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责读后感
从负责到当责-----《当责》读后感 “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社会做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辞世前的人生告白,是一个从一个15岁的米店学徒到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思想的结晶,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讲述成功的真谛——当责。
王永庆年轻时卖米的故事,展现出他对客户怀有高度责任感:主动淘捡米中杂物、按客户需要送米上门、记录客户家庭人数和购米量、刷洗米缸、重新摆放新旧大米„„当时市场背景下,就算他不这么做,客户也会接受,他也能赚到钱,但他却做得更多更细致,做得更好。王永庆用对自己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去满足客户已经存在和潜在的需要,构筑起自己商业帝国的根基。
这个故事,体现了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观点——“当责(Accountability)”,这个词是相对于“负责(Responsibility)”而提出的。过去人们强调责任时总是提到“负责”,要担负起责任,这个是一个基本职业素养。而“当责”二字,顾名思义就是以主动承担、当仁不让的态度对待事情,全面负责,可靠交付。如果说“负责”是100%的付出,那么“当责”则是120%的付出。
这种当责的态度,与公司所倡导的艰苦奋斗有相似的内涵。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仅是按照领导的交代去执行一项任务,而且要想方设法完成,有优秀的交付;不仅仅是为完成工作而工作,更要考虑工作对客户、对组织的价值。当责的人不论在任何岗位能勤奋踏实工作,不断提升自我成长为业务骨干的员工都是当责的人。当责不需要什么职位和权力,它需要的是积极敬业的态度、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勇于开拓的行动。
当责能够带来什么?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如果一个人对待工作的责任心是50%,那么0.5的N次方很快会趋近于0;如果一个人的责任心是80%,0.8的N次方也会慢慢趋近于0,只是时间不同;如果一个人100%的负责,1的N次方永远是1。但只要责任心大于100%,哪篇是一点点,1.X的N次方也会逐渐趋近于正无穷。不言自喻,以当责之心对待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件事,并且不断地想到改进、优化,交付更出色的业绩,能够带来不断地进步,并使这种进步进入良性循环。不管“1.X”的“X”是多少,只要它在不断地增加,那么一定能够取得成绩。当责,从广义的说法就是指一级对一级负责,全员对企业负责。也就是说,企业班组员工要对班组长负责,班组长要对车间主任负责,车间主任要对厂长负责,厂长要对公司领导负责,公司领导要对董事长负责,董事长代表着公司全体员工的利益。
从狭义的说就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公司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创新之路。它是人的素质、责任、忠诚、敬业、奉献、执行、落实、效率、利益的总和。企业的发展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责 的管理理念。“责” 就是职责、责任心、敢于承责,就是企业、老板;责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只有抓住关键,按规章制度办事,以企业利益为重,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企业有了发展,员工才能有发展,这是相辅相成。
如果每个人能多一些责任心、更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努力,精益求精,那么我们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第二篇:责 任 与 担 当
责 任 与 担 当
2011年9月28日,在襄电公司党委的统一组织下,我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的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视频会议。
报告会上,党组书记黄沈阳,东北电业管理局第一工程公司职工王燕,辽宁华电铁岭公司总工程师金亚辉、职工董燕等四名报告团成员,分别以《用生命承载事业》、《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心中的王清文》、《草根老总的情怀》为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王清文同志的先进感人事迹,使我内心深受感动,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王清文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无数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辉煌事迹,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的崇高精神与忘我的奋斗精神:他任华电辽宁分公司总经理时,敢为人先,鞠躬尽瘁,成功促成集团公司与电网公司在的合作,实现了华电在辽宁的跨越式发展,勾画出辽宁区域发展蓝图、他任辽宁华电铁岭公司总经理时,带领公司全体员工锐意改革,迎难而上,正确树立“走出去的战略”,培养和训练了大批过硬的管理与维护人才队伍,成功实现了公司扭亏为盈;在东电一公司任职时,他忠诚事业,忘我工作,承接并完成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基建工程,在公司最困难时,从身边的亲属开始分流改革,为企业拓宽生存空间,为职工谋求美好生活„。王清文事迹,犹如一个火把,点亮了人们心中的灯。
从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中看到,我深刻体会到四个字“责任与担当”,无论他在哪一个单位任职、身居哪一个职务,都能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承担起每一项高难的任务,担当起对企业和对员工职责,把对企业的忠诚、对员工的爱护化成对实际行动来,无私奉献,化为有目共睹的工作实绩。无论作为领导还是群众,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很多种角色,一种对工作、对企业、对亲人的责任与担当,都应该奉献社会、创造价值,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应对照王清文事迹反省自已,学习他那迎难而进、百折不挠、胸怀大局的无私奉献精神,克服自身心浮气燥的不足,时刻向身边的先进党员学习,时时修正自已的行为,在公司的“争先创优”活动中,锐意进取,履行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对王清文事迹的学习,我在身边、在公司许许多多党员身上,同样看到了王清文精神的延续和传递。公司各级领导为实现公司扭亏、减亏的目标,为襄樊公司的发展、员工的利益禅精竭虑、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大力推进公司发展目标:加快热电联产步伐、促成陕煤化战略合作、500KV樊城变电站扩建工程顺利受电、三期火电项目筹划;挖潜提效,调整电量结构,科学发电,降低发电成本,构建“经营管理精益化、基础管理规范化、文化管理人本化”的特色管理体系„,他们将优秀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体现到实实在在的行为中来,体现到公司的发展蓝图中来;我身边的各级生产人员,为实现公司总体生产决策,全力保障安全生产目标,日夜加班、忠于职守、毫无怨言,为公司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勇担重任、敢于担当。如今,2011年四季度“大干100天”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一名生产人员,我更要立足本职,艰苦奋斗,发扬王清文精神,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篇:做一个负责与当责的人
做一个负责与当责的人
生活中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担负着责任,无论你是父亲或者丈夫,母亲或妻子,还是生产者或经营者,士兵或者将军,都担负着各自而不同的责任。
最近看到邮件发出人人当责,读了一篇小故事,篇中的人物事迹使我感触颇深,有感而发。开头是这样写的“伟大事业的崛起,没有一夜成名,只有艰辛付出;职业生涯的成功,没有朝九晚五,只有当责奋斗!这不仅是一则口头话语,更是我们要用行动讲述成功的含义---当责。我叔叔年轻时在粮油店卖米,正因为心中高度的责任感,他才会捡米中杂物,小颗粒石头,按客户要求送米上门、记录客户家庭人数和购米量、整理米袋、分类放置不同米类。王叔用对自己苛刻的要求去满足客户已经存在和潜在的需要,构筑起他创业成功的根基。正是他负责任的态度,敢于承担责任,不断开拓创新,做顾客所想,以优的服务满足客户。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冷静去思考解决的方法,而不是退缩,等待,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能力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当责就是用行动获得价值,提升自我。
领导常常强调工作责任时总是提到“负责”,要担负起责任,这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而“当责”二字,就是以主动承担、当仁不让的态度对待自己工作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主动全面负责,可靠完成任务的交付。如果说“负责”是100%的付出,那么“当责”则是120%的付出。
这种当责的态度,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仅是按照领导的交代去执行一项任务,更要想方设法优秀地完成事情的交付;不仅仅是为完成工作而工作,更要考虑工作对客户、对组织、对这件事情上的价值。当责的人不一定非要是领导,那些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踏实工作的业务骨干、奋战若干个日日夜夜的团队和个人,都是当责的人。当责不需要什么职位和权力,它需要的是积极敬业的态度、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勇于开拓的行动。
当责能够带来什么?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对待工作的责任心是50%,那么他的工作业绩很快趋近于0;如果一个人的责任心是80%,他的工作业绩也会慢慢趋近于0,只是时间不同;如果一个人100%的负责,他的工作业绩就会最好。但只要责任心大于100%,哪怕是一点点,你的成功就比别人早先一步。不言而喻,以当责之心对待工作,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事,并且不断地想到改进、优化,完成更出色的业绩,肯定能够带来不断的进步和提升。不管提升多少,只要它在不断地增加,并使这种进步进入良性循环,那么一定能够取得成绩。
在我们一年的365天中,如果每个人能多一些责任心、更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努力、精益求精,那么我们的事业和生活将会获得丰硕的果实!
TV
工厂QA部:杜东海
2015-1-30
第四篇:优秀员工从当责做起
优秀员工从当责做起
人力资源部 舒颖颖
10月27号,秋高气爽,公司 组织了为期一天的企业培训,培训的主题是“赢在责任”和“成功从优秀员工做起”。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并从老师声情并茂的教学中学到了很多,获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当责”是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员工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
董老师课中的“当责”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即尽责任;其次是对没做好应做的事负责,承担相应的过失,即负责任。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是既能做好分内的事,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同时又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觉得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做完分内的事,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足够了,一旦工作出现了一些差池,便想方设法推卸责任,很少能够做到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承担起应付的责任。对于这点,我深感不足的同时也深感惭愧。
责任感是员工由心底发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心态,转化到行动上就是企业的事儿我有责任去管,有义务去做,不做违背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员工应有责任心,从狭义来讲,是一种精神、态度;从广义来讲,是企业文化在员工行为上的直接体现。责任是一种选择,没有该不该,只有要不要。小到一名普通的员工,大到知名大企业,面对应承担的责任,与其推三推四落个骂名,不如昂首扛住挣点尊严。对此,董老师举了庄吉集团的例子。陷入资金链周转困难的庄吉集团,面对企业巨大的财务危机,公司领导者首先出来表态,破除外界的不实谣言,承认企业危机的同时,进行了负责仁的表态:“对于目前的困境,我们不跑路也不跳楼,要积极面对。” 企业这一负责仁的态度为庄吉集团赢得了外界的好感,也增强了员工的协助企业共同渡过难关的信心。有时候,出现过失,坦然承担,积极面对,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联想到我们 的企业价值观是:责任、清廉、学习、创造。其中责任放在第一位,可见公司对责任文化建设的重视。一个成功的员工,必须要能建立起自身的职业化品牌,而职业品质的核心便是责任。一种当责的工作态度,对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好,对企业长远发展也好,都是值得拥有乃至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培训,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做事之前要想到后果,然后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控制好事情的发展走向,尽量防止坏的结果出现;最后做完事出现问题了要勇于承担过失,及时挽救。具体表现在
一、尽职尽责,培养主人翁意识。抛弃打工心态,公司是自身发展的舞台,也是第二个家,其发展离不开每个员工的努力和付出。自动自发,拒做“按钮式”员工,让当责的工作态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二、注重小事,细节体现责任感。责任无大小,工作无小错,当责的工作态度体现在微小的细节之中,要用做大事的心态去对待工作中的小事,始终最求精益求精,聚焦责任,把小事做透做专业化、流程化。
三、高效执行,责任感要切实落实到行动。落实任务首先需要落实责任,责任感是高效执行的保证,要时刻保持高效的责任感,不要被拖延症困住了手脚。
四、着眼全局,对整个工作团队负责。责任感是整个团队精神的核心,每个员工都是责任链上的一环,与不同性格的成员默契配合,环环相扣,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价值,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利益。
林肯说过: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才能磨练自己。让我们做一个优秀的员工,从养成“当责”的工作态度开始。
第五篇:《当良知沉睡》读后感
《当良知沉睡》读后感
多年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为什么我无法像邓某迪一样,利用帮助自己的美国夫妇拿到美国绿卡,又抓住各种机会嫁给顶级富豪默某克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切!说得我好像有机会遇到默某克一样!
好吧,假设一下,如果现在有个顶级富豪甩给我一大笔钱,让我离开老公和孩子……emmm……我很认真考虑了一下,臣妾办不到啊!
是我傻吗?
在读了这本《当良知沉睡》后,我模模糊糊的找到了答案:不,不是我傻,是因为我良知尚存。
什么是良知?
作者认为良知既非行为也非认知,而是一种基于情感依附、与爱密切相关的义务感,也叫第七感。
良知是个全知的监工,它为我们的行为定下规则,当我们违反时,良知就会对我们施以情感上的惩罚。因为此,我才不会为了金钱抛弃亲人,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去伤害无辜的人,甚至踩死一只蚂蚁都会让我良心不安。(不相信的富豪朋友们,欢迎甩钱过来测试一下,我等着啪啪打脸……那啥,不是说只要诱惑足够大,神仙也把持不住!咳咳……)
正如第六感一样,第七感并非人人都有,也并非人人一样。
没有良知的人是什么样子?
世界上缺乏良知的人大概占比4%,也就是每25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无良者。
这些人不管干什么坏事都没有一丝负罪感或自责,对陌生人、朋友、甚至家人的福祉漠不关心;不管做了什么自私、怠惰、有害或缺德的事情,心里都从未有过一丝羞愧。
精神卫生领域专业人士把这种缺乏良知或毫无良知的状况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无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反社会人格者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特征:
1,能说会道,表面上很有魅力,给人们的最初印象是看上去比周围的那些正常人更迷人、更有趣、更随性、更热情。但这种魅力有时会伴随一种浮夸的自我价值感,起初可能很有说服力,但仔细观察之后会显得奇怪甚至可笑,比如“总有一天这世界会见识到我的不凡“或是”要知道,我会让你遇到的所有异性都黯然失色“。
2,比正常人更加渴求刺激,不顾个人安全铤而走险,诱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冒险。不管这类人受过多高的教育或者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未成年时期都可能出现过行为问题,有时还可能包括药物滥用或青少年犯罪。
3,情感淡漠,没有兴趣与任何人建立真正的情感纽带。
你需要了解的反社会人格者的招数:
第一招:魅力。反社会人格者身上有种很强的魅力,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领袖魅力;
第二招:冒险,喜欢寻求刺激;
第三招:色诱;
第四招:天生的演技派。
反社会人格者就像动物世界里的掠食者,他们会在人群中寻找猎物,很容易识别谁比较正派,谁比较软弱,谁比较容易相信他人,谁可以利用;他们也很容易让别人感到自己的人生乏味无聊、循规蹈矩、黯淡平庸,应该加入他们的冒险行列;他们利用性关系攫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和专业角色谋取利益。
善良的大多数认为良知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东西,所以一个有良知的人很难去揣测无良人的心理状况,这就是为什么我无法理解邓某迪靠破坏别人婚姻不择手段获得财富与地位的根本原因。
这里插句题外话,我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一些人写过一些关于邓某迪的文章,赞美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不是邓某迪花钱请的水军,那么毫无疑问这些人也属于4%。
作者写了三类反社会人格者。
第一类 超级斯基普
自幼天资聪颖、帅气逼人,但总是会感觉无聊。8岁时用各种残忍的方法虐杀青蛙,指使同龄小伙伴买鞭炮,点燃后塞进青蛙的嘴里,吓唬年幼的妹妹。
读书时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派对明星和少女杀手;毕业后飞黄腾达、事业有成,用各种高超手段为公司谋取利益,成为公司第二大个人股东,仅次于公司创始人。
表面看来斯基普聪明绝顶、手腕高超、极富魅力,但实际上心灵空虚,没办法与任何人建立情感联系,妻子和孩子只是用来展示给外界、替他撑场面的幌子。他说谎成性,利用性感魅力操纵别人;他恐吓别人,用各种手段来达到商业目的。
现实生活里,这类人通常热衷于追求金钱和权利,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比如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欺压弱势群体攫取利益的无良奸商,还有一些为了满足自己变态欲望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罪犯和嗜血成性的恐怖主义者。
第二类 精神病院医生多琳
本身只有心理学学士学位,没有心理医生的行医执照,也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她用美色勾引两位有名望的人物为她写推荐信,把自己伪装成心理医生。
在多琳工作的精神病院,为了报复一个杰出的同事,她故意刺激逐渐好转的被迫害妄想症患者来打击主治医师;一旦碰到有魅力或聪明的女病人,多琳就会杀杀病人的威风,拉起这些病人本来就有的自我仇恨;
如果多琳认为自己眼中的某些下属对维持自己的羊皮伪装有用,她就会表现得格外迷人而且谦恭有礼。
这些无良者因为欲望和能力的局限,无法取得呼风唤雨的权杖,他们会选择一个或一系列能管控一部分人的职务,满足一下自己对权利的渴望。这些人有可能是某公司主管、老师、律师、某专业领域的顾问、股票经纪人、公务员、医院领导等,你会发现这些人随意操控或欺负被自己捏在手心的人,让弱者产生畏惧,把他们使唤的团团转;或者用权势打压比他们更聪明、更有成就、魅力更大、更受欢迎、更仁义的人。
第三类
这是一些对权利没有兴趣、清心寡欲的无良者。这些人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工作,生活状态可能是打打盹儿、搞搞自己的爱好、看看电视或是整天出去鬼混。苟且偷安,外加亲朋好友的接济就可以无限期的混日子。愧疚感引发的惶恐与不安从来不会对他们的内心造成压迫,他们不负责任,对他人漠不关心,也不觉得这样很丢人。听起来是不是和“三和大神”很接近?
但三和大神至少还是自食其力,而这些无良者却只想勾搭上某人并建立关系,然后像寄居蟹一样等着被庇护。被赖上的人不一定特别有钱,只要能受到良知的约束就行了。有良知的人在训斥他们眼中“意志消沉“或”生活困难“的人时,会感到内疚,而且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照顾他们,丝毫不会怀疑无良者的真实面目。
上海冰箱藏尸案和泰国推妻坠崖案的两位犯罪分子大概属于这类。
还有时下很流行的pua,也是这类无良者的聚集地。
普通人如何辨别第三类无良者?
作者给出的特征是“装可怜”。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作恶,或者行为极度恶劣,但却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来博取同情,这就向你发出警示信号:他极有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你不应该跟他们交朋友,跟他们有生意上的往来,请他们帮你照看孩子或跟他们结婚。
人们很难将“谋划一场种族灭绝战争”和“毫无负罪感的说谎”联系起来,但实际上两者都缺乏一种自我惩罚的内在机制。靠他人养活的反社会人格者与偶尔抢劫便利店的人或当代巧取豪夺的资本家之间,无非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欲望、智力或仅仅是机遇方面的不同而已。
这些人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榨干我们的银行账户、妨碍我们的个人成就、伤害我们的自尊、毁掉我们的太平生活。
怎样擦亮眼睛辨别身边的无良者,不被pua,远离人渣?
首先至少要会辨别。
其实并不容易。很多人对这种心理疾病一无所知,就算有所了解,人们也只会想到“暴力型精神病态”,例如杀人犯、连环杀手等,对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人们很难分辨。
作者是一名心理医生,治疗过数以百计的成年人,这些受过心理创伤的病人饱受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的痛苦,许多人自杀未遂。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创伤是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造成的,但大多数人是因为遭到了恶人的控制或心理摧残,这些恶人通常是反社会人格者,有时是一些陌生人,但更典型的是具有反社会人格的父母双亲、长辈或兄弟姐妹。
学会辨认自己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从而彻底摧毁他们自私自利的企图,保护好自己和珍爱的人不受反社会人格者的无耻操纵。
唯有认清黑暗,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光明。
普通人如何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
作者给出了13条法则: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
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教师、医生、领袖、喜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蛊惑。
3,当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的责任。把“事不过三”当作自己的原则。
4,质疑权威。
5,提防马屁。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
8,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
12,捍卫自己的心智。
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人群中有4%的无良者,那作为另外96%的大多数,他们的良知曾经发生过变化吗?良知会动摇、削弱甚至泯灭吗?
正常人的良知也会变化,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1,身体虚弱、精疲力尽、生病、受伤或处于巨大的恐惧当中时,良知可能会被削弱;
2,道德排他。当某个人或群体被贬低为畜生,这些人或群体被排除在我们的道德之外,良知可能会沉睡。因为良知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而不是人与畜生的关系之上。比如希特勒贬低犹太人为低等人种,日本人骂称呼中国人为“支那猪”……只有这样,军队里96%的大多数在杀人放火时不会受到良知的谴责;
3,服从权威。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性研究证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大概为60%)会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只要他们认为这个命令来自一个合法的权威,就不会去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他们也不会受到良知的约束。
当今世界,利用别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通过没有良知的商业手段似乎可以获得无限的财富。而在个人层面上,大多数人也都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例子,不择手段的人往往可以成功,而正直的人却常常显得像个傻瓜。
因为相比那些受良知约束的人们,无良者拥有一种荒诞的优势,因为为所欲为不会引起良心 的不安,内心完全不受束缚。
如果拥有良知,或许你永远都不能为所欲为,永远都不能为了成功的捷径和优越的物质生活而不择手段,永远都无法权倾天下或富甲一方,永远无法让大家尊敬你或畏惧你。相反,你可能会因为良知而痛苦,因为良知迫使你无法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可能一辈子都得辛苦工作。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做个有良知的人?
因为良知,我们在看着自己的孩子进入梦乡时,内心会涌出敬畏和感激之情;所爱的人过世之后,仍旧会在我们心中永生;我们会交到知心朋友,生活充实;一生都能充分感受到他人存在于生命之中。
而无良之人通常没有好下场:
人类历史上的反社会人格暴君通常都是被忍无可忍、怒不可遏的部下干掉;
超级斯基普被证券委员会指控犯欺诈罪要接受调查,等待他的或许是牢狱之灾;多琳被识破伪装赶出医院无处可去,50岁时仍然疲于奔命一贫如洗;而那些最普通的清心寡欲的反社会人格者也会被家人识破并抛弃……
他们无一例外会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我自小到大就是渣男渣女绝缘体,没遇到过朋友背后插刀、闺蜜抢男友、渣男劈腿等各种狗血剧情,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己本身社恐症,接触人不多;另一方面,我有种变态的直觉,一旦从蛛丝马迹中感觉到某个人不靠谱,就断然会马上离得远远的,不接触不深交就没有给他们伤害自己的机会。
我有时候也思考这种直觉来源于何处,难道是天赋异禀?哈哈哈,想多了。
以前很流行的一个小故事:说有个小孩子被歹徒劫持,歹徒在孩子的感召下放弃继续作恶。
我不知道写作者的本意,但我想说的是这个故事会误导所有不明真相的人,会让人以为善良是拯救所有堕落者最后的武器。但实际情况是试图用你的善良去感召真正穷凶极恶的人是徒劳的,能被感召的人说明ta还良知尚存。
在孩子未来漫长的求学生涯和职场生涯中,你还会教孩子广交朋友与人为善吗?
我不会。我会告诉孩子,擦亮眼睛,认清身边的人,谨慎选择朋友。
我还会告诉他们如何不让自己的良知被蒙蔽:
1,尊重内心,正视自己的愤怒;
2,拒绝或反抗反社会人格者的操纵;
3,质疑权威,避免被反社会人格者宰割。
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能明白:
对反社会人格者,我知道你与我不同,我无法理解你的所作所为,我不会与你同流合污;当你试图拉我一起堕入深渊,我会拒绝并远离,不给你伤害我和别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