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子女调查情况调查

时间:2019-05-14 01:5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子女调查情况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子女调查情况调查》。

第一篇:农村子女调查情况调查

所在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8年8月24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 调查对象:当地农民工子女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 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二、1.调查进度 2.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就读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调查内容 家庭得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人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

二是进人 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较高的收人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进,人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由于交纳费用比较低,打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第四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它们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可是费用较低,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是巨大的。综合以_上所述,以,上四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主要途径,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3.利弊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真的很让人担忧。很多农民工子女仍然得不到正规、合理的基础教育,使得他们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进-步拉大。

4.问题分析

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结论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够自信的心理态势;当家长无力支付子女学费的时候学校或政府应给予帮助。另外,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以及与别人的聊天。有71%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农民工子女在现居住地上学,让孩子留在身边以方便照顾。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制,学习环境不好,经济能力有限,沟通不够等原因,大多数受访者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理想,44.9%的父母偶尔辅导他们的学习,而5.1%的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但是,作为家长,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帮助子女或与子女共同学习。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形成这些问题的,四.对策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家庭方面: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进城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然而赚钱养家固然重要,但父母也应主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和孩子生活在一一起,多关注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困惑,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父母不应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孤儿,可以开办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呵护,可以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用来增强老师与留守儿童的交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便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可以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以与父母定时交流的方便。此外,还要开展各种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唤起他们的信心,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3)政府方面:政府应制定并及时实行一-些政策,如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游戏厅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地方,因为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而且那些地方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此外,政府,应尽可能的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尽量减少因为父母进城务工而导致对孩子的长远影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孤儿,可以开办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五.我们的行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面对这些对孩子们充满期待但又无助的父母的眼神,我觉得我们这些大学生应该承担一-部分我们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像我们在平时.上学时可以经常到学校附近的村里的小学给孩子们上.上课,给他们带去些有趣的能激起他们对学习兴趣的课外知识,让他们知道知识带来的乐趣。当我们放假时应该多参加一些假期的义务支教活动去给哪些留守儿童带去假期的快乐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做的并且有很大意义的事情,我们义不容辞。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这篇调研能给有关部门带来一些有用的建议。

第二篇:农民工子女调查

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寒假实践报告

(一)农民工子女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不容乐观的现实

随着发达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进城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高。农民工子女大量随父母进城求学。然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为了养家糊口而整天忙于工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的关心他们的子女,再加之教育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他们与城市孩子的生活条件的巨大差距,这些不仅给农民工子女的求学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也造成了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有认知偏差、情感失落、自我封闭、自卑心逆反心理、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二)走访范围

关于“关爱农民工子女”我走访了我们村附近的几个村及周边的学校,我村位于贵州省剑河县太拥乡。

(三)走访对象及内容

走访从太拥小学以及太拥乡走访了20名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问卷,又和随机抽取的10名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需求及存在哪些问题。同时,我也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和班上有农民工子女的班主任进行访谈,通过听取孩子们、学校老师们的看法和意见以及上网查阅全国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掌握和分析农民工子女的现实状况。此外,我还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通过进入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观察居住环境,实地与孩子们的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对农民工子女的生长环境,物质水平、日常所需等掌握了一定的材料。

(四)、通过走访了解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我发现,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缺乏管教和课外学习能力,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

1.义务教育问题 :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不同地区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大量的低成本入学需求成为政府管理上的难题。

2.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

3.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安全困境:健康不仅是生理的,也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在生理健康上,由于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本身营养就不容乐观,农民工又无法或几乎不能给孩子提供医疗保险,当孩子们生病的时候也是往往不能上大医院看病。农民工子女的生理健康受到了威胁。

第二、在心理健康上,缺乏关爱、受到歧视、内心自悲:农民工子女多来自偏远的乡村,经济条件较差,物资,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社会环境的改变、竞争压力等一些原因使更多的农民工最大时间的在外务工。而随父母进城后,他们普遍感到城里生活的巨大反差。又加上经常变换居住地,生活的不稳定以及缺乏关爱和沟通,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暴躁冷漠,戒备心理较强。对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农民工子女少了父母的陪伴性格发生改变关于人身安全困境,许多农民工居住环境相对复杂,对于大城市的治安形势又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因为忙于生计,经常让孩子自己玩或托付给不熟悉的人员代管。孩子年幼无知,自身防范意识差,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给未成年儿童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五)问题解决对策

1学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不健康等诸多问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调节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有效的学辅导,帮助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有效地排除他们的学习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压抑的心理低谷,培养其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成绩。其中家住一组的留守儿童王婷婷,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她的生活都只有靠老人来管理、教育。而她的爷爷身体多病,没有文化,根本无法教育孩子,管孩子的吃都困难,在学习上是一点不懂,更不重视。因此,我和她爷爷谈心、讲道理„„与王婷婷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多予

指导;教会她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她对学习也感兴趣,也充满了对生活的自信。

2亲情陪伴,教育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做有爱心的人。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孩子远离了那温馨的港湾,他们得不到其他孩样的爱温暖,因此,我想: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关怀。(1)、有些农民工子女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安全感,事事靠自己。走进农民工子女吴辉的家中, 他指着一台电视机告诉我,每年寒假的时候,他唯一的伙伴就是家里的这台电视机。有时候无聊了会一个人跑出去玩,不会做菜,只吃咸菜。所以我做吴辉的“爱心哥哥”,以心交心,成为他信赖的朋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的关心他。我和他一起玩卡片、做游戏,中午买来一些菜,教他做饭、炒菜。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他高兴极了,说等爸爸、妈妈回家给他们露一手。

(2)、有些留守儿童产生怨恨父母心理,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因此产生怨恨情绪。王婷婷父母在外地打工,她从不接父母电话,所以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述父母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父母的爱是伟大的„„直至孩子理解为止。王婷婷拿起电话打给妈妈,并说:“妈妈,辛苦了”。

通过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受到锻炼,磨练意志,展示自己,在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得到更多关爱。

2自护教育,让平安健康伴随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成长。

平安伴随我成长,安全自护过寒假。孩子承载着未来,庞大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同样如此,他们更加需要保护,让他们远离危险是社会的责任。由于他们更多的时候没有父母的保护,独自在家,需要了解一些安全自护知识。我主要是教他们在各种突发情况下的自救措施,并教会孩子了解简单的交通知识。就地震和火灾的自救方法,我用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给孩子进行了讲解,让他们可以在遇到这些紧急情况后能够对危险有具体的认识,并且能够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防止危险的进一步加剧。我还模拟地震和火灾现场,向孩子示范自救方法,并且与孩子热情互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以掌握这些知识。相信通过本次安全,能让孩子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爱心捐赠,情系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

“众人拾柴火焰高”,也许你的一个微笑会给他们信心;也许你的片言话语会给他们希望;也许你的慷慨资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为孩子发放了爱心书包、爱心书籍、爱心文具、爱心衣物„„孩子们纷纷表示:将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让我们捧出一颗爱心,帮助农民工子女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共同做好结关爱活动,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今天我们播种关爱,明天收获的是阳光!

4.户籍制度制约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义务教育。由于现行教育体制是遵循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属地管理原则,即属地在哪里就接受哪里教育。这种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以无法适应现在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现实,农民工子女无法负担得起借读费,致使他们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外。

5.治标更要治本,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折射出农民工在改革大潮中的艰难处境,如何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问题的根本。

6.针对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竞争创新能力。

总之,应该如何教育好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希望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他们;我们应主动积极多加参与。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在武汉市汉阳汉兴街新松里社区一栋五层的民房里,有一所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凌智小学。这所小学创办于1999年,目前有200多个学生在此就读。办学10年来,小学历经多次搬迁,因为之前曾位于一个菜场屋顶,被称为“屋顶小学”。搬到目前所在的小楼后,学习与活动空间依旧狭小,唯一一块室外活动场地是小楼的楼顶与楼梯间

问题的提出: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 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 会 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 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次暑假的湖北之行,我们实践小分队来到了凌智小学,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方式: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校所有的农民工子女的问卷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调查分析:1.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13.95±1.397岁)普遍大于市民子女就学年龄(12.25±0.440岁)。

2.父母职业以个体经营(40.15%,53/132)和给个体单位打工(18.94%,25/132)为主,以后的排序为:无业(16.67%,22/132),集体单位打工(15.91%,21/132),其他(8.33%,11/132).3.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大多集中在800~1000元/月,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者占12.88%。.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全家住一间房占43.55%,两间35.48%。全家住房面积少于15平方米占18.75%,16~20平方米占31.25%,21~30平方米占18.75%。

5.学校距离家较近,上学路程所需时间少于10分钟者占22.73%,10~20分钟33.33%,20~30分钟28.79%。多于30分钟15.15%。

事实上,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而也正成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现象之一。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 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第二,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第三,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第 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第六,部分 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2、就学过程不平等

第一,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必须比城市孩子多缴纳 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低很多。接受农民工子女的 城市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类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经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单独编班”。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学生排斥;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 理;由于

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 各种活动,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和一些体育竞赛;

第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 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设备奇缺、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弱以及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等。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 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 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 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 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显示国家政策赋予流入地学校收取农民工子女 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权利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必 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 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

2、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义务教育法 》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 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 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 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3、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 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人数超过一亿。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 会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应得到公平、公正待遇,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 正待遇,收入普遍微薄。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郊区,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城市学校尤 其 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额外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他们只能“望学兴叹”,这是导致他们子女上学难的直接动因。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

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2.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

3.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4.关心贫困农民工子女,切实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政府、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同时,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第四篇:外来务工子女幸福感调查

外来务工子女幸福感调查 问题提出与研究的意义的目的 1.1问题提出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前进加快 了城市化进程、拉大了城市的框架、促进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 初,我国各地均出现了大范围的人口流动的现象「创。到90年代,形成了巨大的民 工潮,且呈现出以家庭化流动新趋势,农民工人口流动由原来的单身外出打工变为 以夫妻为中心的全家外出。由此,许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就 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员。进入21世纪以后,据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司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H亿。

在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一一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数 外来务工子女大都是跟随父母从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的地方来到经济发达的城市。他们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一个是落后、封闭、思想传统,所能接触到的 事物很有限的乡村,而另一个却是发达、开放,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物的城市。面对如此多的差异,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如何呢?

截至目前,研究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平以及城市生活现状等内容 比较多。但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心理疾病等消极方面出发,很少有研究者从积 极的角度着手,尤其对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务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研究非常少,基本 上还是空白。这些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务工子女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是否能感受到 幸福呢?幸福的水平如何呢?他们与城市户籍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怎样的差异 呢?又如何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呢?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尝试着选取呼市地区 部分小学(4一6年级)的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主观幸福感方面的调查 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查找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 议,以帮助他们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更健康的发展。

Q石耳么夕.之土 v

r/I JLIJ IG1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使城市外来务工子女被试更具有代表性,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进行 研究,选取呼和浩特市地区赛罕区五所公立小学中的(4一6年级)共15个班57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570份,剔除无效问 卷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4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4%。经统计,拥有城市户籍 的(即属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四区的户口)小学生共317 人,外来务工子女223人。3.2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住校情况、学业成绩、户籍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主观幸福感测量,使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感量表》。该量表是许

伯纳((Huebner E.S)于1994年编制,由田丽丽、刘旺于2005年修订,修订后的内 部一致性系数是0.90,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6 `3}',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系数0.824,表明该量表信度较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该量表用以测查中小学 生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我五个维度的生活满意度水平。量表 包括4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描述性句子,比如“我住的地方有很多有趣 的事。”要求被试者选择自己对每一描述的符合程度。问卷采用6点计分,从1到6 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多维学生生 活满意感量表》是儿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中非常成熟的一个测量工具,在 国内外研究中被广泛使用。3.3施测程序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利用学校心理班队会的时间,以自然班为单位进 行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统一发放问卷并主持集体施测,统一解释指导语和注意 事项,现场填写,并当场回收。然后,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分类、整理、统计。3.4数据统计处理

研究者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方 法有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五所小学中(4一6年级选取的540名小学生的主观幸 福感进行统计分析,描述统计结果如表4-6所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户籍小 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均在4分以上,且生活满意度中各维度均值总分二24.170,表明 呼和浩特市小学4一6年级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在多维生活满意度中自我满意度高于城市户籍小学生,而在家庭满意度、学 校满意度、朋友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这四个维度中满意度均低于城市户籍小学 生,总体来说,城市户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偏高。4.2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户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4.2.1本研究为了考查外来务工子女和城市户籍小学生在多维生活满意 度的差异比较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2: 表4-2外来务工人员了女与城市户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t检验 外来务工人员了女(N=223)城市户籍小学生(N=317)变量

M、可DM、可D M

SD

M

SD 家庭满意度 5.202 0.784

5.232

0.791-0.550 朋友满意度 4.745 0.755

4.866

0.705 一1.969 学校满意度 5.010 0.775

5.082

0.761 生活环境满意度 4.525 0.730

4.667

0.814-2.493 白我满意度 4.482 0.756

4.470

0.765 0.43 总分

23.964

2.748

24.315

2.647一1.492 注:=}p<0.05, M为平均值,SD为标准差

为了更直观的观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户籍小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从不同的维度做均值比较如下:

从表4-2分析可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满意度与城市户籍小学生相比较 低,(23.964<24.315, t二一1.492;结合图4-1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满意 度(M=5.202, SD=0.784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生(M=5.232, SD=0.791)不存在显著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户籍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均值比较,发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满意度得分低于城市户籍小学生,t二一0.550;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的朋友满意度(M=4.7449, SD=0.75545)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 生(M=4.8957, SD=0.74874存在显著差异,统计检验表明,城市户籍小学生的朋

友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t二一1.969, p<0.05;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的学校满意度(M=5.0101, SD=0.77504)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生(M=5.0759, SD=0.74214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满意 度得分低于城市户籍小学生,t二一128;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环境满意度(M=4.5252, SD=0.73022)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生

(M=4.6794, SD=0.81804)存在显著差异,统计检验表明,城市户籍小学生的生活 环境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t二一2.493, p<0.05;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的自我满意度(M=4.4817, SD=0.75606)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生(M=4.4791, SD=0.78673)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我满意 度得分高于城市户籍小学生,t=0.43 0 4.2.2学业成绩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为了考查4-6年级小学生学业成绩是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有关 系,于是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收集被试上个月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的月 考,并取三科的平均分作为被试成绩。因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采用了青少年多维生 活满意感量表,所以进行学业成绩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时,以学业成绩和具体生 活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如表4-3所示:

由表4-3学业成绩与4-6年级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得出,学业成绩与具体生活满意度中的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 呈非常显著正相关;学业成绩与家庭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考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户籍小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的 差异,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4:

由表4-4数据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业成绩平均值低于城市户籍小 学生(84.402<85.098, t二一0.412,但不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表4-2分析可得,外 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城市户籍小学生相比较低

(23.964<24.315, t二一1.492,又因为呼和浩特市小学4一6年级小学生的主观幸福 感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所以这足可以证明呼市4-6年级小学生的主观幸福 感越高其学业成绩就越高,反之主观幸福感越低其学业成绩就越低。4.3年级外来务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从呼和浩特市小学五所学校中(4-6年级223名外来务工子女的性别、年级、进城时间、家庭所在地、校所在地、是否独生、是否住校、是否有固定住房、是否在小饭桌、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学业成绩等基本信息出 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4.3.9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观幸福感父亲文化程度差异显著性比较

父亲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对外来务工子女有怎样的影响呢?本研究对外来务 工子女父亲文化程度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13:

本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外来务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父亲文化程度 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0.805;从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满 意度总分来看,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生活满意度总分就越高;单因素方差 分析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在家庭满意度、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各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具体考查外 来务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在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进行了父亲文化程度的多重比较 发现,父亲不同文化程度对其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 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朋友满意度上,父亲学历是高中的外 来务工子女高于父亲学历在初中或初中以下外来务工子女,并存在显著性差异。4.3.1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观幸福感母亲文化程度差异显著性比较

第五篇: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实践调查

《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调查与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农民工就是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其实真正的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申办成功,海南的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进城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高。农民工子女大量随父母进城求学。然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为了养家糊口而整天忙于工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的关心他们的子女,再加之教育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他们与城市孩子的生活条件的巨大差距,这些不仅给农民工子女的求学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也造成了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有认知偏差、情感失落、自我封闭、自卑心逆反心理、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家一直在实行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但目前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财政体制不完善、社会歧视等几个方面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其表现为教育公平的偏差,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机会分配起点的不公平、过程的不公平以及规则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带来弱势地位代际间传承的后果。

当前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排斥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排斥和受教育机会、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排斥。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义务,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真正感受到社会的,使他们能够了解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以激起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通过此次活动可以让农民工子女感受更多社会的关爱,让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到社会带给的温暖,同时还可也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因此“关爱农民子女”行动对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在城市务工、生活的小常识,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保证农民工队伍的稳定性,增强他们在城市生活的能力也大有帮助。对政府推出的鼓励农民工进城的大政方策起积极推进作用。总而言之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难,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归根结底是源于农民工的非市民化,这种对农民工的歧视进而转嫁到其子女身上,使得他们被排挤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得不到城市社会认可、最终导致在精神、文化层面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正是这种边缘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

“究其因,则善其行”我们社会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大调配中主要力量究竟应该为我们这群农民工子女做些什么呢?有一些建议还是值得我们去考虑的

(1)改革户籍制度

(2)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3)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4)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5)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群策群力,深化改革,真正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

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从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变化态势来讲,是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2.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3.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4.关心贫困农民工子女,切实保障(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其完成义务教育。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政府、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5.增设相关课程,增强流动儿童防范意识。针对流动儿童存在的安全隐患,学校应增设安全教育课程,教会学生注意在家、外出的安全、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以及常见伤病的自救方法,确保流动儿童的人身安全。

目前,我们学校对农民工子女,采取不设门槛先入学,后办理有关手续的办法。对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孩子一视同仁,按照上级政策,借读费、学杂费和书费全免。对困难学生,积极争取沈阳市教育基金会和“希望工程”的资助,加之学校的减免、捐助政策,保证他们在我校完成学业。

下载农村子女调查情况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子女调查情况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实践报告 班级:11工商学号:1113041024 1113041025 1113041019 1113041017 1113041029 1113041018 姓名:陶永朋 卢安超 魏名俊 徐坤 王成成 赵宇豪 任课......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问卷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问卷 说明:本问卷是为了了解现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不影响个人声誉,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完成以下问卷。对于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家庭子女教育规划调查问卷

    家庭子女教育规划调查问卷 1、您孩子的年龄段:岁 2、您孩子的性别: 男 女 3、您希望今后孩子接受的教育类型及水平: 高中 职业技校 大学专科 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出国留......

    农村现状调查

    本文由丑儿629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农村现状调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作者:懒猫 前言: 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当您决定参与答卷的这一刻,我们对您在百忙中给予的关注和支持表示钦佩和感谢!创意改善社会,公益温暖中国。我们深知,您的关注不仅是一种肯......

    农村水污染调查

    目录摘要„„„„„„„„„„„„„„„„„„„„„„„„„„„„„„„1 关键字„„„„„„„„„„„„„„„„„„„„„„„„„„„„„„1 1、我国农村水污染的......

    农村文化工作调查

    全区农村文化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2006年2月20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状况,为领导决策,进一步推进我区农村文化建......

    农村婚姻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四十多岁的村民,一是对农村婚姻习俗了解很多;二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化,有代表性。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获得了一些相关资料,经过一些整理以求对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