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讨论
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讨论
[内容提要] 本文从价值观与人格、心理健康与人格、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以及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心理健康的层次性两个角度探讨了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为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性,实践意义。
[正文]
一、从价值观、人格、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1.价值观与人格
社会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促使人的价值观念作用于人的活动的中介即是人格。人格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它是由分属于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审美等领域的诸多要素构成的有组织、有层次的复杂系统,其基础和核心是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价值观念是人格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格也是人们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人格形成必然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选择和取向。人格往往以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为载体,通过其构成诸要素的运动,在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展现出特有的情感力和意志力,从而时刻打上价值观念的烙印。
价值观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决定个体人格的求同性。人自出生到成人,无不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念通过鼓励和批评、褒扬和贬抑的方式影响着子女、这些外部刺激反复出现,最终被子女的身心组织内化为自身对于什么是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当的;哪些行为是高尚的,哪些行为是卑鄙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定势。在学校和社会中,教育者有组织地、系统地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通过课堂教育、文化设施、传播媒介等形式强制性地灌输给教育对象,并运用纪律的、道德的和法律的手段不断强化教育效果,从而引导、调整、校正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之顺应社会规范,把社会所认同的理想、信念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从而在个体人格形成中打上社会价值观念的印记,使个体人格求同于社会性。
其二,价值观念的主体性决定个体人格的异质性。人自成年之后,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社会关系中,由于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冲突和挫折,促使人们开始探索,在质疑和探索中,人们的独立性增强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大提高。虽然求同性仍在起作用,但人们已开始在观念上自觉地将自我置于客观事物的主导和主动地位,确信人是自己活动的主人,是属于世界的主宰。在不断地开拓中,主体的价值观念逐渐脱离对他人灌输或投射的单纯依赖,而自觉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主体的价值观念与主体人格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发展。价值观念决定人格目标的选择。主体面对着的是一个广袤的大千世界,社会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大大拓宽了人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向人们呈现出人格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途径,这使主体面临着人格目标的选择。人格目标是主体发展趋势的反映,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体现着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牵动着主体的感情、心绪,影响着主体的意志,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具有突出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人格目标,何去何从的选择依据只能是价值观念。当主体的人格目标确定以后,主体的价值观念便成为其前进的巨大动力。在这种动力驱使下,主体激发出巨大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干劲。不仅如此,主体的价值观念还左右着为实现人格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方法以及行为的自我调控上。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另一些人则目的手段二者兼顾,实际上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左右着不同的人格目标的追求。不可讳言,在人格演进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种现象的发生有时是由于客观条件变化的诱使,有时是由于主体行为的主观失控。每当此时,价值观念就如同一双无形的手,或调整、或抵制、或协调、或变通,最终保证人格沿着主体人格目标的轨道发展。正因为价值观念的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从而使每一个人能够自主地选择、调整自身价值观念的行为走向,自主地创造、开拓自身价值观念的个性成果,从而显示出丰富的个性内涵和创造特质,使一个人的主体人格有别于其他人。
其三,价值观念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价值观念是人们在长期价值活动中内化积淀于主体意识中的思维框架和观念模式。它不仅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且本身即是人格构成的因素之一。主体的需要,欲望、意志、信仰、理想等每一个因素,都内在包涵着对于有无价值和具有何种价值的看法。因此,价值观念的稳定性,必然带来人格的稳定性。使人格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表现出主体思想和行为的一贯性和协调性。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变化所引起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最终表现为社会中每一个主体人格的演变。
可见,价值观念同人格塑造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另一方面人格的形成与演进也会影响到价值观念的成熟与发展。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和谐统一的人格系统。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射到价值观教育方面,就会发现,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其实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本身带有相当大的认知部分,涉及到心理学范畴。价值的内化,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的产生,往往与心理素质有关。如果没有心理素质的调整、心理机制的调节、心理结构的张力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拒绝价值判断的生成、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同样,如果没有道德认知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意志的坚定、道德行为的完好,也将阻碍甚至谈不上心理健康的协调。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思想道德教育角度作深入分析。思想道德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是价值观教育。它决定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理想、规范体系、实践模式、价值本位的取向。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完善、个体的身心健康,两者的指向是一致的。2.心理健康与人格 关于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关系,各种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都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讨了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然拥有和谐统一的人格系统,而人格教育也就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热点。比如弗洛伊德把人格系统归结为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统一。埃里克森也把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分别是:“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自动对罪恶、勤奋对自卑、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生产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每一阶段都是特定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它们对应于“希望、意志、目的感、价值感、能力感、忠诚感、责任感、幸福感”,如果一个人顺利度过了每个阶段就有助于他形成积极完善的人格特征。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多。查阅近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对象广泛,表现在针对不同群体(如大学生、儿童、青少年、贫困大学生、下岗职工等等)的调查报告和相关研究;第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心理健康与人格、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孤独感、自尊的关系研究等,也有少数的模型建构;第三,虽然采用不同的人格测试量表但研究的结果都表明,心理健康的状况与某些人格特征具有高度相关性。可见,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向我们揭示了心理健康与人格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3.价值观与心理健康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多种文化观念价值的冲突和选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心理状态的失衡。而心理的平衡依赖于价值观的调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一条标准是:是否具有一种正确合理的哲学观。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也曾说过:一个人只要有了合情合理的哲学观,那么他就不容易受各种情绪的困扰了。我们中国也早有:世事无好坏,心境使其然的说法。这里所指的哲学观、心境事实上指的就是一种认知、一种对现实的看法,即价值观。
心理学中所讲的价值观是指周围事物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人的心目中的轻重、主次地位。它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人生观的核心。它最能体现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因为人的活动选择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这种思考过程总是和这样的五个问题相联系的:需要与否、喜欢与否、值得与否、能够与否、实行与否。而这五个问题都必然和一个人的认知——价值取向相联系,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对事物是否值得的考虑就是由其价值观所决定的。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它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外界事物的输入总是通过认知(主要是价值观)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意义。各种认知是否相互协调,是否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平衡。它是一个人心理正常运作的主要条件,是一个人心理过程的背景。如果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时,人的心理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反之当各种价值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和不稳定的状态时,人就会产生种种的心理冲突。处于不平衡状态中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造成主体的不快和压力,人们就要力求消除这种失调,如果不成功,则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此一个人具有协调的、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了我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条件。
二、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与心理健康的层次性进行讨论 1.价值观多层次结构
与价值观多元现实同样重要的另一个问题是价值观的多层结构。在于海主持的“全国大学两课调查”发现价值流变与价值层次确有对应关系。首先,最少疑义(选率最高的)的都为底线道德和个人修为准则,如“自己的生活只有靠自己去创造”(87.9%),“利己但不要损人”(80.9%)。其次,最多变化的语句,多为集中较多冲突的价值语句,换言之,这些语句都或多或少可归入某种“主义”,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说”),“人都是自私的”(“理性人”假说),“名利为身外之物”(从出世说到犬儒主义),“为人不能太老实”(厚黑学),“强权即真理”(丛林法则)等,这些语句当然有善恶标准,如“强权即真理”是必须反对的,但人们对这些“主义”价值的态度必然是分化的,分歧是难免的,这就是价值的取向各有不同。此外改变人们价值观的最大力量不是说教,而是实际。大学生对“强权即真理”的由疑而信的改变,离不开当今国际关系中美国的霸权主义横行无忌的事实。还有,这些语句并非都是非善即恶的道德判断,如无论对“名利为身外之物”信或不信,都不必定是道德上的是或非,不信的人自可以不为名利所驱使,信的人也不一定是狗苟蝇营的宵小之徒;即使相信“人都是自私的”的人,行事也不一定“损人利己”,至少有八成以上的学生信奉“利己但不要损人”。这样我们发现在这一层面上价值多元乃是一个事实,虽然我们一定要倡导一些价值,而对另一些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但价值的选择避不开个人主体的意愿和实践,大学生思想和道德素质的这一块培养,应以引领示范为主,坚持某种开放的模式,让各种价值观在理性对话和日常实践中经受考验和被选择。最后,再往上,也即分歧更大或困惑更多的层面是政治信念价值和意识形态,这里说的是政治信念,如党派立场,理想社会观等,而非基本政治原则,如国家意识,遵纪守法等,这些属于底线原则。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提出价值观教育的多层次原则,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2.心理健康的层次性结构
查阅资料发现,心理健康的内涵既丰富又模糊。人们在确立心理健康时,可能依据的标准不同,也可能着眼点不同,把握的尺度也不尽相同。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是有层次性的,大致可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健全人格三个层次。其中,心理疾病或障碍属于不健康的层次。心理机能正常属于心理适应层次,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能消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对周围环境适应,内心无严重冲突。而完美人格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从上面的论述中可见,价值观与心理健康都具有层次性特点,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都要遵循层层推进的原则,通过训练和实践引导学生选择道理最强的主义和最有意义的价值,从而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的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价值观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境界,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仅仅是要求学生达到“凡人”(正常人)境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通过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其中包括价值观干预),提高他们为人处事的整体层次,实际上是要达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个体人格与个体的社会人格)的境界,这是为人处事的“君子”境界(当然包含有价值观在内)。不过两种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德育重在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重在对象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方面。
价值观、人格和心理健康相互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价值观的形成与人格的形成具有同步性,价值观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和谐统一的人格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形成。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价值观的层次性特点和心理健康的层次性特点告诉我们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引导。可见,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相关性又有区别,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要灵活把握两者的异同,从而把当前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金绪泽;《论人格形成与价值观念的关系》,《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2、(张佩珍:《转化与泛化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3、(胡伟平:《心理平衡、价值观及心理健康》,《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2月第25卷第l期)
4、(彭晓玲、周仲瑜、柏伟、熊磊:《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丁立平:《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干预》,《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1期)
6、(于海:《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从中国改革和世界文化演变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第二篇:性与心理健康
第九章 性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电话:85168030 邮箱:xljkyyk@163.com 内容介绍
第一节 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
一、性、性别与性别角色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
二、大学生的性行为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自我调适
二、大学生培养健康性心理的途径
第一节 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
一、性、性别与性别角色
(一)什么是性
性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融贯个体的全部素质,以性器官和性特征为主要标志,以繁衍后代为原始意义,既受意识形态、道德、伦理等制约,也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调节。
(二)性别与性别角色
在心理学上,性别是指个体对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感知和认同。性别角色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有关自身社会性别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而不是因为出生时的生理性别自然形成的。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还受家庭、社会期望、大众传播媒介和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带有校园文化的浓郁色彩,呈现出丰富多变、复杂多元的特点。(一)本能性与朦胧性(二)性放纵与性压抑(三)性别上的差异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性适应:在性发育和发展过程中能愉快地接纳自身的性征变化,自觉地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性欲望和性行为。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一)对性知识的渴求(二)对异性的爱慕与追求(三)正确对待性欲
二、大学生的性行为
性行为是在心理过程调节下对内外性刺激的反应。大学生常见的性行为有自慰、性幻想、性梦、边缘性性行为、性交。(一)自慰
自慰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性行为,是用手或物品抚弄刺激性器官或其他性敏感区,引起性兴奋并且获得性满足的一种独自性行为。
很多的研究都表明适度自慰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自慰可能产生的危害:一是心理负担,产生自卑、自责心理,出现焦虑情绪;二是过度自慰可造成一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神经衰弱等、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症状;三是自慰方式不当,借助尖锐利器等对身体造成危害或者自慰不卫生引发疾病。
•大学生对于自慰的正确看法: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而懊恼,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发展正常的人际交往,避免长期封闭独处,有利于降低过度自慰的可能。(二)性幻想
性幻想指在意识状态下,脑海中出现带有性色彩的幻想,又称性白日梦。
•性幻想可与性自慰一样获得性满足,且不受时间、空间、现实条件等诸多束缚。但如果过多地沉溺于性幻想,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甚至导致不应当的行为,则应加以调节克制。(三)性梦
性梦是指具有性内容的梦,是性要求和性冲动被有意识地压抑后在潜意识中的显露。
•性梦是一种自然的宣泄,直接的原因通常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性兴奋。性梦中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可能是其他人生活中故事的积累,所以经常有意地接收有违伦理道德的信息容易导致相应的性梦。过于频繁的性梦也可能是某种不适的表现,如过度劳累、内裤太紧、自慰过频等,少数人也可能是生殖系统或泌尿系统有炎症,属这种情况则最好检查、纠正、调整。
(四)边缘性性行为
边缘性性行为一般是指男女之间的拥抱、接吻、相互抚摸、游戏性接触等性交以外的性行为。目前,社会对情侣之间接吻、拥抱等行为越来越宽容,能接受仪式性的接吻和拥抱。但是在公共场合以满足性需求为目的的爱抚行为,比如较长时间的身体抚摩、接吻,还是不为社会所接纳。(五)性交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性心理困扰(一)性认知偏差
性认知的偏差是指在与性有关问题上基于自身认知结构所犯的谬误,包括有关统计、或然率的常见误解以及错误的决策和思维模式。
性是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同时又与情爱、婚姻和家庭密不可分。既不把它当成洪水猛兽,也不夸大性本能的作用,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学会思考辨别性观念的是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中不能避免的性问题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必要的。(二)性焦虑
性焦虑是对性行为产生焦急、忧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同时还伴有心慌、出汗等植物性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
•性心理矛盾、冲突以及各种性适应不良都会引起性焦虑。总的来说,大部分性焦虑现象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引起的,也有因曾受过性骚扰、性侵害而长期对性感到焦虑、排斥。
•缓解性焦虑的正确做法是寻求帮助,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性知识,充分认识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一般发展过程。(三)性骚扰
心理学家通过对受害人自身经历的调查研究,认为性骚扰是指不受欢迎的有关性的言论与行为。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性别骚扰、挑逗行为、性贿赂、性要挟、性强迫(性攻击)。应对性骚扰办法:
1、清楚、明确、平静地告诉对方你的不悦,请对方尊重你也尊重自己。
2、寻求周围的帮助,否则尽快离开。
3、向信任的人倾诉,注意休息与饮食,多与家人、朋友在一起。
4、当受到要挟、强迫的时候,主动寻求法律的支持援助。(四)性罪错
性罪错是指个体做出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性行为。性罪错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或民主权利罪; ②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③是妨碍婚姻、家庭罪,如重婚罪、破坏军婚罪。
•性罪错者表现出心理功能的衰退,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社会支持也比较低,这可能增强了刺激的性唤起作用,降低个体对自身的估价和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应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中去,避免长期处于无聊空虚状态,自觉回避不良信息。同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遭受挫折或不幸事件的时候,寻求亲人朋友的情感支持,不要盲目地堕落毁灭自己。(五)性变态
性变态又称性倒错,指异乎常态的性行为,即采取偏离正常的方式来取得性满足。表现在性欲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满足性欲的方式等几个方面。
目前,正常性行为的范畴已经有相当大的扩充,包括自慰、性幻想、性梦。
1.恋物癖
恋物癖是为了获得性满足而对无生命物体或是人体的一部分的依赖,通常开始于青春期,多见于男生。
•恋物癖是一个障碍连续体,处于从正常到不正常的连续变化上。对物品或异性某一特质的一般偏好是正常的,只有到了痴迷并且必须借助这些物品才能引起性兴奋的程度才算异常。异常者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治疗。2.暴露癖
暴露癖是指通过向无意识观察者展示其性器官来获得性满足。
•暴露者本身的目的是在受害者的惊慌、震惊反应中获得满足,如果对他们表现得不屑一顾,暴露癖者就得不到性满足了。所以,对付暴露癖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理会这种行为。3.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是心理上具有与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
•诊断必须满足两个标准:对自己生物性别的厌恶和变成另一性别的渴望。
•要确诊性身份障碍需要有显著的痛苦或者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明显损害。如果个体仅仅热衷子异性装扮或其他异性活动,而没有反复发作的心理痛苦或功能损害,或者个体在躯体上具有两性症状(如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生殖器分化不良、雄激素失敏综合征),均不能诊断为性别身份障碍。
性异常的形成与幼年成长中对性欲的处理、性别身份的建立、自我形象及两性间的人际关系发展有关。性欲异常可对个人精神造成困扰,亦会影响恋爱婚姻的关系,甚至可能进一步导致刑事行为及伤害自己。性异常或者是曾受到过性侵害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应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协助,走出阴影,摆脱心理困扰。
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在正一常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性成员具有性吸引力。
•最新修订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同性恋作为性指向障碍,归于性心理障碍一类。•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同性恋者中具有性心理障碍的人,需要给予医学帮助。
同性恋产生原因: ①生理原因
②成长环境的影响 ③替代满足 同性恋类型: 扮演男性角色——主动型 扮演女性角色——被动型
只对同性有性要求而厌恶异性——绝对型 对同性和异性均有性要求——相对型 同性恋者的自我认识: ①同性恋是罪恶。
②同性恋是疾病,需要治疗。
③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正常人无异。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自我调适
健康的性心理,应该具有系统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社会知识;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消除个体在性发育过程中的恐惧和担心;在男女两性间的关系上有正确态度和责任感;能抑制性反应和损害性关系的恐惧、羞耻、罪恶感等消极心理因素。(一)关于性压抑
性压抑产生原因: 大学生体内性激素刺激引起明显的性生理和心理感觉。然而由于社会道德、法律和理智的约束,性冲动和性心理往往被限制和压抑着,形成了性本能欲望和社会性要求的矛盾与冲突。性压抑是相当普遍的一种性心理现象,既是合理、必要的,也是有害、应该解除的。
•性压抑必要性:适当地压制性冲动是符合社会安定和发展需要的,是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不论对社会还是对本人健康都是有益的。
•性压抑害处:第一,性压抑可引起躯体性症状;第二,在心理上压抑性冲动多伴有痛苦体验;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性压抑会阻碍人格的成长、创造力的开发、大无畏精神的发扬和对人生的积极进取,过分的性压抑还会导致性冷淡,是神经症的根源。(二)关于性压力
性压力,是指由于来自性的困扰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压力。
缓解性压力途径: 1.提高自身性素质 2.性转移 3.性升华 4.性代偿
(三)关于性纯洁
狭义的性纯洁,是指保持童贞,只与准备共度一生的人在婚姻关系下发生性关系。
•性纯洁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①性纯洁所造就的人格特征与生活习惯为婚姻家庭生活奠定良好基础。②性纯洁是建立夫妻信任关系的坚实基础。
③夫妻性忠诚是向子女提供父母之爱的最稳固基础。
二、大学生培养健康性心理的途径(一)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根本途径(二)爱情教育(三)道德伦理教育
(四)以公开、健康、科学的方式和途径学习性知识(五)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婚前性行为可能的危害
1、对性本身造成伤害
2、性关系会破坏正常的感情
双方吸引力比过去逐渐减弱
男女平等关系错位
双方猜疑开始萌生
3、对心理和人格造成伤害
4、使分手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5、导致将来婚姻的困难。
6、导致怀孕和性疾病。
思考题
1.解释:性,性别角色,性心理,性适应,性行为,边缘性性行为,性罪错,性变态。2.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3.如何认识大学生的性行为? 4.举例说明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5.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第三篇:价值观(讨论)
愿景:
1.中国环境检测第一品牌。2.环境检测就是STT。3.STT总在您身旁。4.STT,全国一小时服务圈。
5.创造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行业第一。
使命:
1.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在推动环境检测事业的发展。2.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
STT核心价值观
1.客户: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的关注,致力于客户满意。2.人才:STT最宝贵的资源,是发展的根本动力。3.团队: 共享共担,政令通达,快速高效,信任互助。
4.员工:价值观认同, 艰苦奋斗,勤奋好学, 务实严谨,热情耐心、执着乐观、感恩奉献,正直忠诚,勤俭节约。
5.利益:以长期利益为基础,兼顾短期利益。客户、股东和员工利益最大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四篇:关于学雷锋、价值观大讨论与创先争优
校团委邮箱:tuanwei@cjlu.edu.cn
1、“学雷锋”活动主题讨论
主要内容:在各学生党支部和校院两级学生组织中,通过党支部学习会、班级支部主题活动、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有关雷锋精神的大讨论,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凝炼活动。
时 间:3-4月
组织单位:各学院学生党支部、校院两级学生组织
2、学生党员“党员示范服务”活动
主要内容:校党员之家牵头各分院党员之家,组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力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学雷锋,带头服务师生和社会。
时间:全年
组织单位:校院两级党员之家,学生党支部
3、“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团日活动
主要内容:以“学雷锋”活动为契机,结合党员民主评议和团员教育活动,开展以学生价值观讨论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激发基层党团支部活力,展示基层支部风采,让雷锋精神扎根于基层。
时 间:3月-5月中旬
组织单位:各学生党支部、班级团支部
量院党总支(全体同学)
“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1.宣传动员阶段(2012年2-3月)。动员和部署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各学院、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在校报、视频新闻、校园网、广播台积极宣传动员,为掀起大讨论热潮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学习讨论阶段(2012年3-4月)。通过组织生活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讨论、演讲比赛、征文活动、辅导报告等形式,在全校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
3.归纳提炼阶段(2012年5月)。组织专家、学者对征集到的价值观核心词进行论证评选,以网络投票的形式发动师生对核心词进行评选,确定体现学校特点的核心价值观,并进行广泛宣传。
4.提高深化阶段(2012年6月)。宣传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涌现出的教书育人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总结活动成效,提出深化活动、进一步践行价值观的对策和思路。
三、活动安排
1.“量院精神”主题核心词征集活动。组织全校师生在我校“一训三风”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能彰显我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反映我校价值取向与发展愿景的核心词汇。(负责部门:宣传部、各党总支)
2.学雷锋实践活动。围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在全校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负责部门:校团委、宣传部、各党总支)
3.主题班会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自立自律、刻苦学习、诚实守信的作风,促进良好班风、考风、学风的形成。(负责部门: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
4.专题组织生活会。各级党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号召党员带头讨论、带头实践,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负责部门:组织部、各党总支)
核心:与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发挥师生主体意识,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党员之家活动:
1、集合几个有关雷锋精神或良好价值观的“感动中国人物”视频播放,展开主题辩论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感动中国只是举例,只要是好的故事都可以)
2、探访困难老红军、老党员,听他们讲一些革命年代的事迹,慰问一下
第五篇:讨论人生价值观
株洲机务段工人理论小组成员热议
“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
7月6日上午,株洲机务段工人理论小组成员共聚一堂,畅所欲言,就“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流研讨。
车间工人理论小组组长薛有强率先发言:作为当代铁路工人,要立志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人,在铁路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把本职工作干好,就是最大的价值体现。
青年机车司机黄嘉认识到:要把“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有创造性地做”,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创造价值、体现价值。
车间工会主席聂军说到:每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把各项制度落实好,特别是党员干部、技术骨干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自身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
青年大学生马辉煌的见解是: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在爱学习、爱企业、爱岗位三个层面,只要珍惜自身岗位,把普通的事情干好就是不普通,就会创造出不普通的价值。
小组成员彭勇谈到:“非典斗士”钟南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培育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就要立足本职工作,根本则要落实到“争创一流业绩、构建和谐企业”上来。
有“老秀才”之称的小组成员伍乐飞则言简意赅:培育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凭良心做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来自检修一线的工人周黄球认为:作为一名基层检修工人,我们的价值观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勇担责任,无论是对家庭、企业、社会,都要勇于肩负起自身的那份责任。二是精心修车,认真细致地把活干好,保证我们修的每台车都质量优良。三是严守安全,确保安全,就是对工作的最大肯定,就是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
青年钳工小谭说到: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每一名职工只有真正做到与企业荣辱与共,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发展中来,自身价值才能充分得到展现。
车间支部书记刘学峰认为:铁路进入高铁时代,作为当代铁路职工要有责任感、荣誉感,要有“我与铁路共荣辱”的风范,不计个人得失,在铁路发展中成就自身价值。
座谈发言踊跃,灼见闪现,工人理论小组成员就“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认为:作为昂首跨入高铁时代的当代铁路职工,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在铁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贡献才华,体现价值。