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
旗城学校
陈明洁
韩愈的《师说》中曾提到“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一个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工匠,还是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精神引导者。通过拜读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老师》一书,发现叶老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深刻理解,对培养学生的侧重点等方面也有独到的看法,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一目标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即“授业”:“业”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指导思想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教师拥有充足的知识。然后通过教学过程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但有些知识传授过程有时是很枯燥的,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掌握灵活的教授方法,将枯燥的知识化为灵动的音符,让无趣化为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理的练习帮学生学生吸收、掌握,指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让所学知识成为学生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第二篇:《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郑大贺
为了让自己在教学方面获得更多的方法和经验,我刚放假就去书店挑选一些通俗易懂并且操作性强的教育类读物,最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假如我当老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封面和插图,但是它的内容足以给我许多宝贵的教育启示和建议。
乍一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还以为叶圣陶从未当过老师,于是就想:一个从未做过教师的人又怎能在教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就是一切冠冕堂皇的大话、套话。但是由于在很多教育杂志上都见到过叶圣陶这个名字,所以还是忍不住拿起书翻看起来。这一看我才知道,叶圣陶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他在本书中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对于人类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一位教师应该从哪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教育。
前面两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育应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和“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两点虽然是独立的两点,但其实是相通的。因为良好的习惯能够使人一辈子受用。在这里,叶老先生主要强调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上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过去的教育漏洞。为什么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结果还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令人满意?答案就在这里。我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所传授的知识也只是在口头上进行强调。有时虽然说要检查但总不能坚持下来,以致于学生也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不管完成的怎么样老师都不会真正地较真。长此以往,我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出现了断层和没有尖子生的情况。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太晚了,再想把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改正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考试就在眼前。所以在这个假期期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学期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答案: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叶老先生举了一个最通俗的教学生关门窗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轻轻地关上门窗,而不是“砰”的一声去惊扰别人。这个小事的教育不仅要反复更要坚持,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时总是轻轻的,这样才能算是养成了良好习惯。生活中原本没有小事,正是因为我们轻视了它,它才成为了所谓的小事。之前每次都有学生作业不交或是在听写时抄袭,而同组的其他同事都说:“你何必那么较真,哪个班没有这样的学生,有的学生你就是把他的作业收上来了也都是抄的,有什么意义呢?”一次次过去了,我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心想反正就那么几个学生也影响不了什么。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交作业或迟交作业,甚至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在听写时也开始交头接耳。我越发感到情况不妙,当我再采取措施时,基本上很难再使学生产生飞跃式的进步了。所以,在本学期开学之初,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成为我工作的重心,事事无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接下来两点分别是“教是为了不教”和“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这两点是以上两点的再续,也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自然而然就会自觉地把这种好习惯继续下去。相反,如果学生一直都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他的行为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也许是好的,也许是有危害性的。所以,受教育者就像是一粒种子,他究竟能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永远没有破土而出的机会只有播种的人才能知道。种子只有被人用科学的方法播种到地里才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如果永远被忽略那他的命运将会是充满遗憾。所以,在教育者的眼里,所有的受教育这都应该是饱满的,充满生机的种子,只有我们用心去播种,他们才有可能还给我们一片荫凉。而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去歧视或忽视学生。
“德育总是跟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和“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两点虽然我很赞同,但是前一点主要是靠班主任和学校才能实现,而后一点是跨学科的,所以关于这两点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就不再啰嗦。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在我理解是教师和表率。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有了这样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只是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阐述,而新时期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为师还要为表。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否则我们教出的将是一批批缺乏诚信的知识机器。
第三篇:《我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我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2017.2.10 王美玲
今年寒假在刘助理的要求下,我有幸拜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我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汇编了叶老对国民教育一系列问题深邃的思考,是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总结,思考与感悟,更是对中国教育的期望与理想。
全书从以下六个层面集中呈现了叶老的现代教育思想精华:一教育与人生,教育以育人为主,着眼于整体人生;二教育与自我,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三教育方法,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确跟种子一样;五教育实践,写作、阅读和鉴赏是语文教学的三个要素;六教师素养,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本阐述了教育真谛,在诞下仍具教育和启示意义的经典之作帮助我正确认识教育,澄清思想上的迷雾;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方法,明确了教师应该如何做,尤其关于语文中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在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即初步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表有新意的看法,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叶圣陶先生也就是本着这-精神,根据他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提出了阅读创新教学模式和写作创新教学模式。
‚预习──讨论──练习‛是叶圣陶先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较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既是对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综合,又是他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晶。这一模式,贯穿了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
‚预习‛,叶圣陶先生认为,就是让学生‚独立阅读‛,给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用心力‛来‚尝试‛,获得有价值的心理感受。预习是阅读训练的最主要的阶段,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所不能或缺的。独立阅读为独立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培植学生自悟意识和增加独创‚基因‛的最有效的方法。
‚讨论‛这是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体现他阅读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发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是师生之间思维成果进行网络式的交流的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掀起‚思想风暴‛的过程。在激烈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最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为此,他要求教师不要自先下结论,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避免盲目信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如何组织好讨论,叶圣陶先生对讨论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如,教师如何切实引导,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如何提供讨论的要点或提纲;如何明确自己的身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敢想敢问,善想善问;特别是如何在讨论中正确把握教师的‚讲‛,等等。
当前,要抓好‚讨论‛这一环节首要的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于参加讨论;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与诱导,让他们有成功感,乐于参加讨论;要巧作安 排,如,坚持讨论题的启发性和层次性,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准备,让学生善于参加讨论。
‚讨论‛既是学生由独立阅读转向集体阅读、探索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在运用思维探索真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如果放弃讨论这一环节,便是走‚老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便是只注意了由教师传授结论,忽视了探索与求取知识的过程。学生所得的仅是老师的结论,而没有经历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训练,因而不可能有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从培养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将学生思维的发展禁锢在老师教读、知识传授的模式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极为有害的。
‚练习‛,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它是知识的迁移、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巩国所不可或缺的环节。他认为,‚从知识到习行(即能力)不是一步就跨得过去的,中间还有一个努力历练的阶段‛,只有通过实践与历练,‚书本上的经验融化在我的生活里,才像吃东西吸收了营养长成新鲜的血肉‛。人的思维是可以改变的,思维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全面训练。对于如何训练(听、说、读、写),他连提出了一些原则:‚必须讲求方法‛,‚态度要认真‛,‚要严格训练,一丝不苟‛,‚要锲而不舍,乃克奏效‛,等等。
‚应需──写生──自改‛,这是叶圣陶先生着重论述的写作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其本质就是要在认真阅读范文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如实地创造性地写出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要通过自己来修改,使表达的更加准确与生动,并通过这一过程,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应需‛,即作文要‚练习与应需相统一‛,‚以用为主‛,就最能够如实地表现与反映实际生活,也最能让学生对自己所面对的生活,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这样,就能写出有特色有个性的文章来。
‚写生‛,即要学生写生活,写活生生的事物。少临摹,不摹仿,尤其不能抄袭。实际生活对学生来说最为真切,写起来得心应手,内容具体生动,表达情感丰妙。为此叶老给教师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设法引导学生,既要多多容受,又不能因袭程式。可以借鉴而不可模仿。要学生用独创的语言,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在写作中只要学生能把当时的‚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就是有了创造性。
二、要求作文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要体现‚写生‛和创新的要求。提倡学生坚持写日记。
三、要求教师走出作文审题的误区。
‚自改‛,就是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只指出习作的主要缺点让学生自己修改‛。因为,写作训练归根到底是思维训练。学生自己的作文别人并不一定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只有学生自己来修改,去掉多余的话,对于必须说的要改得更加完整、确切、周密,让人读来更容易明白,更乐意接受。这样,看起来是修改文字,选择词语,推敲句式,实际上是修改原来的意思,把自己的 想法,表达得更加贴切,这就是思维训练。在语文训练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有在这样的具体的修改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当然,学生自改,离不开两条,一是认真阅读为基础,二是教师指导为前提。
叶圣陶先生极力反对把学生看作‚空瓶子‛,主张把学生看成‚生活体‛,要相信他们有主动学习、消化、吸收的需要和能力。教师要采取‚启发、诱导、熏陶‛的方法,指导和帮助他们自学、自悟。他一再倡导‚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很明显,只有老师‚相机诱导‛,才能使学生‚运其才智‛,‚开领悟之源‛。又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说明,教师之‚导‛也非易事,必须千方百计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智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终而达到‚自求‛‚自悟‛和自己‚发现‛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那就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动天君,独立思考,不依赖老师,坚持自学,善于自学。要做到‚真知‛‚真能‛,叶老认为必须有具体的方法,那就是自己会‚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这样,便能逐渐进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就是‚不需要教‛的境界,也就是学生锻炼与培植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过程,并达到了应有的水平与程度。同时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教育要干什么?正如叶老说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多简洁,多准确,多可行,多精辟的论述。习惯成就未来。在1941年8月23日发表的《如果我当教师》这篇文章中(P8~15),叶圣陶先生通过假设,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三个教育层面,对于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学,教师要用爱心培养学生的习惯,从细微的小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学,教师要认真踏实、持之以恒的帮助学生习惯的养成;大学,教师对知识、学问要有自己的见解、心得。这引发的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思考,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有着太多的不足和太多的缺憾。学生习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困扰着自己,平常也没少下劲,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做常态工作、中心工作来抓,没有做到持之以恒。叶圣陶先生说‚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的能力。这些,才是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的东西!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人,才能是合格的公民。今后要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放在班主任工作的首位。利用一切机会和教育时机,狠抓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增长一辈子受用的习惯。
感谢叶圣陶先生的《我怎样当老师》,它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使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深层次的认识,今后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书中把受教育者比作种子,确是很贴切的,种子要发芽必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等,所以要想使学生能茁壮成长,我们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叶老认为‚教育‛一词,有一句话概括即‚养成好习惯‛。他认为能使才性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做人做事上获得积极的、有益的经验,并用以指导他的生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健全的公民。叶老认为要想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养成,而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中必然要有老师的示范作用在里面的。凡是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教师一定要实践,凡是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教师自己坚决不做。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从爱出发。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积极营造爱的氛围,学生才能体验和感受到爱的存在,沐浴若爱的阳光,享受被爱的欢乐和幸福。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拒绝灌输式教学。除了拥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掌握和擅长利用灵活恰当的教授方法,将枯燥化为灵动,将无趣化为吸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完全的吸收,掌握,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成为其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五、引导学生自学,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学生自己能想得通的,能理解的,就不必教了。而当学生想不通,说不清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再加以指点,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六、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典范。无数教育实践证明,一个品德高尚、专业精湛、举止有礼、仪表端庄,处处为人师表的教师必然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然能得以顺利地开展,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总之,从《我怎样当老师》这本书中既看到老师的辛苦和责任,又看到了老师的快乐和意义,同时,还学到了教育的原则与智慧。我会时刻谨记叶老的教导: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一个有思想有尊严的人来看待;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想方设法来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教育过程中,转变授课方式,融洽师生关系,研究学生心理,探索教育规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第四篇:《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1读了叶老的《如果我当老师》,让我感受颇深。看了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诠释,对培养学生的看法,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老师,为我的教师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我的感想。
首先,小学教师怎么做?叶老认为应该真心认学生作朋友。是的,真正的朋友是无话不说,肆无忌惮的。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园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站着给孩子上课和蹲下来给孩子上课效果是不一样的,蹲下来和跪着又是截然不同的。”其实这句话就是在说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你的课堂会更精彩。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建立了朋友关系,才能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放下架子,蹲下身来,真正做到民主和尊重,为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而努力!
二、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平时我们要注重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培养,从点滴小事做起。这与我们学校推行的“行为习惯养成”活动恰好符合。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对孩子们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还要特别注意养成孩子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发展他们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情绪。
三、把时间留给孩子。叶老说:“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课堂上与他们共同探讨,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学习,自己解决更多的问题。
四、杜绝体罚。叶老说:“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永远不会磨灭。”对于特殊的孩子,切记不能冲动,找出原因对症下药,用心去和他们交流。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就是爱的化身,孩子们需要爱的阳光普照,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五、经常与家长沟通,待其如友。孩子们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做好家长工作,及时沟通,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有助于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与他们做朋友,就像叶老说的: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们的子女弟妹好,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弟妹?还肯故意与我不一致。
叶老所处的时代逐渐远去,但他的教育思想永远新潮,永远适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要虚心学习,不骄不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向着合格教师的方向前行!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2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老师》一文写于1941年,时隔七十年,今天读来仍是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叶先生此文从“我如果当小学老师”“我如果当中学老师”“我如果当大学老师”三个方面对如何当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叶先生“为人生”的教育本质观,也就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小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认为要与小学生成为朋友,而不应该把他们称为讨厌的小家伙和惹人心烦的小魔王:“而是出于衷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是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就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朋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无话不说,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最有利于沟通和交流的。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与学生之间之所以存在着“代沟”,其实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朋友的缘故。
叶先生认为,做一个小学老师要“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哪怕是关门、开门这样的小小的细节,“对于开门关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奸犯科,干那些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对于这样的小小细节,我们的小学老师有多少在关注呢?好的习惯还反映在教小朋友识字读书上,“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叶先生感觉到“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对于顽皮的小孩子,叶先生不主张“体罚”的,因为“这一下子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和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们身边的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打骂、与老师对孩子的打骂分不开的,打骂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当回事了,也就“后进”了。面对调皮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心平气和。
叶先生还谈到,作为小学老师,还要“作小朋友家属的朋友,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叶先生觉得“做家属的亲切忠诚的朋友,我想并不难;拿出真心来,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们的子女弟妹好。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弟妹?还肯故意与我不一致”。如何与家长处理好关系?一句话,就是要与家长成为朋友。
中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是“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叶先生认为,说成“教书”,把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说成“读书”,就把古人今人的经验消化成自身的经验抹杀了。怎么做?就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
二是“我不想‘忠’、‘孝’、‘仁’、‘爱’等等抽象德目向学生的头脑里死灌”,实在的做法是“为了使学生存心和表现切合着某种德目,而且切合得纯任自然,毫不勉强,我的办法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也就是从小事做起。叶先生还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怎么做,教师首先要做到:“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德育不是简单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的口号,而体现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德育也不只是只强求学生去做的而教师可以违背的事情,德育必须得有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行。
三是“我不想教学生有名无实的事情”,做事情,必须得名副其实,设立的自治组织、图书馆、种植园等一定要有名有实,不然就不足以养成学生的好习惯。放眼我们的旁边,有多少花架子的事情,有了开头,也再也见不到下文的书写了。
四是“我不会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么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多少老师在真正践行“态度和价值观”?为了考试,我们大多数老师看重的或者说剩下的就就是求得一个高分数的解题的“方法”和“技能”了。
五是“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决不专做讲解工作”。叶先生反对“满堂灌”,好的做法是:“只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替他们分析和综合。”否则,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不好,因为“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似的感觉”。叶先生说:“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课堂流程的必须,可是至今仍有老师持怀疑态度,认为离开了老师的讲,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足矣:作为老师,你会随着学生一辈子么?我们总得要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总得要学生自主地与他人合作的,总得要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主去探索解决的。老师们,课堂上还是少讲一点为好。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这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
大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还是强调“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要“帮助学生为学”,也就是重在引导。要倾其所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决不留一手。不用禁遏的方法,阻止学生的思想和阅读:“学生在研究之中锻炼他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从而得到结论,凡真是要不得的,他们必将会直指为要不得。这就不禁遏而自禁遏了;其效果比一味禁遏来得切实。”叶先生主张“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与学生“称心非而谈,绝无矜饰”。教学中,不忘教育的总目标,要以身作则,获得学生的敬重。
叶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说:“我现在不是教师。如果我当教师的话,在‘教师节’的今日,我想把以下的话告诉自己,策励自己,这无非‘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意思。”叶先生关于中小学、大学教师的种种,不只是在策励他自己,更是在策励着今天仍在教育战线上前行的`我们以及后来人。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3邻居对我说当教师真好,特别是幼儿园老师整天和孩子打交道,无忧无虑的。一年两个假,是啊!在一年最寒冷与最炎热的日子里,可以悠然地享受生活的闲适与自在,是惬意!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高尚。近日读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老师》后惬意少了,惭愧多了。我觉着离先生要求的老师差之甚远。
当教师首先是要博爱和耐心,叶先生在文中说,如果当老师,绝不将投到学校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情,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做朋友。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与今天的社会环境不同,在今天特别是小学以上的高等学府以分数衡量学生老师的背景下,老师往往为学生几本作业大动肝火,甚至为零点几分焦急万分,爱聪明的成绩好的学生很容易,成绩差的邋遢学生可就没人爱了,所以当老师必须懂得爱所有的学生,宽容羸弱拙钝的学生,以情感动人,让学生知错、改过进步。
其实幼儿园也是如此,老师往往特别喜欢那些聪明、能干、乖巧的小朋友,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小朋友往往很头疼,各方面的压力迫使他们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其次,教师必须严于律已,时时做学生的表率。叶先生说做教师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简单一句话,所耗费的心血是无穷的。怎样才能养成习惯?老师要身体力行,一进入学校,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学生关注、给学生以影响,学生不仅听你说教,更在看你的行为。言传不如身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你自己首先不做。特别是对于幼教来说更要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因为小朋友不能理解老师纯语言的说教,模仿又是幼儿的一大特点,不夸张的说,你的一言一行真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习惯。就如叶圣陶所描述的那样:“要从最细微最贴近的事物做起,绝不马虎了事,例如门的开关,我要叫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知道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我希望从小就给小朋友建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从小事细微之处,慢慢培养他们各方面好的品质。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耐心、智慧去对待每一个小朋友,时刻谨记叶老的教导,时刻谨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五篇:《我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教育“呼唤”诚信的教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湖洲小学
肖国文
几个晚上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孔子以信教子的故事告诉世人诚信的可贵,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说,孔子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孩子,那么,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又何止是一个孩子?是否更应该懂得在当今社会遵守诚信的美德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呢?
因此,诚信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从业的基础,是一个教师所应必备的品质之一。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教师,该如何做好自己的诚信呢?
(一)加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教育事业是神圣光荣的职位,特殊和职位要求教师不但要教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要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模范,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勇于实践磨练,增强经验,虚心向他人学习、交流。提高师德修养,敬业尽职。专心致志做好教育人的工作,使自己诚信,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我校教师在工会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经常阅读,了解伟大人物诚信品德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开阔思想境界,提高师德修养。
(二)在品行上诚实正直、为人师表。
鲁迅认为:伟人的素养最重要的是个“诚”字,诚信是正直的基础,是心灵美的 1 核心。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假象决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故意表演出来的“榜样”一旦被学生识破,教师的形象将会大打折扣,造成恶劣影响。因此,一个教师在待人处世上必须做到“贵诚实,守信义”。学校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解答问题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为人师表,真正起到学生的表率作用。诚信从教师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做错事,老师可批评学生。同样,老师做错了事,也应该接受学生的监督。老师有错,当学生指出来时,应该谦逊地说:“对不起,我一定加以改进。”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敢指出自己的缺点而火冒三丈。相反,老师要为学生辨明是非,主持公道,敢于发表对处理事情的看法而高兴。这样,潜移默化,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逐渐形成伸张正义,大胆认错,敢于改错的忠诚老实的好品德。
(三)在言行上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不仅是衡量教师人品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言必行,行必果”,学生就会从中晓得怎样做人。言而无信,行而无果,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言行不
一、表里不一,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所给予的教育产生怀疑,直至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学生诚实的品格,需要言行来熏陶,我们要做学生的楷模,不要做学生讨厌的“变色龙”。教师一定要遵守诺言,不要说过头话。例如,有的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发现有学生经常旷课,就对学生说:“下次你还旷课,就通知你的家长来。”结果,学生不知旷课了多少次,家长还是不来。还有的老师往往给学生许愿:“要是我们班期末考试学习成绩争得全年级第一,就组织大家去„„”,结果最后又没有实现。老师这些做法将给学生留下什么呢?留下的是:老师说话不算数,欺骗学生的印象。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说话做事也会随随便便,形成表里不一的坏习惯。
教育“呼唤”诚信的教师,是时代的需要,是教改的需要,只有具有诚信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合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