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尼采的哲学思想读后感
尼采的哲学思想读后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他受生存竞争学说的某些影响,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并提出了超人的理论,从而赋予唯意志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在哲学上,尼采成了德国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施本格勒的历史哲学的先驱,并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20世纪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尼采哲学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
第一次接触到尼采是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在我的印象中,尼采是一位自诩“太阳”的充满傲气的狂人。对于他的哲学,总是无法理解。但是通过阅读后,才发现尼采的哲学让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看法对待人生。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们总认为尼采是宣扬法西斯、超人、权力意识等,把他归为强权政治与种族主义,认为是一个政治狂人,但实际上他所关注的并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人生问题,所有我们当作的政治问题都是他对人生问题的解释。所以我觉得尼采是一个真诚的思考人生的哲学家,他所思考的高度几乎无人能及。”
尼采的著作中很多地方后面都有着权力意志的踪影。他说,哲学就是这种暴虐的冲动本身,就是神圣的权力意志,“创造世界”的意志,探求第一原因的意志。他还把生命也联系进去,说“生命首先力求释放自身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和意志”。尼采说:“一切情绪都是强力意志的发展”。如果要问这什么是强力意志?尼采就会答道,强力意志就是原始的情绪。情绪是意志的形式。而意志就是情绪。这好像有点循环解释的味道。他一会说意志是情绪,然而有时候又说是激情,感情等等。或许对于尼采而言,它们的本质的基础都是强力意志。如果用希特勒的例子说明一下会好理解一点。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他们要权力和强权,开始也是用很情绪化的语言,激发人们的某种感情或激情。法西斯分子他们的行为为什么那么疯狂,我觉得用尼采的这种思想可以解释。人毕竟是很容易情绪化的动物。
尼采最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学理的探讨,而在于精神的示范。我始终记着他在投身哲学之初的一句话:“哲学家不仅是一个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真实的人。”这句话是针对康德的。康德证明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真理的不可能,尼采
很懂得这一论断的分量,指出它是康德之后一切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出发点。令他不满甚至愤慨的是,康德对自己的这个论断抱一种不偏不倚的学者态度,而康德之后的绝大多数哲学家也就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只满足于枝节问题的讨论。在尼采看来,对世界和人生的某种最高真理的寻求乃是灵魂的需要,因而仍然是哲学的主要使命,只是必须改变寻求的路径。因此,他一方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情批判者,另一方面又是怀着广义的形而上学渴望的热情探索者。
一位大师曾这样说过:如果说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学的桥,那么尼采则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桥。
尼采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堪称见仁见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伽达默尔在90岁的时候曾评论道,20世纪处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弗洛伊德、莎特、海德格等都是深受尼采影响的大哲学家。
尼采,这一哲学奇才或许并不多人赞赏。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思想给了后世人影响力深远的启发,他让我们发现了另一角度去看待人生,世界。
第二篇:尼采的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尼采的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对尼采哲学思想的研究多年来在国内学术界经久不衰,进入21世纪,研究越来越入微,越来越理性客观地接近尼采的文本去探寻和揭示尼采的真实思想及其思想指向。
百余年来,研究的中心始终是尼采哲学的形而上学及其性质问题。
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对尼采的形而上学研究更为深入细微,研究的视角更为广泛独到。很多传统哲学家和宗教人士认为我们的心不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尼采说我们的心是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心从内部反映世界。形而上学的本性应理解为对现实的虚化与对未来的筹划,尼采揭示了形而上学的这种生活价值:“真实的世界和表面的世界——我把这种对立的来源追溯到价值关系”。尼采在瓦解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之后,又建立了权力意志的形而上学而成为形而上学反复再生的重要一环。
还有学者从语言与形而上学紧密关联的理论视角,认为尼采深挖形而上学的根源,揭露了语言在形而上学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因而传统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形而上学,它遮蔽了人与世界的真实存在。尼采的目的是要打破语言给哲学设下的这个魔圈,把语言带入多元的、丰富的和不确定之中,“以文字起舞”,真实的传达人与世界的需要和情感。
一.尼采的多元哲学思想
尼采的思想独特新奇、豪迈深远,文体表达舒远绝妙,立意跌宕起伏,给后人留下了广袤的理解维度和诠释空间。
1·尼采的科学哲学
过去一般地都把尼采的意志主义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尼采被认定为诗人哲学家,或尼采及其哲学是反科学、反理性的非理性主义。近有学者指出,尼采把知识、科学看作是一种似乎有理的虚构,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但不能将它误用,不能把它当作绝对真理。尼采反对唯科学主义,主张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为了人生。也有学者梳理了尼采的科学观,认为尼采以视觉主义为工具,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并不过分贬低科学的价值。尼采认为科学是从特定视觉出发对世界所作的解释,科学的价值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价值之中,尼采并非否定科学理性,只是反对把科学绝对化,把真理作为最高价值的唯科学主义。
2·尼采的语言哲学
与尼采的科学观及形而上学思想相关的是其语言观。有学者认为尼采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其语言批判预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尼采是以“隐喻”这一哲学概念来解释语言的发生和语言的本质,最早揭示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而且潜藏着形而上学虚构的根源,而真正的语言则被文明语言所遮蔽。后者制造出逻辑化的语言,不能真正地自我传达,因此必须破除语言的遮蔽,使语言回到前概念的原始阶段,以表达思想的真实。
3·尼采的哲学解释学
尼采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以生命本能、强力意志、情绪冲动为中心发射的对世界的透视;透视的结果是外观世界,透视在本质上是评价和解释,是意义的置入,它同人们的视角相关,只是表达不同价值主体的视界;解释是通过语言完成的,而语言作为隐喻预先就构成了人们解释的基本视界,所以,人们只能在一定的语言的视界内实现对世界的解释,故任何解释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4·尼采的历史哲学
尼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发展辩证的历史观,发展的思维语文式:历史是发展的,形成了一个个超越自己又回归自己的发展的运动;辩证的一元论观点:传统的二元论分裂思想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误解,大地和生活的意义只存在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超人模式:超人是走绳者,他与绳索和目标的前进构成一整体活动,表现为超越自己和完善自己;对立统一体的圆周运动:理智精神和物质现实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运动昭示着人类永远以圆周的运动方式前进。
5·尼采的命运哲学
尼采哲学的主题是高扬人的本真的生命意志,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积极的强力意识。有学者提出尼采在早期的作品中所持的是某种融必然与自由为一体的命运观,而后期的思想也都是以“命运之爱”为背景展开的。尼采命运观的突出特征是与传统的命运观相反,肯定人存在的生成性、偶然性和创造性;其“命运之爱”,表现为“命运即自身,自身即命运”,命运的指归就是忍受命运,承担命运,热爱命运,从而在生存论层面上达到对命运的肯定;尼采的命运观是与永恒的创造相联系的,其命运的必然性与创造性息息相关,创造超人、创造价值是“命运之爱”不可避免的意志和责任。
6·尼采的政治哲学
有学者认为尼采主张政治的目的和功能在于规范整个社会生活,这样政治就使得国家具有同化和宰制民族文化生活的强大力量。尼采倡导一种崭新的政治文化批评观。他虽然是“反政治”的,但并非不要政治,只是不断驳斥现行政治的衰败。
7·尼采的审美哲学
审美哲学是尼采哲学确立和颂扬生命意志的突显特征。研究者们注重从生存论的意义上探讨尼采审美哲学对传统知识论哲学的超越,有学者认为,从审美的意义上看,尼采在思想范围内实现了对康德和叔本华的超越与转换,康德意义上的审美是对自身的认识,叔本华意义上的审美凌驾于科学和理性之上,而在尼采的意义上的审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科学与道德的全面统摄。这样审美及其原则就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的问题,即不再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而是人与世界相交融的生存方式。还有学者认为,尼采一生都极为推崇艺术,其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部歌颂生命、赞美生活的哲学交响乐。它以诗与思的和声叙述着尼采的重要哲学话语。另外,尼采的美学与艺术超越了传统美学的理性尺度而走向存在的尺度,在生命强力的推动下,克服了传统二元分离的诗学与美学,达到了生命体验、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充分体现了“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与真正的形而上活动”。
二.尼采主要思想探析
由于尼采的思想极富个性,文本表述的语言极富特色,灵活多变,其意蕴博厚重远,众多研究者对其诠释和理解也是歧义横生、众说纷纭。进入新世纪,研究者们则注重从尼采思想文本的整体性和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的视域出发,对尼采主要思想的解析更接近尼采的文本。
1·关于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焦点,过去只是就权力意志本身的含义和权力意志与政治有无关系进行研讨。新近有专家学者则把尼采置入西方哲学史发展的进程中,对权力意志作了新的解析。
首先,意志是一个纯粹的创造力,它不同于康德和叔本华,康德是在道德领域中赋予意志以内容和创造力,叔本华倡导意志但最终又克服了意志,而尼采所张扬的意志,其本身就是“力”,这种力主要是一种自身的“创造”的“力”。意志本身就意味着创造。
其次,尼采所主张的意志力,突破和扭转了欧洲哲学史上的传统观念:理性是主动的,感性是被动的,如在知识的来源上,康德确立了知识因有“先天形式”而合法,而尼采则把意志作为一切知识的先天条件,它的内容是感性的、物质的,是通过“立法”“创造”而获得。于是,意志的“力”的决定作用,使得它有支配、统治的权力,即对一切保持着最后的“评判(权)力”,因而产生出“权力意志”。还有学者考察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与美学、艺术观的相互连通关系,认为尼采思想的核心是权力意志与艺术。权力意志的核心是力,力是创造与生成的;艺术则表达为醉,醉是力的提高与充溢之感。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权力意志是艺术的尺度,权力意志与艺术在尼采那里获得了同一性。在权力意志与道德价值的关系上,有学者指出,权力意志作为一种“审判”“评判”一切的“权力意志—高贵意志”,它审判—评判“虚无意志—卑贱意志”,欧洲的一部分文明史就是“虚无、卑贱意志”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欧洲的道德、法律、宗教都为其辩护。尼采则依据权力意志对欧洲的这些文明特别是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解剖,这就是尼采“道德谱系学”的哲学意义所在。
2·关于超人
有学者从尼采对宗教批判入手,认为超人和永恒轮回是尼采建立的新的宗教。因为尼采的宗教批判导致了双重相反的过程,即从神到人的人获得解放的和从人到神的人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之后,就用“超人”作为上帝的代替物,这样不可避免地使人的解放通向了人的自我毁灭,法西斯主义的失败就反映出尼采宗教批判的这种弊端。另有学者则不同意把超人理解为从人到神的过程或过渡环节,超人也更不可能是神。因为尼采是把对基督教的批判和哲学传统的理念论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和批判的。从尼采的文本上看,超人不是传统哲学或康德意义上的人及其人的自由,后者是由神、理念限制了和决定了的人及人的自由,是形式上的虚假的“自由意志”;超人则超越人及其人的自由,是真正的、现实的、实实在在的自由人,是人自己的自由,是权力意志之使然。其次,尼采的超人也不同于传统的康德的虚伪的“道德的人”,后者被绝对命令所制约,因而道德与经验无关;尼采的超人则打破一切虚伪的“天条”,从“天上”将到“人间”,在“大地上”自由地“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超人是不用他者认为的纯粹主动者。再次,超人具有不同寻常人的品格与意志:“悲剧”是它的命运,但决不悲观;超人把圣世的变幻无常看成是意志实现价值的机遇,但往往缺乏“耐心”而因此失败;“机遇”对超人永远开放,绵延不绝,永恒轮回;超人的意志不需要与另一个真善美协调,他本身就是真善美,是价值的创造者和评估者。
3·关于永恒轮回
有学者提出,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尼采的永恒循环说是难以成立的,但从哲学信仰的角度看,永恒循环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与寄托,在此意义上,尼采把它称之为“肯定生命的最高公式”。可是“永恒”与“超越”的二律背反也使得尼采不得不进行如同铁笼困兽般的抗争之中。还有学者从生存论的意义上来考察永恒轮回,认为尼采提出这一思想的着眼点人的生命及人的责任,具有伦理倾向。永恒轮回表明任何事物都是无穷无尽地重复出现,因而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是对永恒事物及生命的无限责任,责任本身就赋予了行为本身巨大的价值。也有研究者认为应把尼采放到西方哲学历史之中去弄懂尼采,永恒轮回是尼采对欧洲哲学虚无主义传统的批判,这一批判首先直指基督教神学思想,即其所谓的罪与罚、得救—和解这类谎言,因为永恒中并没有正义、和解,只是同样的轮回;其次,尼采的矛头针对传统理念论哲学的“超越”态度,即感性世界的生活是应该否定的,只有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尼采要破除这千年积习,使之颠倒;再次,永恒轮回指向人世间的永生、永死,世间万物及人永不能超越这个生死的轮回,所以,并没有永恒的超越。
尼采说:“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与快慰;就算人生是场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梦的情致和乐趣。”尼采这位西方现代哲学大家用他自身的美丽光芒点亮了哲学之路,也给后世的研究者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第三篇:尼采读后感
(一)感受伟大
不是强大,而是对于伟大感受的持续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人。——尼采《善恶的彼岸》
尊崇你心中对于伟大最直接的感受,但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渺小之中,即使对于强者,到处都充满了思想的诱惑。这份自发的贬低始于当我们认为自己的伟大比别人的“高级”之时。
你这感受伟大的心灵,怎么就让世俗的渺小遮蔽了你的双眼?每一次太阳从东方升起,每一次海浪拍打沙滩,每一次潮水撞击礁石,每一次微风袭过麦田,每一次雨水冲刷大地,每一次繁星布满夜空。这一切的感受,难道还不足以抚平你现实中的创伤吗?
(二)现实与科学
既然跑了那么远,何不继续跑下去?——《阿甘正传》
人类的历史已经步入了成年,我无法预测还有多久会到达晚年,也许是世界资源耗尽的时候。世界将会重新陷入混沌?毁灭还是新生?
或者是我预想到的另一个末日,当人们只需要对染色体稍作修正之后,就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人的记忆可以随意的拼凑,我每次想起都会无比恐惧,这比人类被毁灭更可怕。
科学的目标是解放人类,但我们终将去向何处?也许是更舒适、更没有危险。但如果同时使人变得更渺小、更卑微的话。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另外,更可笑的是,现在的科学已经变得不再让人安全了。
人类是盲目的并且时常不够理智,科学创造出的成果对于我们来说显得过于巨大和难以合理运用。我们盲目坚信科技造成的恶果,必将由更成熟的科技来弥补。这真是一次危险的赌注,赌上了子孙的生存环境甚至是生存权利。
摧毁总是比创造容易,只要这一带有现实悲剧意义的事实存在,那科学始终是危险的,并且随着它的进步,这一危险将不断增长。
阿甘的这句台词,更像是人类承认并且认可了科学崇拜的盲目性。
人是很会自我安慰的动物,越来越多由物质堆砌的符合病人趣味的艺术商品,更容易让人陷入安逸的享乐主义,而原本拥有至高地位的寻找形而上人生意义的冲动正在逐渐消失。社会需要人变得愚蠢和狭隘。
你这一生,难道想在自我安慰中度过?
(三)厌世者、思想者
有理想但找不到通往理想的道路,那么他的生活比没有理想的人更轻浮和厚颜无耻。——尼采《善恶的彼岸》
你们这些看清现实的厌世者们,你们破除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怎么就在此停步了?如同以往基督教将人类的恶作为对立面来压抑自身一样,你们竟允许了让现实种种的不堪压抑自己。难道你们觉得这样做为放纵自己找到理由了?这是何等滑稽的逻辑啊?!
还有我可敬的思想者们,你们破除了善与恶的对立,是否又陷入深刻与肤浅的对立呢?何以强者必定深刻?而弱者注定肤浅呢?哲学是否也成了你们的毒品?
我希望你放眼现实,有所行动,而不是面对这巨大深渊时,一味的嘲笑蔑视,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别把你的智慧,挥霍在讽刺弱者上。
(四)悲剧人生
从生命的整体看,短暂的悲剧迟早要归入永恒生命的喜剧之中。——尼采《快乐的科学》
回到最初,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尊崇自身的感受。一切以我们的个人价值观进行评断,抛开最初被灌输的是非善恶的成见。
人生的悲剧性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具有深刻的力量。强盛并非必然伴随着痛苦,但痛苦却是强盛的炼金石。爱之深,痛之切。
(五)强盛的人类
我心中最悲壮的场景,当诸神手执神器欲将人类毁灭之际,人类挽在一起,哼着相同的曲调,面庞也许带着畏惧,但铭刻下的是坚毅。悲壮的歌声响彻大地的每个角落,这一刻,你还会在意神的力量吗?
正如恶魔是使人恐惧的一样。神,只有当人类脆弱到还需要他的启示时,才有他存在的意义。也许,人类的意志无法强盛到面对恶魔不再恐惧,但当这恐惧无法再造成进一步的退让,当人们即使恐惧也依然敢于直面他时,恶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神啊,是否连你也畏惧强盛的人类?!
(六)做自己人生的观众,与徒劳作战
“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和地球缺乏意志;在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命运背后都回响着颂歌一样的一个更响亮的声音:“徒劳!”——尼采《论道德的谱系》
我要求你做自己人生的观众,你要让自己的人生有伟大的剧情。
也许与现实的黑暗奋战不会有成果,我们将被嫉妒和诋毁淹没,如同西西弗搬动着巨石,吴刚砍伐着月桂,永无休止地重复着徒劳。
但是,我的兄弟啊,别让徒劳这个字眼阻挡了你的步伐,做自己的观众,只有你自己才懂得体会与现实、与深渊甚至是与徒劳奋战的神圣和强力!
凝视你自己,一位无所畏惧的斗士,敢于向一切发起挑战。连徒劳、渺小以及诋毁等等,在他人眼中自身下降到最低的恐惧都能克服并超越的战士,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阻挡你?!
持续你心中对于伟大的感受,只要人类尚未灭亡,他们总是会承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痛苦,却又一次次迎来胜利的黎明。
第四篇:《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肉欲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总结时,我突然觉得,布雷尔顺从马蒂尔德的要求也许不只是怯懦或责任,也许还有连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他的潜意识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伤害马蒂尔德。
路·莎乐美,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离经叛道的美丽、知性的21岁女孩,找到了布雷尔。要求他治疗她的朋友,一个绝望、固执、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哲学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绝的要求布雷尔治疗她的这位朋友,布雷尔也无法抗拒她的美丽接受了。
尼采,一个天才,一个不存在在当下的天才。他固执、偏激、无礼、暴躁、无视权威、不接受怜悯、害怕背叛、拒绝亲近、对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布雷尔为了治疗他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头痛和绝望),有尽一切办法,引诱、布局让尼采接受治疗。但都因尼采敏锐得洞察力而失败,最后布雷尔想出一个交易,让尼采治疗自己的绝望,自己变成病人,而尼采是医生。尼采被这项前所未有的想法给吸引了。开始了一段神奇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全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进劳森医疗中心后,开始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现在的我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段描述能给我带来什么,因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学、心理治疗。里面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还无法把握。但是确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布雷尔真的会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选择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让自己在活一次,但是当我这么因为的时候,我也很不安,这样放弃一切,家庭、事业、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责任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是对的吗?没有想到的事,布雷尔竟以一次催眠来让自己实现了所有,并治愈了自己。当我知道他放弃所有远走他乡只是一次催眠时,我简直惊讶不已。很佩服欧文亚龙的构思,一个心理治疗大师还是一个出色得作家。
有时间还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劳森医疗中心的那段谈话。
第五篇:《当尼采哭泣》读后感范文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挑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意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劝诱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着自己的“绝望”,于是经历了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对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人生的困境。
我在初次触碰到这本书时,就为它的名字所困惑,照理说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应该会有着坚强无比的心。他为什么会哭泣?他为谁哭泣?这都是我所想知道的。但真正体会到了以后,就觉得他的眼泪可能是慰藉的表达。他一直都处在深深的孤独之中,在那样的时代里,尼采是一个疯子,就像《查拉斯图特拉》里的先知一样,他讲诉的疯言疯语在那个年代是无法体会,甚至是无法接受的。直到他遇到了路·莎乐美,一个美丽聪明而又有着魔力的自由女人,他认为她将会成为自己孪生的心智,他的门徒,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但情欲的出现阻断了他们的关系,他像她奉献自己的时候,遭到了她的拒绝,于是他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由此他变得更加的孤独,甚至陷入绝望的深渊。
而名医布雷尔也同样的遭受着这种痛苦,他对自己的病人贝莎产生的肉欲,他在道德与情感中不断的挣扎着。虽然接受妻子的建议将她转给另一个医生,但还是每天的陷入对她的无限想念之中。他享受着贝莎将失去父亲的痛苦移情到他的身上,对他作出的种种亲密动作,并且对她恍惚状态下的“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的论调感到满足。以至于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幻想上面,弄得自己心神不宁。
这两个优秀的男人似乎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感情。也许每个人的爱情模式都不相同,但是从宏观上看,所有的爱情都是惊人的相似;尤其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当男人爱上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爱上男人,这就是爱情;而如果这两者不同步,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这里面的两个人注定就是伤感的,爱的人都背向了他们。因此他们都很伤心、绝望、挣扎。
但这些不快却都只是表面的现象,这是他们的绝望中最浅的问题,是浮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在书中布雷尔在尼采的引导下不断的探寻着深处的意义,“妄想贝莎对你所意味的是什么”“贝莎所意味的,热情与魔力”“贝莎意味着逃离——危险的逃离”“贝莎的意义:逃离致命的生活,自由的希望,让我从时间的泥沼中逃脱的希望。”看到这些话,我们都会想他真的是爱贝莎吗?是否他爱的只是抽离出真实贝莎的一个意象而已?也许他爱的是自由,爱的是自己不从经历的一种生活,爱的是在自己的选择,爱的是那种潜意思中在母亲身上得到的温暖和安全感(贝莎和他的母亲的名字一样,但他的母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亦或是在自己40岁的时候对衰老,死亡的恐惧中抓住的安抚恐惧的救命稻草。这一切在我看来都存在,但这也是年轻的我们所不能体会的一种感觉,我们有的是活力,有的是希望。我们不曾想到死亡,即使想到也不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惑,因为知道他离我们很遥远。但布雷尔的阶段会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必经之路,功成名就之后近乎机械的灰暗生活,没有了目标,缺乏了创造新目标的能力,眼睁睁看着自己慢慢老去。这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死,在外界看来他几乎有着和布雷尔一样的光环,甚至过之而不及,但他最终却选择了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前真的很不能理解,现在看看有点觉悟了。但还是感到很惋惜,天才的陨落真的很让人伤心。
在帮布雷尔治疗的过程中,尼采也是有着相同的感受的,书中虽然没有从他来正面加以描写,但可以体会得到,他在帮布雷尔找出口的时候,也一直在帮自己找。他在治疗中始终占据着控制权。他没有告诉布雷尔他所面临的问题,但他不知道的是布雷尔在路·莎乐美那里已经知道了他所有的事情,他运用他强大的智慧来帮助布雷尔,希望自己在他那里保有权威以给受治疗者以信心。甚至在布雷尔得到治愈后的为自己对他的隐瞒感到羞耻,为自己躲在他身后的懦弱感到失望。在这里我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他很难进入别人的世界,但当他进入别人的世界后,他会毫无保留的倾注自己的心血,竭尽自己的智慧。我想这也是在遭到背叛后他会像孩子一样的咒骂,把自己的心封闭的更紧,甚至是对所有的女人都失去信心的原因。特别是在头痛发作时的处于意识游离状态的那一声“帮助我”,在意识清醒时的冷漠。我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孤独的灵魂,他向往着自由,不被任何东西束缚,对人类有着大爱。却又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所以才会有“预言者发现他来得太早了,所以他回到孤独之中”的感叹。他也会害怕自己死的时候不为人所知,也会害怕寂寞,也会想要有个温暖的家可以取暖,但理想的力量似乎更为强大,他被指派的道路和孤独是不曾分开的,所以孤独似乎成为他的宿命。
最后,一切都归于平和。布雷尔在催眠中经历了一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他真正的完全处于自由中的时候,他希望的是有一个人能拿着绳子牵绊住他。也许有时候我们的心对自由的向往是双面的吧!我们希望自己能自由,却又在另一方面惧怕自由。过度的自由也许就是不自由。最终他顿悟了接受了自己现在的选择,并且去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一度为失去他们而痛苦。而尼采也从与布雷尔的交谈中解脱了自己。特别是尼采最后留下的眼泪,感觉到有力、感动的眼泪,感觉到自己有朋友时的热泪盈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朋友,一个真正意义的朋友。所有人都会为之欣慰。
“孤独只存在与孤独之中,一旦被分担,他就蒸发了。”“我一直梦想着一种友情,其中的两个人结合起来,去达到了某种更高层次的理想。而此地,此时,它来临了!你跟我完全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结合!我们参与了彼此的自我超越。我是你的朋友,你是我的,我们是朋友”我想最后踏上旅程的尼采已经不在孤独了,至少不是那种心灵无助的孤独,他拥有朋友的慰藉。他现有的孤独已经与以前有了一个美妙的差别,即是选择自己的命运,热爱自己的命运,不在愤恨,不在焦虑,用心享受孤独。
在我的意识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有一种近乎疯子似的表现,他们有的执著到一种执拗的境界,有的思维丰富的让人难以想象,有的则是行为举止有别于常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对自己选择东西的坚持,坚定如尼采。我们应该像这些伟大的哲学家致敬,在孤独中浴火重生,在孤独中孕育伟大的思想。
下面是几点感悟和经典语录:
1.有些话,对朋友说不出来,对父母说不出来。因为你在乎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但是当一个与你同命相连的人说出来后,你会觉得对他说这些话是非常容易的,在这之中我们是否也在寻求关系的平等呢?因为平等所以觉得没有负担。
2.尼采:“你是在过你的生活,还是活在你的生活里,站在生活外,为你从来没有过过的生活悲伤”
3.“人生,我们究竟是在经历人生还是被人生经历,我们是否选择了我们的人生或是被人生选择而盲目地听从。”
4.“我们都会死,只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当你的生命完满你就不会惧怕死亡,你的生命完满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