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

时间:2019-05-14 01:3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

第一篇: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阵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和谐校园建设应该着眼于稳定的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和而不同”, 以学生为主体,以价值为核心,以文化为引导,以创新为追求,全面促进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目标

和谐一词最早源于《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通过道德影响百姓能使他们和平共处、团结合作,从而有效的把大家组织起来。对于校园和谐则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要使学校达到和谐的发展状态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达到事业的统筹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是“和而不同”,从宏观上讲:和是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同是指各个高校能发挥自身优势,拥有具有特色的教学理念,在时间性、地域性有所特征,尤其是民族高校更应该发挥自身民族区域和文化优势,在办学理念上有所特色、有所突破。从微观上看,和要求学校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达到团结合作,和谐共处,不同则要求顺应不同个体的发展特征,张扬个性,因材施教,健康竞争。大学是社会机体充满活力的因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和谐校园的建成有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现状与问题。

现代的高校不断适应国家提出的新理念,探索新思路,和谐校园建设不断加强,但是我们又发现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缺乏系统性。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认识上,从领导管理层到学生群体大多具有充分的认识,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明确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往往停留在表层。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把和谐校园建设单独列为必要的体系加以建设,而往往将其贯穿到其他活动当中,降低了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体系缺失。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完备的体系,从建设的筹划实践,到落实,再到评价反馈,最后完善。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协调的过程。但是,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这样一个完备的和谐校园建设和评价体系,尤其是评价体系,没有严格地明确评价主体、对象、标准等各方面要素,导致了单向度建设,忽视了群体的反映,影响了建设的效果。

(三)、病态校园文化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其一人们热议的“90后”开始踏入校园,这些被认为价值观独特的学生,应该收到高校管理和教育者怎样的引导?传统的管理、教育主导地位是否应该有所转变?是应该反思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价值理念、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很难适应新一代的心理特征,他们追求个性、不屈现实,导致传统的管理模式会与现代的价值理念发生冲突,高校的自由管理文化有失规范。其二在浮躁的气氛中,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开始浮现,学术腐败,作风问题等一些 所以在高校的同学间、师生间、教师间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四)、不稳定的校园环境危害了和谐校园建设信。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蓄的场所,它既要有自己内部的运作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有与社会活动和人员的交叉,那么确保整个校园安全关系到每个师生的切身利益。好的外在环境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建设的程度。当人们把焦点投射到中小学的校园安全时,大学校园的安全往往被忽略,最近在网上热炒的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是一个典型,在大学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怎样确保学生的利益不受到损失,是构建安全校园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没有一个安全感的校园是焦虑和不稳定的,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大家反思。

三、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途径与策略。

(一)保证安全、民主的校园环境。安全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硬性保障,民主的校园环境则是软性条件。民主的校园环境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民主制度,包括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决策者应更加注重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科学规划,尤其注重专家学者意见解决复杂问题;不断健全党委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责任制,完善决策程序,对重大问题要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慎重决策,决策者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揽大局、办大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民主管理上,要通过教代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意识和意见表达的自主意识,不断满足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夯实教师的基础性作用;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规律,正确引导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突出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在学习和生活中,尤其在关系学生利益、管理的决策上要充分发挥民主,培养竞争意识,杜绝暗箱操作。通过公正、公开的管理,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加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建立健全和谐校园建设和评价体系。高度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把建立和谐校园当作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使其系统化、规范化,保证建设工程的长期性、有效性。以建立和谐校园为统领,深入落实到各项活动当中,做到事前有预警,事中有条理,事后有反馈。尤其是在事后的评价和反馈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保障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并把结果反馈及时向决策层反馈,完善活动实施过程细节缺憾,确保活动的有效、顺利进行。

(三)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创建良好的人文体系。树立以人文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相信学生、鼓舞学生、依靠学生。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把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活,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形成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校园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复杂交织的整体,人际间有矛盾、障碍则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整体构建。形成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处理领导管理者、教师、学生、后勤服务者等之间的关系,尤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需要从几方面努力,一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复杂的社会环境深深的影响新的学生群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开放的广泛普及,自由化、拜金等错误思想的引导,使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摇摆不定,形成理想化、叛逆、自我、浮躁的特殊思想意识和性格,这需要在大学的教育环境中有所把持和引导,高校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交流,要教给他们沟通和协调的方法和技巧,使其做到意志坚定、心胸阔达,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处理复杂事物。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群体的合力作用越来越明显,一些重大的课题需要一个团队的协调配合,协同攻关,尤其是学科建设上,没有一个团结的学术梯队则很难有所成就,甚至会“身败名裂”,高校要在组织上、管理上创新,打破影响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构建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创新团队。三是加强德育。教师要有好的品德修养,要以大师姿态成就大学之大,要以好的品德影响学生,好的行动引导学生,好的成绩鼓舞学生。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尊重,现代大学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品德优先,高校通过教师的影响和教育,使学生塑造完美的个体和维护院校秩序。

总之,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它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过程,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我们一定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参与,积极探索,不断解决教育事业的新问题,开拓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第二篇: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内涵、特征以及重要性的探究,研究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些要求,我们得出,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辅相成,互相支持,构建和谐校园对今后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意义深远,因此,今后必须加快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步伐,以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参考文献:《论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方正泉著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保障,也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由众多社会组织组成,只有各个组织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高校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校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为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应从和谐校园开始。

和谐社会的起源于发展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的模式。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和谐”的概念:“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并提出了“整个天是一个和谐”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之中,早在传说的上古时代,伏羲就制作出了八卦图,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阴阳和谐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便开始把“和”作为一

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儒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等“和”理念的经典描述。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影响很大。因此,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就成了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关于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学界并无定论,例如,方正泉认为,和谐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公平正义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诚信友爱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安定有序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

因此,我们就各方面对和谐校园的不同定义总结出一点个人的看法。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

总之,高校和谐校园就是指高校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包括高校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和高校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

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促进高校和谐的基本要求。周济同志讲,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培养的场所,要自觉树立并带头实践“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第一、“ 以学生为本”,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有学习热情和愿望、坚韧而自立的学习者。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分析判断、成为有道德判断能力的人;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与他们一起感受生活、体验道德成长;要尊重学生,要对学生注入无限的爱。

第二、“以教师为本”,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落实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要着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与成长的软硬件环境,做到物质条件尽量要好,软环境一定要优,为教师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首先就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教师的可持

续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和表现。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高校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校园外部的人际关系。

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第一、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要尊师爱师,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第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第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渠道。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自己高尚的节操,渊博的知识去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学生则要尊重老师,刻苦学习,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教育工作;第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应该真诚友爱,通过人际交往,满足自己对友谊、归属、安全点的需要,从而更加进步,获得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首先,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校校园的和谐,高校是一个国家未来人才的摇篮,高校校园的和谐,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而高素质的人才,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又是必不可少。

其次,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高校的发展,稳定是基础,只有社会稳定和谐了,高校才有可能获得一片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构建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互相分不开的。

最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利于传播和谐社会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具有示范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榜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将会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文化环境,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至关重要。

第三篇: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高校是教育和生活为主的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优势,围绕节能减排的任务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找准对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设低碳校园为抓手,服务于节能减排工作和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低碳校园,建设,低碳经济,发展

一、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提出的依据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将发展低碳经济视为首要任务。中国也明确指出“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不懈努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的政策还强调要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校园”代表着更健康、更安全、更自然、更返璞归真的进行人与自然的学习与活动。高校“低碳校园”的建设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目前世界范围内众多大学都已开始加入了构建低碳校园的行列。而我国的高校低碳校园建设尚没有明确具体的减排目标、策略以及技术支撑体系,低碳校园的规划和建设还处于酝酿阶段。加快“低碳校园”建设势在必行。

二、低碳校园建设的意义

高校是教育和生活为主的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优势,以建设低碳校园为抓手,服务于节能减排工作和低碳经济发展

(一)高校是推行低碳生活良好平台。低碳理念的宣传与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如今,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尚处在起步阶段,高校低碳校园建设,能发挥优势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的宣传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开展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不仅能身后影响着在高校生活的每一个将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重塑社会价值观的学生,还能通过他们将低碳生活的理念和行为推广到单位、家庭、社区,乃至辐射到全社会,对传统生活理念产生影响和冲击,营造良好的低碳生活氛围。

(二)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金经济发展方向转变的有力助手。以建设低碳校园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为主要思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加强低碳、节能、减排方面的科学研究,为构建学科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低碳高校运行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支持,因此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低碳校园建设途径

(一)树立大学生“低碳认识”。

低碳生活理念,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每个‘一小时’,正如吃饭、喝水、工作、休息一样,应该融入生活本身。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着、创造者,因而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二)开展校园“低碳教育”,做好“低碳宣传”。

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将低碳教育纳入学生的课程内容,积极开展低碳技术的科研和时间,增强师生节约能源资源意识,倡导低碳、健康、节约的生活理念,使低碳生活转变为每一位师生的自觉行为。开设与低碳理论和知识相关的教育专业,着力培养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将低碳教育纳入大学生四象之争理论课程的范畴,提高学生低碳意识。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橱窗、邮箱、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低碳环保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工作。

(三)推进校园低碳节能技术改造。

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特别应优先开展低成本或无成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尤其是对能耗水耗巨大的建筑,制定技术经济合理的方案。应用风光互补、职能照明系统,对中央空调、锅炉、水泵、电梯等较大功率用电设备安装变频控制器等节电装置,是同T5灯管或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等。运用IC卡浴室收费系统、绿化灌溉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用光电瓦屋顶、光电幕墙、光电采光、光热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建设节能建筑。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设备。

(四)提倡“零垃圾”、“零排放”杜绝浪费。

必须尽可能的减少垃圾,这个理念已在全世界成为共识。杜绝“白色垃圾”向一次性用品说“不”。依托高校的科技优势,学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实验,围绕低碳进行科学小探索,提高创新能力。购买低碳绿色产品,不给校园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高校肩负着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资源能源消耗的大户,建设低碳校园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的职责所在。积极推进校园低碳节能技术的改造与建设,努力探索低碳校园建设的途径,最终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秦皇岛市科技局 项目编号:201401A344

第四篇:西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调查报告论文

论文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曲靖师范学院和谐校园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针对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意见和建议。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是社会的晴雨表。和谐的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指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把各种教育要素配合得适当与匀称,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知识、人与环境等多种关系相互协调,相互默契,形成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的整体效应和优化的育人氛围。建设西部高校和谐校园,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部的必然要求,也是西部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曲靖师范学院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曲靖市,是滇东北地区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文理兼融,理工结合的本科师范院校,曲靖师范学院的建设、发展历程,是西部同类高校的缩影和典型代表,其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西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普遍性,同时兼具自身的一些特色。因此,研究和把握曲靖师范学院和谐校园建设的情况,可以生动地折射出西部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州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情况,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研究建立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分析数据库,以考察曲靖师范学院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态度,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提出由于角色(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不同,而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态度存在差异的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指标

调查过程中,对学生的调查尽可能兼顾省外生源和二、三、四年级学生对和谐校园建设的看法。之所以进行这样的选择出于两点考虑:首先,省内外生源由于成长环境和接受高等教育前学习环境的不同,对建设和谐校园持不同的看法,尤其是省外学生对校园建设拥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其次,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与一年级的学生相比,能有针对地提出一些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二)样本变量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分别发放96份、360份、56份,共计512份,回收491份,回收率为95.9%。其中有效问卷475份,有效率为92.8%。所调查的对象中,教师的变量包括性别、来源、学历、职务;学生变量包括生源地、所在年级、所学专业;管理人员变量为性别、民族、来源和学历。

(三)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克伦巴赫系数(Cronbaeh’s系数)和分半信度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指标。分析得知,西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问卷的各个子维度及总满意度和总态度的克伦巴赫系数分别在0.749~0.929、0.554~0.668之间;问卷的各个子维度及总满意度和总态度的分半信度分别在0.767~0.887、0.704~0.743之间,可见,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较高、信度较好。

三、研究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

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整体一般,均值系数大多数介于无法确定和满意之间,为中等范围。通过频数分析我们发现,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总满意度持满意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分别仅占8.2%、8.7%和11.4%,持不确定到满意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高达74.7%、61.6%和70.4%,不满意的分别为17.1%、29.7%和18.2%。由此可见,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基本满意,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乐观。例如学生对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不太满意,教师对任课教师的态度和教学水平不满意,对校园的软件基础设施(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器材、图书馆藏书量、微机与网络资源等)的满意度不高。

学校和谐校园的内在精神状况比较稳定,民主的气氛、公平的理念、关爱的精神和进取的态度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不同的是,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依法治校的理念看法不同,教师对学校法制精神的评价最低,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师生员工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

(二)被试特征变量对和谐校园建设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特征变量(即基本信息变量)不同,对校园组织结构要素、校园内部硬件环境、校园内部软件环境、校园外部环境(所处位置与周边环境)、校际间合作、学校发展及总满意度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1.教师变量。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教师变量(性别、来源、职务类别、学历)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均无显著相关。

2.学生变量。(1)生源地。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学生的生源地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无显著相关。(2)年级。通过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校园结构要素、校内硬件设施建设、校内软件设施建设总满意度在不同年级呈显著差异,在校外环境(校际交流合作)的满意度上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高年级的同学对于学习要求逐渐多元化,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或学校能提供的学习环境要求也相应地提高。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的师资水平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器材、图书馆藏书量、微机与网络资源等)还比较薄弱。(3)专业。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校内硬件建设的满意度在不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顺序依次为文科>理科>其他>工科。校内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场所、实验楼、图书馆、食堂、运动场所及设施等。理工科学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对学校硬件设施(如实验设备或实训场地)的要求比较高,因而满意度较低。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校内硬件设施的建设满意度不高,因而学院应加强艺术专业硬件设施的建设。

3.管理人员变量。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管理人员变量(性别、民族、职务类别、学历)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均无显著相关。

(三)被试师生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

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持不同的看法。通过描述性统计中的众数测量,我们发现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认为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由大到小依次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办学经费跟不上学校规模发展、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贫困生日益增多且在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中所表现的问题和矛盾由大到小依次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师资不足的矛盾、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使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由此可见,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大多与学生相关;而学生则认为,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表现为校园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学校所在地域使师生的发展受到局限等。

四、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证调研表明:

第一,当前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和内在精神状况的认同,总体程度不高,大多处于无法确定到满意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和内在精神状况的认同呈现出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状态,各子项目的统计数值亦偏低。

第二,学生变量“所在年级”、“专业”在和谐校园建设满意度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关于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认为居于首位的依旧是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视角看,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除了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外,还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办学经费的缺乏,以及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学生的视角看,认为主要矛盾是教育教学资源不足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意见和建议

第一,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园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与东中部的一些高校相比,地处西部的曲靖师范学院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经费保障能力差,不仅投入绝对量少,而且在全省教育投资中所占比例也极低,学校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教学条件与实际办学需要差距较大,是学校目前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事实性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近六成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办学经费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而,增加教育教学经费投入,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研究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对和谐校园建设满意度各维度的差异性变化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校内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差异性最大,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满意度逐渐降低。故在持续加大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应重点加强校园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对理工科教学仪

器设备、实验器材的投入,图书馆藏书量的增加,语音室、微机与网络资源的不断完善,艺术院(系)各种器械设备的购置、学校各种实践实训场地配置建设等。校园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可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等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除了资金外,还有教师和学生。师资水平是决定一所大学成败优劣的主要因素。现在看来,西部普通院校这三方面都不乐观。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教师将越来越相对独立于高校,成为流动更加频繁的群体,地处西部的高校尤为如此。有人说,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国际教育,是一个有亿万学生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全球性市场。在此情况下,教师是极其宝贵的办学资源,西部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下大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2002年4月一次高校发展研讨会上,西部高校的与会代表发出一个强烈的呼唤:引进优秀教师,留住学科带头人,这是西部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希望,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师资对于高校犹如发动机对于汽车,它的水平、质量、层次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水平和层次,是学生对学校评价的影响要素,唯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为学校持续不断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从学校管理者来说,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为教师搭建发挥专业知识和才能的平台,同时加大“内培外引”的力度,做好“拴心留人”的工作。

第三,以学生为本,着重解决好学生切身的现实利益问题。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和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育主体才能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强调以学生为本,最重要的是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考虑学生的特点,树立学校工作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应竭诚为学生成长、成才、就业服务,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学生发挥特长和参与就业竞争提供各种途径和空间。同时,要着重解决好学生切身的利益问题,如学生学习环境、住宿条件的改善,学生娱乐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保证学生安心学习所需的水电、餐饮后勤服务等。在解决学生切身利益问题的过程中,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据调查,曲靖师院的生源90%以上来自经济落后的民族、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达40%以上,特困家庭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达10%。因而,学校要高度关注贫困生问题,健全相应的教育管理机制,切实帮助解决其在思想、心理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贫困生完成学业创造必要条件。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和谐促校园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这种文化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是具有本校特色的理念和精神。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代代相传下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既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精神和品牌的重要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高校师生的软环境,对于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物理学家范守善曾说:“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学到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这其中就体现着大学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才上的重要意义。曲靖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随着办学实践的推进,正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苦乐交融育英才,百年树人铸精魂”的学校精神,“刚正博爱睿智笃行”的校训反应了曲师人的人格品质与行为准则。然而,校园文化建设在以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建设的前提下,还需开展一些学术文化活动,从而形成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以文化的和谐促进校园的和谐。如定期开办学术文化讲座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讲座如在大学里消失,校园文化便如同戈壁上的涓涓细流,虽清澈但孱弱而短暂,并且讲坛上智慧的闪光不应只局限于校园而应该走出去,给所有爱智慧的人以聆听大师教诲的机会,去亲身体会细流是如何变成汹涌的波涛而奔腾至海的。”可见,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着力点,西部新建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五,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校园周边的发展紧紧依托高校这块市场,对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曲靖师范学院从老校区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后,和西部许多兄弟院校一样,新校区离喧闹的城区较远,周边环境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建设散乱无序。目前,学校周边充斥着散乱、无执照的零售食品店和餐馆等,已成严重威胁学生健康;学校周边大量出现的出租房和旅店成为学生伤害事故的多发地,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增加了学校统一管理的难度;学校校门周边抢拉学生、无序停放的车辆,拥挤在校大门,给师生的出入带来影响,也给校门外的交通安全带来隐患。因而,综合治理和规范学校周边环境的发展,已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当务之急。学校有关部门应该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打击、取缔校园周边的不法商贩,规范学校商业经济文化圈,建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周边环境,如报刊杂志亭、便利超市、文化用品店、书店、药店、图文印刷店、网吧及餐饮店等,从外部保证学生不受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第五篇:浅谈高校辅导员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

浅谈高校辅导员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云均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学生成才的必要保障,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优势,因势利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和谐校园

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学生成才的必要保障,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系统。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多功能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校园构建好了,就能无形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示范作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需要全体师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校园是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分层状况和利益关系在大学生中有直接的反映,社会中的人才标准、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规范也

体现在校园整体风尚之中,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和谐融洽程度更是社会和谐的影响要素。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和谐校园的表现形式

校园的和谐不仅表现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还体现到人与人之间、人与人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融洽与和睦的氛围,以及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群体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条件。在学校中,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校园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上,积极构建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团结和睦的人际交往氛围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

2、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在学校在注重发展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本学校探索的基础上,吸收其他院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

3、师生关系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教与学一直以来就是学校的一对主要矛盾,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实现校园的和谐,首先应当协调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求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生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学生创造一种提高学生健康成才的适宜环境,实现学生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优势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辅导员要做好政治上的引导者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最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稳定是和谐的重要内涵,保持学生队伍的稳定,这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政治辅导员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向,能否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辨别是非,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通过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放意识,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思想上的教育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思想育人。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后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大学期间交往接触最多 的老师。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辅导员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其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者的角色。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工作与两课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两课的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可以通过每年评优和表彰先进人物的方式,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从而使学生充满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也可以利用“五四”等节日评选各方面的青年模范,利用校园宣传渠道报道他们的事迹,营造尊重模范、学习模范、崇尚先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的浓厚氛围。

(三)辅导员要做好日常工作的管理者

健全、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基本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管理者的辅导员自然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成为学校规章制度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特点,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主动地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灵活地提出各种应对措施,成为一名有统筹能力,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管理者。

(四)辅导员要创新工作思路

和谐校园建设给辅导员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培养目标、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转变以及大学生群体在价值取向、思

维方式等方面的新变化,都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辅导员工作必须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求实效。在工作思路上要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切合实际,注重实效;在工作方法上要避免单一化、程序化,加强学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在活动安排上要丰富载体,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形式新颖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而且可以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起到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作用。要围绕和谐校园建设这个中心,整合自己手中的资源,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效能。也就是要把学生党建、学风建设、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有机的联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和谐校园建设作出贡献。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最直接和大学生接触的大学老师,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必须做好大学生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新方法,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不断努力。

下载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张祚键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3期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建设

    一、对和谐的描述 和谐: 《广雅》“和:谐也。” 《玉篇》“谐:和也。” 两字同义。原都指音乐的协调和美。“和”强调配合得融洽;“谐”强调配合得匀称。 《说文解字》“和:相应......

    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从细节做起 我们的学校是和谐的校园,同学们在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以及纪律等方面,都是不错的,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面,还是有不和谐音的存在,我们......

    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打造特色名校——包头市第二十八中学办学纪实 二十八中人总能在二十八中这块沃土上创造奇迹,一样的不懈的追求,一样的夙兴夜寐,总能捧出不一样的惊人之作。 2004年......

    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定,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建设和谐校园。 1.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注重课堂礼仪 构建和谐校园,如今已成为我们师生的共同追求,但和谐校园的实现,不能仅凭空喊几句泛泛的口号,而应注重实践,注重从身边小事做起。具体到我们学校,那......

    浅谈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浅谈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

    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师生都期待它是一所好学校。这个“好”应该写在师生的脸上。每一个学生都欢天喜地,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校园里,每一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