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时间:2019-05-14 01:5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三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经验。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学生已经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英语教学中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较少;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情感、态度的培养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二、教学目标:

1、把教材内容按其原貌活化于课堂内外,围绕教材但不限于教材,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彼此协商、互相交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

2、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归纳等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

4、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

6、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文化素养:可以进行有效、高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对信息进行关键性评价;可以准确地运用各种信息,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学会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人物特征描述:综合运用语言谈论人物外貌特征、职业、性格特点等方面。可以将话题拓展到家人、同学、朋友、老师、名人等。

2、场所位置与特点:通过图画、路线等标示场所的位置,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可以将场所内容确定为学校、家庭(房间)、公共场所等,同时能够用语言描述场所的特点。

3、个人能力描述:描述自己和他人能够做的事情。

4、个人喜好与特长:描述自己和他人关于动物、颜色、服装、食物、数字、课程等方面的喜欢和不喜欢。

5、日常生活:可将话题拓展为星期、时间、节日、季节、交通等各方面。

6、天气:能够描述天气特征并能根据天气状况安排合适的活动。

三、教学措施:

1、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2、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线索,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3、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结论。

4、教师在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中,应渗透启发性、激励性理念。教师对学生的研习活动应多肯定、赞赏、鼓励,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使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创新。要尊重学生的研习成果,不要随意否定和贬损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5、精心设计任务型活动,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08-09三年级上册《数学研究》教案

第一课时 可能性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 可能 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 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P108 2、3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

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

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 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三、练习P109 4

第4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1小题,只要红比蓝多,就能满足条件。第2小题,只要蓝比红多,都满足条件。

四、作业 109页5题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可能性

(三)[教学目标]: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四、作业P109 7 学生讨论完成

五、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实践活动 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简单的组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1. 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 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 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4. 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 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四)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简单的排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

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 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 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 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4. 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 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

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四)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3、引导参与。

4、共同探究。

师: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1)进行礼仪教育。(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四、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巩固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5.“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实践活动 掷一掷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二、[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具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五、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四)作业:完成练习九第5题。

(五)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周 长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用具]:各种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六、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教学用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五、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五、课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估 计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教学方法]:引导发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三、课后反思:

第十六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 16()× 6 < 25 4 ×()< 23 13 3 ×()47 >()× 6()× 8 < 26

2、计算: ÷ 4 = 45 ÷ 5 =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15 ÷ 5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组)„„„„ 3(盆)4 ∶

5/ˉˉ2ˉˉ3ˉˉ ∶ 2 0 ∶

ˉˉˉˉ 3ˉˉ„„„„„„„余数(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6 = 33 ÷ 8 =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60 ÷ 7 =()„„„„()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五、课后反思;

第十七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用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课。教学P52例3。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 ∶ ∶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14 ÷ 7 =[] B、14 ÷ 2 = [] 15 ÷ 7 =[]„„[] 14 ÷ 3 = []„„[] 16 ÷ 7 =[]„„[] 14 ÷ 4 = []„„[] 17 ÷ 7 =[]„„[] 14 ÷ 5 = []„„[] 18 ÷ 7 =[]„„[] 14 ÷ 6 = []„„[] 19 ÷ 7 =[]„„[] 14 ÷ 7 = [] 20 ÷ 7 =[]„„[] 14 ÷ 8 = []„„[] 21 ÷ 7 =[] 14 ÷ 9 =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独立完成)

教本P53第4题,用竖式计算。(注意书写格式)

六、课后反思:

第三篇: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参加了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为更好的参加活动,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目的要求 :

1.经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数学应用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2.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经历查阅资料或实地测量获得所需数据、动手制作模型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培养科学精神。

4.带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做相关的数学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钻研问题的能力。

5.能够综合运用数学、地理或其它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社会责任感。

二.实施措施:

1.以自己所教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自己的课堂,实施小组合作交流教学。

2.在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开发适合自己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

3.利用网络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开发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

4.坚持平时反思和阶段反思想结合,随时总结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作好记录,让自己的研究形成初步规模。

总之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维形成的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淡化学科体系,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体验中成长,克服简单灌输“大道理”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学,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动手、动脑以及观看录象等活动。教师要理顺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创设情景,逐渐走向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形成开放的、学习型的教学运行环境。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六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林存厚

纵观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往往缺少自主的研究、探索;学生学习的合作、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发现性、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2、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6、研究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得出结论,交流思想。

(2)发展学生独立研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寻疑、质疑、解疑的心理倾向。

(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要做到:

(1)要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

(2)既要注重学生的独立研究,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的环节: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可构成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研究、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四、小学段研究型教学的目标定位:

1、总体上实现对学生进行“主人、主体、主角”的三主人格培养。

2、激发小学生对科学技术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追求。

3、初步培养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了解从事独立学习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知道什么是合作精神,什么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价值观。

4、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知识和积极情感体验,初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初步学会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初步应用所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6、初步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初步养成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找资料、找答案的习惯,初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次丘镇高庄小学:林存厚

2012.9

第五篇:三年级研究性学习计划

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阅读是小学生开阔眼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有力桥梁,因此它便成了语文课堂所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现阶段,我们的三年级的课外阅读的氛围较为淡薄,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阅读内容较为单一,阅读时间显得不足。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广泛地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他们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里,冲破时空的局限而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感受当今世界脉搏的跳动,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

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发”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还可以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组”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来激发阅读愿望,培养阅读兴趣。

三、传授阅读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问、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

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课时安排: 每周一课时

下载三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计划

    五年级研究性学习计划 六家小学赵红星 一、研究目标 进行小学语文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意义的探讨和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的关系的探讨,提高认识。强调学......

    研究性学习计划

    八年级上学期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级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绝大部......

    研究性学习计划

    研究性学习计划 研究性学习计划1 一、发动准备阶段(20xx.9.1—9.20):教务处负责各教研组在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选修课开设情况完成课题名称上报工作(指导老师不局限......

    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韩翠竹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探究为主,结合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倡以社会大课堂为平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建设校本课程文化,在探......

    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方案

    三年级语文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第一组 歌谣里的童年 【设计理念】 童谣是儿童七彩生活的点缀,童谣是陶冶儿童幼小心灵的音符,童谣是儿童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其滋养心灵的......

    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1、寒假见闻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对愉快的寒假生活进行回忆,在相互交流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从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自对某一个问题做深入调查,体验研究性学习......

    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三年级研究性学习学科教案 案例1新学期开始了 1、暑假见闻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对愉快的暑假生活进行回忆,在相互交流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从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2.通过活动,使......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计划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展开以小组分组形式进行的主题型探究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