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历史试卷分析
畅游
201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仔细研读新课标文综历史卷,总体感觉试卷难度适中,试题类型与去年相差不多,尤其是41题延续了去年的开放式探究的特点。命题不拘泥于教材,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立意高远,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重在考核能力的新课标理念在试题中凸显。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12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1 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高分也不容易。
试题具体分析:
1、第24题材料表述西汉刺史制度中限制豪强地主土地兼并作为监察内容,选项设置有难度,如果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就不可能严重触犯他们利益,材料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而是政治压迫手段,排除A、B、D选项,所以学生用排除法亦可做对。
2、第25题答案可以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得出。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3、第26题有难度,材料中提到明朝松江限定语,依据所学我们已知明后期商业快速发展,松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当地的经商之风益盛。材料是说大概十分之一的官员和十分之九的农民变为许多农民改为经商,这就道出了社会结构中的职业变化,故选B。
4、第27题有难度,但已知王阳明是心学代表,而材料中王阳明观点的主旨是四业虽不同,但根本相同,只要各业尽其心。所以答案为D。但干扰项很强,学生会失分。
5、第28题考查学生对清代政治制度的了解。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制度逐渐僵化,内阁式微。后半部分材料非常熟悉,学生会直接选D项“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由前半部分材料中“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内阁办公拘泥规制,所以选择B。
6、第29题材料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本题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B、D均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A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学生会与君主专制等同,错选会多。
7、第30题考查学生对实业救国的张謇的认识,张謇曾为状元,中国官府自古重农抑商,他“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指的就是他要抛弃自己阶级地位和观念,全身心投入到商业中。因此答案选A。
8、第31题有难度,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当建党前早期共产党员思想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所采取的暴力革命是形式所趋,暴力革命是社会的必然选择。A选项存在逻辑错误,B选项在时间与历史状况不符,D选项不是中共所持有思想。
9、第32题通过美国的评估文件反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状况,材料时间为1958年,此时中国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民经济出现混乱,而美国评估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和史实不符。题目和选项涉及外交关系,有些迷惑学生,学生需认真对待。
10、第33题难度不大,材料反映出的是92年全国的下海经商潮,调动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相关内容学生即正确选择。
11、第34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C项是强干扰的错选项,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D项明显错误,不选。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形式主义,B项正确。
12、第35题有难度,D项是强干扰项,从图中示意图可以看出,1965年到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大幅度增加,而美国大体保持不变,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D项没有强调前后美苏的变化。所以选C项。
13、第40题选取城市交通信号灯这一小切口,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从整体上看,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特别是第一和第二问需要考生调动课本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解答,第一问回答背景问题,基本上答案就是课本中的知识点,属于知识点再现,只不过还应 2 结合材料找到课本中没有的答案。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材料有“1868年”、“英国”字样,答案要点就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工业革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回答第二问要看时间限制条件是20世纪,第3段“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等的发明。第6段提及计算机的发明。后面两段“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字样,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还须注意,材料始终是围绕着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第三问难度较大,这一问的答案在课本中是没有出现的,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是为了应对城市交通问题,实际上也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发明和改进交通信号灯,即改善城市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既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也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从最后一段中的“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中,可以推测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规责意识、法制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即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本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很贴近现实,是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中去考察的典型案例,突出了史学的社会效用,也是史学中“问题意识”的良好体现。
14、第41题题型设置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解答此题一方面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
15、第46题难度较大,第一问可以由材料概括得出,首先材料一选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所以得出是宪法规范的内容,然后即从两方面分别找到权力执行机构和权力行使代表即可;材料二由材料出处可知是政协意见,政协的核心意思即认可执行权力的机构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及人数。第二问,就要结合知识背景和材料反应出的意思作答。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的时期,此时国民党摆出了一些姿态。原因就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两个大的方面作答即可。
16、第47题有难度,第一问凯恩斯主义主要从材料中根据“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概括得出有限度的赔款,恢复德国的态度;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凡尔赛和约的对德规定。该问简单易总结。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背景知识作答。“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一些得分点,同时根据战后凡尔赛会议的局限性再进行深层次概括。
17、第48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和解析能力,第一问认识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员)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简单且容易得分。措施这一问也一样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民间私熬烟斤”、“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出口,并奸民私种罂粟”、“只准易货,毋许易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仔细,全面理解材料。第二问评价的时候要全面,既要结合书本知识鸦片战争前夕的禁烟运动来分析,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不足。所以“鸦片战争后妥协性”这一答案需要好好揣摩。
三、教学建议:
1.抓主干知识,对历史概念要阐释清楚,但不要让学生记忆过细的知识。
2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一网上搜索资料,史书、视频、回忆录、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国课程网等;二是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材结合讲。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及其珍贵的历史辅导资料。建议学校给每个老师配备三套教材。同时,没星期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
3、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
4.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5.注意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用一些时间关注社会问题。6..注意历史学科的解释能力与评价能力
7.老师要外出学习,关注学术动态,关注每年出题的动向。对后期复习做好调整。
第二篇: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制作人:XXX 通过对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历史部分的整理、研究,我对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如下(受篇幅和时间限制,这里只对全国1、2、3卷及北京、天津卷的试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2017年文综历史试题命题特点
1.从总体上看,今年文综历史试题出题形式更加多元,着重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注重贴近中学教学实际。
2.试题视野开阔,立意深远,形式活泼多样,谜语和漫画进了历史考题。同时,试题考查角度新颖灵活,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3.突出体现“以德树人”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全国1卷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全国3卷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
4.更加重视考题与时事热点的相结合。
比如大热的“一带一路”政策、通州考古、共享单车、天舟一号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社会热点都进入了北京卷的文综考题。
二、2017年全国1、2、3及北京、天津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表1: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史)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史)史学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
考点 分封制的作用 西汉郡县制 历史事实辨认 明朝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文化交往
分值 4 4 4 4 4 4 30 31 32 33 34 35 41 42 45 46 47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经济史)世界古代史(文化史)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世界近代史(材料题)世界近代史(开放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抗战根据地建设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西方人文主义之源 工业革命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后全球格局演变 法国大革命与民族独立近代中西方对比 新中国工资制度改革 《开罗宣言》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 4 4 4 4 4 25 12 15 15 15
说明: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在全国一卷中仍然是命题的重点部分,政治史部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前的史实、经济史的题目主要出自中国明清以后及近现代世界史中,文化史考查较少,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同时,考题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例如第26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从命题趋势来看,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立足考纲,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不回避高频考点。
2017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符合考纲要求,主体鲜明,重点突出。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史的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当代世界格局演变,都选择了历史教学中重点知识模块,同时也是历来高考备考中的高频考点。非选择题中42题考查的14—17世纪中外历史,从主题上看依然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
2.注重情境化命题方式,体现新课标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今年试卷的材料形式与以往相比,极为丰富、活泼,既有文字资料(第24、27、28、29、30、31、32、35),又有表格(第25、26、33),还有漫画(第34题)。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表格题占了3题,多年未考的漫画题出现在试卷中,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而且提升了试题的难度。3.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综合能力考查。
如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显性考查热点问题,重视学科能力的考察。
从35、41、42题来看,我们不难窥测到试题暗含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国外交变化、区域化的挫折、反全球化的论调等,都是需要拨开迷雾探寻实质的内容。试题没有受制于时政,而是以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试题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2:全国2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文化史)世界古代史(政治史)
考点 春秋时期的商业 明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唐代社会经济 明朝宦官干政的史实 洋务运动 民国时期思想
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 高考制度的恢复 雅典民主政治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33 34 35 41 42 45 46 47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史学素养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经济 美国民主政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 4 25 12 中国史(古代到近现代)(材料题)矿业政策 世界史(开放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钟表的发展史
晚晴北京街道管理(城市化)15 一战后世界局势 孔子弟子颜回 15
说明:全国2卷与全国1卷考点分布及分值安排上基本一致,中国古代史所占比例仍然较重,先秦及明清时期是命题的重要时间点,洋务运动再次考到,继续成为高频考点之一。相对于1卷,全国2卷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考查的比重较平衡,其中考经济史的题目有第24、26、28、33题,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三个时间段;25、27、30、32、34题为政治史题目,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部分;
29、31为文化史题目,集中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民国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成为本卷文化史的重要考查内容。
同时,试卷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思维,通史意识突出。例如,非选择题中第41题矿业政策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第42题以表格的方式,将钟表的发展史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论述。钟表的变化是时代的缩影,是不同时期科技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题目要求学生从材料充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题目并论述,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整体思维、通史意识不可或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重视并加强训练。
总体上看,2017年新课标文综全国2卷历史试题符合一贯的命题思路,中规中矩。材料比较新,有一定的时代感,试题突出古为今用的思想,符合考生的思路和习惯,难度适中。
表3:全国3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知识点分布
考点
分值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40 41 44 45 46 中国古代史·先秦(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秦汉(经济史)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史学素养
中国近代史·晚晴(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文化史)世界古代史(政治史)世界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经济史)中国史(材料题)中国近代史(开放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汉字的演变 汉初经济的复兴 唐代经济(土地制度)史学核心素养·史料辨析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时期中西文化融合 列强在华特权的问题 现实主义绘画特征 雅典民主政治 人民主权
集体农庄、劳动报酬 70年代“滞胀”危机 台湾与祖国统一问题 中国近代化进程 隋代法律改革 日本大陆政策 4 4 4 4 4 4 4 4 4 4 4 25 12 15 15
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15
说明:全国3卷与全国1、2卷相比,考查经济史的题目所占比重较大,25、26、28、34、35都是经济史考题,涉及的考点有: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唐代均田制之下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70年代“滞胀”危机。雅典民主政治、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再次成为高频考点。文化史中突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第一题汉字的演变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多元。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情怀。
总体上看,全国3卷考点仍重基础,没有怪题偏题,试题难度相对1卷、2卷较小。考查重点突出,按时间先后及模块定考点,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表4: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世界近代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晚晴(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晚晴(军事)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近代史(政治史)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文化史)世界近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中国史(材料题)世界现代史(材料题)
考点 君主专制 清代四大名镇 宗教改革 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海防 工业革命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 抗日战争 毛泽东思想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18世纪以来的世界科技革命 4 两极格局 16 20 20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清朝至今中国民法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说明:2017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考点分布合理,中外并重,突出中国史;厚今薄古,注重近现代史。从通史和中外两个角度看,其中涉及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有28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32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有46分,没有世界古代史的题目。从模块分布看,必修与选修兼顾,必修各模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选修题目的设计与往年保持了一致,依然是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必修模块更注重必修一、二的知识考查。具体来说,选修考查在选择题中体现;必修一、二、三在试卷中所占分值依次递减,分别为44分、38分和13分,突出政治、经济史的考查,思想文化所占比重较低。
试卷内容上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坚持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题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整体上看,试卷结构平稳,同时题目平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无偏怪题,难度控制比较理想。
表5:2017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37 40 41 知识点分布
史学素养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中国近代史·晚晴(文化史)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史学素养
世界古代史(政治史)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古今中外(材料题)世界近代史(材料题)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考点 史料辨析 宋代君主专制 明代思想控制加强 西学东渐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辨析 古希腊政治制度 新航路的开辟 马歇尔计划 民权运动 儿童:成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 丝绸之路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4 4 38 8 6
说明:2017年的北京文综历史试卷贯彻和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和教育目标,突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在试卷设计上,强调历史学科的思想与基本方法,突出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首先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难度不大的选择题,学生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其次,通过开放设问,并配合分层赋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典型如37题第3问,考查考生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解读,开放设问和分层赋分标准,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能力,自主表达思想意愿的舞台。第三,试题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第14题,以历史上对柳宗元的评价为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时空观,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的考查则渗透于12、14、18、37等题中。历史解释则是非选择题考查的重点,集中体现在学科内综合题第37题。
整体上看,北京卷测试目标明确,考查方式与角度合理有效,灵活多元,难度适中。
三、2018届高三备考建议:
1.继续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重点关注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干知识,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尤其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要重点关注,为此形成学生对历史的总体印象和直观感觉,为新一年的复习备考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另外需要注意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把握,做到准确而迅速的反映出来才可以。
2.在新一年的备考过程中,需要继续渗透核心素养,无论是复习讲解课还是习题训练课,都需要关注这一点,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特色鲜明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要较多关注和涉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不死记硬背、不直接灌输。借助于有直接冲突的一些史料,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由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最大限度的突出核心素养,在复习中,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3.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建议在新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寻求其与教材所学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思路进行大胆设计,选择新材料和教材主干知识相联系,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借机让师生集思广益,加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也关照现实生活。
4.复习过程不要过于功利,尽量兼顾到每个专题的主要知识点,出于试题设计的需要,今年有可能侧重于必修一、二,必修三的知识点涉及较少,但并不意味着明年仍然这样;今年没有涉及古代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点,明年考查的可能其实是在增加,所以作为复习备考,不能兼顾各个知识点,是不明智的。复习要全面而系统,不心存侥幸,才能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制作人:xxx 2017年8月4日
第三篇: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卷试卷分析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卷试卷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历史试题可知,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基本相同,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全卷重要考查学生的宏观认识历史与运用历史规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观题体现的尤其明显。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大环境有宏观的了解,并要运用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去分析运用。看似要求很高,实际上,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如何运用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有大历史的观念,培养学生有学古校今的应用能力。
历史试题知识分布情况如下: 按照地域范围分布: 选择题部分: 中国史:24-31 世界史:32-35 材料分析题部分:
中国史:40、41、45(45是选修)
世界史:40、46、47、48(46-48是选修)
按照专题模块分布: 选择题部分:
必修一政治史:24、27、30、32 必修二经济史:26、28、31、33、34、35 必修三文化史:
25、29 材料分析题部分:
40题涵盖了全部三个必修模块 41题主要涉及经济文化生活 其余均为选修模块
按照通史分布: 选择题部分:
中国古代史:24-27 中国近现代史:28-31 世界史:32-35 材料分析部分:
中国古代史:40、45 中国近现代史:41 世界史:46-48
选择题特点:今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难度适中,突出特点是考查切入的角度比较新,考点贴近所学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认识,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全面考查,题干内容较往年大大减少,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标准没有降低,今年的试题将对以后的历史教学与考试起到指导性作用。
非选择题特点:
1、设问充分体现教材知识与材料的结合,所有的历史主观题都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字样,说明今年高考题较之往年更注重所学知识与所给材料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与思考方面不觉突然与陌生。这也许体现了历史试题难度降低的趋势。
第四篇:文综试卷分析
毕业班文综一模试卷分析
试卷题型架构:
模拟试卷题型难度基本与进修校毕业班会考检测试卷难度相当。试卷紧贴教材,有30分左右基础字词、积累知识。阅读的第二题难度较大,其中对文章的引申意义理解偏难。习作考察学生应用文中书信的写作,要求了基本格式的规格,重视了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思品部分试题适中,考察了学生教材学习中重点知识点,关注了学生的认识理解,对学生答题主观性给予更多关注。学生应试情况: 部分学生自信心不够,主观题不敢大胆作答; 2 学生审题不够细心,在阅读答题中表现突出; 3 学生对词语、成语意思的理解不够准确,停留在死记硬背基础上,缺乏灵活理解运用; 4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关联词使用不够准确; 5 对短文阅读的理解不够深刻,特别是文章的引申意义、人文情怀的解读; 对应用文掌握不够,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书信书写正确格式; 学生书写习惯不好,部分习作因为卷面失分严重; 8习作中标点符号及段落格式的理解运用不扎实,仍然存在一段到底的现象。反思: 复习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 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力争不因审题粗心大意失分; 复习中对学生习作的文体固定格式、文章段落层次进行疏导; 复习中对学生习作书写习惯进行强调,确保学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规范标点符号使用,使用正确规范修改符号。
小学校 2012-5-23
第五篇:2010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10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我省文综试卷的自主命题与往年全国卷历史试题相比,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难度适中,凸现新课程理念。稳:整份试卷题型、题量相对稳定,阅读量适中;变:两道主观题目比例由原来的22:34变为28:28,增加了地方史内容,更注意了学科能力的考查;新:依据新教材,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整合历史素材,选取颇多的新角度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考纲及说明的要求。
(1)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题目的设计图文并茂。选择题有5题属于图片题,第12题、17题属于实物图片题,第15题是漫画题,第16题是历史地图题,第21题是表格题。这些图表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捕捉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如第16题学生如能捕捉到图片右下角“军阀割据界”图例,马上就能判断这是北伐战争示意图,进而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应该说命题者是颇具匠心的。一直以来,我们呼吁高考要与新课改新课标想吻合甚至理念上要超前,今年选择题一改那种死板板的单一文字叙述,是考历史知识,但更多的是考学生的能力。在客观题设计上,有点上海卷的风格,安徽卷开始活起来了。
(2)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注意试题内容的覆盖面。从内容及分值的分配上看,必修1占42分、必修2占22分、必修3占26分、选修1和选修2共占10分,符合《安徽高考说明》中的相关要求。
3、具有鲜明的安徽地方特色。作为我省文综第二年自主命题,第12题和第13题分别考查了安徽省六安双墩汉墓及特产茶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省情的认识,也为试卷打上了鲜明的安徽烙印,颇为适合安徽考生“口味”,富于地域特色,很有人情味。这一基础知识与安徽地方史有机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4、出题形式有创新。必修3文化史部分出了大题;选修内容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就考两个选择题。平时我们教学总特别重视必修1和必修2,而模考也总注重对必修1、2的考查;很多人认为要论必修3的重要性,思想比科技更重要,更有考查的价值。可今年题目偏偏出人意外。选修也一改往年做法,不以问答题出现,而考选择。这给我的启示是:任何猜题、押题都是无用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和图册,如何感悟历史。
5、充分体现“文史不分家”。很多题目学生需要借助语文知识特别涉及到阅读能力。如第14题柳宗元观点、第16题对应时代主题、第20题明治政府的认识、第36题的材料一、二等,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平时教学尽可能补充一些材料,特别是历史文选,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试论结合的能力;加强与语文老师的合作交流。
6、不回避热点问题,热点问题隐性考查。注重考查主干知识,高考历史不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安徽卷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第35题第一问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后两问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第36题考查了古代、近代、现代的对外关系等,都是热点问题但是上述试题并没有“单刀直入、就点考点”,每一题都只是“软切”热点,考查角度都较为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