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尼采哭泣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第一篇: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一)眼泪的力量

晓青

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心中理想的神呀,只向我们展露你的笑容就好了,那是驱逐我们心头黑暗的火把,是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得以喘延的能量。

可是,尼采终究还是哭了!《当尼采哭泣》跃入眼帘,我急切地要从书中找到“哭泣”的原因。是什么击溃了他的骄傲?是什么摧毁了他坚强的意志?欧文·亚隆究竟又要在葫芦里卖什么药呢?

跟随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医学大师布雷尔和存在主义大师尼采的步伐,我小心翼翼地前行。是的,必须小心翼翼,当伪装被一层层剥离的时候,脆弱随时能将我们化为灰烬。整个过程究竟谁才是治疗师,谁又是病人呢?看看高傲的尼采吧,凭借强大的自我防御,抵过了布雷尔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引诱和压力。偏头痛只是身体的谎言,让我们可以躲避灵魂深处的懦弱、无力和胆怯,躲避内心铮铮质问。

“他巨大的头部往后仰,他深邃的目光合起,尼采看起来被情绪所困扰着。”一切都将由此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转变的契机。“犹豫着,尼采开口了。”从惭愧、尴尬,到愤慨与憎恨,从哀伤到无力,“尼采沉默不语,他的眼眶里泛滥着泪水,他的头低垂。”曾经的容忍孤独,与人隔离竟是苦于被孤单死去的想法所纠缠。而尼采对女人扭曲观点的根深蒂固,何尝不是来自他早年生活的烙印呢?“尼采拿掉了他的眼睛,把脸埋在手帕里,爆发出啜泣声。”尼采终于哭泣了!我的眼眶同样湿润了。这一刻他不再是我膜拜的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个真实且富有生命气息的尼采!感谢上帝,“这个吝啬的无泪男子”终于凭借泪水获得了自由!泪水并不等同于懦弱,恰恰相反,借着尼采的泪水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须承认、接纳,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存在”,不是吗?

合卷闭目,心中更感谢不离不弃的布雷尔。他奉献着自己,袒露着自己,在自揭伤疤的同时感应着对方。他的谨慎、体贴、隐忍,使得两个隔绝的心最终踏起了和谐的鼓点。复杂、丰富而敏感的内心呀,坚强的在痛苦、悲怜、无力的泥沼中前行。所幸,不曾失望、不曾被抛弃,最终得以在心力交瘁之后重生。

书中处处呈现诗意而铿锵有力的言语,那些需要用生命去实践、领悟的真理。字字句句何尝不是在思想者血淋淋的成长磨砺中凝练出来的呢?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二)大家一起来意淫

贫僧

布鲁尔 :一个维也纳医生

贝莎 :布鲁尔的一个歇斯底里症病人

玛提尔德 :布鲁尔的漂亮妻子

尼采 :德国哲学家、古典文献学教授

路。莎乐美:一个风骚自信的俄国女人,尼采和布鲁尔都为之倾倒。

西格。弗洛伊德 :布鲁尔的学生

麦克斯 :布鲁尔的连襟,一个比较自由的犹太男人

需求是虚幻的需求:需求(欲望)是无法被满足的,因为它是可以变的,是虚幻(主观)的。没人可以给你的需求定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一个人的需求的发展是很难控制的。

男人的痛苦压抑来至于需求的无法满足,贝莎和莎乐美分别代表了布鲁尔和尼采的某一类痛苦。尼采渴望一个完全理解支持他追求的女人,他把彼此的触摸和亲吻代表了灵魂上的信赖和托付(压抑的性欲望和挣扎),而他的投射的对象贝莎只想要自由和无拘无束(基于对女人婚后命运的厌恶)。

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压抑、他们的孤独他们的和这些东西的妥协和抗争成了他们的活着的全部。他们被都被一个女人强烈的吸引无法抗拒以至于神魂颠倒。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以后,他们才知道他们自己、他们的爱和他们爱的对象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们创造了一个父亲:上帝。幻想着他的爱,我们贪生怕死的灵魂有了寄托。

男人创造了一个女神,每天在幻想中和她云雨。

女人创造了一个英雄,每天沉浸在七彩祥云和卿卿我我。

更深的迷茫

【我曾以为这一切都是感情的寄托,是否每个人(我所知道的人多存在单相思)都必须有一个这种寄托,小说中探讨了这种情感现象的意义。我们的感情自从诞生以后,就要在精神世界里找一个土壤,不然就会死去。那个精神世界的寄主提供成长的基础,你幻想着从他那里获取爱和快乐。爱情是虚幻的,是我们的灵魂孤独的投射,这种独特的需要是无法被满足的,()那个幻想的对象提供了一部分可能,剩下的都是用想象弥补。正如布鲁尔所做的那样,贝莎是他母亲的名字,贝莎依赖他,把他当成逝去的父亲。然而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无法克服的孤独感

这让我想起我和父亲这么多年的隔阂,我认为他从来不理解我,他总觉得我不够努力辜负了他的期望,(他说每天坐那里学习看书有啥累的,比他干体力活幸福几万倍,竟然学不好,丢人?!)

我父亲肯定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我的人,这个人可能是我的妻子我的儿女,我的好朋友,我的同事。

他对于我的痛苦一无所知。这常常让我感到抓狂,后来我对父亲就采取了得过且过的态度,他每次跟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时我不再抵抗表面答应,内心却无比的厌恶甚至仇视,认为他简直要把我逼上绝路。

灵魂的孤独让我感到权利和妥协的重要,压迫无处不在妥协无处不在。孤独无处不在,任何一个有灵魂的人都无法被摆脱。

真理是荒凉的(爱情如此的不公平)

莎乐美和贝莎代表了一类女性,能够激发大多数男人欲望。这让我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一个以勾引男子为乐女子。有些女子天生是有具魔力的,她们可以让男人为之争斗,阿芙洛狄忒就是例子。有的女子获得了更多的美丽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有的男子占有了更多的财富和享受了更多的关爱。有的人更健康,有的人更聪明,有的人运气更好。

灵魂:一个人的物理身之外的全部存在。

如果人的身体可以被大概地解剖,人的灵魂应该也可以被解剖的。必须打开他的全部情感记忆并摆到台上。这些所有的记忆和情感集合就是灵魂,比如有一个比较大的欲望。有一个比较大的疼痛记忆,有一个比较大的同情。只是这个东西不能触摸不能像身高体重一样被测量。

知道了这一切之后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可以摆脱这种希望(渴望欲望)吗?

尼采说潘多拉魔盒里最恶毒的东西就是希望,这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小说毕竟是小说,他对于尼采的治愈是到底改变了尼采了吗?(让他去建立家庭去感受温暖和爱,去哭泣去追求另一种生活)

没有,尼采只是更深地理解了他的存在也理解了别人的存在,他不再感到孤独和觉得自己是个另类的怪物,他可能最后宽容了莎乐美和他自己。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世界,也就是更加接近他所追求的真理,然而真理却是那么荒凉。人与人之间有些鸿沟是无法逾越的,他对于莎乐美的投射性解读是莎乐美无法理解的,莎乐美对于尼采的“关怀”和“背叛”是尼采所无法理解的。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而且必然是自恋的,都是从自身的渴求衍生出对于对方的渴望,然而这种彼此无法相互体验的生理隔阂是一切两性矛盾的根源。

写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你:意淫并不可耻,假装不意淫才可耻。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三)初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间安静的书屋里,妖娆的红衣女子封面在这间淡雅的书屋里显得热闹繁华。那一刻,《当尼采哭泣》直逼我的视网膜,情不自禁地捧起这一本书,移至窗下,缓缓道来。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推理的小说,由于年轻气盛的女人路·沙乐美的短浅引荐下,主人公尼采和布雷尔双方进行着心理咨询。他们是彼此的病人,彼此的医生。布雷尔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医生,有着家室的他恋上了他的女病人贝莎,对着贝莎,他产生了极强的幻想甚至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尼采是位绝望的作家,他对于女友的背叛有着无法言语的痛恨,他神经紧绷,呕吐,半夜醒来,经常失眠等症状。因为路·莎乐美,他们相识,相坦诚。

尼采和布雷尔商议协定,布雷尔请求尼采帮忙他走出他面临的煎熬处境,反之,布雷尔会治疗尼采不知名的病症。彼此要求互相坦诚。几经峰回路转,对话治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们揭开了心里深埋的秘密。在对话治疗中,布雷尔坦诚面对自己,重温温暖的家,尼采从孤独的灵魂中释放,流下清澈的眼泪。

且从语言上看,文字并非艰难晦涩。书中曾言:“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开了,它就蒸发了”,人生之路,总有时刻是孤独的,一个人并非孤独,在人群中无知己者才是孤独。紧接着“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大”读到这句话时,我们深思,难道不是这样的么?人总要摔过几次才懂得爬起来,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再着“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或许,很多人对这句话充满着质疑,换个角度而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诗歌般的语言,缜密的思维是否值得我们抽出时间感受。

第二篇:《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肉欲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总结时,我突然觉得,布雷尔顺从马蒂尔德的要求也许不只是怯懦或责任,也许还有连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他的潜意识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伤害马蒂尔德。

路·莎乐美,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离经叛道的美丽、知性的21岁女孩,找到了布雷尔。要求他治疗她的朋友,一个绝望、固执、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哲学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绝的要求布雷尔治疗她的这位朋友,布雷尔也无法抗拒她的美丽接受了。

尼采,一个天才,一个不存在在当下的天才。他固执、偏激、无礼、暴躁、无视权威、不接受怜悯、害怕背叛、拒绝亲近、对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布雷尔为了治疗他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头痛和绝望),有尽一切办法,引诱、布局让尼采接受治疗。但都因尼采敏锐得洞察力而失败,最后布雷尔想出一个交易,让尼采治疗自己的绝望,自己变成病人,而尼采是医生。尼采被这项前所未有的想法给吸引了。开始了一段神奇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全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进劳森医疗中心后,开始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现在的我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段描述能给我带来什么,因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学、心理治疗。里面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还无法把握。但是确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布雷尔真的会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选择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让自己在活一次,但是当我这么因为的时候,我也很不安,这样放弃一切,家庭、事业、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责任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是对的吗?没有想到的事,布雷尔竟以一次催眠来让自己实现了所有,并治愈了自己。当我知道他放弃所有远走他乡只是一次催眠时,我简直惊讶不已。很佩服欧文亚龙的构思,一个心理治疗大师还是一个出色得作家。

有时间还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劳森医疗中心的那段谈话。

第三篇:《当尼采哭泣》读后感范文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挑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意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劝诱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着自己的“绝望”,于是经历了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对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人生的困境。

我在初次触碰到这本书时,就为它的名字所困惑,照理说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应该会有着坚强无比的心。他为什么会哭泣?他为谁哭泣?这都是我所想知道的。但真正体会到了以后,就觉得他的眼泪可能是慰藉的表达。他一直都处在深深的孤独之中,在那样的时代里,尼采是一个疯子,就像《查拉斯图特拉》里的先知一样,他讲诉的疯言疯语在那个年代是无法体会,甚至是无法接受的。直到他遇到了路·莎乐美,一个美丽聪明而又有着魔力的自由女人,他认为她将会成为自己孪生的心智,他的门徒,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但情欲的出现阻断了他们的关系,他像她奉献自己的时候,遭到了她的拒绝,于是他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由此他变得更加的孤独,甚至陷入绝望的深渊。

而名医布雷尔也同样的遭受着这种痛苦,他对自己的病人贝莎产生的肉欲,他在道德与情感中不断的挣扎着。虽然接受妻子的建议将她转给另一个医生,但还是每天的陷入对她的无限想念之中。他享受着贝莎将失去父亲的痛苦移情到他的身上,对他作出的种种亲密动作,并且对她恍惚状态下的“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的论调感到满足。以至于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幻想上面,弄得自己心神不宁。

这两个优秀的男人似乎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感情。也许每个人的爱情模式都不相同,但是从宏观上看,所有的爱情都是惊人的相似;尤其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当男人爱上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爱上男人,这就是爱情;而如果这两者不同步,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这里面的两个人注定就是伤感的,爱的人都背向了他们。因此他们都很伤心、绝望、挣扎。

但这些不快却都只是表面的现象,这是他们的绝望中最浅的问题,是浮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在书中布雷尔在尼采的引导下不断的探寻着深处的意义,“妄想贝莎对你所意味的是什么”“贝莎所意味的,热情与魔力”“贝莎意味着逃离——危险的逃离”“贝莎的意义:逃离致命的生活,自由的希望,让我从时间的泥沼中逃脱的希望。”看到这些话,我们都会想他真的是爱贝莎吗?是否他爱的只是抽离出真实贝莎的一个意象而已?也许他爱的是自由,爱的是自己不从经历的一种生活,爱的是在自己的选择,爱的是那种潜意思中在母亲身上得到的温暖和安全感(贝莎和他的母亲的名字一样,但他的母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亦或是在自己40岁的时候对衰老,死亡的恐惧中抓住的安抚恐惧的救命稻草。这一切在我看来都存在,但这也是年轻的我们所不能体会的一种感觉,我们有的是活力,有的是希望。我们不曾想到死亡,即使想到也不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惑,因为知道他离我们很遥远。但布雷尔的阶段会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必经之路,功成名就之后近乎机械的灰暗生活,没有了目标,缺乏了创造新目标的能力,眼睁睁看着自己慢慢老去。这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死,在外界看来他几乎有着和布雷尔一样的光环,甚至过之而不及,但他最终却选择了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前真的很不能理解,现在看看有点觉悟了。但还是感到很惋惜,天才的陨落真的很让人伤心。

在帮布雷尔治疗的过程中,尼采也是有着相同的感受的,书中虽然没有从他来正面加以描写,但可以体会得到,他在帮布雷尔找出口的时候,也一直在帮自己找。他在治疗中始终占据着控制权。他没有告诉布雷尔他所面临的问题,但他不知道的是布雷尔在路·莎乐美那里已经知道了他所有的事情,他运用他强大的智慧来帮助布雷尔,希望自己在他那里保有权威以给受治疗者以信心。甚至在布雷尔得到治愈后的为自己对他的隐瞒感到羞耻,为自己躲在他身后的懦弱感到失望。在这里我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他很难进入别人的世界,但当他进入别人的世界后,他会毫无保留的倾注自己的心血,竭尽自己的智慧。我想这也是在遭到背叛后他会像孩子一样的咒骂,把自己的心封闭的更紧,甚至是对所有的女人都失去信心的原因。特别是在头痛发作时的处于意识游离状态的那一声“帮助我”,在意识清醒时的冷漠。我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孤独的灵魂,他向往着自由,不被任何东西束缚,对人类有着大爱。却又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所以才会有“预言者发现他来得太早了,所以他回到孤独之中”的感叹。他也会害怕自己死的时候不为人所知,也会害怕寂寞,也会想要有个温暖的家可以取暖,但理想的力量似乎更为强大,他被指派的道路和孤独是不曾分开的,所以孤独似乎成为他的宿命。

最后,一切都归于平和。布雷尔在催眠中经历了一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他真正的完全处于自由中的时候,他希望的是有一个人能拿着绳子牵绊住他。也许有时候我们的心对自由的向往是双面的吧!我们希望自己能自由,却又在另一方面惧怕自由。过度的自由也许就是不自由。最终他顿悟了接受了自己现在的选择,并且去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一度为失去他们而痛苦。而尼采也从与布雷尔的交谈中解脱了自己。特别是尼采最后留下的眼泪,感觉到有力、感动的眼泪,感觉到自己有朋友时的热泪盈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朋友,一个真正意义的朋友。所有人都会为之欣慰。

“孤独只存在与孤独之中,一旦被分担,他就蒸发了。”“我一直梦想着一种友情,其中的两个人结合起来,去达到了某种更高层次的理想。而此地,此时,它来临了!你跟我完全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结合!我们参与了彼此的自我超越。我是你的朋友,你是我的,我们是朋友”我想最后踏上旅程的尼采已经不在孤独了,至少不是那种心灵无助的孤独,他拥有朋友的慰藉。他现有的孤独已经与以前有了一个美妙的差别,即是选择自己的命运,热爱自己的命运,不在愤恨,不在焦虑,用心享受孤独。

在我的意识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有一种近乎疯子似的表现,他们有的执著到一种执拗的境界,有的思维丰富的让人难以想象,有的则是行为举止有别于常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对自己选择东西的坚持,坚定如尼采。我们应该像这些伟大的哲学家致敬,在孤独中浴火重生,在孤独中孕育伟大的思想。

下面是几点感悟和经典语录:

1.有些话,对朋友说不出来,对父母说不出来。因为你在乎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但是当一个与你同命相连的人说出来后,你会觉得对他说这些话是非常容易的,在这之中我们是否也在寻求关系的平等呢?因为平等所以觉得没有负担。

2.尼采:“你是在过你的生活,还是活在你的生活里,站在生活外,为你从来没有过过的生活悲伤”

3.“人生,我们究竟是在经历人生还是被人生经历,我们是否选择了我们的人生或是被人生选择而盲目地听从。”

4.“我们都会死,只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当你的生命完满你就不会惧怕死亡,你的生命完满麼”

第四篇:《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

一直想看尼采的书,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没想到首次接触他,就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因为“上帝死了”,他的内心在恐惧中,对死亡,孤独的死亡的恐惧中战兢。当泪水从尼采的眼角流出,他说“这些眼泪自由了。”

尼采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是非常不可信的理论,进化论证明了上帝的多余,他的存在是由孩子似的愿望产生的。(How do we confirm a truth that has arrived through disbelief and skepticism and not through some childlike wishing something were so。)达尔文没有勇气,他不敢面对这一发现。(Darwin himself had not the courage to follow his evidence to its true conclusion.)可是尼采说自己是先知,来早了的先知,他必须要继续追问,不停思考。他的深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是的,他的结论便是God is dead!而且All of us together have killed him.在他的理论中,God不但已经dead,而且是被人created。我佩服尼采,他的勇气。在没有上帝的绝望中依然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这是一条死路,没有一点希望的死路。

这是没有思考过人生之人无法理解的绝望,也是从未想过上帝之人不能明白的绝望。可是这绝望却深深藏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无人能免。如果没有上帝,一切便没有了意义。如果上帝是人类的杰作,那么挑明这件事情无异于将全人类推上绝望的山峰。尼采深知这一点,于是他说“Choose between comfort and the truth.Are they mutually exclusive? If you want to choose the pleasure of growth, prepare yourself for some pain.”是的,他选择了他所认为的真理,也因此一生在痛苦与绝望中度过。他将自己置身于虚无,抛弃一切拥有的感情,倚赖的陪伴,恋恋不舍的荣耀,那些虚华的假象,权力的欲望、求胜的意志。唯有血淋淋的自我剖析和揭露,才是真实——他的真实是痛苦的,任何愉悦的存在都是妄想!

“上帝死了”让生活no morals no rule,让传统的一切价值观都成了虚无主义,生活也随之失去了意义。这是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一个这正相信上帝死了的人!

可是即使这样的人也要我自己的生命寻找价值和意义,于是他的“超人”上场了。传统价值观崩溃了,那么人类必须确立新的生活的意义,尼采提出了“超人说”。“超人”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是一切不能打到我的东西只会让我更强大“超人”。

可是如果真的没有了意义,那么创造出来的意义只是骗局而已。所以尼采孤独着,恐惧着,恐惧死亡,恐惧生活。尼采的眼泪从来都

不是因为爱,乃是因为人类比任何一种生物更深知本能的恐惧——孤独的死去,在这之前还有那虚无的人生。

当尼采哭泣

布雷尔问“眼泪背后的痛苦是什么?”

尼采说“不是痛苦,是解脱。很好的解脱。这是我第一次说出,我的孤独,都逝去了,逝去了。”(It’s not sadness.It’s such a relief.It’s such a relief!It’s the first time I’m revealing my loneliness.It’s melting.It’s melting away.)

布雷尔笑着说“这是个矛盾。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It’s a paradox, Isolation exists only in isolation.Once shared, it evaporates.)

可是尼采的孤独却是无法消失的,这是相信“上帝死了”的人永远无法被抹去,无法像空气一样蒸发掉的孤独,是人类的孤独和绝望。就像死亡永远只属于个人一样,尼采的孤独永远只属于他自己。即使尼采复制出一个自己,有着相同的孤独,也无法彼此慰藉。因为当死亡临近,他只能独自面对。

所以尼采最后说“我们会有朋友,彼此之间会变成陌生人,理应这样。我们是两只船,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和路线。我们必须是陌生人,因为这是我们的规则。”(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s to one another because it’s the law to which we are subject.)这也是尼采对所有人的规则。这同样是每一个人的规则,每一个灵魂都要独自面对那未知的死亡和死亡之后的事情。可是上帝如果死了,那么我们面对的就是活着的恐惧和孤独,以及那孤独死去的恐惧了。

第五篇: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某年的某天我在北图,一个打折摊位,不太起眼的角落里看到《当尼采哭泣》这本书,因为喜欢哲学因此想着翻看这本书都写着什么东东,直觉让我毫不犹豫拿上就走,当尼采哭泣观后感。看的心境绝对是爱不释手,但也不敢说出来,我觉得每个人的感觉那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可我这样一位水平充其量就是站在心理咨询的门槛边上,脚尖才点着地上还没落脚的人,竟然开始了自己的白日梦。异想天开的想着要当好心理咨询师,要到晚年要写一本象欧文。亚隆写的候维之译的《当尼采哭泣》这样的心理小说。

感谢梦船的推荐,让我得以欣赏《当尼采哭泣》的电影作品,在观赏中感受到视听感官及思维的乐趣。昨晚看《当尼采哭泣》在线磕磕巴巴的看到三点才意犹未尽的爬到床上,几乎没打磕巴就昏昏睡去,一觉醒来神清气爽。想着我也得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电影情节就不祥述了,建议看看这本片子。演员的表演实在觉得言语表达多余,毕竟各有各感受。我的感受就是自己崇洋媚外,心底真觉得好呀好呀就是好!人物角色的气质,内涵及情感表达,这种深度没有沉淀是很难把握的。勾出我的泪水,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当尼采站在钢琴手舞指挥棒,在演绎着瓦格纳的《酒神颂》旋律富于节奏感的听觉的刺激下,尼采近乎精神失常的状态,忘我的表现着那种歇厮底里的激情,嘴里念叨着hate,hate,hate,似乎在穷尽一生的力量去迸发心中那份积郁的情感。我的心似乎在感受到一颗在矛盾,无奈,无助,绝望焦躁的灵魂在嘶吼。它在触动我内心最柔弱的那根弦,那刻影片中的沙美乐的泪在划落,我的泪水也因此在眼眶盘璇,内心感受着自己鲜活的生命在流动着。

一本好的影视作品除了好的内容演员外,声光的运用总是不能忽略的吧!否则肯定会象忘了下鸡精或糖的菜,再好的厨艺做出来的菜,没有调味品的点染,总归落个食之不知其味的下场。制作者遗憾,读者肯定也说不上缺了点什么。庆幸的是这本片子配上的音乐,好象是《安魂曲》《天鹅之死》《酒神颂》与整部片子的内容场景是那么的协调切合,引得人心弛荡漾。

作为一位学习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影片中布雷尔的几次梦和后来让弗洛伊德这位好友催眠,可以看到心理分析的一些技术,观后感《当尼采哭泣观后感》。我自己目前还没机会去学解梦,却因此勾起对解梦知识的好奇。在剧中眼里看着,内心感受着布雷尔这位有着金钱社会地位,功成名就的老男人似乎被一根无形绳索在捆绑束缚他的心灵,也许是后天社会化,道德感,价值观所加负的一些东西,布雷尔就象水煮的青蛙似的在不自觉的迷失了自己。在梦里人性的爱欲,自由的渴望,内心的挣扎释放得淋里尽至,卸下伪装的那是一个鲜活可爱的男人,敢于为爱去追求,只有在梦中的自己才能还其人性的本原,那是悲哀的,然而也幸好那只是一场梦,满足了他对安娜O移情后的爱恋与臆淫,在催眠的过程,他内心潜藏的爱欲、压抑因此得以释放,当他在被催眠中他的思想经历了放下了所有的财产家庭子女,背负着亲情的疏离去找他心爱的安娜o时,现实击垮了他,因为他看到心爱的安娜O对另一个男人说:“你是我唯一的爱”于是彼此亲吻,布雷尔只落个心碎与噩梦的下场了,毕竟那只是梦一场,现实他拥有的一切依旧一如往昔,不同的是他的情绪改变了他以往的观念与思想,他不再对那位为他经营家庭养儿育女的女人视而不见,话说半句嫌多。他学会了与自己的孩子游戏,享受天伦。学会了情感的真实流露。做回了他自己,他拥有着令人羡慕的一切甚至他和弗洛伊德这样的挚友的友谊,真可谓幸福指数在他那发挥到了及至,他可以拥有天堂,也可生活在精神的炼狱中,一切只是一念之差。

看毕该影片我脑海中强烈跳跃着几个词汇就是爱、痛苦、自由,它们如同一首悲怆的协奏曲,似乎是这些东西交织贯穿冲斥着我们的灵魂,谁又能躲过对他们的渴望与逃避,挣扎呢!

助人者自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接纳求助于咨询师的来访者呢?因为助与被助的过程咨询师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

在整部片子看完后,我想我能理解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那句话:“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似乎感受到了尼采那颗在浴火中呐喊的灵魂!

下载当尼采哭泣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尼采哭泣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孤独来袭,我们何去何从?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这本书主要的围绕着尼采和布雷尔的心理问题展开,讲述了两人相互结实,相互熟悉,相互......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5篇)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在我看《莎乐美》的时候,我就对尼采和弗洛伊德生平的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希望知道尼采和弗洛伊德的一生,不希望从文字而希望以感性地方式,所以在上这门课......

    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遭遇的时候,他们能否挽救彼此的心灵?《当尼采哭泣》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882年。充满魅力的俄国女人莎乐美请求维也纳的著......

    《尼采的哭泣》观后感

    尼采哭了,却还坚持着 雷声,贯穿了整个影片,奠定了歇斯底里的基调。 每个人看上去都很怪,但是都很有内涵,有震慑力。 开始时,一直想象着它会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影片或它的结局很迷离......

    从《当尼采哭泣》联想到的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定稿)

    从《当尼采哭泣》联想到的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 2010应用心理学毛重琳2010020735 《当尼采哭泣》是当代美国著名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大师欧文·雅隆的心理学小说,书中他深入......

    《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第一次是因为听朋友提起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然后去观看了这部影片,可当时觉得内容太深奥,心理学与哲学夹杂在一起,所......

    《当尼采在哭泣》影评

    《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在哭泣》,是一部人物真实,情节虚构的电影,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心理推理小说。电影开头是年轻貌美莎乐美,凭借气势、以优雅、用......

    尼采的哲学思想读后感

    尼采的哲学思想读后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他受生存竞争学说的某些影响,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并提出了超人的理论,从而赋予唯意志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