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建设(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0:1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建设》。

第一篇: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建设

从《三国演义》看人才供应链建设

所谓人才供应链建设,就是将生产管理中的供应链理念引入到人才管理当中,是一种动态的人才管理模式,它采用成本效益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配置、培养和激励,使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能满足企业的业务需要。人才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通之处:预测人才需求类似于预测产品需求;找到有效性最高的人才开发方法,好比找到成本最低和速度最快的产品生产方法;从企业外部招聘员工,类似于原材料的采购;对员工进行开发与培养,类似于对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做好继任计划确保人才的及时到位,类似于确保按时交货。

人才供应链建设重点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企业的人才队伍当中有没有所需的人才;如果没有,急需人才时如何马上找到合适的人?如何在尽量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使人才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业务链上,避免人才断层?简言之,就是“及时供应、按需配置”。

从名称上来看,人才供应链的内涵非常清晰地体现出来,它包含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人才规划以战略目标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为起点,提出对人才的素质、数量的要求。人才吸引和储备是根据人才规划的要求进行人才的引进和人才库建设。人才的动态管理包括人才的使用、晋升、激励、培养与开发等。简单来说,人才供应链管理始于战略目标的要求,终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人才供应的链条就会断裂。

人才规划

人才规划是人才供应链的基础,为避免需要用人时无人可用,企业必须提前下手。一是确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制定企业的人才标准;二是准确地预测人才的数量需求,即在未来的各个阶段需要多少人才。这些都要根据企业的现状和未来战略需要来制定。

再回到三国演义。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的创业条件最差,完全是白手起家,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人才),后来在诸葛亮的协助下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才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由于刘备的根基差、起步低,且自身的经营能力有限,所以刘备在人才规划时,对人才提出非常高的标准,要求所用之人能独挡一面。他所引进的人才,个人能力都非常的强,文臣谋士如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个个都是顶尖的人才,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在民间流行的“三国英雄排行榜”都是榜上有名。也正是这种人才质量的上乘,才使最为弱小的、根基最薄的蜀汉政权凭借西南弹丸之地能够与魏吴两大集团抗衡。

诸葛亮掌权后,对人才的标准更高,要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鲜用有能耐却道德不纯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思想在稳定发展时期可以大行,但在创业时期不能成为用才的主导思想。在诸葛亮主政后期,先德后才思想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是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比如自认才智仅在诸葛之下的廖立长期在清闲职位;李严能文能武,因粮运一事被贬;大将魏延因“脑后天生反骨”不能尽其能而用,终被逼谋反。而仅有理论知识而无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却于街亭一役,全盘皆输,北伐功败垂成。二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多以道德为帅,才能为辅,难出经世济用的大才,如五虎上将后代,关兴、张苞只是有勇仁义之将,诸葛孔明后代更是忠烈而无用。

而吴国和魏国则不同。孙权在人才规划时比刘备要开放和包容,他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以才智衡量人,而且注重潜力的考察。如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这需要超凡的勇气。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才使得麾下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足可恃其与曹魏分庭抗礼,连曹操都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起兵时员工虽不足四千,但他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乱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所以他对人才一直是求贤若渴的。曹操首次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规划理念,打破了门第、名望等传统要求的束缚,注重真才实用,不求全责备,把人无完人、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发挥到了极至。比如,在对待庞统的态度上,曹操就比刘备和孙权好得多。庞统是相貌丑陋之人,孙权见了毫不理会,刘备刚开始也因其形象不好而只是给他做了一名小小的县令。而曹操一见到庞统,就敬为上宾。因此,曹魏集团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其核心智囊团最多达到128人,远非蜀吴可比。

由此可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然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商业环境瞬息万变,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难度非常大,一旦预测出错,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所以,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中,一般尽量多采购或多生产一些,以降低原材料或货物短缺的风险。传统的人才管理亦是如此,先尽可能多地引进人才,即使人才过剩,也可以让他们先在替补席上坐着,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三国时期都采取这样的策略。

可是,这同样存在风险。一是人才市场上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才可供选择,比如蜀汉集团的选才范围就比较小,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应当适当降低用人标准,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反而将标准提高,所以才导致无人可用。此外,在选人时要注重对潜力的考察,招聘进来的人除了能够胜任现在的职位,还必须能应付公司成长所带来的新任务。二是人才过剩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刚刚接受过培训的人是最容易产生离职的念头的,他们急于找到能更好利用自己新学会的技能的机会。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可以借鉴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小批量、多频次购买原料的做法,将人才招募、开发和储备分批次进行,减少人力资源的单次投入,尽管可能因此增加招聘和培训的成本,但相比预测失误造成的损失,这一方法显然更加稳健。

人才吸收与储备

人才的吸引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外部引进的成本高、风险大;内部供应成本低、供应充足、员工忠诚度高、文化渗透力强,流失风险小。人才吸收是供应链的源头和基础,只有人才吸收得到保障,人才储备才能得到保障,人才供应的链条才不会断。

蜀国由于偏居西南谷地,大部分区域当时还未完全开发,文化也落后,与中原繁华和江东经济富饶之地相比,在人才市场环境上,处于劣势。因此,刘备时期蜀国在人才引进上主要通过外部招聘,以猎头挖角为主,如魏延、法正、李严、马超、姜维都是从敌营中“跳槽”过来的。诸葛亮主政时期,在外部招聘的同时注重内部选拔,推行“蜀人治蜀”的方针,以举贤任能为抓手,提拔了一些益州本土人才担任高层领导,如杨洪、何祗等。但是蜀汉集团在人才数量上仍然非常有限,经常在需要用人之时捉襟见肘。

“官二代”孙权承父兄伟业,雄驻江东,占据着江东和荆州这两个中国文化最为昌盛、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世族名门众多,人才辈出,基础条件最好,因此人才引进以内部选拔为主,他听取鲁肃的建议,建立了大学社,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东吴的几个著名的高管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从内部提拔上来的,使吴国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出现“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的人才新老接替局面。虽然东吴阵营的这些将帅之才,其个人能力与蜀汉相比稍有逊色,但是从数量上来说是占有优势的。

曹魏在人才引进既采取内部选拔,也采取社会招聘,还到竞争对手那里“挖角”。一来曹魏领土均是中原与汉家旧地,且幅员辽阔,本土人才层出不穷,取之不尽。二来曹魏即汉、汉即曹魏自有对人才的感召力、凝聚力。此外曹操的雄才大略也自是人才向往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得到人才,曹操甚至不择手段。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设计将其母亲押至许昌,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仿其手迹,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长坂坡赵云被曹兵围困时,曹操本可轻松取赵云性命,但由于爱惜其才,令部下不准放箭,只可活捉。为了得到关羽,曹操更是满足其一切需要,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美女、锦袍、赤兔马,封汉寿亭候,可谓费尽心机,虽然关羽最终还是回到刘备身边,但也帮他斩颜良、诛文丑,回报率还是挺高的。因此曹操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打造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阵容,把三国时期绝对多数的优质人才资源留在了曹操集团。最出色的智谋人物如荀彧、荀攸、郭嘉、司马懿等,武将如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夏侯霸、夏侯渊、张辽、徐晃、李典、于禁、乐进、许褚、典韦,都属三国时期的一流人才。

从以上分析看出,在选人渠道上,单一的招聘方式是比较有风险的,特别是当人才稀缺时更是如此。企业应当像曹魏集团那样,把人才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并在两者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而且从外部引进人才时,还可以借鉴供应链管理,即建立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以降低风险。

人才动态管理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老板手下能力水平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张辽,在吕布手下是败军之将,到了曹操手下却成为了无敌将军。还有赵云,在公孙瓒部下没什么建树,到了刘备手上成了三国中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黄忠在长沙太守韩玄手下不过是一个老兵,到了蜀汉集团同样成为蜀汉的“五虎上将”。姜维在天水不过一个小将,到了诸葛亮手下便成了一流的统军元帅,而到了刘禅手下却一筹莫展,不得不以屯田去政治避难。

这就告诉我们,提高人才开发投资回报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人事相宜。如果员工在组织内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职位,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离开,而且能力最强的人离开的可能性最大。人才流失率过高,使企业的人才开发很容易收获不到果实。

刘备在使用人才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敢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人俱得,可见他的驭才之力非凡。他的法宝就是善于感情投资,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一生追随,关羽降曹后仍“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世间美谈;长坂坡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后,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让人感动不已。但是刘备统御人才,靠的是兄弟义气,集团内部有了这样一种关系,实际上是阻碍了后进,关、张、赵云之后,多是子承父业,难有新鲜血液,特别是益州出身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刘备也不注重人才的培养,每逢征战总是老将挂帅,很少提拔新人,以致蜀汉后期随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相继去世,人才青黄不接。

诸葛亮接班后,一直把团队建设作为管理的中心,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庞统、马超、姜维、蒋琬、杨洪等人都是他选拔或培养出来的。而且诸葛亮在接班人问题上提前下手,注意长期考察与培养相结合,最终选择了降将姜维,这需要超凡的眼光和胆识。但是诸葛亮的不足在于,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不懂得分权管理的要诀,用人过分强调“明星”,结果不仅自己过分操劳,而且使没有背景的人才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在后来的北伐中,武将都是当年追随刘备的老人和他们的后代,唯一的新鲜血液姜维和夏侯霸都是来自于曹魏,可见蜀汉在人才管理上的失误导致恶性循环。像马谡,刘备临死前一再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仅不在日常中对马谡加以斧凿,反而委以驻守街亭的重任,最终导致街亭失守。

孙权在用人上有几个特点。一是用其长而避其短,并放手让他们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才干。如他认为鲁肃有“二长一短”,而“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于是便提拔重用。而这帮娃娃统帅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和重托,周瑜三万劲卒破曹军十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州,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捍卫了东吴集团的利益。二是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吕蒙勇猛果敢但学识不足,孙权就引导他勤奋读书,使得吕蒙长进很快,“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千古流传。三是不认亲疏,不计私仇,化敌为友,使内部精诚团结。最为称道的是他不计前嫌,使甘宁和凌统从有不共戴天杀父之仇变为朋友。四是对人才的关怀备至。部下患病时,孙权经常亲自送医送药乃至亲自看护,致使将士感激不尽,后皆纷纷以死相报。

但是孙权的不足是,在晚年时滥杀无辜,对人才进行迫害,导致江表诸将后继无人。而且孙权对高干子弟也毫不手软,像周瑜之子周胤、甘宁之子甘瑰、潘浚之子潘平、蒋钦之子蒋休、凌统之子凌烈、顾邵二子顾谭及顾承等,均因犯罪而徙放或免职。曹操在用人上坚持文者用其智、武者任其勇的观念,最大限度地用人所长,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让人才在建功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曹操自己虽然机谋出众,但并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对待军国大事总能汲取众长,集思广益,择善而从。建安十一年曹操曾发出一道《求言令》,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对于下属提出的想法,只要觉得可行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让其放开手脚干。而每当打了胜仗后,对于积极建言献策的员工都会给予重奖。当这个想法没有结果时,他也不会怪罪他们而是自己承担责任。此外,曹操还善于凝聚团队。远征汉中时,有三位“素皆不睦”的将军张辽、李典、乐进,曹操巧用三人性格的差异,甚至有意利用他们的不和,促成了他们精诚团结,发挥最大的组合效应。于是三人齐心协力,把吴军打得七零八乱,一战令“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有人曾批评曹操生性多疑,残忍刚烈,忌妒别人的才华,如他猜忌荀彧、杨修等人,让人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怖氛围,但这只是个例,实际上曹操用人宽容大度,不计前嫌。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又反叛,并将其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杀死,但当其再次投降时,曹操不但不计前嫌,反而给他加官封爵。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营发现很多之前曹营里的将领与袁绍私通的书信,当时很多人建议把这些人斩首,而曹操却一把火烧了这些书信,一概不再追究。曹操的豁达大度稳定了军心,防止了人才的流失,更赢得了将士的忠心和天下人的响应,冀州就有很多郡都举城前来投诚。

第二篇:从三国演义看领导力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转)

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常叹言没有好的管理书目可读,其实殊不知中国的古典著作中蕴藏了多少宝藏。拿《三国演义》来说,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但却蕴含了太多的管理哲学与领导艺术,其中最值得企业领导人借鉴的六大领导艺术如下:

一、感情投资,长线收益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说道:长坂坡一役,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仓惶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却将其丢在一旁:“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这个刘备摔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无独有偶。曹操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不像刘备摔子般为人熟知。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说道: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刘备的这一做法,令赵云马上“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并且让赵云感到在刘备的心目中,他的位置比阿斗更重要,从而令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包打天下。

曹操的这一做法,令他的众手下“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在这样的企业领导人手下做事,谁能不卖命呢?我们今天的领导人一定学习刘备曹操式的感情投资,这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长线收益。

二、团队纪律,高于一切

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站街亭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团队纪律高于一切,当别的事情与团队纪律发生抵触时,一定要以团队纪律为矛盾的主要出发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作的非常好,今天的企业领导人必须学习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必要时刻也必须挥泪斩自己公司的“马谡”,这样企业才能长治久安。

三、信任下属,事不躬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孔明一生事必躬亲,积劳成疾,卒于军中,终年54岁,虽业绩彪炳,却始终未能为蜀国培养出一些象样的人才,最后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国家大业后继无人的结局。

当企业还在发展阶段时,领导人尚可事必躬亲;但是当企业越做越大时,领导人的事必躬亲就问题了。到了后来,诸葛亮是越来越操劳,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诸如任免一个县官这样的芝麻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日理万机、“夙兴夜寐”。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网罗一批内能干之人,然后放手让这些人去干,自己切忌不可事必躬亲。

四、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操发号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掣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古人是不会轻言割发的,因为当时观念认为头发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曹操“割发代首”,展现了领导者的自律,落实法制,再次验证“以身作则,为人典范”的领导主题。

违法必究,将能有效地行使权力而实施对团体的管理,这是形成领导威望—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领导自己犯的错误,更应该赏罚分明。群雄逐鹿,曹魏—统,个中缘由,可以管窥豹。

五、胸襟豁达,宽容心态

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

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

六、慧眼识人,任人唯贤

曹操收许褚时,“操下账叱退军士,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曹操如此礼遇,许褚感恩戴德,“遂招引宗族数百人俱降。”曹操的爱才是真诚的,明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仍厚待之,结果损兵折将,放虎归山。赏识深入敌阵的赵云,便下令不准伤害,以致于赵云杀出千军万马。对于归附之将,曹操皆容纳之,甚至于连张绣再度来降,曹操都能做到不计前嫌,反抚慰对方握着对方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

尤其对待投降过来的人,曹操能够不忌前嫌,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防守而用,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武者任其勇,任天下之力,事天下之归心,所以天下三分。

任何一个群体都是由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员组成,作为最高指挥官,曹操善于从言谈举止交游等等侧面对属僚予以了解,用其长防其短,使人各尽其才,能够在特定的背景下特殊环境里或者在某一场具有特色的战役中发挥出其特别的作用。善用人者首先善识人,而曹操目光如炬,群雄并起,鱼龙混杂中,曹操却能独指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操更能在孙权初露头角时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察已洞入之能实乃石破天惊。

对于今天的企业领导人来说,一定要慧眼识人,任人唯贤。不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能力强弱,一律平等对待。这样才能笼络一批人才团结周围,并且能使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

第三篇: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人才管理

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人才管理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我们可以结合《三国演义》、《水浒》两个著名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三国演义将许多的典故与管理有效结合,管的要么是人,要么是物,“管理”的目的是优化和理顺,其中,对人的分析非常重要,如果问《三国演义》里的哪个人物厉害,有些说吕布,因为三英战吕布,吕布一个人单挑刘关张三人,实乃英雄,但吕布这个人,好色薄情,先是认贼作父,后又弑父夺色,不是英雄,实乃小人;有人说刘备,宽厚仁慈,厚德载物,但刘备这个人,小事优柔,大事武断,平时遇事只知放声大哭,关羽被杀后,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伏笔;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为国,但诸葛亮的忠,只是愚忠,明知道阿斗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却仍然要扶,在其百年之后,蜀国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可悲可叹。那么,谁重要呢?对于《三国演义》里的任何一位人物,由于历史局限性,都是有缺点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的分析需要的是结合情景与环境,结合心理与现状,在当今的环境下,管理需要的是既做人,又做事,需要的是既有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战略与细节同行。总结下来,有五点用人要则。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

用人之首在于选人。“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二是凭实绩选贤。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三是广泛选贤。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

用人之要在于育人。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还需要学会容人,只有学会了容人,才能拴住人才。《三国演义》刘备的“权记过,容将功赎罪”是用人中容人的智举。在蜀国,关羽华容道放走了魏主曹操,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了,可刘备还是原谅了他,“权

记过,容将功赎罪”,以致关羽为蜀国出生入死,对刘备至死不渝。在东吴,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而且还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周瑜临终时还大力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所以,尽管东吴单个人才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形成的人才结构却稳定而高效。

四、用人之权---“将主阃外”

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是人开展工作、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处处被掣肘,那是无法放手放胆地开展工作,也无法打开工作新局面的。三国中,孙权一句“阃以外,将军制之”把用人中的授权发挥到了极致。孙权一方面信任人。在蜀兵压境时,东吴诸葛谨利用与诸葛亮的关系去为孙权“说和”。张昭向孙权进言,说诸葛谨会借机“背吴入蜀”,孙权则充分相信诸葛谨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另一方面能够大胆放权。孙权在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时,也把相应甚至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他告诉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正是有了这种爱才的好机制,才有了黄盖拼着老命为孙权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为孙权下书,才有了韩当、甘宁拼死为孙权保驾。

五、用人之责---“自贬三等”

人选人总会有选错用错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弥补过失。诸葛亮因为重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造成了街亭失守。对此,诸葛亮勇敢地承担了用人之失,他挥泪斩了马谡,并上书刘后主“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主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诸葛亮能够从“领导”角度痛悔自责,并动“真格”,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梁山108好汉,各个不同,那么宋江是怎么治理的井然有序的呢?

首先在管理上,宋江有一套办法。

梁山有两对英俊人物,一对是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一对是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胜。四人不但年轻英俊,而且都在中军大营共事,都深得宋江赏识。孔家兄弟是宋江亲传弟子,和宋江有师徒情义;郭、吕二人是宋江亲兵营统领,每天不离宋江左右。双方相互不服,日积月累,终因孔家兄弟到吕方、郭胜把守的地方打猎不听劝阻,双方打了起来,致使孔亮受伤。宋江知道后,把中军大营一分为二,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吕方、郭胜统领,跟着自己。一支由孔明、孔亮统领,跟着梁山二号人物卢俊义。用这种分槽喂马的方法处理矛盾,不但化解了矛盾,避免了冲突,而且给双方都提了职。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李逵行事鲁莽,使起性子来,没人禁得住,是梁山上的一头蛮牛。宋江对付李逵的办法一是“避牛”,不与他正面交锋,留些时间让其冷静下来;同时收集信息,搞清事情来龙去脉,做到胸有成竹,再行处理。所以,当李逵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时,宋江叫卢俊义出面处理此事,自己避而不出。第二招是 “圈牛”,为防止事态扩大,在事发第一时间内,把李逵控制起来,使他不能肆无忌惮地继续捣乱。三是“观牛”,在前面两招的基础上,把李逵拉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对质。此时,情况已明,舆论有利于宋江,人心已定,威信已立,李逵蛮劲已消,言来语去,就把李逵问得哑口无言,伏地认错。第四招是“牵牛”,对付李逵这头蛮牛的目的不是为了杀牛,而是为了促进矛盾转化,同时也教育大家。所以,在取得决定性优势之后,宋江就转变工作方式,把雷霆暴雨式的打击变为和风细雨式的疏导,抓住最佳时机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五招是“拴牛”,在真相大白之后,让李逵当众认错,自己做检讨,根据其表现决定其

处罚轻重。罚在明处,让众人心服口服。如果确有立功悔过的表现,可以从轻发落。但要讲清来由,告知大家下不为例。还要当众立规,今后谁有类似行为,决不留情。宋江几个回合,就把李逵这头蛮牛,治得服服帖帖。

其次在排座次上,宋江采取了用而不崇,重而不尊,尊而不重,用而不尊,既用又重且尊的办法。

如裴宣,从资历名望上看,属小字辈,但从能力上看,梁山找不出第二人可以代替他主管赏罚这一权力的了。所以裴宣在108位好汉中排47,算是靠后的了。宋江对裴宣就是用而不崇。再一个是时迁,他的技艺可算一绝,但这个技艺是偷,沾了偷字,位置肯定不能往前排,无论他资历如何,贡献多大,因为座次是山寨的门面,所以,职位上也就不能安排重要的角色给他,因此时迁的座次就排在107位。宋江对这样的人物则是待遇优厚,爱护有加。对公孙胜则是有丞相之职,无丞相之权。位置放在那里,但凡事都有军师吴用主持。他居于军师之后,很少参与决策,这是典型的“重而不用”。朱武则是有丞相之权,无丞相之尊,凡事都能参与,甚至也能主持,但位置很特别,只是参赞。没有正式名分,这叫做“用而不尊”。关胜则属于有丞相之尊,无丞相之职,只是位置在那里,却没有相关的职权,这叫做“尊而不重”。只有吴用是既用又重且尊。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给予待遇,安排职务,赋予权力,这就是宋江用人之策的独特之术。

然后,挖人用人,为我所用。

宋江在挖人用人方面堪称一绝,比如秦明、关胜、呼延灼等原先都是朝廷军队的高级将领,后来都归顺和投靠了宋江。

他还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替天行道”、“仁义”、“兄弟情”、“忠孝”等,这在当时看来最受推崇的道德行为准则,被宋江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团结大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用人方面如何向宋先生学习呢?人才永远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而招聘正确的人是公司获得优秀人才的第一步。要记住,我不是为某个职位而招聘人,而是为整个公司在招聘人才。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用干部指的就是人才 选用使用问题。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领导者的工作,十分之七的时间是在考虑选人用人。可见选人用人对于领导者是多么重要。在市场中做为优秀经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工作任务也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管理成败的关键,也就在于选人用人上。

企业竞争的要素许多,但究其根本,可以从两个指标加以评鉴:一是人才的量,二是拥有人才 之后的整合力量。成功的企业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企业为什么失败,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两要件是否拥有优势。所谓企业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不过如此。什么人不跳槽?什么人潜力大?什么人能力强?什么人最可靠?教会火鸡爬树,不如找来松鼠!会用人不如会挑人,用好人不如挑对人!一分钟识人选人,为企业迎进精兵良将!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是求才、用才、育才、留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牢牢抓住这几个环节,把握好这几个环节,才能管好、用好人才这笔最大最宝贵的资本,才能发挥出人才最佳个体效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I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引 言

关羽在中国的历史漫漫长河中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主要的人物,《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多样、形象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人物,关羽,从史至今,人们普遍的将他奉行为“武神”,当做个人信仰或者团体信仰去对待,因为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关羽这个带有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逐渐的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人们已经把关羽其人理解成为集忠、义、胆、勇、智的“神”,关羽信仰在中国的逐渐塑成,更使很多人下意识的将关羽看做一种人性或者行为的参考标准。这样一来,对于关羽其人的全方位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因为这是关乎对人们价值观的引导。原著中描写了关羽的丰功伟绩和积极正义的优点,也从侧面淡淡的描写了他的性格缺陷,而后来写到了他的死,更是在一个淡淡描写其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的悲剧色彩很浓的结局。而对于关羽的不足,似乎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讨论思想和根基。而在现当代社会,对于关羽,主体仍以认为其是“神”的背景下,对于关羽的不足和缺陷就很值得去研究和探讨。在说古论今的立场原则下去正确看待其人。对于他的不足和性格缺陷我们不可不思。我们干任何事都要有借鉴前人的思想原则去吸取经验教训。因此文章要从他的优点和正面道义的点评着笔,并着力探究关羽的性格缺陷,站在说古论今的角度上以论证的方式去分析解读。更为对关羽信仰加以侧面补充,使更多的人可以以全面的、正确的、并以借鉴的眼光去看待关羽。关羽的优点及其成就

关羽本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就要公证的评价他的缺点和优点,就关羽个人优点来说,他自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之后,表现出来了许多的功绩和正义道德。在功劳上,他对刘备集团的成长和茁壮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在战场上的武力贡献还是对刘备集团利益的维护。都可以看到些关羽的身影。总结分析得来,关羽一“勇”,勇在战场上,俩阵之前,表现在单骑诛颜良,斩文丑。关羽二“忠”,表现在屯土山关公约三事,面对曹操的厚待挂印封金而后竭力维护刘备家眷,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不避艰险,寻找刘备,临死亦不屈节。关羽三“义”,表现在赤壁之战时,华容道义释败军曹操;攻取长沙时,义释黄忠。关羽四“胆”,表现在关羽单刀赴会的胆气;刮骨疗毒的胆。关羽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五“智”,表现在其放水淹七军。可以集中概括为为:忠于友谊、勇与作战、道义分明、智勇双全。对于关羽的正面点评上,清初小说点评家毛宗岗[1]称之为“古今以来名将中第一奇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2]中谈到《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塑造“唯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清代史学家赵翼[3]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就单单关于关羽的评价,可见历史上关羽得到了许多的,很高的正面响应,关羽的功绩和道德情操在主体上无疑是伟大的,是值得人去学习的。而有关关羽性格及其缺陷却很少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总结,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老话说的好,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人的命运和状况很大一部分受自身的性格影响,因此我们因该好好审视自身,在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后,也要探究自身的的性格缺陷,因为事实上,人无完人,任何人皆是如此。悲剧英雄

关羽的性格缺陷在整个著作的中都没有提及和评价,只有在他人生的后期才真正的从侧面表现了出来,晚年的他“攻拔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这时我们看后小说,都可以感受到关羽此时更加的求功心切,这时任何人都会有充足的自我的满足感,而关羽此时的个人的荣誉可以说是到达了人身顶点,威名震华夏,所以令他头脑里的个人英雄主义膨胀,发展到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一切事情只是唯我正确,唯自己是从!这样浮躁的心态下,被敌人利用就会导致失败!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陆逊献计吕蒙时日:“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唯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公关,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事后关羽果然如陆逊所言,关羽放松警惕,骄傲轻敌,导致丢失荆州,并将自己也送上了不归路。有了这种不能自视的心态以后致使让陆逊设计将其打败。可见关羽最终是败于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好好的正确的正视自身。《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作者陈寿就曾评日:“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解释的意思就是说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失败,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寿经过分析得出,关羽的性格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关羽因为性格缺陷发展到被人利用,致使上当受骗,这就更加可以充分的说明关羽伟岸的一生英雄,而悲剧的结局则是由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因此我们后人在借鉴前人的事件时,就更因该善于分析事情的形态,并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关羽性格的具体缺陷

4.1 缺乏严谨性

关羽作为替刘备镇守荆州重任的大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在军事战略思想上维护蜀汉政权的利益,头脑简单,更是在处理细节问题上莽撞。这些性格的缺陷也是造成他死因的重要组成原因。原著中第六十六回,因为在收取川地之际,军师庞统惨死落凤坡,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得不得离开荆州,前去辅佐刘备,荆州重任托于关羽,孔明在离行之前问道关羽“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何之?答曰“以力拒之”又问“倘曹操、孙权来到,当如之何”答曰“分兵拒之”。从诸葛亮的最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此时的思想则是缺乏必要的大局观战略思想,头脑缺乏严谨性,过于简单看待问题。早在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中就说“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以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可见外结孙权是刘备北定中原、统一全国的基础,关羽怎么又会不知道呢。又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诸葛瑾前来荆州为关羽女儿和孙权之子做媒,希望孙刘俩家结好,共同对抗曹操。关羽却大怒的回复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第之面,力斩汝首”从这里表面上看,关羽的表现是狂妄,根本没有把孙权放在眼里,似乎实际上则是没有大局观念,缺少一个大将应该具备的严谨军事战略思想,头脑过分简单,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孙权欲意结盟的本质,看不清孙刘联姻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巨大作用,这种莽撞的、任性的、缺乏严谨思考的行为破坏了诸葛亮曾经交代他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同时间也更加激怒了孙权,致使孙操决意与曹操联手攻打荆州,而最终关羽陷入曹操、孙权的夹击之中,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壮烈而死。这不仅使蜀汉政权进军中原折掉一只有力的战略臂膀,而且势力从此只能缩处二川之间,给刘备的统一大业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1949年,毛泽东也曾说过[4],关羽骄傲呢,大体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

4.2 持才傲物

因为和刘备结义的关系,又更因为倚仗功绩高大,关羽后期而表现出来的是持才傲物,狂妄也导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也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最好证明他高傲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刘备官拜汉中王以后,派费诗到荆州封赏关羽,关羽问道费诗:“汉中王封我何爵?”费说言:“五虎大将之首。”关羽又问:“哪五虎?”答道:“关、张、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赵、马、黄是也。”关羽怒道:“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因此不肯受封。后来还是在费诗的恭维却说下才化解了他的怨气,才肯拜受印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关羽此时已经是个非常自傲的人,竟然因为自己的高傲甚至敢拒绝其兄汉中王的封赐,这未免有点让人感觉其巨大的狂妄,还有对待同僚黄忠的态度,这样的做法一定会传到黄忠及其朋友的耳朵中,这样一来,那些人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呢?虽然你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但是这样对待同僚的态度是否妥当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让刘备手下其他人感觉你是在倚仗你兄的地位来藐视别人呢?这就是一种自大骄横的心理。南宋陈亮[5]也认为“关羽好勇而无谋,侍气而骄功”。原著中第七十三回,在出兵樊城前,因部下傅士仁、糜芳饮酒致使帐后起火,军器烧毁,关羽便要斩二人,因人劝说作罢,但是又说:“稍有差池、二罪俱罚!”这就为此二人最后叛变投敌埋下了火种,对待同僚的骄横,致使不少将领对他心存不满,在最后被困麦城之际,遭到近在咫尺的孟达和刘封的冷眼旁观,致使他最后无路可走,命丧黄泉。如果说孟达和刘封对关羽的冷眼旁观和不加援助是关羽没有搞好同僚关系的话,作为自己部下的傅士仁、糜芳临危变节则可以看出来关羽性格上的狂傲对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上的缺陷。这都是关羽狂傲自大所导致的悲剧下场,又如原著第七十八回,刘备闻关羽死讯后倒与地,孔明劝说道“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可见诸葛亮对关羽狂傲的性格缺陷是非常了解的,对于他的死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还有《华阳国志》[6]里说道,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就是指关羽善待小人,而骄士大夫,而对待士大夫你不能骄傲,正是关羽对待同僚的高傲、骄横而间接导致的自己的悲惨下场。

4.3 没有坚定的原则

关羽作为刘备主要的辅佐者之一,拥有坚定不移的政治原则是取得胜利的基本心理前提保障,但是关羽在实际的战争中,似乎却缺乏一个重要大将必要的政治觉悟和战略思想,分不清敌我关系,厉害关系。而一味的以“义”作为自身行为的立身之本。的确,“义”是关羽成功的最主要的基础,但是“义”貌似也成为了关羽前进道路上最大绊脚石,如《三国演义》中第五十回诸葛亮算智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来说吧,曹操军队大败于赤壁,夺命逃于华容道,被事先埋伏在那里的关羽包围,可谓生死一线,而此时曹操军中程昱说道“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别,可托此难”曹操从其言,遂行之。关羽则答曰“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从这里看,可见关羽是可以明辨是非曲直的,但是就是关羽性格里始终以“义”当头,没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想起旧事,被其感知,故让路于曹操败军,致使曹操逃过其人生中最险的一步。关羽正是被他所奉行的“人义”所蒙住了双眼,不分敌我,不分好坏,自身的一切行为原则只以“义”字当头,只管报恩,不讲原则,反观与关羽交情颇厚的曹军将领徐晃,在坚定自身原则下就相行见拙了,原著中第七十六回蜀魏大战时,关羽与曹军故友徐晃相遇,书中写到,关公日“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厉声大叫“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关羽惊问“公明何出此言?”答曰“今乃国家大事,某不敢以私废公”,徐晃并没有因为和关羽交情好而贻误国事,可见其公私分明,坚守原则。因此,从以后的“三国”天下来看,关羽的这种“报恩”思想,实际上是对自身集团的利益侵害,也是对其兄刘备完成大业辅助不力的重要表现,是严重的没有政治原则下所犯的政治错误。缺乏坚定的原则性正是关羽的又一大性格上的缺陷,是在处理个人恩怨和公私矛盾的问题上时,把个人的恩怨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放弃了原则的立场,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其义结金兰兄长刘备的不负责任,从书中的诗句可以看出人们对关羽这种做法的可惜:“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方开金锁走蛟龙。”也正是自身的这些缺点原因,才能被当时谋臣程昱所抓住并利用,帮助曹操躲过险劫,为以后的三国分天下作了铺垫,为国家的统一或也拉长了历史的时间。

4.4 缺乏一员大将应有的城府和策略

关羽作为为其兄镇守荆州重任的一方大员,理应有基本的城府和策略,看待事物需要谨慎,有谋虑性,这也是坚守并完成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格所需。但是貌似从原著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关羽在接此重任后表现出来的城府欠缺。拿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来说吧,关羽进攻樊城受挫,按兵不动之际,东吴使计将陆逊代替吕蒙用以麻痹关羽,陆逊则派使者给关羽送去礼物和信书,信上着重恭维关公的丰功伟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指来使而日:“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儒子为将”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复陆逊“关公欣喜,无复有优江东之意”[7]。以至到后来闻言荆州已失之时,也竟坚信的说“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从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关羽虽然建立过许多的功劳,也算智勇双全,但是作为一员镇守重要战略地位的大将来说,怎么能如此草率,毫无谦虚戒备之心,自身城府竟让人一窥既知,并让陆逊抓住其弱点,从而使关羽放小了对东吴的戒备之心,致使东吴趁机渡江,攻占荆州,事后还坚持不信。又如第六十六回中,人们耳熟能详的的“单刀赴会”的故事,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好像不就是关羽的草率和城府欠缺么,鲁肃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邀请你去赴宴,你明知道是鸿门宴而且也要去,你身负守卫荆州战略要地的责任,可以说事关重大,万一有出意外,你仅仅只为“道吾怯矣”的颜面说辞,而没能完成自身使命,使蜀汉政权利益受损,这又孰重孰轻呢?且不说你可以找个理由推辞掉此宴,就是要去也最起码应当多带护卫,以防不测,你只对自身自信满满而不考虑整个荆州和刘备集团的利益周全,草率独身行动,是否对全局有所不妥呢?再说就算找公务繁忙等理由推掉宴会又有何不可。这样的冒险,并不是身负重任的他应该做的事情,并且实际上也种下失荆州的祸根[8]关羽的草率和城府欠缺也都是最终会命丧黄泉所作的性格铺垫。

4.5 气量狭小,追求虚荣

古人言“宰相肚里能容船”,可见气量和胸襟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因为嫉妒、胸襟狭小最终导致自身悲剧下场的人还少么?近则不说,只说当时的东吴周瑜吧,周瑜可谓一个文武将才,就连诸葛亮也对他评价颇高,他对东吴的兴建、发展和鼎盛做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贡献,但是就是自己胸襟狭小,容不得别人才干超过他,如书中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载道“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日:此人有夺天造化之法、神鬼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他日之忧。”最后被诸葛亮三气之下暴死,死前更仰天叹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周瑜气量之狭小,对人影响之大。在同属时代的关公本应该从中明白厉害道理,从中总结经验,但是自己却是好像也有类似的肚量,在原著第六十五回中,关羽闻听刘备收服马超,故遣关平告知刘备要来蜀中和马超比武,他此时正肩负防卫荆州重任,却为了追求虚荣名誉,宁肯抛下荆州防务也愿和马超比武,弃集体利益于不顾,当得到诸葛亮的书信其中夸赞他“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关公遍示宾客,自绰其髯日“孔明知我心也”遂无入川之意,可见关羽是多么的追求虚荣名誉,气量不可不谓之小。《三国志》黄忠传中[9],诸葛亮说先主日“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可见在同一阵营的诸葛亮也早已对关羽的气量狭小心知肚明,关羽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处理各种内外关系时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导致了他的失策、失利和失败。结束了作为悲剧英雄的一生。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结 论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关羽作为民间崇拜的圣人,他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质和道德情操,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信义素著,守诺不违[10]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探索,但也存在着一部分性格缺陷的地方,这也是让我们去公证看待关羽其人时值得研究和注意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人无完人,但关羽所表现出来的主旋律仍然并一直是正义的,道德的。说古的意思,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论今,古人已经作古,如何从他们身上去吸取教训和经验才是说古的目的。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人有自己主见,有自己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也是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凡是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人,就一定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你,你却不懂得如何去真正的尊重别人,在与人交往的人际关系中,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主观武断,有时候甚至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都不能接受,像这样的人,不仅会在事业、工作上会差强人意,而且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吸取从关羽身上发现的性格缺陷,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自己的人身做出自己努力,否则一味的保持自身并错误的性格、思想,这是很有可能会使自己从 “麦城”中脱不了身。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参考文献

[1]毛宗岗.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3]赵翼.廿二史札礼[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4]胡尚元.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J].党史博览.2007(2)

[5]陈亮.陈亮集[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6]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7]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5

[8]僧仕强.僧仕强剖析三国演义[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

[9]陈寿.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0

[10]东方诚明.品关羽[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8

第五篇:看三国演义连环画

看三国演义连环画

小人国商城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故事起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 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书中的许多描写,为理解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文字用浅近的语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著名作品。

三国演义老版连环画中很著名的一套是,1957年三国演义连环画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由诸多名家所绘,分60册,分别为:桃园结义、董卓进京、捉放曹、虎牢关、跨江击刘表、凤仪亭、犯长安、三让徐州、李郭交兵、小霸王孙策、辕门射戟、战宛城、白门楼、煮酒论英雄、吉平下毒、白马坡、千里走单骑、战官渡、定四州、马跃檀溪、走 马荐诸葛、三顾茅庐、火烧新野、长坂坡、舌战群儒、群英会、赤壁大战、取南郡、战长沙、甘露寺、三气周瑜、反西凉、张松献地图、截江夺阿斗、取成都、单刀 会、濡须之战、定军山、水淹七军、走麦城、兄弟争王、火烧连营、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天水关、擒孟达、空城计、赚曹休、姜维献书、智取陈仓、八卦阵、诸 葛装神、五丈原、政归司马氏、铁笼山、讨司马、姜邓斗智、姜维避祸、二士争功、三国归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连环画身价倍增。这些当年被小孩子当做宝贝的连环画真的成了藏家们的宝贝,而看三国演义连环画也成了一种奢侈的爱好了,一些能够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更是经久不衰,如: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一版一印60册《三国演义》,整套市场价非常之高,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版的48册价格也有所上扬。价格相差达到几十倍。而名家绘制的连环画也将为收藏 “加分”不少。如刘旦宅、赵宏本、贺友直、顾炳鑫、王叔晖、华三川等,他们所绘制的既有收藏价值,还有艺术气息,也更受收藏爱好者的喜欢

看三国演义连环画是否具有收藏价值主要还是考察题材、绘画技术、出版的年代和发行年代决定着连环画的价值。如果还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赵宏本、钱笑呆、陈逸飞等著名画家绘制的连环画近年来也增值不少。

市场上一套整套为第一版书(1957―1961年)的老版《三国演义》,其中有15本是“一版一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其余的都是一版多印。这样整套的老版《三国演义》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而且三国演义连环画缺本很多,但都一是品相一般的。品相好的很难遇到。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精彩故事,在忠于原著,再现经典的基础上,通过传统连环画的表现形式,使广大连环画爱好者在看三国演义连环画精彩故事之余,更好、更完整地了解这段历史。来面目

下载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建设(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建设(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看《三国演义》有感

    看《三国演义》有感 阅读,是人生的引导,帮我们找到智慧的源泉。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三国演义》是历史背景上的着作,它描写的是约......

    看《三国演义》有感

    看《三国演义》有感 看《三国演义》有感1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人物是被刘备称为“一身都是胆”的子龙,他一生杀过曹操猛将好几百员,大军约在十五万左右,一生攻......

    从西游记看团队建设

    从《西游记》里的团队建设从西游记里看现在企业团队建设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团队组建适应期,就是建立团队的构架,明确组织目标,并按人的能力性格等方面分配角色;二不满期、......

    从制度创新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从制度创新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企业经营管理学定律看职能部门人才队伍建设

    文章标题:从企业经营管理学定律看职能部门人才队伍建设从企业经营管理学定律看职能部门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经过历年来的发展积累,创下了诸如......

    从党管人才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推荐五篇]

    1、从党管人才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陕西人事人才信息网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

    从企业角度看物流人才的培养

    从企业角度看物流人才的培养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以需求为导向设置资源,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加大实践力度,从而保证人才的质量......

    看三国演义的思考

    看《三国演义》后的几点思考 前段时间买了电脑,把那些名著经典又找出来品味。又看了痴迷的《三国演义》,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疑问,今天写下来,和大家交流、探讨。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