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时间:2019-05-14 01:3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英美文化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我们每天观看好莱坞美国大片,赏日本动画,唱流行歌曲,跳芭蕾拉丁爵士。而让我们引以为傲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却在传承上遭到了冷漠。传统文化的传承该保持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流行呢?

传承的目的是为了能保持文化的生命,而扩大范围是最有效方法,而想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那非流行莫属!所以我的观点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现代的青年为何大多不喜欢看京剧而热衷于流行音乐,小朋友们为何不爱看皮影戏而沉湎于动画片中。其实并非我们对创痛文化完全没有兴趣,只是在形式上,这些传统的艺术过于老套,慢的节奏,陈旧的情节,老的思维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真的要将传统文化保持原汁原味,那么上学的孩子岂不是要穿上马褂旗袍,从一堆乌龟壳里辨别一二三四?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显然这是不符合规律的。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追求时尚、个性,传统经典诗文确实有遭到‘冷遇’的现象。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喜欢,而是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比如,枯燥的背诵会让他们产生学古诗文是为了考试或是应付老师要求的想法。毕竟传统的东西经过几个世纪流传可能蒙着一层灰尘。如果把灰尘擦掉,并用新的方式展现,就会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只适用于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如果现代人仍然使用它原先的方式,它必然得不到推广。所以,传统文化只有变革它的表现形式,更新它的表现内容,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跟上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融入流行元素,才能让文化新生,更广泛得被现代人接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我们说融入流行能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带有流行元素的形式受众面广,更易被大众理解同接受;第二,与时俱进是不可更改的趋势所有的文化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第三,因地制宜,融入当地的流行风俗,才能更好的被适用。文化不应当只是学术性的传承,它源于生活还要融入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将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最典型代表要数中国风歌曲了。

《青花瓷》、《本草纲目 》、《兰亭序》等流行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流行元素,古典文化被重新演绎。伴随着广泛传唱而使年轻的我们找到共鸣,开始关注诗歌韵律,封尘于书籍中的得到情怀也在新时代得到了重生。很多年轻人因为《本草纲目》,特地买书了解去中国神奇的中医,并逐渐感兴趣,还专门研究起来。有人从《精忠报国》开始欣赏中国古代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恢弘气势。又有人听了《笔墨伺候》之后,专门去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感受其神韵。这些中国风乐曲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用艰涩难懂的长短文章死板地告诉你中医药有哪些功效,古代战场是多么的气势恢宏,中国陶瓷的配方中化学成分有哪些,而是行云流水般的音调中将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人们在传唱的过程中已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铭记在心。而在这些歌曲传唱之前,我们年轻一代甚至都不知道有青花瓷这种充满魅力的瓷器,中医药如此神奇,书法艺术是如此有魅力,更不会去深入了解它们了。

又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功夫,你知道将中国功夫弘扬海内外的第一人是谁么?是李小龙!然而在他出现之前,更多的人所热衷的是西洋的拳击,日本的空手道等,我们的中国功夫甚至无人知晓。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西方人的喜好和当时时代流行决定大部分人不接受街头卖艺擂台比武的表演方式。李小龙将中国功夫融入了时下最为流行的电影元素,才使得中国功夫文明于世界。而现今功夫巨星成龙、甄子丹继续创作功夫电影同时发挥个人影响力从而这一瑰宝得以传承。

再比如新民乐的兴起。当我们沉醉于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感受,时我们渐渐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乐器。但女子十二乐坊的姑娘们告诉了我们,我们民族乐器同样美妙。她们没有原汁原味地重复那些古调,而是用琵琶、二胡等来展示融入流行曲调的新风格,让我们现代人了解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张其萍说,把最新的手段、最新的配器方式、最新的流行元素结合到民乐里,年轻人就会更快地接受传统文化。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还掀起了国学热。它并没有被放在课堂上讲授,而是融入了电视节目这一流行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忽视,而且传统文化正在没落。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之下,国学热被掀起,人们通过如于丹老师的独特讲解,渐渐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开始用独特的视角关注传统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来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这无疑都是可喜的事情。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在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融入流行后,能够丰富传播的形式,加大了受众的面积,使传统文化更能适应时代因而更顺利地传承。梁启超曾经说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传统文化面临继承和发扬的瓶颈阶段,流行的介入无疑是最好的变革,何乐不为?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要将文化传承下来必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如果我们固步自封仅仅追求原汁原味,最终会使文化脱离现实,枯燥乏味,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有人觉得传统文化融入了流行的东西就会变味而不成体统,这并不正确。比如唐朝的诗,发展到宋朝就融入当时的流行发展成了词,得到广泛传播,但词与诗的精髓没有变,最终他们都够成了传统文化。所以说,融入流行元素只是让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更可以被大众接受。因为融入流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些手段使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宣传,而流行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媒介。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不会因为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受到影响。况且真正有内涵的文化是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绵延至今未曾断绝的根源所在。

当然,流行元素的加入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一再强调过,任何事物都不应该撼动文化精髓的主体地位,本质和内涵是我们要传承的主体不可以被扭曲和更改。如何进行革新,如何与时俱进,这又是一个广博而艰深的课题,等待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代甚至几代人去努力探索实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像中国这个民族一样,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去完善自己,跟上潮流,并保持自己不变的内心,做到有如庄子所说“外化而内不化”。这样中华文化的振兴就指日可待了。

第二篇:传统文化传承魅力在于融入生活

传统文化:传承魅力在于融入生活

发布时间:2017-02-03

文章来源:摘自今贵州 作者:曹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白驹过隙。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古诗词里的传统习俗仍绵延至今。1月24日,一场年味十足的送“福”回家活动,拉开了2017年贵阳孔学堂(丁酉)春节文化庙会的序幕。“为了早一点拿到书法家的作品,我6点半就起床了。”年过七旬的季大爷满意地看着手中的春联,“辞旧迎新,好日子红红火火;崇德向善,新家庭顺顺当当。”作为传统年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春联因其简单、便捷的属性而广受普通群众的欢迎。今年春节前夕,除了贵阳孔学堂的送“福”回家活动,省和贵阳市书协的书法家们还将春联送进社区、送进企业;中天书画院、省图书馆、贵报传媒集团、省诗词楹联学会等,也纷纷展开暖意融融的“写春联、送福字”活动。这只是我省传统文化根植民间的一个镜头。春风雨露,润物无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行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今天的黔中大地上,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的后发优势,使得本土多彩的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另一方面文化地标、文化事件频现,民间国学渐热,亦成为全省上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传统文化展现多彩贵州,丰富多彩的年节活动,映衬着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在余庆,当地群众在腊月为迎接新春赶制麻糖;在从江,下江镇高仟村的侗族同胞选择“吃相思”迎新春;在思南,土家花灯戏因其曲牌丰富已成为逢年必备的文化大餐;在安顺屯堡,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吃一顿热热闹闹的杀猪饭,带来的不只是热火朝天的年味,也寓意着来年的丰收。

1月29日正月初二,由省文明办、贵阳市文明委主办,贵阳市委宣传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阳市文明办承办的贵阳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走进第四个年头。赏年俗,立家训,游花街,品美食,玩游艺,成为春节庙会的特别节目。活动现场,打糍粑、编草鞋、捏糖人,这些平日里少见的民间活儿,惹得人跃跃欲试。“一个家,一定要有家规、家训。”“家长要求孩子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叫修己安人。”六艺学宫内,台上讲师谆谆教诲,台下听众满满收获。此次春节庙会,首次集中呈现贵阳为主的年俗文化集萃;首次在春节期间举办“春立家训”的传统文化活动,开办“家文化”讲座,开展为期5天的家训家书展示及现场互动体验活动。

对于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体验,不仅仅限于春节文化庙会。在贵阳孔学堂里,以传统节日为脉络,开展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文化民俗活动,讲述民俗由来,演绎民俗风情,既满足了群众的节日需求,又充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持续多年举办的开笔礼、成人礼、中华婚礼、敬老礼等“筑城四礼”活动,围绕入学、成人、成婚、敬老4个人生重要节点,引领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彰显中华礼仪文明,亦深受社会各界关注。

过去的一年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传统村落全景录——也蒙》、《文化遗产关键词》第二辑、《现代名人与贵州》《人文云岩丛书》《鱼腿撑天·贵州民族民间传说幼儿美绘系列》《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读本》等丛书,成为普通人认识贵州、传承文化的手边读物。扛马马肩、斗虫虫、捉蛐蛐、抢羊羊„„2016年12月4日,一群贵阳本土文化人聚在贵阳华家大院,聊起记忆深处的贵阳老童谣和老游戏。在现场,大家重拾童心,回到儿时,畅所欲言,惟一的规则是,讲贵阳话。“当现在的娃儿不再唱老童谣,不再做老游戏,甚至都不太会讲地道的贵阳话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具有标示性的贵阳味及背后的民族民间文化如何传承?贵阳的老童谣,是从贵阳这片土地里长出来的。得用贵阳话唱才有味道。”《贵州儿童文学史》作者马筑生说。在过去的30余年间,马筑生一直从事贵州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与创作,收集有贵州贵阳的民间童谣2000余首。他认为,“贵州贵阳的童谣、神话、传说等儿童文学里,从不缺少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挖掘和吸收。”舞台演绎传递文化情怀。

近年来,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山地文化、三线文化等为代表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正不断提高贵州的美誉度与影响力。为此,我省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并举办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对于此次艺术节来说,从开幕式上新版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的首次亮相,到昆剧《临川四梦》完整引进;从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创作题材的舞蹈诗《巫卡调恰》,到在全国高端平台展演中广获好评的京剧《铁弓缘》,展演内容更多的是关乎传统文化。在舞台艺术传递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无疑成为走近大众的一个有效载体。

作为贵州人文精神在高端艺术舞台上的一次具体展示,由中国文联、北京大学、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化厅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我心光明——走进王阳明咏诵会》,经过几十名国学专家多次实地采风研究,最后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提炼成文艺节目。这样的展示,使观众直观地走近王阳明精彩纷呈的人生历程和曲折坎坷的心路历程。艺术节期间,以全省“非遗”项目为主线贯穿,一周组织一个地方,集中打造“非遗周末聚”活动,展示和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重要平台,扩大了“非遗”在民众中的认识度,也提升了民众对“非遗”内涵的认同,引发保护、传承“非遗”的自觉性。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华表示,“非遗”作为千百年来的古老生活方式,出现了断层,希望通过“非遗周末聚”的展示和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激发民众的兴趣。

此外,为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喜爱和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阳孔学堂从2016年开始策划“溪山踏歌行”系列活动,反响热烈。于去年9月举办的“明月初照人2016孔学堂中秋古诗词会”,聚集于丹、敬一丹、徐涛、张维良、张军等文化文艺名家同台献艺,通过诵读、吟唱、昆曲、京剧韵白、中西方器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跨界联合,展现中秋古诗词的隽永、明澈、清丽与洒脱豪迈,激起人们“明月初照人”的人文情怀。公共服务带动民间热潮,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坚持在双休日、节假日举办传统文化公益性讲座,贵阳孔学堂自2013年对外开放以来,共举办公益性讲座457场,累计听众16万多人次。其中,2016年举办讲座105场,先后推出的“阳明学”系列讲座、“漫谈中西文化”系列讲座、“上古清音弦歌不绝”古琴文化系列讲座、“重读经典——官韵诵念”系列讲座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国学粉丝。每到周末,到孔学堂聆听公益讲座,已成为人们精神锻造的一种心灵渴求。

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石,越来越多的文化体验也带动了民间传习热。2016年9月10日至13日,由上海昆剧团排演的大型昆曲《临川四梦》登陆贵阳。与此同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昆曲公益讲座也在贵阳阳明祠如约上演,前来分享的嘉宾分别是《牡丹亭》里饰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两位青年演员——张莉和倪徐浩。“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相比起前一日舞台上罗袖翻飞,在阳明祠的风帘翠幕中听张莉清唱起《游园惊梦》唱段,别有一番风味,也更贴近曲文中的情景。对于贵阳的昆曲爱好者来说,能够如此近距离地与昆曲舞台上的经典人物进行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体验。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姿飘逸,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表演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吸引着众多爱好者。2015年底贵阳成立见一曲社,得到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卫东和上海戏剧学院江沛毅老师的大力支持,每月由张卫东定期讲课,从诗词、音律、唱腔、身段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教学。令曲社主要创办人戴若没想到的是,曲社成立并开课的消息一传出,贵阳市民踊跃报名,最后有近50人缴费参加定期学习。与昆曲相当,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也以阳春白雪之高雅趣味,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对于古琴爱好者覃朗来说,弹琴是技艺,更是修行,无关压力生活后的娱乐,亦非自我调节的鸡汤,更多是持久专注的训练和始终诚实的面对自己。长天阔地逐云月,高山流水觅知音。2015年9月,历时半年筹建的云会古琴馆正式开馆。在这个汇集着覃朗的毕生所爱的琴馆里,汇聚着一群同样喜爱传统文化的有缘之人。指舞弦动,余音袅袅,每次凝神抚琴,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除了覃朗的云会古琴馆,近年来,一些与古琴有关的民间社团相继成立,如省音乐家协会古琴学会、西子琴舍等。2016年1月16日,中国古琴学会孔学堂体验基地诞生,成为贵州首个以面向普通大众推广古琴艺术、体验古琴艺术、感受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古琴体验基地。在贵阳,古琴热不限于单独举办的古琴演出或古琴研习课程,在茶艺、香道、诗歌品鉴会、国画欣赏等很多传统文化雅集中,都有古琴的身影。在这些聚会上,古琴音韵与其他传统艺术交织在一起,弹奏出荡涤心灵、充盈生活的清丽乐音。人们学习古琴,并非专门去学一样乐器,而是以学习的方式接近中国传统文化,正所谓“清风朗月把酒言欢,万籁俱寂写字弹琴”。人们在古代书画中找到琴的影子,或伴着琴韵品香品茶,或和着琴声吟诵诗词。如此,传统文化便生动地呈现于生活之中,而不是躺在古籍堆里。

第三篇: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时至今日,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人情稀缺而不是人情过度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历来有着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身取义、古道热肠、杀身成仁的传统,不是一直有着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向往亲情的传统吗?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有批判而没有发掘,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二是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束之高阁,建几个文化馆,录几盘录像带就可以。

思想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对中国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所以,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第四篇:传统文化传承

传 承 传 统 文 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人们对中秋等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一直不断;可尽管有上述呼吁,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目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轻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烦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地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最大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目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传统节日正是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文化,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

第五篇: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王庆文

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华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等诗词高手纷纷走红,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议,舆论普遍认为要强化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不是“要”或“不要”的选择题,而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正式发行,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科有机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渗透模式与单一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地区或学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地区特色、办学条件、教育对象,充分结合两种模式,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如今,中小学各门学科课程中都适量增加了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社会课程有对古代民俗文化、古桥建筑知识的介绍;历史课也包含古代钱币、古代名物、历史人物的内容;音乐课程涉及中国戏剧、古典舞蹈、民族服装;美术课程有国画、陶艺、刺绣;体育课程有中国武术等;数学课程也渗透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数学思维。这些教育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是潜隐性的,需要发掘、统整,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例如,将经典诵读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将传统文化内容编成歌谣、短剧整合到音乐课堂中去,将传统的舞狮子、赛龙舟等传统曲艺活动有机地融入体育课堂,将古老的面具、画脸谱与现代化妆舞会结合融入美术课堂,等等。只要我们确立自觉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2.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进入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被很多地区、学校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要求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无论采用单一学科还是渗透课程组织模式,都必然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台湾学者龙应台在谈何为文化时曾说,文化在于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就是文化。他认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在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隐性课程的作用正是“润物细无声”。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还应充分重视学校隐性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将课堂、教材、活动、校园等“共同体”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转变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真正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中小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一节课,涉及到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讲一讲他的故事以及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3.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传承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好传统节日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好最生动的载体,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融入活动中受到启迪。比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要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所以,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的传统节日,要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氛围,领悟节日内涵。借助传统节日,也可以组织青少年学生进行诗词、书法、组织经典诵读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亲近生活。传统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融入生活之中体现为一种风俗,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传承风俗。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非遗载体,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去非遗存在的场域里参观,也可把非遗传人请入学校,让学生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种教育更现实、更有意义。

4.丰富实践活动载体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如何搭建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心灵的联系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要关注的问题。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无论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意识”,还是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都不可能只通过“传授”达到,而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活动当中获得具体切实的体验,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内化、情绪得以感受、行为得以改善,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另外,对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又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还在于它的变革、再生产。它不是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文化的再生产、再创造。传统文化教育期待学生不但能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要能够进行“文化思辨”,同时还要能“在地行动”,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意识的转变,并且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或人生哲学,最终体现在日常行为与活动上。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考虑“在活动中教育”,搭建以“体验”为目的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平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在体验中感悟、内化,最终促进自我发展。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探究者和关怀者,并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改造的行动者,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是国家的根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留住血脉,才能走向复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色,让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进校园、进课堂,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很好的沃土、氛围,讲好中国故事,在讲授知识中传承传统文化,将历史的经典、时代的方向播种到未成年人心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助力青少年实现人生大梦想。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王庆文

邮编:255161 电话:***

下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祭祀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很容易想到礼仪廉耻孝等一些内容。纵观中国五年前的华夏文明进程,文化之博大精深为我们所折服。在这样包罗万象独具特色的文化......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主题班会 班会流程: 主持人1:张逸群 主持人2:熊海妮 主持人1、 主持人2: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比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范文大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临朐县龙泉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汇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

    传承传统文化征文范文合集

    溯游寻根 道阻且长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美德——礼仪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孔融......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1 作为华夏儿女,中国的文化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现存的历史最久......

    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味 ——普丰中学诗词入校课题研究专题简介 一、 课题研究开展的理论依据 1、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

    传承传统文化演讲稿

    传承传统文化演讲稿 导语:我们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做好人好事都是我们的美德。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吗?作为一个像孔融那么小的小孩,就懂得了......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热点链接】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彭敏、陈更等诗词“达人”成了年轻人的追捧对象,也成了万千父母培养孩子的“榜样”。 网络上出现了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