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最全的复习资料
A
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
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
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
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道教的出现是在(两汉之际)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F
17、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
1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与流行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19、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严复)。
20、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G
21、根据著名学者苏秉琦的研究,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六大区系)。
22、根据考古材料,中华大地出现活跃的先民的身影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
23、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最为准确的是(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
24、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有理由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25、“观风”的意思是指(收集各地民歌,并从中找出民怨)。
26、关于我国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7、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河图》所处的形状)
H
28、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是(龙)。
29、“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于(百家争鸣)。
30、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林逋)。
J
31、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若君王违背上天之意,则天降灾异以示警,甚至使之败亡,授命于新王朝。这一说法即(王权天授)
32、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长勺氏)。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4、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欲”合而为一的是(宋儒)。
K
35、孔子释仁为(爱人)。
36、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困而不学)。
37、开禅宗作翻案文章的先例的人物是(慧能)。
L
38、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出现于(宋学兴起之时)。
39、临终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人物是(文天祥)。40、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孔子)。
41、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秦)。
42、龙凤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着(.阴阳和合)。
M
43、墨家用以规范行为的是(天下公利)。
44、名士文化不断演变,名士从置身山林一变而为设馆授徒、主持讲坛、批评朝政,是在(宋元)。
45、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宋元话本)。
N
46、“怒”的本意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7、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而成以来的(天理)思想
Q
48、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49、秦王朝的统治术主要采取的是(法家思想)。
50、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
51、清政府废除八股取士而改试策论,是在(1901年)。
52、清朝综合处理边疆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
53、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乎其学位(宋学),以示与汉学区别
R
54、儒家的“仁学”之所以既能为统治者所接受也能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的原因是“仁学”建立在切近人伦的亲情之上()。
55、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是(魏晋玄学)。
56、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的最佳道路是(学而优则仕)。
S
57、四大发明出现之后,在中国并未获得改进,但在欧洲及日本朝鲜却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一现象说明了(伦理化的认识方式对科学精神的扼杀和制约)。
58、“恕”的本意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9、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理)。60、“四艺”之中,居首的是(琴)。
61、宋代催生出新的私学教育,其基地称为(书院)。
62、市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是在(明代)。
63、“山有山神,河有河伯,海有海神有龙王,灶有灶王爷”,仙文化中的这一情况体现了(巫史文化的特色)。
64、《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
65、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象征着(正义、正气)
66、《四库全书》的修订是由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
T 67、提出“天人感应”理论的是(.董仲舒)。
68、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科举制的实施)。69、唐代书法中,“狂草”的代表人物是怀素和(张旭)。70、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科举制)。
71、唐代的古文运动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其主要目的是(排斥、打击六朝以来兴起的骈俪文风)。72、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长安)。
73、唐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其中,曾派出遣唐使达18次之多的国家是(日本)。
74、唐代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钟鼎)
75、《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清廷借修书以毁书)。
76、体现经世致用精神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其作者是(黄宗羲)。
77、唐传奇及宋元话本里的侠文化表述,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心理是(下层人的心理安慰)。78、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唱)。
79、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这有利于中央对一些地区的统治,这些地区包括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西藏)。80、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郑观应)。
W 8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82、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气韵生动)。
83、魏晋时期,谈玄者多为士族名士,他们谈玄的特点是(注重哲理上的思辨的探究)。84、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词语出自(老子)85、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伦理的法制化)。86、魏晋时期星期的玄学,第一次将(个体人格)摆到最为重要的位置
87、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88、《物理小识》的作者是(方以智)。
89、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敬是内在的根本,恭是外在的表现)
X 90、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的思想家是(.老子)。91、先秦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墨家)。
92、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有(法、术、势)。
93、西汉时,司马谈对战国诸子学说的短长作了较公允的评价,他将诸子概括为(.六家)。94、学术导向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旨归的学派是(儒家)。95、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的大一统)。96、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民主与科学)。97、西方传教士第一次直接进入中国是在(明代中期)。
98、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的人物是(.梁漱溟)。
99、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道无为)100、下列诸子人物中,不是军事家的是(苏秦)101、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是(儒,墨,道,法)
Y 阴阳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周易》一书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体现于(六十四卦)。103、殷商时期的文化有浓重的神本色彩,承担神人交通重任的是(巫史)。104、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下列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以蓍草占吉凶)。10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更重意趣与心境)。106、元朝代表性文化的特点是(外露型)。102、Z 在中国文化里,道本源于天,反映于个体就是(德)。108、主张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的学派是(墨家)。109、战国时代,我国水利工程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都江堰)。
110、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111、战国时期出现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即(《离骚》)。112、战国时期,我国是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的是(政治上的大统一)113、中国人所说的“柔能克刚、水滴石穿”,意在强调的是(阴胜于阳)。114、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之所以天下大乱,主要是因为(周代的礼教被破坏了)。115、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四家是(儒、墨、道、法)。116、在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处于社会的(统治阶级底层)。117、在八卦中,象征阴阳、天地父母的是(乾、坤两卦)。118、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兼爱)。119、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传宗接代)。120、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更注重主体性)。121、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天性)。122、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殷商时期)。123、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加工过的现实世界)。107、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
125、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陈独秀的《新青年》)。126、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
想上呈现出(汉代朴学的倾向)。127、中国是一个尚统的国家,孔子作《春秋》,内华夏而外诸夷,即以华夏族为主而以周边少数民族为辅,所表现出的“统”是(政治上的正统)。128、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情感的专注)。129、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以方以智为代表的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130、主张“万物皆因心生,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的明代哲学家是(王阳明)。131、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天人合一的思想)。132、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魏源)。133、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章太炎)。134、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的心愿)。135、“贞“在最初是从《易》中”元亨利贞“的运化变易思想中来,后来才成为妇女的一种约束,其思想根本在于(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道无为)136、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西汉)就开始的 124、二、多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
A 1.爱国的表现包括(天下为公;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保护祖国不受侵犯)。
C
2、春秋战国时期,士步入历史舞台时所担当的角色有(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
3、禅宗宗旨主要有两点,即(单刀直入;直指心源)。
4、从文化学的角度透视毛泽东思想,它有两个来源,即(进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传统文化)。
D
5、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道家强调离形去智;.儒家强调格物致知)。
G
6、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列选项属于这一转变的表现的有(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从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
7、构成精致典雅的宋代文士世界的文化质态的有(ABCDE)。
K
8、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L
9、乐在传统社会的主要功用有(.娱乐工具;娱神功能;教化功能)。
10、“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作为宗教的阶段;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作为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阶段)。
M
11、明代时,面对西学的传入,知识分子的态度各有不同,其中,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人物有(徐光启;李之藻;王徵)。
12、明代后期市民文化日趋高涨,以下关于明代市民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社会风尚趋于导奢导淫;礼拜金钱之风日益强盛;市民文学唱主角)。
13、能代表魏晋人的审美追求的有(.顾恺之的绘画;陆机的赋;陶渊明的诗歌;王羲之的书法)。
Q
14、秦汉文化个性乃是浑厚宏阔,其建筑文化的代表包括(秦陵;万里长城;阿房宫)。
15、清初对君主专制提出批判,对封建君权提出质疑的思想家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S
16、属于战国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是(《左传》;《孙子兵法》;《离骚》)。
17、宋代理学家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必须经过由内圣达于外王的过程,他们一般将这个过程分为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
18、属于出世哲学的是(道教;佛教)。
19、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程颐;程颢)。
T 20、体现战国末期各家学说趋于融合之势的著作有(《吕氏春秋》;《易传》)。
W
21、魏晋时期的玄学乃是融合各家思想而成,这些思想包括(儒家;道家;佛教)。
Y
22、以下关于“仁”的表述,正确的有(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讲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仁”到“礼”,是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为的规范)。
23、以下对“德”的认识,正确的有(先秦时期有美德和恶德之分;宋代时,“德”成为美德的代称;“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24、以下对“义”的认识,正确的有(ABCDE)。
25、以下关于“阴阳”的表述,正确的有(在古代哲学体系中,阴阳被看作道的具体化;阴阳运用于天地时,乾为阳阴为坤;柔能克刚,水滴石穿,强调的是阴胜于阳的一面;阴阳动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6、以下关于酒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殷商时期,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及政治统治有关;魏晋时阮籍长醉是借酒忘记现实及现实中的痛苦;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宋代的酒文化趋向于中庸;微醺的状态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训在酒文化中的体现)。
27、以下作品属于明代市井小说的有(ABCDE)。
28、洋务运动是官商知识分子对西学入侵的理性应对,而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
29、以下著作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有(.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陈天华的《猛回头》)。
Z 30、在封建社会后期,复古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思潮,在明代诗坛上前后出现过两次复古思想,史称“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运动,其中后七子的领袖是(李攀龙;王世贞)。
二、案例题题库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流传下诸多禅师的言行记录,称为公案。其中有这样一则著名的公案: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慧海)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1)在禅师的自我阐释中,“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外在行为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心性状态? 世上本无事,都是因为自身的贪念与不戒律而引起了。心平气和,知足常理则然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与顾虑了。
(2)你如何看待这则故事中的禅宗道理?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我们都需要有颗知足常乐的心态。面对现实,坦诚接受一切。认真对待当下的每一件实事,活在当下,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去贪图那些子虚乌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和爱慕虚荣等各种贪念,这要烦恼也会少了很多。心态上的平衡,可以让自己的幸福感提升。
在老子看来,“理想国”是一种小国寡民的状态,详细说来是这样:国家要小,百姓要少,即使有众多的器具也用不着;使百姓重视生命,从而不敢冒险,那么他们就会不向远方迁移。这样,即使有船和车,没有地方需要乘坐它;虽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百姓再用古代结绳的办法来记事。使百姓感到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乐于过这种生活。相邻的国家离得这么近,相互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百姓一直活到老死,彼此也不往来。
(1)老子主张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理由是什么?
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2)对于治理社会、治理国家而言,道家的“无为”思想是指毫无作为吗?你如何评价“无为”思想?
不是,其实“无为”并不是指遇到难事只知道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做,其真正的本质是“不忘为”。道家的无为,其实并非不求所有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因此相比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盲目积极,道家的“无为”精神更多了一份理智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
考试形式: 开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考题题型及要求:
1.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2.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3.案例题(1题,30分)4.拓展题(2选1, 30分)
复习重点:
道
德
无为
礼
乐 仁
义
兼爱 名士
外儒内法
孝
法
隐
琴
棋
书
画
意境
茶
中庸
君子 和
恕
恭敬
佛
禅 市民文化
洋务运动
“五四” 西学东渐
《中国文化导论》资料
一、单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
A
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
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
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
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F
17、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
1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19、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严复)。
20、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G
21、根据著名学者苏秉琦的研究,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六大区系)。
22、根据考古材料,中华大地出现活跃的先民的身影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
23、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最为准确的是(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
24、“观风”的意思是指(收集各地民歌,并从中找出民怨)。
25、关于我国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H
26、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是(龙)。
27、“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于(百家争鸣)。
28、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林逋)。
J
29、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若君王违背上天之意,则天降灾异以示警,甚至使之败亡,授命于新王朝。这一说法即(王权天授)
30、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长勺氏)。
3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2、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欲”合而为一的是(宋儒)。
K
33、孔子释仁为(爱人)。
34、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困而不学)。
35、开禅宗作翻案文章的先例的人物是(慧能)。
L
36、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出现于(宋学兴起之时)。
37、临终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人物是(文天祥)。
38、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孔子)。
39、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秦)。40、龙凤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着(.阴阳和合)。
M
41、墨家用以规范行为的是(天下公利)。
42、名士文化不断演变,名士从置身山林一变而为设馆授徒、主持讲坛、批评朝政,是在(宋元)。
43、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宋元话本)。
Q 2
44、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45、秦王朝的统治术主要采取的是(法家思想)。
46、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
47、清政府废除八股取士而改试策论,是在(1901年)。
48、清朝综合处理边疆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
R
49、儒家的“仁学”之所以既能为统治者所接受也能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的原因是“仁学”建立在切近人伦的亲情之上()。
50、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是(魏晋玄学)。
51、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的最佳道路是(学而优则仕)。
S
52、四大发明出现之后,在中国并未获得改进,但在欧洲及日本朝鲜却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一现象说明了(伦理化的认识方式对科学精神的扼杀和制约)。
53、“恕”的本意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4、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理)。
55、“四艺”之中,居首的是(琴)。
56、宋代催生出新的私学教育,其基地称为(书院)。
57、市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是在(明代)。
58、“山有山神,河有河伯,海有海神有龙王,灶有灶王爷”,仙文化中的这一情况体现了(巫史文化的特色)。
59、《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
60、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象征着(正义、正气)
T 61、提出“天人感应”理论的是(.董仲舒)。
62、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科举制的实施)。63、唐代书法中,“狂草”的代表人物是怀素和(张旭)。64、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科举制)。
65、唐代的古文运动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其主要目的是(排斥、打击六朝以来兴起的骈俪文风)。66、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长安)。
67、唐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其中,曾派出遣唐使达18次之多的国家是(日本)。
68、《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清廷借修书以毁书)。
69、体现经世致用精神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其作者是(黄宗羲)。
70、唐传奇及宋元话本里的侠文化表述,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心理是(下层人的心理安慰)。71、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唱)。
72、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这有利于中央对一些地区的统治,这些地区包括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西藏)。73、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郑观应)。
W 74、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75、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气韵生动)。
76、魏晋时期,谈玄者多为士族名士,他们谈玄的特点是(注重哲理上的思辨的探究)。77、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伦理的法制化)。
78、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79、《物理小识》的作者是(方以智)。
X 80、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的思想家是(.老子)。81、先秦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墨家)。
82、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有(法、术、势)。83、西汉时,司马谈对战国诸子学说的短长作了较公允的评价,他将诸子概括为(.六家)。84、学术导向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旨归的学派是(儒家)。85、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的大一统)。86、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民主与科学)。
87、西方传教士第一次直接进入中国是在(明代中期)。
88、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的人物是(.梁漱溟)。
Y 89、阴阳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周易》一书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体现于(六十四卦)。90、殷商时期的文化有浓重的神本色彩,承担神人交通重任的是(巫史)。
91、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下列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以蓍草占吉凶)。92、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更重意趣与心境)。93、元朝代表性文化的特点是(外露型)。
Z 94、在中国文化里,道本源于天,反映于个体就是(德)。95、主张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的学派是(墨家)。
96、战国时代,我国水利工程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都江堰)。97、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
98、战国时期出现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即(《离骚》)。99、中国人所说的“柔能克刚、水滴石穿”,意在强调的是(阴胜于阳)。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之所以天下大乱,主要是因为(周代的礼教被破坏了)。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四家是(儒、墨、道、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处于社会的(统治阶级底层)。在八卦中,象征阴阳、天地父母的是(乾、坤两卦)。
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兼爱)。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传宗接代)。
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更注重主体性)。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天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殷商时期)。109、110、111、112、113、114、115、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加工过的现实世界)。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陈独秀的《新青年》)。
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
想中国是一个尚统的国家,孔子作《春秋》,内华夏而外诸夷,即以华夏族为主而以周边少数民族为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情感的专注)。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以方以智为代表的上呈现出(汉代朴学的倾向)。
辅,所表现出的“统”是(政治上的正统)。
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116、117、118、119、120、二、多选题(主张“万物皆因心生,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的明代哲学家是(王阳明)。
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天人合一的思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魏源)。
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章太炎)。
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封建想)。
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的心愿)。
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
A 1.爱国的表现包括(天下为公;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保护祖国不受侵犯)。
C
2、春秋战国时期,士步入历史舞台时所担当的角色有(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
3、禅宗宗旨主要有两点,即(单刀直入;直指心源)。
4、从文化学的角度透视毛泽东思想,它有两个来源,即(进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传统文化)。
D
5、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道家强调离形去智;.儒家强调格物致知)。
G
6、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列选项属于这一转变的表现的有(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从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
7、构成精致典雅的宋代文士世界的文化质态的有(ABCDE)。
K
8、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L
9、乐在传统社会的主要功用有(.娱乐工具;娱神功能;教化功能)。
10、“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作为宗教的阶段;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作为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阶段)。
M
11、明代时,面对西学的传入,知识分子的态度各有不同,其中,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人物有(徐光启;李之藻;王徵)。
12、明代后期市民文化日趋高涨,以下关于明代市民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社会风尚趋于导奢导淫;礼拜金钱之风日益强盛;市民文学唱主角)。
N
13、能代表魏晋人的审美追求的有(.顾恺之的绘画;陆机的赋;陶渊明的诗歌;王羲之的书法)。
Q
14、秦汉文化个性乃是浑厚宏阔,其建筑文化的代表包括(秦陵;万里长城;阿房宫)。
15、清初对君主专制提出批判,对封建君权提出质疑的思想家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S
16、属于战国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是(《左传》;《孙子兵法》;《离骚》)。
17、宋代理学家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必须经过由内圣达于外王的过程,他们一般将这个过程分为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
18、属于出世哲学的是(道教;佛教)。
19、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程颐;程颢)。
T 20、体现战国末期各家学说趋于融合之势的著作有(《吕氏春秋》;《易传》)。
W
21、魏晋时期的玄学乃是融合各家思想而成,这些思想包括(儒家;道家;佛教)。
Y
22、以下关于“仁”的表述,正确的有(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讲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仁”到“礼”,是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为的规范)。
23、以下对“德”的认识,正确的有(先秦时期有美德和恶德之分;宋代时,“德”成为美德的代称;“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24、以下对“义”的认识,正确的有(ABCDE)。
25、以下关于“阴阳”的表述,正确的有(在古代哲学体系中,阴阳被看作道的具体化;阴阳运用于天地时,乾为阳阴为坤;柔能克刚,水滴石穿,强调的是阴胜于阳的一面;阴阳动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6、以下关于酒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殷商时期,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及政治统治有关;魏晋时阮籍长醉是借酒忘记现实及现实中的痛苦;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宋代的酒文化趋向于中庸;微醺的状态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训在酒文化中的体现)。
27、以下作品属于明代市井小说的有(ABCDE)。
28、洋务运动是官商知识分子对西学入侵的理性应对,而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
29、以下著作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有(.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陈天华的《猛回头》)。
Z 30、在封建社会后期,复古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思潮,在明代诗坛上前后出现过两次复古思想,史称“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运动,其中后七子的领袖是(李攀龙;王世贞)。
二、案例题题库
(案例的第2小题,请莫全部抄书,要说自己的看法)
(一)苏轼喜爱画竹,有一次兴致来了随手用毛笔蘸了朱砂画竹,别有韵味。但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认为不真实。苏轼反问,惯常是墨笔画竹,难道竹子是墨色的吗?
(1)朱笔画竹或是墨笔画竹,反映出传统的艺术追求是怎样的?
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传统的艺术追求并不完全注重写实,即现实主义手法,而是更注重写意。所谓写意,有两层内涵:一是写物象之意,捕捉物象的精神,二是写胸中之意,借形象传达情感。如松、梅、竹、菊等所以在画中成为永恒的主题,是因为画家赋予它们以高洁、晚香、坚强等人的品质。
(2)这一艺术追求对我们欣赏艺术会带来怎样的启示?回答不少于150字。
欣赏艺术本是“见仁见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艺术追求会让我们感受到: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一件艺术品,获得的感受会不相同。人们可通过艺术来理解历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义。每个人都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自己的角度去欣赏。欣赏者把自己的经历、经历与作品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这也就是“写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可参考教材P188—189)
(二)《列子》中记载了伯牙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之曲,体现出士人与琴乐怎样的关系?
见教材第181—182页。
要点:士人弹琴,更多的是表达内心的情感。琴,被作为天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弹琴体现出来的是神与人沟通时的愉悦,是弹琴者主观情感与天地自然的交流,跳动的音符,变成 心灵的震撼,仿佛心灵和自然碰撞后的回音。士人弹奏,其意不在琴弦,也不在乐音,而是通过抚琴的动作,达到调节心性的目的。
(2)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在今天是否仍有意义?回答不少于150字。见教材第28—29页。
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有哪些功能?
作用:神人沟通的工具;引导百姓向着统治中心靠拢的(教化)工具;娱乐工具。这些功能在今天是否仍有意义?(谈自己的看法)
(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秦汉之际一位侠士朱家。朱家藏匿、救活的豪杰数以百计,救助的普通人就更多了。朱家一心援助危难中的人,超过为自己办私事,以至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每顿饭也只能吃一样菜。但对他救助过的人,朱家从不求回报,不夸耀自己的能耐,反而唯恐再见到对方。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当时,很多人都期望与朱家交朋友。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朱家身上可以看出“侠”的哪些特质? 见教材第263页。
捍卫正义,果断行动;重实践,敢作敢为;遵守诺言,不受其德。
(2)请谈谈“侠”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积极作用?回答须不少于150字。见教材第264页,以及自己发挥。
(四).唐代传奇《莺莺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遇见远方姨母的女儿崔莺莺,爱慕她的美貌,遂央求丫环红娘转达自己的心意。后二人通过红娘传递情诗,起初见面时莺莺希望二人“以礼自持,无及于乱”,后来终于几番私会。不久张生赴考,离别前莺莺心中已知这是诀别了,但并无太多怨恨之意。其后张生果然抛弃了莺莺,二人不复相见。张生与朋友说起这件事,认为自己做得很对。当时的人为此事感叹,但并不认为张生有错。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中,张生“始乱之终弃之”,但并不被当时人谴责,这是源于何种观念?
应该说,这主要源于古人对于“情”和“性”的看法。在传统文化背景中,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只有合乎婚姻伦理才有足够的正当性。即使是不被容忍的苟合,只要最终归结为夫妻,也可以作“发乎情止乎礼”的变通处理。张生与莺莺的故事造成极大的歧义。辩护者声称,张生“始乱之,终弃之”,是对以前的过错的纠正。不满者则认为,莺莺不是妓女,其不幸结局的责任在张生,张生也就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负心汉”。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张生是否该受谴责,也不在于他与莺莺是否应该“终成眷属”。男女主角“始乱终弃”的情节模式实际上是根深蒂固的成规惯例。“始乱终弃”的情节模式是以男性意识为中心的,它表达男性对婚姻之外的或非婚姻意义上的异性的吸引与满足。(仅供参考)
(2)请谈谈你对“情”的看法。回答须不少于150字。
见教材第271-272页,以及自己发挥。
(五).记载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世说新语》有这样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这对朋友一起在园子中锄地,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仲继续挥锄,视之于瓦石无异,华歆则是捡起金子,又扔掉。后来又有一次,两人同坐席上读书,门外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则扔下书跑出去看。管宁于是把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二人不再是朋友。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后世多以雅俗来论管华之别,其判断依据是什么? 见教材第316-317页。
后人在论雅俗之别时,义礼态度成为一种重要的衡量指标:重义之士,即为雅士;重利之人,即是俗人。
(2)你对上述故事有何评价?回答须不少于150字。
①热衷名利追求的确是小人之举;②义和利,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③只要获利正当,可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做官可服务百姓;有了财富积淀,才能有更大的义举④生存是基本需要,经济是基础。死守所谓“义”,而“贫困”,苦了自己,也起不到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⑤.华歆读书不专是他的缺点,可是作为朋友的管宁没有帮助华歆改正,只是弃而远之.谁的朋友没有缺点?谁只能跟没有缺点的人交朋友?我们需要用宽大的心胸去容纳别人。与之相比,“管鲍之交”才是正确的交友方式.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牙,鲍叔牙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牙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个人认为,我们要学“管鲍之交”,不能学“管华之交”。
(仅供参考。)
(六).阮籍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他本来有济世之志,但身处魏晋交替之际,政治变故不断,名士少有能保全自身的。在这种情况下,阮籍尽力不参与世事,常常喝酒大醉。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求娶阮籍之女,但阮籍一醉六十日,最终司马昭没问成。当时的权臣钟会好几次打算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意图从他的回答中找到借口来治罪,但每次都因为阮籍喝醉酒没法回答而未能实现。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在阮籍的饮酒乃至醉酒的生平事迹中,酒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0分)
其饮酒是为了借酒浇愁,是为了使自己在“名士少有能保全自身者”的魏晋乱世,求得生存,所以,他尽力不参与世事,常常喝酒大醉。司马氏要与他借亲,他还是饮酒,可以说,他的饮酒是一种无奈的逃避,是那个沉默年代最为无奈的选择。
(2)有人认为酒是忘忧草,也有人认为酒会让人失去理性;南北方的饮酒习惯相差也很大。传统的酒文化多多少少也积淀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习惯中。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酒文化或饮酒?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华民族的饮酒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先哲很早就强调饮酒不能过量并倡导饮酒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照各人的酒量、财力和劳作时间,适量饮酒,以不及于困乱为度,这是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对“酒德”言简意赅又能身体力行的理性论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多,酒作为交际的媒介和手段,在庆功祝捷、结婚祝寿、签字立约、团圆接风等比较隆重的场合往往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而酒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在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相当作用。人们在酒局社交中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依存,形成酒桌上的熟人同盟,所以才有了一切情谊尽在 酒中、酒逢知己千杯少、谈事儿要酒局,没事儿更要酒局等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但是也要科学饮酒,注意以下几点。
1、承认个人差异是健康饮酒的首要原则,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饮酒量最为重要。
2、最佳饮酒时机和良好身体状态是健康饮酒的先决条件。
3、注重营养膳食是健康饮酒的重要因素。
4、重视饮酒中的禁忌。饮酒后忌立即卧床、泡热水澡或游泳;饮酒忌逞强好胜、过猛过快;忌掺混饮酒;忌边饮酒边吸烟等。
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但是科学饮酒与酒文化并不矛盾,我们要发扬酒文化,有要适度饮酒来有益我们的健康。
(七).汉代的韩安国曾在梁孝王处为官,后犯法被囚于山东蒙县的监狱。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意思是我还会复职的,希望你能待我客气一点。但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 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提拔他为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听闻后弃官逃跑。韩安国将田甲唤回,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 田甲叩头求饶,韩安国不咎既往,反而对他很友好。
结合案例作具体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恕”在古代有哪些含义?韩安国复官后对田甲的态度,体现了“恕”的何种含义?
见教材P172 在先秦儒学中,“恕”的解释是“推己及人”,即:用平等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汉代以后,“恕”的意思是“原谅”或“宽恕”,即:要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韩安国复官后对田甲的态度,体现了“恕”的宽以待人的含义。
请谈谈“恕”在人际交往之中的作用。回答须不少于150字。可参考教材P173加自由发挥
①欣赏其个性的同时,面对他的缺点;
②宽恕不能没有原则,一概容忍,就成了“姑息”。
中国文化导论选择题
(1)单选题
1、西汉时,司马谈对战国诸子学说的短长作了较公允的评价,他将诸子概括为
(B)
A、三家
B、六家
C、十家
D、十二家
2、提出“
天
人
感
应
”
理
论的是
(C)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D)“
道
生
一
”
语
出
A、孔子
B、韩非子
C、庄子
D、老子
4、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
(D)
A、孔子
B、司马昭
C、朱熹
D、辜鸿铭
5、先秦文化终
至
统一,其
中
最
重
要的原
因
是
(C)
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
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C、政治上的大一统
D、汉武帝独尊儒术
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
(B)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7、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是在(B)
A、秦代
B、两汉之际
C、魏晋时期
D、唐代
8、从汉代起,历
代
统
治
者的统
术
可
概
括
为
P176
(A)
A、外儒内法
B、外法内儒
C、外儒内道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9、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质,下列选项中,对“和”的理解正确的是
(A)
A、“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B、“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已
C、“和”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10、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
P166
(C)
A、性欲
B、情感
C、天性
D、爱
11、天禅宗作翻案文章的先例的人物是
P178
(D)
A、达摩
B、弘忍
C、神秀
D、慧能
12、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成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P187
(C)
A、魏晋时代感
B、唐代
C、宋元时期
D、明代
13、市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是在P241
(C)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14、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
P244(B)
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盘接受
B、以方以智为代表的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15、《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清代的(C)
P250
A、康熙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嘉庆年间
16、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 “欲”合而为一的是 P271(C)
A、孔子
B、孟子
C、宋儒
D、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
17、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
P298
(D)
A、邹容的《革命军》
B、陈天华的《猛回头》
C、陈天华的《警世钟》
D、陈独秀的 《新青年》
18、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的态度应该是
P305
(B)
A、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B、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C、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D、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
19、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
P291最后一行(C)
A、魏源
B、冯桂芬
C、郑观应
D、孙中山
20、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
P291
(D)
A、曾国藩
B、张之洞
C、薛福成 D、魏源
21、殷商时期,中国社会最高的权威是
P3
(B)
A、君主
秘感
B、大贵族
C、法官
2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
(B)
A、神本思想
B、人本思想
C、君主至上思想
D、宗教思想
23、战国时期,我国水利工程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
(D)
A、京杭大运河
B、灵渠
C、坎儿井
D、都江堰
24、《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
P34
(B)
A、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
B、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C、慎思、明辨、博学、审问、笃行
D、博学、明辨、笃行、审问、慎思
25、阴阳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周易》一书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体现于
P39
(C)
A、三爻
B、八卦
C、六十四卦
D、八十一卦
26、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若君王违背上天之意,则天降灾异以示警,甚(B)至使之败
亡,授
命
于
新
王
朝。
这
一
说
法即
A、内圣外王
B、王权天授
C、民贵君轻
D、无为无不为
27、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A)
A、赡养老人
B、传宗接代
C、抚养子女
D、光宗耀祖
P87
28、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器出名的氏族,如
P98
(D)
A、卜氏
B、东郭氏
C、司马氏
D、长勺氏
29、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P130
(B)
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科举制的实施
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韩愈的排佛
30、唐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其中,曾派出遣唐使达18次之多的国家是
P134
(B)
A、朝鲜
B、日本
C、越南
D、印度
31、历史上有茶仙之称的是
P193
(A)
A、唐代陆羽
B、北宋苏轼
C、南宋文天祥
D、明代冯梦龙
32、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
P234
(B)
A、更加浓墨重彩(宋代)
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
D、以人物素描为主
33、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
P255
(D)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全盘西化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
34、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P268(B)
A、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都的心愿 C、对外开放
D、封建法制十分健全
35、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C)
A、在善地停止下来
B、停下来即是至善
C、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二、多项选择题
1、属于战国
时
期
优
秀
文
化
成果的是
(BCD)A、《史记》
B、《左传》
C、《孙子兵法》
D、《离骚》
E、《世说新语》
2、乐在传
统
社
会的主
要
功
用
有
P330
(ABC)
A、娱乐工具
B、娱神功能
C、教化功能
D、科举工具
E、医疗效用
3、魏晋时期的玄学乃是融合各家思想而成,这些思想包括
P80
(BC D)
A、阴阳家
B、儒家
C、道家
D、佛教
E、墨家
4、能代表魏晋
人的审
美
追
求的有
P82
(ABC)
A、顾恺之的绘画
B、陆机的赋
C、陶渊明的诗歌
D、王羲之的书法
E、婉约派的词
5、构成精致典雅的宋代文士世界的文化质态的有
P153
(ABCDE)
A、宋诗
B、宋词
C、宋文
D、宋画
E、理学
6、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
P144
(ACD)
A、张载
B、顾炎武
C、程颐
D、程颢
E、苏轼
7、元杂剧是市民文化的代表,这一戏剧形式发展的基础是(BC)
A、话本
B、院本
C、诸宫调
D、宋词
E、昆曲
8、以下关于侠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P263-264
(ACDE)
A、就思想渊源来说,侠文化与墨家思想至为密切
B、就思想文化来说,侠文化与道家思想至为密切
C、侠文化将个体意志置于第一位,以尊重诺言为特色 D、侠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念与儒学中的义结合起来
E、宋元话本里的侠文化表述,体现出普通百姓寄希望于大侠的社会文化心理。
9、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大量的报刊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华大地,其中由中国人所办的报纸包括
P290
(ABCD)
A、《万国公报》
B、《申报》
C、《澳门新闻纸》
D、《中外纪闻》
E、《广州周报》
10、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有
P295
(CDE)
A、《资政新篇》
B、《劝世良言》
C、《新学伪经考》
D、《孔子改制考》
E、《大同书》
P233
11、春秋战国时期,士步入历史舞台时所担当的角色有
P6
(ABCD)
A、政治智囊
B、军事参谋
C、外交使节
D、思想精英
E、军队头领
12、以下对“兼爱”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有
P37
(A CD)
A、“兼爱” 思想主张为天下人谋福利 B、墨家提倡学而优则仕
C、为了实现兼爱,墨家提倡亲身参加生产劳动
D、兼爱思想带有小农意识和手工业色彩
E、兼爱思想带有士大夫情结
13、属于出世哲学的是
P77
(AB)
A、道教
B、佛教
C、儒学
D、理学
E、法家
14、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的代表人物是
P143
(CD)
A、董仲舒
B、朱熹
C、周敦颐
D、邵雍
E、韩愈
15、以下元杂剧作品中,属于揭露社会现实的公案戏的有
P234
(CDE)
A、《西厢记》
B、《墙头马上》
C、《窦娥冤》
D、《鲁斋郎》
E、《陈州粜米》
16、明代时,面对西学的传入,知识分子的态度各有不同。其中,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人物有 P244
(ABC)
A、徐光启
B、李之藻
C、王徵
D、方以智 E、严复
17、剑文化原本跟侠文化的关系不大,但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趋势,即
P265
(AC)
A、与侠文化结合起来
B、与中庸文化结合起来
C、与道教结合起来 D、与仙文化结合起来
E、与占卜文化结合起来
18、以下对鹤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P311
(BDE)
A、鹤被视为入世之物
B、鹤成为名士高情远致的 C、鹤与松结合,成为富贵的象征 D、鹤与松结合,成为长寿的象征
E、鹤在道教中,成为神仙的坐骑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一.填空(本题除第一小题顺序确定外,其他各题顺序与试卷不一致)
1.(答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天人合一”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3.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表着儒家思想在汉代的新发展。
4.先秦儒家的三位著名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5.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统一时代是秦汉。
6.道教的开创时期:东汉。
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9.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提出的。
10.“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提出的。
11.《抱朴子》的作者是葛洪。
12.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13.道教在宋元时期分化为正一派和全真派两个宗派。
14.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汉字。
二.简答题
1.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孝”的理解。
随着年令的增长、对人生的感悟的加深及养育儿女的艰辛,我对孝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百善孝为先,但什么是孝?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家教,不同的文化理念对此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给父母吃好、喝好、住好、多给钱、去世买一块好墓地等就是孝顺了。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同样的观点。近几年来,我的观点有所改变。给父母吃好、住好、给钱等等仅是孝顺的一个方面。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所以孝不孝,与贫富无关。我理解的孝顺应该是这样的:除了让父母吃好、喝好等之外,对父母说话语气一定要温和、千万不能顶撞父母。顺者为孝,尽量顺从父母的意愿行事,哪怕是父母的观点和做法有失公允,但也要放平语气说话,或者保持沉默、耐心倾听。父母哪里不舒服,帮着揉一揉、捶一锤,尽管这样做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但父母的心是暖的。且记一定常回家看看,条件好的,可以买些礼物,条件不好的可不买,父母是不会怪罪的。一定要和父母沟通,可以说一些父母感兴趣的话题,多叙叙旧,多说说儿孙们的好事,即报喜不报忧。让父母开心,愉快。正如有那首歌《常回家看看》,我真佩服词作者,它道出了父母的心里话。
正是因为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现在对我已78岁的父亲,基本上能按着以上说的去做。尽管父亲定居在福州,路途遥远,且我在上班,但我还是每年尽量争取能见上父亲一面,或是在北京的弟弟家,或是在我家。特别是今年陪父亲半个月的旅游,表现极好,特乖、特听话。呵呵!即使有时和父亲观点不一致,也是尽力陪着笑脸保持沉默,尽力倾听,哄得父亲极开心,他说明年还要和我一起旅游,明知可能性不是很大,主要是他年事已高,但我还是满口答应了。
不知我对孝的理解正确与否,但希望所有看我博客的人,尽快行动起来吧,孝不能等呀,不能等长大了、懂事了、经济条件好了再去孝顺老人,为此留下终生遣憾、一辈子生活在自责当中。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我国的圣哲先
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孝文化。《孝经》曰:仲尼居,曾子侍。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我想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父母有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生养之恩,感恩父母的谆谆教导;感恩父母的百般呵护。每个人都不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现在在读大学的我,已经二十岁的我,还是一个消费者的我,父母还在外面没日没夜的为我奔波忙碌,不免觉得很伤感。我觉得能引以为豪的是我每周没很准时给父母打一通电话,聊聊我身边的的人和事,谈谈他们的工作生活。自从高三是的时候养成了这个习惯后,一直都在坚持,现在如果每周没打,反而觉得不自在。父母也从来也没有说这样浪费钱,我想他们觉得能够和子女无阻的交流也是一种幸福,他们每天辛勤的工作不久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够过得好吗。
孝,这种情感是无法用多么精美的文字来褒奖的。它就是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把孝视做儿女们对父母亲的爱所做出的回报行动。它可以是两代人之间没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认为儿女们对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的回报。如:常替父母亲做些家务、帮他们捶捶背、送他们一些小礼物……让他们知道我们长大了、懂事了。让他们明白自己所付出的那份爱已有回报了。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没少操心过。成绩好时,父母便会提醒我别太骄傲;成绩坏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别气馁。这一切难道不表示我们付出的孝心亦是有价值的吗?
2.为什么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打算是什么?
自 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精神生活的追求则被忽视和淡漠。在中国,人文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弘扬人文精神,寻觅失落的精神家园已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课题。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其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应当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的人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究天人之际”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济民”的责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1]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目标指向,培养大学生最终成为有独立、成熟、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代官德修养主要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修身正己立德一直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要孝。孝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的源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在孔子、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有善良之心,孝悌之心。如今,我国对公民的“孝悌”,不仅作为道德来提倡,而且已经立法,在婚姻法中对赡养父母、扶养子女等,都
有明确规定。讲究孝悌,属于家庭范畴,没有孝悌,就没有家庭和睦,就丧失社会和谐的基础。任何人先要有孝悌之心,特别是孝敬父母,才可能会关爱所有的人;
二、要廉。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
三、要学。学即学习。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立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为先。在德才关系问题上,德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完全被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担任领导职务、基层一线、窗口部门等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公务员,更应该对古代官德进行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并最终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
3.你认为我们学校需要提倡什么样的文化?可采取哪些措施?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学校,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主流文化,才能面向未来,才能造就现代化的人才呢。
一位哲人说过,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教育又会为学生们的未来铸就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未来呢?
学校承载传承文明的重任,学校文化建设也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好事,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学校文化建设在育人上的重要作用。
哈佛大学“让校规看守一切”,体现着规则至上的法制精神。海尔集团制定出若干规则,久之也形成了海尔的企业文化。所以也就有了外人一旦进入海尔,便会自觉地遵守其规则,这是文化感染的结果,这就是一种文化导向。
我想,主流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就应该营造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师生融在其中,既是文化的传承者、感染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学校文化也需创新
学校文化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某种载体,某种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新的形势下,在变革的背景当中,学校要积极主动的创作新的文化,营造好的氛围,构建好的教育体系,最终达到学校的自主特色内涵,甚至可持续性的发展。
陈如平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实践中呈现比较多的就是学校文化的积淀。其次就是理念,学校文化的传承中有一脉相承的过程,从老校到新的学校,从集权式的学校到分校,可以观察到这个学校文化的传承,尽管在传承的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有差异,但是内在的核心的灵魂可以看出是一脉相承的。再次,是学校文化的复制,因为文化之间也有共性,从老的学校和其他的学校引进外来的文化来改造自己的学校文化等等。最后,就是学校文化的创新,学校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把文化积淀的过程,打造学校的特色,夯实基础,来多增添和加强学校文化的底蕴。
为此,应该推进、促进学校的新文化建设,倡导学校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创新学校文化。
明确使命提炼学校理念
“学校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差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理念真正体现和反映文
化当中最核心的部分。”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念要放在首位进行梳理,一所学校没有理念办学,整体水平就不高,档次和品位就更无法匹配。有了理念,要确定一个主题对文化进一步丰富、挖掘,主题文化要反映学生在学校当中或者在整个教育当中的行为动作状态,要按系列、类别、时间的设计反映成果。这样引起对学校整体的设计,围绕主题活动、主题文化区、围绕文化等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全方位解读。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渗透和融入到学校各方面,特别是学校团队文化的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文化的建设,以课程改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文化建设,同时这些课程这些团队,在课程里面呈现出的课堂的建设,还体现整个学校的管理建设,学校怎么样与校外合作等等一些文化问题。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 ⑶________; 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 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____、______、____。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25.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2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7.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28.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29.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 中华文化的摇篮。
30.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31.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32.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
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33.“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34.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35.“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36.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37.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38.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39.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40.“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41.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42.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4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_________;⑵________。
44.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_______。45.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____艺术、____艺术、____艺术和____艺术等几类。
46.静在艺术中有三个深刻的含义,即______、_____和______。
47.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有三种表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8.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________的文化特征。
48.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50.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5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
5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5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5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5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
5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5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5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5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6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
6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 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
6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6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
6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
6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 6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
6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
68.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6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71.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72.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73.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74.中国“和”文化的平衡机制是____。75.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____。
填空题答案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物态文化 方式文化 精神文化(导))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华夏文化形成 华夷文化融合 中亚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地))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西周 秦)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科举制)5.思维是_____________。※(人脑的活动过程)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武功 文治)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建立官僚体制 科举制)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唐 三省六部)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本体 世界本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人文主义)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周敦颐)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具体 抽象)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自发宗教(或原始宗教、自然宗教)人为宗教)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现世实用 和平宽容 政教分离)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译经 融合儒道思想 佛教世俗化 自创宗派)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多神崇拜 性命兼修 善恶承负说)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 ⑶________; ⑷________。
(诗化的倾向 乐观的精神 含蓄蕴藉之美)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情 景)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 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累世不断 体裁多样 官修私撰,百科之首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鉴戒垂训,以史鉴今)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心物对应)
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____、______、____。(娱乐音乐 泻泄音乐
“真乐”)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25.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整一性)
2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民族凝聚 民族复兴)
27.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血缘关系 华夏族 原始宗教 鸟夷(东夷)族)
28.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嫡长子继承(宗法继承)制 嫡庶等级(宗法等级)制 大宗、小宗之分)
29.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辽河流域 淮何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30.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开辟贸易之路 和亲 自治)31.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家庭)
32.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宗族? 君主)
33.“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推恩令)
34.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宗法 亲情)
35.“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古代官僚政治)
36.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应变)
37.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功能 实质)
38.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世界本原 哲学)
39.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本 原 用)
40.“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相对主义(或相对论))
41.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循环关系 克谐关系 “君臣”(或主导、伺服)关系 胜复(或平衡)关系)
42.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外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 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
4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_________;⑵________。
(宗教的作用以现世为目的 宗教世俗化)
44.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_______。(纪事本末体)
45.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____艺术、____艺术、____艺术和____艺术等几类。
(表演 造型 语言 综合)
46.静在艺术中有三个深刻的含义,即______、_____和______。(静极而动 静寓意动 静抑制妄动)
47.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有三种表现:_______、______和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48.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________的文化特征。(整体系统(模式))
48.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
50.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渐变性(或传承性))
5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5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凝聚力)
5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文化景观)
5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 文化中心转移 移民和战争 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
5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血缘关系 龙 原始宗教 凤)
5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疆域的不断扩大 对外文化交流)
5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家构同构)
5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民主 贵族 官僚)
5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官僚政治)
6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易传)
6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自然哲学 伦理学 逻辑学)
6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性善论 性恶论 性三品说)
6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
6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主导 协调 压制)
6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墨家 显学)
6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五行观)
6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教主 教义 教团组织)
68.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史论体)
6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记叙各种学术思想及其流变发展的史书体裁)
70.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71.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整一性)
72.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
73.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渐变性(或传承性))
74.中国“和”文化的平衡机制是____。(执中)
75.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____。(生变)
二、选择题
1.中国古代商业难以与近代工商业衔接的原因是____。
A古代中国的商业十分落后
B商业资本大量投向土地
C商业一直受到政治的抑制
D商人不会审时度势
2.中国古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____。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3.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属于____。※
A以礼为中心的人治 B以礼为中心的法治
C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人治 D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法治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月令”图式的特点,这个特点指的是____。※
A认为事物间存在着基于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联系
B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隔绝的 C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D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5.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___的眼光看问题。※
A生命发展 B排恶崇善 C以悲为乐 D绝对差异 6.____是西周君主统治和宗族统治合二为一的政治基础。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7.“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8.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____。
A、理性思维 B、知性思维 C、分析思维 D、感性思维 9.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10.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11.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12.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13.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
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14.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 B、跳跃性 C、渐变性(传承性)D、突变性 15.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__。
A、智圆行方 B、行规守矩 C、极尽浪漫 D、融汇贯通 16.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__。
A、分析理性 B、实用理性 C、非实用理性 D、创造性 17.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__。
A、存异 B、趋同 C、守一 D、无异 18.中国传统的“和”的主体结构是____。
A、混杂 B、混合 C、不和 D、和谐 19.中国传统的“和”的平衡机制是____。
A、等距离 B、偏执 C、执中 D、固执于一点 20.中国传统的“和”的功能是____。
A、不变 B、生变 C、无形 D、有形
21.__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
22.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___的眼光看问题。A、以悲为乐 B、排恶崇善 C、生命发展 D、绝对差异 23.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观 C、奇异地貌 D、沙漠绿洲
24.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___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 思想 B、魏晋 思想 C、唐 疆域 D、汉 疆域 25.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D、宗产继承 26.___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A、贵族制 B、世袭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27.中国古代“法治”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即____。
A、科举制 B、文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分封制 2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_朝的____。
A、魏 九品中正制 B、秦 三公九卿制
C、唐 三省六部制 D、宋 三省六部制
29.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这种推理方式,叫做____。
A、合理外推 B、逆向推理 C、循环推理 D、以大观小
30.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3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道德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本主义 32.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__。
A、形式逻辑 B、辩证逻辑 C、化理学 D、自然哲学 33.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____。
A、道德观 B、逻辑观 C、阴阳观 D、五行观 34.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
C、融合儒道思想
D、自我完善 35.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____。
A、偏重抒情,充满诗意 B、偏重表现,充满浪漫
C、偏重写实,充满实际 D、偏重抽象,充满离奇
36.____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A、写意 B、放浪 C、入律 D、狂狷
3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38.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39.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40.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41.传统是一个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_______。
A、落后习性 B、文化性格 C、表层情感 D、优良品质 42.从时代的角度看,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于____。
A、保存某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B、作为各民族交流的手段
C、个人渲泻情绪
D、指导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和改造
43.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等等。
A、开辟贸易之路、和亲 B、建立臣属关系、进贡
C、领土相向扩张、称霸 D、建立牢固的政治经济关系
44.社会背景相对于文化来说,主要发挥内在的作用,直接影响一个民族____的形成。
A、文化因素 B、文化走向 C、文化性格 D、文化交流方式 45.____时期,君主统治序列与宗族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A、西周 B、汉代 C、东晋 D、唐朝
46.造成中国古近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这样一个奇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
A、嫡长子继承财产
B、多子分继财产
C、小农经济思想
D、土地兼并思想
47.宗法宗族在中国主要存在于____以前,之后的宗族基本上只是一种简单的亲情血缘认同。
A、明清 B、唐末 C、汉魏 D、先秦
48.由于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的影响,中国文化因此带上__的色彩。
A、罪感文化 B、乐感文化 C、主导文化 D、从属文化 49.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第一人是____。
A、孔子 B、老子 C、周敦颐 D、董仲舒
50.墨子“三表法”中的三个条件分别是___、___和___。
A、本 原 用
B、人 才 学
C、道 器 用
D、法 刑 赏
5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注重整体综 合性研究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侧重于事物的____。
A、数量分析 B、实验结果 C、功能研究 D、实质分析 52.“庄周梦喋”、“朝三暮四”说明庄子____的哲学思想。
A、神变 B、相对主义 C、虚无主义 D、浪漫主义 5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浓厚的功利味道,表现在
A、出世求缘 B、只求来世 C、脱离现世 D、现世实用 54.中国传统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抽象 B、离神 C、离奇 D、气盛
55.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56.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关系,这叫做____。
A、心物对应 B、虚实相生 C、心照不宣 D、心心相印 57.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5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59.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60.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
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选择题答案
1.B(社)2.D(社)3.B(社)4.A(思)5.A(思)
6.A(社)7.C(社)8.A(思)9.B(艺)10.D(艺)
11.A(艺)12.C(艺)13.B(特)14.C(特)15.A(特)16.B(特)17.A(特)18.D(特)19.C(特)20.B(特)21.B(社)22.D(社)23.B(社)24.A(思)25.A(思)26.A(社)27.C(社)28.A(思)29.B(艺)30.D(艺)
31.A(艺)32.C(艺)33.B(特)34.C(特)35.A(特)36.B(特)37.A(特)38.D(特)39.C(特)40.B(特)
41.B(导)42.D(导、地)43.A(地)44.C(社)45.A(社)46.B(社)47.D(社)48.B(载)49.C(哲)50.A(哲)51.C(载)52.B(哲)53.D(宗)54.D(文)55.B(艺)56.A(艺)57.D(艺)58.A(艺)59.C(艺)60.B(特)
三、判断题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
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
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
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
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
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
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
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
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24.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易经。
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
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 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
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41.佛教是人为宗教。
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
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
判断题答案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
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答案: ×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
答案: ×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
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答案: √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
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
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24.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易经。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答案:×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答案:×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
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答案: √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 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答案:× 大陆民族并非一定是封闭的,海洋民族也非就是开放的,如日本,是“化他不化己”,即可以拿他人的东西,而不愿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如市场。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答案:× 文化还具有超地域性,因此,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地方。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答案:× 中华文化是由黄河、辽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河流域的文化融合而成。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答案:× 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就发展起来了,而且一直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抑商”仅是封建时代农商平衡的一种手段,但不能说中国古代商业一定会被抑制得了。(地)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答案:√ 在“推恩令”推行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社)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答案:√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世界中最为完善的官僚制。(社)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答案:× 由于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中国人恰恰富于“应变”的习惯。(载)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答案:× 道德之性是后天培养而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哲)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答案:× 中国传统习惯认为事物间有普遍联系。(载)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答案: ×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和”。
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41.佛教是人为宗教。
答案:√ 佛教有宗教“三宝”,即教主、教义、教团组织。(宗)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充满诗化的倾向,有含蓄,但不是抽象。(文)
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答案:× “虚”虽然在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说,中国艺术里没有实。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答案: ×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答案:×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
四、简答题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30.什么叫“文化结构”?
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34.宗法制是什么?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简答题答案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答案: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化,又用既定的文化观去指导劳动。因此说,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见教材P4↑13)(地)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三个主要特征:⑴嫡长继承制(宗法继承制);⑵嫡庶等级制(宗法等级制);⑶大宗、小宗之分。(社)
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答案: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⑶导致“应变”的习惯产生。(载)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答案:两大文化圈指的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圈和黄河下游的鸟夷文化(东夷文化)圈。前者属农牧氏族文化,以“龙”为图腾,以血缘关系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后者属游猎氏族文化,以“凤”为图腾
以原始宗教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地)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答案:⑴开辟贸易之路;⑵“和亲”政策和“自治”政策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答案:不是。丝绸之路在汉唐之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其经过的地方植被丰盛,河流穿越,人员往来,相当繁忙。只是唐末地理变迁,河流潜入地下,丝路才逐渐衰落。(地)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两个原则:⑴要在对立的双方中建立一种秩序,双方应有主次、上下之分,一方是主导、权威,另一方是被主导、非权威;⑵无论是权威还是非权威,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关系,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方压迫另一方。(哲)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答案:能使人产生空间感,或使人仿佛置于空间之中,可以自由 想。(艺)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 自然。(艺)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 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
(特)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邦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写意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的情感、心理和追求。程式在艺术中是为了引导人们理解“意”,同时也是对“意”的一种约束,使其不超越一定的度。(特)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答案: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一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答案:是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地)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些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地)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
答案:土地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国家中固有的地位,使人们将在经商过程中赚取的利润大量投入土地,以获得较高的地租。而不是将商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地。)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答案:⑴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⑵文化中心转移;⑶移民和战争;⑷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地)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答案:地理因素对于文化来说,是外在因素,其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扩散上;社会因素则是文化的内在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的形成上。(社)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答案:三种。即民主政体,仅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短时期存在过,但其不过是一种氏族民主,17 与现在所说的民主政体相去甚远;贵族政体,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态属这种政体;官僚政体,古代世界中只有中国有当时比较完善的这种政体。(社)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答案:“人治”是贵族政体的体现。在贵族制里,没有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制,靠世袭家族对整个国家进行统治。现代国家已建立一套国家管理机制,属官僚政治体制。这是一种以法的形式确定国家管理机制? 的体制,与贵族政治有很大的区别。(社)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答案:这是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处顺境,也不可能总处逆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使中国人产生一种“乐感文化”。(载)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答案:中国哲学较为关注社会及社会道德问题,反而对自然科学谈得较少。自然科学谈得较多的是“真”、“伪”问题。(哲)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
答案:当系统内出现“乘侮”带来的元害作用(胜气)时,就心定会在结构内部产生一个与之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反作用(称为“复气”),使其归于平复。用“五行”理论的话说,即“子复母仇”。(哲)
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自发宗教阶段(又称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是指在人群中自发产生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宗教。第二个是人为宗教,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一般是指在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各大宗教。(宗)30.什么叫“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答案:没有可能。这是由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即“淮南之橘,淮北之枳”的道理。(导)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地)34.宗法制是什么?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社)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嫡庶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社)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答案: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 18 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社)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载)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答案: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载)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人生或事业出现挫折时,不应固执于一点,而应顺其自然,在顺势中控制它。(哲)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答案: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或“主导”关系、“伺服”);⑷胜复关系(或平衡关系)。(哲)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答案:⑴现世实用;⑵和平宽容;⑶政教分离。(宗)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宗)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五、词解题
1.文化及文化传统 2.文化景观 3.宗法制 4.直觉
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6.合理外推 7.“仁”
8.本、原、用 9.纪传体 10.编年体 11.艺术 12.虚 13.狂狷 14.文化结构 15.存异 16.封土建国 17.礼法 18.思维方式 19.社会论 20.仁
21.意境尚“不隔” 22.典志体
23.静寓意动的功能 24.心物对应 25.以大观小 26.智圆行方
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28.文化程式 39.硬文化 30.丝绸之路 31.初始集团 32.采邑 33.政体 34.思维 35.人性论 36.中和之美 37.方志体
38.静寓意动的功能 39.狂狷
40.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词解题答案
1.文化及文化传统
答案: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文化传统是指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文化创造模式。(导)2.文化景观
答案:“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地)3.宗法制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社)4.直觉
答案:在一瞬间产生某种直接的、大致的想法,但这种想法较笼统,不精确,以致不知从何说起。简单地说直觉是过去知识、经验和思维形式的简单组织。(载)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答案:在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建立时空结构的思维方式,即“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载)6.合理外推
答案:这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方法。(载)7.“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8.本、原、用
答案:这是墨子提出的用于推理条件的“三表法”。本,历史经验;原,人们的感觉经验和见解;用,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哲)9.纪传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人物为中心,并辅以本纪等多种形式来记叙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史)10.编年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记叙史事的史书体裁。(史)11.艺术 答案: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艺)12.虚
答案:虚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概念,是实的另一种表现手法。(艺)13.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14.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15.存异
答案:这是中国“和”文化结构的起点和基础。即组成“和”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是具有自己不同于基他要素的个性,相互间才会有吸引力,才能组成系统。这是系统形成的第一步。(特)16.封土建国
答案:商周时期,天子将全国土地的使用权颁给诸候,让他们建立领地国──封国。(社)17.礼法
答案:礼法即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礼”。18.思维方式
答案: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此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就叫做思维方式。
(载)19.社会论
答案:社会论是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哲)20.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21.意境尚“不隔”
答案: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要用词准确,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自然清新,能在读者心中出现深刻清晰的境界。(文)
22.典志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废置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事的史书体裁。(史)23.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24.心物对应
答案:即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的共鸣和感应的关系。(艺)25.以大观小
答案:这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26.智圆行方
答案: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特)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28.文化程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帮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特)29.硬文化 答案:硬文化,又叫物态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形式,如古剑、古瓷器,等等。(导)30.丝绸之路
答案:汉唐时与外界通商贸易的主要陆上途径。其始于敦煌,向西,出阳关和玉门关,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南北两条通路。两路交汇于昆化山北,出帕米尔高原,向西经伊朗高原、西亚、地中海可以一直到达罗马,与中国以西四十四个国家联系。(社)31.初始集团
答案:初始集团即人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群体。(社)32.采邑
答案:采邑是领主制时期伯爵一级领主从天子那里取到的“领地”。(社)33.政体
答案:国家管理体制。(社)34.思维
答案:思维即“人脑的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吸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合成新新信自的过程。(载)35.人性论
答案: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及善恶性质的讨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36.中和之美
答案: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指的是在审美范畴中,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以及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文)37.方志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各地或某一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的史书体裁。(史)
38.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
39.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艺)40.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
六、论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
论述题答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系统思维、人际关系论。(特)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中国宗法制瓦解于先秦至秦汉。汉以后是“多子分继财产制”,诸候因此不断被削弱,汉以后鲜有诸候造反,等于强化了中央力量。欧洲则长期保留宗法“嫡长继承制”,整个中世纪均如此。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见课本第三章第一节一)(载)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
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现代系统论称之为“伺服”),即“主导”关系;⑷胜复关系,即平衡关系。(哲)
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
(随意谈)
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从时代的演进来看:转移和调节情绪,寄托情感→用“文”教育人→用“文”引导人类,使人类凝聚为一个整体。(导)
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答案:农是古代农业国家的立国之本,但商是富国之途,只要条件具备,商必兴焉。“士农工商,国之石民”即概括了这个道理。因此,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即已兴起,以后都在按照古代商业的规律发展着。(地)
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其意义:农牧文化与游猎文化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文化与以 24 原始宗教为凝聚力的文化结合起来。(地)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宗族大于法律;对城市的影响──(包括海外更多地是反映在经济上,形成一种家族连带关系。(社)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答案: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答案:
一、意会体悟的直觉性;
二、“月令图式”的辩证性;
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载)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 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 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答案:中国文化的性格是封闭与开放交替出现,封闭时反省自己,形成个性;开放时则吸收外来信息,充实自己。否则,中国文化不可能进化至今,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导)(特)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 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 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答案:⑴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⑵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⑶“月令”图式──普遍联系;⑷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答案:三点:⑴情理中和。⑵文质彬彬。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文与质、美与善的和谐统一;⑶善美相兼。要求真善美统一。(文)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答案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
答案: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
答案:随意谈。(可从道德、系统思想、人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谈)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特征
(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1.多态的地形、地貌 2.多样的气候环境 3.辽阔的地域 4.多民族的融合
(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 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1)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2)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
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
宗法: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其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度(3)宗庙制度 3.社会政治环境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范式的形成。血缘关系;上下等级关系;集体主义。
(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3)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4)农耕,伦理和政治型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1、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宗教崇拜
(1)殷商神本文化:形成正式的祖先崇拜
(2)周人敬天保民:从神本文化到人本文化的转变:出现了礼制和早期文字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
(1)学术学派的先后出现(2)出现了私学(3)政治上封建制开始形成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中国思想传统文化的最终形成
1、文化的大一统:政治、经济制度的统一。
2、文化的统一:文字、度量衡、焚书坑儒
3、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易》《诗》《书》《礼》《春秋》为儒学经典
4、经学对中国思想传统文化的影响:确立了儒学思想正统化,制约了我国多种文化的共同发展。
成就:赋的形成,天文学、医学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1、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儒、佛、道共同存在。
2、玄学的兴起
3、佛教艺术的形成
第四阶段:唐宋元时期,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繁荣高峰期
1、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产生
2、政治经济制度得到完善
3、文化高度发展成就巨大(1)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散文(2)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学、医学(3)经济繁荣
第五个阶段: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史籍、小说著作的出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 多民族文化融合
1.民族文化类型
(1)北方游牧民族(2)中原农耕文化(3)南方山地游牧文化
2.民族交流
(1.)汉唐时期:北方匈奴大规模南迁。
(2.)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北方民族大量南迁。少数民族大规模的融合。(3.)宋元时期:蒙古族入关。(4.)明清时期:北方满族入关。
3.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融合。
途径
(1.)大规模战争。(2).经济贸易:采用茶马互市。(3).民族迁徙。(4.)边疆政策:采用和亲。影响
(1).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2.)促进了民族融合。(3.)保证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中原农耕民族同南方山地民族的融合。
形式
(1.)少数民族迁徙。(2.)汉族移民:兵屯、民屯 作用
(1)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发展。(2)促进经济交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耕文化的发展。3.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五.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阶段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传入和传播。
2.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向外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播,西亚农作物的传入。
3.明清时期: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学科技到戊戌变法学政治再到新文化运动学思想。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1.地理环境(1)中国:大陆农耕文化(2)西方:海洋文化 2.经济上(1)中国:农耕经济(2)西方:商业经济 3.思想上(1)中国:儒家伦理思想(2)西方:宗教文化
4.哲学上(1)中国:整体思维、辩证统一(2)西方:逻辑抽象思维
5.社会价值观、道德观(1)中国:求同,重视集体利益,中庸思想,重义轻利,:强调天人合一
(2)西方:求异,重视个人利益,特殊性思想,重利轻义,征服自然
4、社会习俗(1)中国:注重民族习惯(2)西方:注重社会文明
5、法治上(1)中国:等级特权(2)西方:民主法治,6.生活方式(1)中国:男尊女卑(2)西方:男女平等 7.饮食习惯,语言,服饰等
(三)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理位置和土地的差异。(1)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本质区别(2)物质生产的差异
2、文化的模式差异(1)中国:农耕伦理型政治文化(2)西方:宗教政治型文化
2.文化思想:西方以宗教思想为主导,中国则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主导。
3.经济基础的差异: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而西方则是工商业贸易经济。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点
(一)类型:大陆农耕型、伦理政治型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强调统一性和延续性(1)政治的统一(2)民族的融合和凝聚(3)文化传统的承袭
2、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1)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2)关注人:行为,道德规范(3)尊重民的民本思想:一是肯定民是邦国的基础本根;二是,主张君为民主;三是,“固本”与“宁邦”
3、重群体轻个体,强调集体主义(1)家族本位(2)家族精神,(3)宗法集体主义原则(4)追求社会价值
4.重人伦轻自然(1)重视社会的发展而轻视自然(2)重视社会道德忽视自然科学 5.崇老尚古,保守
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基本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特点
(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人本主义:以人为本(1)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来讲一个人应该如何负起自己的责任(2)强调个人的主体性、自觉性、主动性(3)道德第一:品格 “天理”的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等至善的德行。
(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三)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四)经世致用,刚柔相济
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社会功能
(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团结
(二)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建康人格的精神动力
八.中国传统哲学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 2.春秋战国时期:我过哲学的形成
派别。先秦之学: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探讨人生
3.西汉经学,宋明理学(1)两汉经学: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问题,信善论,三纲五常(2)魏晋玄学:探讨事物的相对论(3)中国佛教哲学,解决心的问题(4)宋明理学(5)实学,学以致用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及其思维方式
特征
1.浓郁的政治伦理色彩
2.重唯物辩证与重直觉的思维传统 3.强调言行一致与知行合一
4.重视人际和谐,天人合一的传统 思维方式
1.重经验,重直觉
2.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缺乏科学精神。
九.中国传统宗教
(一)宗教的形式
1.原始宗教
(1.)自然崇拜(2).图腾崇拜(3).祖先崇拜,鬼神崇拜 2.封建社会:把政治和伦理宗教相结合 3.道教和佛教
(二)中国宗教的特点
(1)多宗教(2)宗教具有浓厚的伦理化色彩
(三)道教的来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族宗教
道教形成的背景
1.统治阶级利用宗教
2.佛教的传入所形成的竞争 3.东汉末年社会腐败
道教的思想渊源
1.古代宗教和神仙传说:祖先崇拜,鬼神崇拜
2.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核心,运用老庄之学儒家与阴阳五行思想:吸收儒道思想
十.中国传统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思并重、循序渐进2.温故知新3.由博返约4.教学相长、长善救失5.启发诱导6.言传身教
(二)教育机构及其特征
官学
1.学在官府:国家垄断,教师是官员
2.太学: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其名。国家学校最高级
3.国子学:中国古代社会为贵胄子弟而设的最高学府。贵族学校最高级 4.国子监:汉魏以后历代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5.府州县学: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官学既乡学。目的: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私学
1.私学:民间或私人创办的与国学相适应的学校类型 2.家族学校:私馆
家族式学校:私塾 3.设立私学的作用
(1)几乎完全承担了蒙养教育的任务
(2)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3)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书院
1.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他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3.作风
(1)刻苦学习、深入钻研(2)注重创发、提倡求真(3)师友讲习、自由讨论(4)修身养性、重在做人(5)尊师爱生(6)关心时事、学政兼论
(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强调道德第一位
(1).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2.)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3).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实用价值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
(1).教育是必要的(2).在教育中德智相结合 3.注重内省与内求,强调学习的自觉性 4.强调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的结合 5.教学的灵活性
6.强调教育和实践相结合
十一.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一)中国古代文学特征
1.文以载道的教学传统,强调文化的导向教育功能。2.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3.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二)中国古代文学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经历了长达3000余年的发展历程。人们用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1.诗化、理趣、意境 2.气韵生动与虚实相生 3.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4.“和”与“中”之美
(四)中国传统文学地位
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当高的成就,不但思想内容深邃,形态上也表现的瑰丽多姿,中国传统艺术主要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代表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
十二.中国传统史学
(一)我国史学的体例及其代表作
纪传体
1.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2.《史记》:分为12本纪,10史表,8书志,30世家,70列传 编年体
编年体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来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左传》《春秋》《汉纪》《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体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典志体
1.典志体又称“政书体”,是记载历史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变迁的史书体裁 2.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3.《唐会要》《五代会要》 4.《永乐大典》
(二)我国史学的特点和地位
特点
1.我国史学占有崇高的地位,仅次于“经” 2.史学成果丰富、数量巨大 3.发挥了特殊的社会功能:教化 地位
1.史学充分的总结了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 2.详细的记载历史史实,使我们正确了解历史 3.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体部分
十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缺失的原因 1.社会经济转型对民族文化的攻击 2.外来文化:饮食习惯、服饰 3.大众传媒的影响
4.国家政府的政策对民俗的不重视
(二)如何继承民俗文化
1.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2.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3.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4.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十四.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实用性:均和农业生产政治制度有关。2.整体性:科学研究看整体不分科。3.直观经验性:凭经验。4.片面性。
5.封闭性。科学不足,技术倾向严重;不开放。
(二)中国近代科技滞后的原因
1.专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2.没有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3.闭关自守政治化倾向过于严重。4.政治伦理型文化。(1)实行文化的高度专制。(2)严格控制思想。5.教育:以科举制为主制约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