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12:5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第一篇: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遭遇的时候,他们能否挽救彼此的心灵?

《当尼采哭泣》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882年。充满魅力的俄国女人莎乐美请求维也纳的著名医生布雷尔去治疗一位将“影响欧洲”的病人——尼采——的绝望。当然,前提是不能让尼采知道医生在治疗他的心灵。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1760年,麦斯麦开始用磁石按摩人体让患者昏睡并实施治疗。1843年,曼彻斯特的布雷德出版《神经病学》,从生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催眠的机理——长时间注视某物,便可使眼脸的上举肌麻痹而引起不自然的睡眠。后来,他又提出暗示为引起催眠的要素,从此,催眠的方法与事实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采纳。1882年之前的一段时间,电影的主角布雷尔医生,正好在催眠术和心理治疗两者的结合上取得了突破。他在治疗具有严重歇斯底里症状的女病人“安娜•欧”的过程中,通过催眠,打开她那被密封、被压抑的往事,与之对话,疏导那些积压的痛苦记忆。而这些抑而未发的冲突,就是引起歇斯底里的原因。年轻的弗洛伊德,刚成为实习医生,还没能写下他那影响世界的煌煌巨著。而心理学从哲学独立出来,大抵也激荡在那个时代。1863和1868年,冯特和费希纳分别出版了心理学划时代的重要著作——《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和《心理物理学纲要》。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莱比锡大学建立,这代表着现代心理学的真正诞生。

回到电影《当尼采哭泣》。

尼采需要挽救么?他全身都是病痛,尤其是时常发作的偏头痛是他生命最大的阴影,频繁的发作,一次比一次迅猛,一年至少有200天使他陷入和病魔的斗争。他踏上了求医之路,辗转访遍了欧洲最著名的24位医师。然而,他的偏头痛不仅丝毫没有减轻,反倒变本加厉,视力日趋下降,绝大部分脏器都出现了问题。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可是清醒时他却镇定地说:我有我自己的黑暗时期,可谁没有呢?任何痛楚被他视作创作的源泉。他遭遇接连的背叛,再也不相信任何亲近。任何示好都会被他理解为自身权力的丧失。这样的心灵,如何去接近,又何谈去治疗?

是的,布雷尔医生也正处于他的黑暗时期。他45岁,功成名就,有美丽的妻子和聪明的孩子,有优秀的学生和朋友弗洛伊德相互砥砺。但首创“谈话疗法”的布雷尔却深陷于与病人“安娜”的爱情而不可自拔。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来未经选择,他恐惧衰老和死亡,他没来由的不快乐,他开始怀疑生命本身的意义,他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他,能否挽救自己和尼采,同时面对两种心灵的绝望?

布雷尔遭遇到了尼采的种种阻抗而无法进行治疗,心理谈话的技巧在哲学思辨的面前顿显苍白。终于,布雷尔设想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在尼采药物服用过量而发作的那次深夜,他挽救了尼采的生命。第二天,他要求尼采住进疗养院,并请求尼采帮助解决自己的绝望,以此来作为住院治疗的报酬交换。这让尼采可以从不愿受人恩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或许也可创造通向尼采心灵的唯一道路。治疗和被治疗的角色就这样在劳森疗养院交错替换。更多的时候,布雷尔成为了那个更需要被帮助的人。尼采积极投入于对布雷尔绝望的治疗。当我们一再看到哲学家抽象的思辨于事无补的时候,反而意外地看到了尼采竟也在打磨着想象疗法、厌恶疗法的雏形。

尼采的绝望是无法面对自己,布雷尔的绝望则来源于无法成为自己。他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他们都是勇敢的硬币,在命运的漩涡中,再次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当布雷尔率先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并成为自己时,这深深地触动了思索和探究绝望的尼采,坦诚和温暖像熔岩一样,融化着尼采内心深处的坚冰。他大声哭泣着,他看到了友情的价值,他知道了自己不是怪物,他明白自己有能力去感动人并被感动,他终于面对自己并选择了接下来的道路。

从治疗技术的角度看,也许会有这样的误区:每一个纠结的布雷尔,似乎只需要一场弗洛伊德式的体验,一切便能重归平静。而每一个阻抗的尼采,似乎只

需要足够诚实而真挚的告白,便可启开孤独的心扉。但我们不能忽略布雷尔和尼采的勇敢。这勇敢,不仅仅是坚强,也不仅仅是自信。这勇敢,既是勇于承担,也是勇于创造;既是勇于接纳,也是勇于变化。

实际上,整部电影的主要人物全都是真实的,许多脉络和人物关系也可堪考证,诸如布雷尔和安娜的故事、弗洛伊德和布雷尔的关系、莎乐美和尼采的故事,等等。原作者雅罗姆重在虚构了一场场布雷尔和尼采的碰撞,这其实也是一场心理学和哲学的碰撞。

在布雷尔的经历之上,年轻的弗洛伊德继续探索,他认识到不是治疗者的行为吸引着患者,而是因为治疗者被患者认作她们现实的、原本钟爱的对象的替身,也就是发生了“移情”作用。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布雷尔和弗洛伊德在治疗和思辨中,肩负起探索人类心灵的重任,也让人类有更多机会、更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并成为自己。

第二篇: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某年的某天我在北图,一个打折摊位,不太起眼的角落里看到《当尼采哭泣》这本书,因为喜欢哲学因此想着翻看这本书都写着什么东东,直觉让我毫不犹豫拿上就走,当尼采哭泣观后感。看的心境绝对是爱不释手,但也不敢说出来,我觉得每个人的感觉那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可我这样一位水平充其量就是站在心理咨询的门槛边上,脚尖才点着地上还没落脚的人,竟然开始了自己的白日梦。异想天开的想着要当好心理咨询师,要到晚年要写一本象欧文。亚隆写的候维之译的《当尼采哭泣》这样的心理小说。

感谢梦船的推荐,让我得以欣赏《当尼采哭泣》的电影作品,在观赏中感受到视听感官及思维的乐趣。昨晚看《当尼采哭泣》在线磕磕巴巴的看到三点才意犹未尽的爬到床上,几乎没打磕巴就昏昏睡去,一觉醒来神清气爽。想着我也得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电影情节就不祥述了,建议看看这本片子。演员的表演实在觉得言语表达多余,毕竟各有各感受。我的感受就是自己崇洋媚外,心底真觉得好呀好呀就是好!人物角色的气质,内涵及情感表达,这种深度没有沉淀是很难把握的。勾出我的泪水,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当尼采站在钢琴手舞指挥棒,在演绎着瓦格纳的《酒神颂》旋律富于节奏感的听觉的刺激下,尼采近乎精神失常的状态,忘我的表现着那种歇厮底里的激情,嘴里念叨着hate,hate,hate,似乎在穷尽一生的力量去迸发心中那份积郁的情感。我的心似乎在感受到一颗在矛盾,无奈,无助,绝望焦躁的灵魂在嘶吼。它在触动我内心最柔弱的那根弦,那刻影片中的沙美乐的泪在划落,我的泪水也因此在眼眶盘璇,内心感受着自己鲜活的生命在流动着。

一本好的影视作品除了好的内容演员外,声光的运用总是不能忽略的吧!否则肯定会象忘了下鸡精或糖的菜,再好的厨艺做出来的菜,没有调味品的点染,总归落个食之不知其味的下场。制作者遗憾,读者肯定也说不上缺了点什么。庆幸的是这本片子配上的音乐,好象是《安魂曲》《天鹅之死》《酒神颂》与整部片子的内容场景是那么的协调切合,引得人心弛荡漾。

作为一位学习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影片中布雷尔的几次梦和后来让弗洛伊德这位好友催眠,可以看到心理分析的一些技术,观后感《当尼采哭泣观后感》。我自己目前还没机会去学解梦,却因此勾起对解梦知识的好奇。在剧中眼里看着,内心感受着布雷尔这位有着金钱社会地位,功成名就的老男人似乎被一根无形绳索在捆绑束缚他的心灵,也许是后天社会化,道德感,价值观所加负的一些东西,布雷尔就象水煮的青蛙似的在不自觉的迷失了自己。在梦里人性的爱欲,自由的渴望,内心的挣扎释放得淋里尽至,卸下伪装的那是一个鲜活可爱的男人,敢于为爱去追求,只有在梦中的自己才能还其人性的本原,那是悲哀的,然而也幸好那只是一场梦,满足了他对安娜O移情后的爱恋与臆淫,在催眠的过程,他内心潜藏的爱欲、压抑因此得以释放,当他在被催眠中他的思想经历了放下了所有的财产家庭子女,背负着亲情的疏离去找他心爱的安娜o时,现实击垮了他,因为他看到心爱的安娜O对另一个男人说:“你是我唯一的爱”于是彼此亲吻,布雷尔只落个心碎与噩梦的下场了,毕竟那只是梦一场,现实他拥有的一切依旧一如往昔,不同的是他的情绪改变了他以往的观念与思想,他不再对那位为他经营家庭养儿育女的女人视而不见,话说半句嫌多。他学会了与自己的孩子游戏,享受天伦。学会了情感的真实流露。做回了他自己,他拥有着令人羡慕的一切甚至他和弗洛伊德这样的挚友的友谊,真可谓幸福指数在他那发挥到了及至,他可以拥有天堂,也可生活在精神的炼狱中,一切只是一念之差。

看毕该影片我脑海中强烈跳跃着几个词汇就是爱、痛苦、自由,它们如同一首悲怆的协奏曲,似乎是这些东西交织贯穿冲斥着我们的灵魂,谁又能躲过对他们的渴望与逃避,挣扎呢!

助人者自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接纳求助于咨询师的来访者呢?因为助与被助的过程咨询师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

在整部片子看完后,我想我能理解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那句话:“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似乎感受到了尼采那颗在浴火中呐喊的灵魂!

第三篇:《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

一直想看尼采的书,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没想到首次接触他,就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因为“上帝死了”,他的内心在恐惧中,对死亡,孤独的死亡的恐惧中战兢。当泪水从尼采的眼角流出,他说“这些眼泪自由了。”

尼采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是非常不可信的理论,进化论证明了上帝的多余,他的存在是由孩子似的愿望产生的。(How do we confirm a truth that has arrived through disbelief and skepticism and not through some childlike wishing something were so。)达尔文没有勇气,他不敢面对这一发现。(Darwin himself had not the courage to follow his evidence to its true conclusion.)可是尼采说自己是先知,来早了的先知,他必须要继续追问,不停思考。他的深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是的,他的结论便是God is dead!而且All of us together have killed him.在他的理论中,God不但已经dead,而且是被人created。我佩服尼采,他的勇气。在没有上帝的绝望中依然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这是一条死路,没有一点希望的死路。

这是没有思考过人生之人无法理解的绝望,也是从未想过上帝之人不能明白的绝望。可是这绝望却深深藏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无人能免。如果没有上帝,一切便没有了意义。如果上帝是人类的杰作,那么挑明这件事情无异于将全人类推上绝望的山峰。尼采深知这一点,于是他说“Choose between comfort and the truth.Are they mutually exclusive? If you want to choose the pleasure of growth, prepare yourself for some pain.”是的,他选择了他所认为的真理,也因此一生在痛苦与绝望中度过。他将自己置身于虚无,抛弃一切拥有的感情,倚赖的陪伴,恋恋不舍的荣耀,那些虚华的假象,权力的欲望、求胜的意志。唯有血淋淋的自我剖析和揭露,才是真实——他的真实是痛苦的,任何愉悦的存在都是妄想!

“上帝死了”让生活no morals no rule,让传统的一切价值观都成了虚无主义,生活也随之失去了意义。这是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一个这正相信上帝死了的人!

可是即使这样的人也要我自己的生命寻找价值和意义,于是他的“超人”上场了。传统价值观崩溃了,那么人类必须确立新的生活的意义,尼采提出了“超人说”。“超人”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是一切不能打到我的东西只会让我更强大“超人”。

可是如果真的没有了意义,那么创造出来的意义只是骗局而已。所以尼采孤独着,恐惧着,恐惧死亡,恐惧生活。尼采的眼泪从来都

不是因为爱,乃是因为人类比任何一种生物更深知本能的恐惧——孤独的死去,在这之前还有那虚无的人生。

当尼采哭泣

布雷尔问“眼泪背后的痛苦是什么?”

尼采说“不是痛苦,是解脱。很好的解脱。这是我第一次说出,我的孤独,都逝去了,逝去了。”(It’s not sadness.It’s such a relief.It’s such a relief!It’s the first time I’m revealing my loneliness.It’s melting.It’s melting away.)

布雷尔笑着说“这是个矛盾。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It’s a paradox, Isolation exists only in isolation.Once shared, it evaporates.)

可是尼采的孤独却是无法消失的,这是相信“上帝死了”的人永远无法被抹去,无法像空气一样蒸发掉的孤独,是人类的孤独和绝望。就像死亡永远只属于个人一样,尼采的孤独永远只属于他自己。即使尼采复制出一个自己,有着相同的孤独,也无法彼此慰藉。因为当死亡临近,他只能独自面对。

所以尼采最后说“我们会有朋友,彼此之间会变成陌生人,理应这样。我们是两只船,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和路线。我们必须是陌生人,因为这是我们的规则。”(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s to one another because it’s the law to which we are subject.)这也是尼采对所有人的规则。这同样是每一个人的规则,每一个灵魂都要独自面对那未知的死亡和死亡之后的事情。可是上帝如果死了,那么我们面对的就是活着的恐惧和孤独,以及那孤独死去的恐惧了。

第四篇:《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亲爱的小伙伴们,很久没有跟大家做分享了,今天分享一下《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

电影根据欧文.亚隆风格,他是美国一位家喻户晓的心理学家,一生创作很多心理学小说,个案无数。晚年咨询的生活真的非常让人羡慕,拥有自己的花园别墅,前面栽花,后面游泳池,一边养花一边写书,一边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异地慕名而来拜访的人,他的状态就是我年老以后想要拥有的一个状态。

这本小说布雷尔心理学的鼻祖就只有弗洛伊德的老师,弗洛伊德那时是一个医学生,那么他跟他老师之间还有跟尼采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谈话治疗或者说心理学的起源是怎么来的呢?

说到谈话治疗或心理咨询,有人说是弗洛伊德是鼻祖,后正式运用在精神科的治疗之上。谈话治疗其实就是心理咨询,心理学唯一的武器就是你的语言。谈话治疗的起源是布雷尔接待过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她有癔症(会在某一个时间特别癫狂,说胡话浑身抽搐)

在治疗当中,他发觉除用药物之外做了很多交流,谈话方式可让病人就是安静下来,心情特别舒服,很快能够恢复到一个正常人的状态。

那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在运用谈话治疗了,算是心理咨询的一个起源,只不过是他受了老师的影响,基础上慢慢把谈话治疗运用到精神科对患者治疗当中。谈话治疗是佛洛依德的老师布雷尔在精神科治疗的过程慢慢发现的一种用语言交流的方式来安抚病人的心理情绪。

关于催眠治疗的起源,很多人认为是弗洛伊德创立的,其实弗洛伊德就把它写成了书,比较正式的公开。这部电影里面很好描述了催眠治疗。德国的大哲学家尼采,一辈子非常孤独,一个孤独的人他才能够真正地、无限地接近他的心灵,他才能写出那么伟大的一些作品。

电影描述了俄国非常漂亮的女人莎乐美,从德国来到奥地利邂逅尼采,他被莎乐美的美给征服了,激情奔放充满了女性的诱惑,尼采陶醉其中向它求婚却惨遭拒绝!让高傲的不可一世的尼采简直要疯掉了,情绪一落千丈,头痛日益严重。

莎乐美梅深感内疚,找到医生布雷尔,治疗头痛暗地治疗他的心理问题,让他从这种状态当中走出来。开始尼采很不服气,因为没钱来付咨询费用,布雷尔就以检查身体为名来治疗他的头痛,最终救了尼采性命。因突间头痛撞向玻璃,血流不止,布雷尔半夜赶过来救他,感动了尼采。这个时候布雷尔医生也深陷情感困惑。

布雷尔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精神科的医生。大家都知道在西方国家精神科医生的收入地位是非常高的,他有着优越的生活,但爱上了女病人(谈话治疗病人,梦见各种各样的梦)他其实对现状非常不满足。影片当中描述的他总是礼貌、穿着黑西服打着领带一丝不苟,脸上从来没有一丝很轻松的笑容,与家人也是渐行渐远!

弗洛伊德了解老师,就对老师说:你可以这样呀,你们可以相互一个交换,就是让你假装,你要治好尼采的病的话,只有先把自己打开,也就是说你要把你自己的心先打开来,你要向尼采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布雷尔医生深表赞同,因为尼采不可能对他表露内心的伤害,这部电影叫尼采的眼泪,他这种人怎么可能为爱情而哭泣呢?

尼采说:你躺下吧,把你的黑西服脱掉,把你的礼帽脱掉,把你的眼镜拿下来,你放松地躺在那个椅子上。你想象你站在一个很高很高的山上,然后你往下看,然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东西?

尼采用他第一次催眠方式,让布雷尔进入到他内心深处最恐惧的一些场景。他经历了很多现实生活当中恐惧的事情,在梦中都体验到了。等他醒来以后呢,满头大汗,他说:哎呀你对我做了什么?

尼采说:这种躺着的方式会让你回忆过去会让你比较真实面对你自己。这个时候布雷尔袒露了对女病人的那种爱慕之心,身体吸引!非常神奇,原来一蹶不振、很消沉的状态立马变得特别的神气精神,然后布雷尔就把尼采对他使用的这样一种催眠治疗告诉了弗洛伊德。

最后弗洛伊德用怀表再一次正式的催眠了布雷尔,也就是在弗洛伊德的手里把催眠治疗最后给完整完善实践!那么这就是谈话治疗和催眠治疗的由来。

第五篇:《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肉欲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总结时,我突然觉得,布雷尔顺从马蒂尔德的要求也许不只是怯懦或责任,也许还有连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他的潜意识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伤害马蒂尔德。

路·莎乐美,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离经叛道的美丽、知性的21岁女孩,找到了布雷尔。要求他治疗她的朋友,一个绝望、固执、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哲学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绝的要求布雷尔治疗她的这位朋友,布雷尔也无法抗拒她的美丽接受了。

尼采,一个天才,一个不存在在当下的天才。他固执、偏激、无礼、暴躁、无视权威、不接受怜悯、害怕背叛、拒绝亲近、对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布雷尔为了治疗他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头痛和绝望),有尽一切办法,引诱、布局让尼采接受治疗。但都因尼采敏锐得洞察力而失败,最后布雷尔想出一个交易,让尼采治疗自己的绝望,自己变成病人,而尼采是医生。尼采被这项前所未有的想法给吸引了。开始了一段神奇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全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进劳森医疗中心后,开始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现在的我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段描述能给我带来什么,因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学、心理治疗。里面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还无法把握。但是确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布雷尔真的会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选择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让自己在活一次,但是当我这么因为的时候,我也很不安,这样放弃一切,家庭、事业、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责任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是对的吗?没有想到的事,布雷尔竟以一次催眠来让自己实现了所有,并治愈了自己。当我知道他放弃所有远走他乡只是一次催眠时,我简直惊讶不已。很佩服欧文亚龙的构思,一个心理治疗大师还是一个出色得作家。

有时间还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劳森医疗中心的那段谈话。

下载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范文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一)眼泪的力量晓青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孤独来袭,我们何去何从?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这本书主要的围绕着尼采和布雷尔的心理问题展开,讲述了两人相互结实,相互熟悉,相互......

    《尼采的哭泣》观后感

    尼采哭了,却还坚持着 雷声,贯穿了整个影片,奠定了歇斯底里的基调。 每个人看上去都很怪,但是都很有内涵,有震慑力。 开始时,一直想象着它会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影片或它的结局很迷离......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5篇)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在我看《莎乐美》的时候,我就对尼采和弗洛伊德生平的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希望知道尼采和弗洛伊德的一生,不希望从文字而希望以感性地方式,所以在上这门课......

    《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第一次是因为听朋友提起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然后去观看了这部影片,可当时觉得内容太深奥,心理学与哲学夹杂在一起,所......

    勇敢地面对一切5篇

    勇敢地面对一切 ——读《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有感鲁迅曾说过:“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什么呢?”是啊,勇气是很重要的,勇气是支撑我们成长的动力。没有了勇......

    勇敢地面对错误(教案)

    第14课 勇敢的面对错误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人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犯错后要及时认错,勇于承担责任。 2、让学生明白逃避和推脱责任,只会让自己陷入自责、懊悔等心理压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