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掌声简案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自卑忧郁)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课件:“总是„„教室的一角。” 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课件: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师:是啊,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谁愿意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英子的孤独呢!指名读(“总是”读得重一些,“默默地”读轻一点)
4、师:是呀,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那时的她不爱说话,默默无闻,多么可怜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痛苦和孤独吧?(齐读)
5、过渡:那时的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英子,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怎么样了呢?谁来读第4段,其他同学想一想现在的英子变得怎样了?板书:自信快乐 6.我们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那么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请大家齐读第4自然段。感受英子的变化吧!
7、师:是呀,我们都希望英子开朗、自信。后来,英子真的改变了。一个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想想掌声在课文中一共响起了几次?把描写英子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A“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当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此时的自卑、紧张的心情?(立刻)她想上去吗?(不想)她能不上去吗?(不能)
无奈之下,英子只好慢吞吞地站了起来,1秒钟,2秒钟,3秒钟,她的脚刚抬起,又慌慌张张地收了回去,她紧张得全身都在发抖了。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此时此刻,英子真是左右为难,万般无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这种心情来?(犹豫)。“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在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
5、师引读: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 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6、师:此时英子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这个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的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
7、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把终于读得这么响亮?(生答:下了很大的决心)
8、师:谁愿意来读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呢?
师:走路对别人来说是件多么容易、多么平常的事,可对英子来说却是那么()。
师:为什么?(因为„„所以„„拓展说话)
9、师: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信心啊!作者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英子的痛苦与自卑。我们随着她艰难地挪动着残疾的双腿,一步、两步,一摇一晃,她低着头,含着泪,她多么渴望有一种力量能鼓舞她。而就在这时候,——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课件:(齐读)
“骤然”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突然 忽然 猛然)
10、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
师:这真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同学们把千言万语化作了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加油)板书:关心鼓励
11、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12、师:这掌声对英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女读)。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男读)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齐读)
12.师:在同学们那包含鼓励与信任的掌声里,英子流下了泪水。这场面多么令人感动啊!故事讲完了,——生接: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3、师: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那么,英子讲完故事后的掌声,又是什么呢? 故事讲完后的掌声是对英子的________(肯定、欣慰、表扬、赞美„„)
14、师: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
(出示关联词:如果没有„„我就„„;拓展说话)
15、师: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课件出示
师: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又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一样的走路姿势,她内心感受一样吗?(不一样)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齐读这句话: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
6、那真诚的掌声就像一缕阳光冲破了英子内心的阴霾,同学们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就像春雨,融解了英子内心的冰川,英子变了。曾经坐在教室一角默默无语的她,现在——生接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 曾经连走路都害怕让人看见的她,现在——生接读“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师:英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那她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用一句话交流:她成了一个()的人。
18、学到这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掌声的深层内涵,它不光是拍手、鼓掌的表示,它还包含着对他人的__________?(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
19、师:因为掌声,英子勇敢地开始了第一次演讲,因为掌声,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请大家想一想,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只是掌声吗?(生答:鼓励 爱心)
20、师:掌声凝聚着颗颗爱心,掌声充满着浓浓真情,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呼唤吧!(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出示)
21、交流: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你觉得在我们班里,在我们的学校,在社会上,在我们身边,还有谁需要掌声?
22、师:其实这掌声就是一种爱!(板书:爱)在生活中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爱是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夏日一缕清凉的风。让我们大家都奉献爱,珍惜爱吧!这使老师想到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句话告诉自己。(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句话告诉你身边的朋友。(3)全体同学,请大声地把这句话告诉所有的人。
23、诗心飞扬,谱成爱之歌,小练笔:
1、听了你们的真情告白,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还选了一首小诗,送给同学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掌声陪伴你们快乐地成长,自信地生活。
24、出示: 25 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表现鼓鼓掌,(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在场所有老师,(鼓掌)。愿我们今后在掌声中经历风雨,在掌声中快乐成长。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板书:
第二篇:简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和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理解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揣摩诗歌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的济世情怀,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点拨、想像,感受文中的意象,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对意境的感悟赏析,对诗人情怀的深度把握。通过讨论探究,点拨分析,感悟联想情同身受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创设:插入自动播放10张草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2、提问:由题目获得哪些信息?秋风吹破茅屋的事件,并引出“歌”体裁“歌行体”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诗歌 感受诗韵
出示朗读诗歌要求:(1)把握感情基调(2)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听读诗歌 播放胡乐民朗诵表演 朗读挑战赛。
三、译读诗歌 感知诗境 出示译读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翻译 质疑释疑
用四字词语概括
描述眼前展现的几幅画面
四、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1)感知诗人处境心境
(2)思考问题凄风冷雨透心凉,此时诗人的愿望是什么?表现诗人什么精神品质?(3)诗人推己及人的感情抒发为什么如此自然?
五、赏读诗歌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句进行赏析。温馨提示 默读品味语言,自主批注好词好句,提高鉴赏能力。如:(1)、“号”、“卷”、“挂罥”、“飘转”等动词的运用;
(2)、对“叹息”的理解;
(3)、最后一段的名句赏析。(表达方式、思想感情)
六、梳理杜诗 构建形象
出示《望岳》《春望》《登岳阳楼》
七、穿越时空 采访诗人
八、当堂练习反馈提高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的呼喊?
(二)、你会填写杜甫诗词名句吗
1、会当凌绝顶,()。
2、烽火连三月,()。
3、读书破万卷,()。
4、朱门酒肉臭,()。
5、窗含西岭千秋雪,()
6、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诗句
九、课堂总结 引领向前
十、推荐作业 巩固提升
A类:默写全诗,自选角度赏析美点。
B类:默写最后一段并赏析本段的两句话。
第三篇:阅读教学简案
阅读教学简案
一、激情导入: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同学都热爱读书,那么又应该怎样去阅读呢,今天我们就借一篇文章《善良的魅力》,来一起探讨怎么阅读的问题。
二、阅读: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善良的魅力》,完成: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概述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中心。
2、扫清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的音义。
展示:找同学概述故事情节,并探究文章中心,将自己解决的生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理解:
1、师:每个人的理解力都不尽相同,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问,请你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先同桌交流,不能解决的班上探讨)
2、师:我们做过很多阅读题,根据阅读经验,猜想假如本文作为阅读材料,会出哪些阅读题?自己出一道题,并书写答案,然后组内交流,一起分享。(展示)
四、吸收:
师:本文是一篇中考的满分作文,之所以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一定有他的魅力,请大家品读文章,找出文章中值得欣赏地方,大家一起分享。(语段,写法都可以,班上交流)
质疑:金无足赤,你觉得本文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成长。
五、呈现:
师: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广收博取,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呈现出来。
1、将你喜欢的文字整理在读书笔记本上,并背下来。
2、将你学到的写作技巧应用到本周的周记上,至少用上一种。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有所收获呢?读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请同学先小结,然后老师明确)
阅读要做到:
粗读文,知内容,理情感,明中心
圈词句,明音义,疑难处,共探究
细读文,猜考点,出考题,自解疑
品读文,赏靓点,善积累,成我文
七、教师寄语: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庸俗的人是不会读书的人,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结束语:所幸我们同学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就让我们在一生中与书香为伴,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第四篇:《秋水》简案
秋 水
《庄子》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把握庄子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
3、了解道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基本要求: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庄子如何将抽象哲理化为具体形象的,2、能掌握重点词句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和掌握道家思想的精髓,并汲取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2、理解重点词句段.3、本文的寓言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3课时
1、导入
2、庄子及其思想概述 1)、先秦散文的分类
一是诸子散文: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争论的论说文。(以议论说理为主)二是历史散文:由各朝、各国史官积累了大量档案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编纂成书,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以叙事记言为主)2)、诸子散文的形成和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3)、《庄子》的历史影响
《庄子》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也都 十分深远广泛。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关于道的理论;
二、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
三、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四、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
1)生平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2)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
“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又多种含义,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宇宙万物的总体性和同一性,事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等。《庄子》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生保身,逍遥无为
2、与道合一
3、无为而治 3)后世评价
(一)庄子是一个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的知识分子。
(二)庄子服膺老子学说,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关于“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三)庄子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他的哲学思想是作为一个因愤慨之极由积极用世而走向消极应世之心理转变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特性所使然的。
3、《秋水》授课——重点字词句;解读课文
(一)基础掌握
范读全文
课文翻译(略)需要掌握翻译的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请从课文中找出
1、词类活用
2、通假字
3、虚词
4、古今异义
5、成语
6、特殊句式
7、固定格式
1、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状,随时令,按时。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做名 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④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⑤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2、通假字
不辩牛马——辩同辨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同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虚词的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 中表停顿 ②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在”讲 ③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 象
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4、古今异义
①河: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②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
承接。
③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
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④北海:河: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的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
⑤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 东边。
⑥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⑦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
问的人;今义——1)不吝啬 2)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成语
①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②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③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6、特殊句式
①定语后置——闻道百; ②宾语前置——莫己若,我之谓; ③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固定格式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被„„所)
归纳修辞句
1、比喻: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④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⑤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目地自夸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排比: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④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3、反诘:
①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③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诘句(有些既是排比又是反诘)的运用,连贯而下,造成了文章滔滔不绝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雄辩力量。
(二)解读课文
1、文章的主旨及客观意义(见提示)
2、重点段落分析(提问)1)、课文第一节
①这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
②这两种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③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④河伯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⑤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答案略
分组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课文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前沿研究
1、研究现状
中国期刊网
1994-2005 2005 检索项: 篇名/关键词/摘要 4193篇 841篇
中文摘要 50931篇 1115篇 检索词: 庄子2、2005年论文自选目录
1、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词看庄子对苏轼的影响
2、试论老庄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
3、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文化意义
4、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5、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论庄子的人性素朴论与德行修养观
6、《庄子·逍遥游》疑难词语训诂六则
7、论《庄子》中的杂文及其影响
8、庄子的平等思想对女性学走出现代困境的意义
9、庄子的仁义与海德格尔的原伦理学
10、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探析
11、客观必然与精神自由的对立统一——庄子生死观内在矛盾初探
12、论庄子的蝴蝶梦——人生在梦幻中超越
13、宋代统治者对《庄子》的阐释接受
14、狂欢与逍遥——巴赫金与庄子喜剧精神比较
15、《庄子》内篇到外杂篇的嬗变过程浅论
16、行走的精神——从“逍遥游”到“文化苦旅”
17、忘生死而顺自然——《庄子》的养生之道
18、《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3、论文选读
《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略)
拓展
1、《庄子》中的成语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运斤成风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2、《庄子》中的名句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两则庄子故事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随堂小练习:
①、翻译这则短文。
②、小组讨论:庄子讲这则故事用意是什么? ③、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案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囗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 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和分析略
六、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道家思想的哲学阐述要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2、拓展学习中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练习
七、主要参考书目
1、《庄子大智慧全集 》 吕叔春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5-1
2、《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2001-8-1
3、《庄子讲读——国学名著讲读系列》 方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1
4、《大道与优游:再看庄子的人文情愫》 见君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4-1
八、思考题
1、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2、找出文中援譬设喻处。
3、写一则读后感(600字左右,可参照前面有关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的讨论提示)
第五篇:雪(简案)
37、瑞雪(简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凛、冽、霎、罩、耀、巍、馒、掷”;能读准文中的多音字“蒙(mēng)分(fèn)、笼(lǒng)”;积累词语“凛冽、纷纷扬扬、霎时间、笼罩、眉开眼笑”等词语;理解“凛冽”及“瑞雪”的“瑞”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所见所闻的。积累文中描写雪大和雪景美的语句,体会北国壮丽雄伟的风光。
3、理解文中的农谚,了解人们称这场雪为“瑞雪”的原因;在创设的情景中以“雪停了,孩子们来到屋外”为开头,积累运用课内外的语言。体会人们对瑞雪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创设的情景中以“雪停了,孩子们来到屋外”为开头,积累运用课内外的语言,体会人们对瑞雪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
理解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课前预习:
1、给课文标小节号。
2、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
4、想想预习后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下文。
1、猜谜:像糖,不甜,像盐,不咸。冬天飞满天,夏天看不见。
在我国的北方,一到冬天,凛冽的寒风刮起,常常会下起纷纷扬扬的雪来。板书:雪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描写“雪”的课文,题目就叫—— 板书:瑞
师:瑞雪是怎样的雪呢?谁课前已经查过了“瑞“的意思?那么瑞雪就是—— 师: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雪是吉祥的呢?)过渡:是啊,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检查词语(渗透归类)。
寒风凛冽
壮丽雄伟
巍巍群山
遍身银装
白茫茫
(描写景色)..堆雪人
掷雪球
奔跑
追逐
(写人的活动)馒头
枕头
(轻声)
眉开眼笑(表情)
(1)开火车读词语。
(2)理解“凛冽、巍巍”的意思。(3)说说描写表情的词语。
3、读准带有多音字的句子。
(1)晨雾笼(lǒng)罩在湖面上,邻居王爷爷又提着一个精致的鸟笼(lóng)上公园去了。
(2)在白蒙蒙(mēng)的大雪之中,我们看不清方向,感觉眼前被蒙(méng)上了一层薄雾。
(3)下课了,小朋友们分(fēn)别从各自的教室里跑出来,看见雪后的大地被太阳照得分(fèn)外耀眼。
指名分别读句子。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场雪的呢?请默读课文,把描写雪中和雪后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板书:雪中
雪后
(1)一生读所划的句子,教师同时出示: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师:请你在文中用圈圈找找哪些词写得好,写出了雪怎么样? 学生交流
(2)师:其实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是从时间上说明雪下得很大的,猜猜是哪个词?(霎时间)
师: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呢?你还能说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吗? 出示:霎时间
(3)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雪中的美景吧,老师来引读:傍晚„„霎时间„„
2、师过渡:就这样,大雪下了整整一夜。今天清晨,雪停了,天也晴了。雪后又是一派怎样的风光呢?请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交流: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1)教师引读
(2)红日、大地、田野、群山,这些雪后的景物不仅美丽,而且非常壮观。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这个特点?(板书:壮丽雄伟)齐读此节。
(3)你们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北国。我们的眼前似乎真的出现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出示雪景图)我们看到——(生: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我们由衷地赞叹——(生: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师:面对如此雪景,女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一读此句)
面对如此雪景,男生更会忍不住赞美——(再读此句)
面对如此雪景,大家都会赞叹不已——(三读此句)
(4)师:大雪之后,江山如画。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它描绘了出来。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来诵读一下吧。齐诵第三节
3、过渡:雪后的大地不仅壮丽雄伟,还给我们带来了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板书:壮丽雄伟 瑞雪丰年)
(!)师:“喜人”是什么意思?(让人高兴)文中是指让哪些人高兴?(老农、孩子们)
(2)老农为什么高兴呢?学生回答,同时出示句子: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引号有什么作用?)
(3)用反诘的方法点拨理解:我可从没见过麦子盖了三层被,也没见到过有人枕着馒头睡的。这句话写错了吧? 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这是一句农谚,意思是今年冬天里的大雪就像给地里的麦苗盖上了厚厚的棉被,来年地里的粮食一定会大丰收。)(4)出示第4节句子,男女生分别读
4、过渡:大雪不仅令老农高兴,还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来,看看他们在雪地里干什么吧。出示:
孩子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1)有感情地齐读。
(2)孩子们在雪地里跑啊,追啊,玩的花样可多了。出示:填上合适的动词。
()雪球
()雪仗
()雪橇
()雪人(3)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课内外的语言说一说:(任选一题)
雪停了,孩子们来到屋外,看到
。他们在雪地上
,,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
雪停了,孩子们来到屋外,看到
。他们高兴地在雪地上玩耍起来,有的,有的,还有的。欢乐的身影徜徉(cháng yáng)在雪地之中„„
三说: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
再指名交流说一说。
四、呼应升华。
1、同学们,现在你一定明白了为什么称这场雪是“瑞雪”了吧。当年,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见到这样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著名的诗篇《沁园春· 雪》,一起来听听吧。
(课件出示:北国风光,千里缤纷,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学生站起来齐读。(机动)
3、布置作业:
课后小练笔:(做一题,得★;做两题,得★★★)
(1)雪停了,孩子们来到屋外,看到
。他们在雪地上
,,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
(2)雪停了,孩子们来到屋外,看到
。他们高兴地在雪地上玩耍起来,有的,有的,还有的。欢乐的身影徜徉(cháng yáng)在雪地之中„„
4、总结。
雪中
大、美
板书设计:
23、瑞雪
雪后
雄伟壮丽
瑞雪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