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鹅羊山隐藏的道教文化密码
鹅羊山隐藏的道教文化密码
鹅羊山又名东华山或石宝山。距古长沙县城北20里,位于今开福区北部、湘江东岸,海拔140.3米。鹅羊之名,因山形而得。清同治《长沙县志》卷四称:“山多奇石,或踞或立,山顶以南皆赤石,以西皆白石,远望如鹅、如羊。”鹅嘴为前山之首,宽约3米,高约7米,下有深潭。从前,每逢涨水季节,潭内水旋如雷,惊涛拍岸,似玉柱突起,银花碎落,十分壮观。
鹅羊山在唐朝便是道教福地
民间传说,鹅羊山的“鹅”和“羊”原本是神仙,只因从谷山偷食被人发现,才变成了一座巍峨的山峰。鹅羊山与湘江西面的谷山隔江相望,相传远古之世,谷山山顶有一宝石臼(即石盆),每天都会生谷数升,谷山山麓则终年青草繁茂。“鹅”“羊”贪恋谷山美食,每当夜幕降临,便结伴泅渡湘江,饱餐之后,再回到湘江东边憩息。如此过了不知多少年,这一秘密被乡人发现。当地居民群起驱赶,“鹅”“羊”仓皇逃离,急急忙忙游向湘江东岸。追赶的乡民也跟着横渡湘江,“鹅”“羊”忽然消失不见,但见奇山突兀,层峦叠嶂,似卧羊酣睡;山嘴直插江心,如巨鹅渴饮。“鹅”“羊”偷食触犯天条,被人发现后,更是无脸面做神仙了,于是便化身成了一座山峰耸立于湘江东岸。
南朝刘宋政权时的侍郎、临川王盛宏所撰《荆州记》,记载了一则与鹅羊山有关的道教传说故事:过去有一个名叫成少卿的少年,奉兄长之命,经常在鹅羊山上牧羊。14岁那年的一天,正在放羊的成少卿忽然见到一道骨仙风、长髯飘拂的老者来到跟前,亲切地对他说:“孩子,你有仙骨,可相随我而去。”一起放羊的同伴和附近的老百姓见状,赶忙向他哥哥报信。其兄闻讯,速即赶来,见到弟弟后,便问是怎么回事,弟弟如实相告。其兄知已无法阻拦,问道:“我们家的羊在哪里?”成少卿指着一块石头说:“在那边呢。”又对着羊说:“你们跟着我哥回去吧,我以后不能陪着你们了。”说完,便不见了人影。据志书记载,鹅羊山过去曾有成少卿升仙的丹台在,鹅羊山后来成为道教福地,恐与此不无关系。
道教自古以来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中国许多知名的山脉都被列入其中,成为道教徒心目中的神仙居所,鹅羊山亦列名其中。目前所知,鹅羊山成为道教福地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唐人著作中。唐朝著名道士杜光庭在《福地记》中记载:“第十九福地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因此,鹅羊成为道教福地,至迟应在唐朝。
北宋初年,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称鹅羊山为“神仙洞府”。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湖南岳州(今岳阳)人张君房撰成《云笈七签》,该书记载:“鹅羊山,乃道教七十二福地第二十二福地。”与杜光庭所记,鹅羊山福地在排序上有了变化,由第十九福地变成了第二十二福地。
北宋时,鹅羊山上建有鹅羊观,又名阳升观。清乾隆《长沙府志》记载:“鹅羊观,在长沙鹅羊山。”地点即在相传成少卿升仙的地方。上有升仙台,故又名阳升观。吉康国有《和运使修阳升观落成》一诗记其事,吉康国是北宋时人,诗题“修阳升观落成”,故鹅羊观当建于北宋。
名流才子对其青睐有加
宋时建于鹅羊山上的鹅羊观(阳升观),传至明朝,名声大噪。名流来长沙,少不了要去拜访并赋诗吟咏一番。
明代对鹅羊福地和鹅羊观的吟咏者中,最早当属兵部侍郎王伟。进士出身的王伟是客居长沙的湖南攸县人,官至兵部右侍郎,深得兵部尚书于谦信任。罢归后,王伟在离鹅羊山不远的桐树山中营建北庄隐居。朝廷高官在此隐居,免不了有好友或慕名者前来拜访。陪同来客游览福地鹅羊山和鹅羊观,也就成了王侍郎隐居生活的一部分。
游览之余,兴之所发,吟而为诗,对科举出身的王伟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其《鹅羊福地》诗云:
湖南福地说鹅羊,叠嶂层峦接大荒。
云气四时连岳麓,山形千古捍潇湘。
径危苔鲜沾衣润,树老松花满地香。
日暮严城崔鼓角,平沙惊起雁行行。
又有《同杜侯游阳升观》诗云:
浮云掩尽露仙山,石磴层层手倦攀。
千尺老藤悬峭壁,一湾流水护元关。
重游预作明年约,纵饮聊娱此日间。
服药不须期羽化,十洲三岛在人间。
王伟死后,他的一位名叫陈廷燧的老乡也曾来此游览过,并留下《望阳升观诸山》诗云:
怅望仙山何处是,白云天际见蓬莱。
寻山有路从头问,三十六峰当面来。
流水浮花归洞户,清风随客上天台。
松间若有卢敖出,不惜殷勤送酒杯。
到了明正德年间,鹅羊山和鹅羊观更是迎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儒王守仁,因筑室读书于故乡的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阳明先生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且能统军作战。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王守仁因触怒权奸刘瑾,被谪贬贵州龙场驿驿丞。明正德五年(1510)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王守仁往返均在长沙路过,并作停留,且有诗,其中《三山晚眺》《鹅羊山》两首,写的就是鹅羊山和鹅羊观。其《三山晚眺》云:
南望长沙杳霭中,鹅羊只在暮云东。
天高只橹哀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
花暗渐惊春事晚,水流应与客愁穷。
北飞亦有衡阳雁,上苑封书未易通。
《鹅羊山》诗云:
福地相传楚水阿,三年春色两经过。
羊亡但有初平石,书罢惟笼道士鹅。
礼斗坛空松影静,步虚台回月明多。
岩房一宿犹缘薄,遥忆开云住薜萝。
从诗的内容和语气来看,《三山晚眺》似是坐船赴黔过鹅羊山后所作。《鹅羊山》诗中有“三年春色两经过”一语,似是复官东返时再次坐船经过鹅羊山时所作,且应有游览和留宿。
鹅羊山和鹅羊观,能让王伟、陈廷燧、王守仁这些才子名流青睐有加,说明其在明代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也是它最具名气的时期。清朝文献中,虽偶有提及,但都是对往事的追述。
第二篇:中国道教文化
道教与民俗文化
摘要: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几千年来,它深入人民生活,不断地演变,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习俗,尤其是很多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都有着很多的道教元素。作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产生着无法想象的、巨大的社会作用。它与儒教、佛教两家鼎足而立,互相融合,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关键词: 道教
民俗
祭祀
民族性格 正文:
道教文化在民间的习俗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道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我们体验最深的就是民间的一些节日的祭祀活动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果酒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照虚耗’„„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纸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卖乾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自入此月,即有贪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农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我生自农村,自己也做过一些祭祀活动。下面我们就从民间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说起道教。
中华民间保存着多种多样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些我们非常熟悉,有些却令我们感到奇怪。毕竟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很多民间节日都与或多或少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有一部分道教元素,或者纯粹就是道教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不难看出道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要说到传统节日,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离家多远的游子到春节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春节虽然并不完全起源于道教,但其间充满了与道教人物诞辰有关的神仙传说和风俗习惯。春节之前会有腊八和祭灶,俗话说:腊八祭灶,过年来到。
腊八节即腊月八号,原来是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各路神灵,包括门神,造神,宅神,井神等的祭祀仪式。这一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这种粥有八种谷物组成,包括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喝了腊八粥,就会风调雨顺,谷物大丰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也称作小年,顾名思义,这一天主要任务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间监督善恶之神,一旦发现令他不满的行为,就暗地里记上一笔帐,等到腊月二十三他就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作一次总汇报,然后降灾殃于有罪之人,所以这一天要买灶糖祭祀灶王爷,南方人应该没吃过灶糖(我来自河南有这个习俗),灶糖是一种很黏很甜的点心,据说是让灶王爷吃灶糖粘住嘴巴就不会上天给玉帝说我们的坏话了,祈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还有就是当天煮的饺子要先祭祀灶王爷,记得小时候每次我对着煮熟的饺子垂涎欲滴时,爸爸都会把我面前热气腾腾的饺子端走去祭奠煮灶王爷,祈祷灶王爷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腊月二十三是辞灶日,要把灶王爷的像烧掉,这样就把灶王爷送上了天,在除夕夜重新贴一幅灶王爷像,把灶王爷接回来。
二十三过完,二十四就是“扫尘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认为鬼魂到了腊月将离开人间,人们如果不把身体和房屋彻底打扫一下,鬼魂就会藏在灰尘里,这其实源于道教。道教传说人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常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的坏话。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误信谣言,令三尸神把各家的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为记号,令王灵官凡遇有记号的满门斩杀。灶王爷发觉此事,便让每户人家扎个长扫把将蜘蛛网扫掉,将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人间避免了一次杀戮,人们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正月初一是财神玄坛赵公明的生日,财神是民间很重视的神,人们都用最好的来招待他。财神象征着财富,不但正月初一要拜,逢初一和十五人们都要拜,对于经商的人更是每日必拜,以此保佑财源滚滚,生意兴隆。正月初一人们吃好的穿好的早早起床,以鞭炮、锣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的到来。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中心目中是天界最高的神,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薇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是玉皇的圣诞之日,民间在这一天多吃面条,作为长寿面为玉皇祝寿,为自己和家人祈福,这也往往是人们在新的一年第一次吃面条。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又称“上元节”。道教说,天、地、水为三元,又称三官,主管人间的祸福、鬼神的升转,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诞辰。这天,道观常常举行斋会,善男信女也要去三官殿堂进奉香火。晚上,人们张灯结彩,燃放烟花,以向天官求福,愿新的一年福气滚滚。
正月十五过后,过年的气息就淡了很多,过年期间一系列节日相传都是为了祭奠道教各路大神,如灶王爷,财神,玉帝等等,深深的打上了道教的烙印。道教不仅影响着春节,一年四季各个节日都有着道教元素的存在。
到了二月,春暖花开,春风剪刀一般剪出片片柳叶,导演一般舞动着条条柳丝。二月二也是土地诞辰。在古代农耕为主要生产力的年代里,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地神更是被视为财神与福神。这土地神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最接近,他能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因此每逢二月初二,民众莫不烧香供祀,顶礼膜拜。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为“鬼节”。小时候就听说在这一天鬼魂都会被放出来,到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厉鬼来人间给人们带来灾难。中元节是道教神帝官大帝诞辰和“赦罪之日”,也就是鬼的节日,所以热门要在这一天祭祖、上坟,这一个习俗至少在我的家乡现在还保留着。而八月十五是众人皆知的中秋节,道教徒认为,这天是太阴朝元(道教月神)之辰,应守夜焚香,祭拜月神。
传统节日中的道教文化因为节日的缘故传承至今,除了节日道教文化之外还有很多,它以不同的形式隐性的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走亲访友礼仪,婚丧嫁娶礼仪,无不包含着道家文化。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影响非常广泛,深刻。中国老百姓,不论信道教与否,都对很多道教神灵很恭敬。那么道教为什么会对民间习俗影响这么大呢?
首先道教所尊崇的神灵是虚幻的产物,这些东西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都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很多赫赫有名的道教神灵归根结底都起源于民间。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风伯、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瘟神、财神等等,原本都起源于民间,后来被道教吸收成为道教的神灵并被贯上各种名号。这既是道教不断扩大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它吸引群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是说,道教把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吸收进来,成为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部分,反过来,道教再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这些神灵又返回民间,进一步影响着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因为道教深深的切入民间老百姓的生活,道教才能影响如此广泛,才能如此深受民间喜爱。
除了民俗之外,道教对中华民族心理和性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都在道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这种人生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传统。历史上许多道教徒为了得道求道,自觉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甘于恬淡素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刻苦磨炼,主动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此外,道教思想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对骄傲自满,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道教使得国人形成了身重于物,自然无欲的人生观,虚静守中,守弱胜强的处世哲学。结语:
道教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根深于人们心中。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习惯,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无价之宝。虽然中间有些封建迷信思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道教优良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中华佛学网
《中国道教史》 《图说道教》 百度文库
第三篇: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道教是我国汉民族自已的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的中心思想来自道家,而“道家之源,出于老子”(《魏书释老志》)。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十分活跃,南方有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北方有寇谦之,都是中心人物。它的兴衰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
1: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古代鬼神思想
巫术和神仙方术
谶纬之术
黄老思想
2: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道”原先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是“神异之物,灵儿有性”, “为一切之族首,万物之父母”。道教发挥道家的思想,并把道和老子合而为一,于是老子在道教中变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
六朝时又演化出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产生了三清尊神。
以后道教又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包罗许多天神、地祗、人鬼在内的神仙系统。3:道教的诸神
诸神:
三清:道教最高贵的神,依次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像主要供奉在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内,中间是元始天尊,左边是灵宝天尊,右为道德天尊。
四御: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四方之神,八仙。
4:道家仙境
一:十洲三岛
二:十大洞天
三:三十六小洞天
四:七十二福地
5:道教奉祀建筑的起源
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最初的祭祀是在室外进行,以后便逐渐转向室内祭祀祖先神灵。
源于清寒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最初普通建筑,逐渐发展变成祀神之所。6:道教建筑的种类
狭义上是指道教徒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蘸等祝祷祈攘仪式的建筑,包括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阔、门、台、亭、塔、榭、坊、桥,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祈禳的坛台,修炼调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广义上的岳庙,关帝庙。城隍庙,土地庙等,也是属于道教建筑。
祠:祠用作建筑上的专称开始源于祀祖。道教建筑之称祀,也许与儒学有关。但是儒家之祀与道家之祀有所不同,儒家祀内仅设木主儿无神像,道家之祀皆有神像。
庙:凡祀外神者亦成庙,祠庙二字多连称。祠原为儒家产物而非道教建筑,但自从
真宗对辽战争失败后提倡“神道设教”粉饰太平,到处修建寺庙,有的就利用原有的祠予以扩建二仍称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算是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五十里悬瓮山麓的“晋祠”。
晋祠:
晋祠圣母殿是为奉祭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以前叫做“女郎祠”。点南北宽七间,东西深六间,重檐歇山顶东向,四周围廊,此为宋“副阶周匝”的现存最早实例。殿内塑有侍女像,姿态灵活秀美,是宋塑中的精品。
陕西三原县城隍庙:
建于明洪武八年,是明早期的代表作,正点宏伟,钟鼓楼为重檐十字歇山顶,还有寝宫,大门做工奇巧,水磨砖砌照壁亦为精品。
观:本来帝王居所称为宫,城堞可供眺望处称观,封建时代统治者崇奉天神所以祭祀之所也称宫,迎候天神知所也称观。
道观初名“馆”亦称“庵”,唐宋时期观之大者称“宫”,唐玄宗天宝二年做太清宫以祀老子(在长安,亦玄元庙改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做玉清昭应宫以奉天书,史称:以夜继昼,每绘一壁给二烛,七年乃成,饭二千六百一十楹,制度宏丽。
唐时改庙称宫,当时道教画像较盛。观亦称“道院”乃是规模较小的观。
宫观地点的选择都在风景优美、人迹罕至之处。道家谓神仙所居之处率在名山洞府之中,股以天铭,称之为“洞天”,“洞天”成了宫观的代名词。
鹿邑太清宫:
鹿邑太清宫在河南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传为老子故里。唐乾封元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庙,称为紫极宫,天宝二年改为太清宫。现存正殿五间,古柏二株,铁柱一根,唐宋诸代碑六通。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滨河路,唐玄宗元二十七年,建天长观,金正大元年丘处机西游归来,主持与此,改名长春宫,后毁于战火,后在其下院加以扩建。
白云观是全真道第一祖庭,现存邱祖殿、灵宫殿、玉皇殿、老律殿、四御殿,戒坛等建筑。
寺:一般人的心目中“寺”是佛教建筑的专称,其实在道教建筑中也有名寺。
南北朝时,宋明帝与泰始三年在京城建康北郊为陆修静建崇虚观,至孝文帝太和十五年秋,八月“戊戌移道坛与桑乾之阴,改曰崇虚寺。此为道观称寺的唯一特例。
7:道教建筑选址与特点
宫观是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场所,宫观规不大,则一般称“院”,即道院。宫观形制来自祠庙,营建之始先是选址,自古以来凡为道者多在山林选择名山洞府,所谓“洞天福地、古迹灵坛”“之地”,“天伦之
一、效法自然”这是道门古教的首要条件。除道德之士外,还有“宫宇示教”和“山水远俗”也是必要条件。宫宇即今日所称的道教建筑庙或观,山水即今日所称自然风景区点,其环境必须僻静,这样才能远俗而利于修道。我国最早出现的道教建筑,应该是长安终南山(周至县东南)的函谷关令尹喜草创的“终南楼观”,它与佛教的洛阳白马寺相似,一为道教祖庭,一为佛教祖庭。
道教正式成立是在东汉顺帝时期,即公元126—144年由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开始,“后又称天师道”,南方多学之。所谓楼观乃尹喜的故室,一如佛教的“舍宅为寺”,此则是“舍宅为观”。山居修道者,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结合深山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旨趣。
在风景名胜点的道观建筑,除了奉祀系统的建筑为服从宗教需要显得比较刻板外。大都利用奇异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楼、亭、阁、谢、塔、坊、游、廊等建筑,造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系统,配置壁画、雕塑和碑文,诗词题刻等到,供人观赏。这些建筑充分体现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势;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8:道教建筑结构类型与形制布局
结构类型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质结构建筑,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帝王宫殿陵寝以至王公官吏和庶人的住宅,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道教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唐六典词都》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一干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历唐、宋两朝六百六十多年间,也是儒、佛、道三教建筑相互影响,彼此吸收的大圆融时期,儒家的宫、殿、堂、厅、门、阙等宫方建筑己被佛道大量移入神堂佛殿建筑,即佛道的山门、藏经楼牌坊等也和孔庙、书院等的同类建筑,在形制和布局组合上都有相似之处。元明之后,道教衰落,在建筑上也墨守成规,设有大的发展,十二世纪中叶,全真道在北方兴起,后来扩及到南方。
形制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种形制,一: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敞开的传统建筑手法;
二: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的位置,然后再绕八卦方位放射敞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前一种均衡对称式建筑,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表。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两边设灵宫、文昌殿,沿中轴线上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三清、四御殿。一般在西北角设会仙福地。有仙宫观还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造成前低后高、突出主殿威严的效果。膳堂和房舍等一类附属建筑则按排在轴线的两侧或后部。第二种五形八卦式建筑,可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龙殿、涵星池、王祐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门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位,一一对应排列。而它们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两端一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建筑体系。这是由道教,内丹派取人体小宇庙对应于自然大宇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9:道教建筑艺术表现手法
道教与其它宗教一样它独特色的艺术性,由于道教是模仿佛教,因此道教艺术在某些方面也与佛教相类似,特别是后期,如明初时仅苏州一地就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
道教建筑艺术的表现主要在细部,即雕刻与绘画。在手法上尽量突出这一宗教的特性,使人们直接感觉到它是庙观而非佛寺。其艺术内容是广泛的,如木雕的天宫楼阁,砖雕中的背饰、瓦头、石雕中的柱、础、栏、板、杆,金属制品中的金殿、金碑以及板画、壁画等。
天宫楼阁,道教好神仙之学,其居处多选风景奇特之地,如山东蓬莱,地处渤海之滨,道教就是利用“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用木雕成天宫楼阁的建筑模型,安装在庙观壁面作为装饰物。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中记载:“大屋中施小屋,小屋上架小楼谓之仙楼。江南工匠有做小房子的绝的绝技。这种“仙楼”或“小房子”就是北方的“天宫楼阁”宋李诫《营造法式》称为小木作。
金殿、金碑、古代铜也称金,故道教建筑中无论用铜铸镏金或纯铜制成的殿堂都称“金殿”。用铜铸碑则称“金碑”。金殿象征天帝所居之处,与叫“金朔”。金碑是道教建筑中的小品,宫观内立石碑是不足为奇。
壁画,我国建筑上采用起源很早,寺观内的宗教性壁画始于佛寺,道教兴起也仿照壁画之风而出现在观宫上,审观壁画的发达与道士本人即为画家也有关系。宫观壁画题材以神像为主,此处亦涉及动物、植物、山水、楼台等到。
装饰图案,宫观建筑如布局类似佛寺,但是在殿堂本身的细廊所用装饰,彩画等图案之内容却与佛寺不尽相同。除人物是很容易分清者外,装饰图案一般八卦、太极、四灵、暗八仙、动物中的鹤、鹿、龟、植物中的灵芝、仙草等。
道教建筑的装饰,鲜明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思想。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以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以扇、鱼、水仙、蝙幅和鹿作为善(富)裕、仙、福、禄的表象;用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风等分别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另外还直接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变化其形体,用在窗禄门窗裙板及檐头、斜撑、雀替、梁杉等建筑构件上,其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又如八宝图、福寿双全图,这些源自道家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图案都远远超越了佛教。
道教建筑在中国道教建筑是社会历史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技术和艺术上智慧的结晶。古代建筑的园林建筑中,占很突出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些重要建筑大部分己列为国家级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对于我们现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艺术价值。
第四篇: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如何打造优质品牌
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如何打造优质品牌
摘要:王屋山具有天下第一洞天美称,集自然景观资源、道教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艺术资源于一体,内含深远的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因此本文基于王屋山特色道教文化资源与其开发利用现状展开了如何打造培育旅游品牌、提升王屋山知名度的实践策略研究,对提升王屋山品牌形象、充分激发其资源优势构筑精品旅游项目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
一、王屋山特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王屋山特色文化资源。王屋山坐落于我国河南济源西北40公里,是古代名山之一并列于十大道教洞天首位,因而得此天下第一洞天美名。其山峰气势雄伟、峰峦叠翠且宫观林立、充满了人文气息,自然景观资源可谓无比丰富。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设坛祭天开始,就吸引着各个历史时期道教代表人物在此活动。因此王屋山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道教历史“博物馆”、“道教圣地”。印证了道教在此地的辉煌与绵长历史发展进程,赋予了王屋山深刻的人文景观内涵。也正因此,王屋山拥有我国最为庞大的道观皇家建筑群,例如以司马承祯、玉真公主创建的阳台宫、迎恩宫、紫微宫等,总总而生、林林而群。另外王屋山还蕴含丰富的道教艺术,其中以浮雕工艺最为突出,例如三清殿石柱通身雕刻的花鸟、云龙丹凤、飞禽鸟兽等,极富观赏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修养与智慧结晶。
(二)王屋山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王屋山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道教文化资源为其增添了无尽的魅力色彩,同时如何开发与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优质旅游品牌则成为长期以来各职能部门共同面对的难题。目前王屋山旅游开发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体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宣传力度有限、令许多外地、外省游客知之甚少,没有更好的将旅游资源与道教文化有机融合,宣传辐射范畴较为狭窄,直接导致其客源半径不良缩小。同时王屋山对道教文化的内涵旅游挖掘有限,许多开发仍停留于初级浅层水平,主要以旅游纪念品、拜佛烧香、算命求签、欣赏道观建筑与园林景观为主体,空旷的庙宇布局、少之又少的道教活动无法构建较浓的道教氛围,对道教专项主题活动的组织举办不多,体现出欠缺深层开发等弊端问题。再者旅游向导人才的欠缺、专业素质有限影响了王屋山旅游服务水平与质量,无法充分激发游客产生与道教的文化共鸣。加之旅游业整体产业链不长,令游客无法享受到一条龙式服务,也对王屋山旅游品牌打造形成了一定的弊端影响。
二、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的科学打造培育
(一)举办特色专项旅游活动,深入开发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为深入挖掘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旅游形象,我们应结合王屋山地理特征开展多方位、多渠道的旅游专题线路特色活动。例如,主体开发道教休闲游、学习道教礼仪、养生之道,打造道教养生宴供游客品尝、建立休闲疗养场所、度假区域、开发道教保健医药游、保健养生旅游等。对于具有了解历史人文内涵热情的游客我们可为其安排寻根访祖活动,开展道教修学游、观光游,举办特色专场演出活动令游客真正感受道教历史文化,为之震撼、为之感动。同时我们可利用王屋山秀美的自然景观打造开发水景观工程建设和愚公移山精神文化、道学文化游,令游客放松身心、切身体会道教文化、感悟道教真谛。
(二)提升宣传力度、广泛吸引游客。为广泛吸引游客、提升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知名度,我们应加大提升宣传力度,深化整理收集相关王屋山一切道家知识、资料,系统全面向游客进行王屋山道教的壮大、发展、传播过程与相关发展历史的展示,提升其在游客群体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我们应广泛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渠道,通过信息化平台、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电视媒介、电影节目进行广泛宣传,令王屋山道教特色文化的亮点展示给大众、吸引之处呈现于游客面前,突出重点介绍有关天下第一洞天的由来、特色等。提升宣传力度的同时我们应加大内涵建设,针对自然景观、文物旅游景点、基础旅游设施进行定期的改进翻修建设,不过于体现人为休憩痕迹,力求展现其道家生活的本来面貌、传统特色,并经常推出广泛吸引游客大众的经典与特色产品。再者我们应切实加强同旅行社、旅游机构企业的广泛联系、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各类交易旅游活动,主动积极的开辟与寻求新型客源市场,令王屋山所尊崇的道教文化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培育优秀人才、提升旅游队伍整体素质。从业旅游人员的整体素质、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王屋山旅游品牌形象、道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培育开发及其经济效益的合理创设,因此为全面提升王屋山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应从培育打造优秀人才入手,为其制定全方位、多渠道、丰富形式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深入实地教育培养、专业、历史知识传授、通古博今能力打造、应变能力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奖惩措施制定、员工职业规划辅助,令其提升职业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工作热情,待游客如亲人,真正为游客着想,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令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王屋山如何有效利用其内含的道教文化、景观资源、人文资源优势科学打造培育品牌形象,最重要的就是推出特色化旅游服务项目、广泛吸引游客、强化自身服务能力建设,进而在内涵外延的双管齐下打造中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令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享誉国内外。
参考文献:
[1]李留文.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道教传统的形成[J].中华文化论坛,2009(2).[2]李远国.论汉晋之际道教地理学的成就[J].宗教学研究,2006(3).
第五篇:道教哲学文化演讲稿
微讲堂----宗教哲学
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坐的同学们大家好(视情况而定).今天我参赛的主题是道教的文化与其哲学思想。
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的传统教派之一,从其古老的历史到深远的影响,道教可谓是中国宗教文化的执牛耳者(或是集大成者,这个比较通俗)。如今道教文化也早已是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而其中的精华也早以深入到了这个民族的骨子里。
因为不干于这个世界的黑暗,盘古以其大无畏与追求光明的意志开辟出了一个满是光明的新生天地。因为普天之下的人民对明悟的渴望,原始天尊历尽万难终立道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艰难的,可是真理的光芒并不会因为艰难而失去半点颜色。先祖黄帝崆峒问道,老子西出函谷,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
何为道德,道的最高体现就是德(德是道的最高体现)。先有重道,之后贵德,二者必不可分。
道教的著作有很多,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数道德经了。(一句人法地。。。。)就道出了自然变化的道理。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古之经典,我们不得不为之折服。
老子是道教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也是道教的主要哲学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家的思想,老子的哲学,(一般称为普通辩证法,主要是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很崇尚自然。)(更主要的是道在阐述一切在告诉天地万物产生发展。这三个思想,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就是对老子思想的总结。虽然无为,但却无不为。(就是以静胜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道家思想认为水是最高境界,以柔克刚,水载万物。)(然后就是凡事都是相对,也就是辩证)有阴就有阳,正负,柔刚,好坏,正邪。
(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时至今日,对我们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八卦图是道教文化的标志,一副简单的图演变出千种变化,道尽千古至理。(。。。。。。。)阴阳二级相生相克,从图中的内容来看,直至今天,道教的文化仍是经久不衰。
希望大家对道教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最后谢谢,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