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时间:2019-05-14 00:2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第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2014版)

北京师范大学大连普湾附属学校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学习、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合理调节情绪、理性进行升学选择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四)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段划分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的地区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从自我认知、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试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加以阐述。通过九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从常识水平上升到意识水平,最后达到行为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自我认知、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3.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常识水平、意识水平和行为水平三个方面。心理健康目标的常识水平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认识一些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心理健康保健的常识、调节方法和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水平是指在认识心理健康常识水平的基础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关注个人的心理状态,当有心理困扰的时候能够及时寻求心理援助,缓解并解决心理困扰。心理健康的行为水平是指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和调节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自主调节,通过自助、他助和助他三种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三、学段目标

(一)第一学段目标

1.自我认知:初步了解自己,能够进行简单地自我介绍。2.学习能力:初步感受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人际交往: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友礼仪,感受友情,初步形成集体意识。

4.情绪调试: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克服上学焦虑,通过体验集体生活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5.社会适应: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初步形成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二)第二学段目标

1.自我认知:了解自我,能从多个方面进行自我介绍。

2.学习能力:初步培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乐于学习。

3.人际交往: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教师交往,愿意参与各种活动,初步形成开朗、合群的性格。

4.情绪调试:感受解决学习困难带来的快乐,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

5.社会适应: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能够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矛盾,形成稳定的时间管理意识。

(三)第三学段目标

1.自我认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生活中悦纳自己。2.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地看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人际交往:恰当地与异性交往,建立并维持好异性同伴的关系,扩大人际交往范围。

4.情绪调试:克服学习困难,能够正确地处理厌学等负面情绪,能够恰当地体验和表达情绪。

5.社会适应:初步形成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四)第四学段目标

1.自我认知: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特征。

2.学习能力: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风格,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人际交往:愿意与教师、父母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情绪调试:正确处理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能够控制冲动行为,能够进行恰当地情绪表达和体验,掌握基本的调节情绪的技能,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

5.社会适应:把握升学方向,初步形成职业规范意识,树立早期的职业发展目标,能够成功应对失败和挫折,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第二学段(3-4年级)

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第三学段(5-6年级)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第四学段(7-9年级)

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二篇: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1]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例如,有关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意义和规律、自我意识的意义、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淡化心理学的概念,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注重心理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所发挥的功能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2.团体心理辅导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具有专业水平的学校心理辅导员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预先设定目标、形式、内容、活动、情境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团体情景下为其成员提供心理援助的辅导方式。

团体辅导不仅可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方面功能,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具有效率高、内容和形式切合实际、新颖、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等特点,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学习适应、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异性交往、应对挫折、自信心培养、考试焦虑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3.活动课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有目的、有计划、操作性强的活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积极的参与、细心体验、深刻的领悟和技能的操作训练,既可以作为学习心理学原理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作为团体辅导的辅助形式,还可以独立进行。活动课的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的训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训练、自我表现能力的训练等方面。活动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例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餐会等。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效果的前提条件。参与的含义有以下四个方面。(1)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2)对学生的参与,教师应给予及时和积极的回应,对个别参与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和个别帮助。(3)教师可以适当使用自我开放的技术,以自己的感悟引导、启发学生从体验中升华。(4)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应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和交流,与学生一同成长并做出示范。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长期以来,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一度占主体和核心地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形式化,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1]“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是强化了这种课程体系建构思想,导致了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效果、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建立也是如此。[1]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设有相应的课程,而心理素质的专门课程则被忽视,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应重视的问题。“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1]已成为新的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之一。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达到一定的层次后,必然会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层次的提升、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具体表现在对情感的真挚性、工作的丰富性、生活内容的充实性、人生价值的多元性、人生体验的自主、自为与自在性等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的重视程度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中,充分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充分体现对每个人的关心、尊重和理解,将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价值准则。此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外部的竞争和人们内心的冲突有日益加剧的趋势,由此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要求人们应具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这种发展趋势说明了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满足社会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弥补以往忽视人文课程的缺憾,体现把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的直接途径之一。在不断发展生成的教育课程结构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与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同样重要的模块,或是作为健康教育、社会与生活等新课程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若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今后的基础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科学落实规范管理、师资培训以及有关理论的论证和指导。

三、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进一步强化学校行政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没有规定的课时保障,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学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在行政管理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管理层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督导评估理念和技术严重缺乏,没有能力对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及课程的绩效进行指导和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难把学生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完善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很容易出现日常忽视心理健康,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固定课时,以及一旦学生中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临时抓一抓的现象。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首先体现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方面。教育部14号文件指出: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学校的领导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认识、重视程度以及合理的制度是课时保障的重要条件。其次是选定或组织编制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和参考教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方相继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参考教材有二十几种。其中,有心理学界的专业人士编写的,也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一线教师编写的,学校管理层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主要参考教材。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面督导和评估是管理工作的难点,尤其是课程绩效的考核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绩效具有内隐性、长期性、个人化等特点,很难像其他学科一样制定硬性、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仅就一节以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有人从教师、活动和学生三个角度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着眼于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活动是否有正确的目的观;对整个活动的设计、监控和评价。着眼于活动的评价包括:活动是否有民主、温暖的气氛;沟通表达是否真诚开放;活动的目标导向是否明确;活动的开始是否有“暖身活动”,形式是否多样。着眼于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是否是活动的主体,需要是否得到关注;学生能否认真地投入活动;学生是否在活动中确实得到改善,改善的领域是否全面。这样的评价更适合心理训练课。若全面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包含的三种成分,可以从以下角度制定评估标准。

●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把教学目标设定在了解常识、把握规律、熟悉技能、养成习惯、形成态度、调适心态范围之内。

●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2)符合学生的需要;(3)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4)对学生中的共性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帮助。

●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表现为:(1)少指导、说教,多交流、沟通;(2)彼此尊重、以诚相待、相互理解;(3)每个人机会均等,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活动安排是否合理。衡量活动设计、安排的合理性的标准包括:(1)活动设计有针对性、创新性、形式多样;(2)活动实施规范、灵活变通、围绕主题;(3)团体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支持与挑战相结合;(3)活动适量、适度、收放自如;(4)每位成员(包括教师)积极参与、充分投入。

●立足于教师角度的评价包括:(1)教师个人对辅导内容能否积极参与、感情投入,并做到适度的自我开放;(2)对学生态度是否真诚;(3)对每一个学生能否做到尊重、关注。

●立足于学生角度的评价包括: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能否充分地参与并获得关注与尊重。

●从课堂气氛的角度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宽松、活跃、融洽。从上述七个角度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既可以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也可以帮助任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和辅导水平。

(三)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

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本人的基本素质和努力程度至关重要。教师的充分参与,积极的、开放的态度以及人格的魅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在任课教师的选拔和培训中,首要考虑的是其人格方面的素质,其次是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和自身资源的挖掘在心理辅导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照林孟平有关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格素质,[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1)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有良好的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能力对个人的广泛需要做出回应。假如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愿意改进,不断丰富现实生活体验,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2)友善、乐于助人、喜欢与人相处,也善于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害怕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同去面对生活中的愁苦。(3)珍惜和尊重自己有帮助人的权利,而不是把助人作为一种需要。(4)接纳自己,有健康的自我形象,能正视自身的优点与弱点,自信。(5)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并经常内省,不断清理自己。(6)尊重他人,亦自尊,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也都有潜在的动力和资源可以帮助他自己尽力、有效地生活,不轻易批评别人。(7)真挚诚恳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虚伪,不刻意掩饰,在辅导中不扮演角色,可以以真实的自己投入辅导。(8)具有适度的智慧,能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更有效地帮助别人。(9)语言表达准确、具体、简洁、有幽默感。(10)注意身体健康,保证有旺盛的精力投入生活。(11)敢于冒险,在生活中不害怕接受挑战。(12)承认个人的限度,不事事追求完美。

以上12项条件可以作为选拔任课教师的参照标准,也可以在培训教师时作为教师的成长方向。除此之外,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任课教师的必修课,应达到基础扎实、灵活运用的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过程,教师本人工作经验的积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分享、彼此分担尤为重要,它既可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绩效。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课程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又是他们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活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三、设计思路

《标准》的确立是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确定的。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按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段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能喜欢学校,爱上学

2、能初步学会观察,学会记忆

3、能初步学会与人交往

4、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二学段(3~6年级)

1、能初步认识自我

2、初步具有交往能力

3、初步具有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4、爱学习、会学习第三学段(7~9年级)

1、能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

2、能初步学会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

3、能正确与异性交往

4、学会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5、初步具有抗挫折的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6、具有学习责任感

7、能适应生活和社会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体现课程形式的多样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可开设心理常识课,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专题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体。该课程的实施,应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努力激发起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使每个学生都想说话,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来宣泄感情,发表见解、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安排要以学生主体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在课程实施中要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或已经出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更好发挥潜能和发展自我。

(四)倡导“活动体验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换位思考、中心发言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鼓励,从而促进成长。

(五)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渠道

学校与教师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使其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学校变成各有侧重的教育场所,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帮助家长规范自身的行为,掌握运用科学的家教方式方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使家庭在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研究和课题研究

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同时,特别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真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评价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不管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专题讲座,还是心理常识课,评价应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

教育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把握他们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确定适应的教学内容,安排活动,训练重点,使学生在原有心理水平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作点拨。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学科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认知学科课程,它不主张直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课程的学科知识,而是以其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把经过处理了的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而具有心理教育内涵的场景提供给学生。引起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的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的,以学生体验为主的一种教育,它不需要作业,更不需要考试,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感悟。通过参与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心理健康

2、催眠

3、心理发展

4、逆反心理

5、心理咨询

二、简答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技术。

3、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5、简述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五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本刊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提倡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采取相应教育对策为己任,加强学生的心理分析与疏导,让学生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艺术。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教师要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为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这就犹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育人的长期功效是在点滴的培养中完成的。因此,教育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招一式”,使育人工作具有艺术的魅力。以心理理论作指导,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在社会心理咨询和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和同事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浅显的理论研究。我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指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所应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难以实现,还可能抵消其它教育的作用,甚至干扰以后的教育工作。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慎重选用教育方法,切忌主观随意滥施乱用,而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方法的运用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相一致,要根据具体的教育任务和客观的条件合理地选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可以自成系统的,这个系统既有灵活运用传统思想教育方法的继承性,又有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出的新颖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体系是赋予传统思想教育方法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在心理理论指导下创造新的教育方法的有机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有教育的兼容性,可以与学校教育的各种方法相结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比如,可以结合学校德育的方法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德育也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动机、道德目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交叉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可以和德育相互促进的。又如,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与教学相结合。教学活动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活动,必须以个体心理活动为基础,必须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由于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游、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工艺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与其它教育方法相通相联之外,也有独立操作的方法。这里,介绍一些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其方法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因此,这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仅仅是我们的一些实践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的方法

一、心理指导法

二、心灵陶冶法

三、心理激励法

四、反马太效应的方法

五、心理控制法

六、面谈咨询法

七、电话咨询法

八、心理训练法

下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我读书计划中的第一本书,它是由沈曙虹和李建军两位老师主编。分为八个章节讲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 3月30日,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虽然时间只有一天,而且是在网络上培训,但是对我个人而言,收获确是丰富且充实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 通过学校的安排,我参加了本市组织的为期两天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育”。此次培训为周六和周日两天,本市各......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培训C证考核作业试论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连南县金坑中心学校伍金照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传媒对孩子的影响,使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2010.3) 尊敬的老师,为了解您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我们搞一个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请您积极配合,如实回答以下问题,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在上级指导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指导中心开展了多方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下全体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师生建立积极、稳定、适应的心理状态,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