸多民调均显示,大多数台湾民众认同国民党当局的两岸政策路线,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不因台湾政局生变而改变,不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红利”得而复失。即便是声势一路领先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在此次竞选过程中也不敢公然否认“九二共识”,而是提出“维持现状”的主张,始终刻意回避“台独”议题。她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百般矫饰,是因为深知“台独”乃票房毒药,岛内主流民意反对“台独”、坚定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调的大陆对台政策深受台湾同胞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肯定,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成功导引了台湾民意走向,在岛内形塑了“不敢独”、“不能独”、“不要独”的共同认知。这样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无论哪个政党、哪位政治人物都不能视若无睹,都不敢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韪。

最后,台湾多数选民既然选择了民进党,民进党就负有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现状,进而继续发展两岸关系、扩大“和平红利”的首要责任。没有和平稳定的台海局势,新的台湾当局要想解决经济、民生、年轻一代的发展等民瘼,无异于缘木求鱼。民意如流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倘若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妄想在岛内大搞“和平台独”甚至“法理台独”,在两岸关系上兴风作浪,在地区稳定上充当“麻烦制造者”,那么台湾的安定与发展将沦为“镜中花、水中月”,大失所望的台湾选民到下次“大选”时就会把这样的祸台者、祸台集团赶下台。陈水扁之下场殷鉴不远,即将走马上任的蔡英文及其执政团队当引以为鉴,三思而后行。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显而易见,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大陆手里。毋庸讳言,民进党在台重新执政,让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大陆方面的意志坚如磐石,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一切“台独”分裂图谋,铤而走险者,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民进党当局若想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现状,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必须在是否认同“九二共识”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给出明确答案。蔡英文、民进党何去何从,两岸同胞都在看,国际社会也在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台湾政局变化,在两岸关系历史进程中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根本上说,决定台湾前途、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大陆的发展进步。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把大陆自己的事情办好,面对台湾变局大可处之泰然。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两岸同胞携手同心,一定能维护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基本稳定,一定能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一定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第五篇:2011形势政策-台湾问题

2011形势与政策

班级:

学号:

姓名:

浅谈台海关系

台湾自三国时期就与中国大陆有了较为频繁的交流,虽然在以后的年代中与大陆数次分离,甚至兵戎相向。但那都是因为个人利益而进行的内部纷争,大陆与台湾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几千年来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用血浓于水来形容毫不过分。虽然现在两岸仍处于敌对状态,但这只是暂时的,政党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将一个民族分裂的。

目前,大陆与台湾之间存在的隔阂是相当深的,毕竟两岸政治体制不同。而在不同政治体制之中成长起来的人民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而两岸实施不同的政治体制已经长达六十年了。现在的两岸人民基本上都已经适应并习惯了当前的政体,虽然大多数的人民仍然认为大陆与台湾同属一国,但是这种概念在台湾民众心目中台湾问题,或称台海问题、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国民党退守台湾迄今所衍生之主权与领土问题。最早出现于当时(1955年)寓居美国之中华民国前代总统李宗仁之《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文,因广泛宣传而通行于中国民间以至国际社会迄今。

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呈现“总体形势大幅好转、重大矛盾依然存在、发展趋势审慎乐观”的态势。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于促进两岸繁荣稳定、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国内外的形势来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仍面临一些变数。

1949年12月,国共战争,国民党败退,共产党取得了大陆的统治权,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到此,共产党统治大陆,国民党治理台湾,海峡两岸分治局面延宕至今.1949年蒋介石坚持“反攻大陆”的方针.蒋氏父子虽与大陆采取敌对政策,但反对台独.蒋氏父子去世后,李登辉上台后抛出“一边一国论”.陈水扁步其后尘,大力推行台独政策,两岸关系恶化,渐行渐远.2008年,马英就上台后,采取“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开始与大陆接触,目前两岸关系虽大为缓和,但本质未变。

目前两岸关系较之于以前有了历史性的转变.首先,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两岸贸易和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大陆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增强,两岸经贸关系正在出现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大陆市场正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岸签署了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四项协议,并就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措施,及加强两岸工商、航运和金融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同胞渴望三十年的通航、通邮已变为现实,“大三通”时代的到来把人们带入“一日生活圈””,这些举措,都更进一步促进两岸的经贸交流.其次,两岸人员交流不断增多。一是两岸人员互访不断增加;二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选择到大陆寻找就业机会;三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特别是白领阶层,选择在大陆长期居住;四是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到大陆就学;五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收看大陆的文艺节目和旅游风光节目。这些情况有助于加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

同时,台湾已开放大陆居民到台旅游,两岸人民间感情逐步加深.再次,政治上交流增多。国共两党建立了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的商讨及国共两党高层领导的交流.从连战大陆之行开始,国民党高层陆续登上大陆,开展两党的高层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更加务实,两岸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追求“共创双赢”。然而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双方取得共识以和平发展大局为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政治智慧,寻求解决办法,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解决当前急需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积极寻求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办法,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得到 台湾方面的认同。马英九先生也提出,希望能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在“宪法”的框架,以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下,改善两岸关系,是台湾民众共同的期望.然而,虽然台海局势得到很多的改变提高,但是在两岸关系在经济、军事、民生上的一些差异成为两岸统一的障碍。

从军事上说,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和大陆大搞军备竞赛,每每花大价钱从美国那里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给台海安全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大陆虽谴责美方,但是毫无效果,只得自己加紧武器研发工作。从陈水扁时的兵棋推演,到现在马英九的“不武”,一直在军费开支上居高不下,这是他们用来对抗大陆的手段。从大陆的战略角度看,台湾是出入太平洋的关口,若不能收回,将严重制约我们的发展。

从经济上看,台湾的GDP比大陆任何一个省的都要高出许多,我们的贫穷使得台湾人不屑与我们统一,但是现在台湾要把经济搞上去,还是得和大陆合作,加强交流,所以马英九才“不独”,现在大陆的经济比之三十年前以天壤之别,有经济实力和台湾来一场战争,但是我们不能以改革三十年的成就都拼在这场战争上,如果打,我们的经济起码倒退三十年,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会越来越艰难。

从民生来看,就其制度与大陆的不同,比较接近西方的民主制度,如果就业,教育,保障问题搞不好的话,这个执政党就很可能会下台。其实台湾一直秉承的三民主义,到现在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很难说清楚,这也是台海的矛盾所在。

目前马英九实施的是“不独,不统,不武”的政策,其目的是维持现状,能在发展经济方面无战争之虞。其实三通,都是方面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要走出经济危机,无暇东顾,台湾当然不能有什么大的动作,要不一旦冲突,对谁都不利。再者,台湾不能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在文化和政治上都没有认同感,台湾人民需要属于中华民族的意识,这是需要意识形态方面对其改造。

就这几个方面,我们如果要实现统一,必先在经济上远胜台湾,虽然美国一直在制衡,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危机下,美国并不想被台湾托下水。这正是我们发展的好时机,真到了我们国富民强的时候,台湾自然统一。危机只是一时,但这个危机是中国有能力解决的。

回顾大陆对台政策,在江泽民时代是以著名的“江八点”为主导,希望“三通”促进交流来逐步争取和平统一。这个时候两岸的主导权掌握在了台湾当局的手里,玩弄台湾主体意识的族群对立、扮演“悲情英雄”成为“台独”势力政客惯用的手段而且屡试不爽。大陆方面要么是缺乏力度的国台办的声明,要么是过于强势的军事演习,这样的“文恫武吓”恰恰中了岛内“台独”势力的下怀。而现在胡锦涛对台政策发生了渐变,首先是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我们在反“台独”方面走入了正轨,这个轨就是法律的轨道做到了“有理”也给我们做出任何的反“台独”反应奠定了法律基础。因此,在统一的进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大方面讲,《反分裂国家法》给予了我们对台政策很大的弹性空间,“反分裂”什么是“分裂”言行,什么程度的“分裂”言行触及这个法律是由这个法律的制定者大陆所决定的。那么就可以将台独分子和台湾、台湾人民、企业、友好或中立团体分开看待,这有助于瓦解台独势力,为其他强力解决的方案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从具体的措施讲,当坚持以下原则:坚定立场、开拓思路、手段灵活、主动出击、认清形势、对症下药。在追求文化认同感、紧密经济联系上做文章,重点做好宣传工作,主动争取台湾民意。

1、坚持立场不放松。我们的立场就是绝不允许台湾独立,只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但绝不放弃武力,这一立场我们绝不后退,这不仅仅是大陆政府的立场,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立场,这一条我们的政府作的很好。统一模式上有要有新思路,新内容。要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要告诉台湾人民统一的好处,分裂的弊端,要给台湾当局以一定的利益,充分调动台湾统一的积极性,争取主导权,要注意两岸统一与收回香港、澳门是有相当大的差别。

2、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个中国”的核心就是一个文化中国,两岸交流不能仅仅是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如果台湾民众都有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对台湾年轻一代,那么台独分子怎么跳也不能把台湾带向独立。经济上,要在“台湾边缘化”上做足文章,把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即使台湾要走向独立,只要我们一拿起经济制裁的武器就可以吓阻台独。

3、主动出击。首先应主动争取台湾人民,把主战场放在争取台湾民意上,只要把反对台湾独立的民众转为支持统一,就有希望。其次,积极拉拢反对台独的台湾势力,尤其是以蓝营为代表的台湾政治人物。第三,在国际社会上,继续孤立台湾。台湾当局现在能够与我们抵抗主要是有美国和日本的支持,而如何消解美日对台的支持,需要我们的外交人士以卓越的本领进行外交努力。

说真的,谁也不会奢望台湾能和平回归。现在的政策只有一个效果,那就是拖。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们的建设大业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最好不要受到人为的太大的干扰。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照这个路子再发展发展,我们的整个的经济水平再上个台阶,特别是工业制造的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话,那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军事上的反应就是主力装备是世界第一流的,并且全部是国产的,(因为俄国已经被我们甩在后面,格局应该是中美处于第一集团。)到这个时候,台湾问题,解决起来就是个很小的问题了。还有谁有这个资格来干涉呢?

所以,我们现在的政策是拖。拖到我们的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到时候,真的有可能和平回归。

现在呢,也不是完全没有打的可能。主要是我们的实力还不够,如果打的话,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会被中断贸易,阻断现在的经济发展。这是现在的中国承受不了的损失。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大陆武力收复台湾的话,美国等西方国家可能在武力干涉的基础上,全面的封锁我们。如果他们把马六甲的航道给封锁上了,我们的贸易就有80%以上中断了。我们暂时还没有实力打破这个封锁。所以在台湾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还暂时只能忍气吞声。大家可以想象,类似的问题还有南海,东海和藏南等。如果动手的话都有被封锁的可能。所以我们的政府选择了最问题的方式来应对这个风险。等我们的实力发展的足够强大了,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而时间是在我们一边的,我们的发展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所以只要耐心的坚定的执行现在的政策,曙光就在前方。

2011.7.10

下载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第六章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历来是国内政治的关键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清楚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

    姓名:刘慧萍班级:14商务三班 学号:1402120329 听形势与政策——《台海关系》有感 听完《台海关系》的形式与政策,感慨颇多,心情有着种不平常的涌动。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1949......

    80年代以来台湾问题内外环境及政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 自20世纪8o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际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

    中国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 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史实......

    奥巴马政府的对台政策走向

    奥巴马政府的对台政策走向 作者:李振广 来源:《美国研究》2009年第4期 内容提要:奥巴马政府的对台政策基本维持稳定的基调。随着中美战略对话与合作不断加深、两岸关系步入和平......

    对台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计划

    2008年,县台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台办的及时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做好对台各项工作为重点,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认......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台湾问题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姓名:*** 学号:****** 班级:******* **大学**学院 2013年11月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简析台湾问题 【论文摘要】 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