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4 01:2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毕业论文》。

第一篇:心理学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06级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方向)高姜明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特点:消费内容的多样性、消费的差异性、消费的超前性,以及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个性、家庭、文化、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的措施,包括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理财理念,培养其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组织活动以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a bit of special consumer groups who have a relatively unique consumption psychology.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nsumption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diversity of consumer content, the differences in consumption, the precedence of consumpti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nclude personality,family,culture,social environment.On this basis, th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which can train the healthy consumption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consumption idea and healthy consumption consciousness, to have the financing idea,to have the ability to use the money in the correct way.Organizing activities to guide students to have the self-dissection and reflection.on bad conseumer pasychology and behavior is another measure.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onsumption psychology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急剧的膨胀,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就消费心理而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追求高品位生活而产生的新的消费观念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分析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新的消费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

1.1消费内容的多样性

就目前来说,学习、情感、通讯、体育、休闲娱乐、网络是大学生消费的六大热点。其中,学习消费一方面是大学生为考级、考研、考托福、学电脑等让自己“升级”而参加的各种培训班、速成班所花费的费用。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们早早地就为以后参加社会工作而努力奋斗,始终都勇敢地站在知识化生存的最前沿,而报各种培训班却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另外,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作业本和日常学习用品外,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籍也花费了不少的金钱。另一方面是近年来“考证热”在各类院校悄然兴起,注册会计师、律师、国家公务员、国家英语等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自然不菲。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便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宁波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必考科目外,在校大学生中有超过73%的人还准备考取其他方面的资格证书。

情感消费其一是恋爱消费。爱情是校园永远的话题。爱情消费自然成为了不少大学生一笔不小的经济开支。大学生谈恋爱已经不再停留于精神恋爱层次上,物质利益的刺激已经成为增进感情的必要手段之一。比如,恋爱中的男孩怕女孩笑他小气,于是在吃饭、泡吧、唱卡拉OK、看电影时一般都会抢着付钱;碰上生日、情人节等也少不了买束鲜花,送点小礼品。另外,还有的恋人不在同一个城市读书,那么他们就只有通过电话、书信传情了。一项调查中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 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其二是人情消费。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来往越来越密切。但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大学生人情消费有蔓延之势。同学过生日、入党提干、比赛获奖、评上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视为不够讲人情;请客者档次越高,被请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包袱”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通讯消费方面,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一方面是通讯设备器材 的消费,也可以称之为“高科技消费”,即时代发展使追求时尚潮流、炫出真我风采的大学生对手机、CD、MP3、电脑、数码摄影机等现代高科技产品情有独钟。现在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配有手机,而且都是名牌,价格不菲,一般在1500至3000元之间,确实可以称之为“高消费”了。另一方面则是通讯费用的消费。据调查显示,在移动通信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50元的占26.5%;51~70元的占23.5%;71~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也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有资料显示,物质性消费占了大多数,例如运动服装、球、球拍、运动饮料等。最多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服装费用;其次是伴随运动的饮料费用;第三是体育器械费;第四是场地器械租用费;第五是比赛表演门票;第六是体育报刊、图书音像费用;其他(如体育医疗等)列最后。

休闲娱乐消费其一是旅游消费。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多,旅游这一新的消费热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旅游消费近年来掀起了一阵阵的热潮,吸引着很多大学生在假期结伴出去旅游或访友。这既可欣赏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又能享受各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使身心得到了锻炼,又开阔了视野。因此,旅游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消费行为。来自广东的调查显示,70.4%的大学生在假期参加过旅游;40.4%的被访学生平均每次旅游花费在800元以上,其中花费在1500元以上的占34.9%;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66.7%,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其二是娱乐消费。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相当可观。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开PARTY„„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也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如一部《泰坦尼克号》就足以让大学生增加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这部电影的门票最低10元,最高80元,很多大学生看了不止一遍。

网络消费方面,在校园文化不丰富、文艺活动缺乏活力而社会各种流行文化、信息网络发展的诱惑下,上网成为他们打发时间、消磨无聊的好办法。由此,网吧就成了大学生的天堂。现在的“网虫”一般分三类:一是求知型。这类“网虫”主要是那些“考研族”上网查资料,他们做客网吧的时间不多,一周三、四次,3 花费不过10元。二是“聊天型”。这类人有事无事就爱在网络里遨游、聊天。也有很多女生每周末就去上通宵网,跟数不清的新朋老友叙旧,一个晚上也上不了10元。三是“游戏型”。这类人是标准的网虫。此外,许多大学宿舍已被网络覆盖,在宿舍上网已成为时尚。有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生每周上网达5个小时以上;有10%的学生每周上网达15个小时以上;更有甚者是经常晚上包夜泡吧。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消遣:QQ聊天、下载流行音乐、网上电影和网络游戏等。调查显示,90%的学生上网仅仅是为了聊天或打游戏,而上网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的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月均上网费超过50元,最高达200元以上。1.2消费的差异性

消费水平的不平衡性。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由生源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地区间、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家庭收入的不平衡,这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来自城市大学生的生活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第二方面是由于年龄和心态的变化导致的消费差异,年级和专业的不同,也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调查数据显示,文科学生的资金来源平均水平高于理科学生,原因是文科学生与社会的交流较理科学生更多,而理科学生的学业则较重,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分配给了学习,而留给社会活动的时间则相对较少。

消费心理的差异性。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的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广博的知识面使其在消费时注重知识性;对新鲜事物热衷并乐于尝试,使其在消费的同时注重时尚性、潮流化,强调新颖美观;由于个性独特,思想起伏,在消费时会情绪化,即兴购买、冲动性的购买代替计划性的购买;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强烈的表现能力,使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消费行为的复杂性。消费行为是指人们消费资源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消费行为是与消费者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相联系的。由于每个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不同,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出复杂性。1.3消费的超前性

目前,“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现状呈以出消费贵族化和崇尚名牌的特征。品牌商品不仅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随着科技高速发达,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人们而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代表的“质量”的权威性,“价格”权威性,以及品牌的“文化”权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而从另一方面考虑,超前消费即指消费水平超过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现象。大学生消费的超前性有时就会变得盲目,不利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2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一方面,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另一方面,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从一些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2.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 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2.4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有人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月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6%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29%的同学在360元~520元之间,这属于中等水平,还算过得去;有近35%的同学在53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了,手头稍为宽泛一点。有近15%的同学在860元~1350元之间,这就比较自由了。还有5%的同学月消费1360元以上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

3.1个性的影响

气质反映着大学生的活动方式,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并在其购买行为中充分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购买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由于大学 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消费行为存在冲动性和模仿性。在受外界环境的剌激和诱导时,消费动机存在时尚性和从众性。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表现出冲动性、个体差异性、外控性、盲目性等特点。3.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过程中,自身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对其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有一定影响。同时,大学生从家庭主要成员(主要是父母)那里学到了消费行为,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消费行为。3.3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历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成为改变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传统消费。传统消费是人们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是社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特殊产物。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抑制自身的消费行为,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能会趋于活跃。(2)流行消费。流行消费是社会生活水平常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由于它具有新潮、现代等特点,能让大学生产生对流行消费趋势的追求。(3)媒体舆论。媒体舆论的宣传效应无疑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又一文化因素,它无可否认地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媒体舆论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指向新商品和新服务。

3.4 社会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是一座强大的磁场,其影响无所不在。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消费,更加剧了这种攀比之风。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高消费行为被一些分辨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当成时尚,而过度的广告宣传更让人头晕目眩,也让高消费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种子,网络又给予学生许多不正确的暗示。大学校园周边的风气以及各类设施、场所等,对大学生群体都有着强烈的社会化影响。

4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4.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 第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因此,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矫正攀比心理,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第二,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具体、生动、形式性强的特征。因此,存在学校教育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子女观念,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应从各方面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材理念,要做到该严格的就要严格、该监管的就要监管,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以及风险意识教育,开展消费道德理财教育,积极改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进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第三,强调“合理与适度的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念。合理消费是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保证大学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不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消费。我们要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现象,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等浪费现象。应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约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在大学生中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行为。

4.2要注重消费与市场基本理论的教育,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营销等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商。应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学会和银行打交道。理财专家认为,大学生最基本的理财首先应从如何同银行打交道学起,不要以为去银行仅仅是取钱和存钱那么简单,即便是简单的存款,也能从中学到不少理财知识。通过和银行打交道,大学生可以了解最基本的金融常识、ATM机和信用卡的一些服务功能,学习如何独立理财。大学生小李每个学期的生活费都是一次性带足的,原先小李每次都将这笔钱存活期,后来她改变了存款方式,用通知存款代替活期存款,每个月规划好支出费用 8 后定期去银行取现。一个学期下来,小李发现自己的账户比原来多出了不少利息,大呼自己“找到了理财的感觉”。二是开源节流很重要。在理财师的规划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要开源节流的建议,对于大学生来说,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开源和节流同样重要。如今很多大学生都觉得“钱不够花”,最积极的解决办法是设法增加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尴尬。勤工俭学是目前最常见的大学生“开源”方式,协助老师做研究、做家教、到一些公司或企业兼职打工„„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加收入的办法。但理财专家指出,光是开源还不够,关键是要学会如何打理和规划自己的钱财,要学会节流才行。银行理财师建议大学生节流不妨从记账开始。不少大学生兼职后,觉得自己有了收入,花钱开始大手大脚,请客吃饭、娱乐消费等支出直线上升,到了月末或期末,手头依然很紧甚至需借钱“过渡”。理财师表示,不少大学生不是没钱花,而是不会花钱,要每天记下自己的支出,过一段时间后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尝试节省那些可花可不花的支出。如果把这些钱存进银行,还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利息。三是尝试做一些小投资

除了勤工俭学之外,大学生其实还可尝试进行投资。招商银行上海分行零售银行部副主任张娴建议,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尝试进行一些真正的“投资”———如股票、基金定投等。涉足这些投资领域,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演习”。大学生小赵就曾经尝试过在建设银行投资“纸黄金”,小赵学习了一些黄金投资知识后,将自己的积攒下来的压岁钱投入“纸黄金”,由于恰好遇上国际市场上金价不断上涨,4000多元的投资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赚到了2000多元的收益。这次经历让小赵对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更多地关注投资理财这一领域。尽管这些投资相对存款而言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质,但只有通过“实战”才能更好地了解投资市场,为将来步入社会后进行投资积累经验和教训。但投资也要量力而行,不要一开始就投入过多的资金,以免投资失败遭受较大的损失。

4.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 建立机构帮助处理大学生消费投诉;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团讯、系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也可以组织不善于理财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等活动,9 使他们体会到赚钱不容易的艰辛,树立勤俭节约、独立自主的观念。

此外,全社会,特别是相关商家,要努力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环境,在产品营销过程中要体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倡文明消费、反对铺张浪费,讲究消费效率。

参考文献:

[1]梁春华.当前大学生消费热点内容分类探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6,19 [2]钟华华.大学生消费健康的调查和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4:68.[3]廖佳丽,张琳.大学生消费教育[J].科技资讯,2006,25:129.[4]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11:243-244.[5]余琼,余江.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其教育[J].经济师,2005,6:109.[6]蔡红英.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1-132.[7]田风雪.大学生超前消费问题探析[J].教书育人,2006,11:17.[8]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1988.[9]陈金千;;浅论大学生消费[J];江苏高教;1990年04期

[10]熊森根;对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8年03期

[11]张干群;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2]王宝状,张秀明,张根昌,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中国高教研究》 2007年06期

[13]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14]金辉.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论坛,2004,18:143,159.10

第二篇:心理学毕业论文

导语:心理学在各个领域都是应用十分广泛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心理学类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从当今的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向来分析,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建立内心的精神层面的教育方式是社会对如今高等院校主流的要求,一定要实现对以往心理专业教育方式中,对于一些情况矫枉过正的行为的抛弃,从把高等院校学生正面素质的建立这一方面当成学校工作中的重点了,来建立改良教育的工作过程,努力帮助高校学生深入开发本身的潜力。这篇文章利用正面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来分析这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和以往的心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产生的影响等,同时对建立改良心理专业培训系统提出一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价值;对比;构建;人格

一、音乐

我国教育机构所公布的《有关加强一般大学中学生精神心理层面健全教育任务的建议》一文中重点指出“强化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思想健全教育任务是如今在这个时代中一定要整体落实的党提出的教育方案,同时也是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的关键措施,是完成加速高校在校学生整体进步的关键通道,尤其是高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任务的关键构成成分。”能够看出来,发展新型的心理专业方面的教育方式对于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健全依旧是重点教育任务,是非常关键的。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析

第一,拥有正面向上的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指出,一个个体内心的心理素养并不会给这个恶人自身带来任何额外的能力或技能,然而当内心产生问题的时候,也会促使着人们去改掉自身的缺点,深挖所拥有的无穷的潜力,今儿完成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完成对更加完美的自己的要求。我们能够这样说,具有正能量的积极心里专业可以激活人们内心拥有的无限的潜力,促使人们不断进步来获得更上一层楼的生活质量。根据相关信息能够看出,在人的大脑中,仅仅有百分之五的脑细胞得到了开发,依然有绝大部分的脑细胞还没有得到有效使用,这证明人们进步发展的未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从正面心理专业的眼光来观察人的话,人们在社会中以个体存在时,一个一个的都拥有自身独有的美好的素质,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钻研含有正能量的心理专业,把相关知识和所学习到的运用到对自己品德素养的培养上,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第二,积极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包含的内容可谓是森罗万象,同时需要从许多不同的层面来分析看待这个专业牵扯的到的情况。首先是正面向上的品质,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书中都把智慧,仁德,勇气,公平,自省,出众几种道德品质糅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同时指出这些品德都是人们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表现,类似于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诚信,包容,有趣诙谐等这些品德则属于上述集中品德中衍生发展出来的,这些衍生的属性同样也为人们的发展发挥了正面的作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构建

第一,为大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开始是教育任务中内核部分的明确,当代的社会空间为高等学校学生带来的是没有条条框框舒服的,能够顺其自然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学生带给了自主化的选择方案,能够自定义自身的发展,但是这种多样性和自主性也导致了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可控,假如高校学生的水平和愿望都很明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遭遇挫折,这说明他在最初也许是一个情绪悲观的学生,因此证明内心情绪是正面向上还是消极停滞的,对一个学生前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然后就是明确教育培训的个体是谁,针对高校学生建立的心理专业的培训目标理所当然是在校的学生,这就和以往的心理培训方式不同,以往只是选取极个别学生进行培训,这就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情绪。第二,从教育内容塑造和强化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情绪。上边曾经指出,正面的心理专业糅合了几种主要的道德品质,也衍生出来了二十余种道德品质的具体细化,因此高等学校心理健全的培训需要适当培养这些品质,并且擅长去观察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品质,用正面的角度来观察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身上产生的心理状况,利用激励的方法来和内心产生问题的学生交流,让他们慢慢放下心中的隔阂,敞开心扉向老师请教,为这些学生设定好以后的发展道路,保证他们内心的健全。然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具有相当水平的教育意义,由于不少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所具备的品德是难以察觉到的,这并非他们没有过人之处,没有本身的特点,只是因为他们并不会去可以展示这些品德,如此也许会导致高等学校的学生习惯了长久以来的隐忍,最终导致自身的特点和内心的思想慢慢流失。第三,构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再者就是自助式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来自于大学生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他通过外部环境来改善被训练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化他们的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极大提升。利用网站论坛、舞台演出、文字报刊等等传播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信息,这些心理健康信息的传播都能激发对大学生的心理暗示,起到一定的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影响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当为这件事负责,主动挑起完成重要社会任务的担子,为在校学生健全内心品质方面带来更大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这个任务,选择建立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手段来开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内心的潜力,表扬他们内心的长处,激励他们进步,可以彻底实现积极心理专业对于当代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为他们健全的内心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

二、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克里希那穆提立足于人的心灵世界的改造和完善, 强调 教育 者是新社会的奠基者,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必须具备了解自我、真正爱学生、避免成为权威、以教育为天职、心灵完整自由等素养。他独特的见解以新的视角拓展了教师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并对教师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克里希那穆提;教师观;心灵世界

Abstract: BEing based on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people's mental world, J.Krishnamurti emphasizes that teachers are the founders of a new society ,they must be taught first and own the quality ofreal teachers, such as knowing themselves, loving students, avoiding becoming authority, keeping mind integrity and free , taking education as innate mission and so on.Standing in a new angle, J.Krishnamurti's special expatiation can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eacher and guide the practice of teacher.Key words:J.Krishnamurti;view of teacher;spirit world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著名的思想家,被誉为“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他认为人类世界摆脱种种危机的真正改变必须从内在开始。以此思想为基础,他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教师观。本文试对他的认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点评,以期有助于我国教师理论与实践的 发展。

一、教育者的使命

克氏认识到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灵受到偏见、虚假的价值观、嫉妒、权力欲等种种限制,这些限制使人内心滋生冲突、仇恨并向外表现为世界上的冲突、暴力等危机。人类要想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消除这些危机,唯有借着智慧与爱,改变每个人的心灵世界,使其从狭隘与偏见中解脱。教育必须致力于造就富有爱心的人,教育者担当着为新社会奠基的使命。他指出,“建立一个和平、开明的社会,其责任主要基于教育者身上”[1](P110)。教师可以超越既有的文化或制度的制约,影响和改变人心,从根本上为改变社会奠定基础。

二、教育者的再教育

克氏还洞察到,现实中教育者往往“已经在某种教育思想体系和某种行动模式中僵化了……将自己纳入某种意识形态、某种宗教,或某种特殊的行为标准中”[1](P116),又常常被自身的问题困扰,内心混乱,而且急功近利,不能着眼于孩子心灵的成长并把它与社会的进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一切必然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并导致混乱和冲突的延续。因此,他认为,“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忧来得更迫切”[1](P116);而且,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使自身开明、独立、自由、智慧和富有爱心,只有自己的“情感和心智都经过洗涤,才能教育他人”[1](P143)。

三、教育者的素养

他认为教育者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充分了解自我在他看来,“自我认识是自由的开端,唯有当我们认识自己,才能带来秩序与和平”[1](P59)。教育者必须“随时警觉,密切注意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自己所受的限制方式,自己的种种活动和反应”[1](P120),这样才能产生智慧,使自己和别人及其他事物的关系有根本的转变,才会走出种种误区,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否则,如同盲人领瞎马,“教育便成了延续混乱和斗争的方式了”[1](P115)。

当教师决定从事教育时,首先务必清楚何谓教育?为何要教育孩子和自己?该怎样教育?他要探究生活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并设法帮助孩子去发现有关这些问题的真理,而不要将自己的习性和思维习惯加诸孩子身上。其次,他要洞察自己的思维和感情。如果对丑陋的思维和情感不加了解、抑制或摒弃,只能 “导致我们的思维和情感是机械化的,一成不变的”,无法“真正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1](P122)。再次,要明了自己所受的限制。他认为,“我们的心总是受某种文化或社会的制约,受各种感受、种种关系的紧张与压力、经济、教育、气候等因素、宗教的强制性等等的影响”[2],处于多种限制之中。孩子亦如此。“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环境背景传递给孩子,就会使他和我们的限制永远延续下去”[1](P27)。教师要了解自己种种公式化的行为模式,探究一切将自身封闭于其中的原因,并由此解脱以使自身及孩子发生根本的改变。另外,他还要直面自己的困难。教师和学生一样有困难,“一些日积月累的恐惧、悲哀、挫折,我们均未曾从其中解脱。为了帮助孩子有智慧,我们必须破除自身中使我们麻木、迟钝、轻率的种种障碍”[1](P121)。教师面对自己的困难,并且借着说出自己的心理反应,公开地和学生讨论,会使学生了解各种困难,并学会如何对待它们。

2、真正爱学生

克氏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中教师与父母给予学生的并非真正的爱,而是以爱的名义把理论、自己的理想或者某种功利目的强加于学生。真正爱学生必须与学生“心心相对”,着眼于学生的真实成长。

首先,要了解真实的儿童。他说,“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1](P25)。爱学生就要花时间真诚地观察、研究和面对“当下的”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觉察每个学生独特的成长特点与实际需求。其次,用心灵之眼而不是理论对待儿童。仅依赖理论会排斥爱,影响教师了解孩子及孩子自我了解,使教师态度、行为机械化或在无法以理论解决的问题之前退缩。学生是“易受影响、变幻不定、敏感的、恐惧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要处理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具有深入的了解力,以及忍耐与爱的力量”[1](P26-27)。再次,不用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塑造学生。“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或是那样的一种人,借孩子而实现个人的野心”[1](P26)。“只要我们期望于孩子的是权势、有更高更好的社会地位、步上成功之梯,我们心中便没有爱,因为对成功的崇拜,助长了冲突与不幸。爱孩子,是和他们有内心的沟通,使他们受到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敏感、有智慧、完整的人”[1](P119)。

3、避免成为权威

克氏认为目前世界混乱的原因之一,是“对权威、领导人的依赖。……在任何文化里,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权威都是败坏堕落的原因。我们跟随他人,这其中必无了解,只有恐惧和附和顺从,其结果必然导致集权国家的残暴,或有组织的教条主义”[1](P79)。正确的 教育 必须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防止人陷入任何片面的或偏激的意识形态、宗教、权威的束缚中,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对于任何形式的控制都加以了解而舍弃,尤其“应该特别注意,不能成为学生的权威”[1](P125)。

因为教师的权威会妨碍学生的 发展,“一个有意或无意地鼓励学生依赖的教师,对学生永远不会有多大的助益”[1](P126)。他指出,现实中“大部分的教师并不把学生看成一个平等的伙伴——他们高高在上,训示着学生。这种师生关系只会增加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恐惧”[1](P127)。这种高傲的权威式的态度,这种由知识、成就、野心所产生的自我保护性的孤立状态,绝对无法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藩篱,无法在教育者和他的学生中建立一种相互间的教育关系,而只能滋生嫉妒和对立。教师“必须随时注意不使他的学生将他塑造成一个榜样、一种理想或一项权威”[1](P126)。

4、追求心灵完整自由

在克氏看来,教育的功用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完整的生活并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因为惟有在这样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1](P10)。“要做到这件事,显然教育者本身必须是个完整的人”[1](P48)。教育者只有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了解它的意义,以完整的心灵融入日常的行动中,这时才会出现智慧,才会有内心的改造,才能帮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同时,教育者应是心灵自由的人。他“不会被自己或旁人的野心所阻碍或左右”[1](P129)。“他并不是一个建立庞大教育机构的人,也不是政客的工具,他不被某种理想、某种信仰或某个国家所束缚。他为自己毫无所求。他没有野心,不追求任何形式的权利,他不利用教育作为获取地位、权威的手段。因此他能免于社会的压制以及政府的操纵”[1](P112),免于心中由于渴望成就所引起的恐惧,能内心充实、精神超脱地突破外在和内在的束缚,以开放、健康的心态引导学生成长。

5、以教育为天职

克氏强调,教师应以教育为天职。他认为,“一旦教育成了我们的一项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而非一项献身的天职,世界与我们之间必然会有鸿沟存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便和我们的工作分离,无法融合。一旦教育成了一种和其他工作相似的职业,人与人之间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仇恨将不可避免”。“对于真正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他的生活方式”[1](P128)。真正的教师献身于教育“是自动自发的,而不是任何劝服和希冀个人利益的结果”[1](P129),是因为他觉察到惟有经由正确的教育,人类才能有和平与快乐。

四、克里希那穆提的教师观的现实意义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师观立足于通过教育改造人类心灵,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其独特的视角与鞭辟入里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首先,从新的视角拓展深化了教师理论研究。他对于教师问题的分析都着眼于人类未来,紧紧围绕着教师心灵世界及其与学生心灵世界的交互影响与完善而展开,这一崭新的角度拓宽了教师理论研究。如:他把教师的社会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高度,突破了“教师是知识传递者或者连接人类文化的桥梁”的传统看法,深化了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他把教师内在的心灵完善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以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知识和能力为主的局限,拓展了教师教育理论。尤其是他对教师素养的认识具有相当的深度。如,把教师充分了解自我作为教师素养的首要问题,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素养结构的框架,把教师对自身深层的心灵因素的全方位洞察作为教师的必备素养。他明确真正的教育爱必须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谨防对理论的依赖及自身的主观意愿束缚学生,这弥补了已有的对教育爱探索的不足。他强调教师要避免成为权威、要追求心灵完整自由,填补了已有的教师素养研究存在的空白。他对教师要以教育为天职的认识,深刻揭示了真正的教师是发自内心地为了人类的发展与孩子的心灵需求而献身于教育的,教师的生命价值在教育中实现,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教师奉献与幸福的统一关系。

其次,质疑了某些不言自明的教师观。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该是完美的”,而克氏的思考告诉我们,教师首先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情感,有自己的困惑以及时代和文化背景带来的局限,教师只有坦然地直面和洞察这一切,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该是权威”,他则指出教师权威会妨碍学生的成长与社会进步,倡导以诚挚、开放的态度建立平等互促的师生关系,倡导学生因循个性的发展。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身份是先在的”,而他认为教师只有不断的自我反思与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含有“教师是去成为教师”的意味。这些见解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理论探讨价值。

2、实践意义

首先,能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如,他对于教师的社会作用及教师应以教育为天职的探索,有助于教师深刻思考自身工作的意义,反思自己的职业选择,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从而以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事业。他对于教育者必须受教育的独特认识,有助于教师深刻体会自我心灵世界的完善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从而把社会对教师的规范要求与自我心性的澄明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对于教育者必备素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自我反思和超越,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其次,有助于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克氏深刻地揭示,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戕害学生心灵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自身的心灵问题。这能够使教师积极反思发现自身教育行为,克服由于自我工具化、行动机械化、模式化、过分依赖理论等造成的偏差与失误。例如,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很少去关注每个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多种需求;有些教师在“为学生好”的“爱生”招牌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剥夺学生的自由思考与选择的权利,甚至不惜伤害学生的自尊;有些教师仅仅以教育理论或学校认定的标准来统一规范和要求学生,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等等。他坚决反对教师成为权威的观点,能够引发教师辨证地思考传统的“为人师表”的意义,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同时,他倡导教师必须了解自我,有利于扭转一些教师“只管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的“工具化”心理倾向和工作方式,从而走出把“作为教师的我”的教学世界和“真实的自我”的生活整体世界割裂的“无我”、“浅表”、“孤立”的职业生存状态。

另外,有助于教师完整健全的专业成长。他以教育改造人类心灵,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平、安宁的世界为立足点来考虑教师问题,要求教师以自身完整、自由、美好的心灵关照学生心灵成长。他的认识拓展了教师教育实践的内容,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合理的要求,有助于使教师从工具化的外在要求的专业成长中解放出来,以完整的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总之,克里希那穆提以其独特的智慧为教师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资源。笔者仅仅是管窥其思想之一斑,其内在的精华须深入体味并加以实践,这对于充实和完善教师理论,改造和优化教育实践,提升我们的教育品质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 参考 文献 ]

[1][印度]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印度]克里希那穆提.心灵自由之路[M].廖世德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5.

第三篇: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浅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3.浅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

4.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

5.用职业教育心理学指导大学生择业

6.师生人际关系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问题

7.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启示

8.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9.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10.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

11.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

12.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1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14.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

15.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16.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

18.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

19.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0.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

21.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2.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23.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24.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25.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27.中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8.中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29.从青少年自杀现象看学校的生命教育

30.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篇: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4-6岁儿童二级心理状态理解与亲社会推理发展及关系的研究 4-6岁幼儿分享行为中言行一致的研究

Stroop干扰下的反应竞争与工作记忆的关系

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图-词Stroop效应

不同呈现时间颜色材料内隐学习的实验研究

不同风格的音乐对A、B型人格的生理影响

不同风格民乐对不同心理韧性人群的生理影响

不同工作记忆容量大学生的选择性注意控制

不同难度材料记忆任务中的部分线索效应

不同年龄学生词切分特点的研究

不同情景下语义刺激搜索的眼动

不同情境下小学儿童对说谎与说真话的道德评价

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学业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对于奖惩线索的生理反应

不同认知风格与内隐、外显记忆关系的研究

不同条件下基于颜色的Stroop效应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不同效价的奖惩线索对不同焦虑水平的被试的生理指标的影响 不同性别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不同性别左、右利手者心理旋转能力的比较研究

不同知觉负载下大学生和老年人选择性注意中的优势反应抑制 不同自信水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比较

成人阈下情绪图片的启动效应研究

呈现方式对干粉灭火器学习效率的影响

城市老年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学业成绩相关的研究 初中学生内隐智力观的研究

初中学习落后生学习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创伤后应激障碍个案研究

从推理角度解读虚假广告实现“说服”的内部机制 大学教师工作投入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矮负面身体自我者的认知加工偏好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差异性研究

大学生对手机外观喜好的差异研究

如需以上论文,请联系QQ1549984848

第五篇: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2010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

1.(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2.(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与情绪调节 3.1~3岁幼儿言语发展研究

4.2~5岁儿童在不同情境中对“大”与“小”的理解 5.IAT范式下自尊内隐性的再证明

6.贝多芬的自我实现——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自我实现理论来分析贝多芬 7.背景色对文字识别的影响

8.本校大学生对心理类公选课的选课需求调查 9.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有效性的关系 10.变态人格评估研究

11.不同人际自信水平的大学生交往归因的研究 12.不同水平自尊者的自我妨碍研究 13.不同运动经历人群的内隐序列学习能力 14.不同自信水平的大学生交往能力的研究 15.策略型学习者情绪特征研究 16.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

17.成败归因方式与性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18.成功情境下的归因模型

19.成就动机对自信与A型行为关系的解释作用 20.成就动机和性别对风险倾向的预测作用 21.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 22.城市(或农村)人口生活满意感调查 23.城市居民幸福感量表的初步编制 24.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 25.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26.城市小学生自尊相关因素分析 27.城乡大学生人格开放性的差异

28.城乡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对比研究

29.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30.初中生的心理需要 31.初中生多重问题行为调查

32.初中生心理问题早期干预的对照研究 33.初中生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34.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的关系 35.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 36.从民歌分析中国人的社会心理 37.从早期教育看中国人性格的成因 38.从众行为的时代特点研究

39.大、中、小学生电子游戏行为的特点研究 40.大、中、小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41.大、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42.大、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43.大、中学生价值观调查 44.大、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 45.大五人格特质的界定与争论 46.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 47.大学女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48.大学生成就动机、成就目标与职业信息及抉择的相关心理分析 49.大学生成就动机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系 50.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除途径分析 51.大学生挫折应对的方式与积极引导 52.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心理发展 53.大学生的婚恋观的调查研究 54.大学生的理想特点与教育

55.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56.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研究 57.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 58.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59.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择业取向的关系研究 60.大学生的择业挫折及其应对策略 61.大学生的尊重观念研究

62.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63.大学生家庭观念研究 64.大学生交往焦虑与心理健康

65.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研究 66.大学生可能自我与压力应对 67.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

68.大学生亲子依恋与情绪稳定性的研究 69.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 70.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 71.大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72.大学生人格与成就动机关系初探 7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调查 7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75.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76.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与调适的研究

77.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78.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

79.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80.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焦虑的关系研究 81.大学生思维风格与学习方式的相关研究 82.大学生同学关系对情绪影响的研究

83.大学生同学关系行为与教师相处行为的调查研究 84.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调查 85.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综述 86.大学生网络行为个案调查 87.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

88.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89.大学生心理成长与自我治疗个案分析 90.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综述 91.大学生心理困扰的原因调查及分析 92.大学生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93.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94.大学生学习焦虑的原因与调适 95.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

96.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 97.大学生学习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与对策

98.大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对策

99.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100.大学生业余爱好及原因分析 101.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的编制 102.大学生依恋状况的调查研究

103.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104.大学生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 105.大学生择偶观的心理学分析 106.大学生择业观或择业心理的研究 107.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

108.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研究 109.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研究

110.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11.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12.大学生自我和谐与自评症状的相关研究

11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14.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15.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 116.大学生自信心的调查研究

117.大学生自信与成就动机、综合测评成绩的相关研究 118.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9.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120.大学生自尊与内外激励偏好的关系

121.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122.大学宿舍人数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 123.大学文化、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124.大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人格现状分析 125.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 126.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127.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发展特点 128.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尊发展特点 129.当代大学生爱情态度差异性研究 130.当代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与特点

131.当代大学生大男子主义观念研究 132.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 133.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中的心理问题 134.当前大学生择业倾向调查 135.当前青年择业倾向调查 136.当下大学生压力的来源及对策 137.道德认知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138.对当代大学生生逃课现状、原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139.对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干预策略研究 140.对当代大学生自杀动机和原因的调查 141.对当代大学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调查 142.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143.多元统计分析与心理学研究 144.儿童(青少年)阅读兴趣调查 145.儿童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满意度研究 146.儿童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认知研究 147.分解组合题型训练对自己身心的影响 148.辅导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149.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 150.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151.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152.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的关系 153.高教育收费引发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154.高师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 155.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初步研究

156.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离职意愿的研究 157.高校社团管理现状调查 158.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

159.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成就动机、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160.高中生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161.高中生自尊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162.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

163.个性与智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164.工作记忆与问题解决的重要 165.工作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166.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进展 167.工作倦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68.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169.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170.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

171.关于边远落后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的思考 172.关于初中学业不良者学业求助特征及相关研究 173.关于归因的两难推理的研究 174.关于归因的偏误的文化特征研究 175.关于教师的压力及压力源的研究 176.关于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

177.关于教师节商家促销活动的调查报告 178.关于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思考 179.关于贫困大学生自尊心态问题的探析 180.关于社会偏见的研究

181.关于态度改变模式的时代特征的研究 182.关于厌学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183.关于影响人们对他人作判断的主要因素的研究 184.管理者人际沟通能力结构的研究 185.管理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86.归因理论与成就动机的激发

187.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语言能力缺陷的初步探讨 188.汉字的文化心理分析 189.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 190.霍妮对弗洛伊德的批判与继承

191.积极心理学对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92.积极心理学述评

193.绩效反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94.绩效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195.绩效评估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196.激发认知兴趣,培养探索精神的实验研究

197.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了解及支持度

198.家庭功能知觉的亲子差异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

199.家庭健康心理研究(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离异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子女等)200.家族式企业的领导行为研究 201.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式 202.健康心理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203.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 204.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研究 205.焦虑心境的人格因素探析 206.角色投入研究进展

207.教师的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208.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与一般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209.教师对中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影响 210.教师激励风格与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 211.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研究 212.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213.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师资培训 214.教师职业角色的研究 215.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216.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评估 217.借读生与正取生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比较 218.近年来我国有关儿童元认知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219.进化心理学述评

220.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221.竞争行为与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222.军校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223.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分析 224.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225.空间注意和客体注意的机制 226.控制错觉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7.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

228.乐观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29.领导_成员交换理论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230.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的关系 231.领导者信任理论述评

232.流动儿童心理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

233.略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承继 234.论“自我实现说”的思想渊源 235.论大学生自主创业新思维 236.论儿童品行障碍的早期预防 237.论青春期性心理特点与性教育 238.论青年的焦虑及其调节

239.论青年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240.论青年情绪情感的和特点与心理卫生

241.论青年身体发育特点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242.论青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如何发展青年的创造力? 243.论青年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244.论青年自尊心的特点

245.论我当代青年道德发展的特点 246.论我国当代青年道德发展的特点 247.论我国当代青年人生观的特点 248.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关系 249.论心理变态的预防模式 250.论心理学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251.论心理学的文化基础 252.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253.马斯洛自我实现观评析──兼论实践在自我实现中的决定作用 254.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其价值分析 255.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56.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 257.某一中国历史名人(如孔子)的个性分析 258.母亲主观感受与母子依恋水平的关系研究 259.目标承诺研究进展 260.内外向性格与成就动机 261.内隐记忆研究 262.内隐人格理论述评

263.内隐社会认知新范式—IAT 264.男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成分对比 265.农村高中生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

266.农村中学初中生自尊、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267.农民幸福源问卷的初步编制 268.女性更年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69.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

270.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 271.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与自尊的调查分析

272.贫困大学生自尊、自我控制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73.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因素 274.企业职工对岗位角色的认知

275.企业组织氛围与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 276.汽车驾驶员的心理素质评估方案研究 277.浅谈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自我概念的建立 278.浅析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279.亲子关系与儿童心理和谐的相关研究

280.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 281.青年大学生自信的理论建构研究

282.青年的自我评价成熟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 283.青少年青春期心理调适对策研究 284.青少年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285.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286.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及预防策略 287.青少年信仰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88.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289.青少年烟酒滥用与自尊、焦虑、抑郁的关系 290.青少年颜色偏好发展研究 291.人本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述评

292.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293.人格的特质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294.人格与工作匹配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295.人格中的动机研究取向述评

296.人际关系问题的有效咨询途径探讨 297.人际关系优劣的归因研究 298.人际互动的日常应激研究 299.人际交往的年龄特点研究 300.人际交往的性别特点研究 301.认知方法的理论基础的分析

302.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303.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304.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进展 305.认知心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306.上下级沟通对工作应激源-应激的调节作用研究 307.少年劳教人员人格类型与自尊及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308.社会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角色的期望研究 309.社会时尚与人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310.社会适应性的决定因素与心理机制的研究 311.社会文化与心理变态之我见

312.社会压力的种类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

313.身心协调能力训练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 314.生活价值观的代际比较 315.生态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316.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317.胜任特征研究进展

318.师范院校学生对选择教师职业的态度 319.师生关系对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320.师生关系与初中生学校适应性

321.师院贫困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322.师院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323.师院学生需要结构的初步研究

324.试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关系

325.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自尊水平及应付方式的研究 326.双语问题的研究

327.私立和公立中学教师生活压力的比较研究

328.四种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

329.谈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330.谈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素质 331.谈中国饮食文化与心理健康

332.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影响作用 333.同伴关系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334.图式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335.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336.团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效率研究 337.团体决策研究进展

338.团体效率与个人表现的相关研究

339.完美主义自我展示量表的修订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340.下岗职工人格特征、自尊与社会支持特点 341.现代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的困境 342.箱庭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43.小班化小学生自信心研究 344.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 345.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346.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析与研究 347.校园暴力事件调查

348.校园文化对社团管理的影响

349.心理测量工具在心理辅导中的正确使用 350.心理契约研究述评

351.心理实验的逻辑在心理学方法中的作用 352.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述评 353.心理学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作用 354.心理学数量化方法的优缺点评估 355.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356.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动机研究(如成就、归因等)357.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 358.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和研究 359.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与研究 360.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361.心理研究中的现象学与实证主义方法论

362.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调查及与美国相关调查的比较 363.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364.行为主义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365.行为咨询理论的异同比较 366.幸福认知的理论实验研究 367.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

368.性别岐视的现状及成因的相关研究 369.虚拟团队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370.需要层次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作用 371.学生身心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探究 372.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373.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374.学生学习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学习动机、策略、考试焦虑、学习困难等)375.学习观念及其作用的调查研究 376.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

377.学校健康环境研究(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组织氛围等)378.学校心理辅导方法的比较研究 379.学校心理辅导评估技术探讨 380.学校心理辅导研究进展综述 381.学校心理咨询发展与现实应用 382.学业不良学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383.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启示 384.亚健康状况人群的身心状况分析 385.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 386.依恋及其评估方法概述 387.依恋理论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388.乙肝病毒携带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389.应对方式实验研究

390.应对压力的社会心理策略研究 391.影响青年人生观形成的心理因素 392.影响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因素探讨 393.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394.有关儿童游戏与智力发展的研究

395.有关中小学教师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396.有关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 397.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398.幼儿亲子交往方式与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关系研究 399.语言对记忆加工过程的影响 400.语言和人格判断关系的研究 401.语言和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

402.语言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关系的研究 403.语言和选择性注意关系的研究 404.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 405.员工角色模糊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406.员工招聘与培训的相关研究 407.员工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应用 408.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409.早期经历与特殊经验对心理学家的理论建构的重大意义 410.择业与生涯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

411.支持型领导行为在工作压力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412.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413.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

414.职场健康心理研究(职业性格、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压力、职业自我效能感)415.职高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调查

416.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 417.职校生自我和谐与自尊水平调查研究 418.职业价值现调查 419.职业决策心理机制研究 420.职业培训中心理学问题 421.职业生涯高原研究述评 422.职业心理素质的诊断与评估 423.职业兴趣测验的SDS的修订 424.职业指导课程设计的初步构想 425.智力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426.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及工作压力状况调查研究 427.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428.中国青少年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分析 429.中国人“代沟”的心理研究 430.中国人的教师观与学生观调查

431.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 432.中外学校心理辅导比较研究 433.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 434.中小学生宣泄方式调查研究 435.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 436.中小学生中“擂肥”现象的调查

43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压力及压力源的研究 43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研究 43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

440.中学班主任的人格特点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44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442.中学教师元认知的实证研究

443.中学教师职业承诺及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444.中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调查与培养 445.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研究

446.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447.中学生的意志力训练方案

448.中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研究 449.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 450.中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期望调查

45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态度及需求的调查研究 452.中学生对友谊的认知研究

453.中学生家庭氛围与亲社会行为联系的研究 454.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学习焦虑的相关研究

455.中学生焦虑障碍与认知倾向、D型人格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456.中学生角色期望研究

457.中学生考生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 458.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查研究 459.中学生理想状况调查研究 460.中学生人际冲突研究

461.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特征研究 462.中学生问题行为多视角评估的构想效度 463.中学生闲暇时间自主活动研究

464.中学生心理契约与学习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465.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特征及矫正策略 466.中学生学习效果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467.中学生印象管理及其影响因素 468.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焦虑研究 469.中学生职业分流的心态调查 470.中学生中欺负行为的个案调查

471.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472.中学生自我肖像概念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473.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 474.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475.中学生总体幸福感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476.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的配备情况调查 477.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析与研究

478.中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479.自尊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480.自尊结构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481.自尊权变性的概念、性质和作用及其研究展望 482.组织不公正及其效果研究述评 483.组织承诺的研究现状

484.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485.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进展 486.组织气氛与员工参与的关系 487.组织信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488.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489.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490.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研究

49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编制及常模制定的研究 49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49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494.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实验研究 495.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预警系统与干预模式研究 496.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497.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学生风险评估与应激反应

498.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学校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目标、措施及途径等 499.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学校管理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500.学校危机管理模式和策略

501.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学校预警系统和干预模式

下载心理学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1 / 7 2010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 1.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2. (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与情绪调节 8. 本校大学生对心理类......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2010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 1. (......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中,心理学能够引导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我们看看下面的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吧!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摘要:帮助从业人员分析员工的行为思维。本文将从人力资......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重视对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同时,教学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心理建设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可以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

    关于心理学毕业论文(合集五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心理学毕业论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对青少年心理障碍......

    教育心理学毕业论文[合集5篇]

    浅析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 09地理科学 摘 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教师素质不高;办学条件差 等。提出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加强村......

    大学生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大学生心理学毕业论文,请参考!大学生心理......

    色彩心理学毕业论文(精选五篇)

    导语: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形成心理颜色视觉感。以下是小编整理色彩心理学毕业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在色度学中,颜色的命名是三刺激值(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