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4 00:0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地悲剧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地悲剧读后感》。

第一篇:公地悲剧读后感

4.结论是,最佳人口数量应该是小于最大量的。但是怎么定义这个最佳量目前还是未能解决的问题。

作者说,希望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利益,但是利益是什么呢?理论上利益也许无法衡量,但是现实中却可以,只需要一套评价准则和一个衡量系统。

5、公地的悲剧

用牧民放羊来论证公地的悲剧,(可以做折线图)让我们想象一块对所有人都开放的草地。在这块公共地上每一个牧人都会尽可能多地放牧他的牲畜。作为理性人,每一个牧人都期望他的收益最大化。不管直白还是隐晦,或多或少地他都会问,“给我的兽群多增加一头牲畜,对我来说有什么效用?”这个效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1)正面的影响是使牧群总量增加了。因为这个牧人能通过变卖这头额外的羊得到全部的收益,所以效用几乎能达到+1。(2)负面的影响是由这额外的一头羊所引起的过度放牧。因为不管怎样,过度放牧是由所有的牧人承担的,负面效用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小部分-1。

将所有的影响加总,理性的牧人会得出结论:对于他来说,使他的牧群多增加一头牲畜是个明智的选择。但是其他每一个共用这块草地的理性的牧人也会得出如此结论。所以悲剧就发生了。每一个人都陷入到一个促使他无限制地增加牲畜数量的机制当中,而他们所处的世界是有限的。在一个信奉公地自由的社会里,每一个追逐个人利益的人的行为最终会使全体走向毁灭。公地自由会毁掉一切。列举了马萨诸塞州的圣诞节塑料袋案例和国家公园的案例。又提出最近西部山区的牧羊人乡政府施压要求增加放牧数量、公共海洋的案例。以国家公园来说,公园本身是有限的,但是人数似乎是无限制地增加,公园的价值对游客来说就是逐渐减少的。坦白说,我们必须立即停止将公园当作公地对待,否则它们对于任何人将毫无价值可言。

作者发问,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有几个选择。我们可以把公园变卖使之成为私人财产,我们也可以继续把它们当作公有财产但分配进入公园的权力。否则,我们只能放任作为公地的国家公园不断遭受破坏。6.污染

从反向的方法来看,公共地悲剧在污染问题中是重新出现的。其效用的计算还是和之前一样,理性的人会发现他向公共地排放垃圾后,自己所承担的成本要小于排放垃圾前为它们作净化处理所承担的成本。因为这在每一个人看来都是正确的,所以只要我们像独立、理性而自由的企业家那样行事,我们就会陷入到一个“污染自家”的怪圈。提出解决方法---通过私人产权,或者类似的形式可以避免像食品篮子似的公共地悲剧。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水源却无法通过这种形式得到保护,所以必须靠另外的方法避免另一种如同污水池的公地悲剧,比如可以通过强制的法律手段或税收机制使排污者自己处理垃圾的成本小于不作任何处理就丢弃垃圾的成本。(当时)对于这两种悲剧我们都还未取得任何进展

又提出,污染问题是由人口问题引起的,所以,人多资源少,就需要对产权重新界定。

7、怎样制定自律法律?如何通过立法来节制?

作者发现。对由人口问题而引发污染问题的分析,使得我们发现了一条并未被广泛认识到的道德准则:某一行为在其被实施的那一刻,它的道德价值是此时整个系统所处状况的一个函数。道德的行为不能从表象看出,用古老的中国谚语来说”百闻不如一见。”但论证它的正确性可能需要10000字。我们社会的法律遵循古代伦理学的样式,因此不太适合统治一个复杂、拥挤和多变的世界。但是谁来监督执法者?约翰亚当斯说,我们必须有一个法律,而不是人的政府。禁令很容易立法,但我们如何立法来自律?经验表明,最好通过行政法来解决。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挑战是能否想出一种中和的反馈以保证监督者诚实可信。我们必须想出如何使监督者及中和了的反馈都得到合法的权威性。

8、不能容忍无节制生育/生育自由不能容忍

举列子,在福利国家中,如果一对父母过度生育孩子,那么他们就会因为无力照顾所有孩子,使一部分孩子饿死,从而生的多后代却少,作者抨击联合国《人权宣言》所提倡的“社会的自然和基本单位是家庭,任何有关家庭规模的意见和建议必须最终取决于家庭自己,并且任何人无权代为定夺”,并采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名言“被朋友压制的真理是敌人最有效的武器”。

9、良心使人自我净化

10、良心的原发性作用

通过举例,提出了bateson所说的“双重束缚”,“双重束缚”并不总是具有破坏性的,它只经常使得受它作用的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出现危机。几个世纪以来,似乎内疚都是文明的一个有价值的、或许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一点不需要证明。今天,在这个后弗洛伊德的世界,我们却怀疑这一点。

Paul Goodman说的是现代的观点:”没有任何一件好事来自于感到内疚,既没有智慧也没有同情心。”有罪的人不关注客体但只对他们自己,甚至对他们自己的利益不感兴趣,这可能是有意义的,但这是他们的焦炉之处。(我自己翻译的)一些人已经提出大量的宣传活动来灌输国家生育者的责任感。但是在这个环境中,责任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它不仅仅是意识的同义词吗?

11、相互胁迫的双方商定

作者所推荐的胁迫是一种共同的胁迫,是建立在大多数人同意基础上的共同协商。作者说的共同胁迫不是说要去享受它,或是阻止人们去享受它,但是我们要接受缴纳义务教育税。

承认美国的私人财产以及继承的法律制度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在更好的制度到来之前,我们暂时忍受这些不公。

12、认识的必要性

每个人都参与了对别人私人自由的侵犯,黑格尔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口过生从技术上来看是没有可行解的,自由繁殖会破坏一切(看看现在有没有解决)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放弃繁殖的自由来维护和培育珍贵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公地的悲剧。

第二篇:公地悲剧演讲稿

公地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公地悲剧呢?当然是过度放牧。草吃干净了,连草根也没有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荒漠化。避免草场的破坏需要所有牧羊人的集体行动,但是没有一个家庭愿意为了共有草场的繁茂而主动减少自己羊群的规模。正像没有一个小煤窑的主人为了保护煤炭资源自己主动减少煤炭开采是一样的。实际上,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它自身使用的负外部性。当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土地上吃草的时候,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养多少只羊时,并不考虑这种过度放牧的负外部性。煤炭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同公共草地放牧具有相同的性质:当一个人享用公共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

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两种途径:

1、是可以通过政府管制

2、是把共有资源变成私人物品

案例

梅家坞:第一次机遇

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是一个敞开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乡村旅游地。其发展始于2000年5月1日梅灵隧道开通,从此这个被封闭在山坞里、景色雅致的小茶村与主城区的车距不过半小时。满眼绿色、清新空气、正宗龙井茶、现买现作的新鲜农家菜等吸引了杭州、上海、苏南及周边其他城市的自驾车游客,梅家坞成为了有口皆碑的距杭州市中心最近、最具原生态特征的乡村休闲区。

2002年左右,迅猛发展中的梅家坞遭到了严重的“公地悲剧”威胁,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戕害上。茶楼中的生活污水随处排放、垃圾遍地、溪沟变成了臭水沟、违章建筑随意搭建、车辆在公用地上随处停放、民居点呈现严重的现代化趋势。当地村落风貌失范,乡村性受到严重侵害,使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

2003:凤凰涅磐

2002年9月,梅家坞开始实施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把梅家坞改造纳入2003年三大工程中,实施公助民办政策;

政府负责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秩序管理、宣传促销等,农户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继续从事个体经营

杭州市政府从2002年10月起,按照“积极保护、民办公助”的原则,累计补贴4200万元用于梅家坞环境整治和景区建设。2003年10月整治完成后,梅家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改观,前一阶段中的“公地悲剧”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溪沟面貌整治一新,沿溪、沿街基本上都是江南典型的粉墙黛瓦。各种清雅的茶市、茶庄遍布村中,“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及杭州最大的茶文化中心凸现出来。2003年全村接待人数为30万左右,服务收入2380万元,总收入3389万元(受前期施工影响),几年来黄金周日平均流量都在8000人以上,平时周末一般都座无虚席。普通家庭茶室的年净收益都在7、8万元左右,多的甚至达到20多万,户均收入由原来的6000多元猛增至15万元。梅家坞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被誉为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利用成功结合的“梅家坞现象”。

反公地悲剧

1998年,美国哥伦比亚法学院教授迈克尔•赫勒(Michael Heller)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反公地悲剧‟的文章。2008年,他出版了《困局经济学》一书,对此学说进行了理论扩展。赫勒认为,所有权过度分散将导致资源无法被利用

仍以牧场为例,反公地悲剧的情况是,一块草场被划分成许多小块公开出售,每一位业主都有否决权以决定这块草场派什么用途:建造公园,高尔夫球场,还是用于放牧。因为很难使这些业主的意见统一,这片草场就闲置着,造成资源浪费,没有一个牧羊人可以进入这片草场放牧。

美国在1980年通过了《杜邦法案》,鼓励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对联邦资助的研究发现申请专利,并将技术转卖给私营部门,对其进行商品化。看似合理的法律,导致专利的数目飞涨,如今这些过多的专利给新药研制带来极大的阻碍,因为每种新药都可能涉及几十种专利,不但要付出高昂的转让费,还可能陷入纠缠不清的官司中。

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没有那么发达,看来也是一件好事。专利的合理运用,胜过专利本身。美国的宽带频谱资源居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私有化的。因为带宽的限制和各个电信公司使用不同频率通信,造成服务质量比不上日本或韩国。中国在住房私有化进程中出现过许多所谓“钉子户”,过去有些因为无法协商解决就强行拆迁了。现在,居民的权力受到更高的重视,拆迁补偿提高了,间接地造成土地开发成本的上升。

解决反公地悲剧的方法

1、市场途径(定价)

2、防止不合理的产权投资

3、公开技术、专利共享库(例如Google图书馆的发展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4、政府管制(如有限配额制)

第三篇:解决公地悲剧论文

“公地悲剧”乱象怎么破

作者:黄嘉怡

公地悲剧,是1968年英国学者加勒特〃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为《公地的悲剧》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假设了一个场景,即有一群牧羊人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由于每个牧羊人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于是,他们会尽量扩大自己的羊群。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草场可以承载的羊的数量有限,但作为理性的人,在能无偿获取资源的条件下谁也不愿意自觉地把羊群数量减下来。最后的结果是,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所有牧民最终破产。通过这个假设,哈丁向人们展示了公共资源在缺乏明确责任人、缺乏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被迅速破坏殆尽的可悲结局。

公共资源由于权责不清而被任意挥霍的“公地悲剧”时有发生。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2013年的“秦火火”恶意传谣事件污染了网络公共资源,对如今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无疑造成了最强力的冲击,从2009年至今各地的公交纵火砍人事件让我们对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了信心,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法定节假日高速路免费本是一件喜事,却造成了有家不能好好回,永远堵在路上的悲剧,还有过度砍 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和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这些环绕在我 们身边的一切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监督,都酿成了触目惊心的悲剧。

在经济领域中,哈丁的假设已经为实践所反复证明。然而,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无法在经济领域中反复深究,却能在公权领域中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公地悲剧”。经常看到这样类似现象,同样的触目惊心。举个例子,我们现有体制中的各个权利部门好比牧羊人,而整个政府这一块蛋糕像是牧羊人的公共牧场,公权领域中的无形资源譬如党的威信就是长在牧场上的草。要是理性人真的诉诸公共的理性,应该是尽力维护牧场上的草,但是由于没有人需要对党和政府是否能长久的具有公信力而负责任,于是所有的权力部门都在获取着自己私利的同时推脱责任,很多百姓反映常常看到大量类似的现象:一些部门靠“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来提高所谓的“威信”,换来的却是百姓对政府的低效率高姿态的非议,更甚者,暗箱操作,为了获取既得利益,在重要的采购项目中缺乏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这样的做法,损害的不仅是大家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的人的利益,网络上对公务人员的非议谣传也由此产生。

这么多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例子,让人不禁想问一句,“公地悲剧”的乱象如此盛行是为何。究其原因,“公地悲剧”的产生有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名义上“公共所有”、大家都能无偿使用却又无需直接负责的公共资源;第二,该资源属有限资源而非无限资源,有可能被耗尽而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三,必须有多个同时使用这一资源并从中获得好处的人,他们之间有竞争和攀比。从这个角度讲,只要有公共资源,就存在发生“公地悲剧”的可能,因为本质上说,“公地悲剧”源于公共资源无节制的私人利用方式。而我国公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在不少方面都与这些条件相符合。特别是现有的权力配置特点,就是部门利益固化,共同责任虚化,名义上各部门都体现党的领导,实际上往往很难直接落到实处,公权力的“公地悲剧”由此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决策部门化产生自利行为。政府的公共决策过度依赖于各权力部门执行,直接决策直接执行造成了各部门先思考自己部门是否得利,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而不是站在全局的立场,诉诸所有人的利益。实际上很多的公共决策在出台的时候都是好的,然后在部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过多的私利及博弈行为,造成真正的决策不能执行,执行的决策让人失望。

第二,政府权力部门间缺乏相互制约。在垂直体系管理中,各部门在其领域下拥有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即领导与被 领导的关系,权力配置中没有相互制衡的一方存在,而是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权力留给本部门,却将责任和风险推给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得不到助力,甚至有可能最大的阻力存在于自己的上级部门。

无论是什么原因,因为滥用权力而产生的“公地悲剧”并没有停止,而是持续的发生,如何阻止其继续蔓延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改革政府决策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了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系的目标,现在需要的是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改革政府的决策机制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一是决策民主公开化,决策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应该公平公正公开,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二是决策咨询论证化,如今很多政府内部的“智囊团”独立性不足,在参与决策中难以起到客观实际的作用,应该从体制外寻求合适的人才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三是决策信息完善化,上级部门在决策时所得的数据都是由下级部门过滤后上报的,因此上级的决策往往与基层单位的需要有所偏差,因而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和机制。

第二,加强权力监督约束。总书记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管理的缺位和监督的失效往往会造成公共决策不是惠民利民而是伤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权力监督是对决策很好的问责。首先要坚定思想,克服诱惑,以更强的信念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次是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以更好的智慧管束权力的笼子铸得更牢;最后应健全制度,依法治国,以更高的态势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三,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公众评价新形式,着力建立开放的评价系统,充分运用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实时交流考评,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引导公众建言献策,让社会对部门工作有更多的监督和参与;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应当增加相关被服务对象和第三方(如专业评估机构、学术评估机构)对部门工作和部门领导进行评价的权重,减少内部人评价的权重。

第四篇:《悲剧心理学》读后感

我理解的悲剧——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有感

最早接触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这本书是在高中,依稀记得初读《悲剧心理学》时并不轻松,没有细读,看完后也只知道先生在叙述“悲剧”这两个字。这段时间重读先生的《悲剧心理学》却带给我震撼,让我收获颇多。

还记得初读《悲剧心理学》时,那时的我刚刚学完哲学,所以偏重于从哲学角度解读这本书,看书时多追究书中运用的辩证法,反而忽略书的内容。此次重读朱光潜先生这本书时便着重于书本身的内容。在《悲剧心理学》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分析了黑格尔看似乐观却不乐观的悲剧精神以及叔本华的悲剧精神观,认为“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他表现得最可怕的方面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和努力向上的意识。”①悲剧并不像喜剧那样带给人们嬉笑和欢乐,但是让人刻骨铭心却往往是悲剧,在悲剧了不仅又有怒骂,更多的是感同身受,悲剧总是表现生活中阴暗和丑陋的一面,展示给人们更多是灾难和痛苦。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悲剧的原因之一。

朱先生认为观众喜欢悲剧的另一原因则是观众的心理,人们往往对悲剧更具有认同感,悲剧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同时也能净化观众的心灵。从人性的弱点来说看着别人的悲剧会给自己带来快感,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看到别人过的比我还差我的幸福指数瞬间就提高了!”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另外一方面,悲剧也在鼓励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勇敢的向前。就悲剧来说,我想大部分东方人熟悉的还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也不例外,对于西方世界的悲剧,我的认知仅仅是局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无论是《李尔王》还是《哈姆雷特》都可以称得上是悲剧的代表作。

在《悲剧心理学》这本书中,先生还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来阐述悲剧,对于古希腊神话,先生分析了三大古典悲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俄狄浦斯王》,先生认为“俄狄浦斯王犯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完全是因为不知而范,而且这个悲剧是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菲的神谕曾经预言过的”。可以说这个是先生对于希腊神话的创造性见解,书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对于我这样一个东方人来说,往往不能理解西方的神话世界,特别是西方人的神话世界观,西方神话世系谱对于东方人来说也同样难以驾驭,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罗马神话。两次读这本书,对于里面的神话,我可谓焦头烂额啊,这次读这本书时,我还特意查询资料,希望能够理解西方的神话故事,无奈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东方人,生活在无神论的世界里,确实不是很能够理解西方人的神学世界观。

《悲剧心理学》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悲剧的快感、悲剧精神进行论述。两次读这本书,有不同的感受,这大概也和我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同有关,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任然是偏向于书中的哲学思想和神话传说,对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仅仅是知之皮毛。

第五篇:幽径悲剧读后感

不再把美毁灭,文中以一条幽静的古藤为线索,古藤以它那深邃的一方美景,伤心地倾诉着十年来无情的浩劫,孤独寂寞的古藤始终没有逃过残忍的诛伐,一切春天的美景都毁于愚氓之手,成了只有灵魂的吊死鬼,它标志着一场毁灭美的悲剧,深深地烙下了毁灭美的铁证,永远默默的憎恨着那群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愚昧之人,幽径悲剧读后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自然界的美丽新奇带给人们舒畅的感受。鸟语花香,青山绿水,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装饰点缀着大地,哪怕是一棵矮小的草儿,他也拥有着翠绿的清新;哪怕是一株树苗,他也伴随着生机的蓬勃。人们以那歧视、丑陋的心灵和眼睛,无视美的存在,毁灭着这“无罪”的美丽。就像卢梭真切的话语:“从我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当今的世界,人类主宰了地球。因此,这场激烈的竞争从此拉下了帷幕,似乎再也看不到这场竞争的结束,人们只能看到自己亲手毁灭地球的行为,却没有能力阻止,他们的私心都放在了夺得权威和金钱的欲望上,不停的破坏自然之美,让那些想季羡林先生一样分明目睹了悲剧,却毫不能力将这一切来阻止的人们看到了毁灭美的同类的无知。

人类若继续、固执地想当一名毁灭者,这个被忽略,而且即将要被人们遗忘和抛弃的真谛也会荡然无存,造就了自己毁灭自己的悲惨未来,想要改变悲剧,只有人类齐心协力,我们需要呼吁并且一起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心声——不再把美毁灭。

《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这处“波折”是在作者介绍了“这一条神奇的幽径”,并点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之后,荡开一笔,叙写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还特意交代了北大燕园是一座清代的名园,那里有“几棵古老的藤萝”,且每到春天都把紫色的花“开得满棚满架”,不用说游人喜爱,连蜜蜂也“猬集其间”,至此,读者自然也为这“紫色”所沉醉了,读后感《幽径悲剧读后感》。而作者却众人皆醉而吾独醒,将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并对它的形、香、色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甚至为它能躲过“十年浩劫”而幸慰不已。可见,“这一转”不仅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激起了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而且为“这一棵”古藤“悲剧”的发生作了蓄势。

3.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因为“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所以作者觉得虽有“幽径翠色”、“众藤千紫”、“浩劫幸运”的衬托还不够,于是他推波助澜,尽情地铺陈其心中的“快乐”,赞“古藤”为燕园的“鲁殿灵光”,称其为自己悲愤惆怅时惟一的安慰,并由其淡淡的幽香、嗡嗡的蜂声羽化出对人世、人生美好的留恋。显然,在作者心中,“这一棵藤萝”已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美的化生,是对生活的一种信赖和寄托。可就在此时,“然而”一折,南柯梦醒,现实的荆棘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幽径的这棵古藤下面已被砍断,成了“吊死鬼”在风中摇曳,更可怜的是它那初绽的淡紫的花朵还浑然不知,“还在绿丛中微笑”。可见,这处“波折”可谓天上人间,大喜大悲。强烈的对比,突现了作品的悲剧效果,增强了作品对人们的警示教育作用。

4.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可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驰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作者不愧为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具有深邃的哲理,并没有将笔触止于“美”的毁灭,而是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的心情,进一步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再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这里关于“我”的震惊、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写,也为下文写自己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了伏笔。

5.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你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注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文章结尾的这两段文字,先连用三个“决不……”和四个“偏偏……”在极其鲜明的对比中将对古藤被毁的忧伤归为一个特例,不用说它没有引起社会起码的重视,就是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无比的偶然。然后,用“但是”一转,强调了“我”愿意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永远永远地背下去”的决心,通过“我”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偶然趋向必然,特殊成为普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季先生的这篇精美散文便是最好的明证。他通过一次次“波折”的设计,将普普通通不为常人注意的现象写得如此生动、深刻,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下载公地悲剧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地悲剧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地学校简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简报 公地学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 十 期2014年5月12日 5月5日至9日,为进一步了解学校食堂管理服务和学生宿管工作的情况,发现......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伟大的悲剧读后感。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不过,有的悲剧是......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最终定稿)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最终定稿)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伟大的悲剧读后感,欢迎......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1下午的语文课,我们学到《伟大的悲剧》一篇,课文讲述了斯科特一行人探索南极极点,最后却在返回途中死亡的故事。文中有句话,是写他们在到达南极极点后,发现......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几个小人物,一个大时代 《哈姆雷特》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其华丽幽默的语言让我们陶醉其中,其深刻的......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1 南纬90度,冰雪覆盖的南极点,神秘而又美丽。它吸引了一批批为之疯狂且勇敢的探险家,而他们不是知难而退就是葬身冰原,一度成为骇人听闻的“......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作为一战中的战胜国经济发展很快,美国的悲剧读后感。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