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3 00:0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毕业论文】》。

第一篇:论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毕业论文】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

学号:2104223

论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作者:刘兰 指导老师:任其平

摘 要: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各要素,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由于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必须要考虑其中师生互动的要素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教学设计的研究就与学习理论密不可分。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个阶段的演变。它们对教学设计的发展影响极大。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设计 心理学 学习理论

一、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学设计呢?有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教学设计是一个操作程序。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并且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第二种观点: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目标,制定决策计划的教育技术学科。第三种观点: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怎样给教学设计下一个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的定义呢?综合教学和设计的概念我们可以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各要素,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计划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制定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媒体,计划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检查教学目标,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收获。它不是力求发现客观存在的尚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换言之,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

二、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

学号:2104223

1、教学设计研究的范围

从所看到的材料分析,目前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趋向于从多个研究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的问题。其 共同特点是把它看作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体,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因此,当今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性质的界定和理论基础。不少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而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活动,它需要考虑系统与因素、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状态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综合设计;教学设计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取向,它需要对引发教学的活动进行估计,而这种估计又是评价的标准;教学设计以学习和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或教学媒体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形成有效率、有成果、引人入胜的教学;教学设计坚持目标、教学和评价的统一;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等。

(2)教学设计如何考虑以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学习环境的问题。

(3)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如共同点与差异性、变化与稳定的特点以及先前学习及训练等)进行构思的问题。

(4)学习任务如何定位的问题。如怎样精确地安排学习的份量,认真地分析并确定必要的学习任务,对学习时间损耗量的估计,学生必须预先具备哪些学习技能和知识。

(5)学习评估的问题。如学习评价怎样以教学系统的目标为指导,运用专门的技术来保证评估的充分性。评估设计通常要权衡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等。

(6)教学策略的问题。主要包括对微观和宏观水平上的学习提供一个框架,怎样更有发展性地、适应性地依据任务、背景和学习者特点采用策略,围绕教学因素或活动来组织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策略的体系。

(7)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根据不同学习任务(如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技能发展等课程内容)特点,并以不同类型学习、认知要求选择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设计。

(8)不同教学媒介的特点及情景分析。主要包括不同学生群体所形成的环境与任务特点、学生特点和学习背景相关的教学管理策略的潜在因素分析。

(9)如何利用教学传输中媒体的变化形成知识发生过程,完成从简要的教学计划向有形的教学材料的转变。

(10)教学评价问题。主要研究形成性评价(即把教学评价作为设计和拓展过程的一部分来进行)和总结性评价(即对完成教学效益情况所做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功能,等等

2、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

教学设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高质量、低成本、迅速地加以完成。质量高、成本低、效益好往往是评价设计好坏的标准。但在现实情况下,三者难得其全。一般说来,成本低、完成快的设计往往效果不好;完成快、质量高的设计,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

学号:2104223 成本往往不低;而质量高、成本低的设计往往又不能很快完成。因此,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适当性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设计中各种因素怎样组织成最优化的教学系统,设计怎样做到结构与功能的吻合、过程与状态的一致,这一直是教学设计者讨论的焦点。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资源、关键性、责任、期望或要求等要素如何影响设计的过程。所谓资源是指人和物的资源以及时间怎样利用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需要评估、学习者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传输、形成性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所谓关键性是指对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实施效果的因素作预期估计,如教学活动中潜在的负面影响、教学结果的同质要求、必须预先具备的主要技能和知识等等;所谓责任是指对教学设计中涉及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教学传递手段及课堂管理等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进行说明;所谓期望或要求是指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教学资源的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方案。至于教学设计各种因素的权重怎样确定仍无一致的看法。

我国教学设计领域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过时的行为范式所提供的学习模式清晰而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各种认知学习理论研究旨趣的不同,使得认知范式看上去有些混杂不清,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而严谨体系。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般趋势从理论、技术、基础三个层面加以概括。从理论层面上,建构主义认知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知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从技术层面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从基础层面上,教学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其国外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前景的展望相信会有助于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从概念上说,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技术”,我们通常会把技术与设备或设备的使用联系起来,如计算机技术。但当技术的应用及其方法产生时,往往也包含了过程和思想。从技术发展史来看,在一种新的或令人兴奋的装置或系统运用和发展时,其思想、概念、模式、理论等与它的形态相比要重要的多,所演化和出现的新技术,就是应用这些思想、理论的结晶。因此,新的产品形态的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学习环境,录像、通信和其他媒体的发展和应用确实为教学设计带来许多方便,但过程技术的成熟,对教学设计更为综合化、整体化和及时反馈与调节更有帮助。

三、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的;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由于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所以就必须要研究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从总体上看,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阐述关于人类如何学习的理论,包括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它经历怎样的过程,它有哪些规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等问题。它既是教育心理学的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

学号:2104223 基本理论,也是研究和应用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目的是让人们凭借有关理论,探讨如何增进学习者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学习环境的特点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现就有关学习理论的三种形式加以陈述。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研究者能够根据提供的刺激来预测或控制学习者的反应。行为主义者强调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对学习者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强化,有利于学习行为的获得。其基本观点是把学习看作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就一般而言,他们都把环境看作刺激,把伴随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他们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当代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认为,一个有机体主要是通过在其环境中造成的变化来进行学习的。所以,他认为行为才是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对有机体有什么刺激,有机体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强化反应可以增强有机体的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确定教学起点行为程序教学的步骤是:首先,确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其次,小步子呈现信息,将刺激物比如教材分成许多个小片段,依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一步步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两个步子之间依次增加的困难是很小的;再次,学生对刺激物作出积极的反应和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及时的反馈。假如答案是正确的,教师给予奖励或者表扬以示强化,鼓励学生有信心去解决下一个问题;假如答案是错误的,教师指出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解决,一直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

程序教学设计能够成为有效的教学设计。第一,学习行为是一个有次序的过程。通过小步子教学,安排一个学习环境,一步步地呈现教学资料,从而将行为引导到预期设想的状态。第二,程序教学的整个教学设计处于一个不断修改而渐趋完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作出的反应判断问题的难度和作出适当的修改,如果该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所在,则证明这个问题超出学生应有的水平,就得对该问题作出分析和修改;另外,导致学生疑点的不一定是该步骤,或者是前一个程序,通过不断的修改,使得以后的教学和学习在该点上不会遇到相同的问题,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完善。第三,学习者可以自定学习步骤,传统的课堂教学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将所有的学生定位于中等水平。实际上,“快”的学生被拖下来,“慢”的又被拉得太快。而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而且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停下来做思考。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和学习能力的增强,逐步增加学习材料的难度。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对教育实践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应看作是反射。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操作行为是由人自身发生的。应答行为包括所有的反射在内,如用针刺激一下手,手马上就会缩回来;当遇到强光时,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

学号:2104223 眼睛马上就会收缩等。而操作行为由于一开始不是与已知的刺激相联系,因而是自发的行为,如唱歌,开车,打电话,上网等,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由于斯金纳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能够给教学带来改观,但是它的局限性必然会被另一种学说代替。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单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逐渐受到批评。在这个背景下,加涅吸收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观点,在分析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折中的学习理论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从加涅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可以知道:学习行为不仅仅是外部环境作用于个体而实现的,个体获得学习还有复杂内部心理过程在起作用。因此,获得学习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对外部输入的刺激作出反应,而是“发生一系列有序的信息转换或加工”的过程。综合来说,认知理论主张学习的获得依赖于外部条件的刺激和内部心理过程对这个刺激的加工。加涅认为学习应遵循这样一个步骤:学习者从外界环境中接受刺激,这个刺激激活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外界信息进入感觉系统转变为短时记忆。此时,没有被复述的信息只能短时储存,20秒钟左右便消失;被复述的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被长期储存于人脑中。当需要信息时,可以通过检索提取信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实质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的某些观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使学习者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并充分阐明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新知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无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对教学设计而言,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学习内容和所提供的材料的研究上,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通过应用多种教学媒体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它强调学习并非是盲目的,而是有意识的,是通过的主观作用实现的。该理论偏重知觉和经验完形性的研究,用综合的方法注重全体的特征,认为个人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不是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加涅等人为我们如何分析教学系统做出了范例。其实分析教学系统的过程就是分析教与学的过程。加涅认为学习是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而教学则是达成这种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学必须以学习者内部的学习条件为依据,合理安排外部学习特征。加涅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教学应以学生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学为起点,以学论教。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智能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分析学生怎样想而不是关他的理论尚存在不足之处。

被提取出来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反应生成器,从而产生反应。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

学号:2104223 注教师怎样教。因为教师的教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这为我们正确认识教与学关系提供了合理的认识。

加涅的教学设计思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他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是对人脑内部认知过程的一种间接研究,连他自己也认为这种理论存在“如何发展学习者内部认知图式的解释不力”。因此基于认知主义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也要受到批评,一种更加完善的教学设计便成为必然。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因此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并不是把知识机械地搬到脑海中,而是以原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对新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题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角色转向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有赖于创设能提供真实情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和师资设备等硬资源,而且为学生提供真实社会活动社会协作等软资源,由硬资源和软资源中的各个因素组成的融合体。其中软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部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通过协作和会话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书教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式学习和对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不免有一定的激进,但由于学习者总是以个人独有的方式建构事物意义,因而对新知识的学习而言,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正好能弥补的知识理解的不足,从而使知识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深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促成了教学设计理论的诞生。斯金纳用自己设计教学机器来研究学习行为,并且用实验结果来验证他的假设。程序教学设计对教学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某些不足之处而阻碍了教学设计的发展,教学设计不得不吸取其他学习理论作为其基础。于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养分,它的教学设计取代了行为主义阶段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但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缺乏可操作性,受到了来自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挑战。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诞生是伴随学习理论而诞生的,也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而日趋完善。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

学号:2104223 在教育为本的今天,教学设计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重视教学之前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的精心的谋划,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设想,然后按照规划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尽管各种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不可否认教学设计必将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葳,王大为.教学设计的认知心理学基础[J].宁波大学学报.2000/4.[2]付建中.心理学教学设计探索[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1.[3]徐银燕.教学设计的概念以及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J.R.Anderson.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2nd ed).San Francico:Freeman.1985.On Instructional Design Psychology Foundation

Auther:Liu Lan Director:Ren QiPing

Abstract :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and the elements, with the known laws of teaching creative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s.As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argeted at students, which must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lement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This instructional design study and learning theory are inseparable.Learning Theory experienced behavior, and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Teaching them to design a grea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Among them,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highlights the main students,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ult in the status appears to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Key words: Instructional Design Psychology Learning Theory 7

第二篇:心理学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06级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方向)高姜明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特点:消费内容的多样性、消费的差异性、消费的超前性,以及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个性、家庭、文化、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的措施,包括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理财理念,培养其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组织活动以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a bit of special consumer groups who have a relatively unique consumption psychology.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nsumption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diversity of consumer content, the differences in consumption, the precedence of consumpti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nclude personality,family,culture,social environment.On this basis, th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which can train the healthy consumption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consumption idea and healthy consumption consciousness, to have the financing idea,to have the ability to use the money in the correct way.Organizing activities to guide students to have the self-dissection and reflection.on bad conseumer pasychology and behavior is another measure.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onsumption psychology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急剧的膨胀,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就消费心理而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追求高品位生活而产生的新的消费观念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分析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新的消费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

1.1消费内容的多样性

就目前来说,学习、情感、通讯、体育、休闲娱乐、网络是大学生消费的六大热点。其中,学习消费一方面是大学生为考级、考研、考托福、学电脑等让自己“升级”而参加的各种培训班、速成班所花费的费用。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们早早地就为以后参加社会工作而努力奋斗,始终都勇敢地站在知识化生存的最前沿,而报各种培训班却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另外,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作业本和日常学习用品外,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籍也花费了不少的金钱。另一方面是近年来“考证热”在各类院校悄然兴起,注册会计师、律师、国家公务员、国家英语等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自然不菲。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便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宁波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必考科目外,在校大学生中有超过73%的人还准备考取其他方面的资格证书。

情感消费其一是恋爱消费。爱情是校园永远的话题。爱情消费自然成为了不少大学生一笔不小的经济开支。大学生谈恋爱已经不再停留于精神恋爱层次上,物质利益的刺激已经成为增进感情的必要手段之一。比如,恋爱中的男孩怕女孩笑他小气,于是在吃饭、泡吧、唱卡拉OK、看电影时一般都会抢着付钱;碰上生日、情人节等也少不了买束鲜花,送点小礼品。另外,还有的恋人不在同一个城市读书,那么他们就只有通过电话、书信传情了。一项调查中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 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其二是人情消费。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来往越来越密切。但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大学生人情消费有蔓延之势。同学过生日、入党提干、比赛获奖、评上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视为不够讲人情;请客者档次越高,被请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包袱”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通讯消费方面,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一方面是通讯设备器材 的消费,也可以称之为“高科技消费”,即时代发展使追求时尚潮流、炫出真我风采的大学生对手机、CD、MP3、电脑、数码摄影机等现代高科技产品情有独钟。现在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配有手机,而且都是名牌,价格不菲,一般在1500至3000元之间,确实可以称之为“高消费”了。另一方面则是通讯费用的消费。据调查显示,在移动通信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50元的占26.5%;51~70元的占23.5%;71~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也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有资料显示,物质性消费占了大多数,例如运动服装、球、球拍、运动饮料等。最多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服装费用;其次是伴随运动的饮料费用;第三是体育器械费;第四是场地器械租用费;第五是比赛表演门票;第六是体育报刊、图书音像费用;其他(如体育医疗等)列最后。

休闲娱乐消费其一是旅游消费。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多,旅游这一新的消费热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旅游消费近年来掀起了一阵阵的热潮,吸引着很多大学生在假期结伴出去旅游或访友。这既可欣赏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又能享受各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使身心得到了锻炼,又开阔了视野。因此,旅游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消费行为。来自广东的调查显示,70.4%的大学生在假期参加过旅游;40.4%的被访学生平均每次旅游花费在800元以上,其中花费在1500元以上的占34.9%;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66.7%,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其二是娱乐消费。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相当可观。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开PARTY„„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也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如一部《泰坦尼克号》就足以让大学生增加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这部电影的门票最低10元,最高80元,很多大学生看了不止一遍。

网络消费方面,在校园文化不丰富、文艺活动缺乏活力而社会各种流行文化、信息网络发展的诱惑下,上网成为他们打发时间、消磨无聊的好办法。由此,网吧就成了大学生的天堂。现在的“网虫”一般分三类:一是求知型。这类“网虫”主要是那些“考研族”上网查资料,他们做客网吧的时间不多,一周三、四次,3 花费不过10元。二是“聊天型”。这类人有事无事就爱在网络里遨游、聊天。也有很多女生每周末就去上通宵网,跟数不清的新朋老友叙旧,一个晚上也上不了10元。三是“游戏型”。这类人是标准的网虫。此外,许多大学宿舍已被网络覆盖,在宿舍上网已成为时尚。有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生每周上网达5个小时以上;有10%的学生每周上网达15个小时以上;更有甚者是经常晚上包夜泡吧。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消遣:QQ聊天、下载流行音乐、网上电影和网络游戏等。调查显示,90%的学生上网仅仅是为了聊天或打游戏,而上网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的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月均上网费超过50元,最高达200元以上。1.2消费的差异性

消费水平的不平衡性。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由生源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地区间、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家庭收入的不平衡,这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来自城市大学生的生活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第二方面是由于年龄和心态的变化导致的消费差异,年级和专业的不同,也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调查数据显示,文科学生的资金来源平均水平高于理科学生,原因是文科学生与社会的交流较理科学生更多,而理科学生的学业则较重,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分配给了学习,而留给社会活动的时间则相对较少。

消费心理的差异性。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的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广博的知识面使其在消费时注重知识性;对新鲜事物热衷并乐于尝试,使其在消费的同时注重时尚性、潮流化,强调新颖美观;由于个性独特,思想起伏,在消费时会情绪化,即兴购买、冲动性的购买代替计划性的购买;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强烈的表现能力,使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消费行为的复杂性。消费行为是指人们消费资源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消费行为是与消费者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相联系的。由于每个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不同,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出复杂性。1.3消费的超前性

目前,“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现状呈以出消费贵族化和崇尚名牌的特征。品牌商品不仅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随着科技高速发达,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人们而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代表的“质量”的权威性,“价格”权威性,以及品牌的“文化”权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而从另一方面考虑,超前消费即指消费水平超过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现象。大学生消费的超前性有时就会变得盲目,不利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2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一方面,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另一方面,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从一些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2.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 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2.4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有人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月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6%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29%的同学在360元~520元之间,这属于中等水平,还算过得去;有近35%的同学在53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了,手头稍为宽泛一点。有近15%的同学在860元~1350元之间,这就比较自由了。还有5%的同学月消费1360元以上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

3.1个性的影响

气质反映着大学生的活动方式,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并在其购买行为中充分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购买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由于大学 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消费行为存在冲动性和模仿性。在受外界环境的剌激和诱导时,消费动机存在时尚性和从众性。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表现出冲动性、个体差异性、外控性、盲目性等特点。3.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过程中,自身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对其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有一定影响。同时,大学生从家庭主要成员(主要是父母)那里学到了消费行为,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消费行为。3.3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历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成为改变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传统消费。传统消费是人们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是社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特殊产物。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抑制自身的消费行为,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能会趋于活跃。(2)流行消费。流行消费是社会生活水平常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由于它具有新潮、现代等特点,能让大学生产生对流行消费趋势的追求。(3)媒体舆论。媒体舆论的宣传效应无疑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又一文化因素,它无可否认地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媒体舆论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指向新商品和新服务。

3.4 社会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是一座强大的磁场,其影响无所不在。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消费,更加剧了这种攀比之风。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高消费行为被一些分辨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当成时尚,而过度的广告宣传更让人头晕目眩,也让高消费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种子,网络又给予学生许多不正确的暗示。大学校园周边的风气以及各类设施、场所等,对大学生群体都有着强烈的社会化影响。

4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4.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 第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因此,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矫正攀比心理,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第二,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具体、生动、形式性强的特征。因此,存在学校教育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子女观念,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应从各方面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材理念,要做到该严格的就要严格、该监管的就要监管,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以及风险意识教育,开展消费道德理财教育,积极改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进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第三,强调“合理与适度的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念。合理消费是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保证大学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不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消费。我们要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现象,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等浪费现象。应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约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在大学生中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行为。

4.2要注重消费与市场基本理论的教育,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营销等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商。应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学会和银行打交道。理财专家认为,大学生最基本的理财首先应从如何同银行打交道学起,不要以为去银行仅仅是取钱和存钱那么简单,即便是简单的存款,也能从中学到不少理财知识。通过和银行打交道,大学生可以了解最基本的金融常识、ATM机和信用卡的一些服务功能,学习如何独立理财。大学生小李每个学期的生活费都是一次性带足的,原先小李每次都将这笔钱存活期,后来她改变了存款方式,用通知存款代替活期存款,每个月规划好支出费用 8 后定期去银行取现。一个学期下来,小李发现自己的账户比原来多出了不少利息,大呼自己“找到了理财的感觉”。二是开源节流很重要。在理财师的规划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要开源节流的建议,对于大学生来说,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开源和节流同样重要。如今很多大学生都觉得“钱不够花”,最积极的解决办法是设法增加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尴尬。勤工俭学是目前最常见的大学生“开源”方式,协助老师做研究、做家教、到一些公司或企业兼职打工„„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加收入的办法。但理财专家指出,光是开源还不够,关键是要学会如何打理和规划自己的钱财,要学会节流才行。银行理财师建议大学生节流不妨从记账开始。不少大学生兼职后,觉得自己有了收入,花钱开始大手大脚,请客吃饭、娱乐消费等支出直线上升,到了月末或期末,手头依然很紧甚至需借钱“过渡”。理财师表示,不少大学生不是没钱花,而是不会花钱,要每天记下自己的支出,过一段时间后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尝试节省那些可花可不花的支出。如果把这些钱存进银行,还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利息。三是尝试做一些小投资

除了勤工俭学之外,大学生其实还可尝试进行投资。招商银行上海分行零售银行部副主任张娴建议,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尝试进行一些真正的“投资”———如股票、基金定投等。涉足这些投资领域,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演习”。大学生小赵就曾经尝试过在建设银行投资“纸黄金”,小赵学习了一些黄金投资知识后,将自己的积攒下来的压岁钱投入“纸黄金”,由于恰好遇上国际市场上金价不断上涨,4000多元的投资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赚到了2000多元的收益。这次经历让小赵对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更多地关注投资理财这一领域。尽管这些投资相对存款而言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质,但只有通过“实战”才能更好地了解投资市场,为将来步入社会后进行投资积累经验和教训。但投资也要量力而行,不要一开始就投入过多的资金,以免投资失败遭受较大的损失。

4.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 建立机构帮助处理大学生消费投诉;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团讯、系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也可以组织不善于理财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等活动,9 使他们体会到赚钱不容易的艰辛,树立勤俭节约、独立自主的观念。

此外,全社会,特别是相关商家,要努力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环境,在产品营销过程中要体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倡文明消费、反对铺张浪费,讲究消费效率。

参考文献:

[1]梁春华.当前大学生消费热点内容分类探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6,19 [2]钟华华.大学生消费健康的调查和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4:68.[3]廖佳丽,张琳.大学生消费教育[J].科技资讯,2006,25:129.[4]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11:243-244.[5]余琼,余江.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其教育[J].经济师,2005,6:109.[6]蔡红英.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1-132.[7]田风雪.大学生超前消费问题探析[J].教书育人,2006,11:17.[8]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1988.[9]陈金千;;浅论大学生消费[J];江苏高教;1990年04期

[10]熊森根;对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8年03期

[11]张干群;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2]王宝状,张秀明,张根昌,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中国高教研究》 2007年06期

[13]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14]金辉.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论坛,2004,18:143,159.10

第三篇:心理学毕业论文

导语:心理学在各个领域都是应用十分广泛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心理学类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从当今的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向来分析,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建立内心的精神层面的教育方式是社会对如今高等院校主流的要求,一定要实现对以往心理专业教育方式中,对于一些情况矫枉过正的行为的抛弃,从把高等院校学生正面素质的建立这一方面当成学校工作中的重点了,来建立改良教育的工作过程,努力帮助高校学生深入开发本身的潜力。这篇文章利用正面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来分析这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和以往的心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产生的影响等,同时对建立改良心理专业培训系统提出一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价值;对比;构建;人格

一、音乐

我国教育机构所公布的《有关加强一般大学中学生精神心理层面健全教育任务的建议》一文中重点指出“强化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思想健全教育任务是如今在这个时代中一定要整体落实的党提出的教育方案,同时也是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的关键措施,是完成加速高校在校学生整体进步的关键通道,尤其是高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任务的关键构成成分。”能够看出来,发展新型的心理专业方面的教育方式对于高校在校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健全依旧是重点教育任务,是非常关键的。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析

第一,拥有正面向上的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指出,一个个体内心的心理素养并不会给这个恶人自身带来任何额外的能力或技能,然而当内心产生问题的时候,也会促使着人们去改掉自身的缺点,深挖所拥有的无穷的潜力,今儿完成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完成对更加完美的自己的要求。我们能够这样说,具有正能量的积极心里专业可以激活人们内心拥有的无限的潜力,促使人们不断进步来获得更上一层楼的生活质量。根据相关信息能够看出,在人的大脑中,仅仅有百分之五的脑细胞得到了开发,依然有绝大部分的脑细胞还没有得到有效使用,这证明人们进步发展的未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从正面心理专业的眼光来观察人的话,人们在社会中以个体存在时,一个一个的都拥有自身独有的美好的素质,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钻研含有正能量的心理专业,把相关知识和所学习到的运用到对自己品德素养的培养上,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第二,积极心理专业的内容。积极心理专业包含的内容可谓是森罗万象,同时需要从许多不同的层面来分析看待这个专业牵扯的到的情况。首先是正面向上的品质,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书中都把智慧,仁德,勇气,公平,自省,出众几种道德品质糅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同时指出这些品德都是人们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表现,类似于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诚信,包容,有趣诙谐等这些品德则属于上述集中品德中衍生发展出来的,这些衍生的属性同样也为人们的发展发挥了正面的作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构建

第一,为大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开始是教育任务中内核部分的明确,当代的社会空间为高等学校学生带来的是没有条条框框舒服的,能够顺其自然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学生带给了自主化的选择方案,能够自定义自身的发展,但是这种多样性和自主性也导致了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可控,假如高校学生的水平和愿望都很明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遭遇挫折,这说明他在最初也许是一个情绪悲观的学生,因此证明内心情绪是正面向上还是消极停滞的,对一个学生前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然后就是明确教育培训的个体是谁,针对高校学生建立的心理专业的培训目标理所当然是在校的学生,这就和以往的心理培训方式不同,以往只是选取极个别学生进行培训,这就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情绪。第二,从教育内容塑造和强化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情绪。上边曾经指出,正面的心理专业糅合了几种主要的道德品质,也衍生出来了二十余种道德品质的具体细化,因此高等学校心理健全的培训需要适当培养这些品质,并且擅长去观察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品质,用正面的角度来观察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身上产生的心理状况,利用激励的方法来和内心产生问题的学生交流,让他们慢慢放下心中的隔阂,敞开心扉向老师请教,为这些学生设定好以后的发展道路,保证他们内心的健全。然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具有相当水平的教育意义,由于不少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所具备的品德是难以察觉到的,这并非他们没有过人之处,没有本身的特点,只是因为他们并不会去可以展示这些品德,如此也许会导致高等学校的学生习惯了长久以来的隐忍,最终导致自身的特点和内心的思想慢慢流失。第三,构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再者就是自助式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来自于大学生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他通过外部环境来改善被训练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化他们的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极大提升。利用网站论坛、舞台演出、文字报刊等等传播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信息,这些心理健康信息的传播都能激发对大学生的心理暗示,起到一定的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影响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当为这件事负责,主动挑起完成重要社会任务的担子,为在校学生健全内心品质方面带来更大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这个任务,选择建立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手段来开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内心的潜力,表扬他们内心的长处,激励他们进步,可以彻底实现积极心理专业对于当代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为他们健全的内心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

二、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克里希那穆提立足于人的心灵世界的改造和完善, 强调 教育 者是新社会的奠基者,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必须具备了解自我、真正爱学生、避免成为权威、以教育为天职、心灵完整自由等素养。他独特的见解以新的视角拓展了教师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并对教师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克里希那穆提;教师观;心灵世界

Abstract: BEing based on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people's mental world, J.Krishnamurti emphasizes that teachers are the founders of a new society ,they must be taught first and own the quality ofreal teachers, such as knowing themselves, loving students, avoiding becoming authority, keeping mind integrity and free , taking education as innate mission and so on.Standing in a new angle, J.Krishnamurti's special expatiation can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eacher and guide the practice of teacher.Key words:J.Krishnamurti;view of teacher;spirit world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著名的思想家,被誉为“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他认为人类世界摆脱种种危机的真正改变必须从内在开始。以此思想为基础,他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教师观。本文试对他的认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点评,以期有助于我国教师理论与实践的 发展。

一、教育者的使命

克氏认识到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灵受到偏见、虚假的价值观、嫉妒、权力欲等种种限制,这些限制使人内心滋生冲突、仇恨并向外表现为世界上的冲突、暴力等危机。人类要想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消除这些危机,唯有借着智慧与爱,改变每个人的心灵世界,使其从狭隘与偏见中解脱。教育必须致力于造就富有爱心的人,教育者担当着为新社会奠基的使命。他指出,“建立一个和平、开明的社会,其责任主要基于教育者身上”[1](P110)。教师可以超越既有的文化或制度的制约,影响和改变人心,从根本上为改变社会奠定基础。

二、教育者的再教育

克氏还洞察到,现实中教育者往往“已经在某种教育思想体系和某种行动模式中僵化了……将自己纳入某种意识形态、某种宗教,或某种特殊的行为标准中”[1](P116),又常常被自身的问题困扰,内心混乱,而且急功近利,不能着眼于孩子心灵的成长并把它与社会的进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一切必然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并导致混乱和冲突的延续。因此,他认为,“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忧来得更迫切”[1](P116);而且,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使自身开明、独立、自由、智慧和富有爱心,只有自己的“情感和心智都经过洗涤,才能教育他人”[1](P143)。

三、教育者的素养

他认为教育者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充分了解自我在他看来,“自我认识是自由的开端,唯有当我们认识自己,才能带来秩序与和平”[1](P59)。教育者必须“随时警觉,密切注意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自己所受的限制方式,自己的种种活动和反应”[1](P120),这样才能产生智慧,使自己和别人及其他事物的关系有根本的转变,才会走出种种误区,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否则,如同盲人领瞎马,“教育便成了延续混乱和斗争的方式了”[1](P115)。

当教师决定从事教育时,首先务必清楚何谓教育?为何要教育孩子和自己?该怎样教育?他要探究生活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并设法帮助孩子去发现有关这些问题的真理,而不要将自己的习性和思维习惯加诸孩子身上。其次,他要洞察自己的思维和感情。如果对丑陋的思维和情感不加了解、抑制或摒弃,只能 “导致我们的思维和情感是机械化的,一成不变的”,无法“真正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1](P122)。再次,要明了自己所受的限制。他认为,“我们的心总是受某种文化或社会的制约,受各种感受、种种关系的紧张与压力、经济、教育、气候等因素、宗教的强制性等等的影响”[2],处于多种限制之中。孩子亦如此。“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环境背景传递给孩子,就会使他和我们的限制永远延续下去”[1](P27)。教师要了解自己种种公式化的行为模式,探究一切将自身封闭于其中的原因,并由此解脱以使自身及孩子发生根本的改变。另外,他还要直面自己的困难。教师和学生一样有困难,“一些日积月累的恐惧、悲哀、挫折,我们均未曾从其中解脱。为了帮助孩子有智慧,我们必须破除自身中使我们麻木、迟钝、轻率的种种障碍”[1](P121)。教师面对自己的困难,并且借着说出自己的心理反应,公开地和学生讨论,会使学生了解各种困难,并学会如何对待它们。

2、真正爱学生

克氏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中教师与父母给予学生的并非真正的爱,而是以爱的名义把理论、自己的理想或者某种功利目的强加于学生。真正爱学生必须与学生“心心相对”,着眼于学生的真实成长。

首先,要了解真实的儿童。他说,“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1](P25)。爱学生就要花时间真诚地观察、研究和面对“当下的”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觉察每个学生独特的成长特点与实际需求。其次,用心灵之眼而不是理论对待儿童。仅依赖理论会排斥爱,影响教师了解孩子及孩子自我了解,使教师态度、行为机械化或在无法以理论解决的问题之前退缩。学生是“易受影响、变幻不定、敏感的、恐惧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要处理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具有深入的了解力,以及忍耐与爱的力量”[1](P26-27)。再次,不用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塑造学生。“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或是那样的一种人,借孩子而实现个人的野心”[1](P26)。“只要我们期望于孩子的是权势、有更高更好的社会地位、步上成功之梯,我们心中便没有爱,因为对成功的崇拜,助长了冲突与不幸。爱孩子,是和他们有内心的沟通,使他们受到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敏感、有智慧、完整的人”[1](P119)。

3、避免成为权威

克氏认为目前世界混乱的原因之一,是“对权威、领导人的依赖。……在任何文化里,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权威都是败坏堕落的原因。我们跟随他人,这其中必无了解,只有恐惧和附和顺从,其结果必然导致集权国家的残暴,或有组织的教条主义”[1](P79)。正确的 教育 必须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防止人陷入任何片面的或偏激的意识形态、宗教、权威的束缚中,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对于任何形式的控制都加以了解而舍弃,尤其“应该特别注意,不能成为学生的权威”[1](P125)。

因为教师的权威会妨碍学生的 发展,“一个有意或无意地鼓励学生依赖的教师,对学生永远不会有多大的助益”[1](P126)。他指出,现实中“大部分的教师并不把学生看成一个平等的伙伴——他们高高在上,训示着学生。这种师生关系只会增加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恐惧”[1](P127)。这种高傲的权威式的态度,这种由知识、成就、野心所产生的自我保护性的孤立状态,绝对无法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藩篱,无法在教育者和他的学生中建立一种相互间的教育关系,而只能滋生嫉妒和对立。教师“必须随时注意不使他的学生将他塑造成一个榜样、一种理想或一项权威”[1](P126)。

4、追求心灵完整自由

在克氏看来,教育的功用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完整的生活并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因为惟有在这样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1](P10)。“要做到这件事,显然教育者本身必须是个完整的人”[1](P48)。教育者只有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了解它的意义,以完整的心灵融入日常的行动中,这时才会出现智慧,才会有内心的改造,才能帮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同时,教育者应是心灵自由的人。他“不会被自己或旁人的野心所阻碍或左右”[1](P129)。“他并不是一个建立庞大教育机构的人,也不是政客的工具,他不被某种理想、某种信仰或某个国家所束缚。他为自己毫无所求。他没有野心,不追求任何形式的权利,他不利用教育作为获取地位、权威的手段。因此他能免于社会的压制以及政府的操纵”[1](P112),免于心中由于渴望成就所引起的恐惧,能内心充实、精神超脱地突破外在和内在的束缚,以开放、健康的心态引导学生成长。

5、以教育为天职

克氏强调,教师应以教育为天职。他认为,“一旦教育成了我们的一项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而非一项献身的天职,世界与我们之间必然会有鸿沟存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便和我们的工作分离,无法融合。一旦教育成了一种和其他工作相似的职业,人与人之间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仇恨将不可避免”。“对于真正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他的生活方式”[1](P128)。真正的教师献身于教育“是自动自发的,而不是任何劝服和希冀个人利益的结果”[1](P129),是因为他觉察到惟有经由正确的教育,人类才能有和平与快乐。

四、克里希那穆提的教师观的现实意义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师观立足于通过教育改造人类心灵,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其独特的视角与鞭辟入里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首先,从新的视角拓展深化了教师理论研究。他对于教师问题的分析都着眼于人类未来,紧紧围绕着教师心灵世界及其与学生心灵世界的交互影响与完善而展开,这一崭新的角度拓宽了教师理论研究。如:他把教师的社会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高度,突破了“教师是知识传递者或者连接人类文化的桥梁”的传统看法,深化了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他把教师内在的心灵完善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以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知识和能力为主的局限,拓展了教师教育理论。尤其是他对教师素养的认识具有相当的深度。如,把教师充分了解自我作为教师素养的首要问题,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素养结构的框架,把教师对自身深层的心灵因素的全方位洞察作为教师的必备素养。他明确真正的教育爱必须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谨防对理论的依赖及自身的主观意愿束缚学生,这弥补了已有的对教育爱探索的不足。他强调教师要避免成为权威、要追求心灵完整自由,填补了已有的教师素养研究存在的空白。他对教师要以教育为天职的认识,深刻揭示了真正的教师是发自内心地为了人类的发展与孩子的心灵需求而献身于教育的,教师的生命价值在教育中实现,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教师奉献与幸福的统一关系。

其次,质疑了某些不言自明的教师观。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该是完美的”,而克氏的思考告诉我们,教师首先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情感,有自己的困惑以及时代和文化背景带来的局限,教师只有坦然地直面和洞察这一切,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该是权威”,他则指出教师权威会妨碍学生的成长与社会进步,倡导以诚挚、开放的态度建立平等互促的师生关系,倡导学生因循个性的发展。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身份是先在的”,而他认为教师只有不断的自我反思与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含有“教师是去成为教师”的意味。这些见解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理论探讨价值。

2、实践意义

首先,能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如,他对于教师的社会作用及教师应以教育为天职的探索,有助于教师深刻思考自身工作的意义,反思自己的职业选择,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从而以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事业。他对于教育者必须受教育的独特认识,有助于教师深刻体会自我心灵世界的完善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从而把社会对教师的规范要求与自我心性的澄明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对于教育者必备素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自我反思和超越,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其次,有助于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克氏深刻地揭示,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戕害学生心灵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自身的心灵问题。这能够使教师积极反思发现自身教育行为,克服由于自我工具化、行动机械化、模式化、过分依赖理论等造成的偏差与失误。例如,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很少去关注每个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多种需求;有些教师在“为学生好”的“爱生”招牌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剥夺学生的自由思考与选择的权利,甚至不惜伤害学生的自尊;有些教师仅仅以教育理论或学校认定的标准来统一规范和要求学生,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等等。他坚决反对教师成为权威的观点,能够引发教师辨证地思考传统的“为人师表”的意义,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同时,他倡导教师必须了解自我,有利于扭转一些教师“只管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的“工具化”心理倾向和工作方式,从而走出把“作为教师的我”的教学世界和“真实的自我”的生活整体世界割裂的“无我”、“浅表”、“孤立”的职业生存状态。

另外,有助于教师完整健全的专业成长。他以教育改造人类心灵,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平、安宁的世界为立足点来考虑教师问题,要求教师以自身完整、自由、美好的心灵关照学生心灵成长。他的认识拓展了教师教育实践的内容,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合理的要求,有助于使教师从工具化的外在要求的专业成长中解放出来,以完整的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总之,克里希那穆提以其独特的智慧为教师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资源。笔者仅仅是管窥其思想之一斑,其内在的精华须深入体味并加以实践,这对于充实和完善教师理论,改造和优化教育实践,提升我们的教育品质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 参考 文献 ]

[1][印度]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印度]克里希那穆提.心灵自由之路[M].廖世德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5.

第四篇:12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李飞赵仁磊2

(1通化师范学院教科系 吉林 通化 134002;2 山东临港第四中学 山东 临沂 276616)

摘要:多媒体教学成效的保障需以成功的教学设计为必要前提。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原则,并且以注意这一心理现象为基本设计切入点,紧紧围绕心理学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展开基本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不能走入形式化误区,要结合实际条件,择之有理,用之有度,这也是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得以实现的前提。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注意;认知;情意;个性心理

作者简介:李飞,1981年生,男,山东临沂人,硕士,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量。赵仁磊,1978年生,山东临沂人,临港四中教师。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与方式。然而,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片面乃至错误的应用不仅不利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而且也误导了多媒体教学应有的功能取向。符合教师与学生教学心理规律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固然不能武断判别何种教学设计更好,但是那些参照学科内在逻辑、依据师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网络资源设置必定是遵循多媒体教学设计心理学基础的,遵循心理学基础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是好的多媒体教学实施的必要前提。不无遗憾的是,目前关于多媒体教学设计心理学基础的研究确是贫乏,由于可关注和研究的相关成果不多,就尚未形成该研究领域的共识性成果。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我们结合普通心理学教程,尝试挖掘了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并努力在微观、具体和可操作层面将这一研究论题探析清楚。

一、注意——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心理学窗口

注意在心理学中被解释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虽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我们所见、所闻及所感无不依靠注意这一心理特征。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无论是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甄选或是方法的采纳都要考虑到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与选择性,这种针对性和选择性可能是指向作为客体的事物,也可能指向作为主体的人。因此,多媒体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影响学生注意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普通心理学教程中将影响注意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方面,前者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新异性等方面,后者包括注意者的兴趣、经验与身心状态等。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多媒体教学设计在基本的资源设置与思路创设方面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 1

教学情境安排上既有充分的有意注意空间,又应该存留合理的无意注意时刻。其次是一些基本网络资源的引用既不能枯涩无味又不能喧宾夺主过于夸张,而应该保留适度的强度与新异性。再次是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与年龄特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心理原则,在学生能够驾驭的能力空间内发展其认知水平。最后,重视动态变化的教学安排对学生的注意引导与兴趣吸引。

总之,注意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心理学窗口,无论是认知因素或是情意因素,即使是具有差异的个性因素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科学合理应用都必须围绕有效的注意心理展开,如果学生关闭了注意的窗口,再好的感知素材,再深刻的情意体验都是徒劳无用的。多媒体教学如果只能吸引学生的表面注意,无法调动内心的兴趣,那么其最后也只是为技术而技术,徒有形式而已。

二、认知心理——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智力功能旨的

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教学成功与否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认知目标的实现是衡量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多媒体教学设计只有符合教学主体认知心理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才可能实现认知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普通心理学将认知心理因素主要概括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几部分。好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必须顾全认知心理基础。第一,教学设计能够保障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感知前提,这里包括引言的设计、声音图像的基本布局、讲授与思考的时间分配等多方面内容安排。第二,教学过程合理安排了可供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的记忆关键点,即或者引用文字、或者插入图片、或者是某个视频剪切,总是有一些地方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直接或间接的保持在学生的记忆库存中。第三,引进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留白”点。就像没有完美的教科书一样,也不可能存在完美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切忌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周全而周全,也就是说在多媒体教学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是必要的。教师和学生同时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是这样的导语而不是其他?为什么是这样的内容安排而不是其他?为什么是这样的声像而不是其他?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案?“留白”既给予了师生教学反思的余地,也使师生彼此拥有了教学相长的机会。第四,多媒体教学设计应力图以问题开始,以问题贯穿,再以问题结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好的教师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好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同样,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内在认知目的,而不是简单的为知识而知识。记忆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记忆本身也绝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把知识学活,让大脑动起来。总而言之,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是多媒体教学设计必须考量的认知心理基础,也是和谐的多媒体教学实施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

三、情意心理——多媒体教学设计的非智力价值取向

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是心理过程中除认知过程外的两个重要组成,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情意心理是教学目标中关涉到学生态度体验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教学实施中以非智力因素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心理因子。多媒体教学设计所体现的非智力价值取向主要就是指教学设计从目标到内容、从方法到评价所依据的基本情意心理基础,即表现在三个具体层面。其一,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重视情绪体验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例如,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对美的基本情感需求,教学自始至终渗透理智感的培养要求,无论是何种学科的何种教学内容,都不能忽略学科对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其二,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发挥情绪情感的迁移与感染等正向功能。多媒体教学设计不仅要通过一系列素材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更重要的是将教学主题深入到学生心灵,学生从情感层面接受、喜欢所学习的内容,这种喜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但至少多媒体教学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这种情感需要与相应转变,也应该为可能会出现的诸如学生对主题拒绝或是反感等问题做好相关应对准备。其三,对多媒体教学设计成效好坏的判断应该建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相关意志品质发展情况评价基础上,即多媒体教学是否对学生在其自制力、自觉性、果断性与坚持性等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这种促进哪怕是滞后的、反思性的也可。如果一堂多媒体教学不只是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而是学生通过教学引导自觉找到了学习目的、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作出明智判断、能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并尝试寻找解决途径,那么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距离成功就不远了。

四、个性心理——多媒体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差异性原则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心理因素,后者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个性心理反映了个体间的心理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不同的内容往往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不同的个体面对相同的教学设计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反应,鉴于此,我们认为,个性心理应该成为多媒体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差异性心理原则。多媒体教学设计一方面应该考虑多数人的常态需要,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把握好少数群体的非常态但必要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设计中,什么样的内容安排是要小心布局的?什么样的方法引导是能够产生共鸣的?哪些资源会起到正向教学功能,哪些则是事倍功半的?这一系列的教学安排都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内在需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是否能够驾驭这样的教学方案、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教学思路?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设计必须灵活可变,不应该也不能够生搬硬套一个“最优”方案,一切应围绕变化的、发展的因素去考察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多媒体教学虽然日益成为当今教育教学领域重要教学媒介,其从产生到发展自有合理性,但这并不代表在教学应用领域一定产生积极的、正向的功能,没有 3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理念,漠然对待多媒体的双刃性很容易使多媒体教学走入瓶颈,违背教学理念,相悖于多媒体教学的价值旨归。即使是我们提到的诸多多媒体教学设计所应参照的心理基础,也是要权衡好各种条件,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多媒体用与不用的利弊、多媒体教学设计统一与差异性问题、多媒体应用过程中的“持之有度”的问题,等等。无论如何,在选择与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铭记的是,教学媒介不能代替教学目标,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没有最好的教学手段,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郑雪.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The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Design's Psychological Basis

LI Fei

Zhao Renlei(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Tonghua, Jilin 134002)

Abstract: A successful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he prerequisit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sign must follow 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and make attention as the point of entrance, expand the basic instructional design tightly around the Cognitive progress, Emotional process and will process.The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design can’t fall into formal traps, but should make use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appropriately and moderately.It is the premise under which effective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design will be carried out.Key words: multimedia instruction, attention, cognition, affection, individuality mentality

第五篇:基础心理学

一、基础心理学

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研究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应用心理学 是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 ;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主观的反映

最原始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感应性;无脊椎动物,蚯蚓感觉;脊椎动物,猫狗知觉;灵长类动物,猩猩猴子思维萌芽;人类,思维阶段

心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879年冯特

莱比锡大学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 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二、学派的纷争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如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杜威,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这一学派的观点也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4.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认知心理学

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三)生理心理学

四、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辩证发展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访谈法; 问卷法。

(三)个案法

(四)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有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脑 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大脑)构成;

脑干

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间脑

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小脑

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

端脑

(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罗杰 斯佩里“割裂脑”实验证明: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

右半球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占优势。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

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或保护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三)相互诱导

正诱导,负诱导,同时性/相继性诱导

(四)动力定型 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特征:直接性、个别性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椎体细胞,明视觉:杆体细胞,暗视觉 颜色特征: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觉异常 色弱,部分色弱,全色盲

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言语的声音:1000Hz~4000Hz 听觉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知 觉(直接性、整体性)

基本特性: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理解性

一、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远近,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

双眼视轴辐合:物体越近两只眼睛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物体越远辐合角越小

双眼视差: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四、错觉

种类:线条长短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第四节

记忆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记忆的三个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

表象的四特征:

直观形象性; 片段不稳定性; 可操作性; 概括性 表象的三作用:积累感性知识;为想像提供素材;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二)抽象与概括

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说话迟钝,听懂,能写能认,说话不连贯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能听到声音不辨语音,不理解字词 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能看到不理解 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不能写字,画画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

意,又叫无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5—9个项目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心 注意转移

注意分配

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动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激发动机的因素

内驱力、诱因、需要、情绪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兴趣爱好)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定势:人的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组织功能

(四)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这种度量可以从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二、情绪的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三、人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双重 趋避式冲突

(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退缩、动摇、执拗、固执)

(四)意志的自制性(任性、怯懦)第九节

人格

人格的特性

(一)独特性

(二)整体性

(三)稳定性

(四)功能性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包含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二单元

能力

能力的分类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按能力的结构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的三个维量:内容、操作、产品)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营养、家庭、学校、社会 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体型说;血型说; 激素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性格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遵循道德原则。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根源特质; 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内外倾E、神经质N、精神质 P;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

下载论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论基础书目

    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必读基础书目课程改革基础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02.《新课程的理......

    心理学教学设计

    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梁冉冉 双流区协和实验小学 *** 534596765@qq.com 一、适用年级:小学三、四年级 一、设计意图: 儿童期是个体认识、个性、情绪调控能力、意志......

    心理学教学设计

    《被人误会之后》教学设计 宜都市陆城一小 陈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误解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积极寻求消除误解的良方。 2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误解,误解了别人后学会正......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 浅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3. 浅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 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心理......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4-6岁儿童二级心理状态理解与亲社会推理发展及关系的研究 4-6岁幼儿分享行为中言行一致的研究 Stroop干扰下的反应竞争与工作记忆的关系 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图-词Stroop效应......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2010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 1.(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2.(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与情绪调节 3.1~3岁幼儿言语发展研究 4.2~5岁......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1 / 7 2010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 1.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2. (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与情绪调节 8. 本校大学生对心理类......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2010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